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
作為一名為他人授業解惑的教育工作者,很有必要精心設計一份教案,備課向課堂教學轉化的關節點。怎樣寫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小編帶來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喜歡。
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使學生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結構特點,并能正確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2.提高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培養中國學習聯盟膽嘗試,勇于探索的精神.
教學重點
1.找到與求路程應用題的內在聯系.
2.正確分析解答求相遇時間的應用題.
教學難點
掌握求相遇時間應用題的解題思路.
教學過程
一、復習引入
(一)出示復習題
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3分鐘兩人相遇.兩地相距多遠?
1.畫圖,列式解答.
2.訂正答案
3.小組討論:試著改編一道求相遇時間應用題.
二、探究新知
例4.兩地相距270米.小東和小英同時從兩地出發,相對走來.小東每分走50米,小英每分走40米,經過幾分兩人相遇?
1.討論:復習題的線段圖該怎樣改一改.并試著畫一畫.
2.聯系復習題的解法,嘗試解答
3.訂正思路
想法一:兩人相遇時,所走的路程是270米.幾分走270米,就是幾分相遇.
270÷(50+40).
想法二:根據復習題“速度和×相遇時間=路程”,依據乘法的因積關系可得:
相遇時間=路程÷速度和.
三、反饋調節
兩人同時從相距6400米的兩地相向而行.一個人騎摩托車每分行600米,另一人騎自行車每分行200米,經過幾分兩人相遇?
1.學生獨立分析解答.
2.訂正答案.
3.質疑:對于“求相遇時間”應用題還有什么問題?
4.教師提問
(1)要求“相遇時間”題目中需告訴我們哪些條件?
(2)例4與復習題之間有什么聯系?又有什么區別?
四、鞏固練習
(一)從北京到沈陽的鐵路長738千米.兩列火車從兩地同時相對開出,北京開出的火車,平均每小時行59千米;沈陽開出的火車,平均每小時行64千米.兩車開出后幾小時相遇?
(二)兩艘軍艦同時從相距948千米的兩個港口對開.一艘軍艦每小時行38千米.另一艘軍艦每小時行41千米.經過幾小時兩艘軍艦可以相遇?
教師提問:怎樣驗證結果是否正確?
(三)兩個工程隊合開一條670米的隧道,同時各從一端開鑿.第一隊每天開12.6米,第二隊每天開14.2米.這個隧道要用多少天才能打通?打通時兩隊各開鑿多少米?
(四)長沙到廣州的鐵路長726千米.一列貨車從長沙開往廣州,每小時行69千米.這列貨車開出后開往廣州,每小時行69千米.這列貨車開出后1小時,一列客車從廣州出發開往長沙,每小時行77千米.再過幾小時兩車相遇?
五、課后小結
我們今天所學的相遇問題與以前學習的行程問題有什么主要聯系和區別?通過學習你有什么體會?
探究活動
猜兩位數
活動目的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方法
表演前請觀眾心里想好一個兩位數,再請觀眾將自己想的兩位數乘167,然后加上2500,請觀眾把最后得數報出來,表演者就知道觀眾心里想的是哪一個兩位數.
例如:觀眾想的是59,他按規定計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據報的得數計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觀眾想的是59.
活動過程
1.教師進行表演
2.學生探討其中的奧妙
3.學生自己設計這樣的幾個游戲.
猜數方法
將得數末兩位乘3,取乘積的末兩位就是觀眾心中所想的兩位數.
六、板書設計
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篇2
設計說明
本節課是在學生已有知識經驗的基礎上,讓學生進一步體會數據的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
1.注重情境創設,產生認知沖突。
本節課結合學生學過的復式條形統計圖和單式折線統計圖進行教學。新課伊始,提出問題: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制作什么統計圖比較合適呢?然后引出要學習的內容:復式折線統計圖。
2.重視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
動手操作是學生獲取知識的一種有效手段,也是《數學課程標準》中提倡的學習方式。本節課通過教師引導,并結合上節課的已有經驗,讓學生自己動手繪制復式折線統計圖,感知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體會復式折線統計圖的作用。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直尺
教學過程
第1課時復式折線統計圖(1)
⊙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你知道中國最南和最北的位置嗎?你知道兩地的天氣情況嗎?
(學生結合課前收集的資料,自由交流)
2.你還記得折線統計圖嗎?折線統計圖有什么特點?
