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大全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根據課程標準,教學大綱和教科書要求及學生的實際情況,以課時或課題為單位,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大全,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大全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認識“荷、珠”等12個生字,有主動識字的愿望并且讓學生能夠對“荷、珠”等字組詞。
(2)能借助拼音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朗讀,運用多種方式初步了解文中詞句的意思,在閱讀中積累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在朗讀中,初步感受夏天的美好,激發對大自然、對美的向往,從而樹立保護大自然的意識。
教學重點:認識“荷、珠”等生字并進行組詞。
教學難點:借助拼音、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準備:ppt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導入:同學們,你們準備好了嗎?(準備好了)現在我們開始上課,上課!
(老師好!)同學們好!同學們,在上課之前我們先來欣賞一副美麗的畫面。(教師播放課件:配樂出現一池在微風吹拂下輕輕搖曳的荷葉美景的動態畫面。畫面定格在特寫的荷葉上。)同學們,這是一片什么樣的荷葉啊?(圓圓的荷葉)那么在這圓圓的荷葉上到底發生了怎樣有趣的事兒呢?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片新的課文:荷葉圓圓(老師板書課題:荷葉圓圓,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現在請同學們拿起你們的課本,先聽老師為你們讀一遍,注意聽清楚要求,老師在讀的時候請你們拿起你們的筆,在課文中圈出你們不認識的字寶寶,大家聽清楚老師的要求了嗎?(聽清楚了,老師范讀)
2.好了,現在有哪位同學為我們分享一下他找了哪些生字寶寶?(學生匯報找出的生字寶寶,教師在此時適當地糾正學生的讀音,在這兒多叫幾個學生起來匯報他找出的生字。)
3.那老師這兒也給大家找出了一些生字寶寶,我們一起來讀一下(出示帶有生字字音的幻燈片,師生讀生字。)
4.現在我們就一個一個來認識一下他們(老師介紹生字)那你們能對他們進行組一些詞嗎?(學生進行組詞)那你們是怎樣記住這個字的呢?(學生介紹識記的方法)
預設:加一加,組詞法,組合法,減一減,聯想法。
5.現在我們在來讀一下這些生字(師生齊讀)哪位同學愿意做我們的小老師帶著我們一起來讀啊?注意在領讀的時候每個字要組一個詞。誰愿意來做我們的小老師。(多叫學生領讀,在此時糾正同學的讀音)
6.現在我們是照著拼音讀的那去掉拼音大家能讀嗎?一字兩遍讀(師生齊讀),好了,那老師現在要增加難度啦。我們來一個字一個詞,用開火車的形式來讀。誰愿意做火車頭。(開火車)
三、再讀課文,鞏固生字
1.如果把字放到課文中你們還能認識他們嗎?現在請同學們自由朗讀,將字帶入文章中進行朗讀。開始!(學生自由朗讀)
2.哪位同學愿意為我們朗讀一下課文呢?(多叫幾個同學起來為我們朗讀課文,并糾正讀音)
3.看來大家都已經能夠將字寶寶帶入文中去讀了,那我們就一起來朗讀一下吧。(學生齊讀課文)
四、小結
1.同學們今天我們在荷葉圓圓中學到了什么啊?
預設:學到了好多字寶寶
預設1:我知道了荷葉的形狀
2.看來每個同學都有自己的收獲啊。那么在荷葉中到底給哪些小動物提供了好處呢?這個就留作我們下節課的內容,我們下節課在一起來學習這篇課文。下課!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大全2
