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
八年級數學教案都有哪些?復數是包含實數的最小代數閉域。我們對任意復數進行四次算術運算,化簡的結果都是復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精選篇1
一、內容和內容解析
1.內容
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概念、按邊分類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2.內容解析
三角形是一種最基本的幾何圖形,是認識其他圖形的基礎,在本章中,學好了三角形的有關概念和性質,為進一步學習多邊形的相關內容打好基礎,本節主要介紹與三角形的的概念、按邊分類和三角形三邊關系,使學生對三角形的有關知識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本節課的教學重點: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和三角形三邊關系
本節課的教學難點:三角形的三邊關系
二、目標和目標解析
1.教學目標
(1)了解三角形中的相關概念,學會用符號語言表示三角形中的對應元素
(2)理解并且靈活應用三角形三邊關系
2.教學目標解析
(1)結合具體圖形,識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基本元素
(2)會用符號、字母表示三角形中的相關元素,并會按邊對三角形進行分類
(3)理解三角形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這一性質,并會運用這一性質來解決問題
三、教學問題診斷分析
在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的過程中,讓學生經歷觀察、探究、推理、交流等活動過程,培養學生的和推理能力和合作學習的精神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創設情境,提出問題
問題回憶生活中的三角形實例,結合你以前對三角形的了解,請你給三角形下一個定義
師生活動:先讓學生分組討論,然后各小組派代表發言,針對學生下的定義,給出各種圖形反例,如下圖,指出其不完整性,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設計意圖】三角形概念的獲得,要讓學生經歷其描述的過程,借此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加深學生對三角形概念的理解
2.抽象概括,形成概念
動態演示“首尾順次相接”這個的動畫,歸納出三角形的定義
師生活動:
三角形的定義:由不在同一直線上的三條線段首尾順次相接所組成的圖形叫做三角形
【設計意圖】讓學生體會由抽象到具體的過程,培養學生的語言表述能力
補充說明:要求學生學會三角形、三角形的頂點、邊、角的概念以及幾何表達方法
師生活動:結合具體圖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讓學生學會由文字語言向幾何語言的過渡
【設計意圖】進一步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中相關元素的認知,并進一步熟悉幾何語言在學習中的應用
3.概念辨析,應用鞏固
如圖,不重復,且不遺漏地識別所有三角形,并用符號語言表示出來
1.以AB為一邊的三角形有哪些?
2.以∠D為一個內角的三角形有哪些?
3.以E為一個頂點的三角形有哪些?
4.說出ΔBCD的三個角.
師生活動:引導學生從概念出發進行思考,加深學生對三角形中相關元素概念的理解
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能確定多項式各項的公因式,會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過程與方法
使學生經歷探索多項式各項公因式的過程,依據數學化歸思想方法進行因式分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分析、類比以及化歸的思想,增進學生的合作交流意識,主動積極地積累確定公因式的初步經驗,體會其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用提公因式法把多項式分解因式.
難點:正確地確定多項式的最大公因式.
關鍵:提公因式法關鍵是如何找公因式.方法是:一看系數、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數取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最低次冪.
【教學過程】
一、回顧交流,導入新知
【復習交流】
下列從左到右的變形是否是因式分解,為什么?
(1)2x2+4=2(x2+2);
(2)2t2-3t+1=(2t3-3t2+t);
(3)x2+4xy-y2=x(x+4y)-y2;
(4)m(x+y)=mx+my;
(5)x2-2xy+y2=(x-y)2.
問題:
1.多項式mn+mb中各項含有相同因式嗎?
2.多項式4x2-x和xy2-yz-y呢?
請將上述多項式分別寫成兩個因式的乘積的形式,并說明理由.
【教師歸納】我們把多項式中各項都有的公共的因式叫做這個多項式的公因式,如在mn+mb中的公因式是m,在4x2-x中的公因式是x,在xy2-yz-y中的公因式是y.
概念:如果一個多項式的各項含有公因式,那么就可以把這個公因式提出來,從而將多項式化成兩個因式乘積形式,這種分解因式的方法叫做提公因式法.
二、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教師提問:多項式4x2-8x6,16a3b2-4a3b2-8ab4各項的公因式是什么?
【師生共識】提公因式的方法是先確定各項的公因式再將多項式除以這個公因式得到另一個因式,找公因式一看系數、二看字母,公因式的系數取各項系數的最大公約數;字母取各項相同的字母,并且各字母的指數取最低次冪.
三、范例學習,應用所學
例1:把-4x2yz-12xy2z+4xyz分解因式.
