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
八年級是初中的關鍵,成績上去到九年級就很輕松了,不上去就很難考進高中。另外,八年級學生已經開始體驗功課做到凌晨二三點的九年級生涯了。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供大家參考。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1:社戲
教學目標:
一 理解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
二 領會課文用詞造句準確、鮮明、主動的特點。
三 認識農民及農民孩子的高尚淳樸的優秀品質和聰明的才干,了解課文所表達的對勞動人民的深厚真摯的思想感情。
教學設想:
一 安排3教時。
二 課文的寫作年代和該文所反映的時代距離今天的時間較遠,因此教學重點應放在讀懂弄通原文上,亦即首先讓學生理解字、詞、句、篇最基本的東西;在這基礎上,再懂得主題與材料、寫景與抒情的關系。這后面兩點是教學中的難點。
三 讀寫結合,進行一次記事為主的寫作練習。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作者簡介及題解;通讀課文,理清脈絡。
教學過程:
一 聯系舊課,引出新課。
問:上學期,我們學過魯迅哪篇文章?這篇文章主要表現了什么內容?
答:上學期學過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這篇文章寫了百草園中生活的趣 味、歡樂和在三味書屋讀書的枯燥。通過鮮明的對比,表現了對大自然 ,對自由生活的熱愛,對束縛兒童思想的封建教育的批判。[來t]
教師:《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是魯迅回憶童年時代生活的文章,內容基本上是真人真事。今天我們要學的一篇文章,雖然也是寫童年生活的,不過這是一篇小說,是在真人真事基礎上的藝術概括,它的題目叫“社戲”。
社戲 魯迅(板書)
二 作者介紹及題解。
魯迅在談到自己青少年時代的生活和思想時曾說:“我母親的母家是農村,使我能夠間或和許多農民相親近。”(《集外集拾遺》)這一種十分可貴的“親近”,對魯迅有著重要而深刻的影響。魯迅雖然出生在城市紹興,但從小就同農民和農村保持密切的聯系。少年時代的魯迅接觸長媽媽等貧苦善良的農民,受到他們的啟發和教育。特別是魯迅家庭破落以后,他更了解農民痛苦的生活,更同情他們悲慘的命運。這些都反映在他的作品中。《社戲》就形象地表現了迅哥兒和農民少年的美好友情,熱情地歌頌了農民孩子高尚、淳樸的品質。
《社戲》的故事情節很簡單,是用第一人稱寫的。課文敘述“我”(即作品中的“迅哥兒”)與外婆家的農民孩子在看戲前后的一些有意思的事。魯迅把這些事寫得十分生動有趣,使人讀后印象深刻,難以忘懷。
在魯迅寫作《社戲》的那個年代,一般作家不大愿意去描寫農民;有的人即使寫了農民,也是瞧不起農民,甚至歪曲農民。魯迅能寫出象《社戲》這樣歌頌農民高尚品質的作品,是很了不起的。
三 正音
(歸)省:xǐng 行輩:háng 憚:dàn 絮叨: xùdāo 怠(慢):dài 攛掇:cuānduō 鳧(水):fú 潺潺:chán (歌)吹:chūi 蘊藻:yùnzǎo (家)眷:juòn 皎(潔):jiǒo 漂渺:piāomiǎo 糾葛:jiūgé[來源.net]
四 補充注釋。
(1)社戲:社、原指土地神或土地廟。在紹興,“社”是相當于“村莊”的區域名稱;社戲就是社里每年在一定的時間所演的戲。(2)日里:白天。(3)神棚:供神名牌位的涼棚,演社戲時,搭在戲臺正對面,意思是請這些神看戲。(4)白篷船:船篷沒有加油漆的船,舊時紹興人民一般都使用這種船。(5)烏篷船:在白篷上用桐油抹黑,課文中指財主鄉紳使用的船。
五 教師范讀課文。(要求學生注意字的準確讀音,并考慮課文大意。)
六 劃分結構:
學生討論,教師歸納,板書: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我”的樂土平橋村。(從“我們魯鎮的習慣”到“卻全都嘲笑起來了”。)
第二部分,“我”在樂土中也有不樂的時候。(從“至于我在那里所第一盼望的”到“而且知道他們在戲臺下買豆漿喝”。)
第三部分,“我”與農民孩子們到趙莊去看戲的情景。(從“這天我不釣蝦”到“各自回去了”。)
第四部分,“我”對吃豆和看戲的懷念。(從“第二天”到文末)
七 布置作業
讀課文(要求能讀準字音。辨析詞義,復述課文大意。)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2:雪
教學目標
1、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2、初步了解散文詩的特點——把詩的精煉、音樂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為一體。
3、品味語言,理解本詩語言中的寓意。
4、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難作斗爭、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點:
1、課文朗讀。通過多種形式的反復誦讀,體味作者情感,理解詩歌含義。
2、比較南方和北方雪的異同,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3、語言的品讀,了解散文詩語言的精練和具有音樂美的特點及其寓意。
課時安排: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
1、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
2、有關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
學生準備:
1、查找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
2、搜集魯迅《野草》中的描寫自然景致的詩篇,感受自然描寫中寫實與象征的不同。
3、搜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了解散文詩。
4、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疑難字、詞、句,查字詞典掃清語音、語義
障礙。再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教學步驟
一、學生自主合作學習情況匯報。
由各學習小組學生向全班匯報本組在課前自主合作學習過程中搜集到的資料,展示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暢談對雪的感受。營造“雪”的氛圍。(這樣可以了解學生的課前自主合作學習情況,對課文的熟知程度,便于教師對課堂學習預設的調整。)
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朗讀課文,揣摩語氣、語意及作者情感。
2.教師放課文朗誦或范讀課文。然后抽學生朗讀。
3.由學生比較二者的優劣,體會散文詩的朗讀方法。
4.讀了這篇文章后,你認為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5.“孤獨的雪”,“死掉的雨”,“雨的精魂”是什么意思?
