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的上冊地理教案湘教版
學習地理可以培養人的邏輯思維能力,可以為學習其他科提供幫助,可以完善個人知識結構,可以培養人文精神。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初中八年級的上冊地理教案湘教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初中八年級的上冊地理教案湘教版1
一、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我國氣溫的分布特征;閱讀溫度帶分布圖,說出我國溫度帶的分布,知道它們的劃分依據,提高學生讀圖、分析、綜合、比較的能力,掌握分析氣候特征的方法。
2.了解我國氣溫南北差異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知道不同溫度帶的農作物差異,滲透“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的理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我國氣溫的分布特點及差異。
2.教學難點:溫度帶與人們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三、教學策略
根據課標要求,在學生已有知識基礎上,引導學生閱讀并分析地圖。以啟發式教學為主,以問題推動學生的學習,理論聯系實際,逐步形成區域地理學習的策略與方法。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根據教材的導學問題自學課文、繪制中國輪廓地圖備用。
五、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情景設置
教師:同學們,在之前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中國的地形和地勢,知道了地形和地勢影響我們的生活,下面的故事也展示了一些自然環境對我們生活的影響,請大家觀看圖片,說出圖片中人們的生活主要受到哪些自然環境的制約?
學生:(讀圖片,思考生活中的地理現象。)
教師:剛才看到的這些現象都是受什么因素的影響呢?對,就是氣候。那么從今天起,我們就來學習影響我國自然環境中的第二個要素,來了解中國的氣候。
【設計意圖:開門見山,切入主題,引發學生興趣。】
講授新課──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描述我國1月和7月氣溫特征
教師:之前我們已經學習過有關氣候的一些基本知識,氣候包括哪兩個基本要素呢?
學生回答預設:氣溫和降水。
教師:今天我們就先來學習中國的氣溫。說到我國的氣溫,小明是深有體會,他每年冬天都要從海口回哈爾濱老家過年,體驗沿途的氣溫變化,服裝也從短袖一點點加到了羽絨服。有了這樣的經驗,他暑假準備回哈爾濱的時候,就有備而回,也帶了羽絨服。可是他這次卻有了不一樣的感受。這次怎么不冷呢?小明的這兩次經歷說明了什么?我國南北氣溫差異在冬天和夏天有什么區別?
學生回答預設:冬季南北溫差大,夏季溫差小。
教師:同學們可以通過生活實際得出剛才的結論,讓我們從地圖上驗證一下我們剛才的發現。出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和“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讀地圖要首先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先讀圖名,左邊這幅圖為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冬季平均氣溫的分布,右邊的圖為我國7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代表的是我國夏季平均氣溫的分布。
教師:讀圖的第二步是讀什么?
學生回答預設:讀圖例。
教師:通過讀圖例,我們可以知道不同顏色代表不同的溫度范圍。接下來我們就開始讀圖的第三步──根據問題,提取信息。
【設計意圖:回顧讀圖方法。】
教師:請同學們依次完成PPT上的提示問題。(問題1)閱讀我國1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每相鄰兩條等溫線之間的溫差是多少攝氏度?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預設:我國1月氣溫從南向北遞減。
教師:請大家找到一條特殊的等溫線──0℃等溫線,它有著重要意義:冬季這條線以北,平均氣溫在0℃以下,河流會結冰,而這條線以南,平均氣溫在0℃以上,河流不會結冰。讓我們來看一下它大概穿過哪些重要的地理事物。
學生回答預設:從圖上可以看到0℃等溫線大致沿秦嶺─淮河一線分布。
教師:(問題2)1月的最低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平均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
學生回答預設:最低氣溫為-28℃以下,分布在黑龍江省北部。氣溫大概是16℃以上,分布在海南島及臺灣島南部。
教師:(問題3)1月南北溫差是多少?
