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版八年級下冊教案
《語文》也是中國的學校等教育機構開設的一門主要學科,中國語文教科書一般講授的是漢語文。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語文版八年級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
語文版八年級下冊教案1:短文兩篇
教學目標:1.了解神話傳說“夸父追日”“嫦娥奔月”。2.了解課文內容。 3.學習散文詩優美的語言,蘊含著哲理。 4.理解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5.貫通理解兩篇短文的主題表達。6、 強化誦讀,體會巴金散文作品蘊含的美感
教學重點:(1)加強誦讀,培養感受能力、理解能力。(2)理解兩篇短文的精神實質及其時代意義。
教學難點:把握文中重點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過程
一、預習
1.給下列加點字注音。
嚦谷(yáng) 一撮灰(cuō) 皓月(hào )妲娥(héng)
2.解釋下列詞語。
皓月:明亮的月亮。露臺:曬臺。yang谷:古書上指日出的地方。yang,日出。 二、導入
二、導入:無數人詠嘆太陽和月亮,留下了美好的詩篇。作者在特殊的年代里,對著這永恒的星球發出了自己的感嘆。在《日>中,作者顯然在飛蛾撲火、夸父逐日中寄托著深意;而寒夜里面對如鏡的涼月,想起了嫦娥奔月,又是一種別樣的心情。
作者簡介:巴金(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 ),原名李堯棠,字芾甘。四川成都人。早年在南京東南大學附中學習,后赴法國巴黎學習。回國后長期從事著譯。曾任文化生活出版社總編輯。建國后曾任中國作家協會主席、全國政協副主席、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巴金代表作有“激流三部曲”:《家》《春》《秋》。“愛情三部曲”:《霧》《雨》《電》。散文集《隨想錄》。現代文學家,翻譯家,出版家,“五四”新文化運動以來最有影響的作家之一,中國現代文壇的巨匠。
三、朗讀課文,初步體會作品的主題
讓學生交流讀后心得。
四、精讀《日》
學生朗讀《日》一文。思考:文章按怎樣的思路展開的?如何理解作品的主題?
學生討論、交流。明確:
這篇散文詩僅僅250余字,卻濃縮著豐富的感情,它像一團火,炙烤著讀者的心靈。
開頭兩段,作者把自己的感情形象化,先是贊美飛蛾,因為它是為追求光和熱而被燈火燒死的,接著又懷念夸父,因為它是為追趕日影而渴死暢谷的。這是作者思想感情形象化的表白,他所歌頌的是追求光和熱的執著態度,是為了得到光和熱不怕粉身碎骨的獻身精神。飛蛾和夸父的形象,是作者思想性格的真實寫照。
三、四兩段,對追求光和熱的獻身精神正面展開議論,指出了生命是可貴的,但為了追求光和熱應該不怕犧牲,并且還指出追求光和熱的目的是為了給人間爭得光明與溫暖。這里滲透著進步的價值觀、生死觀的理論原則,言簡意賅,發人深思。
第五段,作者又進一步明確地表示自己的決心。自己愿作人間飛蛾,為了追求光和熱,飛向日球,失去知覺,化為灰燼,在所不惜。這是作者莊嚴的宣言,具有著震撼人心的力量。
熱情洋溢、感情奔放是巴金作品的突出特色,《日》一文便是凝聚著熾烈的熱情的佳作。作者歌頌了不顧一切追求光明的精神,表露出不可遏制的為真理而勇于獻身的思想,表達了為國家、為人民發光、發熱,直到燒成灰燼的決心和意志。它蘊含著哲理,奔涌著熱情,堪稱“字挾風霜”、“聲成金石”的藝術精品。五、指導學習《月》
學生以小組形式,通過自主、合作、探究的方式來學習《月》。學生自由朗讀,提出問題,共同解決。
提問:月亮在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什么?你是通過文章中的哪些描寫體會出來的?這里所表現的意境,能使你聯想起古詩文中的哪些詩句?
