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
教案是教材及大綱與課堂教學的紐帶和橋梁。那么關于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準備的一些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僅供參考。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數據等資料,比較不同的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學會根據實際需要合理地選擇交通運輸方式。
2.運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并能根據地圖說出我國重要的鐵路干線和鐵路樞紐。
二、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重要的鐵路干線名稱、分布;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
2.教學難點: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名稱。
三、教學策略
本節內容中的“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是教學重點,可以結合學生的生活體會,總結出不同交通運輸方式的特點,課堂上多用實例練習加以鞏固?!斑\用地圖說出我國鐵路干線的分布格局”既是教學重點又是教學難點,為了突破這個難點,需要給學生提供我國鐵路干線分布示意圖,以及充足的練習,幫助他們去理解和說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名稱和分布。例如,可以設計虛擬旅行,讓學生在模擬旅行中掌握我國的主要鐵路干線和交通樞紐;也可以利用事先準備好的鐵路干線空白圖讓學生填圖。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五、教學過程
課前預熱
老師:播放音樂“我要去西藏”,同時播放圖片,讓學生欣賞青藏高原上的鐵路、當地的特有動物──藏羚羊、牦牛,以及拉薩布達拉宮。
設計目的:音樂輕松、優美、歡快,可以舒緩情緒,放松心情。這些音樂、圖片,為進入新課做了鋪墊,同時也為后面的一個教學環節的完成埋下了伏筆。
引入新課
老師:我們現在去西藏拉薩困難嗎?都有哪些交通方式呢?在眾多的交通運輸方式中,我們如何做好最佳選擇和線路換乘呢?為什么青藏鐵路修了那么久?鐵路的修建都需要考慮哪些因素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今天一起來學習“交通運輸”這一節。
設計目的:通過身邊的例子形象地告訴學生,西藏那么遙遠的地方,那么難修的路段,不僅路通了,而且交通方式也越來越多樣化,這說明我國的交通運輸也越來越發達,越來越完善。
講授新課
老師:大家想一想,交通工具和交通運輸方式有什么區別呢?
學生回答。
老師總結:交通工具:汽車、火車、船舶、飛機、管道
交通運輸方式:公路運輸、鐵路運輸、水路運輸、航空運輸、管道運輸
老師:你出去旅行時,經常選擇的交通工具是什么呢?說一下你選擇這種交通工具所考慮的因素是什么?
學生回答。
老師:大家可能會考慮價格、時間、速度、運輸重量、物品特性、距離等因素。
老師:現在我們現場舉行一場開心辭典的交通版:選擇出不同運輸方式的速度、載重量、和價格排名。
學生:速度:飛機>火車>汽車>輪船;價格:飛機>汽車>火車>輪船;載重:輪船>火車>汽車>飛機。
設計目的:為學習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及依據做好鋪墊,充分調動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積極性。
活動:分組討論并說出選擇合適的交通運輸方式及依據。
1.兩箱急救藥品從烏魯木齊運到北京。
2. 兩頓活魚從密云水庫運到北京。
3.500噸的鋼材從上海運到濟南。
4.3000噸的大米從武漢運到上海。
總結:貴重或急需的貨物(數量不大)──航空;容易死亡、變質的活物、鮮貨──短途選擇公路運輸,長途且數量大選擇鐵路運輸;大宗笨重的貨物(遠距離運輸)──水運或鐵路運輸。
過渡:鐵路、公路、水運、空運等構成了我國現代立體交通運輸網絡。
老師:給出數據,看看哪種交通運輸方式占比例最大?讓學生讀圖4.4,說出我國鐵路干線分布格局的特點。同時給學生出示我國地形地勢圖、資源圖、人口密度圖等,討論這樣的分布格局的形成,主要受什么因素影響。
學生:鐵路運輸占比例最大,在國民經濟發展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
分組討論:鐵路干線的分布主要受制于自然條件和社會經濟條件的影響。自然條件包括地形地勢、資源等;社會經濟條件包括人口密度、民族團結等,形成了我國鐵路干線分布東密西疏的格局,同時,西部地區的鐵路干線也在不斷完善。
設計目的:這幾個問題的解決過程,是對前面幾章所學內容的一個綜合回顧,可以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同時也培養學生以發展變化的眼光看待事物。
老師:你知道鐵路干線是怎么命名的嗎?下面我們來看幾種鐵路干線的`命名方式。
京滬線:采用起訖點的城市簡稱命名。
湘黔線:采用起訖點省級行政區域名稱的簡稱命名。
蘭新線:采用起訖點城市和省級行政區域名稱的首字命名。
老師:除了這幾種命名方式外,還有一些特殊的命名方式。例如,隴海線的由來?!半]”是甘肅舊稱,“?!笔沁B云港明清時期舊稱,以前連云港稱為“海州”,這些稱呼沿用下來繼續使用。請同學們再補充幾個你所知道的鐵路干線的命名方式。
設計目的:從身邊的例子出發,知道我國主要鐵路干線的名稱及幾種命名方式。
老師:給出我國主要鐵路干線上的重點站名,讓學生回答鐵路干線名稱,在圖中找出來,并說出鐵路干線的延伸方向。延伸方向不同的鐵路干線用不同顏色在地圖上標示出來。
1.北京、天津、濟南、徐州、南京、上海
2.北京、商丘、南昌、贛州、深圳、香港(九龍)
3.北京、天津、秦皇島、錦州、沈陽、長春、哈爾濱;北京、石家莊、鄭州、武漢、長沙、株洲、韶關、廣州
4.焦作、洛陽、襄樊、枝城、懷化、柳州
5.寶雞、成都、西昌、昆明
6.北京、大同、呼和浩特、包頭;包頭、銀川、蘭州
7.連云港、徐州、商丘、鄭州、洛陽、西安、寶雞、蘭州、嘉峪關、哈密、烏魯木齊
8.上海、杭州、鷹潭、株洲、懷化、貴陽、昆明
學生:南北鐵路干線:京滬線;京廣線─京哈線;京九線;焦柳線;寶成─成昆線;東西鐵路干線:京包─包蘭線;隴海─蘭新線;滬杭─浙贛─湘黔─貴昆線。
設計目的:通過站名,學生比較容易找出鐵路干線來,另外加上首尾站名,學生能夠總結出鐵路干線命名的方法。
老師:知識運用:
1.請問從北京去上??词啦吣臈l鐵路線?
