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習主題的教案怎么寫
復習主題的教案怎么寫篇1
這是一篇論述生物群居性的文章,充滿了理趣。作者選取了獨特的視角,打破禁忌,將生物的行為與人類進行比較,指出螞蟻、蜜蜂、黏菌、魚類、鳥類等生物在集體行動中表現出高度的組織性,似乎具有整體思維的特點。這種從生態系統的整體上認識生物的觀點,頗具獨創性。作者對“多個單獨的動物合并成一個生物的現象”作了有趣的分析,作為一個生物學家,他的見解并不是無端的空論,而是蘊含了深刻的科學思想。這里既有對傳統生物學過分強調個體行為的批判,也有對人類盲目自大、不能充分認識自身生存危機的警示。本文細膩的描寫,生動的文筆,幽默的語言,令人嘆服。閱讀時,可以畫出一些精彩的語句(如說螞蟻“是某種活的計算機”,“它們什么都干,就差看電視了”),細心體味。
從適當的高度往下看,大西洋城邊青天白日下的海濱木板路上,為舉行年會從四面八方聚集而來的醫學家們,就像是群居性昆蟲的大聚會。同樣是那種離子式的振動,碰上一些個急匆匆來回亂竄的個體,這才略停一停,碰碰觸角,交換一點點信息。每隔一段時間,那群體都要像拋出釣鱒魚〔鱒(zūn)魚〕一種背部淡青略帶褐色,側線下部銀白色,全身有黑點的魚。的釣線一樣,準確無誤地向恰爾德飯店拋出一個長長的單列縱隊。假如木板不是牢牢釘住,那么,看到他們一塊兒筑起各式各樣的巢穴,就不用感到吃驚了。
用這種話來描繪人類是可以的。在他們制性的社會行為中,人類的確很像遠遠看去的蟻群。不過,如果把話反過來講,暗示說昆蟲群居的活動跟人類事務總有點聯系,那在生物學界將是相當糟糕的態度。關于昆蟲行為的書籍作者,通常要在序言里苦口婆心地提醒人們,昆蟲好像是來自外星的生物,它們的行為絕對是有異于人的,完全是非人性、非世俗,幾乎還是非生物的。它們倒更像一些制作精巧、卻魔魔道道的小機器。假如我們想從它們的活動中看出什么顯示人類特點的東西,那就是在違反科學。
不過,讓一個旁觀者不這樣看是很難的。螞蟻的確太像人了,這真夠讓人為難。它們培植真菌,喂養蚜蟲作家畜,把軍隊投入戰爭,動用化學噴劑來驚擾和迷惑敵人,捕捉奴隸。織巢蟻屬使用童工,抱著幼體像梭子一樣往返竄動,紡出線來把樹葉縫合在一起,供它們的真菌園使用。它們不停地交換信息。它們什么都干,就差看電視了。
最讓我們不安的是,螞蟻,還有蜜蜂、白蟻和群居性黃蜂,它們似乎都過著兩種生活。它們既是一些個體,做著今天的事而看不出是不是還想著明天,同時又是蟻冢、蟻穴、蜂窠這些扭動著、思考著的龐大動物體中細胞樣的成分。我認為,正是由于這一層,我們才最巴不得它們是異己的東西。我們不愿看到,可能有一些集體性的社會,能夠像一個個生物一樣進行活動。即使有這樣的東西,它們也決不可能跟我們相關。
不管怎么說,這些東西還是存在。野地里一只獨行的螞蟻,不能設想它頭腦里想著很多。當然,就那么幾個神經元,讓幾根纖維串在一塊兒,想來連有什么頭腦也談不上,更不會有什么思想了。它不過是一段長著腿的神經節而已。四只或十只螞蟻湊到一起,圍繞著路上的一頭死蛾,看起來就有點意思了。它們這兒觸觸,那兒推推,慢慢地把這塊食物向蟻丘移去。但這似乎還是瞎貓撞著死老鼠的事。只有當你觀看聚在蟻丘邊的、黑壓壓蓋過地皮的數千螞蟻的密集群體時,你才看見那整個活物。這時,你看到它思考、籌劃、謀算。這是智慧,是某種活的計算機,那些爬來爬去的小東西就是它的心智。
建造蟻丘的時候,有時需要一批一定規格的細枝,這時,所有成員立刻都著魔般搜尋起正合規格的細枝;后來,外墻的建筑就要完成,要蓋頂,細枝的規格要改變,于是,好像從電話里接到了新的命令,所有的工蟻又轉而尋找新型號的細枝。如果你破壞了蟻丘某一部分的結構,數百只螞蟻會過來掀動那一部分,移動它,直到恢復原來的樣子。當它們覺察到遠方的食物時,于是,長長的隊伍像觸角一樣伸出來,越過平地,翻過高墻,繞過巨石,去把食物搬回來。
白蟻在有一個方面更為奇特:群體變大時,其智慧似乎也隨之增加。小室里有兩三只白蟻,就會銜起一塊塊土粒木屑搬來搬去,但并沒有什么結果,什么也沒有建造起來。隨著越來越多的白蟻加入,似乎達到了某種臨界質量或法定數,于是思維開始了。它們開始把小粒疊放起來,霎時間豎起一根根柱子,造成一個個彎度對稱的美麗拱券。一個個穹頂小室組成的晶狀建筑出現了。迄今還不知道它們是怎樣交流信息的,也無人明白,正在建造一根柱子的白蟻們怎樣知道停止工作,全隊轉移到一根毗鄰的柱子,而時候一到,它們又怎樣知道把兩根柱子合龍,做成天衣無縫的拱券。一開始使它們不再把材料搬來搬去,而是著手集體建筑的刺激物,也許是在它們的數目達到特定閾值時釋放的外激素。它們像受了驚一樣作出反應,它們開始騷動、激奮,然后就像藝術家一樣開始工作。
蜜蜂同時過著幾種生活:既是動物,又是動物的組織、細胞或細胞器。離窠外出尋找花蜜的單個蜜蜂(根據一個跳舞的小蜂給它的指令:“去南偏東南七百米,有苜蓿——注意根據太陽偏轉調整方向”)仍然是如同有細絲系住一樣屬于蜂窠的一部分。工蜂在營建蜂窠的時候,看上去就像胚細胞在構成一片發育中的組織;離遠一點看,它們像是一個細胞內的病毒制造出一排排對稱多邊形晶體。分群的時刻來到,老蜂王打算帶著它的一半家口離窠而去,這時的景象就像蜂窠在進行有絲_。群蜂一時來回騷動,就像細胞液里游動的顆粒。它們自動分成幾乎一點不差的兩部分,一半跟著要離去的老蜂王,另一半跟著新的蜂王,于是,像一個卵子_一樣,這個毛茸茸晶黑金黃的龐然大物_成兩個,每一個都擁有相同的蜜蜂基因組。