3.以表格形式出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
提問:如果要在一個統計圖上表示出4月7~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變化情況,制作什么統計圖比較合適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探究復式折線統計圖。(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通過回顧舊知檢驗已學知識,為學習復式折線統計圖奠定基礎。
⊙探究新知
1.認識復式折線統計圖。
(1)猜想復式折線統計圖:請大家遷移復式條形統計圖的知識想一想,復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特點呢?(學生自由交流)
(2)讀懂復式折線統計圖。
(課件出示教材84頁4月7日~10日我國南北兩地最高氣溫的復式折線統計圖)
①觀察、匯報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組成。
②討論怎樣讀復式折線統計圖。
小組討論,得出:讀復式折線統計圖的方法與讀復式條形統計圖的方法相同,可以橫向觀察、縱向觀察、對比觀察等。
③觀察復式折線統計圖,獲取信息。
(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觀察復式折線統計圖,并說一說獲取了哪些信息)
設計意圖:通過觀察、討論,用知識遷移法來學習新知,使學生了解復式折線統計圖,同時加深對前面所學統計知識的理解,從而可以更好地掌握復式折線統計圖。
2.探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1)課件出示課前制作的曾母暗沙和漠河縣兩地__年4月7~10日最高氣溫的單式折線統計圖,引導學生對比單式和復式折線統計圖,找出兩者之間的異同,填寫下表。
相同點
不同點
單式折線
統計圖
(1)有標題、橫軸、縱軸、單位名稱。
(2)確定每一格代表多少單位。
(3)先描點,再連線,連線要用直尺。
只有一條折線。
復式折線
統計圖
(1)有兩條折線。
(2)有圖例。
(2)小組合作探究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特點。
通過對比,你發現復式折線統計圖有哪些優勢?
預設
復式折線統計圖不但能表示出兩組數據數量的多少、數量增減變化的情況,而且還可以比較兩組數據的變化趨勢。
3.讀統計圖,解決問題。
(1)兩地哪天的最高氣溫相差最大?相差多少?
(2)兩地最高氣溫相差25℃的是哪天?
(3)曾母暗沙的最高氣溫是如何變化的?漠河呢?
(4)從總體上看,兩地這幾天的最高氣溫之間最明顯的差別是什么?
(學生獨立完成后交流匯報)
設計意圖:通過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引導學生通過對比單式和復式折線統計圖,進一步認識、讀懂復式折線統計圖,并能夠從圖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加深對復式折線統計圖的理解。
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會用量具測量不規則物體的體積。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不規則物體體積計算方法的探討,拓展學生的思維。
情感與態度:促使學生在活動中積極探索,和諧配合,進一步激發學生對周圍事物規律的探究。
教學重點:探索不規則物體體積的測量方法。
教學難點:知道不規則物體的體積就是排開水的體積。
教學準備:量杯、水、沙子、橡皮泥、不規則物體(石塊、石塊)、乒乓球。
教學過程:
一、導入階段
師:大家最近都在求物體的體積。這些物體,我們一起來看一看。(有各類形狀的盒子(長方體和正方體),水)。
師:小胖想問問你們這些物體的體積你們會求嗎?怎么求?
1、長方體和正方體形狀的物體,我們會求,先測量出它們的長、寬、高各是多少,然后利用長方體和正方體的體積公式就能計算出來。
2、a、可以把水倒入長方體容器內,水的長、寬與容器內部的長、寬相等,再測量一下水的高度,根據這三個條件,水的體積就可以求出來了。
b、把容器內的水倒在量杯內,就能測出水的體積。
師:那現在有一塊石頭,那么這塊石頭的體積怎么求呢?今天,我們就要研究這個問題。
(出示課題:用量具測體積)
二、新授
師:我們首先來觀看大屏幕。(視頻)
師:請大家交流一下,你看到了什么?
生:將石塊放入一個裝滿水的容器內時,容器內的水面高度會上升。
師:大家再看一下……
師:大家想一下,為什么將石塊放入一個裝滿水的容器內時,容器內的水面高度會上升?
師:因為石塊本身是有體積的,將石塊放入一個裝滿水的容器內時,原本下面容器內的水就會被石塊所“排開”了,這樣就導致了容器內的水面高度會上升。
師:那想一下,如果現在我把這石塊從容器內取出的話,容器內水面高度又會發生怎樣的變化?
生:容器內水面高度會下降。
師:再將石塊放入容器內呢?容器內的水面高度又會__?
