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傳統食物
中元節的傳統食物都有哪些?中元節在《易經》中,“七”是一個變化的數字,是復生之數。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中元節的傳統食物(2023),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中元節的傳統食物
1、吃鴨
中元節這天,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吃鴨子。“鴨”取“壓”的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鬼魂。
中元節吃鴨還有一個傳說故事。在古代,去世的祖先會在中元節這一天回家探親,要過奈何橋,但沒有船過不了。于是,活著的人要送些鴨子下去,好讓鴨子游泳載他們回來,久而久之,也就形成了傳統,一到鬼節就吃鴨子。
2、吃瀨粉
在中元節當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瀨粉,是東莞人壽宴的傳統食品,寓意長長久久,多福多壽。
3、吃粗茶淡飯
在山東等地,中元節又稱“掐嘴節”,有吃粗茶淡飯的習俗。
4、吃扁食
在江蘇省的東縣鄉,很多鄉民在中元節當天都會吃扁食(一種以面粉和糖作成畚箕形的食品)。
現在也有人把扁食叫做餃子,其實扁食和餃子大不相同。扁食和餃子的區別,首先在皮,其次在餡。
在皮方面,餃子皮較厚,而扁食皮薄如蟬翼。而在餡方面,餃子餡少,因此餃子的個頭也比較小,并且餃子的餡較為單一,多為肉餡配素菜。而扁食就大不一樣了,不僅肉類、菜類均可入餡,連雞、鴨、魚、蟹等等都可入餡,且特別講究搭配。
5、吃“餃餅”
在浙江省臺州市的天臺,中元節會有吃“餃餅”的習俗,“餃餅”是一種類似于春卷的食物。相傳,餃餅筒是濟公所留下來的。濟公在國清寺為僧時,見每一餐都剩下許多菜,覺得很浪費,就把這些菜裹在糊拉汰皮里供下一餐再食用,這種做法受到了眾僧的喜愛,便流傳至民間。
6、吃花饃
農歷七月十五之前,民間婦女盛行面塑活動,晉北地區最為強烈。一家蒸花饃,街訪四鄰來幫忙。將花饃要捏成平型,稱為面羊,送給小輩,取意羊羔吃奶雙膝下跪,希望小輩不要忘記父母的養育之恩;將花饃要捏成人型,稱為面人,送給長輩,意喻兒孫滿堂,福壽雙全;將花饃捏成魚型,稱為面魚,送給平輩,意喻連年有余。
7、蒸面羊
在華北地區,民間流行七月十五由外祖父、舅舅給小外甥送活羊的習俗。傳說這個風俗與沉香劈山救母的傳說有關。沉香劈山救母后,要追殺虐待其母的舅舅二郎神,二郎神為重修兄妹之好和舅甥之誼,每年的七月十五都要給沉香送一對活羊,據說這是取二郎神和沉香之母“楊”姓的諧音,以重結兩家之好。從此民間留下了舅舅送活羊的習俗,后來逐漸演變為送一對面羊。
這一習俗的另外一個說法是,母親為出嫁的閨女用白面塑一雙羊,當然還要蒸熟,而且羊頭還要纏掛上紅布條。娘家要組成一支小型送羊隊伍到新姑爺家,由新姑爺動手切開面羊,并將切下的第一塊用紅繩拴掛在客廳中,這塊“面羊肉”等到第二年的七月十五送來新面羊時才能取下來。這其中的講究是“陳羊見新羊,年年有余糧。”新姑爺切完羊后,要吃羊頭,出嫁的閨女則吃羊腳,其他的分送男方長輩鄰里,以表和和美美,共享喜慶吉祥。
2023中元節是哪一天
2023年8月30日迎來我國的傳統節日—中元節。中元節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
中元節是什么節
中元節這個名稱,是道教名稱,民間世俗稱為七月半、七月十四(另一說七月十五 )祭祖節,佛教稱為盂蘭盆節。節日習俗主要有祭祖、放河燈、祀亡魂、焚紙錠、祭祀土地等。它的產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七月乃吉祥月、孝親月,七月半是民間初秋慶賀豐收、酬謝大地的節日,有若干農作物成熟,民間按例要祀祖,用新稻米等祭供,向祖先報告秋成。該節是追懷先人的一種文化傳統節日,其文化核心是祭祖盡孝道。
中元節的習俗
在我國農歷七月十五是傳統節日中元節。古人以正月十五為天官生日,故定為上元節(即元宵),七月十五為地官生日,故定為中元節,以十月十五為水官生日,故定為下元節。
到后來,民間又流傳七月十五地府開門放鬼的魂的傳說,于是中元節漸漸有了“鬼節”的意味。而在湖南,不同地方過七月半都有不同的習俗,如祭祖、放燈等。
夜幕降臨,長沙湘江邊每隔一段距離就能看到一點一點的火焰,遠遠望去就像是漁火。農歷七月十三,離“七月半”還有兩天,各家各戶已經在為去世的親人燒包祭祀了。在湖南,不同的地方都有不同的風俗,祭祖、看戲、放河燈,是一個非常大型的節日。
中元節的意義
從有關中元節的傳說中,可深切體認到中元節的祭祀具有雙重的意義在,一是闡揚懷念祖先的孝道,一是發揚推已及人,樂善好施的義舉。這全是從慈悲的角度出發,很有人情味。所以,我們在慶贊中元的同時,應該跳脫鬼的角度,期勉互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