學生討論、交流。 明確: 月亮在文章這里帶給作者最突出的感覺是寒冷。
相關的描寫句子有:
“寒夜對鏡,只覺冷光撲面。面對涼月,我也有這感覺。”
“我望著明月,總感到寒光冷氣侵入我的身子……覺得自己衣服上也積了很厚的霜似的。”
“的確,月光冷得很”。
“月的光是死的光。”……
作者筆下的月給人的是寒冷、陰冷,讓人冷靜,不同于日帶來的熱情洋溢。
學生交流寫月的古詩文,進行整理歸類。
(一)月,呈現不同的形態。
“可憐九月初三夜,露似珍珠月似弓。”(白居易<暮江吟>)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李煜<相見歡>)
“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李白<渡荊門送別>)
“浮光躍金,靜影沉璧。”(范仲淹<岳陽樓記>)
(二)月,撩撥滿腹的愁緒。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李白<靜夜思>)
“月落烏啼霜滿天,江楓漁火對愁眠。”(張繼<楓橋夜泊>)
“但愿人長久,千里共嬋娟。”(蘇軾<水調歌頭>)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李商隱<無題>)
(三)月,包含著瑰麗的想像。
“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陶淵明<歸園田居>)
“明月別枝驚鵲,清風半夜鳴蟬。”(辛棄疾<西江月>)
“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月下獨酌>)
六、小結
<短文兩篇>是巴金建國前創作的散文詩。它散發著作者憂郁而熱情的青春氣息。 。
《日》表現作者熱情洋溢的一面,在那個“沒有了光和熱”,只有“黑暗的寒冷世界”,“我愿做人間的飛蛾”,“飛向火熱日球”,寧愿舍棄自己的生命,表現了作者對真理的追求。
《月》則表現作者細膩幽靜的一面,作者贊頌妲娥為了一個不知名的理想而放棄原有的一切,“妄想”改變“月”這個冰冷的星球。妲娥是作者理想精神的化身。
這兩篇短文都表現了作者對人生、對生活的一種希望和信念。
八、布置作業
寫給巴金的頒獎詞:“穿越一個世紀,見證滄桑百年,刻畫歷史巨變,一個生命竟如此厚重。他在字里行間燃燒的激情,點亮多少人靈魂的燈塔;他在人生中真誠的行走,叩響多少人心靈的大門。他貫穿于文字和生命中的熱情、憂患、良知,將在文學史冊中永遠閃耀著璀璨的光輝。”
1、寫給孔子的頒獎詞:“他是個大思想家,創立了儒家學派。首先,他提出“仁”的學說,即要求統治者能夠體貼民情,愛惜民力,不要過度壓迫剝削人民,以緩和階級矛盾。其次,他主張以德治民,反對苛政和任意刑殺。他的學說后來成為我國2000多年封建文化的正統,對后世影響極大。他又是個大教育家。在只有貴族子弟能夠受教育,文化教育被官府壟斷了的情況下,他興辦私學,廣收門徒,突破官府的壟斷,擴大了教育對象的范圍。他主張“因材施教”,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教育。他教育學生:學習知識要經常復習,“溫故而知新”,學習態度要老實,“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要把學習和思考結合起來。他在晚年編訂了古代的文化典籍《詩》、《書》等幾部書,還根據魯國的歷史材料編成《春秋》一書。這對古代文化的保存和發展,起了積極的作用。他就是我們的文圣人——孔子”
2、寫給魯迅的頒獎詞:“把生命獻給中國,讓世界為之景仰。矮矮的身軀,創造出崇高的事業,瘦削的肩膀,承載著千年的使命!從狂人的眼睛里,我們讀出了歷史的沉重;從阿Q的身影中,我們體會到變革的艱難;從墳頭的花環上,我們看到了未來的希望;從鐵屋的吶喊中,我們聽清了奮進的聲音!你在孤獨中吶喊,你在市聲里彷徨,采一片朝花為自己送行,荷一桿長戟向黑暗進攻!大星隕落,天地同悲;巨著行世,千秋共仰——我們知道任何獎項也不足以涵蓋你的貢獻,但謹以此菲薄的禮品獻給你——世紀偉人魯迅
語文版八年級下冊教案2:海燕
知識與能力 初步了解作者及課文的寫作背景,整體感知課文。
理解象征、烘托、對比手法在課文中的運用
過程與方法以學生自讀為主,師生平等對話,合作探討,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習慣和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品味語言、體會作品表達的思想感情,培養學生勇敢、頑強、樂觀、自信的品質,培養積極的情感態度。
教學重點 1、反復朗讀,深刻體會作品的詩情、畫意和理趣。
2、品析含意豐富的語句,理解比喻、擬人、反復等修辭手法的作用。
3、分析“海燕”形象的思想內涵。
教學難點 理解象征手法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方法 誦讀法 研討點撥法 對比閱讀法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通過有感情朗讀課文來感知課文,弄清文章深刻內涵,理解海燕這一藝術形象的典型意義.
一、導入
二、走進作者
三、品讀文章,整體感知
1、聽讀課文
2、有感情自讀課文
3、朗讀點評和指導
《海燕》既是一首色彩鮮明的抒情詩,又是一幅富有音樂的節律和流動感的油畫.。文筆粗獷,氣勢磅礴,感情激越,給人以很強的藝術感染力,朗讀時候要注意體會,朗讀語速不可太快,雖感情起伏而定,要有激情。
四、感受形象,體味情感
1、這是一只 海燕。
2、作者在文中是怎樣來表現這只海燕的?
