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復習教案
如何復習教案篇1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尋找每段的主題句歸納文章結構。
2、學生能夠通過在課文中尋找相關表述感知作者態度。
3、學生能夠基于文本信息和話題相關語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一封回信,表達個人感受。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通過尋找每段的主題句歸納文章結構。
2、學生能夠通過在課文中尋找相關表述感知作者態度。
3、學生能夠基于文本信息和話題相關語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一封回信,表達個人感受。
教學過程
Step1:Warm-upandlead-in(5mins)
1、教師展示國外志愿者教師支教照片,引入本課主題:書信分享支教見聞和感受
2、教師介紹本課主人公——來自澳大利亞的Jo來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做志愿者教師。
3、指定一名學生課前準備,在課堂上結合PPT做3分鐘口頭報告,補充介紹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情況。
[教學目的]本環節的目的是激活話題詞匯和背景知識圖式。從單元主題到本課主題,讓學生根據圖片預測文章內容,激活相關詞匯并;學生課堂口頭報告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并展示相關詞匯。
Step2:Readingforstructure
1、教師通過課文所配的10幅圖片讓學生預測課文內容。
1、教師要求學生快速通讀全文完成段落大意的配對練習驗證預測結果。
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全文的整體結構。
[教學目的]本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整體結構。不僅讓學生學會尋找中心句,而且讓學生從每個段落的中心句歸納出課文整體結構,讓學生回顧信息交流類書信的寫作結構。
Step3:Readingfordetails(10minutes)
1、教師要求學生先同桌配對合作,然后按照學習小組分組合作,仔細閱讀文章細節找出信息,完成下列表格(劃線部分是學生需要填出的部分):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文章中的相關語言和信息體會作者的感情和態度。
[教學目的]本環節的目的是在把握文體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了解文章細節,通過語言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讓學生對本課有進一步理解。課堂組織形式有個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小組合作的好處是可以通過討論得到同伴支持,加快理解速度,加深理解程度,課堂氣氛也比較熱烈。
Step4:Languageinuse
1、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本文的語言特色——描寫生動、細致。
2、教師要求學生模仿課文語言造句或者補全句子,談談自己的學校。
1)描寫學校
a、Well,it’sabushschool–theclassroomsaremadeofbambooandtheroofsofgrass、
b、Well,it’sa____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教學
a、TheotherdayIwasshowingtheboystheweeklychemistryexperimentwhen,beforeIknewit,themixturewasbubblingovereverywhere!Theboyswhohadnevercomeacrossanythinglikethisbeforestartedjumpingoutofthewindows、
b、Theotherda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en,beforeIknew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寫家訪
a、Wewalkedfortwoandahalfhourstogetthere-firstupamountaintoaridgefromwherewehadfantasticviewsandthendownasteeppathtothevalleybelow、
b、Wedrovefor1andahalfhourstogettoShanchongvillageinChangtaicounty–firstupamountaintoaridgefromwherewehadfantasticviewsandthendownasteeppathtothevalleybelow、
[教學目的]語言必須在運用中內化,本環節的目的是要提升學生正確運用新學到的語言結構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在語言操練當中對文章內容加深印象并能夠運用到自己的表達當中。本環節的語言操練形式主要是看圖給關鍵詞造句,其他的訓練形式還可以包括朗讀重點段落、句型轉換、句子翻譯等等。
Step5:Writingactivity
1、教師提出寫作任務:
2、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寫作任務。其中一人為記錄員,其他三人各負責一個問題。
3、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上分享各小組的觀點。
4、教師對學生的寫作給與點評。
[教學目的]本環節的目的是提供學生展示運用本課所獲取的信息和語言知識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進行闡述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Step6Homework
1、小組課后修改課堂上完成的回信后上交。
2、課后上網查閱有關徐本禹的資料,下節課分享。
[教學目的]課堂上著重口頭表達,課后著重學生落實在筆頭上,二者結合,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如何復習教案篇2
《鈉的化合物》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和鞏固上一節的知識,并為下一節堿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鈉的化合物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應用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學情,本節課共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過氧化鈉的性質;
第二課時: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鑒別方法。
以下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過氧化鈉的性質并能夠熟練的運用。通過對過氧化鈉用途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Na2O2與H2O、CO2的反應作為引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通過教學設計,授以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比法、實驗探究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在較自由的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親身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求真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2)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通過上節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為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三、說教法
我的理念:建構主義理論鋪開課堂,由舊知引入新知,認知沖突或疑惑激發興趣。
1.本節采用:“互動式”、“啟發—探討式”的實驗引導分析的方法。
2.實驗方面: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學生兩人分組實驗。
3.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案導學。
宗旨: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學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質→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由Na2O2的性質,分析用途。
五、說教學過程
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探究階段、總結歸納階段、練習強化階段及課后鞏固階段。
【引入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據情景設疑:“為什么能夠著火?”喚醒學生舊知識中關于燃燒三要素的認識,并以此展開后續教學。
情景化設疑:如果我們有了燃燒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該怎樣去生火呢?學生發展思維。從而引出吹氣是否能夠生火?
