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春版上冊五年級語文教案
光陰的迅速,一眨眼就過去了,迎接我們的將是新的生活,新的挑戰,為此需要好好地寫一份計劃了。那么計劃怎么擬定才能發揮它最大的作用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長春版上冊五年級語文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長春版上冊五年級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理解課文內容,懂得要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
4.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重點
1.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第3——12自然段,從中領會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2.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難點
學生從孫臏獻計中,領會到善于觀察善于思考才能想出好主意的道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引入、揭示目標
同學們,在我國古代戰國時期,有一個國家叫齊國,當時齊國的貴族很喜歡賽馬,有一名大將叫田忌,他特別喜歡賽馬。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個歷史故事。
板書課題:提醒:注意生字“忌”上面是自己的“己”。
齊讀課題。
1.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么?
(田忌和誰賽馬?賽了幾場?怎么賽的?結果怎樣?……)
2.揭示學習目標(出示,指名讀):
①理解課文內容,能用自己的話介紹田忌賽馬的經過。
②從田忌賽馬這件事中得到一些啟發。
③有感情朗讀課文。能積累一些詞語。
二、學習“兩次賽馬”部分
(一)找出兩次賽馬的段落。
1.有誰知道本文寫了田忌幾次賽馬?每次賽了幾場?
(兩次,每次三場)
2.同學們打開書,快速瀏覽一下全文,看看課文哪幾個自然段寫的是第一次賽馬?從哪兒到哪兒寫的是第二次賽馬?
學生快速瀏覽交流: 一(1—2) 二(13—17)
(二)自學這兩部分
1.出示學習要求:
學習要求
①各人大聲朗讀1—2自然段、13—17自然段。
②各人按下面的句式,說一說田忌兩次賽馬的經過。
第_次賽馬的時候,田忌先用__________對齊威王的__________,接著用__________對齊威王的__________,最后用__________對齊威王的__________。由于__________,所以田忌__________。
2.學生自學。
3.檢查自學:
①老師要檢查大家自學的情況了。先請人來讀1—2自然段。認真聽,讀完了,我要請人到臺上來講一講第一次是怎么賽的。
指名讀。讀一讀1: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
②一生上臺講說第一次賽馬過程,教師演示課件。
③指名讀13—17自然段。
④另一生上臺講說第二次賽馬過程,
課件。
表揚:說得真有條理,我們今后說話寫文章,也要注意按一定的順序來表達。
三、質疑,推理
1.啟發質疑:
看了兩次賽馬,你覺得有什么奇怪的地方嗎?
板書:初賽失敗——————→再賽勝利
2.順勢設問:
(出示問題1)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的結果為什么不一樣?
3.默讀課文,劃出有關的句子。
(出示):還是原來的馬,只調換了一下出場順序,就可以轉敗為勝。
齊讀這一句。 板書:調換順序
這個計策誰想出來的? 板書:孫臏獻計
四、學習“孫臏獻計”部分。
1.這么好的主意,為什么田忌想不出來,齊威王也想不到,孫臏卻想出來了?(出示問題2:孫臏為什么能想出這個好主意?你從中能體會到什么呢?)
請大家帶著這個問題,按四人小組分角色朗讀3—12自然段。可以互相提醒,揣摩人物的語氣。
2.四人小組練讀——指名四人讀(先說說你給同學出了什么主意)——評價——全班齊讀。
3.為什么孫臏能想出這個好主意呢?在文中找一找有關句子,用筆劃出來,想一想。
(出示)
①齊威王每個等級的馬都比田忌的強。 (善于觀察)
②“齊威王的馬比你的快不了多少呀……” (善于思考)
③齊威王正在得意洋洋地夸耀自己的馬。 (知己知彼)
4.小結:
誰連起來說一說“為什么孫臏能想出這個好主意呢”?