【教學目標】
1、認識“兔、冬、早、塊”等10個生字,會寫“飛、老、鳥、早”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學習小白兔機智沉著、關心別人的品質。
【內容分析】
《兔兄弟和老鷹》是一篇科普童話故事。故事講的是兔兄弟利用自己身體的顏色,巧妙地躲過老鷹的襲擊。課文中蘊含著這樣的科學常識:有些動物可以利用自己身體的顏色,迷惑敵人,躲過襲擊,從而保護自己。課前可讓學生收集青蛙、大青蟲、蟬、斑馬、長頸鹿等動物圖片。老師準備生字課件、朗讀內容課件、圖片課件等。
【學生分析】
小學生最喜歡看的是小動物最后擺脫了困難,取得了勝利,本課適合學生的閱讀品味。小白兔利用保護色的原理機智地脫離了被老鷹追捕的危險,這一原理不需要學生了解透徹,只要求學生大致明白一些道理即可。
【設計思路】
本課教學分兩課時完成。第一課時識字、讀文、明理;第二課時寫字、積累、實踐活動,拓展思維(續編故事)。
【教學過程】
一、聊天引入課題。
1、小朋友喜歡玩游戲嗎?都玩過些什么游戲?(學生匯報)“老鷹捉小雞”的游戲怎么玩?誰來說說老鷹的樣子?表演一下可以嗎?課件出示老鷹讓學生觀察。(并相機引導學生認識老鷹兇猛,專吃比它弱小的動物。)
2、誰見過兔子?喜歡嗎?(學生匯報后出示課件:小灰兔和小白兔)
3、引入課題:有一天,可愛的兔兄弟與兇猛的老鷹之間發生了一件事。同學們想知道是什么事嗎?等會兒,我們學課文便知道了。
板書課題:22。兔兄弟和老鷹
二、初讀課文,認識生字。
1、聽故事(放錄音):注意聽準每個字音,想想兔兄弟和老鷹之間到底發生了什么事?(聽后學生匯報,聽懂多少說多少)
2、請同學們自己讀讀這個故事,圈出課文中不認識的字。
3、遇到不認識的字怎么辦?(拼拼音,查字表,問同學或老師)那就請同學們再讀課文,選擇自己喜歡的方式識字。
4、同桌互相讀課文,如果遇到不認識的字,你就教教他,也可問其他同學,每人讀一遍。
5、脫離具體語言環境識字:①點擊課件認讀生字;②做與字寶寶交朋友的游戲;③開火車領讀生字;④全班齊讀生字。
6、把生字寶寶放回課文中,再大聲朗讀課文。
三、品讀課文,感知內容,明白道理。
1、教師范讀課文,說說老師哪兒讀得好?哪兒讀得不好?應該怎么改正?
2、小組分角色幫讀,比比看誰讀得最好。
3、找自己的好朋友合作探究下面三個問題。(學生可下位找學生伙伴)
課件出示:
①兔兄弟怎么知道老鷹來了?
②小白兔想出什么辦法?它的辦法好嗎?
③老鷹為什么沒發現小灰兔和小白兔?
4、在學生交流匯報過程中相機指導朗讀。
(1)小鳥在天上飛,較早發現了老鷹,把消息告訴了兔兄弟。
指導朗讀:
①鳥兒見到老鷹時有什么表現?“亂飛”、“大喊”說明了什么?怎么讀這兩個詞試讀一次好嗎?出示課件:忽然,鳥兒們亂飛起來,對兔兄弟大喊。
②鳥兒怕老鷹為什么還把消息告訴兔兄弟?鳥兒的話怎么讀?誰來讀讀鳥兒的話?出示課件:“不好了,老鷹來了,快藏起來!”。
③讓學生自由表演、朗讀:忽然,鳥兒們亂飛起來,對兄弟大喊:“不好了,老鷹來了,快藏起來!”
(2)小灰兔聽到鳥兒的消息有什么表現?誰來做做“慌了”的樣子?(學生動作演示)小灰兔為什么會慌?怎么讀小灰兔的話?出示課件:“這兒沒有洞,往哪兒藏啊?”
(3)小白兔想出什么辦法?這辦法好嗎?為什么?(學生匯報后,出示課件加深理解)
指導朗讀:
①小白兔告訴小灰兔:“你藏到亂石堆里!”這句怎么讀?誰來試試?
②小灰兔怎么說?(“哥哥,你怎么辦呢?”)說明什么?怎么讀?你試試好嗎?
③“你快藏吧,別管我?!边@句話誰會讀?教大家讀好嗎?
(4)分角色朗讀:老師讀鳥兒的話,男同學讀小白兔的話,女同學讀小灰兔的話。(讀完后評價誰讀得好?他哪個地方讀得好?)
(5)故事的結尾告訴我們什么?大家讀讀。“瞧了又瞧”什么意思?做做動作讓老師看看。
(6)前后四人一小組討論:老鷹為什么沒發現小灰兔和小白兔?(明白道理)
5、教師小結:小白兔和小灰兔利用自己身體顏色與周圍環境相近,躲過了老鷹的襲擊。
【拓展延伸】
1、課前,老師要同學們找青蛙、大青蟲、蟬等動物圖片,都找到了嗎?說說這些動物的身體顏色與周圍環境有什么關系?
2、你還知道別的動物也可用自己身體顏色保護自己嗎?