多個單獨的動物合并成一個生物的現象并不是昆蟲所獨有。黏菌的細胞在每一個生命周期都在做著這樣的事。起初,它們是一個個阿米巴〔阿米巴〕即“變形蟲”的音譯。變形蟲因蟲體_、柔軟,形體不定而得名。狀細胞在到處游動,吞吃著細菌,彼此疏遠,互不接觸,選舉著清一色的保守黨。然后,一陣鈴聲,一些特殊的細胞放出聚集素,其他細胞聞聲立即聚集一起,排成星狀,互相接觸、融合,構成動作遲緩的小蟲子,像鱒魚一樣結實,生出一個富麗堂皇的梗節,頂端帶一個子實體,從這個子實體又生出下一代阿米巴狀細胞,又要在同一塊濕地上游來游去,一個個獨往獨來,雄心勃勃。
鯡魚〔鯡(fēi)魚〕一種身體側扁而長,背部灰黑色的魚,生活在海洋中,是重要的經濟類魚。和其他魚類的群體有時緊緊擠在一起,動作如此協調,以至于整個群體從功能上似乎是一個多頭魚組成的巨大生物。成群的飛鳥,特別是那些在紐芬蘭〔紐芬蘭〕北美洲東部島嶼,屬加拿大。近海島嶼的山坡上作窩的海鳥,同樣是互相依存、互相聯系、同步活動。
雖然我們無論如何也是所有群居性動物中社會性的——比蜜蜂更互相依賴,聯系更密切,行為上更不可分,我們卻并不經常感到我們的聯合智慧。然而,我們也許是被聯在一些電路里,以便貯存、處理、取出信息,因為這似乎是所有人類事務中最基本、最普遍的活動。我們的生物功能,或許就是建筑某種丘。我們能夠得到整個生物圈中所有的信息,那是以太陽光子流作為基本單位來到我們這兒的。當我們知道這些東西是怎樣克服了隨機性而重新安排成各種東西,比如,彈器、量子力學、后期四重唱,我們或許對于如何前進會有個更清楚的概念。電路好像還在,即使并不總是通著電。
科學中使用的通訊系統應能為研究人類社會信息積累機制提供簡潔而易操作的模型。齊曼在近期《自然》雜志上著文指出,“發明一種機制,把科學研究工作中獲得的片斷的知識系統地公布于世,一定算得上現代科學的關鍵性事件”。他接著寫道:
一份期刊把各種各樣……大家普遍感興趣的知識,從一個研究者傳遞給另一個研究者……一篇典型的科學論文總是認為自己不過是一條大鋸上的又一個鋸齒——它本身并不重要,但卻是一個更大項目的一個分子。這種技術,這種使得許許多多以微薄的貢獻進入人類知識庫的技術,乃是17世紀以來西方科學的秘密所在,因為它獲得了一種遠遠超過任何個人所能發出的共同的、集體的力量。
改換幾個術語,降低一下格調,這段話就可以用來描繪營造白蟻窩的工作。
有一件事讓人叫絕:探索(explore)一詞不能適用于探索活動的搜索一面,但卻起源于我們在探索時發出的聲音(英文explore,其語源拉丁語explorare有“喊出”之意——譯者)。我們愿意認為,科學上的探索是一種孤獨的、靜思的事。是的,在最初幾個階段是這樣。但后來,或遲或早,在工作行將完成時,我們總要一邊探索,一邊互相呼喚,交流信息,發表文章,給編輯寫信,提交論文,一有發現就大叫起來。
復習主題的教案怎么寫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后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學好這一課,有利于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后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干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干知識,是生物高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系,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分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搜集造血干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引入設置:播放“胎兒的發育”錄像,錄像展示了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胎兒的全過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赐旰?,我追問學生: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一個胎兒嗎?答案是否定的。細胞通過分裂只產生相同的細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細胞的分化。
(二)新課設置:
1、細胞分化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胎兒和一些組織細胞的圖片
設疑:
①你能據圖說出組成人體胚胎的部分細胞嗎?