把海燕的活動放置海面上暴風雨來臨的典型環境中,以此來烘托海燕的性格。海面上自然景象的變化愈來愈險惡,而海燕的戰斗情緒愈來愈高漲。當暴風雨在醞釀之中時,海燕早已按捺不住對暴風雨的渴望和歡樂,熱切地迎接新生;當暴風雨逼近,海燕在風吼雷鳴中飛舞著,歡笑著,號叫著;當暴風雨即將爆發時,海燕預示著暴風雨即將來臨,鼓舞人們積極行動起來。海燕是矯健勇猛、心情歡快、斗志昂揚、無所畏懼形象。
暴風雨來臨三幅圖景:來臨、逼近、到來
3、引導學生揣摩具體描寫和烘托海燕的段落或者句子,賞析海燕具體形象。
點撥①、抓住描寫海燕的關鍵語句,理解其性格特點;
②、抓住其他海鳥的描寫,理解他對海燕性格的烘托作用。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1、思考:高爾基僅僅在描寫海燕嗎?
2、背誦課文
3、同步測試(課堂反饋)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理解象征、對比、擬人、比喻手法在文中的作用
2、品味文章語言。
一、檢查背誦
二、深入探討海燕形象,理解文章內涵
②、聯系寫作背景,理解作者思想感情。
這是怎樣的一個年代?
本文寫于1901年,那時正是俄國1905年革命前夕最黑暗的年代,當時人民群眾的革命運動風起云涌 ,沙皇反動政府加緊了對人民的鎮壓,正是革命與反革命激烈搏斗的時候.高爾基當時在彼得堡,親身感受到了工人運動、學生運動的磅礴氣勢目睹了沙皇政府鎮壓學生運動的殘暴罪行。他為了熱情地歌頌無產階級革命先驅,揭露沙皇反動政府,抨擊機會主義者、資產階級自由派的丑惡嘴臉,滿懷激情地寫下了這篇文章. 作者以海燕為題,一是醒目,可以象征無產階級革命先驅,二是可以躲過沙皇檢查機關的耳目 .
③、注意象征手法運用的特點,把握形象內涵;
作者在文中贊美的是像“海燕”一樣的無產階級戰士,鞭撻的是“海鷗“海鴨”“企鵝”等形形色色自私、怯懦的不革命者,以及“烏云”“狂風”等反革命勢力,表現了作者抑惡揚善,愛憎分明的情感態度。
三、品味關鍵語句
1、請你從文章中找出你最喜歡的語句或語段,說說你的看法。
( 準確指認修辭方法;反復體味,深入分析;要從表情達意的效果及營造意境角度進行分析。)
① 烏云和大海之間,海燕像黑色的閃電,在高傲地飛翔。
比喻和擬人。“黑色的閃電”準確傳神地展現了海燕矯健、勇猛的雄姿;“高傲”賦予海燕以人的性格,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寫出了海燕藐視一切反動勢力的精神風貌。
② 風緊緊抱著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甩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
擬人。連用“抱”“甩”“摔”幾個動詞,還有“惡狠狠”,賦予狂風人的性格和行為,寫出了風的猖狂的氣焰。
③ 這個敏感的精靈,——它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它深信,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
比喻、擬人和反復。“敏感的精靈”,“從雷聲的震怒里,早就聽出了困乏”比喻和擬人的手法顯示了海燕的勇敢和智慧,說明無產階級革命者的高度的預見性和敏銳的洞察力。“烏云遮不住太陽,——是的,遮不住的!”運用反復,語氣肯定,表達了堅定不移的必勝信念。
四、聯系社會生活
1、在每個人的生活中,都既有溫煦的愛的陽光照耀,也有各種各樣的“暴風雨”的考驗。結合自己實際,想一想,《海燕》給我們生活帶來什么有益的啟示?
(把握形象,展開聯想、想象,然后作出有條理的分析。同學們可以根據自己的理解,大膽地發表看法,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參考:面對“暴風雨”,海燕不是畏懼,而是勇敢地迎接挑戰。它勇猛堅強,樂觀自信,以大無畏的精神和必勝的信心搏擊“暴風雨”。它是“勝利的預言家”。那么當我們有了“暴風雨”考驗的時候,我們也應該像海燕那樣勇敢地面對困難,充滿自信,堅強勇猛地和困難作斗爭,這樣就一定能克服困難,取得最后的勝利。
五、課堂練習
1、品味到下列句子的表達效果。
狂風緊緊抱起一層層巨浪,惡狠狠地把它們摔到懸崖上,把這些大塊的翡翠摔成塵霧和碎末。(《海燕》)
2、《海燕》一文中寫道:“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轟隆隆的雷聲就把它們嚇壞了。”你生活中也有“海鴨”這樣的人嗎?如果有,你準備怎樣去勸說他們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呢?