( ①善于觀察 ②善于思考 ③知己知彼 )
五、總結、積累
1.總結全文:
同學們,今天這節課,我們學習了《田忌賽馬》,這篇課文講述了戰國時期,齊國的大將田忌與齊威王賽馬,初賽失敗,孫臏獻計(板書),再賽轉敗為勝的故事。
2.(出示學習目標2)田忌賽馬這件事使你受到了什么啟發呢?
(①善于觀察 ②善于思考 ③知己知彼 ④從全局出發,不怕犧牲局部利益 ⑤遇到困難,不灰心 ⑥驕兵必敗 ……)
板書: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3.課外作業:(課件出示)
找自己感興趣的、有關動腦筋的故事讀一讀,準備參加班級故事會。
板書設計:
田忌賽馬
調換順序
初賽失敗———————→再賽勝利
孫臏獻計
(善于觀察、善于思考)
長春版上冊五年級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理解課文內容,學習孫臏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正確的思想方法。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重點難點分析】
理解田忌第二次賽馬的真正原因,使學生從中學習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同時學習作者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教學媒體選擇與應用】
播放田忌進行兩次賽馬的動畫片,吸引學生的眼球,利于學生理解課文內容,找出第二次獲勝的原因。同時,片中人物的表情和語氣也能為學生分析人物做以鋪墊,并為他們的表演助一臂之力。
【教學流程】
第一課時
一、揭示課題,落實重點訓練項目。
1、讀了課題,你推想課文會寫哪些內容?
(田忌與誰賽馬?怎樣賽馬?結果怎樣?)
2、帶著以上三個問題自讀課文,并在問題的相關處做上記號。完成課后練習第一題。
3、交流自讀成果,串聯問題答案,概括出課文主要內容。
【讓學生通過以疑導讀的方法來掌握課文主要內容,從而使學生積極地投入語文學習之中,并完成初讀任務。】
二、 再讀課文,理清文章段落層次。
1、課文哪部分寫田忌初賽失敗?哪部分寫田忌再賽勝利?哪一部分寫了由敗“轉”勝的過程?
2、參考“轉敗為勝”這一成語,用自然段歸納法理清敘述順序。
【進一步熟悉課文,理清結構,初步感知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過程。同時落實單元訓練重點。】
三、 親自演示講解,理解兩次賽馬的情況。
1、 自讀課文,說說兩次賽馬的情況。
2、 用已準備的多媒體課件演示兩次賽馬的情況,同時讓學生板演并講述過程。
【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過程,先借助多媒體動畫的神奇效果,再引導學生在興趣盎然的演示講述過程中理解課文內容,形成深刻印象。】
四、 深讀課文,研究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原因。
1、 什么叫“轉敗為勝”?看著這個板書,你想問什么?
(還是同樣的馬、為什么能“轉敗為勝”?)
2、 研讀第一次賽馬以后田忌、孫臏和齊威王的心理狀態。
(1) 指導學法:
一劃(表現人物心理的詞句)
二研(這些詞句對表達人物心理的特定含義)
三讀(這些人物的不同情感心理)
【 用科學的學習方法引導學生與文本進行交流,突破難點,升華感悟。】
(2)范例引讀,明確研讀方法與目標。表面上是馬的競賽,實際上是人的智慧的較量。課文在寫賽馬這件事的過程中,把每個人物的特點刻畫得很是鮮明,他們在不同情況下的神態、語氣等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面,我們就來把課文中人物的對話部分再用心地讀一讀,讀了以后看看會有什么新的認識或發現。
(3) 自己研讀。
(4) 交流感悟。
【解放學生的口,引導學生從課文中找到有關的詞句,或含義深刻的句段,品個夠,議個透,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或淺、或深、或對、或錯,只要是在思考,只要敢說,都應該鼓勵,從而激活課堂。】
3、 討論田忌賽馬“轉敗為勝”的原因。
(第二次比賽田忌取勝的關鍵是什么?)
