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教案五篇
英語教案要經過反復的調整,才能找出最適合學生的,下面就是小編整理的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教案1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域的自然環境和人文環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魯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
2.能夠說明山區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來發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特征和人文環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的自然環境與人文環境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帶來的這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么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地圖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探索山區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秘魯山區農業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地的環境發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秘魯安第斯山區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秘魯山區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創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境之間的關系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為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居民的主要糧食。秘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明了常年保存馬鈴薯營養價值的方法。
住:如圖(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饑渴。是當地居民的主要運輸工具。
3.【展示秘魯國徽】
問題:秘魯國徽左上角是什么動物的圖案?它出現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秘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課小結】
【鞏固練習】(見《隨堂練習》)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教案2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三、課前準備
師:搜集本課的資料,相關的圖片。生:在圖書館搜集有關大運河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言引入
師:講述“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那么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否對。隋朝是怎樣建立的?大運河是如何開鑿的?(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互動授課
讓學生閱讀第一框的內容師: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統一全國的?有什么意義?生: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589年,滅掉陳,統一全國。引導學習概括出“結束了西晉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_,對峙的局面,開創?大一統?的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過渡:封建王朝從漢朝以來,都注重以農立國“夫農天下之本也”經濟繁榮的基礎在于農業,那么,隋朝經濟發展如何呢?
師: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生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2:“隋帝勵精圖治,改革制度,發展生產”。
師:從哪些方面可見經經濟繁榮?
生1:人口激增2:糧倉豐實引導學生閱讀第二框內容“大運河的開通”
投影:大運河的圖片,放輕音樂生:結合地理簡介大運河隋朝大運河在605年開始,到610年全線開通,以洛陽為中心,他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經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長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絕”。
師:大運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全國統治。”
師:“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在小組交流。生:不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既有貪戀江都的美景的動機,搜括江南財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強大,帝王的霸氣。
師:隋煬帝對為什么能夠開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生: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師: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學生分小組討論:全面分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出示唐朝詩_日休的詩: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_不較多。“開鑿大運河征發幾百萬人,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苦難。”“開通大運河,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推動了南北經濟交流,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鞏固了隋朝的統治”學生比較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么區別?補充:當今運河相當于三條鐵路運輸量,每日通過船只三百余艘。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教案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了解唐朝建立、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等基本史實。引導學生思考和探究“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評價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多媒體播放影視片斷及文獻資料,學生查找唐太宗、武則天相關資料,采用合作探究式學習方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認識唐太宗、武則天的開_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從中體會杰出人物對歷史發展所起的一定推動作用。
二、教材簡析
本課的主題是唐朝第一個盛世—“貞觀之治”本課重點是“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
本課難點是如何幫助學生對唐太宗、武則天等歷史人物作出恰當的評價。
三、課前準備
學生查找與唐太宗、武則天統治相關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學生漫談“你所熟悉的武則天是一位怎樣的皇帝?”
(二)師生互動探究新知
Ⅰ、女皇武則天
1、在課前談話基礎上展示武則天畫像,簡介武則天經歷,強調
唐朝的武則天是我國歷的女皇帝。
2、教師出示探究問題:郭沫若評價武則天的統治“政啟開元,治宏貞觀”,為什么如此評價?學生小組合作學習,概括出武則天的統治體現在兩方面:一是重視發展農業生產,二是破格提拔有才能的人。教師簡評并銜接新知識:武則天的統治,上承“貞觀之治”,下啟“開元盛世”,她確實是個治國之才,不失為一位有作為的皇帝、女政治家。“貞觀之治”的局面出現在誰統治時期,為什么會出現這種治世局面呢?