3、破折號的作用
A、表示后面是解釋說明部分;B、表示語意的轉折或躍進;C、表示聲音的延長;D、表示兩個破折號之間是解釋說明部分;E、表示強調;F、表示后面是引文
1、它叫喊著,——就在這鳥兒勇敢的叫喊聲里,烏云聽出了歡樂。( )
2、海鷗在暴風雨來臨之前呻吟著,——呻吟著,……( )
3、海鴨也在呻吟著,——它們這些海鴨啊,享受不了生活的戰斗的歡樂……( )
4、看吧,它飛舞著,像個精靈,——高傲的、黑色的暴風雨的精靈,——它在大笑,它又在號叫……(
一、導語設計
今天,我們一起走進充滿激情的時代前奏曲,去感受凝結著高爾基敏銳藝術感悟力的“海燕”形象。
二、資料助讀
簡介高爾基
三、誦讀,整體感知文意
1、學生默讀全文,初步感知文意。疏解、積累字詞。
蒼茫:空闊遼遠;沒有邊際。
膽怯:膽小;畏縮。 翡翠(fěicuì)
精靈:①鬼怪。②〈方〉機警聰明;機靈。
蜿蜒(wānyán):①蛇類爬行的樣子。②(山脈、河流、道路等)彎彎曲曲地延伸。
2、 教師朗誦,學生認真聽讀,注意重音、停頓和語速的處理。
3、教師指名學生朗誦,充分想象、體會作品中高傲飛翔的海燕形象。
請同學們試為課文擬一個簡潔恰當的副標題。
4、合作探討,疏理文章思路。
學生小組討論,教師指名回答。
四、分析海燕形象
1、學生誦讀全文,畫出文中描寫海燕的語句,并體味其表達效果。
學生積極回答,教師提示。
2、思考:文中海燕是一個什么樣的形象?
小組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五、學生誦讀全文,體會課文的深刻含意。
語文版八年級下冊教案3:組歌浪之歌雨之歌
1教學目標
1、反復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浪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品讀欣賞,在欣賞中把握詩文的節奏與美妙的意境。
3、借助想象,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
4、模仿寫作,在仿寫中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5、學后提升,在品味中享受愛的真諦以及對祖國的深情厚愛。
2重點難點
1. 指導朗讀,在朗讀中整體感知《浪之歌》詩中的形象及作者思想感情。
2. 品讀欣賞,促使學生在積極的情感體驗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內涵和藝術特點。
3.通過模仿寫作,鍛煉學生自由想象能力及表達能力。
3教學過程 3.1 第一學時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教學設計
【導入】導入新課
有一位詩人,美國前總統羅斯福曾稱他“是東方刮起的第一次風暴,席卷了西方,給我們西海岸帶來了鮮花”。而他帶有強烈東方意識的作品被稱為“東方贈給西方的禮物”。他就是紀伯倫。在他筆下,萬物皆有生命,有靈氣,有個性,它們與自然萬物和諧共處,構成生生不息的美妙世界;同時,它們又閃爍著理性的光輝,給人以啟迪。今天我們一起走進紀伯倫的《組歌》中的第一首-----《浪之歌》,去感受他獨樹一幟的藝術風格。
【導入】檢查預習
給下列加劃線字注音
熾熱( ) 禱詞( ) 執拗( )
俊俏( ) 衷情( ) 饋贈( )
憔悴( ) 真諦( ) 天穹( )
璀璨( ) 鑲嵌( )
翱翔( ) 長吁短嘆( )
千山萬壑( )
【講授】走進作者
紀伯倫(1883~1931),黎巴嫩詩人和畫家。著有散文詩集《淚與笑》、《先知》、《沙與沫》等。本文選自《淚與笑》。《組歌》共包括五首散文詩,這里選的是其中兩首。另三首是《花之歌》、《美之歌》、《幸福之歌》,他是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藝術家。曾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謳歌畢生苦戀的祖國:“您在我們的靈魂中——是火,是光;您在我的胸膛里——是我悸動的心臟。”他曾說:“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活動】聽讀課文,整體感知
聽詩朗誦是一種高雅的活動,而聽美好的散文詩更是能讓人陶醉。請同學們閉上眼,美美地聽讀課文一遍,邊聽邊想象其展現的畫面,進入情境,體會文中美好的情韻。并做填空:
————的浪如:一往情深的浪(如:熱情洋溢\一往情深\無比忠誠\多情浪漫\溫柔善良\癡情\纏綿\任性)
【練習】朗讀訓練
1、美讀課文
讀詩是一種高雅的情感體驗活動,當我們在想象中進入詩中的意境,體悟到詩中美好的情韻而又能恰當運用朗讀技巧用聲音加以傳達,這時,我們的心靈深處便會激起情感的火花,受到美的熏陶。
2、按下列步驟,練習朗讀。
一讀:重在整體感知詩中形象,注意語音的飽滿與圓潤。
二讀:重在體味情感。注意語流順暢,注意把握好朗讀的節奏、停頓、快慢等。
三讀:重在進入情境。注意韻腳,注意語氣的輕重抑揚,注意體現散文詩的抒情性。
海浪唱出了怎樣的歌?