學生回答預設:50℃左右
教師:因此可以看出──冬季我國南北溫差很大。接下來讓我們看一下我國7月份的平均氣溫的分布。
【設計意圖:帶領學生讀氣溫分布圖,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
教師
問題1:閱讀我國7月氣溫分布圖上的等溫線,依次標注各等溫線。圖中共有幾條等溫線?除了28℃等溫線外,以8℃為間隔的等溫線有幾條?大家根據等溫線數值變化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夏季等溫線分布明顯稀疏了很多,說明什么呢?──氣溫變化并不劇烈。
問題2:7月的氣溫是多少?分布在哪?──溫度的地方是新疆的吐魯番盆地。這時16℃以上的范圍,覆蓋了我國大部分,的低溫區在哪呢?──青藏高原。
問題3:請同學概括一下我國夏季氣溫的分布特點?──夏季,除青藏高原外,我國普遍高溫。
【設計意圖:在教師的引領下,讓學生獨立完成讀圖任務。】
講授新課──讀“中國溫度帶的劃分”,知道我國的溫度帶
教師:以上我們分析了我國氣溫的分布,根據我國氣溫的南北差異,再結合農業生產的實際情況,劃分了不同的溫度帶。咱們來看一下溫度帶的含義和劃分標準。(介紹溫度帶的劃分指標和積溫的概念。出示溫度帶劃分表。)
學生回答預設:根據看到的每個溫度帶的積溫數據,在對應的區域填上相應的溫度帶名稱。
教師:請同學們看看暖溫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和哪條線很相近呢?
學生回答預設:0℃等溫線(秦嶺─淮河一線)。
教師:既然農業生產是我們劃分溫度帶的依據,讓我們來看一下不同溫度帶的熟制和代表性農產品。
學生:為不同溫度帶選擇適當熟制,識別水果產地。
【設計意圖:將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將生活中的地理與教材中的地理聯系起來。】
教師:我們特別容易把溫度帶和熱量帶(地球上的五帶)混在一起,請大家思考它們有什么不同?
學生回答預設:五帶是熱量帶,按照獲得熱量的多少以緯度來劃分;而溫度帶是根據積溫劃分的,更多地考慮了農業生產的實際,和農作物品種、作物的熟制相關。
初中八年級的上冊地理教案湘教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東、南、西、北四端點,知道我國的領土面積和瀕臨的海洋,認識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并能運用地圖找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比較法說明我國的領土大小和鄰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培養學生的領土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認識我國的鄰海。
教學難點:認識我國疆域的優勢。
教學方法
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分析我國的疆域優勢。
教學工具
PPT,地圖
教學過程(雙邊活動)
(師)導入: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嗎?我們一起來看向這幅世界地圖,想一想,回憶一下,待會請一個同學來回答。(播放世界地圖)
(生)回憶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學了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師)不錯,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所處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知道我國是一個既鄰海又有廣闊大陸的國家,我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優越性。接下來的這節課,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們的祖國,并探究一下為什么說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
教授新課:請看地圖冊上的中國地圖,并從中找出我國的最東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將它標出來,寫下經緯度坐標。(播放中國地圖)
同學們都找好了嗎?那個同學能起來分享一下你找到的點,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閱讀地圖冊,圈點分享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烏孜別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師)在ppt上展示我國的東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強調我國四端的位置,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最西端在烏孜別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計算一下我國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緯度差,最東端和最西端的經度差。
(生)東西經度差是61°25′,南北緯度差是49°39′。
(師)我國的東西經度差達到60°,這么大的差距,到底會產生什么奇特的現象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播放烏蘇里江和帕米爾高原在同一時間點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學們請看屏幕,同是北京時間6點,烏蘇里江江面已灑滿金色的陽光,而帕米爾高原上還是滿天星斗的漫漫黑夜。這是為什么呢?那個同學能告訴我。(提示:這就需大家回顧以前學的地球知識,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自轉方向)
(生)回答:因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時刻,太陽光不能全部照亮整個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太陽光先照射到烏蘇里江。
(師)因為地球的自轉運動,總是東方先迎來日出,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時間的差異,且經度差越大,時間的差距越大。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烏蘇里江先日出,又因為兩地的經度差達到60°,這占了地球經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轉一周是24小時,如果拿360°來平均分開的話,也即是說每15°經度差就是一個小時,所以帕米爾高原與烏蘇里江在時間差上相差了4個多小時,這也不難解釋烏蘇里江已金光燦燦,而帕米爾高原還是黑夜了。出國的人們常說的“倒時差”,也是因為經度差而引起的時間差。
以上就是我國東西跨經度大的其中一個表現。除了經度差距大外,我們還計算出了我國的南北緯度差也接近50°,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們知道經度影響時間差,那么緯度呢?大家想一想緯度會影響什么?氣候五帶是根據什么來劃分的?
