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案
教學案例是含有問題的事件:事件只是案例的基本素材,并不是所有的教學事件都可以成為案例。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案,供大家參考。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案1
一、教學內容:
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第四冊27課寓言兩則中的第一則《揠苗助長》
二、教材分析
《揠苗助長》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材小學語文第四冊中第七組的一篇講讀課文。本組課文圍繞著“要正確看待問題,善于思考”這個專題,選擇了四篇不同風格的課文,其中《揠苗助長》這流傳千古的寓言故事,講的是古時候有個人盼望禾苗長得快些,就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結果禾苗都枯死了。它用生動有趣的故事,揭示一個深刻的道理。通過了學習讓學生明白做事不可急于求成。安排這篇課文的意圖是,讓學生讀懂課文,體會寓言包含的道理。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認讀5個生字,會寫4個生字。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義: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能把故事講給別人聽。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由拼讀掌握生字詞。
通過默讀了解故事內容。
通過有感情朗讀了解寓意。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認識種田人的愚蠢,明白做事不能急于求成。
四、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默讀課文。
難點:能在讀中悟出故事的寓意: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五、教學準備:多媒體軟件
六、教學時數:一課時
七、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一、
談話激趣,引入課 題1、教師以問激趣:小朋們,你們喜歡讀故事嗎?今天我們一起來讀27課的寓言故事。
2、簡介什么是寓言。(課件出示)
3、板書課題。(揠苗助長)1、談談自己讀過那些故事。
2、了解寓言的含義。
3、認讀課題。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學生自己走進課文。
二、 初讀課文,認讀生 字1、引導學生提出初讀課文要求。
2、課件出示生字詞。1、學生自讀課文。
2、讀準生字詞,交流識字方法。強調自讀自學,交流識字方法,提高學生自主識字能力。
三、
品讀感悟,探究交 流(一)默讀課文,了解課文主要講一件什么事。
(二)探究原因
1、以一幅綠油油的禾苗圖激趣,引導學生學習第一自然段。
2、啟發學生思考:從哪里看出種田人對自己的禾苗不滿意?(相機板書:巴望快長)用換詞法理解“巴望”。
3、盡管天天去看,可看到的結果怎樣?(課件示句子: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4、種田人此時的心情怎樣?(著急)從哪個句子知道的?(課件示句子: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
5、從哪些詞語讓你感受到他特別焦急?我們帶著這樣的焦急心情來讀一讀。
6、過渡:同學們,聽了大家感情地朗讀,看到大家彩的表演,老師也深深感受到那個人焦急的心情了,但禾苗是要一天一天慢慢地生長的,能一下子長高嗎?(不能)讀到這里,你最想知道什么?
(三)感悟經過
1、請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用“ ”劃出種田人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課件示: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2、師:那個人從中午忙到太陽下山。拔得——(生:筋疲力盡)
3、引導理解“筋疲力盡”
4、過渡:雖然種田人筋疲力盡了,但他看到禾苗長高了,就迫不及待地跑回家,告訴家里人,說——(課件出示句子,引導學生讀)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自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5、過渡:禾苗一下子升高了,這么快,你們相信嗎?
(四)探究結果
1、兒子跑到田里一看,看到了什么?
2、相機板書:禾苗枯死。
3、質疑:禾苗為什么枯死?(板:急于求成)(二)
1、學生匯報。
2、引導學生從“巴望”體會那個人對禾苗的生長不滿意,急切盼望禾苗快點長高的心情。
3、品讀句子: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兒也沒有長高。
(比較:去掉帶點的詞,句子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嗎?)
4、學生找句子(他在田邊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地說:“我得想個辦法幫它們長?!?;詞語:焦急地、轉來轉去、自言自語)品讀句子,演一演。
5、學生匯報:那個人想了一個什么辦法幫助禾苗長?
