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年級下教案
教學案例是事件,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三年級下教案,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教案1
教學過程
一、遵路“趣讀”
1.情境激趣。
課件出示:波光粼粼的江水,成群的小魚在水中相互追逐,水邊有一大片蘆葦,在一根蒼勁有力的葦桿上停著一只美麗的翠鳥。
2.初讀課文,激疑引思:你們喜歡翠鳥嗎?為什么?
3.再讀課文,理清思路:你覺得翠鳥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課文依次告訴我們翠鳥的哪些知識?
(1)邊讀邊完成填空:
翠鳥喜歡停在_________。它的外形_________,顏色_________,身體_________,眼睛_________,嘴巴_________,鳴聲_________,動作_________,有_________的本領。它的家在_________。
(2)交流朗讀后理清課文思路:
4.根據“外形美麗、行動敏捷、住處隱蔽”三點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朗讀喜歡的段落。
二、激情“賞讀”
1.翠鳥不僅外表美麗,而且動作迅速,這些很自然地激起了我們對翠鳥的一種什么感情?請用一個字寫出來。
2.師生交流對翠鳥的深厚感情“:愛”。
3.補充材料,欣賞激情。
(播放根據課文內容拍攝的短片──《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
[畫面配音]
翠鳥,頭大體小,嘴強而直,尾羽很短,卻都是些飛翔能手,速度可達每小時90公里。它名為“釣魚郎”,卻生來不會游水,跳水是它捕魚的絕技。
翠鳥捕魚的秘密武器是突然襲擊。它們如蜂鳥一樣,在離水面3~4米的高處翱翔,以蘆葦或樹枝為隱蔽物,看準時機猝然出擊。翠鳥不但不能在水中追逐魚類,而且一經入水,它就成了一個十足的瞎子。因此它必須準確地計算出理想的進擊角度、水的折射率和魚正在游動的提前量,以此確定一個恰當的跳水時間。
翠鳥扎進水中的動作是如此迅猛,以致在水中不得不用翼翅“制動”。在它扎入水中的瞬間,由羽毛引起的一定數量的壓縮空氣,使它像泡泡一樣重新浮上水面。翠鳥緊銜著小魚飛回到棲息處,抖落下羽毛上沾著的水珠,先把魚頭吞下,再享用這頓美餐。請注意,這一切都發生在一秒半鐘之內。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是大自然一個絕妙的藝術品。
4.趁著興趣,帶著對翠鳥的喜愛之情自由朗讀課文。
三、悟法“驗讀”
1.圖文對照理解翠鳥的外形特點。
(1)(出示彩色翠鳥圖)看圖讀文,要求心中有圖,圖中有文。
(2)(給每人發放一幅翠鳥的輪廓圖)給翠鳥圖配色,比一比誰配的顏色最“鮮艷”。
(3)說一說自己配色的根據。
(4)語言訓練中感悟寫法:
A.“言之有序”式的觀察與說話訓練。
第一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翠鳥的美麗可愛。
第二步: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感悟寫法的要點:課文是按由上到下的順序寫的。先寫爪子,再寫羽毛,最后寫眼睛和嘴。寫羽毛又是依照先總述后分述的方法,按由上而下的順序先寫頭部,再寫背部,后寫腹部。)
B.“言之有物”式的觀察與說話訓練。
第一步:說一說翠鳥外形各部分的特點。
第二步:細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小巧玲瓏的形象寫得活脫傳神,十分可愛的?
要點:
爪子──“小”而“紅”
羽毛──非常鮮艷(聯系上下文理解“鮮艷“的意思,辨析“橄欖色、翠綠色、淺綠色”。)
眼睛──透亮靈活
嘴──“尖”而“長”
2.實驗操作感受翠鳥捕魚時的動作特點。
(1)自讀“翠鳥捉小魚”的段落。
(2)談感受:從作者對翠鳥捉小魚的有關描寫中可以感受到翠鳥捕魚的特點是──快(敏捷)。
(3)小組合作操作演示翠鳥捕魚的經過:以桌面為水面,橡皮為小魚(置于課桌中間),兩人分別持一支鉛筆為葦稈置于課桌兩頭,用手
表示翠鳥,演示翠鳥捕魚時的動作。特別提示:手離桌面不能太高或太低,且動作要快,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貼著水面疾飛”的景象。
(4)語言和思維同步訓練。
激疑: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翠鳥行動敏捷?為什么?