解:-4x2yz-12xy2z+4xyz
=-(4x2yz+12xy2z-4xyz)
=-4xyz(x+3y-1)
例2:分解因式:3a2(x-y)3-4b2(y-x)2
【分析】觀察所給多項式可以找出公因式(y-x)2或(x-y)2,于是有兩種變形,(x-y)3=-(y-x)3和(x-y)2=(y-x)2,從而得到下面兩種分解方法.
解法1:3a2(x-y)3-4b2(y-x)2
=-3a2(y-x)3-4b2(y-x)2
=-[(y-x)2·3a2(y-x)+4b2(y-x)2]
=-(y-x)2[3a2(y-x)+4b2]
=-(y-x)2(3a2y-3a2x+4b2)
解法2:3a2(x-y)3-4b2(y-x)2
=(x-y)2·3a2(x-y)-4b2(x-y)2
=(x-y)2[3a2(x-y)-4b2]
=(x-y)2(3a2x-3a2y-4b2)
例3:用簡便的方法計算:
0.84×12+12×0.6-0.44×12.
【教師活動】引導學生觀察并分析怎樣計算更為簡便.
解:0.84×12+12×0.6-0.44×12
=12×(0.84+0.6-0.44)
=12×1=12.
【教師活動】在學生完成例3之后,指出例3是因式分解在計算中的應用,提出比較例1,例2,例3的公因式有什么不同?
四、隨堂練習,鞏固深化
課本115頁練習第1、2、3題.
【探研時空】
利用提公因式法計算:
0.582×8.69+1.236×8.69+2.478×8.69+5.704×8.69
五、課堂總結,發展潛能
1.利用提公因式法因式分解,關鍵是找準最大公因式.在找最大公因式時應注意:(1)系數要找最大公約數;(2)字母要找各項都有的;(3)指數要找最低次冪.
2.因式分解應注意分解徹底,也就是說,分解到不能再分解為止.
六、布置作業,專題突破
課本119頁習題14.3第1、4(1)、6題.
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精選篇3
教學目標
教學知識點:能運用勾股定理及直角三角形的判別條件(即勾股定理的逆定理)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能力訓練要求:1.學會觀察圖形,勇于探索圖形間的關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2.在將實際問題抽象成幾何圖形過程中,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滲透數學建模的思想.
情感與價值觀要求:1.通過有趣的問題提高學習數學的興趣.
2.在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中,體驗數學學習的實用性,體現人人都學有用的數學.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探索、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勾股定理及其逆及理,并用它們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難點:利用數學中的建模思想構造直角三角形,利用勾股定理及逆定理,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過程
1、創設問題情境,引入新課:
前幾節課我們學習了勾股定理,你還記得它有什么作用嗎?
例如:欲登12米高的建筑物,為安全需要,需使梯子底端離建筑物5米,至少需多長的梯子?
根據題意,(如圖)AC是建筑物,則AC=12米,BC=5米,AB是梯子的長度.所以在Rt△ABC中,AB2=AC2+BC2=122+52=132;AB=13米.
所以至少需13米長的梯子.
2、講授新課:①、螞蟻怎么走最近
出示問題:有一個圓柱,它的高等于12厘米,底面半徑等于3厘米.在圓行柱的底面A點有一只螞蟻,它想吃到上底面上與A點相對的B點處的食物,需要爬行的的最短路程是多少?(π的值取3).
(1)同學們可自己做一個圓柱,嘗試從A點到B點沿圓柱的側面畫出幾條路線,你覺得哪條路線最短呢?(小組討論)
(2)如圖,將圓柱側面剪開展開成一個長方形,從A點到B點的最短路線是什么?你畫對了嗎?
(3)螞蟻從A點出發,想吃到B點上的食物,它沿圓柱側面爬行的最短路程是多少?(學生分組討論,公布結果)
我們知道,圓柱的側面展開圖是一長方形.好了,現在咱們就用剪刀沿母線AA′將圓柱的側面展開(如下圖).
我們不難發現,剛才幾位同學的走法:
(1)A→A′→B;(2)A→B′→B;
(3)A→D→B;(4)A—→B.
哪條路線是最短呢?你畫對了嗎?
第(4)條路線最短.因為“兩點之間的連線中線段最短”.
②、做一做:教材14頁。李叔叔隨身只帶卷尺檢測AD,BC是否與底邊AB垂直,也就是要檢測∠DAB=90°,∠CBA=90°.連結BD或AC,也就是要檢測△DAB和△CBA是否為直角三角形.很顯然,這是一個需用勾股定理的逆定理來解決的實際問題.