對比實驗驗證猜想:未經處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著火,加點固體物質,再吹,通過現象“生火”,從而引出吹氣能讓棉花著火的神奇物質:過氧化鈉及其物理性質。
【探究階段】
新疑問:有了過氧化鈉,吹氣是否就能夠生火呢?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引出必定為人呼出的氣體與Na2O2作用生火。
新疑問:人呼出的氣體有CO2、H2O、O2、N2,到底是誰的作用呢?
學生討論引出:空氣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氣中,不能生火,從而引出生火的原因應是CO2、H2O與Na2O2作用生火。
過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見的滅火材料嗎?又如何去生火呢?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1:探究CO2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一:向集滿CO2的集氣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結論:CO2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出產物Na2CO3;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CO2能夠生火,水不是能滅火嗎?它在中間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從而引入到對水的探討。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2:探究H2O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二:滴水生火
結論:H2O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燃燒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H2O反應的可能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可能產物NaOH;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是否真是這樣呢?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Na2O2與H2O的反應
學生根據現有儀器設計實驗方案,師生互動討論出方案后,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同時,以實驗報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并由觀察到的現象去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能夠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本節課中,我是一步一個臺階的由舊知:燃燒的三要素、CO2、H2O能滅火引出新知Na2O2與H2O、CO2的反應,從而達到攻克難點。
【總結歸納】
學生自主總結完成對Na2O2知識的整理。
以一首小詩來完成對Na2O2知識的高度概括,并激發學生研究化學的興趣。
小詩
過氧化鈉色淡黃,與水反應可生氧;
強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紅后退場;
二氧化碳也反應,密封保存記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潛水受贊揚!
【練習強化】
設置了不同難度的習題,以基礎的實驗現象,提升至雙線橋法表示電子的轉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振蕩,可觀察到的現象為()
A.溶液仍為無色
B.溶液最終為紅色
C.有氣泡產生,溶液最終為紅色
D.有氣泡產生,溶液先變紅色最終為無色
2.用雙線橋法表示Na2O2與CO2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求出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原子個數之比。
【課后鞏固】
1.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設置課后習題鞏固知識。
課本:P31頁一、填空題:1二、選擇題:1.2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見證過神奇的吹氣能讓棉花著火,必然對Na2O2有著濃厚的興趣,順勢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比拼“誰的Na2O2更精彩”。
在這里,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生產與生活。
六、說板書設計
如何復習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
(2)概述伴性遺傳的特點;
(3)掌握伴性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2能力目標
(1)通過提問的方法,引導學生探究伴性遺傳的概念、遺傳特點,培養學生探究的科學思維方法;
(2)通過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癥的過程,培養學生要善于發現、把握生活中的小問題,并養成對發現的問題科學探究的意識。
(3)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人類紅綠色盲癥的遺傳規律,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揭示事物規律的能力;
(4)通過對遺傳圖解進行觀察、推理分析,培養學生的觀察、綜合分析處理信息的能力,應用規律解決問題的能力;