2.請問從北京去廣州看亞運會要走哪條鐵路線?
3.請問從北京去香港購物需要走哪條鐵路線?
4.請問從北京去哈爾濱看冰雕乘坐哪條鐵路線?
學生:分別是京滬線;京廣線;京九線;京哈線。
設計目的:結合身邊的旅游實例,學生比較容易將書本知識和實際生活相聯系,加深對鐵路干線的理解和運用。
加深應用:如果我們要從哈爾濱到南京、從烏魯木齊到成都、從武漢到貴陽又需要經過哪些鐵路干線呢?
學生1:京哈線─京滬線
學生2:蘭新線─隴海線─寶成線
學生3:京廣線─湘黔線
設計目的:這些和學生日常生活聯系比較密切的事物,學生很熟悉,比較感興趣,學習起來也很輕松愉快。通過這些活動,加深學生對鐵路干線的了解,為后面學習鐵路樞紐做好鋪墊。
六、教學反思
這節課設計了大量的學生活動,為學生做了大量鋪墊,學生參與度較高,課堂效果也不錯,最后到落實環節,學生都能輕松掌握相關知識。因為本節課容量較大,時間方面還要斟酌,拓展環節需要根據班級學習情況而定。總之,這節課的落實要結合生活,將抽象的鐵路干線內容生活化、有趣化,將知識點落實,真正做到內容有趣、課堂有效、后續有用。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2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認識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了解我國主要山脈及其走向。
2.讓學生了解我國地形的分布規律,五種地形的面積比例。
3.初步掌握地形剖面圖、分層設色地形圖、地形景觀圖等地圖的讀圖方法,學會從這些圖中提取多種信息,歸納分析相關地理特征(本章主要是地形特征)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我國地形的基本特征。
2.我國地形的地理意義和影響。
教學難點
1.我國地形的地理意義和影響。
2.熟記較多的地形區名稱。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引入:我國不同地形區的(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東北平原)資料,先讓學生對地形有一個感性的認識,同時也通過欣賞祖國的大好河山激發學生的學習欲望和愛國熱情。
二、新課教學
(一)地形類型復雜多樣,山區面積廣大
1.設疑導讀
(1)有沒有同學知道,在地球陸地表面有哪些地形類型呢?
高原、山地、平原、丘陵、盆地。
(2)我們為什么說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呢?他們呈現出什么特點?
①類型齊全。
②縱橫交錯、相互交織。高原中有盆地,盆地間夾著山脈,山脈間又鑲嵌著平原、高原、盆地。
③在每一種地形內部,也存在著很大的差異。
2.看圖學新知
下面我們再來具體地認識一下我國的一些地形(請對照圖2.2)。
(1)高原:我國有四大高原,它們是青藏高原、黃土高原、云貴高原、內蒙古高原。
請一位同學告訴我們,這些高原都在什么地方。(青藏高原在西部,云貴高原在西南,黃土高原在北方,內蒙古高原在黃土高原北面。)
它們雖然都是高原,但是還是存在很大差別。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高的高原,這里有高原牧場、荒漠、草原,還有許多世界知名的山脈、高峰,比如珠穆朗瑪峰。山巔白雪皚皚,冰川廣布。黃土高原身披深厚的黃土,地形豐富多彩。黃土質地疏松,缺乏植被覆蓋的地方水土流失嚴重,許多地方溝壑縱橫。云貴高原地面崎嶇不平,農田多為重重疊疊的梯田,城市、村莊多集中在“壩子”里。內蒙古高原地面平坦,一望無垠。東部水草豐美,西部是荒漠草原。
(2)平原:集中在東部,這里經濟發達,人口集中。有三大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長江中下游平原。
(3)丘陵:主要分布在我國東部。如東南丘陵,地形起伏和緩,也有不少人口生活在這里。
(4)盆地:主要位于群山環抱中。主要的是四大盆地:塔里木盆地、準噶爾盆地、柴達木盆地、四川盆地。
3.前面我們已經知道五種地形在我國都有分布,下面讓我們對照圖2.3來分析我國各類地形所占的面積比例。
通過對比,我們進一步了解了我國的山地、高原占有很大比例,如果再加上丘陵,比例可以達到70%.這說明山區在我國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廣大的山區給我們國家的經濟開發建設和人們的生產生活帶來許多困難,但也有不少有利條件。請同學們從利和弊兩個方面來考慮山區對我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
(二)認識我國主要地形區的分布
1.我國有眾多的山脈,請同學們首先閱讀圖2.6《中國陸上主要山脈的分布》,讓我們從圖中找出一些規律,回答以下幾個問題:
(1)我國山脈的走向主要有哪幾個方向?