③、隨堂練習
出示投影片
1.甲、乙兩位探險者,到沙漠進行探險.某日早晨8∶00甲先出發,他以6千米/時的速度向東行走.1時后乙出發,他以5千米/時的速度向北行進.上午10∶00,甲、乙兩人相距多遠?
2.如圖,有一個高1.5米,半徑是1米的圓柱形油桶,在靠近邊的地方有一小孔,從孔中插入一鐵棒,已知鐵棒在油桶外的部分是0.5米,問這根鐵棒應有多長?
1.分析:首先我們需要根據題意將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模型.
解:(如圖)根據題意,可知A是甲、乙的出發點,10∶00時甲到達B點,則AB=2×6=12(千米);乙到達C點,則AC=1×5=5(千米).
在Rt△ABC中,BC2=AC2+AB2=52+122=169=132,所以BC=13千米.即甲、乙兩人相距13千米.
2.分析:從題意可知,沒有告訴鐵棒是如何插入油桶中,因而鐵棒的長是一個取值范圍而不是固定的長度,所以鐵棒最長時,是插入至底部的A點處,鐵棒最短時是垂直于底面時.
解:設伸入油桶中的長度為x米,則應求最長時和最短時的值.
(1)x2=1.52+22,x2=6.25,x=2.5
所以最長是2.5+0.5=3(米).
(2)x=1.5,最短是1.5+0.5=2(米).
答:這根鐵棒的長應在2~3米之間(包含2米、3米).
3.試一試(課本P15)
在我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中記載了一道有趣的問題,這個問題的意思是:有一個水池,水面是一個邊長為10尺的正方形.在水池正中央有一根新生的蘆葦,它高出水面1尺.如果把這根蘆葦垂直拉向岸邊,它的頂端恰好到達岸邊的水面.請問這個水池的深度和這根蘆葦的長度各為多少?
我們可以將這個實際問題轉化成數學模型.
解:如圖,設水深為x尺,則蘆葦長為(x+1)尺,由勾股定理可求得
(x+1)2=x2+52,x2+2x+1=x2+25
解得x=12
則水池的深度為12尺,蘆葦長13尺.
④、課時小結
這節課我們利用勾股定理和它的逆定理解決了生活中的幾個實際問題.我們從中可以發現用數學知識解決這些實際問題,更為重要的是將它們轉化成數學模型.
⑤、課后作業
課本P25、習題1.52
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經歷用數格子的辦法探索勾股定理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合情推力意識,主動探究的習慣,進一步體會數學與現實生活的緊密聯系。
2、探索并理解直角三角形的三邊之間的數量關系,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說理和簡單的推理的意識及能力。
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勾股定理的由來,并能用它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難點:勾股定理的發現
教學過程
一、創設問題的情境,激發學生的學習熱情,導入課題
出示投影1(章前的圖文p1)教師道白:介紹我國古代在勾股定理研究方面的貢獻,并結合課本p5談一談,講述我國是最早了解勾股定理的國家之一,介紹商高(三千多年前周期的數學家)在勾股定理方面的貢獻。
出示投影2(書中的.P2圖1—2)并回答:
1、觀察圖1-2,正方形A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正方形B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正方形C中有_______個小方格,即A的面積為______個單位。
2、你是怎樣得出上面的結果的?在學生交流回答的基礎上教師直接發問:
3、圖1—2中,A,B,C之間的面積之間有什么關系?
學生交流后形成共識,教師板書,A+B=C,接著提出圖1—1中的A.B,C的關系呢?
二、做一做
出示投影3(書中P3圖1—4)提問:
1、圖1—3中,A,B,C之間有什么關系?
2、圖1—4中,A,B,C之間有什么關系?
3、從圖1—1,1—2,1—3,1|—4中你發現什么?
學生討論、交流形成共識后,教師總結:
以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的正方形的面積和,等于以斜邊的正方形面積。
三、議一議
1、圖1—1、1—2、1—3、1—4中,你能用三角形的邊長表示正方形的面積嗎?
2、你能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之間的關系嗎?
