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滬科版物理教案
物理這門學科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非常廣泛,我們的生活所發生的很多巨大的變化都離不開物理學的發展和應用。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九年級滬科版物理教案,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九年級滬科版物理教案1
(一)教學目的
1.知道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
2.知道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相似。
3.會用安培定則判定相應磁體的磁極和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導線,干電池2~4節,小磁針,鐵屑,螺線管,開關,導線若干。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重做第二節課本上的圖11—7的演示實驗,提問:
當把小磁針放在條形磁體的周圍時,觀察到什么現象?其原因是什么?
(觀察到小磁針發生偏轉。因為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小磁針受到磁場的磁力作用而發生偏轉。)
進一步提問引入新課
小磁針只有放在磁體周圍才會受到磁力作用而發生偏轉嗎?也就是說,只有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嗎?其他物質能不能產生磁場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探索的內容。
2.進行新課
(1)演示奧斯特實驗說明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
演示實驗:將一根與電源、開關相連接的直導線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將小磁針平行地放在直導線的上方和下方,請同學們觀察直導線通、斷電時小磁針的偏轉情況。
提問:觀察到什么現象?
(觀察到通電時小磁針發生偏轉,斷電時小磁針又回到原來的位置。)
進一步提問:通過這個現象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師生討論:通電后導體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說明通電后導體周圍的空間對小磁針產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通電導線和磁體一樣,周圍也存在著磁場。
教師指出:以上實驗是丹麥的科學家奧斯特首先發現的,此實驗又叫做奧斯特實驗。這個實驗表明,除了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外,電流的周圍也存在著磁場,即,本節課我們就主要研究。
板書:第四節
一、奧斯特實驗
1.實驗表明:通電導線和磁體一樣,周圍存在著磁場。
提問:我們知道,磁場是有方向的,那么電流周圍的磁場方向是怎樣的呢?它與電流的方向有沒有關系呢?
重做上面的實驗,請同學們觀察當電流的方向改變時,小磁針N極的偏轉方向是否發生變化。
提問: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什么?
(觀察到當電流的方向變化時,小磁針N極偏轉方向也發生變化,說明方向也發生變化。)
板書:2.方向跟電流的方向有關。當電流的方向變化時,磁場的方向也發生變化。
提問:奧斯特實驗在我們現在看來是非常簡單的,但在當時這一重大發現卻轟動了科學界,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看書討論后回答:
因為它揭示了電現象和磁現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的,從而說明表面上互不相關的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一發現,有力推動了電磁學的研究和發展。
(2)研究通電螺線管周圍的磁場
奧斯特實驗用的是一根直導線,后來科學家們又把導線彎成各種形狀,通電后研究,其中有一種在后來的生產實際中用途,那就是將導線彎成螺線管再通電。那么,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
演示實驗:按課本圖11—13那樣在紙板上均勻地撒些鐵屑,給螺線管通電,輕敲紙板,請同學們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并與條形磁體周圍的鐵屑分布情況對比。
提問: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1.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和條形磁體的磁場一樣。
提問:怎樣判斷通電螺線管兩端的極性呢?它的極性與電流的方向有沒有關系呢?
演示實驗:將小磁針放在螺線管的兩端,通電后,請同學們觀察小磁針的N極指向,從而引導學生判別出通電螺線管的N、S極。
再改變電流的方向,觀察小磁針的N極指向有沒有變化,從而說明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引導學生討論后,教師板書:
2.通電螺線管兩端的極性跟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有關。當電流的方向變化時,通電螺線管的磁性也發生改變。
提問:采用什么辦法可以很簡便地判定通電螺線管的磁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呢?同學們看書、討論,弄清安培定則的作用和判定方法。板書:
三、安培定則
1.作用:可以判定通電螺線管的磁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北極。
教師演示具體的判定方法。
練習:如附圖所示的幾個通電螺線管,用安培定則判定它們的兩極。
可以引導學生分別按上圖將導線在鉛筆上繞成螺線管,先弄清螺線管中電流的指向,再用安培定則判定出兩端的極性。
通過以上練習,強調:螺線管的繞制方向不同,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也不同。
3.小結(略)
4.作業 :①完成課本上的“想想議議”。
②課本上的練習1、2、3題。
九年級滬科版物理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知道磁體有吸鐵(鎳、鈷)性和指向性。
2.知道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3.知道磁化現象。
(二)教具
各種形狀的磁鐵,磁針,一小堆大頭針,鐵屑,鐵片,銅片,玻璃片,鎳幣,鐵棒,細線,有關磁性材料的實物,圖片等。
(三)課前準備
以上實驗器材可布置學生在家里準備,上課前檢查準備情況,學生在家里不容易找到的器材如各種磁鐵、鎳幣等,教師加以補充,然后要求學生將實驗器材放好,供課堂實驗用。
(四)教學過程
1.提問引入新課。
提問:平時擺弄磁鐵時觀察到磁鐵能吸引什么物質?指南針有什么作用?