A.找出描寫翠鳥行動敏捷的詞語:疾飛、貼著、輕輕地停、蹬開、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
B.朗讀比較下列兩組句子,體會用詞的傳神與描寫的生動:
C.引導學生運用“由前提到結論”的推理方法理解詞句與“表現翠鳥敏捷”的聯系,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重點指導理解難句“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
例1:前提:翠鳥小巧玲瓏(身體很輕)。
結論:蹬一下葦稈不會引起多大的搖晃。
例2:前提:翠鳥的身體很輕。
結論:叼起小魚不會引起水面很大的水波。
例3:前提:翠鳥叼起小魚往遠處飛走了,只有水波還在蕩漾。
結論:翠鳥從叼起魚到飛走用的時間很短,連水波紋都沒有消失。
(5)再次欣賞《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片斷。
(6)賽讀描寫翠鳥行動敏捷的語段。
3.明理中體驗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小組合作進行對話練習──與老漁翁對話,之后暢談感想或收獲。
感悟要點:
(1)從人與鳥做朋友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2)建立共同的心愿“,希望”中表達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懂得要保護鳥類、保持生態平衡。
四、拓展閱讀
通過網絡、書籍或求教于其他學科的老師,了解更多有關翠鳥的知識,收集相關的資料相互交流閱讀。
點評
《翠鳥》是一篇常識性的課文,作者觀察細致,描寫生動,層次清晰,字里行間流露出愛鳥的情感。教學的關鍵不僅在于引導學生懂得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出來的,更重要的是憑借它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1.遵路入境。有效的閱讀需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感知文章的內容,進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遵循這種認識規律引導學生尋路閱讀,了解課文的“板塊”,因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巧妙地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2.動心去學,動情去讀。學習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閱讀起始,一幅美麗誘人的圖景讓學生頓生好奇心,一段展現翠鳥高臺跳水絕技的短片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的滿足,從而增添了閱讀的興趣,情感自然會集中到一個“愛”字上面,達到隨心閱讀、情不自禁的境界。
3.行勝于言。葉圣陶說“: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教學中,我選擇有針對性的實驗操作形式,如讓學生給翠鳥模型圖配色,演示翠鳥“貼著水面疾飛”的敏捷動作,與老漁翁對話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等,親身體驗的過程實際就是對課文內容逐步理解和感悟加深的過程。
4.言語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圍繞課文的寫作特點和語言特點,抓住重點句段認真品味分析,注重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在遣詞造句絕妙傳神的體會中把作者為文之道、行文之法通過思維實踐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讀寫訓練的“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教案2
