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物理的優秀教學教案
在初中物理教學中,物理的實踐探究性尤為重要,能夠提供給學生一個良好的示范性學習環境,能夠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物理知識,動手實踐實驗的積極性,從而取得較好的教學效果。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級物理的優秀教學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物理的優秀教學教案1
知識目標
(1)了解什么是凸,什么是凹;
(2)知道凸的會聚作用和凹的發散作用;
(3)知道凸的焦點、焦距和主光軸;
(4)知道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
能力目標
通過觀察各種,觀察凸和凹對光的會聚作用和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學會注意觀察事物的本質特征,培養學生的概括、歸納能力.
通過對如何利用凸產生平行光的討論和演示實驗,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介紹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利用冰對準陽光取火的事例,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民族自豪感教育,激勵學生為振興中華努力學習.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介紹了什么是凸、凹、薄、的主光軸、光心、焦點、焦距及對光線的作用等知識,這些知識既是有關的基本知識,也是后面學習凸成像的準備.教材對主光軸、光心講得很簡單,僅使學生認識就行了.本節重點是講述凸對光的會聚作用,凸的焦點、焦距.對凹也講得比較簡單,主要是讓學生認識凹對光的發散作用.關于凹的虛焦點,可略講.
教法建議
本節教法應以實驗法為主,輔以啟發式教學法和討論法.應指導學生觀察實驗現象,在頭腦中形成清晰的表象,討論分析實驗結果.
教學設計示例
一、難點分析
1.凸和凹對光的作用
講解凸和凹對光的作用,除按照教材要求進行實驗,通過實驗取得豐富的感性知識外,還可以利用光的折射的初步規律,參照下圖來進行分析.當一條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由空氣射入玻璃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光進入玻璃以后又從玻璃射入空氣中,發生第二次折射,這時折射光線將遠離法線折射,兩次折射的折射光線都由玻璃三棱鏡()薄的位置向玻璃三棱鏡厚的部分傾斜,因此可以分析出凸對光會起聚作用.如上圖(乙)
凹對光起發散作用,可以用上述方法,參照下圖(甲),和圖(乙)來進行分析.
2.正確理解“會聚”和“發散”
凸對光的會聚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凸以后會變得收攏些,但是并不意味著一定會聚于一點.如下圖所示,以S點發出的光是發散光束,光經過凸折射后仍是發散的,并不能會聚,凸在這里的作用只是減弱了它的發散程度.
凹鏡對光的發散作用是表明光通過凹以后會更散開一些,但是散開不一定不能會聚,如下圖所示,從左側來的兩束光由于凹的作用沒有在S點會聚,而是在S′會聚,它減弱了入射光的會聚程度.
通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當判斷對光束是起會聚作用還是發散作用時(或者根據給定的光束判斷的種類),一定不能僅僅依據折射光是否能會聚于一點來判斷的作用或種類,而應當對折射光束與入射光束進行比較,再依據前邊的分析得出正確的結論.
二、課時安排
1課時
三、學生活動設計
1.觀察凸和凹。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實物及截面圖,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2.通過實驗,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
3.觀察凸對光有會聚作用,凹對光有發散作用的演示實驗,并通過分析進一步認識什么是會聚,什么是發散.
4.利用光的折射規律,分析平行于玻璃三棱鏡底邊的光通過三棱鏡以后的光路,從理論上弄清凸為什么對光線起會聚作用,凹為什么對光起發散作用.
四、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課題
列舉放大鏡的鏡片、眼鏡的鏡片、照相機的鏡頭、幻燈機的鏡頭、以及電影放映機、顯微鏡、望遠鏡等儀器的鏡頭.可以把教學內容事先繪制在膠片上用投影幻燈打在幕布上,方便課堂教學.
2.新課教學
讓學生觀察凸和凹,觀察各種形狀的凸和凹的截面形狀,進而通過提問,認識這兩種.
組織學生觀察、討論,引導同學先找出帶有共性的特征,這些特征是什么?
再分析不同類別的有什么不同特征.
用投影儀打出如下六個的截面圖,
使學生能明確辨別出哪些是凸,哪些是凹.
用投影儀打出下面的圖,具體講解薄“薄”的含義.
教師介紹光具座等實驗儀器及使用方法,應在演示臺上邊演示邊講解,講述中應強調以下幾點:
(1)光源發出的光是平行光,從無窮遠射來的光是平行光,前邊所提到的太陽光也是平行光.
(2)讓正對著射來的平行光,這樣入射光線將與主光軸平行,我們只研究與主光軸平行的光經過發生折射的現象.