(吸引鐵,指南針可以指南北,幫助人們辨別方向。)
進一步提問引入新課:
磁鐵只能吸引鐵嗎?指南針為什么能指南北呢?這節課我們來研究一些。板書:第一節
2.進行新課
(1)認識永磁體的磁現象
提問:磁鐵具有哪些性質?它只能吸鐵嗎?請同學們自己通過實驗進行探索。
學生實驗:將課前準備的鐵片、鋼鋸片、鎳幣、銅片、玻璃片等器材放在桌上擺好,用條形磁鐵分別接近它們,觀察發生的現象。
提問:磁鐵能吸引哪些物質?
(磁鐵能吸引鐵制物質,能微弱地吸引鎳幣)
教師指出:磁鐵除了能吸引鐵、鎳外,還能吸引鈷,鈷是稀有金屬,我們平時很少見。由此,我們可以得出下列結論:
板書:一、磁鐵能吸引鐵、鈷、鎳等物質,磁鐵的這種性質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質叫做磁體。
提問:磁體各部分吸引鐵的能力都一樣嗎?請同學們自己動手做下列實驗。學生實驗:把一些大頭針平鋪在一張白紙上,分別將條形磁體和蹄形磁體平放在大頭針上,然后用手輕輕將磁體提起,并輕輕抖動。
提問:觀察到什么現象?由此可得出什么結論?
(觀察到磁鐵兩端能吸引較多的大頭針,而中部沒有吸引大頭針,這表明磁鐵兩端的磁性)
教師歸納并板書:二、磁體各部分的磁性強弱不同,磁體上磁性的部分叫做磁極,它的位置在磁體的兩端。
提問:從上面實驗可以看出,磁體有兩個磁極,怎樣表示這兩個磁極呢?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
演示實驗:先用線將條形磁體懸掛起來,使它自由轉動,觀察它的靜止方位;再支起小磁針,讓它在水平方向上自由轉動,觀察它的靜止方位。
提問:條形磁體、小磁針靜止時,兩個磁極分別指向什么方向?
(都是一端指南,一端指北)
教師指出:可以自由轉動的磁體,靜止后恒指南北,世界各地都是如此。為了區別這兩個磁極,我們就把指南的磁極叫南極,或稱S極;另一個指北的磁極叫北極,或稱N極。板書:三、磁體上的兩個磁極,一個叫南極(S極),一個叫北極(N極)。提問:世界最早的指南工具是什么?它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
出示司南的掛圖和幻燈片,說明世界最早的指南針就是我國戰國時代的指南針,叫司南,它是根據磁針靜止時總是指南北的原理制成的。
提問:磁體兩端的磁性,如果把兩磁極相互靠近時,會發生什么現象呢?下面請同學們通過實驗來研究。
學生實驗:把一塊條形磁體用線吊起來,用另一塊條形磁體的N極先慢慢地接近吊起的N極,再慢慢接近吊起的S極,觀察磁極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歸納實驗結果后,教師板書:
四、磁極間的相互作用是:同名磁極互相排斥,異名磁極互相吸引。講述:我們已經認識了磁體的許多磁現象,磁體可分為天然磁體和人造磁體,通常我們看到和使用的磁體都是人造磁體,它們都能長期保持磁性,通稱為永磁體。(2)研究磁化現象
提問:人造磁體是根據什么道理制作的?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
演示實驗:按課本圖11—5那樣進行演示實驗。邊演示邊提問:
鐵棒原來有沒有磁性?(沒有)當用磁體慢慢從上部接近鐵棒時,觀察到什么現象?(觀察到鐵棒能吸引下面的鐵屑)這說明什么?(說明鐵棒也獲得了磁性)
教師指出:鐵和鋼都可以用這種方法獲得磁性,我們把這種現象叫做磁化現象。板書:五、使原來沒有磁性的物體獲得磁性的過程叫做磁化。鐵和鋼制的物體都能被磁化。
重做上面的實驗:當鐵棒吸引鐵屑后,將上部的磁體拿掉。
提問:當磁體拿掉后,鐵棒還能吸引下面的鐵屑嗎?這說明什么?(鐵棒不能吸引鐵屑,說明鐵棒的磁性容易消失)
教師指出:鐵棒被磁化后,磁性容易消失,稱為軟磁體。鋼被磁化后,磁性能夠長期保持,稱為硬磁體或永磁體,鋼是制造永磁體的好材料。
提問:除了鋼、鐵外,還有哪些物質可作磁性材料?它們在現代科技中有哪些應用呢?向學生展示錄音帶、磁性卡等,介紹這些磁性材料的應用。
3.小結
師生共同小結:這節課學到了什么?