師:那你能否來判斷一下,容器內的水面高度的上升與下降和石塊的體積,兩者之間究竟有怎樣的聯系?(大家小組討論一下)
生: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師:接下來,大家再來看一段視頻,你試試看能否用剛才我們所學的這個知識來計算出罐頭的體積?
實驗告訴我們是如何測量罐頭的體積?罐頭的體積是多少?
(原來水的體積是200ml,現在把罐頭放入量杯全部浸沒在水中,水面就升高了,現在的體積是400ml,升高部分水的體積就是200ml,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罐頭的體積。)
師:通過實驗,我們知道:水面升高的那部分水的體積就是罐頭的體積
師:剛才我們交流了很多,誰能簡單概括一下測量石塊體積的方法?
1、觀察原來水的體積。
2、放入石塊。
3、觀察變化后的體積。
4、求兩個體積的差。
師:a、現在老師想用你們剛才的方法測量這個石塊的體積(將石塊放入水中),觀察一下,你有什么想說的?(石塊沒有被浸沒)
師:石塊沒有被完全浸沒,但是水面卻升高了,那么石塊的體積是否就是水面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
(不是,水面升高的這部分水的體積其實是石塊浸在水里的這部分的體積,而不是整個石塊的體積。)
師:只有將石塊整個都浸在水里面,水面升高那部分的水的體積就是石塊的體積。
師:通過兩次實驗,我們可以確定:物體排開水的體積就是物體的體積。(板書)
師:通過剛才一系列的實驗討論,我們得出了這個結論,你們真聰明,有一只烏鴉也非常聰明,相信大家都學過“烏鴉喝水”的故事,我們一起來回顧一下。
師:請同學們說一說烏鴉為什么會喝到水?
(把石塊投入到杯子中,石塊就把水排開了,水面就升高了。石塊投的越多,水面升高的越快,當水面升高到杯口時,烏鴉就能喝到水了。)
師:烏鴉用這種方法喝到了水,非常聰明,希望同學們在生活中,如果遇到困難,也應該多角度,多方位的去思考,找到解決問題的好方法。
師:接下去請同學們把書翻到67頁,獨立完成書上的第二題。
師:誰能說說這幅圖你看懂了什么,這個蘋果的體積又是多少?
(原來量杯中水的體積是600ml,把蘋果完全浸沒在水中后,水面上升到了800ml。
上升部分水的體積就是蘋果的體積:800-600=200ml=200cm3
師:一起來看第三題,兩只形狀、大小相同的量杯盛有同樣多的水,放入兩塊形狀不同的石頭后,如果水面升到一樣高,那么這兩塊石頭的體積相同嗎?
(相同,因為兩個量杯的形狀、大小是相同的,水面上升的又是一樣高,雖然它們的形狀不同,但是它們的體積是相同的。)
A
一個長方體水缸,長是7分米,寬是5分米,水深3分米,把一個鋼球浸沒在水里,水面上升0。2分米,這個鋼球的體積是多少立方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計)
B
一只長方體的玻璃缸,長6分米,寬4分米,水深5分米,如果將一塊體積是14。4立方分米的石塊全部放入水中,水面會上升多少分米?
討論題:
有一只長方體水箱,長20分米,寬5分米,水箱里放入一個長方體鋼塊后,水面上升了0。6分米,已知鋼塊的長和寬都是4分米,求鋼塊的高是多少分米?(水箱的厚度不計)
判斷題
1。把一個鐵球沉沒在長1。5分米,寬1。2分米的長方體容器里,水面由4。5分米上升到6分米,你能求出這個鐵球的體積嗎?
