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將教學計劃、教學重點、難點、教學方法等組織起來,形成完整的教學內容體系。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嗎?這里為大家分享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快來學習吧!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1
開學第一課講點什么,我想最好不講學習的事情,不要講作業什么的。最好的就是談談理想,或者寫寫夢想,描繪一下自己在本學期結束后會變成一個什么樣的人。作為老師,我想我會講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我會講《山體滑坡的故事》
一個灰心喪氣的青年人,因科舉沒考上,便頹廢不堪,一蹶不振,整天關在屋子里,抱頭痛哭。有一天,一位老者跨進門,語重心長地說:“假如山上滑坡,你該怎么辦?”年青人喃喃:“往下跑?!崩险哐鲱^大笑:“那你就葬身山中了。你應該往山上跑,你只有勇敢地面對它,才有生還的希望,天下事皆然。”說完便飄然而去。
需要告訴學生的是:只有勇敢面對挑戰和困難,才能戰勝它。往上走,不要往下走,學習亦如此。
第二個故事:我會講《老鷹的故事》
一個人在高山之巔的鷹巢里,抓到了一只幼鷹,他把幼鷹帶回家,養在雞籠里。這只幼鷹和雞一起啄食、嬉鬧和休息,它以為自己是一只雞。這只鷹漸漸長大,羽翼豐滿了,主人想把它訓練成獵鷹,可是由于終日和雞混在一起,它已經變得和雞完全一樣,根本沒有飛的愿望了。主人試了各種辦法,都毫無效果,最后把它帶到山頂上,一把將它扔了出去。這只鷹像塊石頭似的,直掉下去,慌亂之中它拼命地撲打翅膀,就這樣,它終于飛了起來!
需要告訴學生的是:相信自己是一只雄鷹,勇敢面對一切挑戰和失敗。
第三故事:我會講《蘇格拉底的故事》
開學第一天,大哲學家蘇格拉底對學生們說:“今天,我們只做一件最簡單也是最容易做的事兒:每個人把胳膊盡量都往前甩,然后再盡量往后甩?!闭f著,蘇格拉底示范了一遍,“從今天開始,每天做300下,大家能做到嗎?”學生們都笑了,這么簡單的事情,有什么做不到的?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問學生們:“每天甩手300下,哪些同學堅持了?”有90%的同學驕傲地舉起了手。又過了一個月,蘇格拉底再問,這回,堅持下來的同學只剩下了八成。一年過后,蘇格拉底再一次問大家:“請大家告訴我,最簡單的甩手運動,還有哪幾位同學堅持了?”這時候,整個教室里,只有一個人舉起了手。這個學生就是后來成為古希臘另一位大哲學家的柏拉圖。
需要告訴學生的是:成功在于堅持,這是一個并不神秘的秘訣。
三個故事講完之后,我還會問問,成功除了學會面對困難,相信自己,學會堅持之外,還需要那些成功因素?當然還需要養成好習慣和掌握好方法。
最后我還會講兩個小故事。來結束我的第一課。
故事一:
父子兩住山上,每天都要趕牛車下山賣柴。老父較有經驗,坐鎮駕車,山路崎嶇,彎道特多,兒子眼神較好,總是在要轉彎時提醒道:“爹,轉彎啦!”有一次父親因病沒有下山,兒子一人駕車。到了彎道,牛怎么也不肯轉彎,兒子用盡各種方法,下車又推又拉,用青草誘之,牛一動不動。到底是怎么回事?兒子百思不得其解。最后只有一個辦法了,他左右看看無人,貼近牛的耳朵大聲叫道:“爹,轉彎啦!”牛應聲而動。
——要培養好的習慣來代替壞的習慣,當好的習慣積累多了,自然會有一個好的人生。
有個老人在河邊釣魚,一個小孩走過去看他釣魚,老人技巧純熟,所以沒多久就釣上了滿簍的魚,老人見小孩很可愛,要把整簍的魚送給他,小孩搖搖頭,老人驚異的問道你為何不要?小孩回答:“我想要你手中的釣竿?!崩先藛枺骸澳阋灨妥鍪裁?小孩說:”這簍魚沒多久就吃完了,要是我有釣竿,我就可以自己釣,一輩子也吃不完?!澳銈冋f,這個小孩是不是很聰明?
——重要的還在釣技。學習,不能只記住知識,更重要的是掌握方法,形成能力。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2)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3)會判斷點與圓的位置關系。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2)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2)讓學生感受數學,體驗數學;從走入數學到走出數學,生活處處有數學,數學就在我身邊,體會到數學知識、思想方法和精神來源于生活,還要服務于生活;寓思想教育于教學。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美以及數學的價值與魅力。
【學情分析】
對圓的方程有個初步的認識以及在上章學習了直線與方程的基礎上,學習圓的方程,學生還是可以接受。在教學過程中,主要采用啟發性原則,并且與已經學過的直線方程進行類比,發揮學生的思維能力、想象能力,由易到難,逐步加深。
【重點難點】
重點:圓的標準方程和圓的標準方程特點的明確。
難點:會根據不同的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評論(0)教學目標
教學活動活動1【導入】新聞聯播片段
請結合數學中圓知識,談談你對這句話的理解?
活動2【講授】問題1.
在直角坐標系中,以A(a,b)為圓心,r為半徑的圓上的動點M(x,y)滿足怎樣的關系式?
活動3【活動】想一想!
圓心在坐標原點,半徑長為r的圓的方程是什么?
活動4【導入】試試你的眼力!判斷下列方程是否為圓的標準方程:
(x-2)2+y=8;
(x-2)2-y2=8;
(2x-2)2+y2=8;
(x-2)2+y2=0;
(x-2)2+y2=a;
(2x-2)2+(2y-4)2=8。
答案:都不是,第6個可以化為圓的標準方程。
活動5【活動】再試一下!
圓(x1)2+(ay2)2=1a的圓心坐標和半徑分別是什么?
答案:圓心坐標為(1,—2),半徑是√2
活動6【活動】問題2.
要寫出圓的標準方程,只需知道圓的哪些量?
怎樣判斷一點是否在一個圓上?
學生回答,教師點評.
活動7【活動】例1
寫出圓心為A(2,-3),半徑長為5的圓的方程,并判斷點M1(5,7),M2((√5,1)是否在這個圓上。
學生回答,教師點評后,學生閱讀教科書上本題解法.
活動8【活動】探究
你能判斷點M2在圓內還是在圓外嗎?
學生回答,教師點評。
點與圓心距離比半徑大等價于點在圓外。
點與圓心距離比半徑小等價于點在圓內。
點與圓心距離等于半徑等價于點在圓外等價于點的坐標滿足方程。
活動9【講授】解題收獲
1.從確定圓的兩個要素即圓心和半徑入手,直接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直接法。
2.類似于點與直線方程的關系:點在圓上等價于點坐標滿足圓方程活動10【活動】試一試!
例2△ABC的三個頂點的坐標分別是A(5,1),B(7,-3),C(2,-8),求它的外接圓的方程.
師:△ABC的外接圓的圓心簡稱什么?
學生回答
師:△ABC的外心是什么的交點?
學生回答
師:求圓的標準方程,只需知道圓心坐標和圓的半徑。這三點都在圓上,其坐標一定是滿足所求圓的方程。這樣就可以設出圓的標準方程。
學生閱讀教材例2解法。
師:提示:方程組中
(1)(2)得到什么?
(1)(3)得到什么?
然后,怎樣就可以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
活動11【講授】解題收獲
先設出圓的標準方程,再根據已知條件建立方程組,從而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的方法——待定系數法。
活動12【活動】動手折一折
請同學們準備一個銳角三角形紙片,能否用手工的方法找到此三角形外接圓的圓心?
學生回答過程.
把三角形的任意兩個頂點重合進行對折,就可以得到邊的垂直平分線,垂直平分線的交點即是三角形的外心。
師:把圓的弦對折,折線一定經過圓心。即圓心一定在弦的垂直平分線上。
活動13【活動】Let’stry
例3已知圓心為C的圓經過點A(1,1)和B(2,-2),且圓心C在直線m:x-y+1=0上,求圓心為C的圓的標準方程。
由學生閱讀例3,學生總結解題步驟。
活動14【講授】解題收獲
由圓的幾何性質直接求出圓心坐標和半徑,然后寫出標準方程——幾何性質法。
活動15【活動】小結
一個方程
三種方法
一種思想
活動16【講授】作業布置
作業:教材P124習題A組第2題和第3題.
課下探究:
(1)平面內到一定點的距離等于定長的點軌跡是圓。點的軌跡是圓的方法很多,請試著找出來,并和其他同學交流。
(2)直線方程有五種形式,圓除了標準方程,還有其它形式嗎?
活動17【導入】結束語
圓心半徑確定圓,
待定系數很普遍;
大家站在同一圓,
彰和諧平等友善;
半徑就像無形線,
把大家心聚一點;
垂直平分折中線,
就能折出同心愿;
中國騰飛之夢圓。
活動18【測試】課堂測試
1.圓C:(x2)2+(y+1)2=3的圓心坐標為()
A(2,1)B(2,—1)C(—2,1)D(—2,—1)
2.以原點為圓心,2為半徑的圓的標準方程是()
Ax2+y2=2Bx2+y2=4
C(x2)2+(y2)2=8Dx2+y2=√2
3圓心為(1,1)且與直線x+y=4相切的圓的方程是()
A(x1)2+(y1)2=2B(x1)2+(y1)2=4
C(x+1)2+(y+1)2=2D(x+1)2+(y+1)2=4
4圓A:(ax+2)2+y2=a+3,則此圓的半徑為______________。
5已知一個圓的圓心在點C(—3,—4),且經過原點。
(1)求該圓的標準方程;
(2)判斷點M(—1,0),N(1,—1),P(3,—4)和圓的位置關系。
6.已知△AOB的頂點坐標分別是A(8,0),B(0,6),O(0,0),求△AOB外接圓的方程.