(3)注意觀察光線經過這兩類折射以后是否能會聚于一點.(指導學生注意調節光屏位置)
學生開始實驗,教師在學生中巡視,并進行指導,實驗結束后提問.
演示實驗可以用激光演示儀進行,如果沒有條件可以用煙箱,不論用什么儀器,都應使學生能清楚地觀察到,平行光經過前后光的傳播路徑.
實驗進行過程中,可以邊讓學生觀察,邊提問學生,以引起學生注意.
通過前邊的實驗同學們對光通過前后的路徑,以及兩類對光的作用有了比較深刻的感性認識.教師應通過圖形對這兩類進行對比分析.
3.總結
研究兩種及它們對光線的作用,尤其是重點研究凸對光線的作用.教師可提問學生,由學生總結發言,以利于學生的思考與理解.
探究活動
【課題】調查近視鏡和老花鏡
【組織形式】學生活動小組
【活動流程】
提出問題;猜想與假設;制訂計劃與設計實驗;進行實驗與收集證據;分析與論證;評估;交流與合作.
【參考方案】實驗分析近視鏡和老花鏡屬于何種,分析其對光線的作用.
【備注】
1、寫出探究過程報告.
2、發現新問題.
九年級物理的優秀教學教案2
一、教學目的:
1、學會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電流,歸納總結串、并聯電路電流規律
2、通過動手實驗,體驗科學研究的方法和科學探究的步驟。
3、培養學生實事求是、尊重自然規律的科學態度,體會交流與合作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歸納總結串、并聯電路電流規律
2、正確的使用電流表測量串、并聯電路電流
三、教具準備:
每組三節干電池,一只電流表,兩個小燈泡,一個開關,導線若干。
四、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說明這節課的內容:
(1)練習使用電流表測電路中的電流。
(2)研究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二)、進行新課
這節課要通過實驗得到的數據,進行分析、歸納得出串聯電路、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在實驗中學習正確使用電流表測電流。實驗分兩部分進行。
(1)串聯電路中的電流
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串聯電路圖,再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畫出,先后把電流表接在a、b、c三處的三幅電路圖,在每幅圖上都要標出電流表的"+"、"-"接線柱。
請同學按電路圖連接電路,測出a、b、c三處的電流值,并填入課本表2-1中。在學生動手之前,除了要提醒學生先檢查實驗器材、明確實驗步驟和要記錄的數據外,還要提醒學生,要按電流表的使用規則正確使用電流表。
實驗結束按完成的前后,把前三組的測量數據填入黑板上的表格內。
表2:研究串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測量數據IaIbIc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組織討論:比較三組數據的共同點,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串聯電路中各處的電流都相等。
(2)并聯電路中的電流
先讓學生觀察課本上的并聯電路圖,再要求學生在作業本上畫出,先后把電流表按在干路和兩個支路上的三幅電路圖,在每幅圖上都要標出電流表的"+"、"-"接線柱。
學生進行分組實驗,并把實驗記錄填入實驗報告的表格內。鼓勵先完成實驗的小組把測量數據寫到黑板上相應的表格內。
表3:研究并聯電路中的電流關系
測量數據干路IA支路IB支路IC
第一組
第二組
第三組
組織討論:①哪個電流?②IA跟IB+IC進行比較,能得出什么結論?
結論:并聯電路中,干路中的電流等于各支路中的電流之和。
練習題:
五、教學后記:
九年級物理的優秀教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觀察和實驗,初步認識聲音產生和傳播的條件。
2.知道聲音是由物體振動產生的。
3.知道聲音傳播需要介質,聲音在不同介質中傳播的速度不同,知道聲音在空氣(15℃時)中的傳播速度。
4.知道回聲現象和回聲測距離。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聲音是如何產生的,聲音是如何傳播的。
2.通過學習活動,鍛煉學生初步的觀察能力和初步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教師、學生的雙邊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對科學的熱愛,2.使學生樂于探索自然現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學道理。
3.注意在活動中培養學生善于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觀察和實驗,探究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教學難點】回聲測距離。
教學工具
音叉、乒乓球、橡皮筋、刻度尺、紙屑或泡沫、土電話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我們有兩只耳朵,能聽到各種各樣的聲音,聽老師講課,可以獲得各種知識,聽電臺廣播可以知道天下大事,聲音是我們了解周圍事物的重要渠道。那么,聲音是怎樣產生的?它是怎么傳到我們耳朵?
二、新課教學
1、聲音的產生
(1)課本圖1.1—1中各是什么物體在發聲?他們有什么共同特征?