(容器的厚度不計)
A、
1.5×1。2×4。5
B、
1.5×1.2×6
C、
1.5×1.2×(6—4.5)
D、
1.5×1.2×(4.5+6)
2。有一只長方體玻璃水缸,長10分米,寬4分米,水箱里放入一個長方體銅塊后,水面上升了0。5分米,已知銅塊的長是3分米,高是4分米,求銅塊的寬是多少分米?(水缸的厚度不計)
A、
10×4÷(3×4)
B、
10×4×0.5÷4
C、
3×4×0.5÷(10×4)
D、
10×4×0.5÷(3×4)
深化練習:
從里面量長、寬均為2分米,向容器中倒入4.4升水,再把一個蘋果放入水中。這時量得容器內的水深是1.5分米,這個蘋果的體積是多少?(玻璃容器的厚度不計)
H獨立練習:
1、水倒入一個棱長為10厘米的正方體容器內,水高3厘米,然后放入許多小石子,這時水升高到5厘米,求這些小石子的體積。(容器的厚度不計)
2、一個底面積為16平方分米長方體魚缸,蓄水深20cm,現將一塊小假山完全放入水中,此時水面上升了2cm,求這個小假山的體積。(魚缸的厚度不計)
三、小結
師: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篇4
教學內容:
蘇教版義務教育教科書《數學》五年級下冊第32~33頁例4和“練一練”,第35~36頁練習五第5~7題。
教學目標:
1.使學生認識和掌握2和5的倍數的特征,認識偶數和奇數;能判斷或寫出2和5的倍數,并說明判斷理由,能說出偶數或奇數。
2.使學生經歷探索和發現2和5的倍數的特征的過程,培養觀察、比較和抽象、概括等思維能力,提高歸納推理的能力,積累數學活動的經驗,進一步發展數感。
3.使學生主動參與探索、發現規律的活動,體驗發現規律的喜悅;感受數學充滿規律,對數學產生好奇心,增強學習數學的積極情感。
教學重點:
認識2和5的倍數的特征。
教學準備:
為學生每人準備百數表一張;每人準備o、5、6、7四張數字卡片。
教學過程:
一、激活經驗
引導:我們已經認識了因數和倍數,學會了找一個數的因數或倍數的方法。想一想,如果告訴你一個數,比如3,怎樣找出它的倍數?請你說一說找倍數的方法。
在研究一個數的倍數時,人們發現了有一些數的倍數是有特征的。比如,你任意說出一個數,我們就可以判斷它是不是2的倍數。大家一起來試試看:有一個數是730,你覺得它會是2的倍數嗎?怎樣想的?
揭題:這說明有的同學在以前的學習中,可能已經意識到了2的倍數的特點。今天我們就利用對倍數和因數的認識,通過找倍數,發現和認識2和5的倍數的特征.(板書課題)
二、探究新知
1.找2和5的倍數。
出示例4,呈現百數表。
引導:請同學們拿出老師為大家準備的百數表,先在5的倍數上畫“△”,再在2的倍數上畫“o"。在找這兩個數的倍數時,請大家注意每行數里5的倍數有哪些,哪些數是2的倍數。能行嗎?
學生畫符號,教師巡視、指導。呈現分別畫出符號的數,學生校對、確認。
2.探究發現特征。
(1)引導:請觀察表里5的倍數,在每行里哪些是5的倍數,你能發現5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和同桌同學互相說一說。
交流:你發現5的倍數有什么特征嗎?
指出:5的倍數,個位上是5或0。(板書:5的倍數,個位上是5或0)
引導:你能任意說一個這樣的三位數或者四位數,驗證我們發現的特征嗎?大家試一試。(指名學生說出相應的數,引導用除法檢驗是不是5的倍數)
追問:怎樣的數是5的倍數?
(2)提問:觀察2的倍數,有什么特征?
指出:2的倍數,個位上是2、4、6、8、0。(板書:2的倍數,個位上是2、4、6、8、o)
引導:請同桌兩人互相舉出三位數或四位數的例子,驗證發現的2的倍數的特征。
交流:你是怎樣舉例的?(學生口答舉例)
個位上不是2、4、6、8、o的數,會是2的倍數嗎?自己舉出例子試一試。
交流:你舉的什么例子,是不是2的倍數?(指名學生舉例說明)
追問:怎樣的數是2的倍數?
(3)引導:觀察表里5的倍數和2的倍數,看看什么樣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和同桌說說你的想法。
交流:怎樣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
說明:個位是0的數,既是5的倍數,又是2的倍數。
3.認識偶數和奇數。
說明:我們已經認識了2的倍數的特征。我們把是2的倍數的數叫作偶數,不是2的倍數的數叫作奇數。
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篇5
1、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具體情境中認識列、行的含義,逐步制定統一規則,初步理解數對的含義,會用數對表示物體的位置;
2.使學生經歷由具體的座位圖抽象成用列、行表示的平面圖的過程,提高抽象思維能力,發展空間觀念;
3.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進一步增強用數學的眼光觀察生活的意識。
2、學情分析
從學生已有知識經驗出發,創設現實情境,增加學生參與、體驗的機會,讓其在實踐中加深理解,在活動中感受數學與生活的緊密聯系,培養學生的空間觀念。
3、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體驗創建數對的過程,掌握數對的書寫形式,會用數對確定位置。
教學難點:
觀察者角度的理解,方格線上和方格中位置描述的異同理解。
4、教學過程
4.1教學過程
4.1.1教學活動
活動1【講授】用數對確定位置
一、探討描述位置兩要素
師:今天,謝老師的好朋友帶來一份神奇的禮物。有請X先生
第一關:找地鼠
師:請描述小地鼠的位置。
師:還能怎么說?