②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有何不同?(簡述肌細胞、神經細胞,血細胞的不同)它們都來源與一個相同的受精卵,為什么不同?因為發生了細胞分化,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么的特點?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交流討論,準備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體會細胞分化后形成形態、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和特點(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⑵細胞分化的意義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為什么要發生分化?
追問:沒有細胞的分化,有人體產生嗎?
引導學生歸納出:有了細胞的分化,才會形成不同的細胞,進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人體,因而細胞的分化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⑶細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探討以下問題:
①細胞分化是否意味著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為什么?
②同樣來自一個受精卵,且每個細胞都攜帶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還會出現差異?
教師舉例:紅細胞和肌細胞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分析出:
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細胞在遺傳信息控制下合成特異性蛋白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細胞的全能性
⑴細胞的全能性實例展示
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嗎?
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
①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養成植株的過程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②綿羊“多莉”整個克隆過程展示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能力。
根據上述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細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為什么具有全能性?
教師點明:
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由于細胞核中具有該物種全套的遺傳物質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干細胞的研究
我們體內還有沒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
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關于造血干細胞資料
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造血干細胞有何特點?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么意思?有何意義?
學生觀察、讀圖,思考回答相應問題。
思考:人體還有哪些干細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師補充:
將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出組織和器官,解決器官移植治療疾病的難題
4、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道典型的課堂練習題:通過當堂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
5、師生共同小結
6、布置課后作業
五、說課反思
1、短時間內準備,能脫稿說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2、說課程序周到全面,在15分鐘內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手段的使用介紹得清晰、明確;3、由于知識點較多,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語速就較快,顯得較匆忙,語調無法抑揚頓挫,顯得激情不夠;4、在說教學過程時,先定好框架,這樣便于非專業評委了解你的大致教學程序,在非專業評委面前,說得越簡單越好,越形象越好!