隨機板書: 馬快不了多少
仔細觀察
孫臏 齊威王傲慢、輕敵
↓
認真思考分析
4指導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讀第二部分。
【朗讀訓練是語文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的基礎訓練。在讀中內化課文語言,增強學生語感,體會人物的不同特點。同時學習正確的思想方法。】
五、 分角度演練并評議,深化認識。
1指導合作表演課本劇。
【為學生提供進行語文實踐訓練的平臺,讓學生自主創造發揮,訓練學生的多種語文能力。 】
2在這個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或教育?
第二課時
一、 復習課文主要內容(簡要板書)
二、 復述比賽的過程,特別注意重要的細節和人物(鞏固上節所學內容)?
1、你是田忌,你輸了,當時什么心情、表情?
2、你是齊威王,你贏了,當時什么心情、表情?還想說什么?
【幫助學生理解“垂頭喪氣、得意洋洋、輕蔑”等詞語,體會人物的心情。 】
3、指導朗讀,讀出人物的內心感受。
三、指導識字寫字、積累。
1、這些詞語如此準確的體現了人物的內心想法,我們來寫一寫。
2、指導寫“垂頭喪氣、得意洋洋”。
3、特別指導寫“蔑”“贏”(反義詞是:板書“輸”)。
4、課文中還有許多這樣的好詞,讓我們來積累吧。
課件出示課后積累中的十個詞語,指導理解、朗讀。
5、抄寫積累。
【有效利用課堂時間,落實基礎知識,促進有效積累。】
四、 選擇性練習(寫一寫)。
1、設想這場賽馬將電視現場直播,請你當節目主持人,寫一段解說詞。
2、第二次賽馬結束,假如田忌與孫臏再次見面,田忌會對孫臏說些什么?
3、假如齊威王得知孫臏的用計過程后,他會怎樣想?
【根據學生的個性差異,提供不同的訓練項目提示,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 】
八、作業:查找孫臏、田忌的有關故事資料,講給同學們聽。
【 拓展延伸語文學習內容,將學生引入更加廣闊的語文世界。 】
長春版上冊五年級語文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學習認真觀察、分析的態度和科學的思想方法;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2.學習本課生字,能正確讀寫“垂頭喪氣、胸有成竹、得意洋洋、譏諷”等詞語。
3.學習按一定順序寫的表達方法。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二、基礎知識
1.生字
忌 嫉妒、憎恨:猜忌。怕,畏懼:顧忌。禁戒:忌酒。
敗 戰爭或競賽中失敗(與“勝”相對):勝敗乃兵家常事。
諷 用含蓄的話指責或勸告:譏諷、諷刺、嘲諷
蔑 小;輕:蔑視。無;沒有:蔑以復加。
贏 勝:輸贏。獲利:贏余。
2.要求會寫的詞語:
猜忌 輕蔑 贏利 譏笑 譏諷 反唇相譏
垂頭喪氣 胸有成竹 得意洋洋 目瞪口呆 轉敗為勝
三、教材分析
1.教材特點:
文章語言簡單,條理清晰,層次分明。兩次賽馬過程中,同樣的馬匹,只是調換了馬的出場順序,就得到了截然不同的比賽結果,這其中的奧秘值得分析。同時,文章對齊威王、田忌、孫臏都有一定描寫,恰當的反映出人物的性格特點,這也是孫臏能使田忌轉敗為勝的原因所在。
2.教學重點:
了解孫臏究竟是如何使田忌轉敗為勝的。
3.教學難點:
分析人物性格特點,從而感悟孫臏的足智多謀。
4.教學突破點:
從兩次比賽截然不同的結果入手,分析是什么原因使同樣的馬匹調換了出場順序后,就改變了比賽結果。從而分析人物的性格特點,理解體會孫臏的足智多謀。
四、教法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初讀課文,學習生字新詞。
教學過程:
(一)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同學們,你了解我國古代的賽馬嗎?你知道賽馬不僅體現了馬的實力,還體現了人的智慧嗎?今天我們一起學習《田忌賽馬》。
(二)學習本課的生字、生詞,讀準“臏、蔑”的讀音。
(三)初讀課文,了解課文講述的事件。
(四)小組研究學習賽馬過程。
自由讀文:
1.找出文中具體寫賽馬過程的段落。
2.賽馬過程可以概括為幾部分?
