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
地理是一門關于生活在地球上的人與他所處地理環境之間關系的學科。一般來講,地理所涉及的范圍包括人類生活的各種環境,也就是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1:氣候
【教學目標】
1.學會初步閱讀等降水量線分布圖,說出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2.結合干濕地區分布圖說出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及分布。
3.結合實例,說明氣候差異對生產、生活的影響。
4.通過閱讀我國氣候類型分布圖,說出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及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征。
5.通過閱讀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描述我國各氣候類型的主要特征。
6.運用資料說出影響我國氣候的主要因素。
【教學重點】
1、閱讀等值線地圖,干濕地區的分布圖。
2、說出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及季風氣候顯著的特征。
【教學難點】我國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
【教學過程】
一、溫故知新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冬季氣溫分布規律和夏季氣溫分布規律,了解了我國的氣溫分布特點,那么東西的降水干濕狀況又是什么樣的呢?我國又有怎樣的氣候特點呢?
二、講授新課
1.展示圖2.18“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
(1)圖中的紅線是什么線?旁邊的數字代表什么?降水量的單位是什么。
(2)在圖中找到800mm、400mm、200mm年降水量線。
(3)我國什么地方降水多,什么地方降水少?年降水量分布的趨勢是怎樣的
(4)我國降水最多和最少的地方各在哪里?\【小結】從總體上看,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很不均勻。年降水量分布的總趨勢是從東南沿海向西北內陸遞減。
(承轉)我國降水的時間分配也不均勻。\
【講解】一個地方降水量與蒸發量的對比關系,反映了該地氣候的濕潤程度。若降水量遠大于蒸發量,則該地為濕潤地區;若降水量大于蒸發量,則該地為半濕潤地區;若蒸發量遠大于降水量,則該地為干旱地區;若蒸發量大于降水量,則該地位半干旱地區。(過渡)我國的干濕地區是如何劃分的?
3.展示圖2.22“中國的干濕地區的劃分圖”, 請同學們仔細讀圖,記憶各干濕地區的分布,明確我國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結合教材,分析我國四類干濕地區各以什么植被為主。
(1)我國四大干濕地區是如何分布的?
(2)不同的干濕地區,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不同呢?完成P37頁活動題第1、2題。
(3)干濕地區的劃分與降水量分布和植被之間存在著怎么的關系?
4.總結不同干濕地區的分布范圍和對應得植被類型。
干濕地區 | 干濕狀況 | 分布地區 | 植被類型 |
濕潤地區 | 年降水量>800毫米 降水量>蒸發量 | 秦嶺-淮河以南地區,東北三省東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邊緣 | 森林 |
半濕潤地區 | 年降水量>400毫米 降水量>蒸發量 | 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黃土高原南部和青藏高原東南部 | 森林草原 |
半干旱地區 | 年降水量<400毫米 降水量<蒸發量 | 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青藏高原大部分 | 草原 |
干旱地區 | 年降水量<200毫米 降水量<蒸發量 | 新疆、內蒙古高原西部和青藏高原西北部 | 多荒漠 |
5.讀圖2.24“中國氣候類型的分布圖”,歸納我國氣候類型的特征:
(1)我國主要氣候類型有哪些?
(2)我國東部地區由北向南分布著哪些氣候類型?
(3)我國有一些高大的山地,氣候呈明顯的垂直變化,請以橫斷山脈為例舉例說明。
(2)據此歸納,我國的氣候類型有什么樣的特征?(復雜多樣)
6.我國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是世界上受季風影響顯著的國家。什么是季風?一年內盛行風向隨季節有顯著變化的就是季風;受季風影響而形成的氣候叫季風氣候。
讀圖2.28“中國的冬季風和夏季風示意圖”,演示冬夏季風形成,回答下列問題:
【讀圖分析】:我國一共有五種氣候類型:高原山地氣候、溫帶大陸性氣候、溫帶季風氣候、亞熱帶季風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大家看下面這兩張氣溫降水圖,分別應該是哪種氣候類型。
這是我國西部的兩種氣候類型,大家來判斷分別是哪種氣候呢? 要判斷是哪種氣候類型,得先看它們的氣候特點。
【轉承】:我們再來看這三張圖,又分別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氣候類型呢?]它們分別是:冬季寒冷干燥,夏季溫暖濕潤的溫帶季風氣候,對應漠河;冬季溫和少雨、夏季炎熱多雨的亞熱帶季風氣候,對應上海;全年高溫,分旱雨兩季的熱帶季風氣候,對應海口。這三種氣候有著共同的特點──雨熱同期,這一特點對農作物的生長十分有利,所以我國的季風氣候區也是重要的農業區。
總結歸納:由上述分析我們可以看出,首先我國氣候類型復雜多樣。此外,我國東部地區受季風影響,廣泛分布著三種季風氣候,構成了我國氣候的另一特點──季風氣候顯著,我國是世界上季風氣候最典型的區域。
分析季風對我國氣候的影響,完成P41頁活動題。
【小組討論】(1)有人把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稱為“回歸沙漠帶上的綠洲”。閱讀圖2.29,阿拉伯半島和我國長江以南地區緯度相近,但景觀差異很大,想想這是什么原因?