(生答)東西走向、南北走向、東北-西南走向、西北-東南走向。
(2)在幾個主要方向上有哪幾條山脈?
(生答)①東西走向的山脈有天山、陰山、燕山、昆侖山、秦嶺、南嶺。
②南北走向的山脈有賀蘭山、六盤山、橫斷山脈。
③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有長白山、武夷山、大興安嶺、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④西北-東南走向的有阿爾泰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
⑤弧形走向的有喜馬拉雅山。
大家看看,在這些走向中,哪些走向的山脈比較多呢?(以東西走向和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為主。)
2.完成課本P25“活動2”和“活動3”.
我們按照課本的要求,用不同顏色的彩筆將不同走向的山脈分別連線。
連線以后,可以看到:這些山脈將大陸分隔成許多網格,盆地、高原、平原等就分布在這些網格中。
三、課外作業
此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五種地形,同學們下課后去調査一下我們家鄉所處的地形是什么,有什么特點。進而對我們所學的知識進行鞏固。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3
教材分析
黃河流域知識信息多、容量大、空間概念強、重點集中,尤其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的素材極其豐富。黃河的問題較多,如果處理不當,易引起學生怒黃河、恨黃河,所以應該盡量用錄像和教師的情感流露來感染學生,使其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為黃河的偉大和開發成就而驚喜,為黃河的災難而憂思,為黃河的治理而出謀劃策,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和實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學情分析
通 通過自主收集有關黃河的地理信息,開展小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發揮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黃河提出設想,對黃河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探討;養學生分析、歸納、創新等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河的源流概況;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黃河水能資源和著名的水利樞紐的分布;
4、理解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所取得的成就。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中盡可能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角色扮演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對黃河的“利”與“害”有一個辨證的認識
2、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黃河所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3、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辨證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所取得的成就。
難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黃河水害的由來。
2、黃河的治理措施。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4
教學目標
使學生知道我國的三級行政區的劃分,記住我國33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及位置,并且會在“中國政區圖”上正確填圖。
教學重點
1.準確記憶我國的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簡稱和位置。
2.培養填繪地圖確認地理事物空間位置關系及空間想象、動手操作的能力。
教學方法
學習指導法。
教學手段
每人一份“中國政區圖”,黃、綠、橘黃、粉四色彩色筆,剪刀,若干單個省區政區輪廓圖,8開大的中國空白政區圖(每個學生一張)、“中國政區掛圖”。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通過上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了中國的疆域十分遼闊,為了便于管理好這樣大的國家,我們要進行行政區的劃分。本節課我們就來學習中國的行政區劃。
【板書】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講授】我國的三級行政區劃的劃分
【承轉到省級行政區的學習】
【板書】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出示“中國政區掛圖”,同時學生將書翻到第6頁)
【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活動】下列行政區,按(1)至(3)的教學步驟進行。
山西、湖北、廣東、云南、青海、黑龍江、沿海岸線的行政區
(1)認形狀:教師出示一個輪廓圖,讓學生在課本的政區圖上找出該行政區的名稱,掌握輪廓的特征,如山西像平行四邊形,湖北像民警的帽子等;
(2)定位置:在空白地圖找到該行政區的位置,并涂上顏色,寫出名稱,注意該行政區與長江、黃河的位置關系;
(3)找鄰居:從北部順時針找起,每找出一個,都要注意指導學生觀察輪廓的典型特征,涂上顏色,寫出名稱。
【轉入行政區簡稱的教學】
【板書】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請學生將書翻到本節的附表。