(初賽失敗、孫臏授計、再賽勝利)
小組成員討論學習,各小組匯報學習成果。
(五)課后作業:收集智慧小故事,課上交流。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課文
教學過程:
(一)整體感知
1.從上節課的學習中,你們知道了什么?
2.同樣的馬兩次比賽的結果卻是一敗一勝,產生什么問題?
(二)學習第一次賽馬:
1.指名讀描寫第一次賽馬的段落。一邊聽,一邊想,自己能讀懂什么?可以用序號在書上標記,使思維更具條理。
2.小結:你能試著像體育節目播音員那樣把這次比賽介紹給大家嗎?
3.指名口述這次比賽,學生互評。
(三)學習第二次賽馬:
1.邊讀邊思考:從這段描寫中又知道了什么?
2.請學生補充板書,并介紹自己的學習體會。
3.分析“強”與“調整順序”的關系。
“明明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馬強,可只調換了一下出場的順序就轉敗為勝”,你有什么疑問嗎?
4.自讀第二部分,再找找更關鍵的原因。(找出“齊威王的馬比田忌的快不了多少”一句)
5.分析理解這句話
(1)請學生拿出自己事先做好的六匹馬的學具,試著擺一擺,想想假如六匹馬一塊兒跑,將是怎樣的結果?
(請學生通過動手,嘗試理解“快不了多少”。)
(2)請一學生擺放馬與馬之間快不了多少的位置關系。
6.理解三句話的聯系
你覺得孫臏是個怎樣的人?
(四)學習第二段(孫臏獻計)
過渡:作者用精練的文筆描寫了兩次賽馬的過程,又用精彩的對話再現了孫臏獻計時每個人不同的神態,不同心理,這樣對話多的段落既適于表演,又適于朗讀,你們想怎么學?
1.朗讀和表演都應把握人物的心態,看看初次比賽后,三個人各是什么樣的神態,用文中的詞概括出來:
田:垂頭喪氣 齊:得意洋洋
孫:胸有成竹(相機理解這幾個詞)
2.在把握人物的心態基礎上,練習朗讀或表演。
3.臺下學習依據課文中的描寫評價演出。(相機進行語言訓練)
4.找一找齊威王失敗的原因。
(五)總結:從兩千年前的這次比賽中,你受到了什么啟發?
(六)作業
如果齊威王在第二次比賽中有所警覺,是否還會出現其它的比賽結果呢?請同學們回去試著擺一擺,畫一畫。
五、板書設計
田忌賽馬
(第一局) (第二局)
第一場:上—→上 下—→上
第二場:中—→中 上—→中
第三場:下—→下 中—→下
場場失敗 轉敗為勝
善于觀察,準確分析,合理安排
六、資料索引與精華
人物簡介——孫臏 田忌
孫臏(?—前316年),其本名不傳,是中國戰國時期軍事家。在今山東鄄城人,漢族。孫武后代。身長七尺約為161cm(周的一尺合今23.1cm)與龐涓同學兵法,后龐涓為魏惠王將軍,誑他到魏,處以臏刑(挖去膝蓋骨),故稱孫臏。后經齊國使者秘密接回,被齊威王任為軍師,馬陵之戰,身居輜車,計殺龐涓,大敗魏軍。著作有《孫臏兵法》,久已失傳。1972年銀雀山出土,有一萬一千余字。
田忌,生卒年不詳,田氏,名忌,字期,又曰期思,封于徐州(今山東滕縣南),故又稱徐州子期。戰國初期齊國名將。田忌以田齊宗族的身份作齊將,他很賞識孫臏的軍事韜略,向齊威王舉薦孫臏,威王任孫臏為軍師。田忌在孫臏的謀略和協助下指揮了兩次的戰役。
長春版上冊五年級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1、理解文言文中虛詞的含義。
2、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課后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議論文的意義,感受舍生取義的真諦。
重難點:理解文言文中虛詞的含義。結合注釋理解課文內容。
教材分析:《舍生取義》節選自孟子的《魚我所欲也》,是一篇富含哲理的議論文。“生,亦我所欲也。義‘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者也。”這個論點是有“魚”和“熊掌”是人人皆知的美味,而“熊掌”是其中更為美者。二者不可兼得,取其中更為美者合乎情理也呵護邏輯。
