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
通過敘述和分析與人類有關的往事,形成“往事真言”,推動歷史。歷史的現代學科致力于這一話語的制度化生產。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精選篇1
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基礎知識 了 解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戊戌六君子等歷史基礎知識
掌 握 1895~1898年中國維新變法運動的重大事件名稱和順序
能力訓練過程方法 搜集整理資 料 從課文和插圖中搜集歷史證據,探索“公車上書”的時代背景及其所產生的社會影響
比較分析理性說明 社會各界對于戊戌變法的不同反映,了解新舊勢力關系緊張的具體表現,理解變法失敗的原因
討論探索 變法法令內容在政治方面的局限性和經濟、文化、思想方面的進步作用(由此理解變法性質屬于資產階級改革)
情感態度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譚嗣同等人不惜犧牲生命,希望通過變法改變中國積貧積弱的局面,符合當時的歷史發展潮流,值得后人景仰和懷念
思想意識 充分理解維新變法人士的進步立場,陶冶愛國愛民族的高尚情操,增強新時代青年振興中華的歷史責任感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性質及其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從洋務派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具有什么樣性質?(是失敗的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
2、從封建統治者的目的來看,洋務運動是失敗了。但是它卻在客觀上對中國歷史產生了怎樣的影響?(引進了西方先進的科學技術,使中國出現了第一批近代工業。它為中國近代企業積累了經驗,培養了技術力量,刺激并促進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產生和發展,為中國的近代化開辟了道路。)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但是中華民族還有許多愛國知識分子不甘落后挨打,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并一度形成波及全國的大規模運動。(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公車上書
1、為什么有那么多的“公車”(應試舉人)要求拒簽《馬關條約》?(提示學生從條約危害性和“公車”愛國情感方面分析)
2、為什么人們還同時要求變法?(提示學生從帝國主義的侵略、清政府的內部矛盾、人民起義、民族資產階級的政治經濟要求等方面進行思考)
小結、過渡:中華民族具有優良的愛國傳統,在民族危機空前嚴重的緊急關頭,民族的精英分子總會登高一呼,力圖扭轉頹勢。所以,洋務運動剛剛失敗,“公車上書”就接踵而至,它沖破了長期以來的沉悶局面,造就了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運動的領袖人物,拉開了戊戌變法運動的序幕。
百日維新
1、公車上書后百日維新前,康有為和梁啟超有哪些主要的維新活動?(創辦《萬國公報》宣傳變法,組織政治團體“強國會”,上書光緒帝等)
2、光緒帝按照維新派的意圖,所頒布的法令有哪些主要內容?(先組織學生集體朗讀,然后討論回答:
A.怎樣改革政府機構?為什么沒有興民權、設議院、立憲法等措施?
B.在開辦企業和新式學校方面有什么措施?能起多大的作用?