(三)
1、學生自由讀課文第二自然段:邊讀邊用“ ”劃畫種田人想出什么辦法幫助禾苗生長?(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2、理解“筋疲力盡”
3、讀句子:今天可把我累壞了!力氣總算沒自費,禾苗都長高了一大截。
(讀出既累又高興的語氣)
(四)
1、匯報拔苗的結果。
2、交流禾苗為什么會枯死,揭示寓義。1、以尊重學生的個性感受為前提,交流收獲。
2、新課標強調,閱讀是學生個性化行為。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語“巴望、焦急”等,體會人物的語言和心理,利用學生熟悉的生活體驗理解“筋疲力盡”,通過感情朗讀再現情景,理解了人物。在對情節的深刻體會中,讀出理解,讀出個性,解讀文本。
抓住事情發展的最終結果,理解寓言所揭示的道理。培養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和思維能力。
四、
拓展思維,想象延 伸四人小組交流:你想怎樣勸說種田人呢?
(補充板書:做事不可急于求成)
種田人聽到勸告,以后會樣做呢?
生活中有過類似的事情嗎?今后我們該怎樣做?小組合作交流。
結合生活談認識。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學習方式,小組合作探究更體現生生互動。
創設情景,在師生互動交流中,促進學生對文本的個性解讀,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思維深刻概括性。
在對寓理的理解中,培養學生正確對待生活中的事情,促進個性的健康發展。
五、
書寫生 字書寫:焦、費、望、算四個生字。
范寫其中1個學生覺得較難寫好的生字。交流寫字注意點。
書寫生字,同桌互評。抓住生字特征,加強范寫指導、自主寫字評議,提高學生書寫能力。
六、
作業布置。
把《揠苗助長》這個故事講給爸爸媽媽聽聽。
中國有許多流傳千古的寓言,讓我們動手去找一找、讀一讀吧!
推薦寓言網。源于文本,超出文中,培養學生的閱讀興趣和積累。
板書設計: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1、會認讀8個漢字。
2、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初步理解課文內容。
3、讓學生懂得做錯了事要認真改正,什么時候都不算晚。
【教學重難點】
1、認讀漢字、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寓意。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喜歡聽寓言故事嗎?為什么?
背誦課后《背誦積累》。
暢所欲言。 講授新知 1、板書課題, 理解題意:
“亡羊補牢”這個成語是什么意思?
2、范讀課文,提出要求。
3、解決漢字詞及難讀句:
⑴ 出示帶漢字的詞語。
⑵ 認讀漢字、組詞。
4、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⑴ 個別指導朗讀。
?、?反饋朗讀。
5、細讀課文:
?、?第一自然段:指名讀,思考家里發生了什么事?是什么原因?
指名把這一段的內容講一講。
?、?第二、三自然段:鄰居是用什么樣的語氣勸他的?誰來讀一讀?
他是怎么回答的?指名讀第三段。
他當時心里是怎么想的?你想對他說些什么?
分角色朗讀這兩段。
?、?第四自然段:他不聽勸結果怎樣?
?、?第五自然段:指名讀
他知道自己錯了馬上改正,還晚不晚?
暢談他什么地方值得你學習? 齊讀課題,暢所欲言。
邊聽邊注意課文中的難讀詞句
自由練讀、自薦讀、輪讀。
自由練讀課文。
輪讀課文、互相指正。
自薦讀、暢所欲言。
自薦發言。
自薦讀。
自薦讀。
暢所欲言。
同桌讀。
暢所欲言,自薦回答。 課堂小結 有感情地朗讀全文。
分析本文寫作方法。
師:這篇寓言故事告訴了我們什么道理? 自由讀。
暢所欲言。
自薦回答。
布置作業 1、練習給漢字組3個詞,并選擇其中一個詞造句。
2、練習講這篇寓言故事。
【板書設計】
想法 已經丟 后悔
亡羊補牢 做法 不補 趕快堵
結果 又少 再沒丟
小學語文三年級下冊教案3
教學過程
一、遵路“趣讀”
1.情境激趣。
課件出示:波光粼粼的江水,成群的小魚在水中相互追逐,水邊有一大片蘆葦,在一根蒼勁有力的葦桿上停著一只美麗的翠鳥。
2.初讀課文,激疑引思:你們喜歡翠鳥嗎?為什么?