(5)通過伴性遺傳規律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的學習,培養學生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認同假說—演繹推理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2)通過對本節的學習,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以及對科學的熱愛。
二、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
伴性遺傳的規律。
2、難點: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和伴性遺傳的規律。
三、教學方法
運用多媒體課件、啟發式教學、循序漸進的原則、理論聯系實際的原則、練習法、講授法。
四、學情分析
本節內容承接了上一堂課的內容,是上節課所學的內容---基因在染色體上的特殊情況,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假設中就假設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從而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所以通過講解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逐步引導學生理解伴性遺傳的概念,對學生來說做到這一點并不難,學生已經學習了孟德爾的兩大遺傳定律,又學習了該定律的細胞學基礎,對于學生來說,學習和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也是有基礎的,通過引導和講解也是可以有個很好的掌握,在學生現有知識面的情況下學習人類紅綠色盲的主要婚配方式,總結出伴性遺傳的特點,并對學生提出更高的要求,即應用所學的知識在生產實踐中的應用。
五、教學過程
(一)引入
色覺的測試,讓學生觀察紅綠色盲檢查圖,問學生這幾張圖里畫的是什么?(色覺測試圖2張),問問學生有哪位分辨不出的。
然后再將一張道爾頓的圖片呈現給學生們看,問是否認識這個人,發生在他身上有個什么樣的故事,然后由老師講解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故事,從而引出紅綠色盲病,這時可以問問學生,假如當時道爾頓看到了上述兩張紅綠色盲檢查圖,能否分辨的出來?并再次追問為什么分辨不出來?紅綠色盲究竟是一種什么病?當學生回答完上述的問題后,老師可以追講抗維生素D佝僂病,并問上述兩種病中男女比例為什么不一致?為什么上述兩種遺傳病在遺傳表現上總是和性別相聯系?為什么兩種遺傳病與性別關聯的表現又不相同呢?通過大概講解摩爾根在證明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實驗中,F2白眼果蠅都是雄性的,從而假設控制果蠅眼色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經過一番的證明,證明了假設的正確性,從而引導學生作出控制人類紅綠色盲、抗維生素D佝僂病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的假設,從而引出伴性遺傳的概念。
也就引出了本堂課所要學習的內容---伴性遺傳,同時板書標題。
(二)伴性遺傳的概念
當基因位于決定性別的性染色體上的時候,它的遺傳就與性別密切聯系起來,我們把這種與性別相聯系的遺傳現象叫做伴性遺傳。
(三)伴性遺傳的種類
此時老師可以先講解性染色體有X、Y兩種,基因有顯隱之分,伴性遺傳根據決定性狀的基因的性質和所處的位置,問學生伴性遺傳的種類有哪些?通過學生與老師共同的分析、總結可得出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伴Y染色體遺傳病三種。
(此種講法符合當今建構主義的學習觀點,即從老的知識結構中生長出新的知識,形成新的知識結構)
提問:我們剛才所提到的色盲病屬于哪種伴性遺傳病?再次追問,色盲病的遺傳規律是怎樣的?就請同學們對資料-人類紅綠色盲癥進行分析和討論。(這樣的提問和追加提問為色盲遺傳病的資料和討論做個引子,同時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帶著更大的學習熱情進入到后面的學習當中)
(四)遺傳病的資料和討論
人類紅綠色盲癥遺傳圖解
通過學生分析人類紅綠色盲癥遺傳圖解,討論:
1、紅綠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體上,還是位于Y染色體上?
2、紅綠色盲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
(此時可以讓同學們分析,然后四人為一組進行討論,得出結論,并由老師隨機挑兩到三組的代表回答問題,然后由學生批改和老師共同補充、總結得出結論,可以培養學生分析問題、歸納總結的能力和良好的合作態度和精神)
從而得出結論:紅綠色盲病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
此時,可以讓學生嘗試寫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因為同學們已經學習了果蠅眼色的雜交試驗分析圖解,知道了果蠅眼色的基因型的寫法,從而推倒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的寫法,這一點對學生來說不會很難,通過老師的引導,完全可以由學生自己寫出人的正常色覺和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女性男性基因型XBXBXBXbXbXbXBYXbY表現型正常正常(攜帶者)色盲正常色盲此時可以解釋為什么紅綠色盲的患者男性多于女性?(答案:男性只要X染色體上有色盲基因b,就表現為色盲患者;而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必須兩條染色體上都有色盲基因b,才表現為色盲患者)
(此時老師可以提問,假如上述基因型的男女個體兩兩婚配,共有六種婚配方式,這些婚配方式下所生的后代色覺如何?通過分析可以揭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的遺傳規律)
(五)色盲的遺傳方式
