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老師,可能需要進行教案編寫工作,編寫教案有利于我們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如何把教案做到重點突出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長春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長春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既然是是通過詩歌這種體裁來表現愛國情懷這這一主題,那么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就應該抓住“詩歌”和“愛國”者兩個重點來確定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體會古詩的韻律,領略古詩的音韻美,凝練美,意境美和含蓄美。
過程與方法:體會其中蘊含的情理,做到學以致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領略詩人深沉的愛國情感。
教學重點
理解詩歌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教學難點
深入理解名句,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法學法
對于五年級的學生來說他們在詩歌的學習方面也有了一定的基礎積淀,所以在這堂課中我覺得應充分的貫徹老師作為輔導者,學生才是主體,將課堂還給學生的理念。在教法上,老師主要還是要通過講授的方法來行課引導學生的學習,而學生在的學法上主要是通過誦讀和討論來學習這首詩歌,來體會詩歌中的愛國情感。
教學過程
1、新課導入
杜甫是學生已經接觸過的詩人,所以我覺得在導入這個環節選擇介紹作者來導進課文。一方面,先讓學生說出現在他們對杜甫的一些了解,這樣不僅可以讓學生相互學習和積累文學常識,而且還可以讓老師了解到學生對知識的積累和掌握情況,再者課堂一開始的師生互動,能夠使得課堂能夠融洽些,學生也能集中注意力。另一方面,在學生回答完后,老師再對學生的回答的內容作總結和補充,提出學生要掌握的文學常識,并且抓住其中的一個要點來引入正課,而這個要點自然是要抓住愛國情感這個點來過渡到正課。
2、詩歌講解
詩歌的講解評析是課堂的主題部分,在這個部分我想不僅要講解詩歌也要教會學生怎樣的分析詩歌和記憶詩歌。在講解的過程中我們要抓住個線索來分析這首詩歌,而在這里我想抓住情感這個線索來分析,在了解學習完字詞后先讓學生嘗試朗誦一下這首詩歌,當然這時學生還沒能很好的把握這首詩歌的情感,所以就需要進一步的分析這首詩歌了,由此正式進入詩歌。所在這一部分我想有以下的幾個部分。
(1)了解字詞 結合課下注釋和工具書等解決生字詞: 抵:值 渾:簡直 勝:承受 簪:zān
(2)初讀詩歌及介紹詩歌的寫作背景,引出把握詩歌情感這個線索。
(3)分析講解詩歌
A.學生先結合課下的注解以及小組的討論嘗試翻譯下詩歌。
B.請一為同學翻譯下詩歌的首聯和頷聯
C.講解詩歌的首聯和頷聯,確定首聯和頷聯的聯系, 首聯:一幅國破后的衰敗凄涼的畫面
頷聯:以“花”“鳥”作為主體的觀畫傷情。有言:詩中有畫,畫中有詩。所以在分析詩歌的詩歌可將這一思想貫徹在分析中,首聯是勾勒出了一幅衰敗的景象,通過和學生一起的分析出這幅畫面,而緊接的頷聯我們可看到“花”“鳥”
兩個物象說到“花濺淚”“鳥驚心”那么就可由此提出問題:花為何濺淚,鳥又是為何驚心?這樣兩聯的聯系也就確立了。
所以在這里主要的提問有:
首聯向我們展示了怎樣的一幅畫面?
花為何而濺淚,鳥又是為何而驚心?
D.分析完兩聯之后可讓學生朗誦首聯,朗誦時可在腦海中勾勒出剛才的分析出的畫面,然后再由勾勒的畫面嘗試背誦這兩聯。
E.請學生翻譯詩歌的頸聯和尾聯
F.講解頸聯和頷聯,確定這兩句的聯系。頸聯:國家戰亂,思念家人 尾聯:一個頻頻搔頭的白發老人的形象,頸聯的結果。“白頭搔更短”這是為什么呢?那是因為對家鄉的思念以及對戰爭的殘酷的痛恨。所以以此作為連接點建立兩聯之間的聯系。
主要的提問設計:
為什么會“家書抵萬金”;體現了什么?
為什么會“白豆搔更短”?