Ⅱ、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和李世民即位
引導學生回憶隋朝的繁盛,思考“為什么如此繁盛的隋朝會二世而亡呢?”學生自讀課文,理解隋煬帝的_統治,激化了社會各種矛盾,導致隋末農民大起義。618年,隋煬帝在江都被部將殺死,隋朝滅亡。同年,在太原起兵反隋的李淵攻占長安,建立唐朝。學生自讀楷體字輔助文,了解在唐朝的建立和統一戰爭中李世民功勛顯赫,教師補充“玄武門之變”后,李世民即皇帝位,是為唐太宗,年號貞觀。
2、貞觀之治
(1)展示唐太宗畫像,簡介唐太宗其人,講清“貞觀之治”這一概念。
(2)出示探究問題:你認為貞觀之治局面形成的原因有哪些?學生先閱讀課文,分小組合作,討論學習,再推選發言人全班交流。
教師在學生探究學習的基礎上,因勢歸納出四個方面:
A、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思想
多媒體展示文獻資料: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學生討論這段話的含義,教師小結:唐太宗親歷隋末的社會大動蕩,親睹隋朝的覆亡,他以史為鑒,居安思危,深刻認識到君民關系有如舟水,貞觀年間的許多治國政策和措施就是依據這一開_想而制定的。
B、唐太宗開明的治國政策
學生從政治經濟兩方面歸納唐太宗的治國政策,經濟上輕徭薄賦發展生產,戒奢從簡;政治上合并州縣減輕人民負擔。教師簡述:這些開明的治國政策,有利于社會的發展,符合歷史發展的趨勢,促成了“貞觀之治”的出現。
C、唐太宗善于任賢納諫學生解釋“房謀杜斷”。
有關最的諫臣魏征,由學生表演一段課本劇,加深印象,增強趣味性。
教師簡述:這些賢才諫臣為唐朝發揮了自己的聰明才智,保證唐朝政治穩定和各種政策的施行,對治世局面的形成起了重要的作用。
D、治世局面的形成
學生觀察敦煌壁畫“唐朝雨中耕作圖”,感受經濟繁榮景象,認識到治世局面的形成離不開人民的辛勤勞作。
Ⅲ、試評價唐太宗、武則天的統治。
在學生自由發言的基礎上,強調評價歷史人物,要遵循實事求是的原則,看他對歷史發展尤其經濟發展所起的作用。唐太宗、武則天的開_想及開明政策,促進了唐朝的繁榮,為唐朝進入鼎盛時期——“開元盛世”奠定了基礎。
(三)練習與探究設計表格,列出并比較漢武帝與唐太宗的歷史功績。
(四)鞏固與小結
1、復習鞏固本課重要知識點。2、學生談學完本課,知道了什么?懂得了什么?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了解東漢建立的背景,“光武中興”的內容,宦官外戚交替專權的現狀。
2.東漢衰亡原因及黃巾起義。
教學重難點:
東漢由繁榮走向衰亡的原因
課時:一節課
教法:講授,討論,歸納,練習(附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閱讀資料(幻燈片)東漢,劉秀,光武帝。
2.出示學習目標(幻燈片)
3.講授新課
(1).“光武中興”內容(學生從課本中找.教師總結)(課件)
(2).宦官外戚交替專權現狀(材料見課本)(課件,學生齊讀,歸納)圖片展示(學生觀看,計算,歸納),材料歸納。
(3)黃巾起義,背景,時間,人物,了解過程,意義。(課件)
二:小結:“光武中興”內容,外戚宦官交替專權。黃巾起義(引導歸納)
三:課堂訓練1-2(詳見課件,提問回答)
四:課后作業(配練)
五:課后反思。
2020.11.7
七年級歷史(上)13課說課稿
紫來學校文綜組王小華
本課教案,為我原創教案。因為教材變動后,沒有配套的教案及教參。我出示的教學目標及教學重難點,參照了練習冊上的提示。
依據學校要求,采用一體機上課,上網下載了課件,依我校學情做了大面積的壓縮和修改,力爭適合學生實際。多媒體教學,容量大,圖片多,學生感興趣。事實證明,學生對直觀教學有很大興趣,這可提高教學效果。
教學過程是完整的,有新課的傳授,有課堂的練習。課堂上,在學生閱讀文本的基礎上,學會歸納,學會歷史歸納法,提高了學生分析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讀史可使人明智,總結經驗,是為了指導今天。上課讓學生閱讀材料,分析歷史現象,對比今天,將歷史學習縱深化,是歷史學習的追求。
因為我們要完成考試,所以,上課還要加強背誦,加大抽查力度。
初教歷史,本人學識很淺。希望同仁提出寶貴的意見及建議。我定虛心接受,采納運做,為提高歷史教學課堂的“高”和“效”而努力奮斗!