在同學的交流基礎上,老師板書:
直角三角形邊的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這就是的“勾股定理”
也就是說:如果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為a,b,斜邊為c
那么
我國古代稱直角三角形的較短的直角邊為勾,較長的為股,斜邊為弦,這就是勾股定理的由來。
3、分別以5厘米和12厘米為直角邊做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測量斜邊的長度(學生測量后回答斜邊長為13)請大家想一想(2)中的規律,對這個三角形仍然成立嗎?(回答是肯定的:成立)
四、想一想
這里的29英寸(74厘米)的電視機,指的是屏幕的長嗎?只的是屏幕的款嗎?那他指什么呢?
五、鞏固練習
1、錯例辨析:
△ABC的兩邊為3和4,求第三邊
解:由于三角形的兩邊為3、4
所以它的第三邊的c應滿足=25
即:c=5
辨析:(1)要用勾股定理解題,首先應具備直角三角形這個必不可少的條件,可本題
△ABC并未說明它是否是直角三角形,所以用勾股定理就沒有依據。
(2)若告訴△ABC是直角三角形,第三邊C也不一定是滿足,題目中并為交待C是斜邊
綜上所述這個題目條件不足,第三邊無法求得。
2、練習P7§1.11
六、作業
課本P7§1.12、3、4
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精選篇5
第二環節:探索發現勾股定理
1.探究活動一
內容:投影顯示如下地板磚示意圖,引導學生從面積角度觀察圖形:
問:你能發現各圖中三個正方形的面積之間有何關系嗎?
學生通過觀察,歸納發現:
結論1 以等腰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長的小正方形的面積的和,等于以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
意圖:從觀察實際生活中常見的地板磚入手,讓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我們身邊.通過對特殊情形的探究得到結論1,為探究活動二作鋪墊。
效果:1.探究活動一讓學生獨立觀察,自主探究,培養獨立思考的習慣和能力;2.通過探索發現,讓學生得到成功體驗,激發進一步探究的熱情和愿望。
2.探究活動二
內容:由結論1我們自然產生聯想:一般的直角三角形是否也具有該性質呢?
(1)觀察下面兩幅圖:
(2)填表:
A的面積
(單位面積) B的面積
(單位面積) C的面積
(單位面積)
左圖
右圖
(3)你是怎樣得到正方形C的面積的?與同伴交流(學生可能會做出多種方法,教師應給予充分肯定)。
學生的方法可能有:
方法一:
如圖1,將正方形C分割為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和一個小正方形。
方法二:
如圖2,在正方形C外補四個全等的直角三角形,形成大正方形,用大正方形的面積減去四個直角三角形的面積。
方法三:
如圖3,正方形C中除去中間5個小正方形外,將周圍部分適當拼接可成為正方形,如圖3中兩塊紅色(或兩塊綠色)部分可拼成一個小正方形,按此拼法。
(4)分析填表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通過分析數據,歸納出:
結論2 以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為邊長的小正方形的面積的和,等于以斜邊為邊長的正方形的面積.
意圖:探究活動二意在讓學生通過觀察、計算、探討、歸納進一步發現一般直角三角形的性質.由于正方形C的面積計算是一個難點,為此設計了一個交流環節.
效果:學生通過充分討論探究,在突破正方形C的面積計算這一難點后得出結論2.
3.議一議
內容:(1)你能用直角三角形的邊長 , , 來表示上圖中正方形的面積嗎?
(2)你能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長度之間存在什么關系嗎?
(3)分別以5厘米、12厘米為直角邊作出一個直角三角形,并測量斜邊的長度.2中發現的規律對這個三角形仍然成立嗎?
勾股定理:直角三角形兩直角邊的平方和等于斜邊的平方.如果用 , 分別表示直角三角形的兩直角邊和斜邊,那么。
數學小史:勾股定理是我國最早發現的,中國古代把直角三角形中較短的直角邊稱為勾,較長的直角邊稱為股,斜邊稱為弦,“勾股定理”因此而得名(在西方文獻中又稱為畢達哥拉斯定理)。
意圖:議一議意在讓學生在結論2的基礎上,進一步發現直角三角形三邊關系,得到勾股定理。
效果:1.讓學生歸納表述結論,可培養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及語言表達能力;2.通過作圖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
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精選篇6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極差的定義,知道極差是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一個量。
2、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二、重點、難點和難點的突破方法:
1、重點:會求一組數據的極差。
2、難點:本節課內容較容易接受,不存在難點。
三、例習題的意圖分析:
教材第___頁引例的意圖。
(1)、主要目的是用來引入極差概念的。
(2)、可以說明極差在統計學家族的角色——反映數據波動范圍的量。
(3)、交待了求一組數據極差的方法。
四、課堂引入:
引入問題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烏魯木齊和廣州的氣溫情”為了更加形象直觀一些的反映極差的意義,可以畫出溫度折線圖,這樣極差之所以用來反映數據波動范圍就不言而喻了。
五、例習題分析:
本節課在教材中沒有相應的例題,教材第___頁習題分析。
問題1可由極差計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較大,結合本題背景可以說明該村貧富差距較大。問題2涉及前一個學期統計知識首先應回憶復習已學知識。問題3答案并不,合理即可。
六、隨堂練習:
1、一組數據:473、865、368、774、539、474的極差是,一組數據1736、1350、-2114、-1736的極差是.