C.在思想文化和國防軍事方面有什么措施?引起哪些變化?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這些法令對頑固派作了重大讓步,說明維新派沒有實權,顯得十分軟弱。另一方面,也說明了頑固派雖然掌握實權,勢力強大,但他們畢竟阻擋不了歷史前進的趨勢,不得不讓資產階級知識分子參與政權管理,不得不同意發展資本主義經濟,不得不放松輿論控制,準許資產階級思想的傳播等等。)
3、請出幾位組學生,根據30頁第2段“閱讀文字”和32頁“自由閱讀卡”的內容,表演康有為與榮祿在總理衙門的那一場對話以及康有為與自己女兒的對話。(教師可以通過“畫外音”形式進行啟發引導,調控課堂紀律和氛圍)
4、想一想,當時社會上哪些人贊成維新變法?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造成什么后果?(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因此,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5、根據32頁“活動與探究”:維新派要殺的“賊”指哪些人?(清政府中阻撓維新變法的頑固派)他們為什么覺得“無力回天”?(實權掌握在頑固派手里)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他愿意為變法流血犧牲以喚起民族覺醒,品格高尚)
6、根據31頁“動腦筋”:你同意誰說的意見?為什么?(賦于學生人格多元化的選擇權,允許他們自圓其說。但是教師也可以進一步設問:他的獻身精神對后人有什么激勵作用嗎?康有為、梁啟超等維新領袖脫逃后,有沒有繼續斗爭?由此對學生進行正面導向)
7、有人說:“袁世凱出賣維新派只是一種偶然現象。如果袁世凱站到光緒帝一邊,中國早就進入資本主義社會了。”你是否同意這種觀點?請亮出你的理由。(讓學生討論,不必統一答案。如果得不出結論也無妨,可以介紹123頁的《附錄》給學生查找有關資料,激發他們的學習興趣和探究欲望)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為什么戊戌變法又叫做“百日維新”?(變法法令的頒布,從1898年6月到9月,前后只經歷了103天就被頑固派扼殺了,所以叫“百日維新”。實際上,維新變法運動從1895年“公車上書”就開始了。)
2、指導學生當堂完成課本第38頁選擇題:應選B(1895年——《馬關條約》引發“公車上書”)提醒學生預習第8課《辛亥革命》
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精選篇3
教學目標
基 礎
知 識 了 解 孫中山早期的主要革命活動
掌 握 同盟會的革命綱領和武昌起義的歷史影響等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觀察想象 通過觀察想象當年加入同盟會的儀式、武昌起義的緊張情景等插圖,體會三民主義的實際影響以及辛亥革命在民眾中產生的巨大震撼力
探究思考提取信息 三民主義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比較聯系 同盟會政治綱領與三民主義的聯系與區別,資產階級革命派與維新派的歷史聯系與本質區別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使學生認識到辛亥革命是中國近代一次偉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是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的發揚光大
進取意識 武昌起義的槍聲是辛亥志士不屈不撓革命精神的張揚。以孫中山為代表的革命黨人不斷進取的精神,將鼓舞我們完成民族復興大業
教學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一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1、維新變法時期,社會上有哪些人贊成?哪些人反對?哪些人無所謂??(資產階級維新派、開明的地主官僚和知識分子、不愿意當“亡國之君”的光緒帝等人贊成;以慈禧太后為代表的頑固派反對;廣大的缺乏文化知識的農民、手工業者等“社會底層”無所謂。)
2、造成什么后果?(由于力量對比懸殊,手中握有實權的頑固派很輕松地扼殺了這場維新變法運動。)
承上啟下,教師講授:封建統治者的自救運動失敗了,資產階級維新派的變法運動也失敗了,但是,一些從維新派轉化而成的革命派繼續展開挽救民族危機的活動,他們把斗爭的矛頭直接對準了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清政府,最終結束了在中國存在了2000多年的封建帝制。新學案94頁材料解析題所介紹的情況,就記載了孫中山起初上書李鴻章請求維新變法的歷史。當年孫中山的請求遭到拒絕,認識到了清政府賣國茍存的實質,就毅然轉向革命立場,堅決從事反清斗爭,終于迎來了武昌起義的勝利。由于發生這件大事的1911年是舊歷辛亥年,歷就把它叫做“辛亥革命”。(要求學生閱讀29——32頁全課內容,對重要的年代、人名、地名等做出醒目的閱讀標記,先按小組交流個人看法,取得初步的一致意見后,抽2——3個小組的代表在全班交流,接著轉入探究性學習。)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孫中山青少年時期的主張是什么?(學習洪秀全,當反清英雄;決心尋求救國道路)