假如以下基因型的個體婚配,后代中個體的基因型和表現型如何?并寫出這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①XBXB×XbY②XBXb×XBY③XbXb×XBY④XBX×XbY
(這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可以邀請兩位同學到講臺上對著黑板寫,其余同學在自己的座位上寫,對于基礎好的學生可以完全由學生完成四種遺傳圖解,由學生自己點評,對于基礎差的學生,可以由老師先講解其中的一種遺傳圖解,其余的由學生自己完成,由學生自己點評;此時老師要提醒學生遺傳圖解的書寫規范和伴性遺傳也遵循孟德爾的兩大遺傳規律,細胞學基礎就是減數分裂后期的同源染色體的分離和非同源染色體的自由組合,只不過此處涉及到了性染色體的遺傳,是一對特殊的同源染色體遺傳)
最后,老師可以利用多媒體呈現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可以根據這四種遺傳圖解由老師和學生共同歸納、總結出色盲遺傳的特點:
隔代交叉遺傳:由男性患者通過他的女兒傳給外孫(男→女→男);
②)女性色盲,她的父親和兒子肯定都是色盲(母患子必患,女患父必患);
如何復習教案篇4
我們生物教研組有教師11人,高三年級--:;高二年級:--擔任備課組長;高一年級:--擔任備課組長;科組全體教師,在認真分析上學期的經驗教訓的基礎上,制定本學期工作計劃如下:
一、本期指導思想與工作目標
根據學校的辦學理念是:為每一個學生的終身教育奠實基礎。
積極開拓創新,通過校本研究、校本培訓,不斷優化課堂教學過程,各年級在完成課標知識目標的前提下,分別確定下列能力目標:
高一年級: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實現學習方式的轉變,培養良好的學習習慣,抓基礎訓練。高二年級:抓基礎訓練和規范表述與書寫,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和實驗與探究能力。高三年級:抓基礎訓練,重點培養獲取信息的能力和綜合運用的能力,實現高考目標。知識能力齊抓共進。
二、工作要點
1、開展教學改革與教育科研,濃厚教研氣氛
2、提高科組和備課組的教學管理水平,形成良好的教風與組風。
5、抓緊非畢業班的教學、確保階段性教學目標能夠落實完成
三、具體措施
1、開展教學改革與教育科研,濃厚教研氣氛
(1)在新的高考模式的下,要求各位教師從以下幾個方面在自己本職工作中,積極進行教學研究。
2、落實目標責任制和備課組負責制,抓好日常教學管理,確保階段性教學目標的完成
高三特長科:以章為單位進行集體備課,每一章都必須有主備人,在共同討論的基礎上寫出有個性的教案。備課要做到四備: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考試說明。每節課都必須做到目標明確,重點、難點準確,解決方法科學;學生活動時間充裕;突出能力培養,切實保證每一節課都是高效的課堂。高三基礎生物:每一節課都必須進行集體備課,在集體討論的基礎上,分文理科進行備課,并確定學案,學年結束后,將學案匯編成冊,作為校本教材存用。高二生物:爭對新的高考方案,研究教學方法和備考策略。研究文科在課時十分緊張的情況下,如何備課、上課,完成教學任務。
高一年級:爭對新的高考方案,研究教學方法和備考策略。備課時側重在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狠抓學生的學習習慣的培養和學習方式的轉變。
(2)科學組織課堂教學,上好課。教學要瞄準目標,精講多練,有的放矢;積極實施討論式、啟發式教學;堅持理論聯系實際,著重培養學生的理解能力、應用能力;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傳授學生解題的基本技巧;培養提高學生的自學能力;切實落實好教師主導、學生主體的教學原則。學生作業實行課內、課外相結合,課外作業要適量。
(3)開足、上好實驗課,要求有計劃(含安全要求)、有記錄,強調規范操作。
(4)認真組織好每次科組活動和備課組的活動,形成講團結、講奉獻、講貢獻、講科學的優良組風。
(5)做好科組活動和備課組的考勤工作,要求每位教師按時上下班,準時到會,確有急事要請假。
4、改進高三備考策略,確保備考水平有創新和提高。
認真制定備課組和教師個人的教學計劃,針對高考生物特長科和綜合生物的要求以及學生的實際進行備考,努力改進高三生物的教學與輔導工作,加強課堂教學的實效性,在培養學生綜合素質的同時,進一步開發學生的智力與養成更高的情商,力爭考出130分以上的尖子生。
5、培優、補差與第二課堂
(1)培優:改變生物奧賽培訓的運作方式。實行專人負責制。確定劉偉、_兩位教師為實中生物奧賽培訓專任教師,分別就高一、高二進行奧賽培訓工作,并實行大循環。
6、狠抓青年教師的培訓工作
(1)從青年教師對職稱評聘的需求,來激發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通過分任務、壓擔子來迫使他們在教學中不斷成長,
(3)在日常規范教學中對他們嚴格要求,促使他們快速成長。
如何復習教案篇5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1.了解平面向量的概念;
2.學會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
3.理解向量、零向量、相等向量的意義。
(二)過程與方法
用聯系的方法、類比的觀點研究向量。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使學生自然地實現概念的形成,培養學生的唯物辯證思想。
二、教學重難點
(一)教學重點
向量及其幾何表示,相等向量、平行向量的概念。
(二)教學難點
向量的概念及對平行向量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一)引入
1.類比法:引入概念
師:在物理中,位移與距離是同一個概念嗎?為什么??在物理中,我們學到位移是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像這種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矢量。在數學中,把只有大小,沒有方向的量叫數量,把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叫做向量。
2.聯系法:激活學生的相關經驗,加深印象
師:能否舉出一些生活中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量?