(生)回答: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
(師)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不同的緯度地區獲得的太陽能不同,低緯地區獲得太陽能比高緯地區獲得的要多,所以緯度會影響獲得的太陽能的數量,也即是影響氣候。冬季,位于熱帶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天氣依然非常炎熱,樹木蔥郁,而黑龍江地區已經是白雪皚皚了。這個氣候差異對于身在廣州的我們可是深有體會的了,冬季的時候你們只能坐在電視前看著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現在,同學們是不是覺得我國的疆域很遼闊?那誰知道我國具體的領土面積是多少嗎?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幾位?
(生)回答: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師)對,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與歐洲的面積差不多。大家記住了,是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因為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域領土,但在這里,你們只需特別記住陸地領土的面積。陸地面積這么大,那邊界線肯定也不會太短了,據測算,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這么長的邊界,那鄰居肯定不少了,同學們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找出我國的陸上鄰國有那些,一共有多少個?并將找到的國家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發放自制圖標,播放我國疆域與鄰國地圖)
(生)閱讀地圖,查找資料,回答:按照逆時針,我國的鄰國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共有14個鄰國。
(師)除了陸地領土外,我國還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領土,我國的領海范圍是從領海基線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我們的海域,請看地圖,從北到南,分別找出我國瀕臨的海洋和島嶼。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
(生)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師)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多萬千米,所以鄰近的海洋也會比較多,其中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包圍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除了四大海外,臺灣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近海還分布著我國的島嶼——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還有黃渤海諸島,東海上的舟山群島,南海上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從多島嶼。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順時針從北到南依次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其中朝鮮和越南與我國既陸上相鄰也隔海相望。
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擁有漫長的國界線和海岸線以及眾多的鄰國,現在是不是可以證明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了?
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上節課我們探究了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優勢,知道我國地理位置優越,這節課則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疆域遼闊有哪些優勢?翻到教材第6頁,小組討論,補充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待會請小組派代表回答。
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東西時間差異大,南北氣候差異顯著,以及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有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從北到南瀕臨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并分析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
初中八年級的上冊地理教案湘教版3
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地球儀及其閱讀地圖,使學生說出我國的緯度和海陸位置,并能正確表述我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以進一步培養學生運用地圖學習地理知識的能力。
2.在中國政區圖上找出我國的四至點,并在圖上量算出我國東西和南北之間的大致距離,培養學生的操作能力。
3.使學生能在中國疆域圖上辨別及在中國疆域空白圖上填注出我國瀕臨的海洋,主要島嶼、海峽,陸上鄰國和隔海相望的國家。
4.通過學習我國優越的地理位置和遼闊的疆域,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并進行熱愛祖國、保衛祖國和建設祖國的思想教育。
教學重點
中國的地理位置及其優越性。
教學難點
學會閱讀中國政區圖,形成對我國疆域的空間想像力。
教學手段
《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磁帶及錄音機,“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一套四張,同一底圖),地球儀(學生每人一個,并附有彩色膠帶),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世界主要國家大陸海岸線比較表,“世界政區掛圖”。
教學方法
談話法、學習指導法。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播放《歌唱祖國》歌曲錄音,用以制造學習氣氛,激發學生了解祖國的學習欲望。
聽著這優美的旋律,動人的歌詞,不禁使我們產生無限的遐想,我們偉大的祖國在地球上處于什么位置?這樣的地理位置又有哪些優越性?我國的國土究竟有多大?瀕臨哪些海洋?我國有哪些陸上鄰國?有多少個國家與我國隔海相望?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這些知識,深入地認識我們偉大的祖國——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國。
【板書】
一、從世界看中國
【投影】“中國在地球上的位置示意圖”。
【提問】劃分南北半球和東西半球的界線是什么?從圖上看出中國位于哪個半球?
【歸納】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是赤道,東西半球的界線為西經20°和東經160°。因此通過觀察地圖可知,從東西半球來看,我國位于東半球,從南北半球來看,中國位于北半球。
【活動】指導學生在地球儀上找到西經20°和東經160°,用黃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找出赤道,用紅色膠條貼在相應位置上;在地球儀上找到中國,并用紅色膠條剪成五角星,貼在我國首都北京的位置。
【板書】1.位于東半球和北半球
【提問】觀察地球儀,說出我國位于哪個大洲?與哪個大洋相臨?與它們的相互位置如何?
