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
教案既是以往教學經驗的總結,又是開拓知識新領域的鑰匙,能夠體現學科發展前沿的要求,具有一定的前瞻性,與時代發展相適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和教學建議
一、重點和難點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專講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開鑿大運河是當時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首先,隋朝的政治中心在北方,而大部分糧食要依靠江淮地區供應。依靠陸路運輸,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無法滿足需要。而我國主要河流大多為東西走向,開通南北運河,利用水力運輸,已是勢在必行。其次,隋滅陳后,需要加強對江南的控制。隋煬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就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不可否認,隋煬帝想坐龍舟游江南也是開鑿運河的動機之一。而隋文帝統治二十余年使隋朝的經濟實力迅速增強,則為隋煬帝開通大運河提供了充分的物質條件。隋朝大運河,與長城一樣是古代世界最雄偉的工程之一。大運河的開通,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促進了南北經濟的交流,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二、教法建議
1.教師可利用“導入框”中講述的“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激發學生的興趣,由此導入新課。
2.“隋朝的建立”可由教師講述,但切勿補充過多史料。只要講清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代周”的發生就不難理解了。
3.講述“隋朝的統一”,教師可制作一幅揭貼式地圖,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4.講述“隋初經濟的繁榮”,可分為兩個步驟,先展現“繁榮”的表現,再探究“繁榮”的原因。
封建王朝以農立國,“繁榮”的基礎是農業。教師可用兩張投影片作具體描述:
(1)
隋初隋盛時結論
人口三千多萬人四千六百多萬人人口激增
墾田一千九百多萬頃五千五百多萬頃墾田擴大
糧倉長安太倉洛陽含嘉倉;洛口倉糧倉豐實
(2)
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
──《貞觀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是少見的。
再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講“繁榮景象”重在感受,講“繁榮原因”重在理解,都不需讓學生記憶。
5.“大運河的開通”一目是全課重點,教師應精心設計教法,旨在調動學生去積極思考和探究。教師要善于設問置疑,引導學生從教科書中多渠道(導入框、課文、“動腦筋”、地圖、“活動與探究”之二)獲取信息,作為思考和探究的素材,組織系列式的議論或討論,并與教師的講解相結合。
(1)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參見重點分析)。這也為下面討論“開通大運河的作用”做準備。
(2)請一位學生朗讀〔動腦筋〕“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引導學生找到“隋煬帝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這句話(這是本課書兩目之間的內在聯系),由“已知”引出“新知”(從新的情境和角度運用已有知識解決新問題)。
(3)利用《隋朝大運河》地圖(有條件的學校可用現代化手段做成課件)介紹隋煬帝征發幾百萬人,利用天然河流和舊有渠道(邗溝是春秋時期吳王夫差開鑿的人工運河),開鑿大運河的概況。使學生認識它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
(4)利用導入框和〔活動與探究〕中提出的問題制成投影片,組織討論:
問題一: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問題二:大運河對我國歷史發展有什么重要作用?
打出討論題后,先引導學生做好準備,尋找“論據”:①閱讀理解教科書第4頁的歷史材料;②思考〔動腦筋〕2提出的問題;③閱讀《開鑿大運河想象圖》,想想該圖的含義;④聽聽〔活動與探究〕中兩個小朋友的不同意見;⑤在“大運河的開通”一目的正文和閱讀文字中找出評價大運河作用的話。
討論時先讓學生暢所欲言,自由議論,再選派小組代表發言和個人發言。教師在引導時可提示學生注意兩點:一是提出看法要說明理由;一是看問題要全面,要看主流。
6.最后,教師可利用本課課題“繁盛一時的隋朝”作全課小結,投影圖示:
繁盛一時的隋朝{“繁盛”{①國家統一
②經濟繁榮
③大運河開通
“一時”──二世而亡,共38年(581—618)
三、學法指導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內容,學會從課本中“以正文為綱,從多渠道獲取信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多種信息思考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2.引導學生參加課堂討論,鼓勵獨立思考和表達不同見解,逐步培養學生勤于動腦的良好習慣,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求異思維能力。
3.指導學生閱讀簡短的歷史材料,培養學生的材料解析能力。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
1.想想看,隋煬帝時為什么能夠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
思路:①隋文帝在位的二十多年里,國家治理得比較好,出現了經濟繁榮的景象,這就使隋煬帝開通大運河具備了經濟實力。②隋朝國家統一,使隋煬帝有征發幾百萬人的可能性。③有前代開鑿的幾段古運河為基礎。
2.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水運糧食在中國古代為什么重要?