3.再讀課文,理清思路:你覺得翠鳥有什么特別的地方?課文依次告訴我們翠鳥的哪些知識?
(1)邊讀邊完成填空:
翠鳥喜歡停在_________。它的外形_________,顏色_________,身體_________,眼睛_________,嘴巴_________,鳴聲_________,動作_________,有_________的本領。它的家在_________。
(2)交流朗讀后理清課文思路:

4.根據“外形美麗、行動敏捷、住處隱蔽”三點在文中找出相應的段落,自由朗讀喜歡的段落。
二、激情“賞讀”
1.翠鳥不僅外表美麗,而且動作迅速,這些很自然地激起了我們對翠鳥的一種什么感情?請用一個字寫出來。
2.師生交流對翠鳥的深厚感情“:愛”。
3.補充材料,欣賞激情。
(播放根據課文內容拍攝的短片──《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
[畫面配音]
翠鳥,頭大體小,嘴強而直,尾羽很短,卻都是些飛翔能手,速度可達每小時90公里。它名為“釣魚郎”,卻生來不會游水,跳水是它捕魚的絕技。
翠鳥捕魚的秘密武器是突然襲擊。它們如蜂鳥一樣,在離水面3~4米的高處翱翔,以蘆葦或樹枝為隱蔽物,看準時機猝然出擊。翠鳥不但不能在水中追逐魚類,而且一經入水,它就成了一個十足的瞎子。因此它必須準確地計算出理想的進擊角度、水的折射率和魚正在游動的提前量,以此確定一個恰當的跳水時間。
翠鳥扎進水中的動作是如此迅猛,以致在水中不得不用翼翅“制動”。在它扎入水中的瞬間,由羽毛引起的一定數量的壓縮空氣,使它像泡泡一樣重新浮上水面。翠鳥緊銜著小魚飛回到棲息處,抖落下羽毛上沾著的水珠,先把魚頭吞下,再享用這頓美餐。請注意,這一切都發生在一秒半鐘之內。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是大自然一個絕妙的藝術品。
4.趁著興趣,帶著對翠鳥的喜愛之情自由朗讀課文。
三、悟法“驗讀”
1.圖文對照理解翠鳥的外形特點。
(1)(出示彩色翠鳥圖)看圖讀文,要求心中有圖,圖中有文。
(2)(給每人發放一幅翠鳥的輪廓圖)給翠鳥圖配色,比一比誰配的顏色最“鮮艷”。
(3)說一說自己配色的根據。
(4)語言訓練中感悟寫法:
A.“言之有序”式的觀察與說話訓練。
第一步:用自己的語言描述翠鳥的美麗可愛。
第二步:課文是按什么順序寫的?
(感悟寫法的要點:課文是按由上到下的順序寫的。先寫爪子,再寫羽毛,最后寫眼睛和嘴。寫羽毛又是依照先總述后分述的方法,按由上而下的順序先寫頭部,再寫背部,后寫腹部。)
B.“言之有物”式的觀察與說話訓練。
第一步:說一說翠鳥外形各部分的特點。
第二步:細讀課文,體會作者是怎樣把翠鳥小巧玲瓏的形象寫得活脫傳神,十分可愛的?
