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五年級學生無論在學習還是在生活中,都不甘落后。下面由我來為大家整理關于長春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供大家參考。
長春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使學生知道琥珀的形成和發現的過程及在科學上的價值,懂得任何事物的形成和發展都必須具備一定的條件。
2.體會科學小品的特點,分辨真實的描寫和想象的描寫。
3.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4.培養學生閱讀科普讀物的興趣和能力,激發其探索大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點:
理解琥珀形成的過程和必須具備的條件。
教學難點:
體會科學家是怎樣進行合理想象的。
教學準備:
教師:多媒體課件、學習卡
學生:搜集有關琥珀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導入,體會“珍貴”
同學們,在我們六年級語文下冊第四單元,編者為我們安排的主題是——板書:生命 在生命這一單元里有一篇文章叫——《琥珀》,板書課題,請同學們觀察這兩個字,都是什么旁?再讀讀這一組帶王旁的詞,發現了什么?都是提“王”旁,其實是斜玉旁,大多表示珍貴的寶石。可見琥珀也是比較珍貴、稀奇的。
設計意圖:由單元主題直接導入課題,通過提“王”旁的詞語,初步感知琥珀的珍貴。
(二)預讀檢索,初步感知
1.交流預讀單(相關題目)
(1)那么通過課前預習,誰來說說什么是琥珀?欣賞圖片
(2)這篇課文圍繞“琥珀”,都寫了哪些內容?
(3)這是一篇什么體裁的文章?
2.出示圖片:這就是文中那塊琥珀,大家看看這塊琥珀有什么特點?
3.這塊琥珀有什么科學價值呢?
一萬年前的詳細情形,科學家是親眼所見嗎?(不是)
師:不是親眼所見,那就只能是——(想象)
這個故事確實是科學家想象出來的。那為什么作者在這里不用“想象”而要用“推測”這個詞呢?(理解“推測”)
你認為作者的證據是什么?(那塊琥珀的樣子)
請同學們齊讀琥珀的樣子。
過渡:琥珀的樣子是科學家真實所見,科學家就是根據這塊琥珀的樣子想象了一萬年前的詳細情形,一萬年前的詳細情形,就是琥珀的形成過程。這也是本節課我們學習的重點內容。
設計意圖:通過交流預讀單認識琥珀,并了解課文圍繞這塊琥珀都寫了哪些內容,隨著學生的匯報,抓住琥珀的樣子和價值,比較“想象”和“推測”兩個詞語,并理解意思。隨之明白科學家是根據琥珀的樣子推測了故事的詳細情形。抓住課文的關鍵點,變序教學,從篇末入手,不僅訓練了學生語感,更重要的是調動了學生的情緒,使學生懷著興奮和喜悅的心情投入下面的學習。
(三)研讀貫通,交流感悟。
1.小組研讀,合作共學。科學家就是根據看見的這些真實的事物,想象了一萬年前的詳細情形,那作者是如何根據那塊琥珀的樣子推測出琥珀的形成過程呢?請同學們小組研讀。
研讀要求:(1)把“真實”的部分(琥珀的樣子)和前邊“想象”的部分聯系起來讀,在“想象”部分找出與“真實”對應的句子批畫下來。(2)用“根據____,推測____”或者用上“因為……所以……”“只有……才……”等關聯詞語在小組內說一說,作者如何推測琥珀的形成過程的。
2.交流。
3.通過以上的練習,我們知道了這個故事不是憑空的想象,作者寫的都是有根據的,是科學的推測。這是科學小品文的一大特點。(科學性)
4.現代科普作家、文學翻譯家顧均正先生說:科學小品文是科學與藝術化合成的結晶體。
請同學們再默讀故事,找出文中描寫生動形象的語句與大家分享,并說明原因。隨機指導朗讀。
這樣描寫使文章生動,形象,更具趣味性,富有文學色彩。(文學性)
設計意圖: “淡化分析,著重感悟”,學生認真閱讀分析課文,找出內在聯系,然后才能運用上這些關聯詞語,體會作者如何推測琥珀的形成過程。通過學生的讀和練來讓其獲得感悟。在這里,重組課文語言是運用語言的訓練;找出語言的邏輯關系是思維的訓練;小組合作學習是學習方法和學習品質的訓練。
(四)情感遷移
1.《琥珀》一文為什么會被放在“生命”這一單元里,請同學們閱讀“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快樂的……,獲得了永恒”。
請同學們再讀讀課文第12自然段,比較一下,在時間的長河里,成千上萬綠翅膀的蒼蠅和八只腳的蜘蛛來了又去了,都成了過眼煙云,而這兩只小蟲卻留了下來,你有什么感受?