(2)實驗:學生觀察音叉發聲時叉股在振動。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實驗:撥動吉他的弦,琴弦或者橡皮筋。
(4)實驗:現在我們來做一個活動,我這個活動,需要全體同學來配合一下:請同學們把手指放在喉結處,讓我們從1數到10,聲帶振動,發出聲音。
小結:歸納以上實驗,引導學生自己總結出:聲音是由于物體振動而產生的。
指出鳥、蟋蟀和其他一些昆蟲發聲也是由于振動。
由學生列舉一些奇特的發聲現象:蟬、蚊子、笛子。
機械唱片的簡單原理。
2、聲音的傳播
(1)實驗:把耳朵貼近桌面,用手敲桌板,可聽見清晰的敲擊聲。——固體也能傳聲。
(2)實驗:在游泳池游泳的人,潛入水底時仍能聽到岸邊人的談話聲;釣魚時要保持周邊環境的安靜;漁民們常用電子發聲器發出魚喜歡的聲音,將魚誘入魚網;把正在響鈴的鬧鐘由塑料袋包好,把它放入水中,仍能聽到鈴聲。——液體也能傳聲。
(3)實驗:右邊音叉的振動通過空氣傳給左邊的音叉。——氣體能傳聲。
小結:聲音能靠任何氣體、液體、固體物體傳播出去——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4)實驗:1.1—4(有條件的可以做,也可觀看視頻。):聲音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我們平時交談都是靠空氣傳聲。
思考:圖1.1—5月球上的宇航員能正常交談嗎?如何解決這個問題?
分析圖1.1—6:聲音是靠聲波這種形式傳播的。
3、聲音的傳播速度
聲音每秒傳播的距離叫聲速。
學生對比表中的一些聲速并找出空氣中15℃時的聲速:340m/s。
讀作:340米每秒。含義:聲音在空氣中每秒傳播340米。
請同學們閱讀課本第15頁圖表,幾種物質中的聲速,并回答下列問題:
問題1:聲音在15 ℃和25 ℃的空氣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么因素有關?
1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0 m/s,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 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溫度有關.
問題2:聲音在25 ℃的空氣和蒸餾水中傳播的速度分別是多大?這說明聲速跟什么因素有關?
25 ℃時空氣中的聲速為346 m/s,25 ℃時蒸餾水中的聲速為1497 m/s.說明聲速跟介質的種類有關.
問題3:對比表中的數據,你可以發現什么?
聲速與介質的種類有關,還與溫度有關。
一般來說: 聲音在固體中傳播得最快,液體中其次,氣體中最慢。
4、回聲
(1)回聲:回聲是聲音在傳播中遇到障礙物反射回來的現象。
講述為什么有時候能聽到回聲,有時又不能。
原聲與回聲要隔0.1s以上我們才能聽見回聲。請同學們算一算我們要聽見回聲,離障礙物體至少要多遠?
解:340×0.1/2≈17米。
(2)利用回聲測距離
例題:某同學站在山崖前向山崖喊了一聲,經過1.5秒后聽見回聲,求此同學離山崖多遠?
解:340×1.5/2≈255米。
“想想做做”請同學們分組討論,每組想出一個測量聲速的方法,盡可能的話,進行實際測量,看看哪個組的方法更合適,測得的聲速更接近當時的真實值。
九年級物理的優秀教學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道樂音的音調跟發聲體的振動頻率有關.
2.知道樂音的響度跟發聲體的振幅有關.
3.了解不同發聲體發出樂音的音色不同.
4.知道人的聽覺范圍,了解超聲波、次聲波.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
1. 研究樂音的音調和響度各與什么因素有關。
2. 學習體會科學探究的方法。
難點:
感知樂音的音色,理解音色取決于發聲體本身。
教學過程
學習指導一:音調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32、33頁的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學中用每秒內振動的次數——頻率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快慢.頻率的單位是赫茲,簡稱 赫 ,符號為Hz.
2.振動的頻率決定聲音的高低,振動頻率越高,聲音音調越高 ,振動頻率越低,聲音音調越低 .
3.大多數人能夠聽到的頻率范圍是從 20 到20000Hz;人們把高于20000Hz的聲音叫做超聲波;把低于20Hz的聲音叫做次聲波.
【小組討論】
1.在水平桌面上放一鐵制容器,不斷往鐵制容器中倒水,同時用同樣的力敲擊鐵制容器發聲,傾聽聲音的變化.可以發現:容器中水越多,水振動得越 慢 ,音調越 低 .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離,用力撥動塑料尺,觀察塑料尺振動的快慢,聽發出的聲音;縮短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長度,再以大致相同的力撥動塑料尺,仔細觀察塑料尺的振動快慢,聽發出的聲音.可以發現:塑料尺振動得越快,音調越 高 .