三、課下習題:
(2)閱讀表2.3,分析季風對我國氣溫的影響。
地點 | 緯度 | 1月平均氣溫/℃網] | 7月平均氣溫/℃ | 氣溫年較差/℃ |
齊齊哈爾 巴黎 | 47°23′N 48°58′N | -19.2[來 3.5 | 22.8 18.4 | 42 14.9 |
北京 紐約 | 39°54′N 40°40′N | -4.3 -0.4 | 25.9 24.2 | 30.2 24.6 |
① 1月,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低多少?
② 7月,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
③ 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
④ 歸納季風對我國氣溫的影響。
四、知識點梳理:
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2:農業
一、說教材
《農業》是人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四章《中國的經濟發展》的第二節,內容包括農業與我們、農業的地區分布、發展農業要因地制宜、我國農業面臨的挑戰與對策四個部分。
1、在教材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國是人口大國,也是農業大國,農業對國家的穩定發展有舉足輕重的作用。同時農業的生產和布局也是初中地理教學的重點和學生學習的難點。所以,本節課具有較強的實際和應用價值。另外,本節內容又是本章第三節工業的分布與發展進一步學習所必備的基礎知識。
2、三維目標
(1)知識與技能
了解農業和我們生產生活的關系及農業在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能夠運用資料并聯系實際,說明我國農業在地區分布上的差異。
舉例說明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必要性和科學技術在發展農業中的重要性。
(2)過程與方法
學會根據資料圖片、鄉土地理知識,說明農業在我國國民經濟中的地位。
注重培養理論聯系實際、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家鄉農業生產發展,培養熱愛家鄉、建設家鄉的情感。
3、教學重難點及依據
重難點:農業在我國地區分布上的差異;理解農業分布差異的原因。
依據:農業在我國仍然占有很重要的地位。我國疆域遼闊,各地自然條件差異較大。只有充分認識農業的地區差異,才能樹立因地制宜發展農業的思想。
二、學情分析
八年級學生已經掌握了學習地理知識的初步方法,具有一定的讀圖、識圖能力,但分析綜合能力,通過地理表象探究規律和成因的能力尚待提高。因此我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對學生的引導,增強他們學習地理的興趣,培養他們的讀圖識圖能力以及主動分析思考問題的能力。
三、說教法
在理論聯系實際,學以致用的教育思想指導下,充分運用圖文、活動、案例進行形象、生動、直接的啟發,主要采用講解、談話教學法,比較歸納法和圖文分析法,力求實現學為主體,教為主導。
四、說學法
本節課的學法主要有:
① 自主探究法:以完成任務為目標,進行自主學習,掌握知識要點。
② 小組合作探究法:小組成員積極進行交流和探討,各抒己見。
③圖文文析法:閱讀圖文、歸納分析。
④答問競賽法:搶答問題,提高競爭意識。
五、說教學流程
創設情境 導入新課
展示圖片——鋤各種水果
設問:炎炎的夏日來臨,水果成了我們必不可少的食物。你知道他們來自于哪個生產部門嗎?
學生發言:農業生產
情境啟發:能否把芒果種植到華北平原?
導出本節新課——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自主探究 學習新課
一、學生自主學習——農業和我們
設問:你知道天津有什么特色農產品嗎?