2、一組數據3、-1、0、2、_的極差是5,且_為自然數,則_= .
3、下列幾個常見統計量中能夠反映一組數據波動范圍的是( )
A.平均數B.中位數C.眾數D.極差
4、一組數據_ 、_ …_的極差是8,則另一組數據2_ +1、2_ +1…,2_ +1的極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1. 497、3850 2. 4 3. D 4.B
七、課后練習:
八年級數學教案范文精選篇7
一、制定計劃的目的
為使學生學好代數、幾何的基礎知識,具備當代社會中每一位公民適應日常生活、參加社會生產和進一步學習所必需的基本技能,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算能力、發展思維能力和空間觀念,使學生能夠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逐步形成數學創新意識,特制定本學科教學計劃。
二、教材內容分析
本學期數學教材內容包括:
第一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第二章《勾股定理》、第三章《實數》,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認識》,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標系》,第六章《一次函數》,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組》。
第一章《生活中的軸對稱》的主要內容是研究軸對稱圖形的性質及其應用。其重點是軸對稱圖形的性質。
第二章《勾股定理》的主要內容是:勾股定理的探索和應用。其中勾股定理的應用是本章教學的重點。
第三章《實數》主要內容是平方根、立方根的概念和求法,實數的概念和運算。本章的內容雖然不多,但在初中數學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本章的教學重點是平方根和算術平方根的概念和求法,教學難點是算術平方根和實數兩個概念的理解。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認識》主要內容是通過可能性的大小認識概率,并進行簡單的概率計算。概率計算是本章教學的重點。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標系》主要講述平面直角坐標系中點的確定,會找出一些點的坐標。
第六章《一次函數》的主要內容是介紹函數的概念,以及一次函數的圖像和表達式,學會用一次函數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其中一次函數的圖像的表達式是本章的重點和難點。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組》要求學會解二元一次方程組,并用二元一次方程組來解一些實際的問題。
三、學生情況分析
初二(3)班共有學生44人,從上學期期未統計成績分析,及格人數為人,優秀人數為人,這個班的學生中成績特別差的比較多,成績提高的難度較大。從上學期期末統測成績來看,成績是分,差的分,這些同學在同一個班里,好的同學要求老師講得精深一點,差的要求講淺顯一點,一個班沒有相對較集中的分數段,從幾分到多分每個分數段的人數都差不多,這就給教學帶來不利因素。
四、教學目標
第一章生活中的軸對稱
1、在豐富的現實情境中,經歷觀察折疊剪紙圖形欣賞與設計等數學活動過程,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
2、通過豐富的生活實例認識軸對稱,探索它的基本性質,理解對應點所連的線段被對稱軸垂直平分的性質。
3、探索并了解基本圖形的軸對稱性及其相關性質。
4、能夠按要求作出簡單平面圖形經過軸對稱后的圖形;探索簡單圖形之間的軸對稱關系,并能指出對稱軸。
5、欣賞現實生活中的軸對稱圖形,能利用軸對稱進行一些圖案設計,體驗軸對稱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和豐富的文化價值。
第二章勾股定理
1、經歷探索勾股定理及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條件的過程,發展合情推理能力,體會數形結合的思想。
2、掌握勾股定理,了解利用拼圖驗證勾股定理的方法,能運用勾股定理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3、掌握判斷一個三角形是直角三角形的條件,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實際問題。
4、通過實例了解勾股定理的歷史和應用,體會勾股定理的文化價值。
第三章實數
1、讓學生經歷數系擴張探求實數性質及其運算規律的過程;從事借助計算器探索數學規律的活動,發展學生的抽象概括能力,并在活動中進一步發展學生獨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意識和能力。
2、結合具體情境,讓學生理解估算的意義,掌握估算的方法,發展學生的數感和估算能力。
3、了解平方根立方根實數及其相關概念;會用根號表示并會求數的平方根立方根;能進行有關實數的簡單運算。