【講授】簡稱的由來
學生在已上色的地圖中填寫簡稱。
【展示投影】簡稱和全稱連線。
學生練習。
課后練習
練習1.拼圖:把上好顏色的地圖粘在硬紙片上,分行政區剪下制成拼圖。
練習2.不看政區圖,獨立完成下列問題:
(1)按沿海、沿江、沿陸上國境線(底圖上畫有長江和黃河)拼圖;
(2)按課本本節末“課堂活動(一)”的要求,進行拼圖游戲比賽。
板書設計
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
一、三級行政區劃
二、33個省級行政單位
三、各省級行政單位的簡稱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5
一、教學內容分析
《氣候多樣,季風顯著》是八年級上冊的第二章中國的自然環境第二節內容,本節主要介紹中國的氣候,教材在編排上也注意突出中國的氣候特征。氣候特征可以通過其基本要素——氣溫和降水的特點反映出來,要了解氣候特征首先應了解氣溫和降水,而且氣溫和降水的分布及特點是學習中國地理的基礎知識,掌握這些知識,對后面的河流、自然資源、農業、區域地理的學習都非常有利,所以我對本節內容及時給以鞏固。
二、學生學習情況分析
通過前一階段的學習,學生已初步具備了讀圖、利用地圖解決問題的能力,本節課進一步培養學生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能力;在技能訓練方面,進一步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和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
三、設計思想
結合我們中考的大綱要求,這章節是學好中國地理的基本章節,在這章節中我認為情感教育目標的實現相對容易,而知識和能力的實現比較難。因此,在落實知識目標方面,我設計了三個探究性的問題,引導學生讀圖分析,比較歸納得出結論,逐步形成完整的知識體系;在培養能力的目標方面,我重點訓練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以及通過閱讀某地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描述其氣候特點的技能。由于我們學校學困生人數所占比重大,因此,問題的設計盡量簡單化,讓學生體驗成功的樂趣,從而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和興趣。在教學中注重體現學生主體、教師主導的教學理念。由于本節中有些知識點是年年中考必考的,因此在復習時特別強調。
四、教學目的
1、通過閱讀等溫線、等降水量線分布圖,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了解我國溫度帶及干濕地區的劃分依據和劃分地區,使學生進一步明確我國地理環境的巨大差異性。
3、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使學生明確氣候也是一種資源,而且是我國非常豐富的自然資源,但同時我國也是災害性天氣頻發的國家,所以因地制宜、合理利用資源、使人和環境相互協調發展是至關重要的。
五、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1、了解我國冬、夏氣溫分布特點以及降水分布特點,培養學生判讀、分析等值線分布圖的技能。初步學會分析氣溫和降水特點的形成原因。
2、我國季風氣候的基本規律及季風氣候的影響范圍,季風給我國帶來的好處及不利影響。
難點:了解我國的氣候特征,培養學生分析氣候特征的技能。
六、教學過程
提倡探究式學習,引導和鼓勵學生獨立思考,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逐步學會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結合多媒體進一步培養學生讀圖、析圖、分析綜合、比較歸納等能力。
導入:播放幾張反映氣候與人們生活生產密切聯系的圖片。以此引入本節課的教學。
探究一:我國氣溫分布特點是什么?影響因素是什么?
互動一:出示“我國1月份平均氣溫圖”指導學生閱讀等值線圖的方法,共同分析、歸納我國氣溫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
(出示)閱讀等值線圖的步驟是:
(1) 根據圖例,讀數值,了解氣溫遞變規律,概括總結氣溫的空間分布規律;
(2) 觀察等溫線的延伸方向及突變部分,了解、分析氣溫空間分布的變化趨勢及影響因素;
(3) 根據等溫線的疏密了解氣溫空間變化的梯度或變化幅度;
(4) 閱讀南北氣溫極端數值,了解氣溫空間分布的具體差異。
(練習一)閱讀分析“我國7月平均氣溫圖”,討論回答下列問題。(讓學生根據以上方法閱讀“7月份氣溫圖”,總結7月份氣溫分布特點,從而達到技能訓練的目的。)
(1)夏季最北的氣溫在 ℃以下,最南的氣溫在 ℃以下,我國南北氣溫大約相差 ℃。
(2)與1月等溫線分布特點相比,7月等溫線分布 (密集或稀疏)。說明夏季我國氣溫南北溫差 (大或?。V饕鞘?因素的影響。
(3)等溫線在 出現向南的彎曲,并且 的氣溫明顯低于全國其他地區,這主要是受 因素的影響。
(4)泉州夏季氣溫大約是 ℃。
互動二:出示“我國溫度帶的劃分圖”,觀察暖溫帶與亞熱帶的分界線與我國1月0°C等溫線的對應關系。
小結:(學生完成練習二)歸納我國氣溫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
探究二:我國降水分布特點是什么?影響因素是什么?
互動一:學生閱讀“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圖,在圖上找出1600毫米、800毫米、400毫米、200毫米等降水量線,并觀察800毫米等降水量線與哪條等溫線相吻合,加深秦嶺-淮河自然地理分界線的印象。說出我國降水的空間分布特點及影響因素。
互動二:出示“我國的干濕地區”圖,問:干濕地區劃分的依據是什么?(降水量和蒸發量的對比關系。降水量大于蒸發量——濕潤,降水量小于蒸發量——干燥。);出示“我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和“我國的干濕地區”圖,學生觀察各干濕地區之間的界線大致與哪條等降水量線相吻合,了解不同干濕地區的降水量狀況。
學生完成練習三:歸納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探究三:分析總結我國的氣候特征,說說你對我國氣候特征有何評價?