(二)平面向量的表示方法
1.代數表示一般印刷用黑體的小寫英文字母(a、b、c等)來表示,手寫用在a、b、c等字母上加一箭頭(→)表示。
2.幾何表示
向量可以用有向線段的起終點字母表示
3.坐標表示
在直角坐標系內,任取兩點A(x1,y1),B(x2,y2),則向量AB=(x2-x1,y2-y1),即一個向量的坐標等于表示此向量的有向線段的終點坐標減去始點的坐標。
(三)相關概念
1.向量的模
有向線段AB的長度叫做向量的模,記作AB。
2.單位向量
引入:用有向線段表示向量,大家所畫線段長短不一是為什么呢?(由單位長度引入單位向量)
總結:模等于1個單位長度的向量叫做單位向量,通常用e表示。
3.零向量
長度等于0的向量叫做零向量
4.平行向量(共線向量)
兩個方向相同或相反的非零向量叫做平行向量或共線向量,零向量與任意向量平行
5.相等向量
設計活動:傳花游戲(通過游戲調動興趣,讓學生體會相等向量的本質特征)
總結:長度相等且方向相同的向量叫做相等向量。
本節是平面向量的第一堂課,屬于“概念課”,概念的理解無疑是重點,也是難點。具體教學中,要設計一個能讓學生領悟概念的過程,引導他們聯系具體事例,體會概念的本質特征。要使學生意識到認識一個數學概念的基本思路,而不是停留在某個具體的概念學習上。
如何復習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1.說明細胞的分化。
2.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
3.進行有關干細胞研究進展與人類健康的資料搜集和分析。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1.教學重點
(1)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2)細胞全能性的概念。2.教學難點
細胞全能性的概念及實例。
三、教學策略
本節教學內容可以安排1課時。在學習細胞分化時,應該聯系初中學過的有關組織、器官、系統的知識;聯系不同組織中的細胞形態、結構和功能的特點。從個體發育過程中各種組織、器官、系統建成的角度來理解細胞分化的重要意義。
關于細胞分化的概念和意義,在教學時應注意引導學生探討以下問題。1.細胞分化在生物界普遍存在的實例。例如,在植物的胚根發育成根的過程中,分生區的細胞不斷分裂,形成的細胞近似正方體,隨著細胞的生長,變成伸長區的長方體細胞,后來分化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的導管細胞、根毛細胞、薄壁細胞等形態、結構、功能各異的細胞。又如動物的胚胎細胞形成多細胞生物體,干細胞再生出各種細胞等。2.細胞分化的過程。在細胞外觀尚未出現明顯變化之前,細胞分化的前途就由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決定了,分化的細胞所呈現出的形態、結構和生理功能的變化,首先源于細胞內化學物質的變化,如結構蛋白和催化化學反應的酶,以后依次漸變,不能逆轉,因此,分化是一種持久的、穩定的漸變過程。3.細胞分化的意義。一般多細胞生物體的發育起點是一個細胞(受精卵),細胞的分裂只能繁殖出許多相同的細胞,只有經過細胞分化才能形成胚胎、幼體,并發育成成體,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
細胞的全能性是教學的難點,可以從細胞有絲分裂結果,染色體和DNA數目不變來分析。由于體細胞一般是受精卵通過有絲分裂繁殖而來的,已分化的細胞都有一套和受精卵相同的染色體,攜帶具有本物種特征的DNA分子。因此,分化的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潛能。在合適的條件下,有些分化的細胞具有恢復分裂、重新分化發育成完整新個體的能力。本節教材的“資料搜集和分析”,對于學生了解干細胞及其研究進展,培養收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應鼓勵學生課后完成資料搜集工作,在班級內交流。
四、答案和提示
(一)問題探討
1.健康人會不斷產生新的血細胞,補充到血液中去。
2.骨髓中造血干細胞能夠通過增殖和分化,不斷產生不同種類的血細胞。
(二)旁欄思考題
1.提示:細胞分化的實例:如根尖的分生區細胞不斷分裂、分化,形成成熟區的輸導組織細胞、薄壁組織細胞、根毛細胞等;胚珠發育成種子,子房發育成果實;受精卵發育成蝌蚪,再發育成青蛙;骨髓造血;皮膚再生等都包涵著細胞的分化。
2.動物細胞的全能性隨著細胞分化程度的提高而逐漸受到限制,細胞分化潛能變窄,這是指整體細胞而言。可是細胞核則不同,它含有保持本物種遺傳性所需要的全套基因,并且并沒有因細胞分化而失去基因,因此,高度分化的細胞核仍然具有全能性。這可以從細胞核移植實驗以及其他的實驗證據中得到證實。