生:從右往左數第2個。
師:這只地鼠的位置呢?
生:從上往下數第3個,從下往上數第2個。
師:看來,描述一條線上的位置,我們只需要一個數。
師:(平面上的一個地鼠)現在還能用一個數字來描述位置嗎?不能。為什么?
師:我們全班來玩一個小游戲,請一位同學上臺背對屏幕,其他同學描述地鼠的位置幫助他猜?
師:你來說,誰有不同的說法,還有嗎?
師:看來同學們都認為,描述平面上某個位置需要兩個數,這個發現很重要。
師:(面向猜的同學)聽了這么多說法,能猜到位置嗎?
師:你是怎樣猜的?大家分析分析他為什么會猜錯?(描述位置的方向不一樣)怎樣讓你的描述更加準確些。(說清楚方向:從左往右數第2排,從下往上數第3個)(板書說法)
師:經過不斷完善,終于能消除誤解,并贏取第一塊拼圖。聽(X先生錄音)
二、從列和行引出數對確定位置
師:在第一關,我們發現由于每人所定規則不同,導致描述方法不一致,甚至有可能會出錯。這時,我們就需要統一規定。
師:(我們進入第二關,確定你的位置)從游戲回到教室里,像同學們的座位有的豎著排,有的橫著排,數學中統一規定,像這樣的豎排,我們稱作列(板書:列),確定第幾列一般是從左往右數,請第一列同學起立。你是怎樣數的?有道理。這位同學,我看出了你的猶豫,有什么想說的?
師:勇于表達自己的想法,真了不起。兩個第一列!這個時候又需要規定,列要站在觀察者的角度從左往右數,教室里的觀察者就是(老師),那你們就是被觀察者。站在我的角度從左往右請第一列同學起來,第二列,第三列,原來你們是第6列。請記住自己是第幾列了。
師:豎排是列。像這樣的橫排,我們稱作行(板書:行)確定第幾行一般從前往后數(手勢從前向后點),第一行同學在哪?第二行,第三行……同樣,記住自己是第幾行。
師:列和行的觀察方向已經確定了,請用列和行表示自己的位置。寫在草稿紙上。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都很準確。
師:回到大屏幕,當教室中的座位畫在圖上就成了這樣。面對這幅圖,誰是觀察者?站在我們的角度,從左往右數第一列在哪里?第二列,接著……
師:教室中行是從前往后數,到了這幅圖上就變成了從下往上數了。第一行在哪?第二行……張亮的位置是?還可以怎么說。
師:發現張亮的位置在從左往右第2列,從下往上數第3行的交點處。圖上,還有兩位同學的位置,誰來說。同意嗎?看來,大家用列和行描述位置的已經比較熟練了。
師:把座位圖變化一下,用圖形代替了桌子,還能描述張亮的位置嗎?(能)來個小考驗把,能快速記下包括張亮在內的四個位置嗎?拿出草稿紙,準備。怎么了?(太快了)想想有沒有快速記錄的方法,再來一次?準備。這次好些了。以張亮的位置為例,誰來說說你的好方法。(2 3)什么意思?(2表示第2列,3表示第3行)還可以怎么說(3 2)。這個想法很好,更加簡潔了。
師:這些都是張亮位置的描述方法,你喜歡哪一種?
(1、列和行的方法,很具體但數學應該追求簡潔明了,2、兩個數字的方法,很簡潔但容易誤解。)都有道理,但是數學家還是選了其中的一種方法來描述位置。你覺得是那種?(手勢上下移動)這種。
師:數學家也發現了漏洞,怎么辦呢?干脆,一不做二不休,來了個規定:以后凡是用兩個數表示位置時,都先說列(板書),再說行。中間用逗號隔開,再用括號把他們括起來,最后給它取個名字,叫做數對,而今天我們就重點研究用數對確定位置。(板書課題)
師:所以張亮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指板書對的)讀作數對(2,3)。
師:剩下的三個位置也用數對表示吧。寫在草稿紙上。
師:四個數對中有兩個比較特別,誰來說?
