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選讀課文教案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學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能夠成為案例的事件,必須包含有問題或疑難情境在內,并且也可能包含有解決問題的方法在內。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選讀課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選讀課文教案1
《蜜蜂》:
一、教學目標:
1、會認“試、驗、證”等10個生字,會寫“袋、概、減”等14個生字。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證實”等詞語。
2、學習默讀課文,了解主要內容,學習法布爾的觀察發現和探索精神,以及嚴謹的科學態度和求實的科學作風。
二、課前準備:
生字卡
留心和收集有關蜜蜂的有趣知識。
第一課時
一、回憶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們曾經學過《蜜蜂引路》這篇課文,誰能說說這篇課文講了個什么故事嗎?
法國科學家,科普作家法布爾為了證實蜜蜂會辨別方向的能力做了一個非常有趣的實驗,你想知道是個怎樣的實驗嗎?讓我們走進《蜜蜂》這篇課文一同去看看,同時也看看實驗的結果怎樣。
二、初讀課文
1、循序漸進讀課文。
第一遍:邊讀邊找出帶有本課生字的詞語,借助后邊的拼音爭取把字音讀準確。
第二遍:再讀課文,進行自我測試,看看自己是否還需要借助課后的生字表。如果不小心忘了還可以再看看生字表。
2、互幫互助學生字。
出示生字卡,請已經有把握的學生來做小老師,帶領大家一起鞏固,教師隨時糾正讀音,點評。
3、按序逐段來反饋。
指名逐段朗讀課文,爭取對課文的脈絡有更為清晰的認識
4、呼應導語。
現在你知道法布爾做了一個什么有趣的實驗了嗎?
三、指導寫字
1、投影出示生字詞,自讀,指名讀,讀準字音。
2、學生自主合作學習,討論怎么記住這些生字,并且介紹自己的識字方法。
3、指導寫字:課件演示,逐字指導,學生通過觀察自己總結應該怎么寫。
第二課時
一、復習生字新詞
指名讀生字、新詞,進一步鞏固生字和詞語。
二、細讀課文
默讀課文,明確默讀要求。
a、初次默讀,感知全文:這篇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b、再次默讀,帶著問題思考:為了驗證蜜蜂有沒有辨別方向的能力,作者做了一個怎樣的實驗?結果怎樣?
c、同桌復述故事:用自己的話將實驗的過程說一說。
三、精讀課文,感悟作者嚴謹的科學作風和探索精神
1、細細品讀,畫出體現作者嚴謹科學作風的詞句。引導學生從實驗的目的,實驗的過程,實驗的結論幾個方面去體會。
a、實驗的`目的是什么?
為了證實“聽說”一詞,體現作者不親信盲從,探個究竟。
b、實驗的過程,考慮周全嗎?能不能少掉一個環節?
捉自家蜜蜂,便于觀察;給蜜蜂做記號,為了與其他蜜蜂區別在兩里外放飛,更能說明問題;叫女兒等在蜂窩旁,為了掌握蜜蜂飛回來的時間等。考慮周密,體現作者做事嚴謹。
c、實驗的結論為什么沒有明確的答案?
有明確的肯定,也有模糊存疑,符合科學現象,不能坦然說出自己無法解釋的結論,更能說明他對待科學嚴謹,實事求是。
2、思考推測:另外三只蜜蜂迷失方向的原因。
3、齊讀課文,討論交流:從法布爾身上你學到了什么?
四、拓展延伸
你還知道哪些有關蜜蜂的有趣知識?將你收集到的相關知識與同學們一同分享。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選讀課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宇航和月球的科學知識,理解人類登月成功的偉大意義。
2、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清楚明白地敘述事件發生過程的寫作方法。
3、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體會作者蘊涵在字里行間的對登月成功的喜悅之情。
【教學重點】
1、分析登月事件的全過程及偉大意義。
2、激發學生探索科學的興趣。
【教學難點】
1、對登月技術的理解。
2、用簡練的語句概括登月的四個階段。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阿波羅登月”視頻)我們剛才看到的是人類探訪月球的全過程。那么作者朱長超是怎樣用手中的筆記錄這一段真實歷程的呢?今天讓我們與航天英雄一起,去感受1969年那驚心動魄的一刻……
二、快速閱讀,概括要點
1、教師播放媒體資源中的課文朗讀,學生聽讀,了解文章主要內容。聽讀中,勾畫出下列字詞,并利用工具書掌握其讀音和意義。
⑴ 觀測
⑵ 暢談(chàng)
⑶ 里程碑
⑷ 昂首挺立
⑸ 遙遙在望
⑹ 可望而不可即(jí)
2、本文是一篇科普小品,真實記錄了人類首次登月的全過程。在文中篩選圈點出表示時間的短語,思考:
⑴ 學生討論、回答,教師明確:
登月的全過程可分為飛船升空前的準備、飛船飛向月球、登月艙登月成功、飛船返回地球四個階段。
⑵ 文章是按什么順序來報道登月的全過程的呢?