教學設想:學生由淺入深的理解課文,從題意入手,層層深入,理解舍生取義的真諦。
教學過程:
一、 游戲導入,激發興趣
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五年的語文了,你們一定積累了很多的成語,今天,我們來玩個成語接龍的游戲好不好?師:眉開眼笑。生接龍。我們再來玩個看字想成語的游戲,師板書:義。你們想到了哪些成語?生答。(隨機板書:大義凜然、義不容辭、義無反顧)
師:看到這些成語,你們想到了哪些人誰?用上這些詞。(學生回答想到的英雄)
師:這三個成語中,你認為哪個字的分量最重?生答:義。
師:因為義,才不畏懼,因為義才不容辭,因為義才無反顧。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我們一起看看兩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說的。
二、 初讀課文,走進作者
1、 出示豎版文言文
師:我們這是第幾次接觸文言文了?(第二次)對于學習文言文,你們有哪些好的方法?生答。那么這篇文言文和我們以往學過的有什么不同?(豎版的,沒有標點)有誰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呢?
2、 初讀文言文
自由讀一讀這沒有標點的文章,看誰能讀好?(指名讀文)
師:現在我們將這段文字還原成今天的寫法,誰有信心讀得更好?(再指名讀文)
3、 走進作者
我們看文中說“孟子曰”,曰是什么意思?孟子又是誰呢?誰能把你課前了解的孟子介紹給大家?(生利用課前搜集的資料匯報)師出示關于孟子的資料。
4、 揭示課題
孟子共說了幾句話?指名分別讀句子。孟子的話說了幾層意思呢?(兩層)分層讀句子。孟子的話道出了一個什么觀點?用一個詞來概括。(舍生取義)師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三、 再讀課文,理解意思
1、 請同學們再讀一讀課文,看一看你們有什么發現?生答。
師:也字在句子末尾有什么作用呢?(也是語氣詞)你們還知道哪些語氣詞呢?那么也字在句子中該讀哪一種語氣呢?出示句子: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指名讀句子)者也又是怎么讀呢?出示: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
兩句放一起,你再來讀一讀,比較一下有什么不同?那么下兩句怎么讀呢?
2、 現在老師考一考大家,得兼,我們現在怎么說?(兼得)為何古人說得兼呢?(古漢語倒裝現象)
3、 打開書,默讀課文和注釋,你又會有什么發現?(注釋給的不同)誰來讀一讀注釋?我們知道了大意之后,就以小組為單位,討論交流給這篇文言文字詞做注釋。(小組推薦一名匯報注釋)
4、 嘗試給文言文做注釋,讓我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現在我們來看“生與義”選擇,孟子的觀點我們隊容易捕捉的一種選擇是?(舍生取義)
那是不是孟子就不珍愛生命了呢?從哪看出來的?(生,亦我所欲也。)孟子最不希望看到的選擇是?(舍義取生)孟子的擔心是不是多余的,我們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以下的種種行為,你會想到哪些成語?用上“義”字。
(出示漫畫)不法商販為 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騙。兇殘的狼要吃掉救其生命的東郭先生。德國法西斯撕毀與蘇聯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出動5000多架飛機向蘇聯發動襲擊。師板書:見利忘義、忘恩負義、背信棄義
5、 舍義取生者在,舍生取義者更在。古往今來,又有多少人追隨孟子先賢?