(三)資料搜集和分析
1.在個體發育過程中,通常把那些具有自我復制能力,并能在一定條件下分化形成一種以上類型細胞的多潛能細胞稱為干細胞。干細胞有很多種類型,大體上可分為成體干細胞和胚胎干細胞。
2.提示:干細胞的研究為替換病變的組織和器官,某些癌癥和遺傳病的治療帶來新的希望。
(四)練習基礎題
1.數目增多,染色體數目,穩定性差異。2.C。拓展題
1.提示:通過植物組織培養技術繁殖花卉,保證花木的優良品質不變,并且繁殖得快;通過體細胞克隆哺乳動物;干細胞移植治療白血病;利用干細胞技術解決器官移植缺少供體器官的難題等。2.提示:動物細胞特別是高等動物細胞隨著胚胎的發育,細胞分化潛能變窄。肌細胞是已分化的細胞,它通常不能轉化為其他類型的細胞,因而不能用肌細胞代替干細胞培育組織和器官。
五、參考資料1.細胞分化的生理機制(1)細胞分裂的不對稱性
卵母細胞的細胞核并不位于中央,而是在細胞外周靠近表面的地方,極體就是從這里形成并釋放出來的,通常把極體釋放的位點稱為動物極,而相對的一極稱為植物極。
動物卵細胞中,貯存有2~5萬種不同核苷酸序列的mRNA,專供受精卵的啟動、分化和發育之用。卵細胞中的mRNA并非均勻分布的,而是位于特定的空間。因此,卵細胞質的特性決定了子細胞核的分化命運,如昆蟲是以表面卵裂的方式形成胚層細胞的。
(2)細胞間的相互作用
胚胎誘導在胚胎發育過程中,一部分細胞影響相鄰細胞向一定方向分化的作用稱為胚胎誘導,如中胚層形成的脊索可誘導其頂部的外胚層發育成神經板、神經溝和神經管,視細胞可誘導其外面的外胚層形成晶體,而晶體又可誘導外胚層形成角膜。
分化抑制用含有成蛙心組織的培養液培養蛙胚,則蛙胚不能發育出正常的心臟,若去除成蛙心組織,則蛙胚發育正常,這說明分化成熟的細胞可以產生某種物質,抑制相鄰細胞發生同樣的分化,這種作用稱為分化抑制。
細胞數量效應當小鼠胚胎胰腺原基在體外進行組織培養時,可發育成具有功能的胰腺組織,但是,如果把胰腺原基切成8小塊分別培養,則都不能形成胰腺組織;如果再把分開的小塊合起來,又可形成胰腺組織。可見細胞數量對誘導組織形成可能也是必要的。
細胞外基質細胞外基質在胚胎發育和細胞分化中也具有重要的作用。
激素的作用激素對細胞分化的影響可看做是遠距離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如昆蟲的保幼激素和蛻皮激素。前者的功能是保持幼蟲特征,促進成蟲器官原基的發育,后者的功能是促進蛻皮和成蟲形態的出現。當兩者保持一定的比例時,幼蟲蛻皮而長大,當保幼激素含量減少或不合成時,幼蟲化蛹,變為成蟲。成蟲期又開始合成保幼激素,促進性腺的發育。
2.細胞分化的分子機制
(1)染色體結構的變化與細胞分化
基因剔除某些原生動物、昆蟲和甲殼動物在細胞分化過程中有部分染色體丟失的現象。例如,馬蛔蟲的一個變種(2n=4),當個體發育到一定階段時,在將要分化為體細胞的那些細胞中,染色體破裂為碎片,含有著絲粒的碎片在細胞分裂中保留,不具有著絲粒的碎片在分裂中丟失。不過,預定形成生殖細胞的那些細胞中不發生染色體的斷裂和丟失現象。
基因擴增基因擴增是指細胞內特定基因的拷貝數專一性大量增加的現象。例如,在卵裂和胚胎發育過程中,爪蟾卵母細胞中的rDNA基因大量擴增而形成大量核糖體,以供大量合成蛋白質所需;在果蠅的唾腺細胞中,由于DNA復制而核不分裂,很容易觀察到多線染色體。
基因重排哺乳動物能產生10~10種抗體,但并不意味著細胞內具有相應數量的基因,免疫球蛋白是異四聚體結構,除重鏈和輕鏈的隨機組合以外,免疫球蛋白的多樣性主要來源于基因的重新組合。從這一點來看淋巴細胞的分化是不可逆的。
DNA的甲基化脊椎動物一些基因的活性與基因調控區域或其周圍特定胞嘧啶的甲基化有關,甲基化使基因失活,相應地非甲基化和低甲基化能活化基因的表達。細胞內的基因可分為管家基因(house-keepinggene)和奢侈基因(luxurygene),前者是維持細胞生存不可缺少的,后者與細胞分化有關,是與組織特異性表達有關的基因,在特定組織中保持非甲基化或低甲基化狀態,而在其他組織中呈甲基化狀態。
(2)基因與細胞分化
無論是母體mRNA的作用還是細胞間的相互作用,其結果是啟動特定基因的表達。因此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差次表達或順序表達。即特定的基因在特定的時間內在特定的組織中表達的結果。
受精卵發育為新個體,是受一系列基因調控的,這些基因在發育過程中,按照時間、空間順序啟動和關閉,互相協調,對胚胎細胞的生長和分化進行調節。
人和鼠都是從單個受精卵發育而來的。其實,從一個受精卵中產生什么生物完全由基因組決定。這種決定究竟如何進行的呢?