明確:按時間順序展開敘述的。明晰的時間線索使讀者能夠比較詳細地了解登月的具體時間,也增強了事件的生動性。
3、指名學生詳細復述事件過程,要求說出具體細節,其余學生補充遺漏的情節。
4、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哪些事?在文中標記出來。
教師明確:
宇航員登上月球后做了下列幾件事:
⑴ 檢查登月器的著陸情況;
⑵ 采集月壤和月巖樣品;
⑶ 樹立登月紀念碑;
⑷ 安裝電視攝像機、太陽風測定裝置、激光儀和月震儀進行科學探測;
⑸ 插上美國的星條旗;
⑹ 與美國總統尼克松進行通話等。
5、朗讀課文的1~2語段對登月事件及意義的概說,根據文章語言環境的提示,篩選事件發生的時間、地點和人物要素。
學生回答,教師明確:
1969年7月16日,美國佛羅里達半島中部的肯尼迪航天中心,宇航員阿姆斯特朗、科林斯、奧爾德林。
6、精彩朗讀并背誦文章最后一段阿姆斯特朗評價登月意義的話。
7、師生共同歸結課文思路:
文章采用“概括──評說”的結構方式:
第一部分:概說登月事件及其意義。
第二部分:評說登月全過程。
第一階段:起飛第二階段――進軍
第三階段:登月第四階段――返航
第三部分:再次強調登月事件的偉大意義。
三、精讀課文,研討細節
1、請一名同學朗讀課文的第5、11語段,其他同學在課本上標記出含有數字的語句,思考:作者比較詳細地列舉一系列數字的作用是什么?
教師明確:
富有吸引力的數字如“阿波羅11號”飛船的高度為2650公里,速度為每秒7、67公里;21日上午11點39分,登月艙打開了艙門;1969年7月21日11點56分20秒等。
因為這是一篇太空探索的文章,太空探索對數字的精確度要求非常高,這些數字主要是為了體現本文的準確性、科學性、真實性,體現記實報道的特點,同時可以幫助讀者增加知識。
2、為什么說人類第一次登月“對整個人類來說,是巨大的飛躍”,是人類探索太空的里程碑?
明確:學生暢所欲言,盡情回答,教師稍作點撥:“一小步”是指宇航員從飛船跨到月球表面的一小步,是事實的闡述。但這一小步是人類向太空領域邁出的第一步,它顯示了人類卓越的聰明才智,說明現代科技已經達到了向外層空間發展的水平,人類邁進宇宙的步伐將更堅實更長遠。
3、作者以平實的語言記錄登月的過程,盡管沒有過多的議論抒情,但字里行間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舉出片斷說明。
明確:表達了作者的喜悅之情以及對人類聰明才智的贊嘆,對宇航員的贊嘆。如流露在登月紀念碑文中的勝利、豪邁之情。
四、課堂小結
人類第一次成功地探訪月球轉眼間已是三十多年前的事了。回眸歷史,重溫經典,在嘆服人類用聰明才智譜寫壯舉的同時,月球的神秘仍然吸引著人類探索的腳步,精彩神話的創造就孕育在這堅實的探索之中,我們有理由相信月球村的夢想在不久的將來會變成鮮活的現實,讓我們共同祈祝人類未來更美好。
五、布置作業
根據情況提示,展開想像,口頭描述一個片斷。
提示:你駕駛著一艘宇宙飛船,在茫茫的太空中尋找外星生命。你離開地球已經好幾天了。這時,透過舷窗,你看到一個美麗的藍色星球……
小學語文三年級上冊選讀課文教案3
教學要求:
1、知識與技能:
A:學習本課的生字詞
B: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C:讀懂課文,明白馬哈多看著他的兩個好伙伴,為什么激動得流下了眼淚?
2、過程與方法
A:獨立閱讀,了解“好伙伴”的表現
B:抓住重點,體會動物的可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A:體會烏鴉與獵狗間互相關心、愛護的深情。
B:激發學生對動物的喜愛
重難點、關鍵:
抓住“好伙伴”的表現,體會它們之間如親人般互相關心、愛護的深情。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師:上節課我們初讀了課文《好伙伴》,(板書:好伙伴),我們來回憶一下課文講了關于伙伴的哪些事。(生回答課文的主要內容,教師隨生回答板書:馬哈多
獵狗伙伴烏鴉
師:發生在獵人馬哈多、獵狗、烏鴉三個好伙伴之間的故事,給你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學生談初讀課文后留下的感受)
師: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再來好好的讀讀課文吧!請同學們把書打到52頁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生自由讀課文)
二、細讀文本,升華感動
師:讀著課文你有沒有被具體的內容所深深的打動以至于想說點什么?