4.練習
有一條形磁體的N、S極的標記模糊不清了,怎樣用實驗的方法將它的兩極判別出來?
5.布置作業
課本上的本章習題第1題。
九年級滬科版物理教案3
一、教學目的:
1.知道電壓的作用;知道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知道電壓的單位;會進行電壓單位的換算。
3.會正確使用電壓表測量電壓。
4.訓練連接電路和使用電壓表的技能。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電壓的作用;電壓表的正確使用
2、電壓的作用;電壓表的讀數
三、教具準備:
電源、開關、燈泡、導線、電路板、電壓表
四、教學過程:
1.電壓使電路中形成了電流。
用水壓形成水流來類比電壓形成電流。電源的正極聚集有大量的上電荷,負極聚集有大量的負電荷,在電源的正、負極之間就產生了電壓。這個電壓使電路中電荷發生定向流動,就形成了電流。
2.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電路中要有持續電流的條件:電源,電路應是通路。
3.電壓(U)的單位。
國際單位:伏特(伏)V
常用單位:千伏(kV),毫伏(mV),微伏(uV)。
4.常見的電壓值。
(1)一節干電池:1.5V。(2)一節鉛蓄電池:2V。
(3)安全電壓:不高于36V。(4)家庭照明電壓:220V。(5)工業電壓380V
5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要知道電壓的單位,會進行單位變換。此個,還要記住干電池和家庭電路電壓值。
1.電壓表的結構:
電壓表的外形,符號,接線柱,量程:0-3V,0-15V。
2.讀數:
(1)認清所接量程。
(2)認清最小電壓值。0-3V每小格0.1V,0-15V每小格0.5V。
(3)檢查寫單位。
3.練習讀數。(幻燈顯示)
4.電壓表的使用:(實物講解)
(1)電壓表要并聯在電路中。
(2)“+”“-”接線柱的接法要正確。
(3)被測電壓不要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5.學生上講臺演示電壓表的正確使用規則。
6.討論想想議議
7.練習:(1)把一個燈泡接人電源的電路中,用電壓表測出小燈炮兩端的電壓,畫出電路圖,并標出電壓表的“+”、“一”接線柱。
(2)在兩個燈泡L、L串聯的電路中,用電壓表測小燈泡L兩端的
電壓,畫出電路圖,并標出電壓表的“+”、“一”接線柱。
(3)在圖右所示的電路中,電壓表測量的是哪個
燈泡兩端的電壓,并在電壓表兩端標出它的“+”、
“一”接線柱。
8.小結(學生歸納)。
利用表格的方法對比電壓表和電流表的異同。
教學后記:
九年級滬科版物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叫動能,知道動能的大小與物體的質量和運動速度有關。
(2)知道重力勢能及重力勢能的決定因素。
(3)了解彈性勢能及彈性勢能的決定因素。
2、過程與方法:
運用假設、實驗探究等科學方法的技能。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體驗觀察生活是運用知識解釋生活現象的基礎。
【教學重、難點】
①教學重點:動能、重力勢能的概念及決定動能、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
②教學難點:實驗探究、控制變量、動能、重力勢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教學準備】
實驗探究相關器材、任務單、PPT演示稿
【教學過程】
一、設置情境,引入新課
讓學生觀看一段飛機在空中飛行的錄象,提問飛機在做什么運動?
學生:做機械運動。
教師:那飛機具有什么能呢?
學生:機械能。
教師:前面我們學習了機械能包括?
學生:動能和勢能。
教師:哪些物體具有動能?哪些物體具有勢能?動能和勢能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呢?幾天我們就具體學習。(引出題)
二、新教學
(一)動能
出示幾幅物體在動的圖片。
問:它們有什么共同點?
學生:都在運動。
教師:那它們都具有什么能?
學生:動能。
讓學生歸納動能的含義。
【板書】1、動能的含義: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
教師:同學們能再舉幾例具有動能的物體嗎?
學生:公路上運動的汽車。流動的水。轉動的電風扇。老師上走動時------
教師:那動能的大小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板書】2、決定動能大小的因素
探究: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問題: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讓學生根據生活經驗猜測物體的動能大小和什么因素有關?
