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下元節的來歷
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下元日。關于下元節的來歷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下元節的來歷,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下元節的來歷
下元節來源于道教。在道教中有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到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又將“三元”與“三官”聯系起來,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即天官、地官、水官。
三官大帝被分別對應于堯、舜、禹,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三官的誕生日又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因此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在道教信仰中,三官信仰是比較普遍的。“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很多人都是很熟悉的'。水官,全稱“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俗名水官大帝,隸屬太清境。
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掌管江河水帝萬靈之事。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
傳統下元節主要民俗活動
修齋設醮
下元日也是道教齋法中規定的修齋日期之一。道教認為凡是要仰仗神力的事,如祈福、禳災、拔苦、謝罪、求仙、延壽、超度亡人等等,皆要修齋。
享祭祖先
隨著日月的流逝,下元節在民間逐步演化為多備豐盛菜肴,享祭祖先亡靈,祈求福祿禎祥的傳統祭祀節日。享祭祖先是對祖先信仰的反映,人類對祖先的信仰,是人類對自身的崇拜。
祈愿神靈
從祭祀內容與對象的演變來看,下元節又溶進了許多農業生產中的祭祀風俗,使其又成為一個祭祀神靈、祈鑲災邪、祈求豐收的農祀節日。
下元節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
“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下元節是什么節?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的文化內涵
上元節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正月十五元宵節,中元節就是七月十五民間所謂的“鬼節”,而下元節被人們遺忘的比較久了,相關的民間風俗基本已經消失。
值得注意的是,道教中所說的“官”,其含義并非“官員”的“官”,而有“宇宙構成元素”這樣的意思。道教認為:三元之氣生成人倫,并滋養萬物。有分析認為,中國道教主要產生在中國農業文明發達地區,所以,中國道教一向認為天玄地和地玄天,地生萬物,水為生物之本,且地含水。這就是說,由于中國農業文明注重地水兩元素對人類萬物的重要作用,故而在中國道教文化理念中一直蘊涵著以地為中心去觀察世界的“本體論”和“認識論”及其“方法論”。
按照道教這種世界觀,道教習慣將一年的“天官”(上半年)的正月的十五稱之為“上元節”;下半年的地官節段的七月十五,則叫做“中元節”;由于地含水,水作用地,所以,地官下半年中段的十月十五則是“下元節”。這上、中、下三元,則組構出了道教對世界的三元一體系統認識。人生在世,難免遭遇苦厄,而信仰道教的那些古代人民,或者說,雖不信仰卻對其文化內涵有一定程度認同的老百姓,都很看重水官大帝“除困解厄”的神通。在這一天,人們祭祀祖先、迎接水官大帝,以求得困厄的'舒解與人生的安詳。下元節與上元節和中元節一起,構成了先民對人生感受、祈福、贖罪、解困等完整的生命體驗,節日的范式不過是這種生命哲學的文化表達而已。
下元節有一個很寶貴的東西,基于這樣一個美好的愿望:那就是對生命歷程中持久的困境與苦厄的消除、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