3.用尺子分別以不同的速度刮梳子齒,刮得越快,可以聽到聲音的音調越高 .
【教師點撥】
1.在學習聲音音調的時候,首先應通過一些事例來幫助學生明白物理學中聲音的高低(即音調高低)的含義.如對蚊子的聲音與牛的聲音進行對比,蚊子聲音要高些,但小些,牛的聲音要低些,但大些.這樣可以讓學生認識到物理學中聲音的“高低、大小”與生活中常講聲音的“高低、大小”是有不同的.
2.在探究是什么因素影響聲音音調高低問題的時候,應注意保持振動的幅度不變(即每一次用力大小不變),只改變振動的快慢,以避免聲音響度不同對要探究的問題造成干擾.
【跟蹤訓練】
如圖所示,將一把鋼尺緊按在桌面上,一端伸出桌面適當的長度,撥動鋼尺,就可聽到鋼尺振動發出的聲音.逐漸增加鋼尺伸出桌面的長度,鋼尺振動發出聲音的音調會逐漸變低 .當鋼尺伸出桌面超過一定長度時,雖然用同樣的力撥動鋼尺振動,卻聽不到聲音,這是由于振動頻率低于20Hz.
學習指導二:響度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34、35頁相關內容,完成下列填空:
1.物理學中,聲音的強弱叫做響度.
2.物理學中用振幅來描述物體振動的幅度.
3.物體的振幅越大,產生聲音的響度越大.
4.人聽到聲音是否響亮,除跟發聲體發聲時的響度有關外,還跟人距離發聲體的遠近有關.
【小組討論】
1.做教材34頁的演示實驗,發現音叉發出的聲音越大,乒乓球被彈開的幅度越大,說明物體振動的振幅越大,聲音的響度越大.
2.把一根塑料尺按在桌面上,露出桌面一定的距離,用力撥動塑料尺,仔細觀察塑料尺振動的幅度,聽聽發出的聲音;保持塑料尺露出桌面的長度不變,再以更大的力撥動塑料尺,仔細觀察塑料尺的振動的幅度,聽聽發出的聲音.可以發現:塑料尺振動幅度越大,響度越 大 .
3.讓你的同桌站在操場中央,大聲的說話,你從距離他較遠的地方向他走去,你可以發現聽到的聲音響度變大,這說明響度還與到聲源的距離有關.
【教師點撥】
1.在響度的演示實驗中,要注意使乒乓球慢慢地輕觸正在發聲的音叉,否則快速碰撞音叉就會影響實驗結果了.
2.在響度的演示實驗中,除了每一次都要敲擊同一個音叉(運用控制變量法)之外,還運用了轉換法(通過觀察乒乓球的擺動幅度來了解音叉的振幅).
【跟蹤訓練】
在公共場所“輕聲”說話是文明的表現,而在曠野中要“大聲”喊叫才能讓較遠處的人聽見.這里的“輕聲”和“大聲”是指聲音的(C)
A.音色 B.音調 C.響度 D.頻率
學習指導三:音色
【自主預習】
閱讀課本第35頁,完成下列填空:
不同發聲體的材料、結構不同,發出聲音的音色就不同.
【小組討論】
1.讓一個同學用手帕蒙住眼睛,找幾個同學喊蒙住眼睛的同學的名字,讓他“聽音辨人”,每個同學蒙眼一次,看誰辨得又快又準.聽音辨人依據的是不同的人音色不同,這是因為發聲體不同.
2.拿一根筷子輕輕地敲擊一個結構完整的瓷碗,仔細聽聽它發出的聲音;再拿這根筷子輕輕地敲擊同樣的但已經破了的瓷碗,仔細聽聽它發出的聲音,可以發現它們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教師點撥】
在音色這一塊知識的學習過程中,要幫助學生明白:發聲體不同,所產生的聲音音調、響度可能相同,但音色一般不同.可以通過音色的不同來區分不同的樂器、不同的人.
【跟蹤訓練】
如圖所示,在上海世博會某場館里,演奏員正用樂器演奏樂曲.編鐘發出的音樂聲是由于編鐘振動而產生的;聽眾能從同一樂曲中分辨出是二胡還是笛子演奏的,主要是因為它們發出聲音的音色不同。
九年級物理的優秀教學教案5
(一)教學目的
1.知道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
2.知道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與條形磁鐵相似。
3.會用安培定則判定相應磁體的磁極和通電螺線管的電流方向。
(二)教具 一根硬直導線,干電池2~4節,小磁針,鐵屑,螺線管,開關,導線若干。
(三)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重做第二節課本上的圖11—7的演示實驗,提問:
當把小磁針放在條形磁體的周圍時,觀察到什么現象?其原因是什么?