師:歸納的真準確,(3,4)不能表示趙雪的位置(4,3)也不能能表示王艷的位置。我們說一個數對只能確定一個位置,也就是說數對和位置一一對應。以后,一看到這樣表示的形式,就知道是數對,是用來確定位置的。這也是數學符號的獨特性。
師:回到同學中間(指向同學)請用數對表示自己的位置。你的位置是、你的位置是、和張亮同一個位置的是誰?(課件強調張亮)。
師:你是怎樣判斷的?
師:其實,從圖上到教室里,觀察者角度轉變了,同學們還能靈活的用數對來確定位置,非常棒。聽。(X先生評價)
三、點子圖中的位置表示
師:祝賀大家,回到大屏幕,座位圖再次發生變化,變成了(用點)來表示位置,再把這些點用線連起來,形成了一個方格圖,規范的方格圖會多出這樣一列和一行(課件強調),我們把它們叫做起始列和起始行,他們的交點我們用0來表示,稱作起始點。從起始點開始,我們可以數出列數和行數。在這里你還能確定張亮的位置嗎?數對(2,3)。
師:X先生又有話說:(第三關找場館。)這是動物園的平面圖,我們一起來看看。大門的位置是(數對(3,0))什么意思?
師:圖上的四個場館,能用數對表示他們的位置嗎?第二題呢?翻開書第20頁,直接寫在圖上。
師:老師也有感興趣的場館,先給個提示(,4)能確定是哪個場館嗎?為什么?)能確定的只是(在第4行上)。換個提示,這個場館在(1,)上,可能是哪些場館。老師感興趣的場館其實就是(大象館)。也就是第4行和第1列的交點處。
師:再次請出X先生:第四關擺放花盆(課件出示第四關)確定花盆的位置需要知道什么?(確定行列)
師:隨意指兩個位置提問。(單擊課件)這四盆草圍成一個長方形,能找出這四盆小草的位置嗎?X表示幾,Y表示幾。請拿出練習紙,用圓圈表示4盆小草的位置。
師:根據已知數對可以很快確定三個點的位置,根據長方形的特性找到第四個點的位置。同學們都做對了嗎?掌聲送給自己。
四,數對的日常運用
師:數對的運用的確廣泛。日常生活中還有那些地方會用到數對呢?像同學們說到的電影票、圍棋棋盤等等。
國際象棋棋盤上也有行和列,這是白王,它的位置用數對表示是?(g,2)
這是南昌的經緯圖,南昌位置可以用數對(116,25)來表示,在這里116表示的是?29表示的是?(經度和緯度)
師:學到這里我不禁想問:這么簡單準確的數對又是誰發明的呢?數對背后又隱藏著怎樣的故事呢?感興趣的同學可以課后百度:笛卡爾和蜘蛛
五、拓展總結。
師:同學們我們還差一塊拼圖了,聽聽X先生帶來了什么問題:第五關:確定位置,需要幾個數?)