2、請幾位學生根據33頁插圖,表演當年興中會會員宣誓的情景。(教師提示學生抓住“反清志士”的特點構思對白,即興創作)
3、10多年后,中國同盟會怎樣建立起來?(可按下列要點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05年;地點:日本東京;領導人:選孫中山為總理;革命綱領:_清朝統治,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機關刊物:《民報》)
4、“三民主義”是從同盟會綱領闡發而來的,兩者之間有哪些相同?有哪些變化?(可參考下表進行啟發分析)
指導思想 民族主義 民權主義 民生主義
同盟會綱領 _清朝統治 廢除君主專制,建立民主共和國 改革土地制度
《民 報》發 刊 詞 _清朝統治,解除民族壓迫 _君主專制政體,建立民國政府;國民一律平等,總統和國會議員由選舉產生 通過改革土地制度,解脫勞動者的貧困,做到“家給人足”
小結、過渡:兩者沒有實質上的不同,三民主義是孫中山對原來同盟會的綱領加以闡述和完善而已。這樣的革命綱領適應當時的歷史潮流,符合人民的要求,得到了全國人民的擁護,已經是比較完整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綱領,成了孫中山領導辛亥革命的指導思想。后來,就是在三民主義的鼓舞下發生了武昌起義,并取得初步的勝利。
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爆發情況怎樣?(可啟發學生回答——時間:1911年10月10日;重要人物:金兆龍等革命黨人;重要地點:楚望臺軍械庫→武昌→漢口→漢陽→全國十幾個省)
2、中華民國成立時,已經具備哪些歷史條件?(提示從政治、思想、組織三個方面分析:
A.政治基礎——武昌起義勝利,全國10多省獨立,清政府統治已經崩潰。
B.思想基礎——三民主義給了革命黨人舍生忘死、前仆后繼進行斗爭的巨大精神力量。
C.組織基礎——獨立各省的代表聚會南京,孫中山被選舉為臨時大總統。課本35頁孫中山接受衛兵致敬的插圖,就反映了這一歷史現象。
最后要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歸納——中華民國是一個以孫中山為首的資產階級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它的建立標志著資產階級舊民主革命達到了高潮,這是舊民主主義革命的偉大成果。)
3、如何評價辛亥革命?(教師可以啟發學生聯系37頁“自由閱讀卡”內容,從革命的目標和直接結果進行分析——
A.革命目標:_清朝的統治,結束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
B.直接結果:使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但是卻讓袁世凱竊取了勝利果實。
因此,辛亥革命既是成功的又是失敗的資產階級民主革命。)
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和認識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給中國社會帶來嚴重危害。掌握林則徐虎門銷煙的壯舉。認識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及其對中國的影響。
2. 過程與方法 通過英國發動侵略中國的鴉片戰爭和中英《南京條約》簽訂,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發展過程,培養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觀察問題、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英國向中國走私鴉片的史實,認識資本主義發家史的骯臟和血腥,揭露資產階級道德的虛偽和唯利是圖的本質。學習林則徐虎門銷煙、維護中華民族利益和尊嚴的愛國主義精神。汲取鴉片戰爭“落后就要挨打” 的歷史教訓,培養憂患意識和振興中華的歷史使命感。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虎門銷煙、中英《南京條約》及其影響。
【教學難點】
中國開始從封建社會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學工具
PPT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回顧初一學習情況,聯系新學期課改趨勢,修訂課堂評價辦法,并落實到位。
2、指導學生閱讀第1頁“導入框”。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林則徐虎門銷煙
指導學生閱讀本目以及第5頁“自由閱讀卡·從到毒品”,討論回答問題:
1、英國為什么要向中國走私鴉片?
(為開辟國外市場、推銷工業品、掠奪廉價原料而侵華,為牟取暴利而走私鴉片。)
2.英國走私鴉片對中國造成哪些危害?