G.學生根據兩聯之間的聯系朗誦頸聯和尾聯,腦海中浮現一個頻頻搔首的老人形象,然后再由這個老人形象老嘗試背誦這兩聯。
H.根據剛才的分析,嘗試背誦全詩。
3、探究感悟
A,分析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講解互文修辭手法。
互文:上下兩句或一句話中兩個部分,看似說兩件事,實則是互相呼應,互相闡發,互相補充,說的是一件事情。
詩句理解:由于為國事擔憂,為離別感到遺憾,花兒也不禁落淚,鳥兒也為此驚魂。
B,分析尾聯“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中的典型的愛國人物形象。
藝術形象:詩人滿頭白發如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這一細節含蓄而又深刻的表達詩人的內心世界。
4、課堂總結
這是一首抒發(愛國情感)的詩歌,他刻畫了怎樣的一個人物形象,他充滿了怎樣的情感,那么我們應該用什么樣的思想感情來誦讀這首詩歌?
本詩歌的名句是哪句,它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根據腦海中的畫面有感情的背誦詩歌
5、課后練習
再搜索一首杜甫表現愛國情感的詩歌,并對其進行分析,體會是怎樣表現愛國情感的。
板書設計
板書設計要求簡介扼要,要能清晰明確的反映教學的重點,所以在板書設計的方面,我選擇板書各聯描述的主要內容,并使這些內容能夠建立起聯系,使得學生對詩歌的理解能夠渾然一體,而且通過這個板書能夠在腦海中勾勒出一幅
畫面,而由這幅畫面能夠背誦出這首詩歌,做到所謂“詩中有畫,花中有詩”。
詩中有畫,畫中有詩
首聯:一幅國破的衰敗凄涼的圖畫 ↑↓ 畫→觀畫
頷聯:以“花”“鳥”為主體觀畫傷情
頸聯:國事戰亂,思念親人
↑↓ 為什么“白頭搔更短” 尾聯:一位頻頻搔首的老人
長春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2
教材分析:
唐玄宗天寶十五年(756年)六月,安史叛軍攻陷長安,肅宗在靈武即位,改元至德。七月杜甫在投奔靈武途中,被叛軍俘至長安,次年(至德二年)寫此詩。詩人目睹淪陷后的長安之蕭條零落,身歷逆境,憂國思家,不免感慨萬端。頭兩句詩即直寫眼前景物: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山河依舊,卻已江山易主,亂草遍地,林木蒼蒼,滿目荒蕪。三、四句是觸景生情:眼望春花卻流出離別之淚,久別的苦情使人聽到鳥兒叫也心驚。五、六句則以家書久絕的夸張描寫,表現了離亂中的思親之情,寫出了“家書抵萬金”這一千古傳誦的名句。最后兩句是由上面的一切所引出作者苦痛之狀,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白發,幾不勝簪。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親人的美好情操。
教學目標:
1.認識3個生字,會寫2個字。
2.感悟詩情,理解詩人的愛國情懷。
3.朗讀背誦這首詩。
教學重點:理解詩意,感受詩歌意境,體會詩人憂國憂民與愛民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賞析“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體會其蘊含的思想內涵。
課時安排:兩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二、 導入
公元756年7月,愛國詩人杜甫聽到唐肅宗在靈武即位的消息,便把家小安頓好,去投奔肅宗。可是途中被安史之亂的叛軍俘虜,帶到已經失守的長安,他親眼目睹了淪陷后的長安之蕭條零落,身歷逆境,憂國思家,不免感慨萬端,于第二年的三月寫下了《春望》。這節課,就讓我們一起來走進《春望》這首古詩。
二、簡單介紹作者及寫作背景。
三、結合預習,初步學習古詩。
1、范讀,學生注意字音。
2、自讀,準確流利。
注意讀準下列字音:抵 搔 渾 簪
3、借助課下注釋、工具書,掃除文字、詞語障礙。
抵,值,相當;
渾,簡直
簪,古人用來別發連冠的首飾。
四、小組合作,疏通詩歌大意
結合預習、書下注釋、相關資料等引導學生在小組內討論詩歌大意。