(學生談自己讀文后的感受)
師:看來,我們真的是被三個好伙伴的故事深深的感動著,下面就請大家默讀課文,看看那些地方使你深受感動,勾畫出相關的語句,并想一想為什么使自己感動。
(學生默讀課文,勾畫感動)
師:好了,如果你有了感動就找你小組的伙伴說一說,把感動傳遞給他。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感動)
師:好了,誰愿意把你的感動與大家說一說,讓大家分享?
(全班交流感動)
(1)第二段:“馬哈多把受傷的烏鴉帶回了家,給它抹藥,幫它養傷。”
學生讀后談感動,從哪些詞體會到馬哈多對烏鴉的關愛?抓住帶回家、抹藥、養傷來理解。
師:是呀,交朋友就得用真誠打動對方,就得用心去交。板書:用心交。
(2)第三段:“馬哈多和獵狗外出護林,烏鴉就守在家里。護林回來,烏鴉‘哇哇’地叫著迎接他們,日子過得很富有詩意。”學生讀后談感動。
師:你怎樣理解富有詩意?
師:從中你體會到三伙伴在一起相處得怎么樣?
師:是呀,好伙伴在一起生活會很幸福,很開心。板書:幸福、開心。
(3)第四段:“馬哈多兩天兩夜都沒見到可愛的獵狗了。他很擔心,吃不下飯,睡不著覺,像得了一場大病。”學生讀后談體會。
師:你生過大病嗎?當時你心里感覺怎樣?你能想象得到馬哈多當時的心情嗎?
師:是呀,好伙伴就該互相牽掛。板書:互相牽掛。
師:你能把這種擔心牽掛之情讀出來嗎?
感情朗讀這一段。
(4)第五段:“‘獵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馬哈多抬頭望望烏鴉,那烏鴉也飛出飛進,焦急不安。”學生讀后談感動。
師:焦急不安是什么意思?
師:你能把那種焦急不安讀出來嗎?
重點指導“獵狗你究竟在哪里呀?”這句話。多找幾個同學來讀,讀后學生之間進行評價。讀出那種焦急不安之情。
順便課件出示:獵狗你究竟在哪里呀?
烏鴉叼著肉在前面飛,馬哈多緊緊地在后面追。他要去看個究竟。
師:讀讀這兩句話,你知道究竟在兩個句子中意思嗎?
師:像這樣同一個詞在不同的句子中意思不一樣,叫做一詞多義的現象。回憶一下在我們平時的學習中有沒有遇到過這種一詞多義的現象。誰能舉一個例子?(學生舉出一詞多義的現象)
(5)第八段:“烏鴉怕它餓死,就一次一次地給它送食物。”學生讀后談感動。
師:你怎樣理解“一次一次”?
師:是呀,好伙伴就該互相關愛,互相幫助。板書:互相關愛、互相幫助。
(6)第九段:“馬哈多看著他的兩個好伙伴,激動得流下了眼淚。”學生讀后談感動。
師:馬哈多心理在想什么?
師:是呀,擁有這樣的兩個好伙伴怎能不讓人感動呢?
三、回憶全文,質疑問難
師:剛才,同學們暢談了感動,愿意與老師合作把這種感動讀出來嗎?
師:你們來讀使你感動的地方,我來讀
讀剩下的部分。(師生配樂合作朗讀全文)
師:讀完三個好伙伴的故事,我們沉浸在感動中,再讀讀課文看你還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
(生再讀全文,質疑問難,全班解決)
四、升華理解,擴展再創造
師:讀到這里你是不是對“伙伴”有了更深的理解?你能用一句話說說你對“伙伴”的理解嗎?
師:那就根據你對“伙伴”的理解按照這樣的格式編一首小詩,送給自己的好伙伴。
課件出示:送給好伙伴的詩
伙伴就該……伙伴就該……伙伴就該……與好伙伴在一起會……
五、故事擴展
師:生活中什么樣的伙伴才是真正的好伙伴呢?讓我們來看一個故事,看一看誰才是瑪莎的好伙伴?
課件播放故事。
六、友誼格言欣賞
師:交朋友就得用心去交,課下我們收集了一些關于如何結交朋友,如何與朋友相處的格言,讀一讀,選自己喜歡的讀給同學們聽,并說說自己的理解。
師:選自己喜歡的格言背下來,作為自己結交朋友時的座右銘。
七、歌曲升華
師:最后讓我們伴著《永遠是朋友》這首歌,找到自己的好伙伴,說一說自己的心里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