(a.白銀外流,造成清政府財政危機;b.銀價上漲,造成“銀貴錢賤”,加重農民負擔;c.腐蝕統治機構,清政府更加;d.毒害中國人民身心健康,削弱軍隊戰斗力。)
3.面對著鴉片的危害,林則徐采取了怎樣的措施?(嚴厲禁煙)收到什么效果?(將繳獲的230多萬斤鴉片銷毀在虎門,維護了中華民族的利益,表現了中華民族反抗外來侵略的堅強意志。林則徐是當之無愧的民族英雄。)
4、林則徐處理鴉片是燒毀它們嗎?(不是)為什么?(因為燒鴉片會產生大量毒煙,造成人們“被動吸毒”,所以才利用生石灰與海水化合反應產生的高溫來熔化鴉片,避免污染。)
小結、過渡:林則徐虎門銷煙打擊了鴉片販子的囂張氣焰,挫敗了英國用鴉片打開中國大門的美夢。他們就悍然發動侵略戰爭,用大炮轟開中國的大門。
二、中英《南京條約》
學生閱讀本目,思考回答:
1、這場戰爭是否因林則徐禁煙而引起?(不是。因為打開中國市場是英國政府的既定政策,他們要保護骯臟的煙片貿易,推行殖民擴張政策,什么手段都耍得出來。即使沒有林則徐的禁煙,他們也要用大炮說話的。德國軍事學家克勞塞維茨說過:“戰爭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馬克思也說過:“英國用大炮中國接受一種名叫鴉片的麻醉劑”,因此,這場戰爭被稱作“鴉片戰爭”。)
2、這場戰爭的結局如何?(中國戰敗,清政府簽定《南京條約》。)
3、根據課本第5頁“練一練”:結合中英南京條約的主要內容,請你分析一下,鴉片戰爭給中國帶來什么危害?(割讓香港島使中國領土主權不完整;巨額賠款,增加了人民負擔;開放五口通商和協定關稅,有利于資本主義國家對中國的商品輸出。結果,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教師講解“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的涵義:“半封建”指原有的封建經濟已被破壞,有了一定成分的資本主義經濟形式,但仍保持著封建剝削制度。“半殖民地”指當時形式上獨立,但在政治、經濟、文化各方面受帝國主義壓迫和控制的國家。
4、根據課本第5頁“活動與探究1”:中國為什么會在鴉片戰爭中失敗?
中國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幾乎是同時產生的,但是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受到封建主義的嚴重阻礙,始終處于萌芽狀態。而歐洲的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后,歐洲社會的一系列活動和運動都在促進它的成長。
經過資產階級革命的勝利、資本主義制度的確立、工業革命的成功,資本主義的生產力迅猛發展起來,歐洲的資本主義長成了參天大樹。而英國這時已成為號稱“世界工場”和“日不落帝國”的資本主義“老大”。它與清政府相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都擁有明顯的優勢。“落后就要挨打”是中國在鴉片戰爭中失敗的根本原因和深刻的歷史教訓。
課后小結
小結
英國為開新市場,走私鴉片危害廣。
民族英雄林則徐,虎門銷煙為國強。
一八四零鴉戰起,《南京條約》喪權益。
賠款通商又割地,半殖半封近代始。
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知道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主要內容,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時間和意義。
2.分析新中國成立的歷史意義,形成國際意識,理解中國是世界的一部分。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歷史意義。
3.通過對比分析的方法,認識集團分裂祖國的丑惡行徑,理解中國共產黨維護祖國統一、維護和平的堅定決心。
教學重難點
本課的重點內容是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在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上的重大決定,如國旗、國歌、首都、政府主席、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都是學生耳熟能詳的,我們可以充分利用這一優勢來突破這一教學重點內容,同時來減輕學生的記憶負擔。本課的難點是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和西藏和平解放的意義,新中國成立的意義可以采取對比的方法進行分析,學生對西藏和平解放的過程比較感興趣,教師可以適當補充歷史材料,通過分析西藏和平解放的進程,進一步認識集團分裂祖國的丑惡嘴臉。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多媒體展示“長江三峽、神州七號發射成功、北京奧運會、上海世博會”等圖片。
這幾幅圖片從幾個側面反映了祖國今天的強大與繁榮。但我們不能忘記歷史,在過去的百余年里,我們曾遭受到外來的侵略,任人宰割。正因為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經過艱苦而卓絕的努力,建立新中國,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這節課,讓我們重溫那振奮人心的一刻——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多媒體打出課題:第1課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播放《開國大典》視頻
同學們,當你們看到____親自按動電鈕,五星紅旗伴著《義勇軍進行曲》緩緩升起時,你的心情如何?