生:需要兩個數。
師:什么情況下用兩個數?(平面上的位置)(課件出圖)一個數不行嗎?(課件出示打地鼠圖片)行。
師:什么情況下我們用一個數就能確定位置?(直線上的)。
師:直線上的點用一個數字確定位置,平面上的點用數對確定位置,那有沒有用三個數確定位置的可能?(出現省略號)這個就留到以后學習了。
師:聽聽X先生對大家的最終評價吧。
師:其實,老師給大家帶來的神奇的禮物就是一句話?齊讀。學好數學將會是一個讓你終生受益的財富。這節課就上到這里。下課。
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篇6
教學內容
《除法估算》選自蘇教版九年制義務教育小學教科書數學第九冊P51的內容。
教學思路
小學數學應該與現實生活相聯系,使學生的學習更具有現實性、趣味性和挑戰性。“估算”在實際生活中有著廣泛的應用,與其他知識也密不可分。因而,在教學“除法估算”這一部分內容時,設計圍繞從學生剛經歷的秋游活動來展開,讓學生獨立思考以發現估算的題材、自主探索以感知估算的價值、小組合作來交流估算的策略、嘗試解題來總結估算的方法、實踐運用以提高估算的能力。
設計理念
1、數學教學活動要關注學生的個人知識和直接經驗
新的《國家數學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明確指出,數學課程“不僅要考慮數學自身的特點,更應遵循學生學習數學的心理規律,強調從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之上”。因此,教學活動要以學生的發展為本,把學生的個人經驗(除法計算)、直接經驗(秋游的感受)和現實世界(生活中的數學)作為數學教學的重要資源。
2、注重學生自主性和個性化的學習
引導學生通過獨立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獲得知識,激勵學生自得自悟。并且注意在教學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學生的已有經驗,尊重他們不同的思維方式,讓數學學習活動成為一個生動活潑的、主動的和富有個性的過程。
教學目標
1、經歷除法估算方法的探索過程,理解并掌握估算的方法。
2、能靈活運用估算方法解決實際的問題。
3、在探索學習活動中,培養學生的實踐意識,培養探索意識、合作意識、創新意識,并獲得積極的、成功的情感體驗。
教學過程
一、秋游場景引入,調動學生學習興趣。
上課后,出示秋游時拍的照片,詢問學生當時的心情,一下就讓學生回想起秋游那天的情景,因那天是遠足秋游,學生對步行印象極深。在導入新課前,就提供路程和時間,讓學生進行除數是一位數的除法估算的復習,求出同學們步行每小時大約行多少米。接著讓學生把計時的單位改小,繼續求每分鐘的步行速度,便于我們判斷走得比較快還是慢。此時順利進入了除數是兩位數的除法估算的教學中。
二、創設問題情景,激勵學生自行探究。
1、關于所需車輛的計算:
師:同學們走的速度很快呢,是玩的心情很迫切吧!怪不得有同學問老師:“為什么不坐車呢?大家想知道原因嗎?”
(1)出示題目并講述:老師聯系車子的時候只有中型客車,每輛車子可以坐44人,而我們四年級參加秋游活動的學生一共有235人。現在只有5輛車子可以用,你們認為夠嗎?
(2)學生自己思考解答后交流。
師:請同學來說說你的結果。(交流情況)
生1:我覺得不夠。因為235÷44≈6(輛),要6輛車子才可以。現在只有5輛,所以不夠。
生2:我認為夠了。235÷44,235的近似數取200,235÷44≈5(輛)。
生3:我認為是不夠的,老師還沒有算在里面呢。
生4:老師,我用小數做的行嗎?
師:當然可以了。你課外知識真豐富!請你說說看。
生4:我用235÷44≈5.3,把結果求近似數就是約等于5,所以我覺得5輛車就夠了。
生5:可是在現實生活中有時不能把后面的直接去掉,應該要向前面進一。
生6:我同意生5的觀點,5輛是不夠的。我是這樣想的:一輛車可以坐44人,那么5輛車大約可以坐44×5≈200(人),而200人<235人,多出來的人就坐不下了,要用6輛車才夠。
師:是啊,多出來的人怎么辦呢?不去了嗎?
師:我看,問題主要是在生1和生2的兩種解法中 235,也就是被除數的取近似數出現了分歧,那先來解決除數取近似數是怎樣統一的?
生7:只要省略最高位后面的尾數,保留整十數。
師: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嗎?(生都搖頭表示沒有)。問題是被除數到底該怎么考慮求近似數呢?在現實生活中來考慮這個問題,哪一種更符合實際呢?
生齊:生1說的那種。
生2:我現在想想應該是不夠的,剛才沒有仔細考慮。
師:那就是說,被除數取近似數時,要考慮盡量和原來的數接近。
生8:老師,那230也接近235的,為什么要取240呢?
師:誰能回答這個問題?
生9:因為240÷40是整數6,計算方便,算得快。
師:為什么會這么快?
生9:因為我想乘法口訣:四六二十四
師:這個方法真妙啊!把除數的近似數求出來后,用乘法口訣來想,找個最接近被除數的,把它取作被除數的近似數。你真會動腦筋!
師:(小結)我們用估計的方法求出了5輛車是不夠的,所以決定遠足秋游,還能觀賞沿途風光呢,倒也是一舉多得。
2.關于纜車票價的估算(出示纜車圖)
(1) 理解價格表
師:到了坐纜車的地方,同學們可興奮了。不知道有沒有同學注意到了這張價格表呢?你能看懂它嗎?(指名學生發言)
生10:大人坐纜車上山要20元,上山、下山一起要30元。
生11:大人光上山不下山是20元。兒童的票價是大人的一半。
師:兩人說得都很棒,生11補充得更好,那按價格表的說明,同學們每人應該付多少錢呢?