選編這篇課文的意圖,一是引導學生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二是領會人們為保護燕子所表現出來的博大的愛心。本文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通過對課文的整體把握和重點詞句的理解,體會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難點是領會描寫惡劣氣候與環境的內容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系,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二、學習目標
1、會認11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正確讀寫“歐洲、瑞士、舒適、空調、啟程、特殊、長途、驟降、疲勞、饑寒交迫、溫暖、政府、救護、車廂、致謝”等詞語,摘抄自己喜歡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3、體會惡劣氣候、環境與人們奉獻愛心的關系,感受這樣寫的表達效果。
4、感受貫穿全文的愛心,增強保護環境、愛護鳥類的意識。
三、教學建議
1、教師在課前準備相關掛圖或幻燈片;如果有條件與學生一起搜集有關瑞士的資料。
2、本課要求會認的字有11個,讀音難點主要有“洲、殊、驟、涉”(翹舌音),“瀕、廂”(前者為前鼻音,后者為后鼻音)。注意不要將“瀕”讀成“pín”,將“驟”讀成“zòu”。可以引導學生利用多種識字方法,自主識記生字。如,自由朗讀課文,圈畫不認識或者容易讀錯的生字,結合語言環境自主認讀,然后教師檢查認讀情況,隨機糾正錯誤讀音;也可以以小組為單位,互相檢查;通過熟字帶生字識字:區——歐、戶——啟、步——涉、相——廂。
可以把要求會寫的生字集中在一起,引導學生觀察發現其結構上的特點,如:“歐、洲、瑞、舒、殊、驟、涉、踏、救”都屬于左右結構,“啟、疲、載”都屬于半包圍結構,然后指導臨寫,注意結構比例。“舒”不要將“予”寫成“矛”;“涉”的右半部分“步”不要多寫一點;注意“載”的筆順。
3、本文講述的是人們關愛、保護燕子的感人至深的故事,它表現了人類對動物的博大的愛心,一種濃濃的關愛之情貫穿于整篇課文。本文文字淺顯,內容平實,學生可以先初讀課文。
初讀課文的要求有二:一是領會大致內容,在教師的幫助下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采用倒敘的方法,先寫人們向乘坐在專列里的燕子送行,然后描述事情發生的經過,單獨介紹小姑娘貝蒂救助凍僵的燕子,最后再回到開頭的送行一幕,首尾呼應;二是邊讀邊思考,在學生自己的生活中,燕子飛來時氣候是什么樣的?與瑞士的燕子遇到的情況有什么不同?力圖使學生通過比較,盡快地進入課文所描繪的情境之中,并從一開始就感受到燕子所面臨的處境。
細讀課文,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所表達的感情。體會這種感情可以圍繞“課文表達了怎樣的感情、你是從哪些語句體會到的”兩個問題組織學生先分組討論,然后全班總結。
第一,題目反映了人們對于燕子的關愛——作為動物的燕子都坐上了專列。用專列運送燕子是政府關心保護燕子的一個方面,但是這個舉動卻包含著非同一般的意義,作為一個政府,能夠下這樣的命令來關心一群遇難的燕子,的確難能可貴,因為這件事情與國家的其他大事相比實在是太“微不足道”了。課文中有一個學習伙伴的泡泡“能夠作出這個決定真了不起”,就是引導學生去感受瑞士政府作出這個決定的難能可貴。
第二,政府關心燕子還不僅僅體現在這一個方面,它還表現在運送專列的是漂亮而舒適的空調車、政府通過電視和廣播呼吁人們立即去尋找燕子。
第三,除了政府的行為反映了人們對于燕子的關愛之情,每個人為保護燕子、關心燕子也做出了很大的努力。“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滿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普通的居民不畏嚴寒、以極大的熱心和熱情投入了拯救燕子的行動。在這些普通居民中,有一個叫貝蒂的孩子,她與父母一道,“在覆蓋著皚皚白雪的山間巖縫里,尋找凍僵的燕子。一天下來,她一個人就救護了十幾只燕子。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在這樣天寒地凍的惡劣天氣中,小孩子本應該受到保護,可是她卻能夠和大人一起,不畏寒冷去拯救比自己更為弱小的、更需要保護的燕子,進一步體現了人們保護動物、維護生態環境的博大的愛心;還不止如此,在將燕子送到車站以后,人們又來到站臺上歡送這批特殊的客人,這樣的舉動體現了人們沒有將燕子作為動物來看待,而是將它們當作了富有人性和人情的“客人”,從更深層次表明人與動物是朋友、應該和諧相處這個環保的主題。