【歸納】我國位于亞洲的東部,太平洋的西岸。
【板書】2.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
【提問】觀察地球儀,將中國的面積與其它國家的面積相比較,你認為中國面積是大還是小?
【投影】世界主要國家面積比較表。
【提問】讀圖并回答,我國領土面積有多大?居世界第幾位?
【歸納】我國陸地面積達960萬平方千米,約占全球陸地總面積的1/15,僅次于俄羅斯和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和整個歐洲差不多,是世界上領土面積最廣闊的國家之一。
【板書】二、遼闊的國土
1.面積960萬平方千米
【承轉】我國的面積很大,我國領土的最北端、最南端、最東端以及最西端分別在什么地方呢?
【練習】讀《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按要求完成練習1。
練習1.對照《中國地圖冊》中的“中國行政區劃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北、最南、最東、最西點,用紅筆將它們標注在課本的“中國疆域示意圖”上,并讀出它們的經、緯度。
最北:漠河以北黑龍江主航道的中心線,緯度53°N多。
最南:南海南沙群島中的曾母暗沙,緯度4°N附近。
最東:黑龍江與烏蘇里江主航道中心線的交匯處,經度135°E多。
最西;x疆帕米爾高原,經度75°E附近。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
【投影】中國政區復合投影片①(中國的疆域示意圖)。
請同學在圖上依次指出我國領土的四至點,并請若干學生依次說出習題答案,教師輔導。
【提問】請你算一算我國最南與最北緯度相差約多少度?哪條重要的緯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按五帶劃分,我國最南處于哪個熱量帶?最北接近哪個帶?大部分領土位于哪個帶?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相差約50個緯度,北回歸線穿越我國的南部。我國大部分領土處于四季分明,寒暖適度的北溫帶,南部有一小部分在熱帶,最北部接近北寒帶。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南北冬季景色的差異”圖。
【提問】2月份,位于我國北部的黑龍江省和南部的海南省景色有何不同,為什么?
【歸納】我國南北緯度跨度大,氣候差異顯著,緯度越低,氣溫越高。因此當祖國北方處于冰天雪地的隆冬時,而南國的海南卻早已是烈日炎炎的盛夏景象了。
【分組討論】分析我國的緯度位置對經濟發展有何益處。
【歸納】我國領土南北跨越近50個緯度,這樣的緯度位置,使我國具備復雜多樣的氣候,為發展多種農業經濟提供了有利條件。
【板書】2.跨進50個緯度→南北氣候差異顯著→適宜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讀圖】讀“中國政區圖”,算一算我國領土東西跨越多少經度,分屬幾個時區。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了60多個經度,分屬于東5區至東9區,共5個時區,即最東與最西時間相差5小時。
【讀圖】讀教材中的“我國領土東西部的晨昏差異”圖。
【提問】夏季,當北京時間為6點時,我國東部的烏蘇里江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各是什么景象,為什么?
【歸納】我國東西跨越60多個經度,由于地球自轉,東邊的地方時刻早,當北京時間為清晨6點時,最東端烏蘇里江的地方時約為早7點左右,最西端的帕米爾高原的地方時則是凌晨2點52分。因此,當東部的烏蘇里江已經撒滿金色的晨光,而西部的帕米爾高原則還是星斗滿天的黑夜。
【練習】
1.閱讀地圖冊《中國政區圖》,利用圖中的比例尺,量算我國領土最東端到最西端的距離約為多少千米。
2.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為110千米,計算我國南北距離相差約多少千米。
【歸納】我國東西之間距離約5000千米,南北之間的間隔約5500千米,再加上我國擁有悠久的歷史,因此,人們常用“縱橫一萬里,上下五千年”來表述我們偉大的祖國擁有遼闊的國土和悠久的歷史,這值得我們每一個中國人驕傲和自豪。
初中八年級的上冊地理教案湘教版4
教學重點:
1.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2.我國氣候為農業生產提供的有利條件。
教學難點:分析、歸納、概括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
教學媒體: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區掛圖或投影片,幾個城市的氣溫曲線圖、降水柱狀圖。
課時安排: 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前幾節我們雪線了中國的氣溫和降水等知識,請同學們回憶兩個問題:
(1)我國冬季和夏季氣溫分布的有什么特點?