人體細胞的類型比我們想像的少得多。按照常規的組織學分類方法,脊椎動物和人體細胞類型約有200余種。這些細胞在人體中呈現有序的空間分布。細胞的種類或形狀彼此不同,是因為不同細胞中合成一些彼此不同的特殊蛋白──“奢侈蛋白”,如表皮細胞的角蛋白,紅細胞的血紅蛋白,消化道細胞的消化酶,透鏡狀細胞的晶體蛋白,等等。除了這些“奢侈蛋白”以外,幾乎所有細胞中合成的蛋白質都是一些生活必需品──“持家蛋白”。由于細胞類型的差異源于細胞中工作的基因類群不同,所以人們自然想到也許細胞中的基因組成發生了改變。例如,透鏡狀細胞不能合成血紅蛋白和角蛋白,可能是丟失了血紅蛋白和角蛋白的基因,而只剩下了晶體蛋白。或者,細胞中其他基因沒有變化,但晶體蛋白基因增加了很多份。然而,許許多多的證據顯示,沒有這類可能性。幾乎所有細胞的基因組都和受精卵的一模一樣。
已有實驗證明,雖然分化常常伴隨著顯著的細胞外觀變化,但細胞的基因組總是保持不變。兩棲類卵細胞較大,先用紫外線破壞它的核,再用玻璃微細管將其他細胞的核吸出,
68注入去核的卵細胞中。玻璃微細管刺入卵細胞時,會使卵細胞活化并開始分裂和分化。用各種分化細胞的核置換卵細胞的核,結果發現它們和卵細胞的核完全一樣,都可以發育成有生育能力的成蛙。
3.細胞分化與再生
進入生長期之后,分化細胞即使進一步分裂,其分化的特性并不會改變。
脊椎動物的皮膚、血液、肺等組織上的細胞,每過一段時間便會更新換代。機體多數組織的細胞并不需要更新,有些特殊細胞將終生保持胚胎發育早期形成的數目。這些細胞因為不再分裂,所以一旦喪失便無法補充,如神經細胞、心肌細胞、透鏡狀細胞等。當然,這些細胞通常壽命很長,并且處于多重保護之下。除此之外,它們之間沒有其他共同之處。為什么其他細胞需要不斷更新,而這些細胞卻可以終生保持呢?原因很難找尋,但是,至少對神經細胞來說,細胞更新將改變已經形成的精巧的神經通路,致使某些記憶喪失。至于心肌細胞,目前尚難解釋。
細胞再生有兩種方式,其一是通過已分化細胞的分裂──細胞復制,其二是通過干細胞再生。干細胞的性質、再生速度以及再生過程非常多樣化。干細胞可以無限分裂產生分化細胞。
形形色色的血細胞都是由多能的干細胞分化形成的,這些干細胞主要在成體的骨髓中產生。多能干細胞在胚胎發育早期,通過血液循環進入骨髓、脾臟和肝臟,并分別在這些組織中形成有造血功能的細胞群。
4.干細胞及其分類
一個成熟或者已分化的細胞進行分裂通常只能產生同種類型的細胞,而一個干細胞則可以分化形成多種類型的細胞。干細胞有很多種類型,它們存在于從胚胎到成體各個階段的組織和器官里。胚胎干細胞分裂速度快,并且有產生多種分化細胞類型的潛力,因此,它們也被稱為多能干細胞。成體干細胞分布于很多組織中,但是它們數量稀少,分裂頻率低,分化潛力也很有限。事實上,很多類型的干細胞至今沒有在成體中找到。例如,肺上皮細胞缺陷會造成囊性纖維化,而成體中還沒有發現可以產生這種細胞的干細胞。
利用干細胞進行各種疾病治療的關鍵在于能否成功分離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并將它們在體外擴增后用于替代受損的組織。一般認為每種成體干細胞只能分化產生幾種相關的成熟細胞類型,但最近有研究表明,在某些環境中,一種干細胞類型可以轉化成其他類型的細胞,例如,造血干細胞可以分化形成神經細胞。