7求過點A(1,—1)B(—1,1)且圓心在直線x+y2=0上的圓方程
參考答案:1B2B3A42或√2
5(1)(x+3)2+(y+4)2=25
(2)M在圓內,N在圓上,P在圓外。
6(x4)2+(y3)2=25。
7(x1)2+(y1)2=4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3
排列問題的應用題是學生學習的難點,也是高考的必考內容,筆者在教學中嘗試將排列問題歸納為三種類型來解決:
下面就每一種題型結合例題總結其特點和解法,并附以近年的高考原題供讀者參研.
一.能排不能排排列問題(即特殊元素在特殊位置上有特別要求的排列問題)
解決此類問題的關鍵是特殊元素或特殊位置優先.或使用間接法.
例1.(1)7位同學站成一排,其中甲站在中間的位置,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法?
(2)7位同學站成一排,甲、乙只能站在兩端的排法共有多少種?
(3)7位同學站成一排,甲、乙不能站在排頭和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種?
(4)7位同學站成一排,其中甲不能在排頭、乙不能站排尾的排法共有多少種?
解析:(1)先考慮甲站在中間有1種方法,再在余下的6個位置排另外6位同學,共種方法;
(2)先考慮甲、乙站在兩端的排法有種,再在余下的5個位置排另外5位同學的排法有種,共種方法;
(3)先考慮在除兩端外的5個位置選2個安排甲、乙有種,再在余下的5個位置排另外5位同學排法有種,共種方法;本題也可考慮特殊位置優先,即兩端的排法有,中間5個位置有種,共種方法;
(4)分兩類乙站在排頭和乙不站在排頭,乙站在排頭的排法共有種,乙不站在排頭的排法總數為:先在除甲、乙外的5人中選1人安排在排頭的方法有種,中間5個位置選1個安排乙的方法有,再在余下的5個位置排另外5位同學的排法有,故共有種方法;本題也可考慮間接法,總排法為,不符合條件的甲在排頭和乙站排尾的排法均為,但這兩種情況均包含了甲在排頭和乙站排尾的情況,故共有種.
例2.某天課表共六節課,要排政治、語文、數學、物理、化學、體育共六門課程,如果第一節不排體育,最后一節不排數學,共有多少種不同的排課方法?
解法1:對特殊元素數學和體育進行分類解決
(1)數學、體育均不排在第一節和第六節,有種,其他有種,共有種;
(2)數學排在第一節、體育排在第六節有一種,其他有種,共有種;
(3)數學排在第一節、體育不在第六節有種,其他有種,共有種;
(4)數學不排在第一節、體育排在第六節有種,其他有種,共有種;
所以符合條件的排法共有種
解法2:對特殊位置第一節和第六節進行分類解決
(1)第一節和第六節均不排數學、體育有種,其他有種,共有種;
(2)第一節排數學、第六節排體育有一種,其他有種,共有種;
(3)第一節排數學、第六節不排體育有種,其他有種,共有種;
(4)第一節不排數學、第六節排體育有種,其他有種,共有種;
所以符合條件的排法共有種.
解法3:本題也可采用間接排除法解決
不考慮任何限制條件共有種排法,不符合題目要求的排法有:(1)數學排在第六節有種;(2)體育排在第一節有種;考慮到這兩種情況均包含了數學排在第六節和體育排在第一節的情況種所以符合條件的排法共有種
附:1、(20__北京卷)五個工程隊承建某項工程的五個不同的子項目,每個工程隊承建1項,其中甲工程隊不能承建1號子項目,則不同的承建方案共有()
(A)種(B)種(C)種(D)種
解析:本題在解答時將五個不同的子項目理解為5個位置,五個工程隊相當于5個不同的元素,這時問題可歸結為能排不能排排列問題(即特殊元素在特殊位置上有特別要求的排列問題),先排甲工程隊有,其它4個元素在4個位置上的排法為種,總方案為種.故選(B).
2、(20__全國卷Ⅱ)在由數字0,1,2,3,4,5所組成的沒有重復數字的四位數中,不能被5整除的數共有個.
解析:本題在解答時只須考慮個位和千位這兩個特殊位置的限制,個位為1、2、3、4中的某一個有4種方法,千位在余下的4個非0數中選擇也有4種方法,十位和百位方法數為種,故方法總數為種.
3、(20__福建卷)從6人中選出4人分別到巴黎、倫敦、悉尼、莫斯科四個城市游覽,要求每個城市有一人游覽,每人只游覽一個城市,且這6人中甲、乙兩人不去巴黎游覽,則不同的選擇方案共有()
A.300種B.240種C.144種D.96種
解析:本題在解答時只須考慮巴黎這個特殊位置的要求有4種方法,其他3個城市的排法看作標有這3個城市的3個簽在5個位置(5個人)中的排列有種,故方法總數為種.故選(B).
上述問題歸結為能排不能排排列問題,從特殊元素和特殊位置入手解決,抓住了問題的本質,使問題清晰明了,解決起來順暢自然.
二.相鄰不相鄰排列問題(即某兩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鄰的排列問題)
相鄰排列問題一般采用大元素法,即將相鄰的元素捆綁作為一個元素,再與其他元素進行排列,解答時注意釋放大元素,也叫捆綁法.不相鄰排列問題(即某兩或某些元素不能相鄰的排列問題)一般采用插空法.
例3.7位同學站成一排,
(1)甲、乙和丙三同學必須相鄰的排法共有多少種?
(2)甲、乙和丙三名同學都不能相鄰的排法共有多少種?
(3)甲、乙兩同學間恰好間隔2人的排法共有多少種?
解析:(1)第一步、將甲、乙和丙三人捆綁成一個大元素與另外4人的排列為種,
第二步、釋放大元素,即甲、乙和丙在捆綁成的大元素內的排法有種,所以共種;
(2)第一步、先排除甲、乙和丙之外4人共種方法,第二步、甲、乙和丙三人排在4人排好后產生的5個空擋中的任何3個都符合要求,排法有種,所以共有種;(3)先排甲、乙,有種排法,甲、乙兩人中間插入的2人是從其余5人中選,有種排法,將已經排好的4人當作一個大元素作為新人參加下一輪4人組的排列,有種排法,所以總的排法共有種.
附:1、(20__遼寧卷)用1、2、3、4、5、6、7、8組成沒有重復數字的八位數,要求1和2相鄰,3與4相鄰,5與6相鄰,而7與8不相鄰,這樣的八位數共有個.(用數字作答)
解析:第一步、將1和2捆綁成一個大元素,3和4捆綁成一個大元素,5和6捆綁成一個大元素,第二步、排列這三個大元素,第三步、在這三個大元素排好后產生的4個空擋中的任何2個排列7和8,第四步、釋放每個大元素(即大元素內的每個小元素在捆綁成的大元素內部排列),所以共有個數.
2、(20__.重慶理)某校高三年級舉行一次演講賽共有10位同學參賽,其中一班有3位,
二班有2位,其它班有5位,若采用抽簽的方式確定他們的演講順序,則一班有3位同學恰
好被排在一起(指演講序號相連),而二班的2位同學沒有被排在一起的概率為()
A.B.C.D.
解析:符合要求的基本事件(排法)共有:第一步、將一班的3位同學捆綁成一個大元素,第二步、這個大元素與其它班的5位同學共6個元素的全排列,第三步、在這個大元素與其它班的5位同學共6個元素的全排列排好后產生的7個空擋中排列二班的2位同學,第四步、釋放一班的3位同學捆綁成的大元素,所以共有個;而基本事件總數為個,所以符合條件的概率為.故選(B).
3、(20__京春理)某班新年聯歡會原定的5個節目已排成節目單,開演前又增加了兩個新節目.如果將這兩個節目插入原節目單中,那么不同插法的種數為()
A.42B.30C.20D.12
解析:分兩類:增加的兩個新節目不相鄰和相鄰,兩個新節目不相鄰采用插空法,在5個節目產生的6個空擋排列共有種,將兩個新節目捆綁作為一個元素叉入5個節目產生的6個空擋中的一個位置,再釋放兩個新節目捆綁成的大元素,共有種,再將兩類方法數相加得42種方法.故選(A).
三.機會均等排列問題(即某兩或某些元素按特定的方式或順序排列的排列問題)
解決機會均等排列問題通常是先對所有元素進行全排列,再借助等可能轉化,即乘以符合要求的某兩(或某些)元素按特定的方式或順序排列的排法占它們(某兩(或某些)元素)全排列的比例,稱為等機率法或將特定順序的排列問題理解為組合問題加以解決.
例4、7位同學站成一排.
(1)甲必須站在乙的左邊?
(2)甲、乙和丙三個同學由左到右排列?
解析:(1)7位同學站成一排總的排法共種,包括甲、乙在內的7位同學排隊只有甲站在乙的左邊和甲站在乙的右邊兩類,它們的機會是均等的,故滿足要求的排法為,本題也可將特定順序的排列問題理解為組合問題加以解決,即先在7個位置中選出2個位置安排甲、乙,由于甲在乙的左邊共有種,再將其余5人在余下的5個位置排列有種,得排法數為種;
(2)參見(1)的分析得(或).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掌握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及其幾何意義;
2·掌握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重要性質及運算律;
3·了解用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可以處理有關長度、角度和垂直的問題;
4·掌握向量垂直的條件·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平面向量的數量積定義
教學難點: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定義及運算律的理解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應用
教學工具
投影儀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1·向量共線定理向量與非零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是:有且只有一個非零實數λ,使=λ
五,課堂小結
(1)請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過的知識內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還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請向老師提出。
(3)你在這節課中的表現怎樣?你的體會是什么?
六、課后作業
P107習題2·4A組2、7題
課后小結
(1)請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過的知識內容有哪些?所涉及到的.主要數學思想方法有那些?
(2)在本節課的學習過程中,還有那些不太明白的地方,請向老師提出。
(3)你在這節課中的表現怎樣?你的體會是什么?
