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元節是什么意思
下元節,又稱下元日、下元,是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與道教有關。下元節是什么意思?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下元節意思,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下元節是什么意思
下元節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農歷十月十五,亦稱“下元日”、“下元”。
正月十五日漢族稱上元佳節,乃慶元宵,古已有之;七月十五日漢族稱中元節,祭祀先人;十月十五日漢族稱下元節,乃食寒食,紀念賢人。
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
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下元節,就是水官解厄旸谷帝君解厄之辰,俗謂是日,水官根據考察,錄奏天廷,為人解厄。”這一天,道觀做道場,民間則祭祀亡靈,并祈求下元水官排憂解難。古代又有朝廷是日禁屠及延緩死刑執行日期的規定。此外,在民間,下元節這一日,還有民間工匠祭爐神的習俗,爐神就是太上老君,大概源于道教用爐煉丹。
根據中國的歷法,農歷在十月十五,也是一年中最后一個月亮節,在這個月圓的時候,人們要進行最重大的祭祖活動。
古老的“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下元”、“下元誕”、“下元水官節”。
關于下元節的記載:
《中華風俗志》也有記載:“十月望為下元節,俗傳水宮解厄之辰,亦有持齋誦經者。”
宋吳自牧《夢粱錄》:“(十月)十五日,水官解厄之日,宮觀士庶,設齋建醮,或解厄,或薦亡。”
河北《宣化縣新志》:“俗傳水官解厄之辰,人亦有持齋者。”
下元節和“十月朔”的區別
有些人認為下元節就是“十月朔”,其實它們是不同的節日。權威工具書《辭海》《辭源》“下元”條釋:“節日名。舊俗以陰歷十月十五日為下元節。”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下元節是十月十五日,兩者不在一天。對下元節的特別重視,始于崇奉道教的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卷二十二:“太宗太平興國六年庚辰,詔自今下元節宜如上元,并賜休假三日,著于令。”《宋史》卷一一三:“太平興國二年七月中元節,御東角樓觀燈,賜從官宴飲。五年十月下元節,依中元例,張燈三夜。”
“下元節”出于道教,是水官解厄的日子。下元水官全稱“五氣三品解厄水官”,總管九江四瀆、三河五海、十二溪真圣神君,掌管死魂鬼神之籍,記錄眾生功過之條。每年十月十五日,水官考籍,按照眾生善惡功過,隨福受報,隨孽轉形。道觀此日設齋建醮,禳解厄難,超度亡人。“十月朔”是十月初一日,這個風行各地“送寒衣”的祭祀先人日起源頗早。十月初一本是秋收冬藏的一個時間節點,節日的產生當與先民的農事與信仰有關。文獻較早可見南朝宗懔《荊楚風土記》。
由于“下元節”與“十月朔”相距甚近,都在十月,而且節俗都以祭祀為主,與鬼有關,民間難以區分清楚,所以到后來出現一些地方文獻將二者混淆為一的情況,如1930年版《崇明縣志》卷四:十月朔,為下元,縣官祭厲如清明。1993年版《鎮江市志》:“(十月朝)農歷十月初一為下元節,俗稱十月朝”。
下元節是什么節日
每年的農歷十月十五,為中國民間傳統節日,下元節,亦稱“下元日”丶“下元”。下元節的來歷與道教有關。道家有三官,天官、地官、水官、謂天官賜福,地管赦罪,水官解厄。三官的誕生日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下元節飲食風俗
飲食風俗是節日習俗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下元節也有其獨特的節令食品,以北京為例,過下元節時,家家戶戶都要做“豆泥骨朵”。
“豆泥”就是紅小豆做的“豆沙餡兒”。是北京小吃“豆沙包子”。這種一年四季都能吃到的“豆沙包子”,在幾百年前的明代,早已是孟冬十月的節令食品了。
下元節的來歷
下元節來源于道教。在道教中有所謂上元、中元、下元“三元”的說法,到魏晉南北朝時,道教又將“三元”與“三官”聯系起來,認為“三元”是“三官”的別稱,即天官、地官、水官。
三官大帝被分別對應于堯、舜、禹,下元水官也就是因治水而聞名的大禹王。
三官的誕生日又分別為農歷的正月十五、七月十五、十月十五,因此這三天被稱為"上元節"、"中元節"、"下元節"。
在道教信仰中,三官信仰是比較普遍的。“天官賜福、地官赦罪、水官解厄”,很多人都是很熟悉的'。水官,全稱“下元三品解厄水官洞陰大帝”,俗名水官大帝,隸屬太清境。
水官由風澤之氣和晨浩之精結成,掌管江河水帝萬靈之事。每逢十月十五日,即來人間,校戒罪福,為人消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