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下語文課文復習教案
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對象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關于六下語文課文復習教案,供大家參考。
六下語文課文復習教案1
第一課時
復習、積累成語。
1、前幾天我們學了課文,想到20天后我們也將分別,大家心中一定有很多感慨。是啊,這六年的時光過得太快,轉眼間我們就要畢業了。你能用一個成語來概括時光的飛逝嗎?(時光如梭,歲月如流,光陰似箭,白駒過隙…)
2、用這些成語來形容時光的短暫是多么恰當啊!成語是祖國語言文字的瑰寶。本學期我們就學習了許多,課文中有,每個單元的練習中也羅列了不少。老師讓你們回去歸類、整理了。誰來介紹一下你把哪些成語歸為一類?請你來教大家怎樣記住它們。
3、請學生介紹自己歸類的成語,教大家記住它們。
("一"開頭,AABC…)
(近、反以詞,按同學的性格特征,按成語典故,褒義、貶義,編故事…)
4、小結:成語有很多歸類方法,適合自己記憶的就是最好的。如果你的好方法來不及介紹,可以課后把它教給你的好朋友。關鍵看誰記得最多、最牢。當然光積累很多成語還不夠,真正有才華的人會恰當使用它們。
5、我來看看你們是不是有才華呢?老師這兒有幾組題目,你們每一個四人小組將通過選擇序號來決定你們答題的類型。這兒有A、B、C、D、四個序號可供選擇。
A組:根據下列情景,寫出你想到的成語。
B組:請把下列成語,編成一個簡短的小故事。
(可以先構思好情節,組織好語言,再動筆寫。)
C組:請選擇合適的成語填入空格,連成一段話。
D組:把下面的成語補充完整,看看你填的是哪些人名和地名。
6、小組合作完成練習,按順序全班交流。
7、總結:通過剛才的活動,老師發現你們會用了許多成語,但有些同學可能發覺自己的成語知識還有疏漏。希望你能用這最后的20天,更要用自己的一生去學習,去積累。
第二課時
一、復習、積累古詩。
1、其實,六年的時光并不短暫,六年來,我們在母校不僅學會了許多成語,還學習了不少古詩。這學期我們學習了三首描寫春天的詩。你還記得嗎?
2、都是描寫春天的詩,它們之間有什么異同嗎?
3、有感情地背誦。(指名背,推薦背,齊背)
4、古人寫了很多贊美四季的詩。六個春秋我們一起走過,臨別之際,大家感慨萬千。古人就"送別"這個題材也作了不少詩,老師讓你們回去收集了,能談談你最喜歡的那首送別詩嗎?
5、指名交流,有感情地背誦。
(老師知道你們認真地找了很多,課后來背給我聽好嗎?)
6、小結:古詩語言簡潔,意蘊深厚,多積累一些對我們學習語文很有幫助。如果你能把小學生必背的70首古詩分分類,都背下來,一定會受益匪淺。
二、復習、積累名言警句。
1、前一階段,我看見很多同學都在寫臨別贈言,但寫的時候挺發愁,不知道該寫些什么呢?你們想知道古人送別時會贈給友人什么話嗎?他們會送自己最喜歡的詩句,或勉勵友人,或與友人共勉的`話。
2、老師這兒有幾句名言警句,(出示)選擇一句,送給某一位同學,你想送他哪一句呢?為什么?
3、除了這些,你一定有自己最喜歡的名言想送給好朋友,我們來交流一下。
4、學生補充課外名言警句。第三課時
語言積累的運用,寫臨別贈言。
1、這節課我們把以前學過的許多成語、古詩、名言整理、復習了,并進一步了解了他們如何運用。我想此刻讓你再為好友寫上一段臨別贈言,你會有許多話要講:或許你會用一些成語來贊揚他的為人,祝福他有美好前程;或許你會用一些詩句來表達離別之情;或許你會送上一句與他共勉的話語。
2、請你用心地、真誠地為你的好友寫一段臨別贈言。
3、學生寫臨別贈言。
4、學生交流臨別贈言。
5、總結:我相信這些真情而意蘊無窮的話語,會讓你在多年后再次翻開同學錄時,回想起母校,回想起同學。或許,好朋友的一句話會陪伴你一生,激勵你一生。
六下語文課文復習教案2
一、 復習目標
1、熟記聲母、韻母、聲調和整體認讀音節。
2、認識大寫字母、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
3、熟練掌握拼音方法(準確拼讀音節、正確拼讀多音字)。
4、看拼音寫字、寫詞語、寫句子,借助漢語拼音讀課文。
二、復習重點
1、學會23個聲母,24個韻母,16個整體認讀音節。
2、熟記漢語拼音字母表中26個字母,讀準四聲及輕聲。
三、復習過程
1、聲母23個:b p m f d t n l g k h j q x
zh ch sh r z c s y w
2、韻母24個:
單韻母(元音):a o e i u ü
復韻母(8個):ai ei ui ao ou iu ie üe
特殊韻母(1個):er
前鼻韻母(5個):an en in un ün
后鼻韻母(4個):ang eng ing ong
四、 整體認讀音節(16個)
zhi chi shi ri zi ci si yi wu yu ye yue yuan
yin yun ying
五、 字母表(26個)
大寫: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小寫:a b c d e f g h i j k l m n o p
大寫:Q R S T U V W X Y Z
小寫:q r s t u v w x y z
六、 聲調:陰平(一聲)陽平(二聲)上聲(三聲)去聲(四聲)
七、 拼法:1、兩拼法 2、三拼法 3、直呼法
八、 拼寫規則
1、j q x 相拼,兩點要省去,普通話里的音節,ü只和n l j q x相拼,所以ü和j q x相拼時省去兩點。
2、ü與n l相拼時,ü不能省去兩點。
3、i u 單獨成音節或開頭的韻母單獨成音節時,前面應加y w .