課后習題
作業
P107習題2·4A組2、7題
板書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5
一、說教材:
1.地位及作用:
“橢圓及其標準方程”是高中《解析幾何》第二章第七節內容,是本書的重點內容之一,也是歷年高考、會考的必考內容,是在學完求曲線方程的基礎上,進一步研究橢圓的特性,以完成對圓錐曲線的全面研究,為今后的學習打好基礎,因此本節內容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
2.教學目標:
根據《教學大綱》,《考試說明》的要求,并根據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確定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掌握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以及它們的應用。
(2)能力目標:
(a)培養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
(b)培養學生全面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c)培養學生快速準確的運算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數形結合思想,類比、分類討論的思想以及確立從感性到理性認識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3.重點、難點和關鍵點:
因為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是解決與橢圓有關問題的重要依據,也是研究雙曲線和拋物線的基礎,因此,它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由于學生推理歸納能力較低,在推導橢圓的標準方程時涉及到根式的兩次平方,并且運算也較繁,因此它是本節課的難點;坐標系建立的好壞直接影響標準方程的推導和化簡,因此建立一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是本節的關鍵。
二、說教材處理
為了完成本節課的教學目標,突出重點、分散難點、根據教材的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對教材做以下的處理:
1.學生狀況分析及對策:
2.教材內容的組織和安排:
本節教材的處理上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遵循由淺入深,循序漸進,層層深入的原則組織和安排如下:
(1)復習提問(2)引入新課(3)新課講解(4)反饋練習(5)歸納總結(6)布置作業
三、說教法和學法
1.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是學生變被動學習為主動而愉快的學習,引導學生自己動手,讓學生的思維活動在教師的引導下層層展開。請學生參與課堂。加強方程推導的指導,是傳授知識與培養能力有機的溶為一體,為此,本節課采用“引導教學法”。
2.利用電腦所畫圖形的動態演示總結規律。同時利用電腦的動態演示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3.設a(-2,0),b(2,0),三角形abp周長為10,動點p軌跡方程。
例1屬基礎,主要反饋學生掌握基本知識的程度。
例2可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和基本知識的靈活運用。
小結
為使學生對本節內容有一個完整深刻的認識,教師引導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小結。
1.橢圓的定義和標準方程及其應用。
2.橢圓標準方程中a,b,c諸關系。
3.求橢圓方程常用方法和基本思路。
通過小結形成知識體系,加深對本節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歸納總結能力,增強學生學好圓錐曲線的信心。
布置作業
(1)77頁——78頁1,2,3,79頁11
(2)預習下節內容
鞏固本節所學概念,強化基本技能訓練,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品質,發現和彌補教學中的遺漏和不足。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6
一、教學目標設計
通過實例理解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意義。
能夠在簡單的問題情境中判斷條件的充分性、必要性。
二、教學重點及難點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判斷;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判斷方法。
三、教學流程設計
四、教學過程設計
一、概念引入
早在戰國時期,《墨經》中就有這樣一段話有之則必然,無之則未必不然,是為大故無之則必不然,有之則未必然,是為小故。
今天,在日常生活中,常聽人說:這充分說明,沒有這個必要等,在數學中,也講充分和必要,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教材第一章第五節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二、概念形成
1、 首先請同學們判斷下列命題的真假
(1)若兩三角形全等,則兩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2)若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則這個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若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則這個整數必是偶數。
(4) 若ab=0,則a=0。
解答:命題(2)、(3)、(4)為真。命題(4)為假;
2、請同學用推斷符號寫出上述命題。
解答:(1)兩三角形全等 兩三角形的面積相等。
(2) 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 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
(3) 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則這個整數必是偶數;
(4)ab=0 a=0。
3、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繼續結合上述實例說明什么是充分條件、什么是必要條件。
若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則這個整數必是偶數中,我們稱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是這個整數必是偶數的充分條件,可以解釋為:只要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成立,這個整數必是偶數就一定成立;而稱這個整數必是偶數是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的必要條件,可以解釋成如果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 成立,就必須要這個整數必是偶數成立
充分條件:一般地,用、分別表示兩件事,如果這件事成立,可以推出這件事也成立,即,那么叫做的充分條件。[說明]:①可以解釋為:為了使成立,具備條件就足夠了。②可進一步解釋為:有它即行,無它也未必不行。③結合實例解釋為: x = 0 是 xy = 0 的充分條件,xy = 0不一定要 x = 0。)
必要條件:如果,那么叫做的必要條件。
[說明]:①可以解釋為若,則叫做的必要條件,是的充分條件。②無它不行,有它也不一定行③結合實例解釋為:如 xy = 0是 x = 0的必要條件,若xy0,則一定有 x若xy = 0也不一定有 x = 0。
回答上述問題(1)、(2)中的條件關系。
(1)中:兩三角形全等是兩三角形的面積相等的充分條件;兩三角形的面積相等是兩三角形全等的必要條件。
(2)中: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是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的充分條件;三角形是等腰三角形是三角形有兩個內角相等的必要條件。
4、拓廣引申
把命題:若某個整數能夠被4整除,則這個整數必是偶數中的條件與結論分別記作與,那么,原命題與逆命題的真假同與之間有什么關系呢?
關系可分為四類:
(1)充分不必要條件,即,而
(2)必要不充分條件,即,而
(3)既充分又必要條件,即,又有
(4)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條件,即,又有。
三、典型例題(概念運用)
例1:(1)已知四邊形ABCD是凸四邊形,那么AC=BD是四邊形ABCD是矩形的什么條件?為什么?(課本例題p22例4)
(2) 是 的什么條件。
(3)a+b是1,b什么條件。
解:(1)AC=BD是四邊形ABCD是矩形的必要不充分條件。
(2)充分不必要條件。
(3)必要不充分條件。
[說明]①如果把命題條件與結論分別記作與,則既要對進行判斷,又要對進行判斷。②要否定條件的充分性、必要性,則只需舉一反例即可。
例2:判斷下列電路圖中p與q的充要關系。其中p:開關閉合;q:
燈亮。(補充例題)
[說明]①圖中含有兩個開關時,p表示其中一個閉合,另一個情況不確定。②加強學科之間的橫向溝通,通過圖示,深化概念認識。
例3、探討下列生活中名言名句的充要關系。(補充例題)
(1)頭發長,見識短。 (2)驕兵必敗。
(3)有志者事竟成。 (4)春回大地,萬物復蘇。
(5)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6)四肢發達,頭腦簡單
[說明]通過本例,充分調動學生生活經驗,使得抽象概念形象化。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四、鞏固練習
1、課本P/22練習1。5(1)
2:填表(補充)
p q p是q的
什么條件 q是p的
什么條件
兩個角相等 兩個角是對頂角
內錯角相等 兩直線平行
四邊形對角線相等 四邊形是平行邊形
a=b ac=bc
[說明]通過練習,及時鞏固所學新知,反饋教學效果。
五、課堂小結
1、本節課主要研究的內容:
推斷符號,
充分條件的意義 命題充分性、必要性的判斷。
必要條件的意義
2、 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判別步驟:
① 認清條件和結論。
② 考察p q和q p的真假。
3、充分條件、必要條件判別技巧:
① 可先簡化命題。
② 否定一個命題只要舉出一個反例即可。
③ 將命題轉化為等價的逆否命題后再判斷。
六、課后作業
書面作業:課本P/24習題1。51,2,3。
五、教學設計說明
1、充分條件、必要條件以及下節課中充要條件與集合的概念一樣涉及到數學的各個分支,用推出關系的形式給出它的定義,對高一學生只要求知道它的意義,并能判斷簡單的充分條件與必要條件。
2、由于充要條件與命題的真假、命題的條件與結論的相互關系緊密相關,為此,教學時可以從判斷命題的真假入手,來分析命題的條件對于結論來說,是否充分,從而引入充分條件的概念,進而引入必要條件的概念。
3、教材中對充分條件、必要條件的定義沒有作過多的解釋說明,為了讓學生能理解定義的合理性,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從一些熟悉的命題的條件與結論之間的關系來認識充分條件的概念,從互為逆否命題的等價性來引出必要條件的概念。
4、由于這節課概念性、理論性較強,一般的教學使學生感到枯燥乏味,為此,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關鍵。教學中始終要注意以學生為主,結合相關學科及學生生活經驗讓學生在自我思考、相互交流中去給概念下定義,去體會概念的本質屬性。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7
●知識梳理
函數的綜合應用主要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1.函數內容本身的相互綜合,如函數概念、性質、圖象等方面知識的綜合.
2.函數與其他數學知識點的綜合,如方程、不等式、數列、解析幾何等方面的內容與函數的綜合.這是高考主要考查的內容.
3.函數與實際應用問題的綜合.
●點擊雙基
1.已知函數f(x)=lg(2x-b)(b為常數),若x[1,+)時,f(x)0恒成立,則
A.b1B.b1C.b1D.b=1
解析:當x[1,+)時,f(x)0,從而2x-b1,即b2x-1.而x[1,+)時,2x-1單調增加,
b2-1=1.
答案:A
2.若f(x)是R上的減函數,且f(x)的圖象經過點A(0,3)和B(3,-1),則不等式f(x+1)-12的解集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由f(x+1)-12得-2
又f(x)是R上的減函數,且f(x)的圖象過點A(0,3),B(3,-1),
f(3)
答案:(-1,2)
●典例剖析
【例1】取第一象限內的點P1(x1,y1),P2(x2,y2),使1,x1,x2,2依次成等差數列,1,y1,y2,2依次成等比數列,則點P1、P2與射線l:y=x(x0)的關系為
A.點P1、P2都在l的上方B.點P1、P2都在l上
C.點P1在l的下方,P2在l的上方D.點P1、P2都在l的下方
剖析:x1=+1=,x2=1+=,y1=1=,y2=,∵y1
P1、P2都在l的下方.
答案:D
【例2】已知f(x)是R上的偶函數,且f(2)=0,g(x)是R上的奇函數,且對于xR,都有g(x)=f(x-1),求f(20__)的值.
解:由g(x)=f(x-1),xR,得f(x)=g(x+1).又f(-x)=f(x),g(-x)=-g(x),
故有f(x)=f(-x)=g(-x+1)=-g(x-1)=-f(x-2)=-f(2-x)=-g(3-x)=
g(x-3)=f(x-4),也即f(x+4)=f(x),xR.
f(x)為周期函數,其周期T=4.
f(20__)=f(4500+2)=f(2)=0.