指導學生把握時間、地點、人物、重要話語、慶典議程等基本要素。
開國大典上54門禮炮齊鳴28響,你們知道為什么要用54門禮炮嗎?為什么要齊鳴28響呢?
在開國大典上,我們聽到了國歌、看到了國旗。這些新中國的象征,是如何確定下來的呢?
1949年9月,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在北平隆重舉行,參加此次會議的代表有662人,來自社會各個階層、團體和民族,許多代表都是冒著生命危險來北平參加____會議的,這些都說明____會議的召開是人心所向,眾望所歸,因此會議能限度體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和愿望,具有類似現在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
要求學生用5分鐘時間看書P2,按照導學提綱的提示自學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有關內容
引導學生歸納出政治協商會議的內容是:一個文件:《共同綱領》;一個政府: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一個主席:毛澤東;一面國旗:五星紅旗;一首國歌《義勇軍進行曲》;一個首都:北京;一種紀年法:公元紀年;一座紀念碑:人民英雄紀念碑。
多媒體打出五星紅旗圖片
____會議上提到的五星紅旗,我們每天都能看飄揚在祖國的上空,那么,五星紅旗是如何確定的?有什么象征意義?
《義勇軍進行曲》是在日本步步進逼、民族危機日益加劇的背景下創作的。“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已經成為歷史,革命已經取得勝利,新中國即將誕生,那為什么還要把《義勇軍進行曲》作為國歌?
點撥:《義勇軍進行曲》誕生于民族危亡的關鍵時刻,采用了進行曲的旋律,鏗鏘有力,唱出了國難當頭中華民族抗擊外來侵略的決心。雖然新中國成立了,但我們還將面對國內國際方方面面的困難和威脅,這就要求我們用這種勇往直前的斗爭精神建設我們的國家,克服各種困難,使中華民族重新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同時也警示后人,不要忘記這段民族戰爭的歷史,居安思危,以史為鑒。
多媒體打出“人民英雄紀念碑”及其碑文
在人民英雄紀念碑的碑文中,提到“三年以來、三十年以來、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分別指的是哪一時期?其開始的標志是什么?
歸納總結: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召開為新中國的成立做好了準備工作。
學習到這里,同學們能不能把新中國成立的意義歸納出來呢?要求:從國內和國際兩個方面分析
解釋:
國內意義: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開辟了中國歷史新紀元。首先,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成立是中國歷史的偉大轉折,中國結束了了一百多年來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歷史,真正成為獨立自主的國家,中國100多年的半殖民地半封建性質的社會結束了,開始向社會主義過渡。其次,新中國的成立標志著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基本勝利,開始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新時期。最后,中國人民經過100多年不屈不撓的斗爭,終于了帝國主義、封建主義、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從此站起來了,成為國家的主人。
國際意義:首先,新中國的成立,使占世界1/4的人口擺脫了殖民主義統治,大大削弱了帝國主義的力量,壯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會主義的力量;其次,鼓舞了世界被壓迫民族和被壓迫人民爭取解放的斗爭。
打出朱德總司令在開國大典上宣布命令時的情景圖片
解釋:1949年月10月1日,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時,西南、東南沿海、海南島、新疆等地仍盤踞著大量的國民黨軍隊,為了解放全國領土,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司令朱德在開國大典上命令人民解放軍繼續進軍。到1950年底,除西藏外的大陸全境基本解放
西藏地區是在什么時間、通過怎樣方式獲得解放的?西藏的解放有什么意義?