(詩歌大意:國家已經破碎不堪,只有山河還在。長安城里又是春天了,但是經過叛軍的燒殺搶掠,早已滿目荒涼,到處長著又深又密的草木。雖然春花盛開,但看了不是使人愉快,而是讓人流淚,覺得花好像也在流淚;雖然到處是春鳥和鳴,但心里由于和家人離別而憂傷,聽了鳥鳴,不僅不高興,還讓人驚心。戰亂持續了很長時間了,家里已久無音訊,一封家信可以抵得上一萬兩黃金那么寶貴。由于憂傷煩惱,頭上的白發越來越稀少,簡直連簪子也別不住了。)
五、再讀詩歌,讀出自己的理解。
六、背誦古詩。
第二課時
一、理解詩的意境
這首詩是唐肅宗至德二年(757年)三月,杜甫在長安時所作。當時長安被安史叛軍焚掠一空,滿目荒涼。詩人觸景生情,抒寫了傷亂的感慨。
詩的前四句寫春天的長安城的敗象,包含感嘆;后四句寫心念親人境況,充溢高情。全詩沉著蘊藉,真摯自然。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開篇即寫“春望”所見: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一個“破”字觸目驚心,一個“深”字,令人滿目凄然。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花鳥本為娛人之物,但因感時恨別,卻使詩人見了反而墜淚驚心。
前四句詩人俯仰瞻觀,由近而遠,由遠而近,從城到山河,由滿城草木到花鳥。感情由隱而顯,由弱而強,步步推進。在景與情的變化中,仿佛可見詩人由翹首望景,逐步地轉入了低頭沉思,自然地過渡到后半部分——想望親人。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寫出了消息隔絕、久盼音訊不至時的迫切心情,這是人人心中所有的想法,很自然地使人產生共鳴,因而成了千古傳誦的名句。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烽火遍地,家信不通,想念遠方親人的慘威之象,眼望面前的頹敗之景,不覺于極無聊之際,搔首躊躇,頓覺稀疏短發,幾不勝簪。這樣,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又嘆息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二、問題探究
1、這首詩寫于國家危難之時,詩中都蘊含了詩人深深的愛國情懷。這首詩最能體現愛國深情的詞或句子是什么?為什么?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個“深”字寫盡山河破碎,人民離散。
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因為感時傷懷,加之久別思家之苦,即便是面對鳥語花香的春景,不但無心賞玩,反而落淚心驚。“濺”“驚”二字,在句中都是使動用法,意思是花使我的淚水飛濺,鳥使我的心靈驚悸。
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連三月”見戰禍之長。“抵萬金”極言家書難得。足見思家之苦。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苦痛無法排解,搔頭更增哀嘆。 )
2、引導學生說說每句都描寫了什么?這些形象各有什么特點,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寫了國都、山河、城、草木四種形象。國破,山河依舊,城春,草木深。這是一幅淪陷中長安城的破敗景象:國都淪陷,城池殘破,雖然山河依舊,可是亂草遍地,林木蒼蒼,使人滿目凄然。)
3、頷聯寫了哪幾個形象,組成了怎樣一幅畫面?
(烽火連天,兵荒馬亂,“家書”承載著親人的牽掛和眷念。詩人盼望得到一封家書,然而終歸是失望,我們仿佛看到詩人滿頭白發如冰雪,因焦慮憂愁而頻頻搔首。 )
4、深入理解“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兩句的意思
“感時花濺淚”——感傷國事,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恨別鳥驚心”——傷心離別,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其實在這里運用了“互文”的修辭手法。意思為:由于為國事而感到傷心,為離別而感到遺憾,所以看到美麗的花兒都禁不住落淚,聽到婉轉的鳥鳴都害怕。
5、這首詩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情感?