評述:應靈活掌握和運用函數的奇偶性、周期性等性質.
【例3】函數f(x)=(m0),x1、x2R,當x1+x2=1時,f(x1)+f(x2)=.
(1)求m的值;
(2)數列{an},已知an=f(0)+f()+f()++f()+f(1),求an.
解:(1)由f(x1)+f(x2)=,得+=,
4+4+2m=[4+m(4+4)+m2].
∵x1+x2=1,(2-m)(4+4)=(m-2)2.
4+4=2-m或2-m=0.
∵4+42=2=4,
而m0時2-m2,4+42-m.
m=2.
(2)∵an=f(0)+f()+f()++f()+f(1),an=f(1)+f()+f()++f()+f(0).
2an=[f(0)+f(1)]+[f()+f()]++[f(1)+f(0)]=+++=.
an=.
深化拓展
用函數的思想處理方程、不等式、數列等問題是一重要的思想方法.
【例4】函數f(x)的定義域為R,且對任意x、yR,有f(x+y)=f(x)+f(y),且當x0時,f(x)0,f(1)=-2.
(1)證明f(x)是奇函數;
(2)證明f(x)在R上是減函數;
(3)求f(x)在區間[-3,3]上的最大值和最小值.
(1)證明:由f(x+y)=f(x)+f(y),得f[x+(-x)]=f(x)+f(-x),f(x)+f(-x)=f(0).又f(0+0)=f(0)+f(0),f(0)=0.從而有f(x)+f(-x)=0.
f(-x)=-f(x).f(x)是奇函數.
(2)證明:任取x1、x2R,且x10.f(x2-x1)0.
-f(x2-x1)0,即f(x1)f(x2),從而f(x)在R上是減函數.
(3)解:由于f(x)在R上是減函數,故f(x)在[-3,3]上的最大值是f(-3),最小值是f(3).由f(1)=-2,得f(3)=f(1+2)=f(1)+f(2)=f(1)+f(1+1)=f(1)+f(1)+f(1)=3f(1)=3(-2)=-6,f(-3)=-f(3)=6.從而最大值是6,最小值是-6.
深化拓展
對于任意實數x、y,定義運算x__y=ax+by+cxy,其中a、b、c是常數,等式右邊的運算是通常的加法和乘法運算.現已知1__2=3,2__3=4,并且有一個非零實數m,使得對于任意實數x,都有x__m=x,試求m的值.
提示:由1__2=3,2__3=4,得
b=2+2c,a=-1-6c.
又由x__m=ax+bm+cmx=x對于任意實數x恒成立,
b=0=2+2c.
c=-1.(-1-6c)+cm=1.
-1+6-m=1.m=4.
答案:4.
●闖關訓練
夯實基礎
1.已知y=f(x)在定義域[1,3]上為單調減函數,值域為[4,7],若它存在反函數,則反函數在其定義域上
A.單調遞減且最大值為7B.單調遞增且最大值為7
C.單調遞減且最大值為3D.單調遞增且最大值為3
解析:互為反函數的兩個函數在各自定義區間上有相同的增減性,f-1(x)的值域是[1,3].
答案:C
2.關于x的方程x2-4x+3-a=0有三個不相等的實數根,則實數a的值是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作函數y=x2-4x+3的圖象,如下圖.
由圖象知直線y=1與y=x2-4x+3的圖象有三個交點,即方程x2-4x+3=1也就是方程x2-4x+3-1=0有三個不相等的實數根,因此a=1.
答案:1
3.若存在常數p0,使得函數f(x)滿足f(px)=f(px-)(xR),則f(x)的一個正周期為__________.
解析:由f(px)=f(px-),
令px=u,f(u)=f(u-)=f[(u+)-],T=或的整數倍.
答案:(或的整數倍)
4.已知關于x的方程sin2x-2sinx-a=0有實數解,求a的取值范圍.
解:a=sin2x-2sinx=(sinx-1)2-1.
∵-11,0(sinx-1)24.
a的范圍是[-1,3].
5.記函數f(x)=的定義域為A,g(x)=lg[(x-a-1)(2a-x)](a1)的定義域為B.
(1)求A;
(2)若BA,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解:(1)由2-0,得0,
x-1或x1,即A=(-,-1)[1,+).
(2)由(x-a-1)(2a-x)0,得(x-a-1)(x-2a)0.
∵a1,a+12a.B=(2a,a+1).
∵BA,2a1或a+1-1,即a或a-2.
而a1,1或a-2.
故當BA時,實數a的取值范圍是(-,-2][,1).
培養能力
6.(理)已知二次函數f(x)=x2+bx+c(b0,cR).
若f(x)的定義域為[-1,0]時,值域也是[-1,0],符合上述條件的函數f(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f(x)的表達式;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設符合條件的f(x)存在,
∵函數圖象的對稱軸是x=-,
又b0,-0.
①當-0,即01時,
函數x=-有最小值-1,則
或(舍去).
②當-1-,即12時,則
(舍去)或(舍去).
③當--1,即b2時,函數在[-1,0]上單調遞增,則解得
綜上所述,符合條件的函數有兩個,
f(x)=x2-1或f(x)=x2+2x.
(文)已知二次函數f(x)=x2+(b+1)x+c(b0,cR).
若f(x)的定義域為[-1,0]時,值域也是[-1,0],符合上述條件的函數f(x)是否存在?若存在,求出f(x)的表達式;若不存在,請說明理由.
解:∵函數圖象的對稱軸是
x=-,又b0,--.
設符合條件的f(x)存在,
①當--1時,即b1時,函數f(x)在[-1,0]上單調遞增,則
②當-1-,即01時,則
(舍去).
綜上所述,符合條件的函數為f(x)=x2+2x.
7.已知函數f(x)=x+的定義域為(0,+),且f(2)=2+.設點P是函數圖象上的任意一點,過點P分別作直線y=x和y軸的垂線,垂足分別為M、N.
(1)求a的值.
(2)問:PMPN是否為定值?若是,則求出該定值;若不是,請說明理由.
(3)設O為坐標原點,求四邊形OMPN面積的最小值.
解:(1)∵f(2)=2+=2+,a=.
(2)設點P的坐標為(x0,y0),則有y0=x0+,x00,由點到直線的距離公式可知,PM==,PN=x0,有PMPN=1,即PMPN為定值,這個值為1.
(3)由題意可設M(t,t),可知N(0,y0).
∵PM與直線y=x垂直,kPM1=-1,即=-1.解得t=(x0+y0).
又y0=x0+,t=x0+.
S△OPM=+,S△OPN=x02+.
S四邊形OMPN=S△OPM+S△OPN=(x02+)+1+.
當且僅當x0=1時,等號成立.
此時四邊形OMPN的面積有最小值1+.
探究創新
8.有一塊邊長為4的正方形鋼板,現對其進行切割、焊接成一個長方體形無蓋容器(切、焊損耗忽略不計).有人應用數學知識作了如下設計:如圖(a),在鋼板的四個角處各切去一個小正方形,剩余部分圍成一個長方體,該長方體的高為小正方形邊長,如圖(b).
(1)請你求出這種切割、焊接而成的長方體的最大容積V1;
(2)由于上述設計存在缺陷(材料有所浪費),請你重新設計切、焊方法,使材料浪費減少,而且所得長方體容器的容積V2V1.
解:(1)設切去正方形邊長為x,則焊接成的長方體的底面邊長為4-2x,高為x,
V1=(4-2x)2x=4(x3-4x2+4x)(0
V1=4(3x2-8x+4).
令V1=0,得x1=,x2=2(舍去).
而V1=12(x-)(x-2),
又當x時,V10;當
當x=時,V1取最大值.
(2)重新設計方案如下:
如圖①,在正方形的兩個角處各切下一個邊長為1的小正方形;如圖②,將切下的小正方形焊在未切口的正方形一邊的中間;如圖③,將圖②焊成長方體容器.
新焊長方體容器底面是一長方形,長為3,寬為2,此長方體容積V2=321=6,顯然V2V1.
故第二種方案符合要求.
●思悟小結
1.函數知識可深可淺,復習時應掌握好分寸,如二次函數問題應高度重視,其他如分類討論、探索性問題屬熱點內容,應適當加強.
2.數形結合思想貫穿于函數研究的各個領域的全部過程中,掌握了這一點,將會體會到函數問題既千姿百態,又有章可循.
●教師下載中心
教學點睛
數形結合和數形轉化是解決本章問題的重要思想方法,應要求學生熟練掌握用函數的圖象及方程的曲線去處理函數、方程、不等式等問題.
拓展題例
【例1】設f(x)是定義在[-1,1]上的奇函數,且對任意a、b[-1,1],當a+b0時,都有0.
(1)若ab,比較f(a)與f(b)的大小;
(2)解不等式f(x-)
(3)記P={xy=f(x-c)},Q={xy=f(x-c2)},且PQ=,求c的取值范圍.
解:設-1x1
0.
∵x1-x20,f(x1)+f(-x2)0.
f(x1)-f(-x2).
又f(x)是奇函數,f(-x2)=-f(x2).
f(x1)
f(x)是增函數.
(1)∵ab,f(a)f(b).
(2)由f(x-)
-.
不等式的解集為{x-}.
(3)由-11,得-1+c1+c,
P={x-1+c1+c}.
由-11,得-1+c21+c2,
Q={x-1+c21+c2}.
∵PQ=,
1+c-1+c2或-1+c1+c2,
解得c2或c-1.
【例2】已知函數f(x)的圖象與函數h(x)=x++2的圖象關于點A(0,1)對稱.
(1)求f(x)的解析式;
(2)(文)若g(x)=f(x)x+ax,且g(x)在區間(0,2]上為減函數,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理)若g(x)=f(x)+,且g(x)在區間(0,2]上為減函數,求實數a的取值范圍.
解:(1)設f(x)圖象上任一點坐標為(x,y),點(x,y)關于點A(0,1)的對稱點(-x,2-y)在h(x)的圖象上.