(2)我國年降水量在地區分布和幾節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
〔導入新課〕知道了我國氣溫和降水的一些特點,我國氣候有什么特征呢?今天這節課,我們將運用所學的知識,分析、歸納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及我國氣候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板書〕第四節 氣候特征
〔讀表提問〕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57頁,“我國與世界緯度相近地區氣溫的比較”表,回答下列問題:
(1)1月份,我國的齊齊哈爾、北京的平均氣溫,分別比法國的巴黎、美國的紐約低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低22.7°C和3.7°C。
(2)7月份,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分別比巴黎、紐約高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分別高26.3°C和7.3°C
(3)齊齊哈爾、北京的氣溫年較差,分別比巴黎、紐約大多少攝氏度?
學生回答:齊齊哈爾比巴黎大26.3°C,北京比紐約大7.3°C。
〔提問〕對上述問題,你能得出什么結論?(學生討論回答)
〔分析歸納〕冬季,我國比同緯度地區冷,夏季我國大部分地區又比同緯度除沙漠地區以外暖熱。因此,我國大部分地區的氣溫年較差比同緯度地區的氣溫年較差偏大。由此得出氣溫冬冷夏熱的特點。大陸性氣候顯著。
〔展示〕北京、齊齊哈爾、巴黎、紐約降水量柱狀圖。使同學們閱讀柱狀圖,比較四個城市降水的季節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我國大部分地區降水的季節分配很不均勻,主要集中在7-8月份,降水的季節變化大;再加上降水的年際變化也較大,由此得出我國冬季干燥,夏季多雨,大陸性強的氣候特點。歸納起來,一是說明我國季風氣候顯著,二是具有大陸性的特點。
〔板書〕一、大陸性季風氣候顯著
季風氣候顯著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高溫多雨
〔讀圖提問〕展示北京、武漢、哈爾濱等城市氣溫曲線降水量柱狀圖。請同學們讀圖,思考我國夏季氣溫、降水的共同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我國夏季普遍高溫,降水集中。
〔總結〕這就是我國氣候的第二個特征:雨熱同期。
〔板書〕二、雨熱同期
〔啟發提問〕雨熱同期。夏季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天山等少數高原,高山外,南北普遍高溫,而且是世界同緯度除沙漠以外最暖熱的地區。因此,我國熱量條件優越。這種優越的熱量條件對農作物生產有沒有好處?請同學們思考回答。
學生討論、回答。
〔概括總結〕正如同學所說,我國優越的熱量條件,對農業生產很有利,可以使一些喜溫的高產作物如水稻、玉米、棉花等。在我國廣大北方地區也有大面積種植;使得水稻、棉花的種植界線的緯度之高,在世界上也是數一數二的。由此可見,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板書〕1、夏熱是我國氣候資源的一大優勢。
〔啟發提問〕在高溫的夏季,也是我國降水量集中的季節,雨熱同季對農作物有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農作物在高溫的季節生長旺盛,需要大量水分,而我國高溫多雨的夏季,正適合農作物森林和牧草的生長。因此,高溫期多雨期與農作物的生長期一致,是我國氣候資源的又一大優勢。
〔板書〕2、高溫期與多雨期一致,對農作物、森林、牧草的生長十分有利。
〔啟發提問〕請同學們回憶一下:(1)西亞、北非在北緯15°-30°的地區,氣候景觀有什么特點?
(2)為什么我國處于同一緯度地帶的長江以南地區,卻成為降水豐沛的“魚米之鄉”?
學生討論、回答。
〔概括總結〕在世界上北緯15°-30°的緯度帶內,由于受副熱帶高氣壓帶的影響,氣候炎熱干燥,大多數呈沙漠和荒漠景觀。我國處于同一緯度地區的長江以南地區,由于受到東南季風和西南季風的影響,降水豐沛,年降水量在800毫米以上。并且雨熱同季,利于水稻的生長,是我國重要的稻米產區,河湖眾多,淡水魚產量很大,從而成為我國的“魚米之鄉”。
〔展示掛圖或投影片〕展示我國溫度帶和干濕地區劃分圖。
〔復習提問〕請同學們讀我國溫度帶劃分圖和我國干濕地區劃分圖,說說我國可劃分為哪幾個溫度帶和干濕區?
