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暑節氣的風俗是什么
小暑節氣的風俗是什么?三伏天”高溫、高濕”是中國南方地區的氣候特點,北方地區“高溫、干燥”。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小暑節氣的風俗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暑節氣的風俗是什么
1、吃暑羊
“吃暑羊”是魯南和蘇北地區在小暑時節的傳統習俗。入暑之后,正值三夏剛過、秋收未到的夏閑時候,忙活半年的莊稼人便三五戶一群、七八家一伙吃起暑羊來。而此時喝著山泉水長大的小山羊,吃了數月的青草,已是肉質肥嫩、香氣撲鼻。這種習俗可追溯到堯舜時期,在當地民間有“彭城伏羊一碗湯,不用神醫開藥方,之說法。徐州人對吃暑羊的愛好莫過于當地民謠:“六月六接姑娘,新麥餅羊肉湯。”
2、食新
民間有很多地方有小暑時節“食新”的習俗。農民會用新米做好飯,供祀五谷大神和祖先,祈求秋后五谷豐登。然后人們開開心心地品嘗新酒等。也有的地方是把新收割的小麥炒熟,然后磨成面粉后用水加糖伴著吃。這種吃法,早在漢代就有,唐宋時期更為普遍。唐代醫學家蘇恭說,炒面可“解煩熱,止泄,實大腸”。
3、封齋
湘西苗族的封齋日在每年小暑前的辰日到小暑后的巳日。這段時期,禁食雞、鴨、魚、鱉、蟹等物。據說誤食了要招災禍,但仍可吃豬、牛、羊肉。
4、吃伏面
俗話說“熱在三伏”,小暑過后就進入伏天。伏,即伏藏的意思,所以人們應當少外出以避暑氣。飲食上,人們會吃清涼消暑的食品,以度過炎熱的伏天。
5、小暑舐牛
在山東臨沂地區,每到小暑,人們有給牛改善飲食的'習俗。伏日煮麥仁湯給牛喝,據說牛喝了身子壯,能干活,不淌汗,民謠有;“春牛鞭,舐牛漢(公牛),麥仁湯,舐牛飯,舐牛喝了不淌汗,熬到六月再一遍。”
6、吃藕
此外,在民間有小暑吃藕的習俗。在清咸豐年間,蓮藕就被欽定為御膳貢品。藕與“偶”同音,所以人們用食藕祝愿婚姻美滿。藕與蓮花一樣,出污泥而不染,因此也被看做是清廉高潔的人格象征。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和多種維生素,鉀和膳食纖維也比較多,具有清熱養血除煩等功效,適合夏天食用。鮮藕以小火偎爛,切片后加適量蜂蜜,可隨意食用,有安神入睡之功效,可治血虛失眠。
二十四節氣小暑的特點
一、南方雷暴、華南高溫伏旱
小暑前后,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各地進入雷暴最多的季節。雷暴是一種劇烈的天氣現象,常與大風、暴雨相伴出現,有時還有冰雹,容易造成災害。華南東部,小暑以后因常受副熱帶高壓控制,多連晴高溫天氣,開始進入伏旱期。中國南方大部分地區這一東旱西澇的氣候特點。
二、淮河、秦嶺一線降水增加
小暑開始,江淮流域梅雨先后結束,東部淮河、秦嶺一線以北的廣大地區開始了來自太平洋的東南季風雨季,降水明顯增加,且雨量比較集中;華南、西南、青藏高原也處于來自印度洋和我國南海的西南季風雨季中。
三、長江中下游雷雨頻頻
而長江中下游地區則一般為副熱帶高壓控制下的高溫少雨天氣。也有的年份,小暑前后北方冷空氣勢力仍較強,在長江中下游地區與南方暖空氣勢均力敵,出現鋒面雷雨。小暑時節的雷雨常是“倒黃梅”的天氣信息,預兆雨帶還會在長江中下游維持一段時間。