(2)建立假設: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速度有關。
動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
器材:大小不同的勾碼(替代球)各一個、斜面一個、小車一輛。
(教師提示:回顧牛頓第一定律得出的探究實驗,斜面的作用)
要求學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討論方案,學生進行實驗,最后歸納。
結論:質量一定時,速度大的物體做功本領大,動能也就越大
結論:速度一定時,質量大的物體做功本領大,動能也就越大
[板書]歸納:運動的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和質量、速度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速度越大,動能也越大。
練習:
1、若甲物體的速度比乙物體的速度大,則(D)
A、甲物體的動能一定比乙物體的動能大
B、乙物體的動能一定比甲物體的動能大
C、甲、乙兩物體的動能一定相等
D、甲、乙兩物體的動能無法比較
2、在行進的火車中有兩個物體,甲的質量為5千克,乙的質量為2千克,則_甲__的動能比較大。
3、想一想議一議
車型設有中心雙實線、中心分隔帶、機動車道下非機動車道分隔設施的道路其它道路
小型客車7060
大型客車、載貨汽車6050
……?琰?
從能量的角度分析解釋,(1)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行駛速度進行限制?(2)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不同車型的限制車速不一樣?
解析:(1)汽車的速度越大,動能越大,越不容易剎車,所以要對車輛加以限速;
(2)又因為汽車質量越大,動能也越大,所以大型客車的限制速度比小型客車小
4、動能的利與弊
視頻演示:臺風、洪水、地震、泥石流等對人類的危害。再由學生舉例說明動能其它的弊處和對人類的益處(如風力、水力發電,各種動力機械等)
過渡:近年,德清的經濟發展迅猛。德清各處都有不少的建筑工地。當我們從工地附近走過時,會看到工地上會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時你也會特別地小心。請問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義?你又會擔心什么?
——擔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動能又是從哪兒的呢?
——勢能轉化而。
三、勢能
(一)重力勢能
引入:廣東正在開亞運會,運動員把杠輪舉起時,運動員給杠輪做了功(學生回答),那么杠輪增加的能量叫重力勢能(學生回答)。從而引出重力勢能的概念。
[板書]重力勢能的含義:物體由于被舉高而具有的能。
探究: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
(1)提出問題:影響重力勢能大小的因素有哪些?
(2)建立假設: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高度有關。
重力勢能的大小可能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3)設計實驗
提供實驗器材:大小不同的物體各1個、小桌、1盤沙子,1把尺。
思考:如何利用所提供的器材驗證猜測?
要求學生利用上面的器材設計實驗方案,然后討論方案,學生進行實驗,最后總結歸納。
生活情境再現(多媒體動畫演示)。
【板書】總結歸納:物體的質量(m)越大,位置(h)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練習:(圖片在多媒體)
(1)比較圖中A、B兩個實驗可得:
質量相同時,物體被舉得越高重力勢能越大。
(2)比較圖中A、C兩個實驗可得:
被舉高度相同時,物體的質量越大重力勢能越大。
實驗過渡:用學生熟悉的玩具演示,引出勢能。
演示:取出一音樂盒,上好發條,使其發出動聽的聲音,同時也可看到風車不停地轉動。
提問:在上述過程中,是什么能轉化為了動能和聲能???彈性勢能
(二)彈性勢能
【板書】1、定義:由于發生形變而具有的勢能。
由學生舉例說明具有彈性勢能的各種物體。如彈弓、蹦床、機械手表等。(圖片展示);
演示:以彈弓為例,說明彈性勢能的決定因素
【板書】2、結論:彈性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形變的大小有關。物體的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
勢能的利與弊:
當我們從工地附近走過時,會看到工地上會有一些安全警示牌,同時你也特
別地小心。請問這些安全警示牌表示什么含義?你又會擔心什么???擔心落物。那么落物的動能又是從哪兒的呢?重力勢能轉化而。
學生舉例說明生活中利用勢能。
四、堂小結:
1、運動的物體所具有的動能和質量、速度有關。質量越大,動能越大;速度越大,動能也越大。
2、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就越大。
3、彈性勢能的大小跟物體的形變的大小有關。物體的形變越大,彈性勢能就越大。
五、堂練習:(演示稿)
六、作業布置:
1、作業本B第四節動能和勢能(一)
2、預習本P92—93頁
九年級滬科版物理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并以波的形式在介質中傳播,在空氣中聲波的速度是340m/s;了解聲波進入人耳后引起聽覺的過程。
2、通過學生自己的設計和活動,證明物體振動發聲;通過對水波、彈簧上疏密波和聲音引起空氣振動形成的疏密波的觀察、類比等活動過程認識聲波;通過比較知道聲波可在空氣等不同介質中傳播效果是不同的;通過看圖和討論,回憶生物課上已學的人耳結構,了解引起聽覺的過程。
3、能積極設計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實驗,對聲音通過空氣等介質傳播的活動有興趣,并能找其他物體試驗,還能跟自己的生活經驗聯系起來。
過程與方法
在探究活動中,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利用手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物理實驗的習慣和探究物理問題的能力。
【教學分析】
本節教材由五段組成,是按照聲音的“產生――傳播――要有介質――在不同介質中快慢不同――傳到人耳后,經過了怎樣的途徑引起人的聽覺”的思路來安排的。通過四個活動以及討論、看圖等方式,使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教學重、難點】
1、重點:
1)聲音的傳播條件。
2)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3)在探究活動中,能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并培養從物理現象中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2、難點:
會設計實驗進行科學探究。
【教學方法】
科學探究法、觀察法、演示實驗法、討論法。
【教學用具】
音叉、肥皂液、喇叭、塑料尺子、錄音機、乒乓球、水槽等。
【教學過程】
一、新課引入
師生共同朗讀“章首詩”
板書:第二章聲音與環境
第一節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①.教師先播放一段錄音,讓學生感受各種各樣的聲音。
問題:聽了這段錄音,你想提出什么問題?