互動一:教師講清描述氣候特征的方法,出示圖2。26,學生閱讀四幅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出四個地區的氣候特點。出示泉州氣溫曲線、降水柱狀圖,說出泉州的氣候特點。在“不同的氣候類型圖”中找出這五個地區,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我國的氣候特征之一——氣候復雜多樣。
互動二:學生閱讀“我國的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圖”及“不同的氣候類型圖”,引導學生分析總結出我國的氣候特征之二——季風氣候顯著。
互動三:學生完成練習四,(閱讀北京、上海、廣州三地氣溫曲線圖和降水柱狀圖,完成:從圖上可以看出,季風區內哪幾個月降水量較多?哪幾個月氣溫較高?這種降雨和熱量的配合特點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好處?)總結季風氣候的特點:雨熱同期。
互動四:討論我國的季風氣候會帶來哪些災害性天氣?
學生完成(練習五):總結我國的氣候特征,說說你對我國氣候特征有何評價?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6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中國地理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一章重要的組成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土地資源的利用,土地資源分布不均”,“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三個內容,其意圖是讓學生認識土地
資源的主要利用類型和分布以及人類面臨的諸多土地荒漠化,
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人類合理利用土地
資源的必要性和迫切性,從而培養學生的危機感和責任感,并
從自身做起的必要性。
學情分析
初二學生思維活躍,感情豐富,求知欲強,在接受知識上
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樂于接受有趣的感情內容,所以在處理
教材內容上,讓學生實際操作練習實際生活,展開討論,使其
在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分析并解決問題。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使學生知道土地資源的類型和分布,理解
人類所面臨的土地資源問題以及珍惜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
1 初步學會閱讀土地資源類型分布圖
2 分析理解我國土地資源分布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
1 通過對我國土地資源利用中存在的種種問題的教學,幫助學生建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審美標準,從而樹立起可持續發展的審美觀,并以此來衡量人類活動的正確與否及善惡美丑。
2 通過我國在保護土地資源方面取得的成就,使學生樹立起信心,相信祖國的未來一定會更加美好。
教學重點和難點
1 重點:
(1)土地資源的主要類型和耕地,林地,草地的分布。
(2)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耕地急劇減少等土地資源問題和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含義。
2 難點:土地資源利用類型分布的原因及土地利用中產生的問題和對策。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7
一、教材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上一節長江,對學習河流的方法有一定的了解,本節教材主要從中國第二長河,“母親河”的奉獻中國的憂患,根治黃河四方面概況了黃河的整體地勢特征本節的教學對學生今后學習我國的水資源,水能源,生態環境的保護西部大開發等知識內容具有重要意義。
二、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由于具備了學習地理的一般方法,具有了一定的讀圖和析圖的能力,同時學生學過《長江》一課,對河流的學習方法有了了解,為學習本課提供了很大的幫助。但學生對于本課提及的地上河的成因的分析及產生的危害和治理的分析,還不夠具體和深入,需要在老師的幫助下進一步探究完成。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讀圖說出黃河的發源地、流經省區、注入的海洋、長度和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并了解黃河的開發利用狀況。
(2)能力目標:培養學生讀圖用圖能力,學會用地圖等資料,說明黃河的基本概況;能解釋黃河各河段產生災害的原因以及治理的基本方案,從而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提高學生收集整理分析地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通過黃河治理的案例,幫助學生初步形成因地制宜、興利除弊的觀念;逐步樹立辯證唯物主義、人地協調觀念及可持續發展的觀念;不斷增強民族自豪感和社會責任感。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分析黃河的水文特征,了解黃河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探究黃河開發和治理的方案。
難點:運用有關資料和已有知識儲備,探究黃河成為地上河的成因和黃河的治理措施。
分析:從了解黃河下游“地上河”的成因過程中可體現出生態環境的破壞,人地關系的不協調,從而可引出治黃的根本措施,所以“地上河”的成因是本節的重點。黃河的水資源和水能資源都很豐富,如果利用好這些資源將有利于加快西北內陸區域經濟和社會發展,而不合理利用也將產生一系列問題,所以黃河的開發是本節的另一個重點?,F實中,因為人為破壞生態環境等原因使黃河中游水土流失嚴重,下游形成“地上河”且近年出現斷流現象,這是人地關系不和諧的后果,也影響了人類的可持續發展。所以黃河的治理是本節的重點,也是難點。
五、教學方法
學法:
(1)自主探究這是教學的準備階段,我設計學案了提前發下去,為學生預習和自主學習提供了幫助。
(2)合作交流我采用組內交流、組際交流、同桌交流等多種教學組織形式,給每一個學生以機會。
教法:
(1)目標重現:重在考查學生對知識的整體把握,鍛煉了學生的綜合分析評價能力。
(2)自主學習,通過小組內展示預習學案,檢測預習效果
(3)合作探究,通過做綜合題來聯系所學的知識,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4)精講點撥,對于學生在學習中出現的疑問、重難點、易錯的、易混的、易漏的問題,教師引導學生探究。
(5)鞏固檢測,針對學生對本節課的檢測查漏補缺,提高學習效率。
六、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七、課時安排:
1課時
八、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觀看黃河錄像導出本課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一)(3分鐘)[引入]用課件播放黃河景觀視頻,激昂的音樂伴著滾滾黃河水展現在學生眼前。
[教師過渡]黃河是中華民族的母親河,在古代就有許多文人墨客歌頌過它。請同學們展示搜集的有關黃河的詩。
[學生展示]如:“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等等。
[師過渡]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黃河。
(二)(10分鐘)[課件出示]黃河探險
[教師]先請同學們完成學案上的題:讀圖思考。
[課件展示]黃河流域圖
“動態移入”法首先畫好黃河“幾”字形狀作為文本。
[師]“黃河的干流像什么形狀?”