學生舉例回答。
教師總結過渡:看來,農業與我們息息相關。你理解的農業是什么呢?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總結
過渡:請同學們利用課本P90-91頁的相關內容,自主學習農業的概念和我國農業的地位與作用。給大家三分鐘的時間。
請學生展示自學成果。
二、農業的地區分布
設問過渡:(幻燈片展示四張圖片)這四幅圖片,與哪些農業部門相關呢?
學生發言
設問:如果把天津的小站稻種植到廣闊的內蒙古大草原上可以嗎?
學生發言
教師總結過渡:由于我國自然環境的千差萬別,農業生產也有明顯的地區差異。如果把我國農業部門、主要農作物的分布等反映在地圖上,就會清楚地看出,我國農業的地區分布,主要表現為東部與西部、南方與北方的差異。
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探究我國農業部門的分布差異及原因。
活動一:探究我國農業的東西差異 讀圖P93——4.10,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圖中指出種植業、林業、漁業、畜牧業的分布地區,并分析原因。
提示:利用地圖《中國地形圖》、《中國溫度帶的劃分》、《中國干濕地區圖》、
《季風區和非季風區分布圖》等。
2、總結我國農業的東西差異
地區分布 | 西部地區 | 分界線 | 東部地區 |
主要農業部門
| |||
差異因素 |
(過渡)除了農業部門,我國的大多數農作物在地區分布上也有明顯的差異。
教師講授:了解農作物——分為糧食作物、經濟作物。
簡單區分糧食作物(直接食用)和經濟作物(生產再加工)。
活動二:探究我國農業的南北差異 讀圖P94——4.11,完成下列要求。
1、在圖中描畫出秦嶺、淮河
2、總結我國農業的南北差異
地區 | 耕地類型 (旱田/水田) | 作物熟制 | 主要農作物 |
以北地區 | |||
分界線 | |||
以南地區 |
(補充)在我國的西南山區,農作物的種類、耕作制度還會隨著海拔高低的不同而不同,呈現出明顯的垂直分布。
轉承
現在,來了個難題,這唐僧師徒四人又有難了!!我們就給這師徒幫忙吧!!
同學們支的妙招兒,其實體現了農業發展的重要原則——因地制宜。
(展示圖片)這些圖片又能反映出我國農業發展的什么特點呢?
科技的重要性
學以致用 反饋訓練
我們做個反饋訓練,檢驗本節課的學習成果。
下列選項中,哪些不正確,你能將它改正嗎?
A、俺是東北人,俺們這都是黑土地,農作物長的可好了,尤其是那黑黑的大甘蔗老甜了。
B、我來自天津薊縣,我的家鄉有很多的寶貝,盤山柿子,聽說過吧,一個字“甜”。
C、我來自海南,熱量充足,降水豐富,每年我們可以收三季糧食。
鞏固新知——構建知識體系
帶領學生總結筆記
課外延伸,情感提升
課后活動:我們的家鄉——天津怎樣因地制宜發展農業?
總結:通過一節課的學習,大家對我國農業有了更深刻和系統的認識。希望今后,同學們能用地理的眼光觀察生活,發現生活,熱愛生活。
六、板書設計
原因分析
因地制宜
農業和我們 農業的地區分布 發展農業
重視科技
東西部差異 南北方差異 垂直分布
七、說教學效果評價
本節課利用多種多樣的教學方法,旨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獨立思考,學生之間團結協作的能力。同時,這節課也很好地體現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最終使得學生們在快樂探索中尋找知識,豐富了學生的課堂生活,培養了學生的積極的情感態度。
人教版初中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3:走向世界的中國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回憶已學中國區域地理基礎知識,同時獲取新知。
2.初步領會地理環境要素的綜合性和區域差異性及環境與人類活動的相互關系。
3.通過搜集有關信息,明確中國的國情和世界的發展趨勢及中國與世界的聯系。
能力目標
著重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搜集、分析地理信息能力及與他人交流能力。
德育目標
1.通過關心身邊家鄉的環境與發展,增強學生學習地理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2.明確我國的綜合國力,增強熱愛祖國的情感。
3.關注中國在全球化進程中的發展情況,懂得國際合作的價值。
4.了解全球的變化趨勢和面臨的人口、資源、環境問題,初步形成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點
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學難點
在世界中求發展
※教學方法
小組活動法、讀圖觀察法、聯系對比法等。
※教具準備