2-y=-x++2.
y=x+,即f(x)=x+.
(2)(文)g(x)=(x+)x+ax,
即g(x)=x2+ax+1.
g(x)在(0,2]上遞減-2,
a-4.
(理)g(x)=x+.
∵g(x)=1-,g(x)在(0,2]上遞減,
1-0在x(0,2]時恒成立,
即ax2-1在x(0,2]時恒成立.
∵x(0,2]時,(x2-1)max=3,
a3.
【例3】在4月份(共30天),有一新款服裝投放某專賣店銷售,日銷售量(單位:件)f(n)關于時間n(130,nN__)的函數關系如下圖所示,其中函數f(n)圖象中的點位于斜率為5和-3的兩條直線上,兩直線的交點的橫坐標為m,且第m天日銷售量最大.
(1)求f(n)的表達式,及前m天的銷售總數;
(2)按規律,當該專賣店銷售總數超過400件時,社會上流行該服裝,而日銷售量連續下降并低于30件時,該服裝的流行會消失.試問該服裝在社會上流行的天數是否會超過10天?并說明理由.
解:(1)由圖形知,當1m且nN__時,f(n)=5n-3.
由f(m)=57,得m=12.
f(n)=
前12天的銷售總量為
5(1+2+3++12)-312=354件.
(2)第13天的銷售量為f(13)=-313+93=54件,而354+54400,
從第14天開始銷售總量超過400件,即開始流行.
設第n天的日銷售量開始低于30件(1221.
從第22天開始日銷售量低于30件,
即流行時間為14號至21號.
該服裝流行時間不超過10天.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8
今天我說課的課題是《平面向量的概念》,這是江蘇省職業學校文化課教材《基礎模塊·下冊》第七章平面向量中的第一節的內容,我將嘗試運用新課改的理念、中職學生的認知特點指導本節課的教學,新課標指出,學生是教學的主體,教師的教要本著從學生的認知規律出發,以學生活動為主線,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體系。下面我將以此為基礎從教材分析、學情分析、教法學法、教學過程、教學評價等五個環節,向各位專家談談我對本節課教材的理解和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向量是高中階段學習的一個新的矢量,向量概念是《平面向量》的最基本內容,它的學習直接影響到我們對向量的進一步研究和學習,如向量間關系、向量的加法、減法以及數乘等運算,還有向量的坐標運算等,因此為后面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結合本節課的特點及學生的實際情況我制定了如下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目標
1)識記平面向量的定義,會用有向線段和字母表示向量,能辨別數量與向量;
2)識記向量模的定義,會用字母和線段表示向量的模。
3)知道零向量、單位向量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生通過對向量的學習,能體會出向量來自于客觀現實,提高觀察、分析、抽象和概括等方面的能力,感悟數形結合的思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構建和諧的課堂教學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勇于提出問題,同時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及積極向上的學習態度。
3、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向量的定義,向量的幾何表示和符號表示,以及零向量和單位向量
教學難點:向量的幾何表示的理解,對零向量和單位向量的理解
二、學情分析
(1)能力分析:對于我校的學生,基礎知識較薄弱,雖然他們的智力發展已到了形成運演階段,但并不具備較強的抽象思維能力、概括能力及數形結合的思想。
(2)認知分析:之前,學生有了物理中的矢量概念,這為學習向量作了最好的鋪墊。
(3)情感分析:部分學生具有積極的學習態度,強烈的探究欲望,能主動參與研究。
三、教法學法
教法:啟發教學法,引探教學法,問題驅動法,并借助多媒體來輔助教學
學法:在學法上,采用的是探究,發現,歸納,練習。從問題出發,引導學生分析問題,讓學生經歷觀察分析、概括、歸納、類比等發現和探索過程。
四、教學過程
課前:
為了打造高效課堂,以生為本我選擇生本式的教學方式,以穿針引線的方式設計了前置性作業。其中包括一些向量的基本概念,并提出:
1、你學過的其他學科中有沒有可以稱為向量的?
2、向量的特點是什么?有幾種描述向量的表示方法?
3、零向量的特點是什么?
【設計意圖】目的是通過課前的預習明確自己需要在本節課中解決的問題,帶著問題聽課,我會在上課前就學生的完成情況明確主要的教學側重點,真正打造高效課堂。
課上教學過程:
1、創設情境
數學的學習應該是與學生的生活融合起來,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讓他們在生活中發現數學,探究數學,認識并掌握數學,由生活的實例引入,在對比于物理學中的速度、位移等學生已有的知識給出本章研究的問題平面向量
【設計意圖】形成對概念的初步認識,為進一步抽象概括做準備。
2、形成概念
結合物理學中對矢量的定義,給出向量的描述性概念。對于一個新學的量定義概念后,通常要用符號表示它。怎樣把我們所舉例子中的向量表示出來呢?
采取讓學生先嘗試向量的表示方法,自覺接受用帶有箭頭的線段(有向線段)來表示向量。明確為什么可以用有向線段表示向量,引導學生總結出向量的表示方法,強調印刷體與手寫體的區別。結合板書的有向線段給出向量的模。
單位向量、零向量的概念
【即時訓練】
為了使學生達到對知識的深化理解,從而達到鞏固提高的效果,我特地設計了一組即時訓練題,通過學生的觀察嘗試,討論研究,教師引導來鞏固新知
3、知識應用
本階段的教學,我采用的是教材上的兩個例題,旨在鞏固學生對平面向量的觀念,提高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掌握求模的基本方法,提升識圖能力。
4、學以致用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團隊合作的精神,本環節我采用小組競爭的方式開展教學,小組討論并選派代表回答,各組之間取長補短,將課堂教學推向高潮,再次加強學生對向量概念的理解。
5、課堂小結
為了了解學生本節課的學習效果,并且將所學做個很好的總結。設置問題: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可以從各種角度入手)
【設計意圖】通過總結使學生明確本節的學習內容,強化重點,為今后的學習打下堅定的基礎
6、布置作業
出選做題的目的是注意分層教學和因材施教,為學有余力的學生提供思考的空間。
以上幾個環節環環相扣,層層深入,并充分體現教師與學生的交流互動,在教師的整體調控下,學生通過動眼觀察,動腦思考,層層遞進,親身經歷了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以問題為驅動,使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逐步深入。而最后的實際應用又將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領學生進入對本節課更深一步的思考和研究之中,從而達到知識在課堂以外的延伸。
以上就是我對本節課的設計和說明,請各位領導,老師批評指正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9
【一】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結構分析
《圓的方程》安排在高中數學第二冊(上)第七章第六節。圓作為常見的簡單幾何圖形,在實際生活和生產實踐中有著廣泛的應用。圓的方程屬于解析幾何學的基礎知識,是研究二次曲線的開始,對后續直線與圓的位置關系、圓錐曲線等內容的學習,無論在知識上還是方法上都有著積極的意義,所以本節內容在整個解析幾何中起著承前啟后的作用。
2。學情分析
圓的方程是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圓的概念和基本性質后,又掌握了求曲線方程的一般方法的基礎上進行研究的。但由于學生學習解析幾何的時間還不長、學習程度較淺,且對坐標法的運用還不夠熟練,在學習過程中難免會出現困難。另外學生在探究問題的能力,合作交流的意識等方面有待加強。
根據上述教材結構與內容分析,考慮到學生已有的認知結構和心理特征,我制定如下教學目標:
3。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①掌握圓的標準方程;
②會由圓的標準方程寫出圓的半徑和圓心坐標,能根據條件寫出圓的標準方程;
③利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2)能力目標:①進一步培養學生用代數方法研究幾何問題的能力;
②加深對數形結合思想的理解和加強對待定系數法的運用;
③增強學生用數學的意識。
(3)情感目標:①培養學生主動探究知識、合作交流的意識;
②在體驗數學美的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根據以上對教材、教學目標及學情的分析,我確定如下的教學重點和難點:
4。教學重點與難點
(1)重點:圓的標準方程的求法及其應用。
(2)難點:①會根據不同的已知條件求圓的`標準方程;
②選擇恰當的坐標系解決與圓有關的實際問題。
為使學生能達到本節設定的教學目標,我再從教法和學法上進行分析:
好學教育:
【二】教法學法分析
1。教法分析為了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本節課采用“啟發式”問題教學法,用環環相扣的問題將探究活動層層深入,使教師總是站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上。另外我恰當的利用多媒體課件進行輔助教學,借助信息技術創設實際問題的情境既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又直觀的引導了學生建模的過程。
2。學法分析通過推導圓的標準方程,加深對用坐標法求軌跡方程的理解。通過求圓的標準方程,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通過應用圓的標準方程,熟悉用待定系數法求的過程。下面我就對具體的教學過程和設計加以說明:
【三】教學過程與設計
整個教學過程是由七個問題組成的問題鏈驅動的,共分為五個環節:
創設情境啟迪思維深入探究獲得新知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反饋訓練形成方法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下面我從縱橫兩方面敘述我的教學程序與設計意圖。
首先:縱向敘述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啟迪思維
問題一已知隧道的截面是半徑為4m的半圓,車輛只能在道路中心線一側行駛,一輛寬為2。7m,高為3m的貨車能不能駛入這個隧道?
通過對這個實際問題的探究,把學生的思維由用勾股定理求線段CD的長度轉移為用曲線的方程來解決。一方面幫助學生回顧了舊知——求軌跡方程的一般方法,另一方面,在得到汽車不能通過的結論的同時學生自己推導出了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從而很自然的進入了本課的主題。用實際問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感受到問題來源于實際,應用于實際,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欲望。這樣獲取的知識,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遷移。
通過對問題一的探究,抓住了學生的注意力,把學生的思維引到用坐標法研究圓的方程上來,此時再把問題深入,進入第二環節。
(二)深入探究——獲得新知
問題二1。根據問題一的探究能不能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的圓的方程?
2。如果圓心在,半徑為時又如何呢?