[生]像個巨大的“幾”字。
[師]鼠標點擊動態移入地圖上黃河的原位契合并重復幾次。
[學生自主學習]
請學生讀“黃河流域水系略圖”,并在小組內總結以下幾個問題。
1、找出黃河的發源地和入??冢喊皖伩矫}和渤海;
2、讀課本及地圖,明確黃河干流的長度和形狀:5500多千米;
3、找出黃河干流流經的省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陜西山西、河南、山東共九個省區;
[課件出示中國地形圖]
4、看看黃河流經了哪些主要地形區:青藏高原、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和華北平原;
5、在圖上明確黃河上、中、下游的分界點:內蒙古自治區河口鎮和河南舊孟津;
6、找到黃河的主要支流:汾河和渭河,并請學生注意,這兩條支流分別位于黃河的哪一個河段。
[師生互動]學生自主學習的效果由各小組充分討論后,派代表上臺交流。讓學生在黑板上畫出黃河的簡圖,并根據自己畫的圖進行講解。
[學生活動]自探空間:為什么說黃河是中國第二長河,而不是第二大河?
學生討論、回答]黃河僅僅是長度居全國第二位,而年入海水量卻遠遠少于長江、珠江。
[師]黃河源于雪域高原,曲折東流,注入渤海灣,那么,它有哪些主要特征?
(三)[課件出示]黃河的水文特征(10分)
[師]請學生自學課本49—50頁的閱讀來找出正確答案。
[學生小組合作討論]總結出上游的水文特征。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8
教材分析
《黃河的治理》選自初中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二章第三節的第二課時,初中地理教材編排的重要原則是以環境—資源—人類活動為主線,正確闡明人地關系。本節正是側重講述了黃河對人類的功與過,突出了黃河水患的自然、人為原因及人類如何治理黃河,從而使學生明確人與環境是相互作用的,人類必須保護和合理利用環境。
學情分析
地理課程標準指出“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學習對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初中生學習地理的興趣表現出穩定性差和可塑性大的特點,易接受以感性材料為主的富于情感色彩的地理內容,因此,在教材中適當增加風土人情、奇聞趣事、名勝古跡等內容。注意培養和維持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在實施教學的過程中,適當的增加“鄉土地理知識”(身邊的地理)。如在學習完本節內容后,我要求學生調查漢江的.河流現狀并提出合理建議。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通過教學使學生掌握黃河的自然特征;了解黃河的三個奉獻;理解“地上河”的成因;知道如何根治黃河。
(2)技能目標(能力的培養)
通過學生讀圖、填圖,使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得到提高;通過分析下游“地上河”的成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黃河治理的今昔對比,培養學生愛國情感;通過黃河多泥沙的人為原因,加深學生的環境憂患意識,樹立正確的人地觀念;通過黃河利與弊共存的事實,增強學生的辯證觀,學會一分為二的看待問題。
教學重點和難點
(1)黃河自然特征是了解黃河的基礎;
(2)黃河下游地上河成因是理解黃河水患的關鍵,也是根治黃河措施提出的依據;
(3)根治黃河的措施是最終體現學習地理為人類服務的落腳點。都是本節的重點。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9
一、教學目標:
1、要求學生了解地球是人類成長的搖籃,也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
2、了解世界海陸分布的基本情況以及海洋與陸地面積的比例關系。
3、要求學生撐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4、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二、教學重點: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和大小;大陸、大洲、島嶼、半島、海峽的概念。
三、教學難點:
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形狀和相對位置。
四、教具準備:
世界政區圖和空白填充圖。
五、教學方法:
閱讀讀圖法、對比法。
六、課時安排:
2課時。
七、板書設計
(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
類別面積(億平方千米)比例
海洋3.6171%
陸地1.4929%
地球表面3.61+1.49=5.1100%
2、海陸分布
類別南北半球東西半球
海洋南半球西半球
陸地北半球東半球
(二)七大洲
1、概念:大洲、大陸、島嶼、半島。
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
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有的借助了天然的界線,如山脈、河流、湖泊、海峽等;有的借助了非天然界線,如運河等。
如:亞洲―――歐洲(天然界線);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非天然界線)。
3、大洲的大小
最大是亞洲,最小是大洋洲。順口溜: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三)四大洋
1、概念:海峽
2、分布
太平洋:東面是南、北美洲,西面是亞洲和大洋洲北部憑借白令海峽與北冰洋相通。
大西洋:位于南、北美洲與歐洲及非洲之間南接南極洲,北通北冰洋,形狀如“S”。
4、大小
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八、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引入新課
入:同學們,上一學年我們學習過地球的形狀和大小,但是我們生活在這個星球里,它的真正的面目是怎樣的呢?(讓學生形容一下各抒己見)
生:各抒己見。
師: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人們對地球的認識越來越多,發現地球是太陽系里最美麗的一個星球。
活動:指導學生完成“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地球上具有液態水)
承轉:正是因為這樣,地球具備了生命生存的最基本的條件之一,所以我們首先認識地球的表面。
【板書】(一)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1、海陸面積(略)
師:同學們通過“觀察月球了解地球”的活動,已經知道了海洋的面積比陸地的要大得多,那么,它們的大小和比例是怎樣的呢?