七年級下冊歷史教學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人類歷史的起源;(2)掌握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元謀猿人、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產、生活情況、距今年代,氏族生活的特點。(3)培養學生的讀圖和識圖能力、比較分析歷史事物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總結出我國主要的遠古居民的代表,讀懂圖表、文字材料并從中總結規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1)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的文明起源地之一,增強民族自豪感。(2)正確認識人類歷史的起源。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我國最早的人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的生活和生產狀況
難點:遠古居民的生存方式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教學手段]多媒體課件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板書設計:
第1課 祖國境內的遠古居民
一、元謀猿人:最早、170萬年
二、北京人:時間:70---20萬年
生活方式:群居生活
發展水平:用天然火
三、山頂洞人: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授課過程]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導入新課:
一、 我國最早的人類
元謀人 距今170萬年 中國最早的人類 多媒體展示女媧造人的民間故事,詢問學生:誰能講一講民間故事女媧造人的傳說,以此導入。可問學生:西方人類起源的傳說。
展示多媒體圖片:閱讀教材第一段,同學們得到了哪些歷史信息?材料中提到了什么人、什么時間、什么證據?
鼓動學生爭先回答,根據實際情況決定是集體回答還是單人回答。
簡單介紹考古的一些知識,如化石、定年方法等。
教學內容 教法、學法
二、 北京人
發現時間:1929年
發現地點:北京西南周口店
生存年代:20—70萬年
體貌特征:手腳分工明顯、殘留猿的某些特征
生活狀況:群居生活
生產水平:能制造和使用工具,使用天然火
三、 山頂洞人:
時間:1.8萬年
生活方式:氏族生活、工具進步
發展水平:人工取火
小結:總結本節課學習的三個遠古居民的代表。
鞏固練習:(見課件)
作業:(見課件)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頭部復原圖和思考題:讀課文找一找北京人發現的時間、地點、生存年代、體貌特征。
學生共同回答時間、地點、年代,分組討論根據頭部復原圖得出的體貌特征。
多媒體展示北京人生活想象圖和閱讀要求:北京人過怎樣的生活?為什么?要求學生分組討論。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象一下,北京人的一天是怎樣生活的?提示可以按時間順序,也可以按衣、食、住、行的順序。
多媒體展示問題:想一想,北京人是怎樣得到火的?
問:讀第5頁小字,你能得出什么結論?
多媒體展示:我國遠古人類主要遺址的分布圖。說明了什么問題?學生回答。
讀第5頁最后一段,找出山頂洞人的生存年代和體貌特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頭部復原圖和北京人的頭部復原圖,比較兩種居民的差別。
讀第6頁第一、二段,多媒體展示:山頂洞人的生活復原圖及其使用的骨針和裝飾品。分析山頂洞人的生產和生活情況。學生回答。
多媒體展示問題:動腦筋,海蚶是生活在海里的。在山頂洞人人的洞穴中發現海蚶殼說明了什么問題?你是怎樣看的?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
多媒體展示:本節課的主要知識點。以此為本節課的板書設計。在展示的過程中,要求學生共同回答。
多媒體展示:設計的練習題,可以采取分組搶答的形式。
多媒體展示,鼓勵學生自己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