因為大多數疾病只是由于一類細胞損壞造成的,所以針對特定細胞類型的干細胞治療要比原來整個器官的移植更具優勢。例如,帕金森氏綜合癥、多發性硬化和糖尿病等慢性疾病非常適合利用干細胞治療。但是,在一些患有慢性疾病或多組織急性衰竭患者的受損組織中,通常很難再找到合適的干細胞。即使能夠分離到相應的干細胞,也不一定能保證通過體外培養獲得治療所需的數量。最具潛力的干細胞是從胚泡中分離的胚胎干細胞。發育5天的人類胚泡最多有100個細胞,其中包括兩種類型:將來發育成胎盤的外層細胞和發育成胚胎的內層細胞,即內細胞團(ICM)。通常,移除外層細胞將導致ICM無法發育形成胚胎,但是,ICM可以在培養皿中快速分裂產生胚胎干細胞。
胚胎干細胞有很多顯著的特征。例如,雖然它們在染色體組型等方面和正常的細胞沒有差別,但卻可以在體外無限增殖。另外,胚胎干細胞在體外可以分化形成很多類型的細胞,這些細胞再移植回動物體內,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一些模型動物的病情。如果有辦法攻克免疫排斥的難題,胚胎干細胞移植有可能成為治療多種疾病的有效途徑。
5.細胞核移植──治療性克隆
最理想的干細胞治療是使用來自患者自身的胚胎干細胞。然而,除了早期胚胎以外,我們無法從其他渠道獲得胚胎干細胞。那么,在成體中逆轉細胞正常分化的方向,從而得到適合的干細胞成了另一條可能的途徑。實驗設計的基本想法是用某種物質將成體細胞逆轉成胚性細胞。這些物質可以來自早期胚胎本身,也可以來自卵細胞,因為卵細胞豐富的細胞質中含有早期胚胎發育所必須的因子。這些因子也同樣可以使體細胞核進入早期胚胎發育的狀態,所以,除去卵細胞的核并植入來自成人細胞的核,就可能得到一個胚胎。
現在人們關注的焦點是能否利用核移植技術制造人類胚胎干細胞用以治療疾病,并且,能否利用患者自身的細胞來滿足特異性要求,解決免疫抑制的問題,確切地說,科學家還沒有找到最終答案。目前,核移植技術在很多物種中取得了成功,但在某些物種中卻失敗了,如果將這一技術用于人類,結果將會如何,目前還沒有清晰的答案。
6.患者特異性干細胞治療
適合干細胞治療的方法主要有兩種。一種是利用患者的活組織提取細胞核,轉入捐獻者的卵母細胞,重建早期胚胎并在體外培養至胚泡階段,分離ICM得到胚胎干細胞。它們與患者有共同的遺傳組成,所以可被視為患者的擴展部分。然后,利用研究小鼠模型所積累的經驗,將胚胎干細胞誘導成與疾病相關的細胞類型,用于治療帕金森氏綜合癥、心臟病或脊髓損傷等。最近的研究表明,還可以使人類胚胎干細胞沿著特定的軌跡分化。不過,目前還不知道哪種活組織是最好的細胞核供體。另一種方法是將某種成體干細胞誘導成另一種適合治療疾病的類型,其優勢是顯而易見的。
不過,成體干細胞非常稀少并且很難獲取,例如,造血干細胞僅占血細胞總量的1/10;雖然它在骨髓中的含量相對多些,但仍然稀少。盡管造血干細胞還可以取自新生兒的臍帶血,但是臍帶血需預先儲備并且無法重復利用。目前還沒有關于純化臍帶血造血干細胞方法的報道,并且它們可否產生造血系統以外的其他細胞類型尚不清楚。另外,有研究人員認為,胰管中存在可以產生胰島細胞的干細胞,但是還沒有分離它們的辦法。
目前,大多數使用胚胎干細胞和成體干細胞的實驗都是在小鼠中進行的。其中,胚胎干細胞的研究結果尤其令人振奮,它們在移植后通常有較高的存活率并且能長時間地執行功能。很多實驗表明它們至少可以部分地緩解病情。
7雖然成體干細胞能有效地補充原有細胞類型,但是目前極少有證據顯示它們能夠轉變類型,因此現在很難斷定這是一條有效的治療途徑。或許這只是意味著我們需要做更多的研究,尤其是針對成體干細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