過渡:所以這塊琥珀很珍貴,很有價值——科學研究價值、藝術鑒賞價值、經濟效益……是的,它們的生命雖然在那一瞬間終止了,但生命的價值卻獲得了永恒。
2.那么由這塊琥珀你獲得了哪些生命的啟示?(名言或是事例)
這說明,死和生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生命的價值也不是靠壽命的長短能衡量的。比如說:那些為了今天幸福生活而壯烈犧牲的革命烈士;在有限的生命里,詮釋了他生命的意義的雷鋒;5.12地震中舍己救人的譚千秋老師等等,雖然他們的生命在那一刻定格,,但他們生命的價值卻在那一瞬間獲得了永恒。
3.老師這里有幾句名言想送給大家。
生命的價值不在于時間的長短,而在于你如何利用它。——蒙田
誰能以深刻的內容充實每個瞬間,誰就是在無限地延長自己的生命。——庫爾茨
人生的價值,并不是用時間,而是用深度去衡量的。 ——列夫·托爾斯泰
生命苦短,但美德能將它傳到遙遠的后世。—— 莎士比亞
設計意圖:結合“我的視角”中丁丁的話,和課文第12自然段的再學習讓學生體會《琥珀》一文為什么會被放在“生命”這一單元里,從而明白死和生之間沒有嚴格的界限,生命的價值也不是靠壽命的長短能衡量的。由此得到啟示并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積累名言,進一步深化生命這一主題。
(五)課外延伸
1.同學們,這一塊罕見的琥珀現在就放在博物館里,你能運用優美的語言,按一定順序,結合你對生命的理解,為這塊琥珀寫一份解說詞嗎?
2.本文是根據德國科學家、科普作家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改寫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是集科學知識與想象情節于一體的一本可讀性非常強的科普讀物,一共有十五個有趣的故事,包含的范圍相當廣泛,是一本內容通俗易懂、文字生動活潑的科普著作集。
柏吉爾以擬人、夸張和想象的寫作手法,描述了天體運行的關鍵、,揭示自然界乃至宇宙的奧秘。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去讀讀他的著作。
設計意圖:語文教學要注重開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促進學生持續發展。一方面從寫作角度激發學生的興趣,為琥珀編寫解說詞,另一方面通過學習方法遷移和閱讀柏吉爾的《烏拉·波拉故事集》,拓展學生的課程資源,激發學生閱讀的興趣,又可使課外閱讀不流于形式。
板書設計:
琥 珀
科學小品文 科學性
文學性
推測
形成 (那塊琥珀)→(詳細情形)
↓ (真實) (想象)
發現
↓
價值
長春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2
教學目標
了解邊塞詩歌的特點 。
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鑒賞同類詩歌,進一步了解詩人邊塞詩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理解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的藝術技巧。
品味詩人筆下的思鄉之情與誓死殺敵的精神
教學過程
一、解題
《從軍行》是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內容敘述軍旅戰爭之事。本詩體現了出征將士報國御敵,以身許國的壯志。
二、總體感知
邊塞詩歌的代表人物和風格 盛極一時的邊塞詩是構成盛唐之音的一個基本內容,它在中國詩歌的地位,是前無古人的。在盛唐邊塞詩人中,高適、岑參向來并稱齊名。
三、王昌齡背景介紹
詳見《學海導航》 王昌齡邊塞詩的代表作是《出塞》和《從軍行》。《出塞》共有兩首(均從《全唐詩》)。其一為: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但使龍城飛將在,不教胡馬度陰山。
四、詞語點撥
1.青海:指青海湖。今青海省西寧市西。古名鮮水或仙海,北魏時始名青海。唐朝和吐蕃經常在這一帶發生戰爭。暗雪山:使雪山晦暗無光。雪山:指河西走廊南面的祁連山。
2.玉門關:今甘肅省敦煌縣西。漢時是邊境的一個重要關隘。唐時是通往西域的要道,是突厥的勢力范圍。
3.樓蘭:漢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鄯善縣東南)。漢武帝時,遣使通大宛,樓蘭阻擋道路,攻擊漢使。昭帝元鳳四年(前七七),大將軍霍光派平樂監傅介子前往樓蘭,用計斬其王。唐時已無樓蘭之稱。這里借用此典,意指消滅侵擾唐朝邊境的外敵。還:歸,回家。
五、總體感知