(前四句抒發了詩人面對國都淪陷,山河破碎而產生的沉痛和憂傷之情,頸聯抒發了詩人對親人的思念牽掛之情,尾聯總寫憂國思家的感情,在國破家亡、離亂傷痛之外,嘆息衰老,又多了一層悲哀。)
6、名句品評。如“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是千古傳誦的名句,奧妙在哪里? “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舉手搔頭,意欲解愁,可是搔頭解愁愁更愁,稀疏短發,幾不勝簪,頓覺衰老,更增一層悲哀。
三、體會詩人的情感,帶著自己的感受,有感情地背誦。
四、總結
《春望》集國優、家愁、人衰之情于一體,讀后讓人百感交集。詩人借景抒情,言為心聲,真切動人的璣珠般的詞句,牽動著我們每個人的心。
這首詩反映了詩人熱愛國家、眷念家人的美好情操,意脈貫通而不平直,情景兼具而不游離,感情強烈而不淺露,內容豐富而不蕪雜,格律嚴謹而不板滯,以仄起仄落的五律正格,得鏗鏘作響,氣度渾灝,因而一千二百余年來一直膾炙人口,歷久而不衰。
板書設計:
春望
杜 甫
景 情
國破山河在
城春草木深
感時花濺淚 憂國
恨別鳥驚心
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
白頭搔更短 思親
渾欲不勝簪
長春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①背誦詩歌。
②理解詩歌的意境和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了解作者的生平思想。
教學重點
①理解詩歌的思想內容。
②了解作者的生平。
課時安排:半課時。
課前準備
①搜集作者生平思想的有關資料。
②熟讀。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中國是一個詩的國度,自《詩經》起,經兩漢、六朝、唐宋元明清,到現在,將這些詩堆疊排列起來就像那蜿蜒起伏的長城,讀這些詩就像長城那樣綿延不絕。詩歌是情感的產物,不同的地點,不同的時間……都會產生不同的心情,創造出不同的詩篇。今天就讓我們來踏尋古人的足跡,推測名人心情,欣賞名作之境界。
二、學習第一首詩《春望》
1.聽配樂朗誦。
2.全體學生配樂齊讀。
3.學生結合注釋試著理解全詩。
4.由學生提出自己不太理解的地方,師生共同解答并翻譯全詩。
譯詩參考:
國都殘破,山河依舊,長安的春天草木深深。感傷國事,見花而濺淚;悵恨離別,聞鳥而驚心。戰亂烽火已持續三個月,一封家書可抵萬兩黃金。憂而搔頭,白發一天天短少,簡直掛不住束長的簪針。
5.學生齊讀全詩。
6.品味全詩。
⑴本詩是在什么背景下寫的?抒發了詩人什么樣的思想感情?
明確:《春望》寫于安史之亂之后。當時,唐朝首都長安已被叛軍安祿山占領,唐玄宗帶著楊貴妃逃往四川。詩人目睹破碎衰敗的祖國,黯然神傷,抒發了國破家亡、憂國思親的沉痛悲苦之情。
⑵本詩主要寫了哪些內容?
明確:詩的首聯寫望中所見。長安城被叛軍攻破后,遭到了驚人的破壞。叛軍焚燒軍宮室,殺戮無辜,人民朝不保夕,生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國破山河在”,山河依舊,世事全非,失陷后的長安“城春草木深”。春天本是明媚的,然而戰亂中的長安城卻是草木叢生,一片凄風苦雨。詩意形象生動,情感極其沉痛。
詩的頷聯是分寫,通過花和鳥兩種事物寫春天。“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人睹物傷情,見到開放的鮮花,也禁不住悲愴濺淚;聽到鳥兒的啼叫,也禁不住魂悸心驚。
“烽火連三月”,烽火連天,殺伐不斷,詩人遠離家眷,由于戰事緊張,音信隔絕,更覺“家書抵萬金”,在那種兵荒馬亂的歲月,一封普通的家書是多么難得、多么珍貴啊!
長春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落實朗讀,疏通文意,掌握積累文言詞語;
★分析故事情節,多角度概括寓意。
重點難點
★在理解古文的基礎上落實有節奏感的朗讀
★多角度分析理解寓言,培養學生發散思維的能力
教法指導
★讀寓言——借助多種形式朗讀,疏通文意,概括情節。
★品寓意——分析故事人物形象,談談對寓意的理解、認識。
★寫寓言——從鄭人的角度來重新改寫寓言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前一階段,我們學習吟誦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詩詞,感受古人“寄情山水”的情懷,今天來接觸凝結古人智慧的另一種載體——古代寓言。
二、指導學習《買櫝還珠》
(一)讀寓言
1、出示古文語段——
請同學們根據注釋散讀古文,讀給同桌聽,請劃分節奏停頓
2、請一位同學朗讀,正音,標停頓
請同學評點其朗讀,并示范朗讀,落實節奏停頓;
同桌對譯,再讀古文,有哪些字需要積累落實,或者有哪些字無法解決需要提出
交流,落實一些文言實詞;
教師示范朗讀——學生散讀——學生代表朗讀(請朗讀的同學,讀出古文感覺來)——全班齊讀
(二)品寓言
1、故事的起因是:楚人“賣其珠”
落實“珠”的含義:價值連城的明珠
為了“賣珠”,他做了哪些準備工作?——為木蘭之柜,薰以……綴以……
他為什么要這樣做?想象一下他會有怎樣的神情、動作、心理?