出示:我自橫刀向天笑,去留肝膽兩昆侖。這句話里體現出義了嗎?用詩句中的詞表示?對于譚嗣同而言他所追求的義師生命?
出示: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齊讀。這里有沒有義?哪個詞告訴我們了?你還搜集了哪些這樣個關于舍生取義的詩句。
時代不同,人物不同,但是他們卻用相同的行動追尋孟子先賢,做出了人生的抉擇。齊讀。
文天祥英勇就義后,人們在他的衣袋間找到這樣的人生絕筆:(出示句子)誰來讀讀?找到孟子說的話了嗎?誰能解釋一下這句話?文天祥他后悔了嗎?從哪看出來的?面對生與義抉擇,她會義無反顧的說,齊讀句子。
四、 拓展延伸
師:生命誠可貴,道義價更高。我們來聽一段老藝術家的詩歌朗誦《相信》。聽一聽,這段朗誦中贊揚了那些人?他們的義在哪里?
這是現在的義。這是繁體的義,上面是一個羊但不出頭,下面是一個我字。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繁體的義多么復雜,今天的義看似簡單,卻又多么不簡單。幾千年來,義字由繁到簡,但內涵去亙古不變。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一切正是緣于他們不同的選擇,看看這些成語,假如這就是我們認識需要面對的選擇,你會擦去哪個?
五、 總結
同學們讀得好,說得好,也要做得好,將來,也許你們會成為英雄,也許平凡一生,但老師希望“舍生取義”成為你們永恒的追求。
長春版上冊五年級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和技能:
1、理解文言文中虛詞的含義。
2、正確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結合書下注釋理解課文內容,初步感知文言文和議論文的意義。
過程和方法
通過反復閱讀理解課文內容,聯系生活實際,從正反兩個方面體會舍生取義的內涵。
情感目標:
體會舍生取義的內涵,感受舍生取義的真諦。
重點:理解課文內容,體會舍生取義的內涵。
難點:感受舍生取義的真諦,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
教學準備:課件、題卡
教學過程:
一、借“義”引申,導入新課。
今天毛老師要和我們班的同學共同上一節語文課,請同學們把你秀的一面展示給在座的所有老師,有信心上好這節課嗎?(有)老師期待著這堂課能帶給你們,也帶給我更多的收獲和思考。
師:下面,老師寫一個字(教師在黑板上板書“義”字。)認識這個字嗎?這是繁體的義字,今天我們這樣寫。你能說出哪些帶 “義”字的成語?
師:老師這里也收集了一些成語,請同學們齊讀。(課件出示)
師:這么多成語中,你認為這三個成語中分量最重的是哪個字?
師:因為義,才不畏懼;因為義,才不容辭;因為義,才無反顧。“義”是一個永恒的話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二千多年前的孟子是怎么說的。
二、提示課題,讀懂課文。
1、初讀課文,提示課題。
師:好多同學都流露出詫異的神情。請看老師出示的這篇文言文和你們接觸過的有怎樣的不同?你知道這其中的原因嗎?(古代漢語的行文方式是自上而下的,而且古人是以右為尊的,所以文言文的讀法是從上到下,自右至向的。)
師:請同學們出聲讀一讀,體會一下。(學生自由出聲讀。)
師:誰愿意站起來讀?其他同學認真聽,在心里面跟著默讀。(指名讀)。
師:聽他讀完你覺得他讀得怎么樣?哪兒讀得好?
師:這段文字選子《孟子 告子上》,你對孟子有多少了解呢?找同學來讀小資料。
師:現在我們將這段文字還原成今天的寫法,誰有信心讀得更好?