生:閱讀、看圖C、D、E。海洋面積為3.61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71%;陸地面積為1.49億平方千米,約占地球表面積的29%,因此人們通常說“三分陸地七分海洋”。
師:那么,陸地和海洋是不是分別集中分布在一個地方?
生:不。是分散的。
師:它們的分布有什么規律嗎?
生:閱讀、看圖E。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海洋相互連成一體。按南北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按東西半球分,海洋主要分布在西半球,陸地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板書】2、海陸分布(略)
承轉:既然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我們用什么方法去記憶它們呢?
生:我們可以給它們都起了名字。
師:對。
【板書】(二)七大洲
1、概念:(略)
師:我們首先來了解一下幾個概念:大洲、大陸、半島、島嶼。
生:閱讀、討論、對比,找出自己的記憶方法。
師:我們了解了大洲的概念,那么把它們分成了多少個大洲?又起了什么名稱?
生:七個大洲,分別是亞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南極洲、歐洲、大洋洲。
【板書】2、大洲的名稱及分界線。(略)
生:讀圖F、G、H、I進行分析比較。
【板書】3、大洲的大小(略)
師:通過對圖I的比較,七大洲中的大小排列是怎樣的呢?
生:?(各抒己見)
師:我們可以通過這個順口溜來記憶:亞非北南美,南極歐大洋。
課堂小結:
同學們今天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但是從海陸比例來看我們得知海洋的面積比陸大得多,在今天的21世紀里將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收集有關海洋和陸地的資料。
第二課時
引入新課
師: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海陸分布和七大洲的分布和置,現在我們又來研究地球上的海洋。
承轉:海洋把陸地分割成若干塊,反過來陸地也把海洋分割成若干塊,把海洋分成多少塊?
生:四塊。
【板書】(三)四大洋(略)
師:首先,來了解一下什么是海峽?
生:四大洋是海洋的主體部分,大洋的邊緣部分稱為海,溝通兩個海域之間的狹窄水道叫做海峽。
師:對,同學們對課文的預習很充分,那么,這四大洋的名稱、大小及特點又是怎么樣的呢?
生:思考、討論、發言。(略)
課堂練習:課后的復習題1、2、3題。
師:示出第1、2題的空白掛圖。
生:讓學生上講臺填,其余在課本上填。
師:巡視學生填寫情況。
師:示出第3題的世界政治地圖。
生:自告奮勇上講臺指出劃定這些界線借助的地里事物名稱。
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陸地和海洋的大小及分布,認識到地球是人類生活的唯一家園,在地球表面分布著寬廣的陸地和浩瀚的海洋。陸地是人類居住和生活的基本空間,海洋為人類提供著豐富的資源,在21世紀里將是海洋的世界。
作業布置:
1、課后查閱世界地圖,辨認七大洲、四大洋的輪廓和位置。
2、收集海陸變遷的證據。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10
知識與技能
1、能運用地形圖,總結出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基本特征。
2、了解我國各階梯的主要特征,并能識記各階梯分界線的名稱。
3、學會分析地勢對我國氣候和河流的影響。
過程與方法
通過讀“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北緯36?剖面)”圖,了解我國地勢特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我國地勢特征,了解我國國情,樹立科學的人地觀。
重點
讀圖分析總結我國的地勢特點。
難點
讀圖分析總結我國地勢對氣候和河流的影響。
一、導入新課
我國地形類型多樣,山區面積廣大,縱橫交錯的山脈之間鑲嵌著眾多的地形區。地勢是指地表高低起伏的.總趨勢,換句話說也就是哪邊高,哪邊低的問題。讀我國地勢分布圖,分析我國地勢有何特點。
二、講授新課
讀圖討論:讀圖2.9“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分布示意(北緯36?剖面)”,討論以下問題:
(1)這是一張分層設色的中國地形圖,圖上不同的顏色代表的海拔大約是多少?