教師在引導學生體會人們對燕子的關愛之情時,要注意使學生感受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比如,“一列漂亮舒適的空調列車正準備起程,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在這句話中,“漂亮舒適、站滿了、送行”這三個詞語值得體會,透過這三個詞的表面上的意義,還應該體會到人們將燕子看作了朋友以及對它們的重視。再如,“聽到消息后,居民們紛紛走出家門,冒著料峭的春寒,頂著滿天飛舞的大雪,踏著凍得堅硬的山路,四處尋找凍僵的燕子。”“紛紛、冒著、頂著、踏著、四處”這些詞語,表明人們得知燕子的危險情況后內心的焦急之情,以及人們不畏惡劣天氣拯救燕子的高貴品質。類似上述的關鍵詞句還有很多,教師要在教學的過程中引導學生認真朗讀,加以體會。
4、教師在引導學生理解文中出現的詞語時,不宜將詞典中的釋義直接提供給學生,而是要通過生活經驗和上下文的聯系理解詞義。比如對“啟程”的理解,下文說“站臺上站滿了送行的人”,既然是送行,那顯然是車要開走,因此,“啟程”的意思就是出發上路。再如對“料峭”的理解,下文說“滿天飛舞的大雪、凍得堅硬的山路”,形容的是“春寒”,因此其意思就是用來形容春天的寒冷。
5、本篇課文雖然以敘事為主,但是整個事件的每一個情節都蘊涵著豐富的情感因素,因此,教師在指導學生朗讀時,要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之上,感受和領會文章中所蘊涵的情感因素并進而通過自己的朗讀傳達出來。比如,“她的臉凍得通紅,手凍得僵硬,但她一點也不在乎。”其中的“通紅、僵硬、但、一點也不”都應該加重語氣來讀,因為前兩者描寫了臉和手受凍的樣子和程度,后兩者是一個轉折,表明了盡管凍得厲害,但貝蒂卻沒在意,這兩個詞突出了貝蒂為拯救受傷的燕子而忘我的精神境界。
6、課后練習的第二題,是要求學生體會關鍵詞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學生在回答這個題目時,答案一般可分為三個層面:一是就字面意義進行延伸,比如“紛紛”,從字面上看指的是拯救燕子的人多,“四處”指尋找燕子的范圍廣泛;二是透過字面意義感受深層的內涵,比如“紛紛、四處”反映了人們對于保護動物的博大的愛心、為拯救燕子所付出的辛苦勞動等等;三是說明表達效果,比如運用“冒著、頂著、踏著”這三個動詞,能夠較好地體現氣候、環境的惡劣以及人們無所畏懼的高尚品質。不論學生體會到了哪一個層面,只要言之成理,就應該給予肯定。
第三個題目同樣屬于擴展性的題目,它要求學生在學習課文之后,進行適當的聯想并把這些想法寫下來。學生想對貝蒂說幾句話,可以是對貝蒂行為的贊賞,可以表達對貝蒂是否在惡劣天氣中被凍壞的關心,也可以是自己從貝蒂身上得到的啟示,還可以請貝蒂介紹當時拯救燕子時的想法和所見所聞……學生可以圍繞有關《燕子專列》的任何內容與貝蒂對話。積累詞語是學生語文學習的一項基本內容,在學習課文的過程中,要引導學生積累優美的詞句和段篇。有條件的學校,可以布置學生搜集相關的人類保護鳥類的資料,舉辦一個以“保護鳥類、愛護家園”為主題的活動。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教案3
教學目標:
1、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
2、能復述課文內容。
3、能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4、能懂得故事里所蘊含的道理。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1套。
教學過程:
一、初讀課文。
請同學們用你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讀完后想一想,這個故事主要講了什么內容。
試著把故事內容復述一下。先自已復述一遍,然后復述給同桌聽。
二、品讀課文。
下面請同學們仔細品讀課文,在你感受最深的地方認真寫好批注,等一會我們交流。
三、講述故事。
請同學們在復述課文的基礎上,再加進自己合理的想象,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先自己講一遍,然后講給同桌聽。可以一個人單獨講,也可以幾個人合作講。
四、拓展閱讀
《一個小村莊的故事》,短小精悍,言簡意賅,它向人類敲響了警鐘:如果再不保護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那我們將自食其果,自我毀滅。
21世紀,人類面臨許多環境問題。請同學們認真閱讀下面這則材料,讀后說說你的感受。
五、環保行動。
俗話說,心動不如行動。面對如此怵目驚心的環保問題,我們小學生能做什么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