(北方的雪的特征之一是孤獨,在這里它還被表現成死掉的雨的意思。江南的雪已經死掉,而朔方的雪,在孤獨的旋轉升騰中升華,成了雨的精魂。北方的雪完成升華是與死亡聯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獻身,讓它成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堅強內核的精魂。)(設計此問題是為了促成學生從整體上把握全文內容)
三、問題探討
師生互動、生生互動了解詩歌內容,體會散文詩的特點。分四個小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 第一小組:找出描寫南方雪與北方雪的句子,體會它們的不同含義。
(見板書)
②第二小組:魯迅先生筆下的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各有什么特點?作
者是如何把它們統一在一個藝術整體之中的?
(江南的雪:優美。朔方的雪:壯美。作者雖然極寫江南雪的美艷,孩童的歡樂,雪羅漢的有趣,表現了對故鄉的懷念之思,且因雪羅漢的消融流露出對美好的事物不能常在的惋惜之情,但作者并不是沉迷于優美然而虛空的幻境中,求得精神上的安慰。他真正向往的是壯美的現實戰斗生活,渴望從自然的偉力中汲取斗爭的勇氣和力量,永葆戰斗青春。所以,面對眼前的實景,他寫道:
朔方的雪花在紛飛之后,卻永遠如粉、如沙,他們決不粘連,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這樣。
此一反先前溫婉、纏綿的情凋,語氣異常剛勁、果決,這不僅是對朔雪質地、形態的摹寫,同時還透露出作者“敢于直面慘淡的人生”,毅然決然地砍斷了與社會現實極不協調的思想情緒。隨后對飛騰的朔雪磅礴的氣勢、浩大的聲威的酣暢淋漓的抒寫,不也正是作者不屈不撓的戰斗的人生觀的形象寫照嗎?而朔雪的孤獨,也映現出了此時作者“荷戟獨彷徨”的身影。)
③第三小組:你們認為作者更喜歡哪里的雪,從哪些詞句表現出來的?
(從對南北兩處的雪的描寫來看,魯迅更為欣賞“朔方的雪”。江南的雪固然美麗,但在魯迅眼中,這種美未經磨練,并不能保持長久。魯迅更為看重的是一種獨立與張揚的個性精神,這種精神也正是魯迅一以貫之的前行動力,就像他在一篇文章中說到的,“站在沙漠上,看看飛沙走石,樂則大笑,悲則大叫,憤則大罵,即使被沙礫打得遍身粗糙,頭破血流,而時時撫摸自己的.凝血,覺得若有花紋”。在文章中,北方的雪“決不粘連”,“奮飛”,“旋轉”,“升騰”,正是這種精神最為形象的體現。)④第四小組:作者對江南的雪及北方的雪的描繪,引起你怎樣的聯想?你覺得全文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允許學生有不同理解)
3、各小組代表匯報討論結果
四、語言品讀
1、文章中對雪的描寫用了哪些修飾詞, 你認為它就只是描寫的自然界的雪嗎?你認為這些詞句用得好不好,為什么?
(例如:用了“冰冷的”“堅硬的”修飾“雪花”,強調雪的不屈的精神,而這種精神是“燦爛的”,是值得贊賞的。)
2、文章中用了哪些修辭手法,你讀了這些,在文章表達上有什么體會?
(比喻、擬人、排比……只要學生能說出運用這些修辭手法能使文章生動形象、表意更加明白曉暢就行了,答案不求一致。)
五、延伸拓展
1、你認為本文語言是否有表意不簡明的,如果有,該怎樣改為好?