4、標調方法:有a不放過,無a找o e,i u 并排標在后。(注:如在i上標調號,i上的點必須去掉 。)
5、兒話音規律:各類韻母兒話有不同的規律,讀音、書寫并不一致,常見的a o e i u 的韻母兒話時,要在原韻母后面加上卷舌動作。
6、輕聲規則
(1)、名動或動詞的第二疊音節輕聲。
(2)、表示方位的詞“里、上、中、下、邊”等讀輕聲。
(3)、表示趨向的.動詞“去、來、起來、回來、回去、上來、下去、上、下”讀輕聲。
(4)、夾在動賓短語中間的量詞有的讀輕聲。
(5)、單純詞的第二音節一般讀輕聲。
(6)、詞尾的字“子、兒、頭、巴”和表示多數的“們”讀輕。
(7)、助詞的“的、地、得、著、了、過”讀輕聲。
(8)、語氣詞“啦、吧、嗎、呢、哪、呀、啊、嘛、哇”讀輕聲。
7、隔音符號
在漢語拼音中,以開頭的音節連接在其他音節后面時,如果音節的界限發生混淆,就用隔音符號“﹐”隔開。
8、“啊”的變調和變音
(1)、前一音節收音是a o e i u ü,“啊”讀“呀”。
(2)、前一個音節收音是u(包括a o),讀“哇”。前一音節收音是n,讀“哪”。前一個音節ng,讀“nga”。
六下語文課文復習教案3
學習目標:
1、能根據課后注釋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內容。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理解重點詞句,領悟文中所講的道理。
4、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點,激發學習文言文的興趣。
學習重、難點:
1、正確朗讀和背誦課文。
2、能參考注釋讀懂每句話的意思。
學習準備:
學生可查閱有關書籍或上網查找資料,初步了解孔子、孟子的生平。
課時:建議兩課時,也可以根據學情適當劃分學習內容
學習過程:
一、預習導航:
課文導讀
同學們,還記得我們以前學過的《楊氏之子》、《伯牙絕弦》這兩篇文言文嗎?課文短小精悍,卻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給人深刻的啟發。讓我們先來回憶一下曾經是怎樣學習的?有哪些好的學習方法?今天我們還要繼續學習兩則新的文言文,看看從這兩個小故事中,你又能感悟到什么?明白怎樣的道理呢?
基礎達標
1、結合課文語言環境,給下列加點的字注音。
學弈( )惟( )鴻鵠( )繳( )弗( )矣( )與( ) .......
盤盂( )滄( )滄涼涼 孰( )為汝( )多知乎? ....
2、在括號里寫出加點詞的意思,再回答問題。
弈( )秋,通國( )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 ) 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wéi)( )弈秋之為聽;.....
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hú)( )將至,思援弓繳(zhuó)而射之。雖與之( )俱( )學,弗(fú)若之矣(yǐ)。為是其......
( )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3、聯系課文注釋,理解下列句子的意思。
①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②雖與之俱學,弗(fú)若之矣(yǐ)。
③為是其智弗若與(yú)?曰:非然也。
④“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⑤:“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
同學們挑戰自我:如果你學有余力,可以嘗試完成下面內容。
1、背誦課文。
2、聯系生活實際寫一寫從故事中悟出的道理。
同學們,有創意的表達才是生命力的語言,大家不妨走進角色,走進歷史,以小組為單位,扮演一回劇中的人物,將課文中的語言或豐富、或轉化,使之成為淺顯易懂的、極具感染力的戲劇語言,都來演一演、說一說課文中的故事。
相關鏈接
1.孟子(約公元前372—前289)名軻,字子輿。戰國時鄒國(現山東鄒縣)人。我國古代思想家、教育家。是孔子以后的儒家大師,被稱為“亞圣”,后世將他與孔子合稱為“孔孟”。《孟子》是孟子與他的_合著的,內容包括孟子的政治活動、政治學說、哲學思想和個性修養等。全書分為《梁惠王》《公孫丑》《滕文公》《離婁》《萬章》《告子》《盡心》等七篇。
2.孔子(公元前551—公元前479)名丘,字仲尼。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東南)人,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他的一生言行被他的學生編成《論語》一書,流傳于世。
懸梁刺骨“(蘇秦)讀書欲睡,引錐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東漢〃班固《漢書》:“孫敬字文寶,好學,晨夕不休。及至眠睡疲寢,以繩系頭,懸屋梁。”
參照原文:
篇一: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篇二: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cāng)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
兩小兒笑曰:“孰(shú)為汝(rǔ)多知(zhì)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