(觀察到小磁針發生偏轉。因為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小磁針受到磁場的磁力作用而發生偏轉。)
進一步提問引入新課
小磁針只有放在磁體周圍才會受到磁力作用而發生偏轉嗎?也就是說,只有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嗎?其他物質能不能產生磁場呢?這就是我們本節課要探索的內容。
2.進行新課
(1)演示奧斯特實驗說明電流周圍存在著磁場
演示實驗:將一根與電源、開關相連接的直導線用架子架高,沿南北方向水平放置。將小磁針平行地放在直導線的上方和下方,請同學們觀察直導線通、斷電時小磁針的偏轉情況。
提問:觀察到什么現象?
(觀察到通電時小磁針發生偏轉,斷電時小磁針又回到原來的位置。)
進一步提問:通過這個現象可以得出什么結論呢?
師生討論:通電后導體周圍的小磁針發生偏轉,說明通電后導體周圍的空間對小磁針產生磁力的作用,由此我們可以得出:通電導線和磁體一樣,周圍也存在著磁場。
教師指出:以上實驗是丹麥的科學家奧斯特首先發現的,此實驗又叫做奧斯特實驗。這個實驗表明,除了磁體周圍存在著磁場外,電流的周圍也存在著磁場,即,本節課我們就主要研究。
板書:第四節
一、奧斯特實驗
1.實驗表明:通電導線和磁體一樣,周圍存在著磁場。
提問:我們知道,磁場是有方向的,那么電流周圍的磁場方向是怎樣的呢?它與電流的方向有沒有關系呢?
重做上面的實驗,請同學們觀察當電流的方向改變時,小磁針N極的偏轉方向是否發生變化。
提問: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這說明什么?
(觀察到當電流的方向變化時,小磁針N極偏轉方向也發生變化,說明方向也發生變化。)
板書:2.方向跟電流的方向有關。當電流的方向變化時,磁場的方向也發生變化。
提問:奧斯特實驗在我們現在看來是非常簡單的,但在當時這一重大發現卻轟動了科學界,這是為什么呢?
學生看書討論后回答:
因為它揭示了電現象和磁現象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緊密聯系的,從而說明表面上互不相關的自然現象之間是相互聯系的,這一發現,有力推動了電磁學的研究和發展。
(2)研究通電螺線管周圍的磁場
奧斯特實驗用的是一根直導線,后來科學家們又把導線彎成各種形狀,通電后研究,其中有一種在后來的生產實際中用途,那就是將導線彎成螺線管再通電。那么,通電螺線管的磁場是什么樣的呢?請同學們觀察下面的實驗:
演示實驗:按課本圖11—13那樣在紙板上均勻地撒些鐵屑,給螺線管通電,輕敲紙板,請同學們觀察鐵屑的分布情況,并與條形磁體周圍的鐵屑分布情況對比。
提問:同學們觀察到什么現象?
學生回答后,教師板書:
二、通電螺線管的磁場
1.通電螺線管外部的磁場和條形磁體的磁場一樣。
提問:怎樣判斷通電螺線管兩端的極性呢?它的極性與電流的方向有沒有關系呢?
演示實驗:將小磁針放在螺線管的兩端,通電后,請同學們觀察小磁針的N極指向,從而引導學生判別出通電螺線管的N、S極。
再改變電流的方向,觀察小磁針的N極指向有沒有變化,從而說明通電螺線管的極性與電流的方向有關。
引導學生討論后,教師板書:
2.通電螺線管兩端的極性跟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有關。當電流的方向變化時,通電螺線管的磁性也發生改變。
提問:采用什么辦法可以很簡便地判定通電螺線管的磁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呢?同學們看書、討論,弄清安培定則的作用和判定方法。板書:
三、安培定則
1.作用:可以判定通電螺線管的磁性與電流方向的關系。
2.判定方法:用右手握住螺線管,讓四指彎向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則大拇指所指的那端就是螺線管的北極。
教師演示具體的判定方法。
練習:如附圖所示的幾個通電螺線管,用安培定則判定它們的兩極。
可以引導學生分別按上圖將導線在鉛筆上繞成螺線管,先弄清螺線管中電流的指向,再用安培定則判定出兩端的極性。
通過以上練習,強調:螺線管的繞制方向不同,螺線管中電流的方向也不同。
3.小結(略)
4.作業 :①完成課本上的“想想議議”。
②課本上的練習1、2、3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