學生指圖回答。
〔講述〕我國既有五個溫度帶和一個高原氣候區,又有四個干濕地區,(投影片迭加演示)多種多樣的溫度帶迭加在多種多樣的干濕地區上,這說明我國的氣候復雜多樣。氣候的復雜多樣是我國氣候的又一顯著特點。
〔板書〕三、 氣候復雜多樣
1、多種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是我國氣候復雜多樣的一個重要標志。
〔讀圖思考〕請同學們讀課本第38頁4.23圖,“橫斷山區氣候和植被的垂直變化”,和第59頁4.24圖,“秦嶺南北”,思考說明地形對氣候和植被有什么影響?
〔學生在教師的啟發下回答問題〕橫斷山區海拔很高,達數千米,隨著山勢的增高,氣溫降低,植被隨之發生變化,從山下的常綠闊葉林依次過渡到針闊混交林-針葉林-高山草甸-雪線以上。說明地勢的高低對氣候影響很大,進而影響植被種類的生長分布。
秦嶺南北一圖,表示了山南、山北在植物和景觀上的差異。山南生長的是亞熱帶植物――柑橘樹,山北生長的是溫帶植物――蘋果樹。這是因為秦嶺在氣候上起著屏障作用,可阻擋北部冬季風的南下。所以秦嶺南坡氣溫高,為亞熱帶景觀;北坡氣溫低,為暖溫帶景觀。
〔講述〕由以上分析得出:地形是影響氣候的重要因素之一。我國地形復雜多樣,地勢高低懸殊,使得我國的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板書〕2、地勢高低懸殊,地形多樣,使我國氣候更加復雜多樣。
〔啟發提問〕我國氣候的復雜多樣,對農業生產有什么好處,多樣的溫度帶和干濕區對各種植物和農作物品種的生長有什么影響?
學生討論、回答。
〔歸納總結〕我國氣候復雜多樣。因此,世界上大多數農作物和動植物都能在我國找到適合生長的地區,使我國的農作物及各種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板書〕3、氣候復雜多樣,使得我國的農作物和動植物資源極其豐富。
〔復習鞏固〕選作復習題
(1)我國氣候有哪些主要特征?(3條)
(2)我國氣候對農作物生產提供了哪些有利條件?
初中八年級的上冊地理教案湘教版5
教學方法:談話法、自學法。
教學媒體:有關寒潮、臺風和旱澇災害的幻燈片、投影片、錄像帶等。
課時安排:本節計劃授課1課時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復習上一節我國氣候的特征及其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教師引導)總的講,我國氣候條件十分優越,但也有不利方面。如水旱災害、寒潮、臺風等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生活造成了巨大的損失。例如1998年夏季長江中下游地區和東北地區的特大洪水給任命的生命財產和工農業帶來數千億元的損失。而華北地區則出現了持續干旱的天氣。
(板書) 第五節 寒潮、臺風和水旱災害
我國每年總有一些地區發生水旱災害。洪澇和干旱是影響我國的氣候災害。現在我們來看報998年常見流域抗洪搶險的錄像。
(投影片)1998年我國還有哪些地區發生了洪澇災害?洪水造成了哪些損失,軍民是如何抗洪的?你特別感動的事情是什么?根據你所學過的知識,思考洪水形成的氣候原因、人為原因?對長江洪澇災害的防治你有什么建議?你能為災區人民做些什么?
(學生活動)下面我么們分成6個小組,每個小組根據上面的問題一起討論,希望每個同學都能發表意見,然后每個小組由一名代表發言。現在給大家10分鐘討論。
六個代表發言之后,由全班一起進行評議。
(教師歸納)
(1)氣候原因是夏季東南季風勢力的強弱以及厄爾尼諾和拉尼那等條件的影響。
(2)人為原因是上游植被的破壞、水土流失、中游的圍湖造田等。
(3)使人感動的是1998年全體軍民團結誓死保衛常見大堤的感人事跡。
(4)常見上游應植樹造林,中游應退耕還湖、疏通河道。
(板書)一、水旱災害
1、 原因和危害
2、 措施
(過渡)可見我國是一個水旱災害較多的國家,除了水旱災害以外,我國還受哪些災害性天氣的影響呢?