詩開始兩句,次第展現出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的上空,長云彌漫;濃厚的云層,使湖北面綿延千里的祁連雪山也顯得隱隱約約;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里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塞戍邊將士生活、戰斗的典型環境。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著豐富復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蒙暗淡的景色里。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短短七個字,我們可以看出環境的險惡,戰爭的頻繁,以及將士們不畏艱險、英勇戰斗的英雄形象。“百戰”極言戰事之多;“黃沙”二字,極力突出西北戰場的特征,令人宛見“日暮云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斗的艱苦激烈和將士們所做出的犧牲。但是,金甲盡管磨穿,將士們的報國壯志卻并沒有消磨,而是在連年戰爭和大漠風沙的磨煉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這些將士們豪壯的誓言。 這首詩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轉折有致,對照鮮明,抒寫出了戍邊將士的豪情斗志。整首詩的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體現出王昌齡絕句的突出優點,也是盛唐邊塞詩中的優秀篇章。全詩前兩句是鋪墊,是烘托,是渲染;后兩句是抒情,是顯志,是歌贊。景中寄情,以實代虛;情中有物,以實化虛。整首詩不僅格調高昂豪邁,蘊含深邃,而且用語也十分洗煉、精道。
六、重難點分析
1.詩中“黃沙百戰穿金甲”句具有高度的概括性,請作具體分析。 答:“黃沙”形象點出邊塞戰場的特征,“百戰”極言戰事之頻繁,“穿金甲”是說金甲都磨穿了,形容時間之長,戰斗之艱苦。短短七個字,高度概括了邊地之荒涼、條件之惡劣、時間之漫長、戰爭之頻繁艱難。
2.一、二句寫景對表現戍邊將士有什么作用? 答:通過境界壯闊、環境惡劣的景物描寫,襯托戍邊將士不畏艱難,守衛邊疆的豪情壯志。
七、比較鑒賞
比較分析本詩與《從軍行》(其四)(青海長云暗雪山)在抒情上各有有什么特色?在環境與心理描寫上又有什么不同? 提示:抒情(“其一”曲筆抒情,虛寫征人家鄉的妻子的無奈而痛苦的思念之情;“其四”是直接抒情,抒發戍邊將士為國殺敵、視死如歸的豪情壯志 環境與心理描寫(“其一”側重環境的凄涼孤獨,通過寫羌笛的聲音,從聽覺上抒寫思鄉之情,心理描寫采用虛寫方式,以想象寫情;“其四”側重寫邊塞環境條件的艱苦,心理描寫上采用實寫方式,直接寫戍邊將士為國盡忠,慷慨豪情的激情)
八、課堂小結
九、布置作業
背 誦 全 詩
長春版五年級語文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會講這個寓言故事,了解“相濡以沫”的寓意,會用這個成語。
教學重點:熟讀背誦課文,理解文意
教學準備:掛圖、有條件的準備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一課時
備課人:初鵬
備課時間:上課時間: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自己讀課文,讀正確
2、教師范讀,注意斷句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3、學習生字:濡 沫 涸
4、練讀課文,讀熟練
二、學習課文
1、借助書下注釋,試著自己講講課文的意思
2、指導理解文意
1)泉涸:涸:干涸,泉水干枯的意思
2)魚相與處于陸:(許多)魚一起(就)呆在陸地上。相與:表示同時同地做某件事。可譯為“共同”。于:在
3)相呴以濕:(它們)互相哈氣用來濕潤(對方)。呴:張口呼氣;噓氣。以濕:使濕潤。
4)相濡以沫:互相用水沫(使對方)沾濕。
3、朗讀背誦課文
4、總結:莊子是一個灑脫的人。莊子的意思其實是說,與其兩人身處困境,相濡以沫,相扶前行,不如大家都開開心心,沒有身入困境,也彼此從來不曾認識對方。
三、拓展閱讀
【原文】 “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與,皆物之情也。彼特以天為父,而身猶愛之,而況其卓乎,人特以有君為愈乎己,而身猶死之,而況其真乎?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呵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夫大塊載我以形,勞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譯文】死生是天命,人世有夜晝的永恒是自然。人對此不能參與其中,這都是事物的常情。那人只把天當作父親,還終身很愛戴它,何況那卓越的真人呢?人們只認為國君勝過自己,還終身很情愿為他去死,何況那真人呢?
水源干枯了,魚兒一起在陸地上,用濕氣互相呼吸,用口沫互相沾濕,還不如在江湖里互相忘掉。與其稱頌堯而譴責桀,不如把兩者忘掉來歸化那道。天地賦予形體讓我承受,賦予生命讓我勞累,賦予衰老讓我安逸,賦予死亡讓我安息。所以把自己活著看作是樂事,也就是把自己死去看作是樂事了。
四、布置作業:語文書后給出了四個成語“杞人憂天”“塞翁失馬”“畫蛇添足”“鐵杵磨針”,查找資料了解這幾個寓言的內容,并了解寓意。
板書設計:相濡以沫
泉涸,魚相與處于陸,相呵以濕,相濡以沫,
不如相忘于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