打出“西藏和平解放歷程”的圖片,并解說其過程。
解釋:解放前西藏情況十分復雜,外國的一些政治勢力利用宗教和歷遺留的民族矛盾插手西藏問題,企圖使西藏與祖國分離。所以解放西藏的核心問題是政治問題,應采取和平解放的辦法。消除漢藏之間的民族隔閡,爭取藏族同胞的支持,孤立少數分裂分子。1951年5月中國人民政府同西藏地方政府達成了關于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10月鮮艷的五星紅旗終于插上了雪域高原,西藏千百萬農奴翻身得解放,過上了幸福的生活。至此,祖國大陸獲得了統一,各族人民實現了大團結。
長期以來,不斷有一些國家干涉中國內政,策動西藏叛亂,喇嘛也出逃國外,進行分裂祖國的活動,一些別有用心的國家還在1989年授予喇嘛諾貝爾和平獎,進行反華活動。
播放集團在西藏“”視頻
課后小結
西藏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中國政府在維護祖國統一的問題上決不會有絲毫讓步,企圖依靠外國勢力達到“-”、分裂祖國的活動是背叛祖國的可恥行徑,決不能讓其得逞。
多媒體展示學習小結問題卡
指導學生設計本課大事年表
板書
中國人民站起來了
一、開國大典
二、第一屆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
1、時間
2、地點
3、主要內容
三、新中國成立的意義
四、西藏和平解放
1、時間
2、意義
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了 解 阿古柏侵占x疆的罪行和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跡
掌 握 x疆行省設置于1884年
能力訓練
過程方法
綜合理解 x疆伊犁的地理位置特點及其重要性
聯系歸納 聯系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有效管轄突厥、乾隆年間在x疆平叛和1884年x疆行省的設置,證明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不容許分裂或侵略
識圖填圖 根據新學案第11頁認識伊犁、喀什噶爾的地理位置等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要堅決捍衛她
思想意識 要充分肯定那些抗擊外侮、保衛國家的歷史人物,自覺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愛國傳統
教學重點 左宗棠收復x疆
教學難點 收復伊犁的重要性以及為此付出代價的必要性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回顧上節課學過的線索,討論回答問題:
第二次鴉片戰爭的時間,以及最終的結果和給中國社會帶來的影響。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阿古柏侵占x疆
學生閱讀11頁“導入框”和本目課文內容,根據教師的提問在書上劃出或標注答案。
1、根據13頁地圖,標明阿古柏入侵x疆的路線。(“浩罕國”→喀什噶爾→天山以南→[北疆]烏魯木齊→吐魯番等地)
2、有人說阿古柏“一仆二主”。請問他的“二主”是哪兩個?(英、俄)其中哪個國家直接出兵占領伊犁?(俄)
設疑過渡:如果你是清朝的官員,面臨著x疆地區這么嚴重的危機,你會考慮怎么辦?(先讓學生合上課本,在小組里自由表達,然后要他們打開課本看看當時實際上是怎樣處理這場危機的。)
左宗棠收復x疆
學生閱讀12——14頁本目課文、“自由閱讀卡”等,思考回答:
1、請學生扮演“李鴻章派”和“左宗棠派”,用自己的語言說明主張及其理由。
2、如果你是左宗棠,你將怎樣打敗阿古柏?怎樣收復x疆?(允許自由發揮)
3、左宗棠打敗阿古柏后,怎樣處理伊犁問題?(沒有直接與俄國交戰,而是主張通過外交途徑解決,同時在哈密設立“抗俄司令部”支持曾紀澤的外交斗爭。)
1、他這樣處理是否正確?請說明理由。
正確。首先,他根據不同的形勢、不同的對象,采取不同的斗爭策略。對于較弱的浩罕國,取勝的把握比較大,就果斷動武;對于較強的俄國,就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