這句話的意思是,國家水上運輸糧食全靠大運河。
中國古代在沒有鐵路、汽車等交通工具的條件下,陸路運輸糧食只能利用車、馬,靠人力、畜力進行,運量小,速度慢,費用大。而水運糧食比起陸運,運量大,速度快,費用小。
練一練
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運河?
主要是為了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活動與探究
1.比一比: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么區別?
思路:①今天的運河不經過洛陽;②今天運河北段已不通航,現正在逐步修通。
2.思考與判斷: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他們誰說的對?你怎么看?
①總的來說是好事,但只用一個“好”字或一個“壞”字來評論大運河的作用太簡單化了。②他們看問題的角度不同,說的都有一定道理,但都不夠全面。不過,說是“好事”的,還是看到了問題的主要方面。③大運河開通后成為南北交通大動脈,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也有利于國家統一。但當時為開鑿大運河,的確是過度役使了民力,給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徭役負擔。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2
[課程標準]
以都江堰、長城、大運河、趙州橋、北京故宮等為例,體會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創造力。
[教材分析]
隋朝是中國封建社會發展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歷史階段,它結束了三國兩晉南北朝長期分裂割據的局面,為我國封建經濟和統一的多民族封建國家的發展、繁榮,奠定了基礎。隋朝所創立的政治機構,具有承前啟后的作用,如三省六部制、科舉制等等。短暫而繁榮是隋王朝歷史的特點,從581年楊堅建隋至618年李淵建唐,隋朝僅存在三十八年。唐朝承襲了隋朝的政治制度,所以說隋朝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學情分析]
初中學生表現欲強,抓住學生的求知心理,引導學生層層深入探究。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了解隋朝兩位皇帝,使學生知道隋朝“繁盛”的歷史,如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煬帝為什么要開通縱貫南北的大運河”“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學重點]
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教學難點]
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3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鑿及歷史作用。能力目標:培養學生全面分析“隋朝開通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的綜合分析的能力。情感態度價值觀:使學生認識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最偉大的工程之一,激發熱愛祖國,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
二、教材分析
本課簡要介紹了隋朝的建立,社會經濟的發展,大運河的開鑿。重點敘述了大運河的開通和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隋初經濟的繁榮難以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三、課前準備
師:搜集本課的資料,相關的圖片。生:在圖書館搜集有關大運河的資料。
四、教學過程
一】導言引入
師:講述“隋煬帝賞瓊花”的故事,那么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否對。隋朝是怎樣建立的?大運河是如何開鑿的?(導入新課,板書課題)
【二】互動授課
讓學生閱讀第一框的內容師:隋朝是哪年建立的?隋帝又是如何統一全國的?有什么意義?生:581年,楊堅奪取北周政權,建立隋朝;589年,滅掉陳,統一全國。引導學習概括出“結束了西晉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__,對峙的局面,開創?大一統?的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過渡:封建王朝從漢朝以來,都注重以農立國“夫農天下之本也”經濟繁榮的基礎在于農業,那么,隋朝經濟發展如何呢?
師: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生1:“國家統一,社會安定”2:“隋帝勵精圖治,改革制度,發展生產”。
師:從哪些方面可見經經濟繁榮?
生1:人口激增2:糧倉豐實引導學生閱讀第二框內容“大運河的開通”
投影:大運河的圖片,放輕音樂生:結合地理簡介大運河隋朝大運河在605年開始,到610年全線開通,以洛陽為中心,他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四段,溝通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水系。經過浙江、江蘇、山東、河北、天津、北京
六省市。全長四五千里,是世界上的偉大工程之一,大運河開通后“高旅往返,船乘不絕”。
師:大運河的作用有哪些?
生:“加強南北交通,鞏固隋全國統治。”
師:“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為什么?”