4、能運用實數的運算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提高學生的應用意識,發展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從中體會數學的應用價值。
第四章概率的初步認識
1、經歷“猜測——驗證并收集實驗數據——分析實驗結果”的活動過程。
2、了解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和不確定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大小,了解事件發生的可能性及游戲規則的公平性;了解概率的意義,體會概率是描述不確定現象的數學模型,發展隨機觀念。
3、能對兩類事件發生的概率進行簡單的計算,并能設計符合要求的簡單概率模型。
4、進一步體會數學就在我們身邊,發展用數學的意識和能力。
第五章平面直角坐標系
1、從事對現實世界中確定位置的現象進行觀察分析抽象和概括活動,經歷探索圖形坐標變化與圖形形狀變化之間關系的過程,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數形結合意識形象思維能力和數學應用能力。
2、認識并能畫出平面直角坐標系;在給定的直角坐標系中,會根據坐標描出點的位置,由點的位置寫出它的坐標。3、能在方格紙上建立適當的直角坐標系,描述物體的位置;能結合具體情境靈活運用多種方式確定物體的位置。
4、在同一直角坐標系中,感受圖形變化后點的坐標的變化合格點坐標變化后圖形的變化。
第六章一次函數
1、經歷函數一次函數等概念的抽象概括過程,體會函數的模型思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抽象思維能力;經歷一次函數的圖像及其性質的探索過程,在合作與交流活動中發展學生的合作意識和能力。
2、經歷利用一次函數及其圖像解決實際問題的過程,發展學生的數學應用能力;經歷函數圖像信息的識別與應用過程,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能力。
3、初步理解函數的概念;理解一次函數及其圖像的有關性質;初步體會方程和函數的關系。
4、能根據所給信息確定一次函數表達式;會做一次函數圖象,并利用它們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
第七章二元一次方程組
1、經歷從實際問題中抽象出二元一次方程組的過程,體會方程的模型思想,發展學生靈活運用有關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培養良好的數學應用意識。
2、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有關概念,會解簡單的二元一次方程組;能根據具體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列出二元一次方程組解決簡單的實際問題,并能檢驗解的合理性。
3、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圖像解法,初步體會方程與函數的關系。
4、了解二元一次方程組的消元思想,從而初步理解化未知為已知和化復雜問題為簡單問題的化歸思想。
五、教學措施及方法
1、理論學習
抓好教育理論特別是最新的教育理論的學習,及時了解課改信息和課改動向,轉變教學觀念,形成新課教學思想,樹立現代化、科學化的教育思想。多聽聽課,向其它老師借簽學習一些優秀的教學方法和教學技巧。
2、做好各時期的計劃
為了搞好教學工作,以課程改革的思想為指導,根據學校的工作安排以及初二的數學教學任務和內容,做好學期教學工作的總體計劃和安排,并且對各單元、各課題的進度情況進行詳細計劃。
3、備好每堂課
認真鉆研大綱和教材,做好初中各階段的總體備課工作,對總體教學情況和各單元、專題做到心中有數,備好學生的學習和對知識的掌握情況,寫好每節課的教案為上好課提供保證,做好課后反思和課后總結工作,以不為提高自己的教學理論水平和教學實踐能力。
4、做好課堂教學
創設教學情境,激發學習興趣,愛因斯曾經說過:“興趣是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是數學教學過程中提高質量的重要手段之一。結合教學內容,選一些與實際聯系緊密的數學問題讓學生去解決,教學組織合理,教學內容語言生動。相盡各種辦法讓學生愛聽、樂聽,以全面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成立學習小組,實行組內幫輔和小組間競爭,增強學生學習的信心及自學能力。注重雙基和學法指導。積極應用嘗試教學法及其他新的教學方法和先進的教學手段。
5、批改作業
精批細改好每一位學生的每份作業,學生的作業缺陷,師生都心中有數。對每位同學的作業訂正和掌握情況都盡力做到及時反饋,再次批改,讓學生獲得了一個較好的鞏固機會。
6、做好課外輔導
全面關心學生,這是老師的神圣職責,在課后能對學進行針對性的輔導,解答學生在理解教材與具體解題中的困難,指導課外閱讀因材施教,使優生盡可能“吃飽”,獲得進一步提高;使差生也能及時掃除學生障礙,增強學生信心,盡可能“吃得了”。積極開展數學講座,課外興趣小組等課外活動。充分調動學生學習數學的積極性,擴大他們的知識視野,發展智力水平,提高分析問題與解決問題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