復習主題的教案怎么寫篇3
生物多樣性保護
———————情景導入先思考———————
思考探究:該圖反映了當代面臨的哪種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生物多樣性遭破壞。原因是森林被毀、草原遭破壞、環境受到污染以及人類對野生動物的大量捕殺,致使許多珍稀的生物種群已經或者瀕臨滅絕。
———————基礎知識要記牢———————
一、物種滅絕現象正常嗎
1.生物多樣性的層次
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生態系統多樣性。
2.地球物種的特點
(1)數量:500萬~5000萬種。
(2)分布:主要分布在熱帶地區,以生活在熱帶雨林和珊瑚礁中的物種最為豐富。
3.演化
有發生、發育和消亡過程,物種滅絕本來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
二、人類活動加速了物種滅絕
表現狩獵、采集、污染、生態破壞影響加速了物種滅絕滅絕種類大部分是植物和昆蟲
———————重點難點掌握好———————
一、物種滅絕的原因
物種滅絕是一種正常的自然現象,人類不合理的生產及生活加速了物種的滅絕速度。
原因表現自然原因物種的平均壽命大約為500萬年,地球歷史上最近2億年以來,平均1.1年滅絕一個物種人為原因人類社會早期以狩獵和采集為生,加劇物種滅絕,300萬年的狩獵歷史,是許多地區的野獸瀕于絕跡的原因之一活工、農業生產動①大面積砍伐、火燒和開墾森林,草地過度放牧和過度墾殖,以及工業、城市和交通發展占用了大量土地,導致野生動物生存環境的破壞和大量喪失,保留下來的也都支離破碎,對野生物種造成了毀滅性的影響;②對物種的高強度捕獵和采集等,使野生物種難以正常繁衍;③外來物種的大量引入或侵入,使原物種受到嚴重威脅;④土壤、水和大氣污染,危害了森林,特別是給相對封閉的水生生態系統帶來毀滅性的影響
二、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措施主要有就地保護和遷地保護兩大措施,具體如下所示:
1.建立自然保護區,保護生態系統。
2.把某些瀕危物種遷出原地,移入適當環境進行特殊保護和管理,如建立動植物園、瀕危動物繁育中心等。
3.建立瀕危物種.種子庫,如植物種子庫、動物精子庫等,以保護遺傳資源。
4.國家頒布相關的法律、法規。
[拓展提升]
生物多樣性的價值
(1)生態價值:維系能量的流動、凈化環境、改良土壤、涵養水源、調節小氣候,豐富多彩的生物與它們的環境共同構成人類賴以生存的生態系統。
(2)經濟價值:提供食物和木材、纖維、油料、橡膠等重要的工業產品。人類的生存與發展歸根結底依賴于自然界各種各樣的生物。
(3)食用價值:許多野生生物營養豐富,味道鮮美,是上等食品。
(4)藥用價值:許多野生生物能為人類提供重要的藥材。
(5)科研價值:仿生學、動植物品種的改良都需要野生生物。
(6)社會價值:千姿百態的生物給人以美的享受,是藝術創造和科學發明的源泉。人類文化的多樣性在很大程度上起源于生物及其環境的多樣性。
———————應用體驗不可少———————
1.(全國卷Ⅱ)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中華秋沙鴨為我國一級重點保護鳥類,目前全球只有1000只左右。中華秋沙鴨生活在河流與小型湖泊等濕地中,主要以淡水魚、蝦等為食。以長白山某河流作為繁殖地的中華秋沙鴨種群,春季為50余只,秋季遷徙時,數量增至200只左右。但只有近百只到達贛東北的越冬地,而第二年春季只有50余只返回繁殖地。
分析中華秋沙鴨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并提出保護對策。
解析:中華秋沙鴨遷徙途中不斷死亡,導致數量減少的可能原因應從遷徙路線上缺少休憩和覓食地、誤食被污染的食物、人或動物的獵殺等方面分析;保護對策應從恢復濕地、治理污染、嚴禁獵殺、進行觀察與保護、做好宣傳等方面分析。
答案:可能原因:遷徙路線上缺少濕地等休憩和覓食地,疲勞饑餓致死;食用了被污染的魚蝦;人或動物的獵殺等。
保護對策:在遷徙路線上建設與恢復濕地,使濕地間距小于單日遷徙距離;治理水體污染;嚴禁獵殺;在遷徙路線上建立觀測點,組織志愿者觀察與保護;做好保護中華秋沙鴨的宣傳工作等。
2.(海南高考)高速公路屬于全封閉的帶狀人工建筑物,當其通過自然保護區時,對野生動物的影響很大。試述高速公路對自然保護區野生動物的不利影響,并提出減少其不利影響的合理建議。
解析:高速公路是全封閉的,當它通過自然保護區時,會切斷野生動物的遷徙路線,縮小野生動物的活動范圍,同時過往的車輛會給野生動物的生活造成很大的影響。所以高速公路在經過自然保護區時,要注意修建野生動物通道,或者是采用高架橋的形式。