——請為楚人設計一段內心獨白:
(四位同學一組,一人記其余幾人補充想象,一人朗讀)
(用兒童的語言去消化故事,檢查學生是否讀懂故事,考查學生語言的表達與運用能力)
2、學生交流寫作片斷
——2-3人,可借助動作、神情來表達心理活動,讀出楚人的躊躇滿志來
(注意引導學生,“珠”的價值遠勝于“櫝”,這樣做是為了抬高明珠的身價,使明珠包裝華美更易賣出,包裝再華美也只是用以彰顯明珠價值的附屬品……)
3、故事的結果是: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討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結果?
楚人此時的心理活動會是怎樣?
鄭人最終是取“櫝”而舍“珠”了,你如何看待他的選擇?
——參考點:楚人的過度包裝使得喧賓奪主;鄭人舍本逐末,取舍不當
4、古文可概括為成語:買櫝還珠,作者(戰國,韓非)
引出寓言:用簡單的小故事,講一個深刻的道理
作者寫這個故事的意圖是:?
——諷刺了那些舍本逐末,不分主次的人
再讀古文,思考我們可以從中獲得哪些啟示?
——形式可能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我們不能只看到形式,而忽略了內容;要分清主次,不能舍本逐末……
5、小小的故事蘊含著古代先哲大大的人生智慧,再來讀一讀這則智慧的結晶
你還知道哪些成語寓言?
三、布置作業
(一)展開豐富想象(二選一)
1、補充鄭人的言行心理,將古文改寫為200字左右的故事
2、為故事設計情節,編寫一幕簡單的課本劇
(二)積累2個寓言故事,準備課前兩分鐘演講主題(二選一)
1、“引經據典”,介紹寓言/成語故事,并根據寓意談談啟示
2、“寓意一點通”,2-3人表演故事,請同學猜出其寓言典故
長春版語文五年級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
★認識3個生字,會寫4個字,理解文中重點字詞。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文言文的語言特點。
★掌握學習文言文的一般方法。
★領悟課文所蘊涵的深刻道理“認清本質決定取舍”的道理。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領悟所蘊涵的深刻道理。
★進行語言的積累與訓練。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 同學們,上一單元我們學習了三篇抒情散文,都是描寫祖國的
大好河山,并抒發了作者的贊美之情,那么這一單元我們將來到漢語家園,對文言文進行學習,我們第一次接觸文言文,大家有沒有信心學好它?(生答:有)
2. 分別講《守株待兔》和《畫蛇添足》的故事引出寓言《買櫝還珠》。
二、新授
1. 板書課題并解釋課題。
2. 朗讀
教研專區全新登場 教學設計 教學方法 課題研究 教育論文 日常工作
① 老師范讀,同學們標注拿不準的字音并注意停頓(教師出示PPT停頓處)
② 同學出聲自由讀,讀準字音并能自由停頓。 ③ 教師指名讀,糾正學生停頓錯誤。
3. 指名同學匯報生字。
4. 分析文言文
① 結合書下注釋,同學自己標注理解。
② 教師重點分析書下五注釋字詞,使學生理解句意。
③ 小組討論,回報文言文大意。
④ 同學討論并總結文言文寓意。
5. 表達訓練
① 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把課文改變成一個小故事,并匯報給大家,在表達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② 給大家放一段改編的小動畫。
③ 互相說一說你身邊曾發生哪些買櫝還珠的事例。
6. 作業
① 有能力的同學可以把你改編的買櫝還珠小故事講給家長聽。
② 背誦文言文
7. 板書設計
買櫝還珠 楚人----為、薰、綴、飾、輯
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只注重外表二不顧實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