要點:
爪子──“小”而“紅”
羽毛──非常鮮艷(聯系上下文理解“鮮艷“的意思,辨析“橄欖色、翠綠色、淺綠色”。)
眼睛──透亮靈活
嘴──“尖”而“長”
2.實驗操作感受翠鳥捕魚時的動作特點。
(1)自讀“翠鳥捉小魚”的段落。
(2)談感受:從作者對翠鳥捉小魚的有關描寫中可以感受到翠鳥捕魚的特點是──快(敏捷)。
(3)小組合作操作演示翠鳥捕魚的經過:以桌面為水面,橡皮為小魚(置于課桌中間),兩人分別持一支鉛筆為葦稈置于課桌兩頭,用手
表示翠鳥,演示翠鳥捕魚時的動作。特別提示:手離桌面不能太高或太低,且動作要快,只有這樣才能表現出“貼著水面疾飛”的景象。
(4)語言和思維同步訓練。
激疑:從哪些詞句可以看出翠鳥行動敏捷?為什么?
A.找出描寫翠鳥行動敏捷的詞語:疾飛、貼著、輕輕地停、蹬開、像箭一樣飛過去、叼起……
B.朗讀比較下列兩組句子,體會用詞的傳神與描寫的生動:

C.引導學生運用“由前提到結論”的推理方法理解詞句與“表現翠鳥敏捷”的聯系,體會遣詞造句的妙處,重點指導理解難句“只有葦稈還在搖晃,水波還在蕩漾?!?/p>
例1:前提:翠鳥小巧玲瓏(身體很輕)。
結論:蹬一下葦稈不會引起多大的搖晃。
例2:前提:翠鳥的身體很輕。
結論:叼起小魚不會引起水面很大的水波。
例3:前提:翠鳥叼起小魚往遠處飛走了,只有水波還在蕩漾。
結論:翠鳥從叼起魚到飛走用的時間很短,連水波紋都沒有消失。
(5)再次欣賞《翠鳥的“高臺跳水表演”》片斷。
(6)賽讀描寫翠鳥行動敏捷的語段。
3.明理中體驗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小組合作進行對話練習──與老漁翁對話,之后暢談感想或收獲。
感悟要點:
(1)從人與鳥做朋友體會人與自然的和諧。
(2)建立共同的心愿“,希望”中表達對翠鳥的喜愛之情。
(3)懂得要保護鳥類、保持生態平衡。
四、拓展閱讀
通過網絡、書籍或求教于其他學科的老師,了解更多有關翠鳥的知識,收集相關的資料相互交流閱讀。
點評
《翠鳥》是一篇常識性的課文,作者觀察細致,描寫生動,層次清晰,字里行間流露出愛鳥的情感。教學的關鍵不僅在于引導學生懂得作者是怎樣觀察事物,抓住特點把觀察到的事物具體地、有順序地寫出來的,更重要的是憑借它進行語文基本功的訓練。
1.遵路入境。有效的閱讀需要從語言文字入手感知文章的內容,進而體會作者所表達的情感。這是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的認識規律。遵循這種認識規律引導學生尋路閱讀,了解課文的“板塊”,因勢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巧妙地進入課文的情境之中。
2.動心去學,動情去讀。學習總是在一定的情境中產生的。閱讀起始,一幅美麗誘人的圖景讓學生頓生好奇心,一段展現翠鳥高臺跳水絕技的短片讓學生的好奇心得到進一步的滿足,從而增添了閱讀的興趣,情感自然會集中到一個“愛”字上面,達到隨心閱讀、情不自禁的境界。
3.行勝于言。葉圣陶說“:一定要把知識跟實踐結合起來,實踐越多就知道得越真切,就越能起指導實踐的作用。”教學中,我選擇有針對性的實驗操作形式,如讓學生給翠鳥模型圖配色,演示翠鳥“貼著水面疾飛”的敏捷動作,與老漁翁對話感受人與自然的和諧等,親身體驗的過程實際就是對課文內容逐步理解和感悟加深的過程。
4.言語訓練與思維訓練同步。圍繞課文的寫作特點和語言特點,抓住重點句段認真品味分析,注重教給學生思維的方法,在遣詞造句絕妙傳神的體會中把作者為文之道、行文之法通過思維實踐內化為學生自己的能力,從而達到讀寫訓練的“言之有物”和“言之有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