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的風俗有哪些
中元節快到了,中元節的誕生可追溯到上古時代的祖靈崇拜以及相關時祭。中元節的風俗有哪些?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元節的風俗,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中元節的習俗
1、放河燈
河燈也叫“荷花燈”,河燈一般是在底座上放燈盞或蠟燭,中元夜放在江河湖海之中,任其漂泛。放河燈的目的,是普渡水中的落水鬼和其他孤魂野鬼。放河燈,尤數黃河里放燈壯觀。
2、燒街衣
這是香港自開埠以來一直保存至今的民間風俗。一踏入農歷七月,人們都會于入黑后,帶備香燭、金銀衣紙和一些祭品如豆腐、白飯在路邊拜祭一番。人們“燒街衣”的目的是讓那些無依的孤魂有衣物御寒,有食物裹腹。
3、做茄餅
民間認為,茄餅可以成為已故祖先前往盂蘭盆會的干糧。每到中元節這天,老南京人家家戶戶做茄餅,也就是把新鮮茄子切成絲,和上面粉,用油煎炸。其實,茄餅如今已是一道再尋常不過的家常菜,想吃的話隨時可以做一盤解解饞哦。
4、燒袱紙
四川省俗以中元祭祖燒袱紙。即將紙錢一疊、封成小封,上面寫著收受人的稱呼和姓名,收受的封數,化帛者的姓名及時間。俗傳七月十五鬼門關閉,各家都要“施孤送孩”。
5、吃瀨粉
在中元節那天,東莞有吃瀨粉的習俗,而且幾乎在整個東莞都通用。當然,不同片區,吃瀨粉的方法還是有所不同的。
中元節簡介
中元節這個節日源于早期的“七月半”農作豐收秋嘗祭祖,“七月半”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上古的祖先崇拜與農事豐收時祭。古時人們對于農事的豐收,常寄托于神靈的庇佑。奉祀先祖在春夏秋冬皆有,但初秋的“秋嘗”在其中十分重要。秋天是收獲的季節,人們舉行向祖先亡靈獻祭的儀式,把時令佳品先供神享,然后自己品嘗這些勞動的果實,并祈祝來年的好收成。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教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
七月半
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俗稱鬼節,也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家的說法,道教有“三元說”,“天官上元賜福,地官中元赦罪,水官下元解厄,“中元”之名由此而來,佛家則稱七月半為“盂蘭盆節”,在統治者推崇道教的唐代,道教的中元節開始興盛,逐漸將“中元”固定為節名,節期設在七月十五日,并相沿迄今,傳統民俗中提倡的那些價值觀,比如孝敬父母、追念先人、傳承文化,促進鄰里和諧,關愛弱勢群體,和今天社會的價值觀一脈相承,中元悼亡,既有文化淵源,也有現實意義,只要積極引導,中元節仍然可以過得非常豐富。
中元節是鬼節
「盂蘭節」俗稱「鬼節」,為農歷七月十五日,相傳是鬼門關大開的日子,在道教來說,是日為「中元節」,則為地官赦罪日,佛教則稱之為「盂蘭節」,傳說由農歷七月一日起,地府中的游魂野鬼就開始被釋放出來,他們可以在人間游離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的祭祀,直至七月三十,鬼門關會再度關閉,鬼節的節期亦就此結束,中元節之俗,據傳漢代即已有之,至唐代尤為興盛,因據傳唐太宗李世民晚年得病,曾于病中昏迷,當他蘇醒以后,自稱曾“魂游地府”,歷見陰間散魂餓鬼,攔路乞食,唐太宗答應返陽之后,當廣為布施,因而詔令全國,于中元令節之時,設盛宴普施眾鬼魂,所以“普度”也稱“普施”,從此傳衍不衰,久而成俗。
中元節在北魏時期才被設立,主要源于“三元說”中的“地官中元赦罪”,因地官所管轄之處為地府,所以據說到了中元這日,地府大門會敞開,眾鬼會離開冥界,回到陽間的家中與親人團圓,若是沒有家的就會在人間游蕩,尋找吃食,等到地府之門關閉前再回去,故而便有了“七月半,鬼門開”、“七月半,鬼亂竄”等俗語,聽起來令人生畏的中元節,其實它的文化核心就是敬祖盡孝,畢竟大家口中常講到的“鬼魂”也都是別人朝思夜想,所逝去的祖先、親人,所以對于到來的中元節,大家以敬畏、敬重之心對待就好,尊重老傳統,中元節的傳統習俗較多,其中要記得“做3事、忌3事、吃2樣”,祈福納祥,不觸霉運,日子越過越順。
咱們中國本就是一個多神信仰的國家,不像歐美只有一個上帝,隨著歷史的發展,多民族的融合,華夏的包容,一些宗教習慣逐漸與民族等融合,佛教、道教和我們的傳統祭祖習俗逐漸地融合在一起,所以經過隋唐,到了宋朝的后期,大家基本上接受了“中元節”這個來自道教的節日名稱,同時又保留了佛教盂蘭盆節的節俗,再同時最古老的家族祭祀自然也不能丟下。
中元節是干什么的
中元節又稱鬼節、七月半、少數地區也叫亡人節。是古代節日三元之一,正月十五上元節,慶賀正月元宵。七月十五中元節,祭祀先祖。十月十五下元節也是寒食節,紀念古代先賢每年七月十五的中元節,是我國主祭祀的傳統節日。它與寒食節、清明合稱我國古代的三大鬼節,每年主要集中在在農歷的七月十五這天舉行祭祀活動,但時間并不是固定的,在我國的南方地區,人們也有在七月十四祭祀的傳統。也有一些地方從七月初就開始祭祖的儀式,在夜里將祖先接引回家中,然后一日三頓茶飯的供奉直到七月結束。
中元節的由來
中元節源自道教,后來佛教改為了現在俗稱的“鬼節”,源于目蓮救母的故事。“有目蓮僧者,法力宏大。其母墮落餓鬼道中,食物入口,即化為烈焰,饑苦太甚。目蓮無法解救母厄,于是求教于佛,為說盂蘭盆經,教于七月十五日作盂蘭盆以救其母。”
據說當時釋迦十大弟子目蓮在陰間地府經歷千辛萬苦后,見到他死去的母親劉氏,發現她受一群餓鬼的折磨,于是目蓮就想用缽盆裝飯菜給她吃,但是飯菜卻被餓鬼奪走了。目蓮只好向佛祖求救,佛祖被目蓮的孝心所感動,授予其盂蘭盆。按照指示,目蓮于農歷七月十五用盂蘭盆盛著珍果素齋來供奉母親,挨餓的母親終于能夠得到食物。而為了紀念目蓮的孝心,佛教徒每年都會有盛大的“盂蘭盆會”,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鬼節”。所以現在為了祭祀孤魂,會在農歷七月十五舉行普渡會,也就是我們的中元節。
注:以上內容根據民間傳說整理,僅供娛樂參考,不做任何用途和決策,切勿迷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