1—4節:海岸的情人,唱出難舍難分的熾熱戀歌;
5—7節:人世間的守護神,唱出寬廣博大的情歌。
【活動】討論研析
(1)、詩中的海浪形象是極為感人的,她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從那些地方可以看出來呢?試用自己的語言加以概括。
明確:海浪對情侶海岸一往情深,愛的熱烈,愛的深沉具體體現在:
A、黎明,她信誓旦旦地在情人耳畔許下忠誠的誓愿;
B、傍晚,她為愛情唱著祈禱的詩篇。
C、漲潮時,她熱情洋溢,緊緊與情人擁抱;
D、退潮了,她難舍難分,依戀地撲到情人的腳下。
(2)、面對海浪這誠摯熾烈的情愛,海岸是怎樣表現的?
明確:海岸是異常感激的。把海浪緊緊地抱在懷中,親吻她,還容忍她的任性。
(3)、人非草木,孰能無情?海岸亦非草木,他亦有情。海岸若有言,他會對浪說些什么?
(4)、俗話說:“愛屋及烏”,浪愛海岸,也愛與海岸連在一起的礁石。那么,浪是如何對待礁石的呢?
明確:我與礁石同席對飲,我同它嘻嘻哈哈。
(5)、礁石也愛屋及烏嗎?它又是如何回報浪的?
明確:它竟紋絲不動,它竟面無笑容。
(6)、對于礁石的這種態度,浪是怎樣表現的呢?它退縮了嗎?
明確:對礁石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并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8)、再次聽老師簡介作者經歷,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紀伯倫簡介:紀伯倫雖然出生于黎巴嫩,具有阿拉伯血統,但一生大部分時間生活在美國。他1883年出生,當時為土耳其奧斯曼帝國所統治,12歲隨母親去美國謀生,在波士頓唐人街過著清貧的生活,15歲被送回故國學習阿拉伯古典文學,同時進修繪畫,18歲因思想激進、創辦呼吁民間疾苦、被認為帶有叛逆性的刊物《真理》而被驅逐出境,重新返回美國家中。返美后僅一年多的時間,病魔先后奪去了他母親、哥哥、小妹三位親人。他以寫文賣畫為生,與為人剪裁縫衣的妹妹一起掙扎在金元帝國的底層。25歲得到貴人相助,為他申請到赴巴黎深造的獎學金,學習繪畫,并得到羅丹等藝術大師的親授與指點,3年后再次返美,并長期客居紐約,從事文學與繪畫,直到48歲英年早逝。他一生在黎巴嫩待過15年,在法國2年,在美國生活了共31年,他的祖國------處于封建主義、殖民主義統治下的黎巴嫩------給予他的并不是很多。然而,這種因貧窮和統治階級的罪惡而造成的與故土的別離,不僅沒有淡化他對祖國的思戀,冷卻他熾熱的赤子深情。相反,他愛之更深,思之也更切,他除將海外流離的阿拉伯作家組織起來,共同為祖國獨立和自由民主而抗爭呼號,還常常在自己的詩作里,對祖國寄寓深厚的戀情。
明確:對山崖的這種態度,海浪感到傷感,苦惱。她輾轉反側,難以入眠。但是她的戀情并沒有因此而減退,也沒有因此而動搖對愛情的信念,決心只要“一息尚存”就要這樣消磨歲月。顯示了海浪對愛情的無限忠誠。
這也正是詩人對祖國深厚情愛的反映。在這首散文詩中,作者借助海浪與海岸這對熱戀形象,曲折表達了她對祖國忠貞不渝的情感和火熱的衷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