生1讀。準確流利,很好。哪位同學能再試試?注意讀出感情。
生2讀。字正腔圓,頗有儒者之風。
師:我們再看課文,第一句:“孟子曰”,“曰”什么意思? (說)
師:沒錯,“孟子曰”,也就是孟子說。──孟子一共說了幾句話?(四句)誰來讀第一句?讀第二句?第三句?最后一句──我們一起讀吧。
師:孟子的四句話說了幾層意思?誰來讀第一層?第二層?指名讀。
師:孟子的話道出了一個什么觀點?誰能用一個詞來概括。
師:這也是我們今天所要學習課文的題目。(教師把課題補充完整)
師:同學們齊讀課題。
師:逝者如斯,假如你就是2000多年前的孟子,這個詞應該怎么讀?齊讀:舍生取義。(讀得再堅定一些── 讀得再壯烈些)同學們一齊再讀。
2、再讀課文,了解大意。
師:下面請同學們對照自學提綱,把書翻到97而自由出聲讀兩遍讀孟子的這幾句話,看看你有什么發現?
a這篇文言文第一層意思與第二層意思句式結構(相近),都有(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而取…)。
b在孟子的眼中,(魚)和(熊掌)相比(熊掌)更珍貴,所以他選擇(熊掌)。(生)和(義)相比(義)更珍貴,所以他選擇(義)。這是采用了(對比)的修辭方法。
c本文還采用了什么修辭方法?其實本文還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方法,開頭以魚和熊掌設下比喻,得出舍魚而取熊掌,實際上是用魚和熊掌來比喻生和義。在結尾引出舍生而取義。也就是本文的中心論點。
d這篇文言文也是一篇議論文,中心論點(孟子所要表明的觀點)是(舍生取義)。
師:回過頭來,我們看一下剛才同學們一共有幾個發現?找到了本文的中心論點、句式結構相近、采用對比和比喻的修辭方法。
3、品讀課文,解釋詞語。
師:同學們的發現是非常有價值的。請同學們將書翻到97頁,默讀課文和注釋,你又有什么新的發現?本文的注釋與以往有什么不同?平時我們給的是字詞的注釋;這篇課文給的是整篇的譯文。
師:出聲讀一讀。哪位同學愿意讀一下譯文?
師:了解大意后,請同學們挑戰給文言文做注釋,有信心嗎?你知道我們學習文言文有哪些好的方法嗎?
生:聯系上下文。生:查工具書。生:聯系生活實際。生:對照譯文……
師:大家有這么多好的方法,現在就把它應用到實際學習中去,試著給這篇文言文字詞做注釋。
師:誰愿意匯報一下你們的學習成果?其他同學認真聽,對比一下和你們的理解是否相同?
對于所做的這些注釋,有不一樣理解嗎?誰愿意解釋“也”這個字,沒人知道,那老師告訴你們,“也”出現在文言文的句子末尾說明它是一個虛詞,一個陳述性的語氣詞,不用翻譯,在本文中,也可以翻譯成“的”。那么這個語氣詞應該怎么讀呢?請同學們試著讀第一句。這樣讀好嗎?(重讀)應該像“啊,呢,嗎”等語氣詞一樣,輕讀。
師:誰能再對“得兼”這個詞說說你的理解。今天我們通常習慣會說“兼得”兼指同時,得指得到,兼得就是同時得到。既然是“兼得”古人為什么要說成“得兼”呢?這是古漢語的特殊現象——詞語倒裝。請隨老師說一遍“詞語倒裝”。
師:有一個成語叫“德才兼備”。 你知道這個成語什么意思嗎?德行和才能同時具備。
師:這也是老師對你們的期望。
4、悟讀課文,挖掘內涵。
師:嘗試給文言文做注釋,讓我們對課文有了更深的理解。現在我們來看“生與義”的選擇,孟子的觀點我們很容易看得出?他的選擇是什么?舍生取義。
師:舍棄魚而要熊掌,是因為熊掌更貴重、更稀有,而孟子為什么寧可犧牲生命也不違背道義呢?