綠樹濃蔭,時至小暑。南方地區小暑時平均氣溫為26℃左右,已是盛夏,頗感炎熱,但還未到最熱的時候。常年7月中旬,華南東南低海拔河谷地區,可開始出現日平均氣溫高于30℃、日最高氣溫高于35℃的集中時段。
小暑的由來
每一年7月23日或24日視太陽光抵達黃經120°時為“小暑”。天文學權威專家表述說,“小暑”期內那么酷熱是由于自入暑至今,路面上大白天從自然光中消化吸收的發熱量超過晚間放散的發熱量,發熱量持續累積,到小暑期內,所累積的發熱量做到了巔峰,因此 大暑節氣更為酷熱。
一般來說,在日最高溫度高過35℃的酷熱生活里(氣候上稱之為“酷熱日”),中署的人顯著增加。而當天最高溫度達37℃之上時(氣候上稱之為“炎熱日”),中署的總數會大幅度提升,特別是在副熱帶高壓操縱下的長江中下游,烈日當空,風小環境濕度又大,更讓人覺得炎熱難忍。
長江沿岸的“三大火爐”——南京市、武漢和重慶,每一年的“酷熱日”均值達17~34天下多,“炎熱日”也是有3~14天。實際上,比“三大火爐”更熱的地區還許多 ,如安慶市、九江、萬縣等,在其中江西省的貴溪、湖南省的郴州市、四川的開縣等地,全年度均值“酷熱日”都會40天之上,全部長江中下游便是一個大“爐子”。
古代中國將小暑分成三候:“一候腐草為螢;二候土潤溽暑;三候暴雨時行。”世界上螢火約有二千多種多樣,分水生物與陸生二種,陸生的螢火生卵于枯草上,小暑時,螢火卵化而出,因此 古代人覺得螢火是腐草變為的;第二候是說氣溫剛開始越來越炎熱,土地資源也很濕冷;第三候是說常常挺大的暴風雨會出現,這暴雨使暑濕變弱,氣溫剛開始向寒露銜接。
有俗語說:“東閃無半滴,西閃走不如”意謂在夏季下午,雷電假如出現在修真,雨不容易下到這兒,若雷電在西方國家,則雨量迅速便會來臨,要想避開都趕不及。大家也常把夏天下午的雷雨稱作“大西北雨”,并描述“大西北雨,落過無車路。”“夏雨隔田坎”及“夏雨隔牛背”等,品牌形象地表明了雷雨,經常是這里雨天那里晴,如同唐代詩人劉禹錫的詩句:“東面大晴天西邊雨,道是無晴也有晴。
小暑代表什么意思
暑字面的含義就是炎熱,小暑就是小熱,指的的還沒到達酷熱階段。俗話說:“熱在三伏”,我國三伏天氣一般出現在夏至的28天之后,即所謂“夏至三庚數頭伏”。小暑過后幾天馬上就是入伏,意味著盛夏真正到來,人們要注意降溫防暑,及時補水,避免被陽光暴曬。
小暑是不是入伏第一天
小暑不是入伏第一天,但小暑節氣過后就會進入伏天,因為每年三伏天通常在小暑與處暑之間出現。小暑即為“小熱”,意思是此時雖然已經能夠感受到天氣的炎熱,但是并未達到一年內最熱,小暑只是炎炎夏日的開始。
小暑有啥活動
游伏:和郊游差不多的意思,到了這一天,以前的人們會和家人一起出門游玩,欣賞夏日風光,祈禱全家平安健康,帶有美好的祝福。
曬衣服:這個時候日頭正旺,適合曬棉被和放置已久的衣物,通常很多地方都要曬東西的習俗,如果小暑當天是晴天,那么場面就很壯觀。
吃蓮藕和黃鱔:藕中含有大量的碳水化合物及豐富的鈣磷鐵等和多種維生素,夏季食欲容易消退,適合食用它補充營養。而該時節屬于黃鱔最為鮮美階段,其性溫,味甘,入肝、脾、腎經,具有補中益氣、養血固脫、溫陽益脾、強精止血、滋補肝腎、祛風通絡等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