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元節風俗禁忌簡介
“七月半”原本是上古時代民間的祭祖節,而被稱為“中元節”,則是源于東漢后道教的說法。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中元節風俗禁忌,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中元節的禁忌
1、非特定場合燒冥紙
冥紙是燒給好兄弟的,金紙是燒給神的,燒冥紙的結果只會招來更多的好兄弟。
2、吹口哨
晚上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3、床頭掛風鈴
風鈴容易招來好兄弟,而睡覺的時候是最容易被邪氣入侵的時刻。
4、拖鞋整齊的放床邊
在外旅行時,拖鞋整齊的放在床邊,會招來異界朋友的好奇,造成他們的鬧床。
5、夜游
八字輕的人千萬不要夜游,否則只會自找麻煩。
6、熬夜
人氣最虛的時候是在深夜,鬼氣最旺的時候也是在深夜,相較之下,誰會贏。
中元節有什么講究
1、吃飯時不可以將筷子插在飯碗之上,其形狀如同香插在香爐上,會招來好兄弟來與你分享食物。
2、晚上不可吹口哨,當心好兄弟喜歡你。
3、不可去危險水域戲水,傳說中“水鬼”會找人當替死鬼,以便投胎。
4、不可偷吃拜拜的忌品,與鬼爭食,恐遭來厄運。
5、床頭不掛風鈴,因風鈴會招陰。
6、晚上,少去荒郊野外或偏僻的地方,八字輕的人怕會撞見好兄弟。
7、地上的零錢及紅包袋,不要隨便撿起來。
8、路經喪事場所,嘴里及心里不可有不敬的念頭或言語。
9、避免帶紅繩、鈴鐺、風鈴等招鬼物,盡量避免出門。
10、忌亂踩冥紙,中元節這一天,路邊往往有燒紙的人,散落的冥紙不要亂踩,那是燒給鬼魂的錢財,往往會有鬼魂在撿拾,如果你踩到他們的東西,他們不高興那你就要倒霉了。
中元節有哪些傳統習俗
1、燒紙
中元節日中,民間俗信行為中,最為突出的是燒紙。據傳說,陽間的紙就是陰間的錢,人們燒紙就是給亡故的先輩親人送錢。通常上墳燒紙時要留下幾張,到十字路口焚燒,目的是給無家可歸的野鬼一些施舍,它們就不會再去搶劫送給其祖先的錢了。
2、焚香燃炮
每到七月十四或十五晚,在門外焚香燃炮,同時“燒包”(也叫“薦包”)。
3、祭祀土地
七月半,民間還盛行祭祀土地和莊稼。將供品撒進田地。燒紙以后,再用剪成碎條的五色紙,纏繞在農作物的穗子上。傳說可以避免冰雹襲擊,獲得大秋豐收。一些地方同時還要到后土廟進行祭祀。定襄縣民俗將麻、谷懸掛門首。
4、祈豐收
七月半施祭與祈望豐收又常聯系在一起。施孤之夜,家家戶戶要在自己家門口焚香禱祝稻谷豐收,并把香枝插于地上,這叫做“布田”(插秧),插得越多越好,以此象征著秋收稻谷豐登。
5、吃鴨
全國很多地方都會選擇在七月半吃鴨子,因鴨在水中游,取其河燈普渡祈禱之涵意。也有說法是“鴨”就是“壓”,是諧音,吃鴨子是為了壓住“魂靈”,這說法有點牽強,因為很多地方“鴨”與“壓”不同音。東莞人一般會吃蓮藕煲鴨。
佛教中的中元節
農歷七月報恩月,在佛教里則有禪七、凈七,乃至以七七四十九表示無限的意思——“七”是一個變化無窮、蘊涵無盡的數字。依照佛教的說法,農歷七月十五日這天,是僧徒功德圓滿的日子,佛弟子在當天,舉行“盂蘭盆法會”。
據《大藏經》的記載,盂蘭盆是梵語,“盂蘭”意思是“倒懸”;“盆”的意思是“救器”。“盂蘭盆”的意思是用來救倒懸痛苦的器物,衍生出來的意思是:用盆子裝滿百味五果,供養佛陀和僧侶,以拯救入地獄的苦難眾生。
這種儀式最早是從目連救母的法會開始流行。
中元祭祀
在華南地區七月十四有祭祀的傳統,這一天無論貧富都要備下酒菜、香燭和紙錢祭奠先人,以示對先人的懷念。
廣東人稱為“七月十四”。舊時居民們于節日前上冥店買來金銀紙衣(即各種色紙,俗以為可制冥衣)、溪銀(冥幣)、元寶等冥具,盛于紙袋中,加封,俗稱“包袱”,擇日于午后配上牲醴、果品拜祭祖先。
拜畢焚化冥具(包袱),俗稱“燒衣”。入夜以后,又以各種冥具及水飯、酒菜、香紙等祭于門前,施以無主之鬼魂。祭畢燃冥具,將祭品(酒飯)留在門外不收回,俗稱“燒幽”。港澳地區中元習俗與廣東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