我們來閱讀課本第59頁,中央電視臺播放的寒潮警報。思考以下問題:
(1)寒潮是一種什么樣的天氣現象?你親身經歷過寒潮天氣嗎?有什么樣的體會?
(2)觀察課本第60頁“侵入我國的漢朝路徑圖”,你能根據地圖說出強冷空氣的源地嗎?它大致沿什么方向運動?思考從那里來的是冷干的?
(3)從圖中觀察,漢朝能影響到我國的哪些地區?冷空氣到達時,當地的天氣將會有怎樣的變化?
(4)從圖中觀察,我國有那些地區不易受漢朝的侵襲,你能說出為什么嗎?(參照中國地形圖)
(5)為了保護農田,我們應當采取哪些防災措施?
(學生活動)小組經過討論,互相啟發,加深了學生對寒潮的了解。通過小組代表發言的形式使各種不同的意見碰撞,使意見趨向一致。
(教師小結)同學們發表了很多的見解,通過小組學習、代表發言的形式使意見統一起來,可以概括為:
寒潮造成范圍廣大的地區大幅度降溫的強冷空氣。一般出現在每年秋末至初春之間,它來自西伯利亞、蒙古一帶。侵入我國以后數日之內就可以從北向南橫掃全國.我國的西北地區東部、華北、東北地區的大部分、黃淮、江淮、江南等地區都受其影響,會出現大風、降溫雨雪天氣。通常北方的降溫幅度大于南方、平原上的風力大于山區.我國除了青藏高原和云貴高原等地不易受到寒潮影響外,大部分地區都受其影響.強冷空氣南下時,受陰山、秦嶺、南嶺等東西向山脈的阻擋,經過翻山越嶺、長途跋涉,冷空氣勢力不斷減弱,四川盆地、廣東、臺灣、海南等地,受寒潮的影響相對較小。云貴高原對勢力減弱的冷空氣有阻擋作用,不易受到寒潮的影響.青藏高原地勢特別高而寒潮不易侵入。農村地區在寒潮到來前,可用煙熏、灌水、塑料薄膜覆蓋莊稼等辦法來預防寒潮。
(板書)二.寒潮
1.寒潮及其運行路徑
2.寒潮的危害及其防治
(過渡)除了上邊提到的災害性天氣寒潮和旱澇災害以外,我國東南地區還常受到臺風的侵襲。
(學生活動)學生觀看有關“臺風及其對人民生產和生活的影響”的錄象。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60頁和第70頁“臺風”一節課文和“西太平洋臺風移動路徑示意圖”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參看課文標記了解什么是臺風?它發生在什么時間?
(2)觀察課文圖象,了解臺風能影響我國哪些地區?
(3)臺風對當地的天氣產生哪些影響?對人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影響?
經過小組的合作學習,特別是學生對中央電視臺有關的預報和有關的錄象資料進行了廣泛的討論。基本明確了臺風及其危害。然后請一名同學到前邊向全體同學介紹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影響我國的范圍、帶來的危害和好處。
(教師歸納)
(1)影響我國的臺風是產生在西太平洋熱帶海面上的一種十分強大的大氣渦旋,它在每年的6至10月影響我國的廣東、臺灣、海南、福建等省區,我國東南沿海的其他地區有時也受其害。
(2)臺風經過的地區常出現大風、暴雨天氣。
(3)大風回破壞建筑物、造成翻船事故,暴雨回引發洪水,形成洪澇災害等,但也可緩解當地的旱情,如緩解長江地區的伏旱天氣。
(板書)三、臺風
1、臺風的形成及其運動路徑
2、臺風對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總結)本節課我們學習了影響我國的寒潮和臺風等災害性天氣和旱澇災害。這些災害性天氣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極大的危害和損失。因此,聯合國將20世紀的最后10年,定為國際減災10年。特別是氣象災害對人類的威脅,我們要研究這些災害性天氣發生的規律,防御和戰勝災害,采取有利的措施,加強預報災害的研究,使我們盡可能地減少自然災害造成的損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