生:因為孟子認為道義比生命更可貴,更使他向往和快樂,更值得擁有。而如果反過來讓他以背棄道義來換取生命,那將使他自己更痛苦,更難以忍受。兩害相權取其輕,所以他選擇了“舍生取義”。
師:那么孟子是不是一個不珍惜生命的人呢?本文還暗含了一種選擇是什么?到底孟子想要生還是想要義呢?(生義兼備)
師:從哪里可以看出孟子并不反對生義兼備?反而希望生義兼備。說明孟子也是十分熱愛生命的。
師:生命寶貴。我們每一個人都應該去尊重、去珍惜、去熱愛。
三、聯系生活,體會主旨。
師:孟子擔心是不是多余的,生活中有沒有這樣的人?以下種種行為,你會想到那些成語?用上“義”字。同學們可以從你收集的成語當中選擇一個最恰當,最合適的。
課件出示:
不法商販為了一己之私不惜坑蒙拐騙。(見利忘義)
兇殘的狼要吃掉救其性命的東郭先生 。(忘恩負義)
1941年6月,德國法西斯撕毀與蘇聯簽訂的互不侵犯條約,出動190個師、5000多架飛機向蘇聯發動突然襲擊。 (背信棄義)
(教師板書:見利忘義、忘恩負義、背信棄義 )
師:舍義取生者在,“舍生取義”者──更在!請看:你認識他們嗎?
(宋代的岳飛,大義凜然、精忠報國、反抗金朝、義無反顧。
南宋英雄文天祥,受俘期間,元世祖以{____}厚祿勸降,文天祥寧死不屈,從容赴義,舍生取義。
明朝的于謙,身披戰甲帶領士卒抵抗敵軍,義無反顧。
董存瑞舍身炸暗堡。
邱少云烈火中永生。
黃繼光用胸膛堵住敵人的槍口
教導主任譚千秋在地震發生的一瞬間,張開雙臂趴在課桌上,身下死死護著四個學生,四個學生獲救了,他卻不幸遇難。
他是香港的黃福榮,是一名汽車司機,在玉樹地震中他作為一名志愿者,為了救三名兒童和一位老師,獻出了自己的生命 。)
這些人的“義”體現在哪?
師:時代不同,人物不同,但他們卻用相同的行動追尋孟子先賢,做出了人生的抉擇,寫出了許多令人振奮千古名句。請同學們讀一讀。@20
師:面對生與義,他們做出的是怎樣的選擇呢?請同學們用書中的話大聲的告訴老師。@21讀:
師:“舍生取義”是英雄的壯舉,也是平凡人的責任,無數人用自己弱小的身軀挺起了民族的脊梁。在生與義之間,他們這樣做,也會這樣說。
師: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這一切正是緣于他們不同的選擇。看看黑板上的這些成語,假如這就是我們人生需要面對的選擇,你會擦去哪個?保留哪個?請說出理由。
師:還有其他的選擇嗎?如果生義不可得兼,我們要怎樣選擇? 舍生取義。
師:大家都支持這樣的選擇嗎?老師真為你們高興。讓我們一起為自己的選擇——鼓掌。
師:再次來讀孟子的這段話,請用你們的聲音做出選擇。老師聽到了你們堅定的聲音,能不能把孟子的這段話背誦下來。試一試。
四、小結
師:同學們讀得好,說得好,背得好,也要做得好。將來,也許你們會成為英雄,也許會平凡一生,但毛老師希望“舍生取義”成為你們人生永恒的追求。
老師為大家準備了一個思考題,請同學們課下思考。(有人說“好死不如賴活”,這與孟子的“舍生取義”的觀點是否矛盾?你是怎樣看待這兩種觀點。)
同學們的表現非常優秀,謝謝你們。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