生12:(口答)30÷2=15(元)
師:老師要負責付同學們的費用了。請大家幫忙算一下:一個人的票價是15元,我們班級有58名同學參加秋游,那么該付多少錢呢?
生13:我們小組認為老師要付15×58≈1200(元)
生14:我們小組認為老師只要付15×58≈900(元)
師:怎么一下就相差了300元?該聽誰的呢?
生15:我們小組是列豎式計算的,其實只要15×58=870(元)
師:同樣是估算,相差300元,這里就要注意聯系生活實際的情況,估算目的是計算快速,但也要注意準確。大家想知道事實上老師付了多少錢嗎?
(學生紛紛猜測)
生16:老師,我想您付的錢應該比870元少。
師:為什么這么說?
生16:因為我想集體乘坐應該可以優惠的,很多地方集體購票都可以打折的。
師:你的生活經驗真豐富!的確如你所料,老師實際上付了775元。
(生恍然,紛紛點頭。)
師:58個同學乘坐纜車,總共用了775元,你能算算自己用了約多少錢嗎?
列式:775÷58 ≈
生解答后交流:除數58的近似數是60,被除數考慮能被60整除,而又接近775,所以求近似數是780。師板書:775÷58 ≈ 13(元)
三、提供數據信息,鼓勵學生自選解題。
在學生掌握了除法估算的方法以后,出示一組信息,讓學生選擇其中對于自己想了解的情況有用的數據,進行計算解答,并和小組里的同學交流。
反思:
這堂課上得生動活潑,同學們都投身于自己探究知識的活動之中。他們仔細觀察,認真思考,合作交流,終于發現了知識、領悟了方法,品嘗到了成功的喜悅。我在實踐后的體會如下:
1、生活即教育
“生活即教育。”這句話是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說的。也說明了學習應該是學生自己的實踐活動。以往教科書上枯燥的例題讓學生失去了學習數學的興趣,而我們現在應該更加關注學生會關心什么、經歷了什么、對什么感興趣、在生活中想要發現些什么。因為生活本身就是一個巨大的數學課堂,將學習和學生們的生活充分融合起來,讓他們在自己感興趣的問題中去尋找、發現、探究、認識和掌握數學。只有這樣,學生才會學得積極主動,才會學得興趣盎然。
2、估算與生活
估算的內容在生活中隨處可見,有著極其廣泛的應用,在日常生活中,對量的描述,很多時候只要算出一個與精確數比較接近的近似數就可以了。這堂課的教學,讓學生把自己的經歷和數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結合起來,因此培養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
五年級數學教案模板篇7
一、教學目標:
掌握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
難點:弄清有括號的運算順序。
三、教學準備:
多媒體。
四、教學過程:
A、準備題:
19 ×(935-875÷ 25) [51÷(120 -103)+24]×64
1、先讓學生說一說運算順序。
2、讓學生獨立完成。校對。
B、導入新課:
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和有括號的整數四則混合運算 相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有括號的小數四則混合運算。
C、講授新課:
例 3 :4.38 ÷ (36.94 + 34.3×0.2)
提問:
1、在有括號的算式里要先算什么?
2、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3、學生獨立完成 。校對。
4.38 ÷ (36.94 + 34.3×0.2)
= 4.38 ÷(36.94 + 6.86)
= 4.38 ÷ 43.8
= 0.1
例 4 : [(5.84 - 3.9 ) ÷0.4 + 0.15] ×0.92
提問:
1、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2、獨立完成。校對。
3、做錯的說一說錯的原因。
[(5.84 - 3.9 ) ÷0.4 + 0.15] ×0.92
= [1.94 ÷0.4 + 0.15] ×0.92
= [4.85 + 0.15] ×0.92
= 5 ×0.92
= 4.6
D、鞏固練習:
1.8×(1.4 - 0.26 ÷2) [7.6 - 5 ×(0.3 + 0.9)]÷10
1、先說一說運算順序,再進行計算。
2、抽兩名學生板演。
E、課堂小結:在既有中括號,又小括號應該先算什么,再什么?
F、布置作業:
P - 52 第一題、第二題和第三題。
課堂作業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