學生根據搜集的資料,在小組交流。生:不對。隋煬帝開鑿大運河,既有貪戀江都的美景的動機,搜括江南財富的目的,也有兵力強大,帝王的霸氣。
師:隋煬帝對為什么能夠開縱貫南北的大運河?生:利用已有的經濟實力師:隋朝開通大運河是好事還是壞事?
生:學生分小組討論:全面分析隋煬帝開鑿大運河的功過。出示唐朝詩__日休的詩: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里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__不較多。“開鑿大運河征發幾百萬人,給廣大勞動人民帶來沉重的苦難。”“開通大運河,成為我國南北交通的大動脈,‘天下轉漕,仰此一渠’,推動了南北經濟交流,促進了運河兩岸城市的發展,鞏固了隋朝的統治”學生比較今天的運河和隋朝大運河有什么區別?補充:當今運河相當于三條鐵路運輸量,每日通過船只三百余艘。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領土臺灣,沙俄入侵我國黑龍江流域的簡況。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為學生進一步理解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奠定基礎。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通過學習本課中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政府抗擊沙俄侵略斗爭的內容,使學生認識到這些斗爭都是維護我國國家主權和民族利益的正義斗爭;中華民族各族人民有著堅決反抗外敵侵略的光榮傳統;鄭成功是我國歷的民族英雄。從而激發學生繼承民族英雄的愛國主義傳統,培養為捍衛國家領土主權和民族利益英勇斗爭的精神。
【教材分析】
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本課的重點。
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是本課的又一重點。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__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于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系難于理解。
【教學過程】
導入:聯系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說“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早在三國時期,孫權就曾派將軍衛溫等率萬人多名官兵,乘船到達夷洲(今臺灣)。
元朝政府設立澎湖巡檢司,加強了對琉球(今臺灣)的管轄。
明末清初,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立臺灣府管理臺灣。
一、鄭成功收復臺灣
1、荷蘭殖民者侵占我國臺灣(1624年)
2、鄭成功收復臺灣(1662年)
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1624年,荷蘭殖民者侵入臺灣,后來逐漸占領了整個臺灣島。1661年,鄭成功率艦隊抵臺,在當地人民支持下,打敗了荷蘭殖民者。第二年初,荷蘭殖民者簽字投降,臺灣重新回到了祖國的懷抱。鄭成功收復臺灣的斗爭,在我國人民反抗外來侵略的斗爭,具有突出的地位。
3、清朝設置臺灣府(1684年)
二、雅克薩之戰
1、沙俄侵占雅克薩和尼布楚
2、雅克薩之戰
3、中俄《尼布楚條約》(1689年)
(1)《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平等協商的基礎上簽訂的第一個邊界條約;
(2)意義: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葉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1689年,中俄雙方代表在平等基礎上談判,劃定了中俄東段邊界。沙俄同意把侵入雅克薩的軍隊撤回本國,清朝同意把尼布楚一帶原屬中國的地方讓給__。在準備談判過程中,康熙帝曾指示中國的代表堅持收回包括尼布楚在內的被沙俄侵占的全部中國領土,說:“尼布潮(楚)、雅克薩、黑龍江上下及通此江之一河一溪,皆我所屬之地,不可少棄之于鄂羅斯。”(《清圣祖實錄》)由于當時出現了蒙古噶爾丹的嚴重威脅,康熙帝希望與沙俄迅速締結和約,又指示可以把尼布楚讓給__。清軍在雅克薩之戰中取得勝利,迫使沙俄政府同意通過談判解決兩國邊界問題。這并不等于說《尼布楚條約》是中國用武力強加給__的不平等條約。因為第一,它是雙方通過平等談判,中國作了讓步才簽訂的;第二,當時在沙俄占領的尼布楚城下談判,根本不存在中國武力的威脅;第三,條約的內容基本上反映了兩國政府的主張,并符合雙方的利益。
分析:雅克薩之戰是在沙俄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進行瘋狂的領土擴張的形勢下,中__民為維護領土主權而進行的一場正義的自衛戰爭。戰爭的勝利,粉碎了沙俄妄圖繼續鯨吞我國領土的陰謀,迫使其通過談判的方式,在平等協商的基礎上,同中國簽訂了《尼布楚條約》。這個條約,從法律上肯定了外興安嶺以南,黑龍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的領土。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后作業