投影片、有關錄像片或VCD光盤。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前段時間,我們班分成四個社會調查小組,按協商選擇的辦法分別對我們家鄉的自然、人文、經濟、教育等方面進行了認真詳細的社會調查,經過對調查材料的整理,寫成了較好的社會調查報告。現在請一位同學向全班匯報一下調查結果。然后,引導學生小組討論,分析一下家鄉的區域發展有什么優勢?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想一想為什么要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
板書:一、促進區域的可持續發展
[講授新課]
1.區域差異很大
出示掛圖:引導學生邊觀察中國地圖邊回憶所學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在中國區域地理中我們學習的大小不等的那些區域嗎?它們有什么差異或特點呢?(請男女同學輪流回答,區域特點把握不準的,教師激勵評價后加以點撥補充)
教師講解:從地圖上,從同學們的回憶中可知,我國國土遼闊,東西南北中各方的地區(或區域)差異很大,可以說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由此可見,我國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是:區域差異很大。(教師在適當位置上及時板書)
2.區域發展不同
過渡:不同地區或區域的特點不同,發展的方向、途徑和所走的發展道路也不盡相同。
投影:《東北平原》(圖9.1)引導學生讀圖,了解東北平原糧食生產情況。
東北平原面積廣大,地勢平坦,土壤肥沃,人口密度較低,適宜大規模機械化作業,已發展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從圖9.1上可以看出東北平原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呢?可以想象出東北平原的土壤、農業生產有什么特點呢?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東北平原地勢平坦、面積廣大,是我國的平原。此外,東北平原以肥沃的黑土著稱,人口密度較低。這是與其他地區相比東北平原的一大優勢。利用這些優勢條件,進行大規模的農業機械化生產,為國家提供了大量的商品糧,而成為我國重要的商品糧生產基地。
提問:看過東北平原因地制宜發展地區經濟的例子,我們來看看自己的家鄉發展經濟有哪些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輪流請男同學說不利的地理條件,女同學說有利的地理條件,教師簡練地為學生板書)
過渡:大家在找出我們家鄉發展經濟有利和不利的地理條件的基礎上,想一想應如何因地制宜地發展我們家鄉的經濟呢?
小組討論:引導學生帶著上述問題分小組討論,派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
評價點撥:(小組討論,代表發言,其他同學補充,教師激勵評價后點撥)大家剛才在找出有利和不利于經濟發展的地理條件時都提到我們地區的人口問題,不利方面認為人口多,人均資源少;有利方面提出人口多,勞動力充足。針對這一矛盾,有同學提出在本區發展需要較多勞動力發展簡單的加工工業,不但充分利用了大量的人力資源,而且可創造更多的產值。可見,因地制宜地發展區域經濟,限度地發揮自身優勢,也就是程度地克服不利因素的影響。
提問:我國的平原——東北平原與我們自己家鄉的發展情況相同嗎?(學生:不相同)
評價點撥:學生回答,教師激勵評價后指出:正是由于兩個區域的自然、人文地理等方面的條件不同,因此區域發展的方向、發展的途徑和發展的道路也不盡相同。可見,區域發展不同(教師在適當位置及時板書),也是促進區域可持續發展的一個重要原因。
過渡:怎樣才能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呢?僅僅依靠本區域的有利條件就能促進本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嗎?(學生:不能)那該怎么辦呢?(學生:與其他區域合作)
教師:回答得有道理!促進一個區域的可持續發展必須進行區域合作。(教師及時板書)
板書:3.區域合作
教師講解:發揮了我們的優勢,是否就可以發展好了?如果東北平原生產的糧食沒有地方需要,如果我們加工的產品沒有地方銷售,優勢也就無法實現。因此,我們的發展,需要與其他區域的交流、合作。正如大家都知道的北煤南運、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目前我國這些重點工程的實施,可以說都是區域合作的結果(教師及時板書:區域合作),離開區域間的合作,任何一項國家重點工程,都是難以實施、難以完成的。
播放錄像:引導學生收看有關“南水北調、西氣東輸、西電東送”工程的專題錄像,搞清這些工程的概況,明確區域合作對國家重點工程的建設,對國家各區域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的改善有著重要的意義。
投影:“三北防護林的分布圖”,然后,引導學生讀圖判斷三北防護林地跨我國哪三北和哪些省級行政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