好學教育:
這一環節我首先讓學生對問題一進行歸納,得到圓心在原點,半徑為4的圓的標準方程后,引導學生歸納出圓心在原點,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然后再讓學生對圓心不在原點的情況進行探究。我預設了三種方法等待著學生的探究結果,分別是:坐標法、圖形變換法、向量平移法。
得到圓的標準方程后,我設計了由淺入深的三個應用平臺,進入第三環節。
(三)應用舉例——鞏固提高
I。直接應用內化新知
問題三1。寫出下列各圓的標準方程:
(1)圓心在原點,半徑為3;
(2)經過點,圓心在點。
2。寫出圓的圓心坐標和半徑。
我設計了兩個小問題,第一題是直接或間接的給出圓心坐標和半徑求圓的標準方程,第二題是給出圓的標準方程求圓心坐標和半徑,這兩題比較簡單,可以安排學生口答完成,目的是先讓學生熟練掌握圓心坐標、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為后面探究圓的切線問題作準備。
II。靈活應用提升能力
問題四1。求以點為圓心,并且和直線相切的圓的方程。
2。求過點,圓心在直線上且與軸相切的圓的方程。
3。已知圓的方程為,求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你能歸納出具有一般性的結論嗎?
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什么?
我設計了三個小問題,第一個小題有了剛剛解決問題三的基礎,學生會很快求出半徑,根據圓心坐標寫出圓的標準方程。第二個小題有些困難,需要引導學生應用待定系數法確定圓心坐標和半徑再求解,從而理解必須具備三個獨立的條件才可以確定一個圓。第三個小題解決方法較多,我預設了四種方法再一次為學生的發散思維創設了空間。最后我讓學生由第三小題的結論進行歸納、猜想,在論證經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的過程中,又一次模擬了真理發現的過程,使探究氣氛達到高潮。
III。實際應用回歸自然
問題五如圖是某圓拱橋的一孔圓拱的示意圖,該圓拱跨度AB=20m,拱高OP=4m,在建造時每隔4m需用一個支柱支撐,求支柱的長度(精確到0。01m)。
好學教育:
我選用了教材的例3,它是待定系數法求出圓的三個參數的又一次應用,同時也與引例相呼應,使學生形成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方法,培養了學生建模的習慣和用數學的意識。
(四)反饋訓練——形成方法
問題六1。求過原點和點,且圓心在直線上的圓的標準方程。
2。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3。求圓過點的切線方程。
接下來是第四環節——反饋訓練。這一環節中,我設計三個小題作為鞏固性訓練,給學生一塊“用武”之地,讓每一位同學體驗學習數學的樂趣,成功的喜悅,找到自信,增強學習數學的愿望與信心。另外第3題是我特意安排的一道求過圓外一點的圓的切線方程,由于學生剛剛歸納了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因此很容易產生思維的負遷移,另外這道題目有兩解,學生容易漏掉斜率不存在的情況,這時引導學生用數形結合的思想,結合初中已有的圓的知識進行判斷,這樣的設計對培養學生思維的嚴謹性具有良好的效果。
(五)小結反思——拓展引申
1。課堂小結
把圓的標準方程與過圓上一點圓的切線方程加以小結,提煉數形結合的思想和待定系數的方法①圓心為,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圓心在原點時,半徑為r的圓的標準方程為:。
②已知圓的方程是,經過圓上一點的切線的方程是:。
2。分層作業
(A)鞏固型作業:教材P81—82:(習題7。6)1,2,4。(B)思維拓展型作業:試推導過圓上一點的切線方程。
3。激發新疑
問題七1。把圓的標準方程展開后是什么形式?
2。方程表示什么圖形?
在本課的結尾設計這兩個問題,作為對這節課內容的鞏固與延伸,讓學生體會知識的起點與終點都蘊涵著問題,舊的問題解決了,新的問題又產生了。在知識的拓展中再次掀起學生探究的熱情。另外它為下節課研究圓的一般方程作了重要的準備。
以上是我縱向的教學過程及簡單的設計意圖,接下來,我從三個方面橫向的進一步闡述我的教學設計:橫向闡述教學設計
(一)突出重點抓住關鍵突破難點
好學教育:
求圓的標準方程既是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為此我布設了由淺入深的學習環境,先讓學生熟悉圓心、半徑與圓的標準方程之間的關系,逐步理解三個參數的重要性,自然形成待定系數法的解題思路,在突出重點的同時突破了難點。
第二個教學難點就是解決實際應用問題,這是學生固有的難題,主要是因為應用問題的題目冗長,學生很難根據問題情境構建數學模型,缺乏解決實際問題的信心,為此我首先用一道題目簡潔、貼近生活的實例進行引入,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同時我借助多媒體課件的演示,引導學生真正走入問題的情境之中,并從中抽象出數學模型,從而消除畏難情緒,增強了信心。最后再形成應用圓的標準方程解決實際問題的一般模式,并嘗試應用該模式分析和解決第二個應用問題——問題五。這樣的設計,使學生在解決問題的同時,形成了方法,難點自然突破。
(二)學生主體教師主導探究主線
本節課的設計用問題做鏈,環環相扣,使學生的探究活動貫穿始終。從圓的標準方程的推導到應用都是在問題的指引、我的指導下,由學生探究完成的。另外,我重點設計了兩次思維發散點,分別是問題二和問題四的第三問,要求學生分組討論,合作交流,為學生設立充分的探究空間,學生在交流成果的過程中,既體驗了科學研究和真理發現的復雜與艱辛,又在我的適度引導、側面幫助、不斷肯定下順利完成了探究活動并走向成功,在一個個問題的驅動下,高效的完成本節的學習任務。
(三)培養思維提升能力激勵創新
為了培養學生的理性思維,我分別在問題一和問題四中,設計了兩次由特殊到一般的學習思路,培養學生的歸納概括能力。在問題的設計中,我利用一題多解的探究,縱向挖掘知識深度,橫向加強知識間的聯系,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并且使學生的有效思維量加大,隨時對所學知識和方法產生有意注意,使能力與知識的形成相伴而行。
以上是我對這節課的教學預設,具體的教學過程還要根據學生在課堂中的具體情況適當調整,向生成性課堂進行轉變。最后我以赫爾巴特的一句名言結束我的說課,發揮我們的創造性,力爭“使教育過程成為一種藝術的事業”。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10
教學目標:
1、進一步熟練掌握比較法證明不等式;
2、了解作商比較法證明不等式;
3、提高學生解題時應變能力.
教學重點:
比較法的應用
教學難點:
常見解題技巧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式
教學活動
(一)導入新課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復習提問),請三位同學回答問題,教師點評.
(學生活動)思考問題,回答.
[字幕]
1、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步驟是怎樣的?
2、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步驟中,依據、手段、目的各是什么?
3、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步驟中,最關鍵的是哪一步?學了哪些常用的變形方法?對式子的變形還有其它方法嗎?
[點評]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步驟中,關鍵是對差式的變形.在我們所學的知識中,對式子變形的常用方法除了配方、通分,還有因式分解.這節課我們將繼續學習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積累對差式變形的常用方法和比較法思想的應用.(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復習鞏固已學知識,銜接新知識,引入本節課學習的內容.
(二)新課講授
【嘗試探索,建立新知】
(教師活動)提出問題,引導學生研究解決問題,并點評.
(學生活動)嘗試解決問題.
[問題]
1、化簡
2、比較與()的大?。?/p>
(學生解答問題)
[點評]
①問題1,我們采用了因式分解的方法進行簡化.
②通過學習比較法證明不等式,我們不難發現,比較法的思想方法還可用來比較兩個式子的大?。?/p>
設計意圖:啟發學生研究問題,建立新知,形成新的知識體系.
【例題示范,學會應用】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例題),引導、啟發學生研究問題,井點評解題過程.
(學生活動)分析,研究問題.
[字幕]例題3已知a,b是正數,且,求證
[分析]依題目特點,作差后重新組項,采用因式分解來變形.
證明:(見課本)
[點評]因式分解也是對差式變形的一種常用方法.此例將差式變形為幾個因式的積的形式,在確定符號中,表達過程較復雜,如何書寫證明過程,例3給出了一個好的示范.
[點評]解這道題在判斷符號時用了分類討論,分類討論是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要理解為什么分類,怎樣分類.分類時要不重不漏.
[字幕]例5甲、乙兩人同時同地沿同一條路線走到同一地點.甲有一半時間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時間以速度n行走;有一半路程乙以速度m行走,另一半路程以速度n行走,如果,問甲、乙兩人誰先到達指定地點.
[分析]設從出發地點至指定地點的路程為,甲、乙兩人走完這段路程用的時間分別為,要回答題目中的問題,只要比較、的大小就可以了.
解:(見課本)
[點評]此題是一個實際問題,學習了如何利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思想方法解決有關實際問題.要培養自己學數學,用數學的良好品質.
設計意圖:鞏固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方法,掌握因式分解的變形方法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的方法.培養學生應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課堂練習】
(教師活動)教師打出字幕練習,要求學生獨立思考,完成練習;請甲、乙兩位學生板演;巡視學生的解題情況,對正確的給予肯定,對偏差及時糾正;點評練習中存在的問題.
(學生活動)在筆記本上完成練習,甲、乙兩位同學板演.
[字幕]練習:
1、設,比較與的大?。?/p>
2、已知,求證
設計意圖:掌握比較法證明不等式及思想方法的應用.靈活掌握因式分解法對差式的變形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反饋信息,調節課堂教學.
【分析歸納、小結解法】
(教師活動)分析歸納例題的解題過程,小結對差式變形、確定符號的常用方法和利用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步驟.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小結,并記錄在筆記本上.
1、比較法不僅是證明不等式的一種基本、重要的方法,也是比較兩個式子大小的一種重要方法.
2、對差式變形的常用方法有:配方法,通分法,因式分解法等.
3、會用分類討論的方法確定差式的符號.
4、利用不等式解決實際問題的解題步驟:
①類比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
②分析題意,設未知數,找出數量關系(函數關系,相等關系或不等關系),
③列出函數關系、等式或不等式,
④求解,作答.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分析歸納問題的能力,掌握用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知識體系.