3、動物們遇到危險會用身體顏色保護自己躲過襲擊,如果你生活中遇到危險怎么辦?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大全3
我的預設教學流程是這樣的:
第一部分——歡樂時光
通過激趣導入課堂,利用學生喜歡的游戲(猜數游戲)激起學生參與課堂的興趣,先通過師生共同參與游戲讓學生們明白游戲的玩法,并制定出游戲規則,再次玩游戲時要求學生仔細觀察不同的人有什么不同的表現,為后期的寫作打下基礎,作好準備。
第二部分——分享快樂
在這部分的設計中我讓學生再次玩游戲,并讓他們留心小朋友們的表現。玩后出示這么幾個問題:在游戲中你特別關注的是……?猜的同學是怎么樣的?下面看的同學又是怎么樣的?你自己又是如何的?通過讓學生回憶、說,把游戲中的場面描繪下來,但又各有側重,能用幾句話把某一方面的人的表現說清楚,說具體。
第三部分——再現歡樂
當學生能形象地把游戲的場景說下來時,就要求學生把它寫下來,要求可選擇“猜的同學”、“同學們的反應”、“自己當時的心情”中的其中一方面來寫。其次,進行交流評價,有目的讓學生讀一讀自己的片段,我和學生一起進行交流評價,假如時間允許的話,就順便把最近單元中講到的“并列段式”進行滲透,讓學生知道如果把這三方面的內容選擇其中的兩個放在一起就成了一個“并列段式”的訓練,當然三個方面都寫的話也行。
第四部分——歡樂無限
我設計時想道:要讓我們的孩子帶著問題進課堂,又要帶著問題出課堂。于是,在課的結尾設計了:這么好玩的游戲,還可以在同桌或四人小組中來玩。再讓學生玩一玩,而后要求學生今天回家后,把課堂上的游戲介紹給爸爸媽媽,感興趣的話還可以把整個游戲過程寫一寫。
在整個過程的設計中我還是想的比較理想化,認為這些任務對學生來說是能夠完成的,但結果卻是那么的令人沮喪。一節課的安排我只完成了五分之三,課在40分鐘內只進行到了讓學生寫而已,后面的交流評價和延伸都沒來得及進行,下課的音樂早已響起了。要說遺憾肯定有,但更多的是反思,為什么跟預設相差那么大?問題到底出現在哪里?
回顧課堂——反思失誤
課一開始,聽說老師要帶大家玩游戲,學生的積極性真的很高,馬上進入了角色,當出示了課題——“我猜,我猜,我猜猜猜”時,學生們紛紛猜測:“猜謎語?”“猜人?”“猜地名?”……學生顯示出一種迫不及待。知道是“猜數”時,學生們都笑了。小宇第一個舉手,我給了他范圍在40——20之間,本以為他會猜上幾次的,但萬萬想不到的是他竟然脫口而出“35!”一次猜對!我一下子蒙了,怎么辦?本來要讓學生說玩法和規則也忘了,手忙腳亂地說:“你真厲害!下面誰也想來猜一猜?”學生的興趣來了,不約而同舉起了手,我又叫了揚揚,范圍在99——49之間,他猜了一次又一次,直到第七次才猜對,這時我才醒悟我的規則沒有明確。(原定是次數不超過6次的)然后回過頭來和學生一起制定了規則。這里我的陣腳已經有點亂了,而預計的玩兩次也被我臨時改為三次,那么這時請第三個學生上來時我應該拋給學生要求:你不僅是游戲的參與者,更是一個觀察者。仔細觀察游戲中不同人的表現,我也因為著急而忘了說,第三次游戲也就匆匆忙忙完成了。
當學生們還沉浸在游戲的歡樂中,而意猶未盡時,我馬上問道:“在剛才的游戲中,你特別關注到了哪些方面?”學生們一個個啞口無言,你看我,我看你,這時的我才意識到,原來剛才在第三次游戲之前我根本沒有給學生要求,難怪他們會“莫名其妙”了。又一次的失誤使我更緊張了。
接下來讓學生來說說對游戲中不同人的觀察所得,學生們說得更多的是游戲開始前的一些準備,而真正說到點的地方反而輕描淡寫了,這讓我更急了。剛開始學生只能以一句話來回答我的提問,本來預設是在提示學生說的基礎上讓他們來寫的,但我心中一直琢磨著:學生說得這么“散”,讓他們直接寫行嗎?于是臨時起意讓學生先接著剛才同學的發言,能不能組合成幾句話?因此在時間上又花了不少,好不容易使學生有了正確的導向(自以為),讓他們提筆寫了,可時間只剩下10分鐘了,我在心中說:“完了!交流根本沒時間了!”心情也一落千丈,想不到第一次的嘗試竟糟糕到如此地步……
課上到這就沒了,后面設計的內容全沒有實施,我黯然。
課后反思:
一、由于自己的信心不足,使得課上得條理不夠清楚,再加上“首戰受挫”,顯得手忙腳亂。其實第一次猜對后,應該及時表揚他,同時和學生一起探討玩法,然后再制定出規則,讓學生對猜數增加信心。
