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的節日風俗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下元節的節日風俗,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下元節的風俗
在民間下元節的風俗主要有修齋設供、祭祀神靈祖先祈福免災。
1.修齋設供
在道教尤為受重視,要設供齋(上三壇為國家設之,中三壇為臣僚設之,下三壇為士庶設之),還要齋戒(祭祀之前,要沐浴更衣,不飲酒,不吃葷,以求內外潔凈,以示敬意)。
2.祭祀神靈祖先
民間在農歷十月十五下元節這天會準備豐盛飯菜用來祭奠逝去的先祖,以祈求祖先庇佑,免于災禍。
福建莆田一帶還會在田間地頭祭奠水神,祈求風調雨順,農作物豐產豐收。
民間工匠這天會祭奠爐神——太上老君。
3.祈福免災
《中華風俗志》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下元節這天,會在道觀做道場,持齋誦經,祈求下元水官為人間排憂解難,保安康。
下元節祈愿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福建省莆田一帶,下元這天傍晚,各家各戶都要在田頭祭水神,祈求在干燥的冬季莊稼地滋潤,農作物平安過冬。祭祀時,擺上齋品,將香一根根播在田埂上,以示虔誠。
下元節節令食品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人類在長期的、眾多的節日活動的實踐中,形成了獨立的、特殊的節令食品,諸如春節吃餃子,正月十五吃元宵、端午節吃粽子,仲秋節吃月餅等等,它同其它風俗習慣一樣,作為民族的一種共同情感、共同心態。統一著人們的節日行為,對節日的生存、發展起著重要作用。
下元節是什么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并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并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于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范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于這樣一個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
注: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僅供娛樂參考,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