(三)小結
(教師活動)教師小結本節課所學的知識及數學思想與方法.
(學生活動)與教師一道小結,并記錄筆記.
本節課學習了對差式變形的一種常用方法因式分解法;對符號確定的分類討論法;應用比較法的思想解決實際問題.
通過學習比較法證明不等式,要明確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理論依據,理解轉化,使問題簡化是比較法證明不等式中所蘊含的重要數學思想,掌握求差后對差式變形以及判斷符號的重要方法,并在以后的學習中繼續積累方法,培養用數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對所學的知識進行概括歸納的能力,鞏固所學的知識,領會化歸、類比、分類討論的重要數學思想方法.
(四)布置作業
1、課本作業:P177、8。
2、思考題:已知,求證
3、研究性題:對于同樣的距離,船在流水中來回行駛一次的時間和船在靜水中來回行駛一次的時間是否相等?(假設船在流水中的速度和部在靜水中的速度保持不變)
設計意圖:思考題讓學生了解商值比較法,掌握分類討論的思想.研究性題是使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用數學解決實際問題,提高應用數學的能力.
(五)課后點評
1、教學評價、反饋調節措施的構想:本節課采用啟發引導,講練結合的授課方式,發揮教師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通過啟發誘導學生深入思考問題,解決問題,反饋學習信息,調節教學活動.
2、教學措施的設計:由于對差式變形,確定符號是掌握比較法證明不等式的關鍵,本節課在上節課的基礎上繼續學習差式變形的方法和符號的確定,例3和例4分別使學生掌握因式分解變形和分類討論確定符號,例5使學生對所學的知識會應用.例題設計目的在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學會應用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11
近期,我開設了一節公開課《橢圓的幾何性質1》。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有效利用課堂教學時間,如何盡可能地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在課堂上45分鐘的學習效率,是一個很重要的課題。要教好高中數學,首先要對新課標和新教材有整體的把握和認識,這樣才能將知識系統化,注意知識前后的聯系,形成知識框架;其次要了解學生的現狀和認知結構,了解學生此階段的知識水平,以便因材施教;再次要處理好課堂教學中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的關系。課堂教學是實施高中新課程教學的主陣地,也是對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和素質教育的主渠道。課堂教學不但要加強雙基而且要提高智力,發展學生的智力,而且要發展學生的創造力;不但要讓學生學會,而且要讓學生會學,特別是自學。尤其是在課堂上,不但要發展學生的智力因素,而且要提高學生在課堂45分鐘的學習效率,在有限的時間里,出色地完成教學任務。
一、要有明確的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分為三大領域,即認知領域、情感領域和動作技能領域。因此,在備課時要圍繞這些目標選擇教學的策略、方法和媒體,把內容進行必要的重組。備課時要依據教材,但又不拘泥于教材,靈活運用教材。在數學教學中,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使學生在知識、能力、技能、心理、思想品德等方面達到預定的目標,以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
二、要能突出重點、化解難點
每一堂課都要有教學重點,而整堂的教學都是圍繞著教學重點來逐步展開的。為了讓學生明確本堂課的重點、難點,教師在上課開始時,可以在黑板的一角將這些內容簡短地寫出來,以便引起學生的重視。講授重點內容,是整堂課的教學高潮。教師要通過聲音、手勢、板書等的變化或應用模型、投影儀等直觀教具,刺激學生的大腦,使學生能夠興奮起來,對所學內容在大腦中刻下強烈的印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對新知識的接受能力。尤其是在選擇例題時,例題最好是呈階梯式展現,我在準備例2時,就設置了三個小題,從易到難,便于學生理解接受。
三、要善于應用現代化教學手段
在新課標和新教材的背景下,教師掌握現代化的多媒體教學手段顯得尤為重要和迫切?,F代化教學手段的顯著特點:一是能有效地增大每一堂課的課容量;二是減輕教師板書的工作量,使教師能有精力講深講透所舉例子,提高講解效率;三是直觀性強,容易激發起學生的學習興趣,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四是有利于對整堂課所學內容進行回顧和小結。在課堂教學結束時,教師引導學生總結本堂課的內容,學習的重點和難點。同時通過投影儀,同步地將內容在瞬間躍然“幕”上,使學生進一步理解和掌握本堂課的內容。在課堂教學中,對于板演量大的內容,如解析幾何中的一些幾何圖形、一些簡單但數量較多的小問答題、文字量較多應用題,復習課中章節內容的總結、選擇題的訓練等等都可以借助于投影儀來完成。
四、根據具體內容,選擇恰當的教學方法
每一堂課都有規定的教學任務和目標要求。所謂“教學有法,但無定法”,教師要能隨著教學內容的變化,教學對象的變化,教學設備的變化,靈活應用教學方法。這節課是高三的復習課,我采取了讓學生自己回憶講述橢圓的幾何性質,教師補充的方法,改變了傳統的教師講,學生聽的模式,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在例題的解決過程中,我也盡量讓學生多動手,多動腦,激發學生的思維。此外,我們還可以結合課堂內容,靈活采用談話、讀書指導、作業、練習等多種教學方法。在一堂課上,有時要同時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教無定法,貴要得法”。只要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有助于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有利于所學知識的掌握和運用,都是好的教學方法。
五、關愛學生,及時鼓勵
高中新課程的&39;宗旨是著眼于學生的發展。對學生在課堂上的表現,要及時加以總結,適當給予鼓勵,并處理好課堂的偶發事件,及時調整課堂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隨時了解學的對所講內容的掌握情況。如在講完一個概念后,讓學生復述;講完一個例題后,將解答擦掉,請中等水平學生上臺板演。有時,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對他們多提問,讓他們有較多的鍛煉機會,同時教師根據學生的表現,及時進行鼓勵,培養他們的自信心,讓他們能熱愛數學,學習數學。
六、切實重視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
眾所周知,近年來數學試題的新穎性、靈活性越來越強,不少師生把主要精力放在難度較大的綜合題上,認為只有通過解
決難題才能培養能力,因而相對地忽視了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教學。教學中急急忙忙把公式、定理推證拿出來,或草草講一道例題就通過大量的題目來訓練學生。其實定理、公式推證的過程就蘊含著重要的解題方法和規律,教師沒有充分暴露思維過程,沒有發掘其內在的規律,就讓學生去做題,試圖通過讓學生大量地做題去“悟”出某些道理。結果是多數學生“悟”不出方法、規律,理解浮淺,記憶不牢,只會機械地模仿,思維水平較低,有時甚至生搬硬套;照葫蘆畫瓢,將簡單問題復雜化。如果教師在教學中過于粗疏或學生在學習中對基本知識不求甚解,都會導致在考試中判斷錯誤。不少學生說:現在的試題量過大,他們往往無法完成全部試卷的解答,而解題速度的快慢主要取決于基本技能、基本方法的熟練程度及能力的高低??梢姡谇袑嵵匾暬A知識的落實中同時應重視基本技能和基本方法的培養。
七、滲透教學思想方法,培養綜合運用能力
常用的數學思想方法有:轉化的思想,類比歸納與類比聯想的思想,分類討論的思想,數形結合的思想以及配方法、換元法、待定系數法、反證法等。這些基本思想和方法分散地滲透在中學數學教材的條章節之中。在平時的教學中,教師要在傳授基礎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恰當在講解與滲透基本數學思想和方法,幫助學生掌握科學的方法,從而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只有這樣。學生才能靈活運用和綜合運用所學的知識。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12
一、學情分析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學知識的基礎上進行展開學習的,也是對以前所學知識的鞏固和發展,但對學生的知識準備情況來看,學生對相關基礎知識掌握情況是很好,所以在復習時要及時對學生相關知識進行提問,然后開展對本節課的鞏固性復習。而本節課學生會遇到的困難有:數軸、坐標的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標表示;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
二、考綱要求
1.會用坐標表示平面向量的加法、減法與數乘運算.
2.理解用坐標表示的平面向量共線的條件.
3.掌握數量積的坐標表達式,會進行平面向量數量積的運算.
4.能用坐標表示兩個向量的夾角,理解用坐標表示的平面向量垂直的條件.
三、教學過程
(一) 知識梳理:
1.向量坐標的求法
(1)若向量的起點是坐標原點,則終點坐標即為向量的坐標.
(2)設A(x1,y1),B(x2,y2),則
=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
(二)平面向量坐標運算
1.向量加法、減法、數乘向量
設 =(x1,y1), =(x2,y2),則
+ = - = λ = .
2.向量平行的坐標表示
設 =(x1,y1), =(x2,y2),則 ∥ ?________________.
(三)核心考點·習題演練
考點1.平面向量的坐標運算
例1.已知A(-2,4),B(3,-1),C(-3,-4).設 (1)求3 + -3 ;
(2)求滿足 =m +n 的實數m,n;
練:(2015江蘇,6)已知向量 =(2,1), =(1,-2),若m +n =(9,-8)
(m,n∈R),則m-n的值為 .
考點2平面向量共線的坐標表示
例2:平面內給定三個向量 =(3,2), =(-1,2), =(4,1)
若( +k )∥(2 - ),求實數k的值;
練:(2015,四川,4)已知向量 =(1,2), =(1,0), =(3,4).若λ為實數,( +λ )∥ ,則λ= ( )
思考:向量共線有哪幾種表示形式?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有哪些作用?
方法總結:
1.向量共線的兩種表示形式
設a=(x1,y1),b=(x2,y2),①a∥b?a=λb(b≠0);②a∥b?x1y2-x2y1=0.至于使用哪種形式,應視題目的具體條件而定,一般情況涉及坐標的應用②.
2.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的作用
判斷兩向量是否共線(平行的問題;另外,利用兩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可以列出方程(組),求出未知數的值.
考點3平面向量數量積的坐標運算
例3“已知正方形ABCD的邊長為1,點E是AB邊上的動點,
則 的值為 ; 的值為 .
【提示】解決涉及幾何圖形的向量數量積運算問題時,可建立直角坐標系利用向量的數量積的坐標表示來運算,這樣可以使數量積的運算變得簡捷.