(2)請同學們讀圖分析中國地勢哪邊高,哪邊低。
(3)談談你是如何分析的。由此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請學生各抒己見,教師適時指導訂正,學生派代表展示討論的成果。
學生:西部棕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4000米以上,中部淺黃色的區域代表海拔1000~20__米,東部綠色的區域代表海拔500米以下。西部的海拔高,東部的海拔較低,所以我國地勢西高東低。
教師總結:西高東低就是我國的地勢特點。同學們可以想象一下(教師用學生的教材展示說明西部高,東部低)。
三、課堂小結
本節課主要學習我國地勢西高東低,呈階梯狀分布的特點,通過讀圖分析、探究討論,大家掌握了讀圖的方法,理解了我國地勢的特點。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11
教材分析
“多民族的大家庭”中蘊涵著豐富的國情教育內容,課文通過圖片以及設計的問題和活動使學生了解我國是由56個民族組成的大家庭,其中漢族占百分之九十二,民族分布呈現出“大雜局,小聚居”的特點。我國民族數量多,分布不均,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在衣、食、住、行、節日等方面,各民族有不同的生活習俗,使中華民族的文化絢麗多彩。這些都是中國人文社會環境的基本概況,本部分內容對學生今后的區域地理知識的學習,樹立正確民族觀,激發學生對中華民族文化的熱愛具有很重要的意義。
學情分析
本節課的學生們好奇心強,對中國的民族風俗感興趣,有的學生還會表演民族舞蹈,具備一定的閱讀和分析地圖的能力,會基本的電腦操作,如瀏覽網頁,復制和粘貼。教學設計中具體方案的難易程度,與大多數學生的實際能力相適應,同時也顧及程度較好的學生。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我國民族數量、構成及分布特點;
2、培養學生運用信息技術自主進行意義建構及合作交流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1、利用網絡資源引導學生在收集、整理信息的過程中占有資料,并形成自己的觀點和看法
2、通過任務驅動式的課堂活動,創設積極互動的情境,展示個性特征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體會我國的絢麗多彩的民族文化,樹立正確的`民族觀,激發民族自豪感
2、在學習中,產生對祖國各族人民及文化的熱愛之情,學會尊重各族人民的不同生活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我國民族的構成和分布特點,民族文化絢麗多彩
難點:我國民族的分布特點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欣賞“愛我中華”MTV,渲染氣氛,讓學生置身優美的音樂和畫面中,引起學生注意,集中學生思維,使學生放松心情,為上課做好準備。
在學生課前欣賞了“愛我中華”優美的旋律和各民族風情的情景中導入新課:“五十六個民族,五十六朵華,五十六個兄弟姐妹是一家……”,美麗動聽的歌曲把我們帶入了中華民族的大家庭。
二、自主學習
1、中國有多少個民族,其中漢族和少數民族占的比例分別是多少?
2、少數民族中,人口最多和最少的分別是哪個民族?哪些民族人口超過了400萬?
5、中華民族的分布有什么特點?漢族主要分布在哪里?少數民族主要分布在哪里?
三、釋疑解惑
1、中華民族的數量共有56個,漢族人口數量最多,占中國人口總數的91%,所以其他55個民族被成為少數民族,約占中國總人口的9%。
2、少數民族中,壯族人口最多,約有1500萬,主要集中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另外,還有蒙古族、藏族、維吾爾族、回族、滿族、苗族、彝族、土家族的人口數量也較多,超過了400萬。
3、我國各民族在地區分布上具有“大雜居,小聚居”的特點。漢族人口遍及全國,主要集中在東部和中部,在邊疆,漢族多與少數民族雜居在一起。少數民族主要集中在西南、西北、東北的邊疆地區。云南是中國少數民族最集中的省份,有20多個少數民族。
八年級上冊地理教案人教版免費精選篇12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地殼是在運動變化中的,以及這種變化帶來的影響。
2、能通過思考提出自己的疑問和觀點。了解魏格納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
觀察、質疑、假設、驗證——
3、練習表達自己的觀點。
4、嘗試著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和觀點。
5、有意識的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和創造性思維習慣。
6、嘗試對學生的觀點進行鼓勵性評價和量化。
7、理解世界是在變化發展中的,形成科學的世界觀。
8、提出問題也是一種貢獻。
9、理解科學研究既需要大膽的質疑、假設和驗證,還需要有堅韌的毅力和勇于探究的精神。
10、培養尊重不同意見的胸懷,學習與持不同意見的人交流。
二、教學重點:
大陸漂移假說和板塊構造學說,海陸變遷的實證。
三、教學難點:
激活學生思維,培養學生批判和質疑的思維品質。
四、教學方法:
質疑、表達法。
五、課時安排:
1個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由海陸分布導入海陸變遷。
教師引導
海陸分布在很久以前就是這樣的嗎?指導閱讀,鼓勵學生將閱讀中遇到的問題記錄下來。
學生活動:到講臺前陳述自己的問題。
教師評價:對每位學生的發言給予恰當的評價,重點在于發掘問題中的創造性思維。
乘轉:讓我們來看一下一位的地理學家它在面對這些問題時如何思考、如何去做的。
教師講解:重點闡述魏格納的觀察、思考、驗證以及科學研究的方法和過程,通過魏格納探險遇難這一史料,對學生進行科學精神的培養。
學生活動:尋找大陸漂移假說的`證據。到臺前發表自己的看法。
教師評價:對學生的發言過程和內容進行評價,重點鼓勵其在方法方面的闡述。
教師引導:由大陸漂移假說→板塊構造學說。重點講解由假說到學說這一科學研究的方法。
教師講述:舉例說明板塊構造學說對火山地震的解釋。樹立正確的世界觀。
學生活動:學生宣讀自己搜集的資料,或發表自己的問題或觀點。
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