其次,伊犁是x疆的大門,如果不收回來,整個x疆就無安全可言。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保住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是明智之舉,有所失才會有所得。
再次,外交斗爭必須有武力作后盾,才有可能取得勝利。
總之,在收復x疆這個問題上,左宗棠能夠高瞻遠矚,用全局的眼光來分析、解決問題,作出了重大的貢獻。)
2、聯系左宗棠和戚繼光等人的所作所為,可以看出封建王朝的愛國大臣、愛國將領都有什么樣的兩面性?(對外反侵略,值得贊揚;對內鎮壓人民起義,必須批判。)
3、根據第11頁“動腦筋”:為什么說x疆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兩漢設置西域都護、隋唐對突厥實行有效管轄、乾隆年間平定x疆少數民族反動首領的叛亂、清政府在1884年設置x疆行省等。)
如時間許可,鞏固小結
1、指導學生完成課本第13頁“練一練”:在x疆設立行省的年代是D(1884年)。
2、指導學生完成第11——12頁的[自我測評?選擇題]:D(西漢政府設立西域都護),A(x疆戰略地位重要)。
3、指導學生完成“單項選擇”9、10題,“人物春秋”列舉左宗棠收復x疆的事跡并對他作出評價。(對于較弱的浩罕國果斷動武,直接收復失地;對于較強的俄國盡量避免直接交戰,有利于維護國家的軍事實力;付出一些土地和金錢作為代價,收回價值更為重要的安全大門——伊犁。在這方面,他的歷史功績值得贊頌。但是,他對于太平天國的鎮壓,又具有反人民的一面。)
4、對各組學習情況進行評價,提醒預習第4課《甲午中日戰爭》。
八年級歷史教案方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掌握輪船、火車、電報、照相和電影等在中國出現的史實,提高獲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多角度分析歷史資料的能力。
能力目標:運用多媒體,展示反映社會生活變化的大量信息,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情感目標: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中國社會生活的變化是一種歷史的進步。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文化生活的變遷”和“社會習俗的變化”。
教學難點:理解近代社會生活的變化對中國歷史發展的影響。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一、溫故互查
1.簽訂后,列強直接剝削中國人民,狀元實業家張提出“”的口號,并在他的家鄉創辦等一系列企業。
2.時期,我國出現了一些民族工業的萌芽,但這些民族工業往往受到
的阻礙,難以生存和發展。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進入“黃金時代”。主要是辛亥革命的成功,沖擊了封建制度,使民族資產階段受到了鼓舞。還有就是帝國主義國家忙于戰爭,暫時放松了對中國經濟的掠奪。時期,我國近代民族工業萎縮。原因是第一次世界大戰后,帝國主義經濟勢力卷土重來,特別是日本帝國主義的概略,使我國民族工業再度受挫。抗戰勝利后,由于國民黨發動內戰和官僚資本主義的壓迫,民族工業也沒能得到很好的恢復。
3.簡述中國近代民族工業發展的特點。
二、設問導讀
近代交通通訊在中國的出現
1.交通工具:
時間:19世紀初,配方發明后相繼傳入。
作用:使人們出行,極大地促進了。
2.通訊工具:
時間:19世紀70年代后傳入。
作用:方便了人們的工作和生活。
文化生活的變遷
1.和的傳入:
時間:近代以來。
作用:豐富了人們的精神生活,保留了珍貴的歷史鏡頭。
2.新聞報紙的出現:
名報:1872年在上海創辦的。
作用:是人們獲取信息、了解社會的主要傳媒工具。
3.出版機構的出現:
名社:1897年在上海創辦的,是近代中國歷史最長、規模的文化出版機構。
作用:有利于信息和文化的傳播。
社會習俗的變化
1.原因:后,為了改變愚昧落后的習俗,頒布了剪辮、易服和廢止纏足等法令。
2.簡述裝束、禮節和稱呼的變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