練:(2014,安徽,13)設 =(1,2), =(1,1), = +k .若 ⊥ ,則實數k的值等于( )
【思考】兩非零向量 ⊥ 的充要條件: · =0? .
解題心得:
(1)當已知向量的坐標時,可利用坐標法求解,即若a=(x1,y1),b=(x2,y2),則a·b=x1x2+y1y2.
(2)解決涉及幾何圖形的向量數量積運算問題時,可建立直角坐標系利用向量的數量積的坐標表示來運算,這樣可以使數量積的運算變得簡捷.
(3)兩非零向量a⊥b的充要條件:a·b=0?x1x2+y1y2=0.
考點4:平面向量模的坐標表示
例4:(2015湖南,理8)已知點A,B,C在圓x2+y2=1上運動,且AB⊥BC,若點P的坐標為(2,0),則 的值為( )
A.6 B.7 C.8 D.9
練:(2016,上海,12)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已知A(1,0),B(0,-1),P是曲線上一個動點,則 的取值范圍是?
解題心得:
求向量的模的方法:
(1)公式法,利用|a|= 及(a±b)2=|a|2±2a·b+|b|2,把向量的模的運算轉化為數量積運算;
(2)幾何法,利用向量加減法的平行四邊形法則或三角形法則作出向量,再利用余弦定理等方法求解..
五、課后作業(課后習題1、2題)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13
2。2。1等差數列學案
一、預習問題:
1、等差數列的定義:一般地,如果一個數列從起,每一項與它的前一項的差等于同一個,那么這個數列就叫等差數列,這個常數叫做等差數列的,通常用字母表示。
2、等差中項:若三個數組成等差數列,那么A叫做與的,
即或。
3、等差數列的單調性:等差數列的公差時,數列為遞增數列;時,數列為遞減數列;時,數列為常數列;等差數列不可能是。
4、等差數列的通項公式:。
5、判斷正誤:
①1,2,3,4,5是等差數列;()
②1,1,2,3,4,5是等差數列;()
③數列6,4,2,0是公差為2的等差數列;()
④數列是公差為的等差數列;()
⑤數列是等差數列;()
⑥若,則成等差數列;()
⑦若,則數列成等差數列;()
⑧等差數列是相鄰兩項中后項與前項之差等于非零常數的數列;()
⑨等差數列的公差是該數列中任何相鄰兩項的差。()
6、思考:如何證明一個數列是等差數列。
二、實戰操作:
例1、(1)求等差數列8,5,2,的第20項。
(2)是不是等差數列中的項?如果是,是第幾項?
(3)已知數列的公差則
例2、已知數列的通項公式為,其中為常數,那么這個數列一定是等差數列嗎?
例3、已知5個數成等差數列,它們的和為5,平方和為求這5個數。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14
教學目標:
(1)掌握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掌握直線方程幾種形式之間的互化.
(2)理解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關系及其證明
(3)培養學生抽象概括能力、分類討論能力、逆向思維的習慣和形成特殊與一般辯證統一的觀點.
教學重點、難點:直線方程的一般式.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不同時為0)的對應關系及其證明.
教學用具:計算機
教學方法:啟發引導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下面給出教學實施過程設計的簡要思路:
教學設計思路:
(一)引入的設計
前邊學習了如何根據所給條件求出直線方程的方法,看下面問題:
問:說出過點(2,1),斜率為2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并糾正學生中不規范的表述.再看一個問題:
問:求出過點,的直線的方程,并觀察方程屬于哪一類,為什么?
答:直線方程是(或其它形式),也屬于二元一次方程,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肯定學生回答后強調“也是二元一次方程,都是因為未知數有兩個,它們的最高次數為一次”.
啟發:你在想什么(或你想到了什么)?誰來談談?各小組可以討論討論.
學生紛紛談出自己的想法,教師邊評價邊啟發引導,使學生的認識統一到如下問題:
【問題1】“任意直線的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二)本節主體內容教學的設計
這是本節課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如何解決?自己先研究研究,也可以小組研究,確定解決問題的思路.
學生或獨立研究,或合作研究,教師巡視指導.
經過一定時間的研究,教師組織開展集體討論.首先讓學生陳述解決思路或解決方案:
思路一:…
思路二:…
……
教師組織評價,確定最優方案(其它待課下研究)如下:
按斜率是否存在,任意直線的位置有兩種可能,即斜率存在或不存在.
當存在時,直線的截距也一定存在,直線的方程可表示為,它是二元一次方程.
當不存在時,直線的方程可表示為形式的方程,它是二元一次方程嗎?
學生有的認為是有的認為不是,此時教師引導學生,逐步認識到把它看成二元一次方程的合理性:
平面直角坐標系中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與其它直線上點的坐標形式沒有任何區別,根據直線方程的概念,方程解的形式也是二元方程的解的形式,因此把它看成形如的二元一次方程是合理的.
綜合兩種情況,我們得出如下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關于、的二元一次方程.
至此,我們的問題1就解決了.簡單點說就是:直線方程都是二元一次方程.而且這個方程一定可以表示成或的形式,準確地說應該是“要么形如這樣,要么形如這樣的方程”.
同學們注意:這樣表達起來是不是很啰嗦,能不能有一個更好的表達?
學生們不難得出:二者可以概括為統一的形式.
這樣上邊的結論可以表述如下: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對于任何一條直線,都有一條表示這條直線的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
啟發:任何一條直線都有這種形式的方程.你是否覺得還有什么與之相關的問題呢?
【問題2】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嗎?
不難看出上邊的結論只是直線與方程相互關系的一個方面,這個問題是它的另一方面.這是顯然的嗎?不是,因此也需要像剛才一樣認真地研究,得到明確的結論.那么如何研究呢?
師生共同討論,評價不同思路,達成共識:
回顧上邊解決問題的思路,發現原路返回就是非常好的思路,即方程(其中、不同時為0)系數是否為0恰好對應斜率是否存在,即
(1)當時,方程可化為
這是表示斜率為、在軸上的截距為的直線.
(2)當時,由于、不同時為0,必有,方程可化為
這表示一條與軸垂直的直線.
因此,得到結論:
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任何形如(其中、不同時為0)的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為方便,我們把(其中、不同時為0)稱作直線方程的一般式是合理的.
【動畫演示】
演示“直線各參數”文件,體會任何二元一次方程都表示一條直線.
至此,我們的第二個問題也圓滿解決,而且我們還發現上述兩個問題其實是一個大問題的兩個方面,這個大問題揭示了直線與二元一次方程的對應關系,同時,直線方程的一般形式是對直線特殊形式的抽象和概括,而且抽象的層次越高越簡潔,我們還體會到了特殊與一般的轉化關系.
(三)練習鞏固、總結提高、板書和作業等環節的設計
略
高中數學教案最新模板范文篇15
教學目標
1、了解基底的含義,理解并掌握平面向量基本定理。會用基底表示平面內任一向量。
2、掌握向量夾角的定義以及兩向量垂直的定義。
學情分析
前幾節課已經學習了向量的基本概念和基本運算,如共線向量、向量的加法、減法和數乘運算及向量共線的充要條件等;另外學生對向量的物理背景有了初步的了解。如:力的合成與分解、位移、速度的合成與分解等,都為學習這節課作了充分準備
重點難點
重點: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探究
難點:對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理解及其應用
教學過程
4.1第一學時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情景設置
火箭在升空的某一時刻,速度可以分解成豎直向上和水平向前的兩個分速度v=vx+vy=6i+4j。
活動2【活動】探究
已知平面中兩個不共線向量e1,e2,c是平面內任意向量,求向量
c=___e1+___e2(課堂上準備好幾張帶格子的紙張,上面有三個向量,e1,e2,c)
做法:
作OA=e1,OB=e2,OC=c,過點C作平行于OB的直線,交直線OA于M;過點C作平行于OA的直線,交OB于N,則有且只有一對實數l1,l2,使得OM=l1e1,ON=l2e2。
因為OC=OM+ON,所以c=6e1+6e2。
向量c=__6__e1+___6__e2
活動3【練習】動手做一做
請同學們自己作出一向量a,并把向量a表示成:a=31;31;31;31;____e1+_____
(做完后,思考一下,這樣的一組實數是否是唯一的呢?)(是唯一的)
由剛才的幾個實例,可以得出結論:如果給定向量e1,e2,平面內的任一向量a,都可以表示成a=入1e1+入2e2。
活動4【活動】思考
問題2:如果e1,e2是平面內任意兩向量,那么平面內的任一向量a還可以表示成a=入1e1+入2e2的形式嗎?
生:不行,e1,e2必須是平面內兩不共線向量
活動5【講授】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平面向量基本定理:如果e1,e2是平面內兩個不共線的向量,那么對于這一平面內的任一向量a,有且只有一對實數l1,l2,使a=l1e1+l2e2。我們把不共線向量e1,e2叫做這一平面內所有向量的一組基底。一個平面向量用一組基底e1,e2表示成a=l1e1+l2e2的形式,我們稱它為向量的分解。當e1,e2互相垂直時,就稱為向量的正交分解。
說明:
(1)基底不惟一,關鍵是作為基底的兩個向量不共線。
(2)由定理可將任一向量a在給出基底e1,e2的條件下進行分解,基底給定時,分解形式惟一,即l1,l2是被a,e1,e2惟一確定的數量。
活動6【講授】平面向量基底運用
例1.如圖所示,平行四邊形ABCD的對角線AC和BD交于點M,AB=a,AD=b,試用基底a,b表示MC,MA,MB和MD
活動7【講授】向量夾角的定義
閱讀教材P94,回答如下問題:
1、兩個向量夾角是如何形成的?,必須要滿足什么條件才是它們的夾角。
2、有向量夾角范圍是多少?有夾角大小來描述一下向量同向,反向,垂直?
活動8【練習】完成《聚焦課堂》活動9【講授】課后小結
1、平面向量基本定理
2、平面向量基本定理的運用
3、向量夾角的定義。
活動10【作業】課后作業
1、已知向量e1,e2,求做:-3e1+2e2
2、做育才報第八期專項訓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