2、結合自己的親身體驗,以“雪”為話題,寫一篇500字左右的文章。
點評:
該教案較好的體現了新課標的理念,注重培養學生的語文素養。教學中抓住了散文詩的特點,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體驗和別人的經驗來賞析詩歌,重在感悟和體味詩人在特定情境下的獨特感受和體驗。透過凝煉的、跳躍的、模糊的詩歌語言去把握其深刻的含義。突出了朗讀訓練和思維訓練,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交流與互動都符合新課改的精神。拓展延伸部分進行同題寫作,將本課學習引向縱深。教學中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討論的學習方式很好的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培養了學生的創新精神。
八年級下冊的語文教案設計3:百合花
教學目標:
⒈了解作者茹志鵑及其《百合花》。
⒉理清小說思路,題目的象征意義及小說的主旨。
⒊培養學生速讀小說,概述小說的能力。
⒋借助人物形象對學生進行思想情操教育。
教學重點:
分析人物形象。
教學難點:
理解百合花的象征意義。
教學準備:
⒈多媒體教學儀器,《百合花》課件。
⒉學生認真做好課前預習。
教 程:
一、 導入新課:
當今社會,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越來越喜歡用鮮花來傳情達意,贈給親朋好友,這樣我們在選擇鮮花的時候,就要注意每一種花卉的象征意義,不然會鬧出笑話。比如玫瑰象征愛情,蓮花象征高潔。那么,大家可知道百合花象征什么嗎?
讓學生用簡潔的語言描述一下百合花的特點,然后出示其象征意義。
那么在現代著名作家茹志鵑的成名小說《百合花》中,它又有什么樣的象征意義呢?今天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這篇小說。
二、 了解作者。(出示幻燈片)
三、 檢查預習情況。
1. 大家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小說,那么誰來說說你初讀它獲得了什么樣的印象?提示學生從哪方面談都可以。
2. 學生暢所欲言后,老師不予評價,對于積極發言的同學給予肯定。
四、 討論交流一:小說的結構。
1. 那么大家初讀時獲得的印象對不對呢,下面我們就一起來具體探討這篇小說。學生快速閱讀課文,回答思考題:(1)本文是以什么為線索來講述故事情節的?(2)主要寫了哪幾個人物?人物之間發生了哪些事情?
2. 學生發言后教師明確:
線索:“我”的見聞和感受。
?小通訊員:帶路―借被―犧牲―蓋被
“我”
?新媳婦: 借被―縫衣―獻被
3.學生就此將小說分為四部分。
五、 討論交流二:人物的形象。
1.“我”眼中的小通訊員、新媳婦各是怎樣的人?
2.學生快速閱讀“帶路”、“借被”、“犧牲”部分,歸納出小通訊的性格特征。
3.根據學生的發言一步步明確:
小通訊員――熱愛生活,憨厚純樸,拘謹靦腆,關心同志,覺悟高,忠于革命。
4.學生快速閱讀“借被”、“縫衣”、“獻被”部分。歸納出新媳婦和性格特征。
5.明確:
新媳婦――美麗嫻靜、淳樸善良、對子弟兵有著深厚的階級情誼。
六、 討論交流三:“百合花”的象征意義。
1.找出小說中描寫“百合花”的句子(兩處),分析“百合花”在小說中的作用:推動小說情節的發展,在“借被”、“獻被”的過程中凸現新媳婦純潔高尚的人物形象。在“蓋被”中提示小通訊員的心靈純潔美好就像是一朵潔白無暇的百合花。
2.“這象征純潔的感情的花,蓋上了這位平常的、拖毛竹的青年人的臉。”中“純潔的感情”是指誰和誰之間的感情?為什么說是純潔的?(純潔高尚美好的軍民禮之情)
3.文中的感情只發生地通訊?新媳婦之間嗎?找出文章中表現我心理活動變化的詞語來,并分析這樣寫的好處。(表現了戰士之間那種百合花一樣純潔無暇高尚動人的情感)
4.教師明確:
由此可見,小說構思是非常巧妙的。表面上看,百合花的純潔清新美好好像只與新媳婦有關,其實,百合花的特點與小說中其它人物的性格,與人和人之間的關系也是緊密關聯的。百合花,作者賦予了它豐富的象征意義――小通訊員和新媳婦他們都有百合花一樣高尚純潔美好的心靈,軍民之間的感情也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戰士和戰士之間的情感也像百合花一樣純潔高尚美好。一句話,百合花象征著人性美人情美。
七、 總結小說主旨。
1.當我們讀到這兒時,我們不難看出作者寫這篇小說的目的。是什么?
2.學生自由發言后明確:小說擷取了革命戰爭時期人民斗爭生活中的.一朵小小的浪花,刻畫了有著百合花一樣純潔美好高尚慊的小通訊員和新媳婦的形象,表現了純潔深厚的軍民之情和戰友之情,傳達了高尚的人情美和人性美。
八、 活動延伸。
1. 啟發感情:百合花的故事已經成為遙遠的過去,但它那潔白無暇的芳容和沁人心脾的清香卻永遠留在我們的心中。讓我們懷著對那逝去的人和事的緬懷之情,一起來讀讀下面的這首小詩。
2. 學生在音樂聲中朗讀:
當春天再來的時候
遺忘了的野百合花仍然會在同一個山谷里生長
在羊齒的濃蔭處仍然會有昔日的馨香
可是 沒有人
沒有人會記得我們和我們曾有過的歡樂和悲傷
而時光越去越遠
終于只剩下幾首佚名的詩
和一抹淡淡的斜陽
九、結束新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