北師大版七年級下冊歷史教案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在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鞏固過程中的一些重要知識:清政府冊封__、班禪的制度并設置駐藏大臣,加強對西藏的管轄;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并設置伊犁將軍,加強對西北地區的管轄;蒙古族的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清朝的疆城。
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學會透過歷史現象把握歷史的本質特征和歷史脈絡的走向,注重把握清朝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平定叛亂、土爾扈特部回歸祖國等史實之間的內在聯系及其對鞏固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重大意義,培養學生的綜合、分析和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進一步認識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是歷史發展的主流,各族人民在共同締造統一的多民族國家中,都做出了重要的貢獻。而土爾扈特部千里迢迢回歸祖國,是值得我們歌頌的愛國主義行為。
【教材分析】
本課的內容是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它和第18課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的內容密切相聯,即清政府對內同__和叛亂勢力進行斗爭;對外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使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了進一步鞏固。本課從民族關系的角度分三個方面分別敘述了清朝中央政府對__、班禪的冊封以及駐藏大臣的設置,從而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平定大小和卓的叛亂,設置伊犁將軍等,使清朝中央加強對新疆等地區的統治;土爾扈特部的回歸祖國,則進一步展現了祖國民族大家庭的凝聚力,同時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譜寫了光輝的篇章。清朝前期的疆域,基本奠定了今天我國版圖的基礎。
“__、班禪和駐藏大臣”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內容雖然主題明確,但因涉及多個少數民族,初一學生對少數民族的人名、地名、封號等較難掌握,同時對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的概念,學生也較難理解,這是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布達拉宮圖片。復習唐朝與吐蕃“和同為一家”的情況。
一、加強對西藏的管轄
1、確立冊封__、班禪的制度
西藏宗教主要是佛教。它有許多派,其中的黃教創始人是宗喀巴,他的__中最的是__喇嘛和班禪額爾德尼,他們是西藏佛教地位的兩位領袖。
順治帝賜予五世__以“__喇嘛”封號和康熙帝賜予五世班禪以“班禪額爾德尼”封號,并賜以冊印。從此以后,歷世__和班禪都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從而加強了對西藏的管轄。
2、設置駐藏大臣(雍正時)
設置駐藏大臣,代表中央與__和班禪共同管理西藏。(聯系剛才學生復習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元朝西藏正式成為元朝的一個行政區域,屬宣政院管轄。這些史實,充分說明藏族是中華民族的一員,西藏地區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二、粉碎大、小和卓的叛亂
1、粉碎回部貴族大、小和卓的叛亂(乾隆時期)
(1)回部。回部指居住在天山以南廣大地區、信仰伊斯蘭教的維吾爾族。
(2)大小和卓的叛亂是回部上層的叛亂,他們__祖國,殘害維族人民,激起當地人民的不滿。
(3)清政府討伐大小和卓叛亂,注意政策,得到維族人民支持,終于平定了叛亂。
2、設置伊犁將軍(乾隆時期)
清政府在平叛后,設置伊犁將軍管轄包括巴爾喀什湖在內的整個新疆地區,這就加強了對西北地區的管轄。
三、土爾扈特重返祖國
播放《土爾扈特重返祖國》錄像。
1、土爾扈特西遷伏爾加河下游(明末)
2、渥巴錫領導土爾扈特部重返祖國(1771年)
四、清朝的疆域
清朝前期的疆域
巴爾喀什湖
西伯利亞
外興安嶺和庫頁島
蔥嶺
太平洋
南海諸島
臺灣及其附屬島嶼
喜馬拉雅山
總結:
清政府鞏固多民族國家的措施:
平定大小和卓叛亂
設置伊犁將軍
土爾扈特回歸祖國
雅克薩之戰
簽訂中俄《尼布楚條約》
清朝中央政府
確立冊封__、班禪的制度
設置駐藏大臣
鄭成功收復臺灣
清朝設置臺灣府
作業:課后作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