二、第二次猜數前一定要給學生要求,使他們有目的地進行觀察,這樣對后來的說話起到鋪墊的作用。說話時,教師的提問針對性再強些,不要摸棱兩可。
三、在寫之前再組織大家玩一次游戲,在觀看的同時要求學生對自己要描寫的同學進行有目的地觀察,從而為寫具體作好準備。
四、時間的控制很重要,作文課一定要留出時間讓學生進行交流,在相互的交流中他們才會進步地快些。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大全4
一、雙基沒有落實
我們一篇課文在初學時,應該先讓學生對課文有一個大體的認識,我覺得初讀課文不能少,不能為了引入的精美而忽略這一點,只有在學生會讀課文的基礎上才能讓學生讀好課文。否則就會出現今天的結果,到了課的結束學生們還不能流利地把課文讀下來,而是讀得疙疙瘩瘩,拖長了調子。另外生字教學不能忽視,老師在課上真正拿出來教學的生字只有“點、飄、方”三個,可是在最后鞏固的時候卻一下字出來了13個(再、見、彩、方、空、清、落、飄、問、答、回、點、數),學生能讀出來,我想這不是老師課堂上教的,而是他本身就已經會讀了的。特別是題目中的“雨點兒”是兒化音,老師應該在一開始就要糾正學生的發音,強化的練習才會讓學生真正掌握。
二、學生的發言要規范
雖然老師一再強調要把話說完整,但還是有很多學生只是用一個詞來表達自己的意思,這就說明平時的課堂上這樣的要求比較少,所以孩子們還不太熟練。還有學生的發言聲音比較輕,可能老師已經習慣了這樣的分貝,可我就不行了,有將近一半的發言我沒有聽清楚呢。
三、學生的學習任務偏重
雖然這篇課文對我們大人來說很簡單,但是學生的思維與大人是不一樣的,一節課那么多的內容,我們的孩子接受得了嗎?課文全部學完,再加上13個生字,還有朗讀,一節課的密度太高,學生的負荷太重了。
當然,老師的教態是好,始終笑瞇瞇的,給人很親切的感覺,這樣就拉近了師生之間的距離,而教師的語言也很流暢,導語設計的也很好,聽來感覺很自然,說明課前還是進行了充分的準備的,而精美的課件也有助于學生對文本的理解。其中有一個生字的教學我留下了比較深的印象,那就是“飄”,老師說:“你看,‘飄’有個什么呀?”(學生說:有個風)“恩,有個風說明雨點兒很輕,誰能讓雨點兒‘飄’起來呢”(讀讀“飄”)。在這堂課上,我覺得老師在大局的把握上還可以,但在各個環節的處理上還有待于進一步努力了。(純屬個人所見,不到之處請見諒,呵呵~~~~~~)
小學一年級語文教案大全5
我們生活在美麗的地球上。地球是我們共同的家園,我們大家都愛她。這是一年級第三單元的導讀文字,從這些文字中就可以看出本單元是圍繞保護自然環境而展開的、愛護地球這樣一個深層次的道理,編者選用了形象有趣的童話故事《松鼠和松果》、《美麗的小路》來詮釋。而12課《失物招領》則這篇課文寫的是現實生活中一年級小學生去植物園參觀而發生的一件事,通過文中小朋友的事來作典范,讓學生明白無論我們在哪里都不能隨手扔垃圾。內容很簡單,作者設計得卻很巧妙,明明是亂扔的垃圾,卻稱作“失物”。這些失物的主人是誰呢,那么誰會去認領這些“失物”?主人又是怎樣處理的?通過朗讀、觀看插圖以及結合學校最近一直提倡的“撿起一張費紙,撿回一個美德”這種活動意識融合。大部分學生的確能很好的明白課題的真正意義,也就是明白了課文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當分析到課文最近一段唐老師望望張爺爺,張爺爺望望唐老師,發出了會心的微笑時。沒等我提問就有孩子舉手說:“老師,我知道,唐老師和張爺爺為什么會發出會心的微笑了,因為那些小朋友能知錯就改,并且領回了垃圾扔到了果皮箱?!辈挥梦乙I,孩子就能明白,這就說明他們理解課文了。這樣的感覺不錯。
一年級學生自我約束能力差,有些學生有隨手亂扔垃圾的習慣,光憑單純的說教和強制命令教育效果甚微。所以這篇課文真正引導學生自覺養成愛護環境衛生的習慣。我想孩子們之所以能在短短一節課內深刻感悟,這與我們正提倡的“撿起一張費紙,撿回一個美德”也有很大關系,時時強調,處處做到,學生自然而然能保護環境,養成美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