(如:聲音是怎樣產生的)
讓學生結合已學的知識,對這個問題作出回答。
②.活動1:請同學們分組討論,設計幾個實驗證明: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并動手做一做。看誰的效果。
如:用手指放在正在發聲的喉頭,感到喉頭在振動。
③.演示實驗1:發聲的音叉放進裝滿水的水槽中,水花四濺;發聲的音叉將懸掛的乒乓球彈開。
讓學生學生對實驗進行小結。
④.然后,請同學們閱讀“帕斯卡的故事”
提問:通過實驗閱讀你有什么收獲?
板書:
1、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也停止。
2、聲音的傳播――聲波。
請同學們觀察課本25頁的圖片2-4,讓學生歸納:
板書:2、聲音是以波的形式傳播的,叫做聲波。
3、把聲音顯示出來
引導學生觀察課本25頁的圖片2-5,讓學生歸納
板書:3.示波器能在顯示屏上顯示出聲音的波形
4、聲音的傳播條件
①.活動2:比較空氣、木桿等物體傳遞聲音的效果是否相同,并與同學交流討論。(不相同,空氣的效果最差,木桿的效果)
②.活動3:聽水中發出的聲音
演示實驗2:參照課本圖2-7,一位同學在水中敲擊石塊,另外的同學耳朵貼在水槽的外面,試試能否聽到敲擊石塊的聲音。
問題:這個現象說明了什么?(讓學生交流討論,回答上述問題。)
③.提問:真空能傳聲嗎?
演示實驗3:把正在響鈴的鬧鐘放在玻璃罩內,逐漸抽出其中的空氣,讓學生注意聲音的變化。(讓學生交流討論。)
教師提問:抽氣機一直在抽走罩內的空氣,當罩內空氣抽完了,我們就聽不到聲音了,這個現象表明了什么?
讓學生交流討論,并對以上活動進行歸納,得出結論。
指導學生閱讀“貝多芬的故事”
教師提問:請你猜想一下,當宇航員到達月球后,他們是怎樣相互交流的?與同學們交流并討論你所想到的方法的可行性。
板書:3、聲音傳播需要介質,介質可是固體、液體、氣體,真空不能傳聲。
5、聲音的傳播有多快
請同學們閱讀P27內容(結合觀察圖2-7),通過閱讀,你知道了什么?
思考題:百米賽跑中,如果終點計時員聽見發令槍響才按表計時,這樣的計時方法準確嗎?為什么?
讓學生交流討論,并要求學生能否計算出:聽見槍響計時會慢多少?
板書:4、聲音的傳播速度:1)15℃的空氣中聲速為340m/s。
2)V固>V液>V氣
6、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指導學生結合圖2-11,閱讀課文P28的內容,說說人耳聽到聲音的過程。并寫在方框中。
板書:6、我們怎樣聽見聲音
發聲體振動――介質――人耳
三、歸納小結
通過本節學習,你有什么收獲?(指導學生對本節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
四、鞏固練習
完成P29的“自我評價與作業”的No.1.2.3.4.5.6.
五、反思
通過本節教學,學生對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又是怎樣傳播的,及人耳是怎樣聽到聲音的,學習的效果較好,但在探究有些問題時,探究方案的設計,對所看到的物理現象的科學歸納能力方面,存在不足,我想這恐怕是剛系統地接觸科學探究的緣故,在今后的教學中要注意多引導,可作專門的訓練,以達到糾正,提高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