答案:不利影響:野生動物棲息地和食物源減少、遷徙通道受阻、活動區域縮小等;噪聲干擾動物的生活。(干擾動物的擇偶、產仔、哺乳等行為)。
建議:修建生態走廊或生物通道;采用隧道、架橋等通過方式。(只要答案合理即可)
eqavs4al([教材問題提示])
P67思考提示1.迅速增加。
2.不斷增長。
3.世界人口增加和物種滅絕數量是正相關關系。
4.人口的大量增加,使人類對物種的采獵過度,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加速了物種滅絕。人們必須保護自然資源、保護自然環境,加強對生物多樣性的保護。
P69思考提示1.很多熱帶雨林物種在人類還沒有了解其價值之前就從地球上消失了,將會使人類抵御危機的能力大大降低,并面臨生存威脅。人類必須加強對熱帶雨林物種的研究,保護熱帶雨林。
3.野生生物和我們共同生活在一個大自然環境中,我們不要食用野生生物,要保護野生生物的生存環境。
復習主題的教案怎么寫篇4
課題:鈉的化合物
重點:碳酸鈉與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過程
[提問]鈉與非金屬反應,如Cl2、S、O2等分別生成什么物質?而引入新課
1.鈉的氧化物
(1)展示Na2O、Na2O2樣品,讓學生觀察后總結出二者的物理性質。
(2)演示課本第32頁[實驗2一5]把水滴入盛有Na2O2、Na2O固體的兩只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氣體(圖2-6)。
演示[實驗2-6]用棉花包住約0.2gNa2O2粉末,放在石棉網上,在棉花上滴加幾滴水。觀察發生的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現象分析出鈉的氧化物的化學性質。
①Na2O、Na2O2與水反應
2Na2O2+2H2O=4NaOH+O2↑(放出氧氣)
Na2O+H2O=2NaOH(不放出氧氣)
②Na2O2、Na2O與CO2作用
2Na2O2+2CO2=2Na2CO3+O2↑(放出氧氣)
Na2O+CO2=Na2CO3(不放出氧氣)
[討論]
①Na2O2是否是堿性氧化物
②Na2O2是否是強氧化劑
學生根據所學知識可得出結論:
Na2O2與水作用除生成NaOH還有氧氣生成,與二氧化碳反應除生成Na2CO3外也還有氧氣,所以Na2O2不是堿性氧化物,由于與某些物質作用產生氧氣,所以是強氧化劑。
[補充實驗]Na2O2溶于水后
①作有色織物的漂白實驗,有色織物褪色。
②將酚酞試液滴入該溶液,酚酞開始變紅,又很快褪色。
[結論]過氧化鈉有漂白作用,本質是發生了氧化還原反應。
(3)指導學生閱讀課文了解Na2O2的用途
授課過程中始終要求對比的形式進行比較氧化物的聯系與區別
2.鈉的其他重要化合物
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①展示Na2CO3、NaHCO3樣品,做溶解性實驗。
演示實驗第32頁[實驗2-7][實驗2-8]
a.Na2CO3、NaHCO3與鹽酸反應,比較反應速率快慢
b.Na2CO3、NaHCO3、CO的熱穩定性實驗
通過觀察到的現象,將二者的性質總結列表。
②讓學生回憶將過量CO2通入澄清石灰水時的反應現象及有關化學方程式:
CO2+CaCO3+H2O=Ca(HCO3)2
[提問]:當碳酸鈉和碳酸氫鈉外因條件變化時,二者可否相互轉化?
提示Na2CO3也具有和CaCO3相似的性質:
Na2CO3+CO2+H2O=2NaHCO3
碳酸氫鈉也具有Ca(HCO3)2相似的性質:
③“侯氏制堿法”及碳酸鈉、碳酸氫鈉存在、制取用途等可由學生閱讀課文后總結得出。
總結、擴展:
(1)總結
通過列表對比學習:鈉的氧化物;碳酸鈉和碳酸氫鈉;以及連線法表示鈉及其重要化合物的相互轉化,可使學生更直觀地掌握元素、化合物知識,及用對立統一的辯證唯物主義觀點掌握物質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
(2)擴展
根據Na2O2的性質可知Na2O2與CO2、H2O反應,則可增加可燃燒氣體(如CH4、H2、CO……)與Na2O2共存于密閉容器,電火花點燃時反應以及酸式碳酸鹽與Na2O2共熱時的反應,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根據Na2CO3和NaHCO3的相互轉化,不僅可掌握碳酸鹽、碳酸氫鹽相互轉化的一般規律,同時要指出Na2CO3和NaHCO3在固態時和溶液中要用不同的檢驗方法,在固態時,可用加熱法,在溶液中則需選用BaCl2溶液和CaCl2溶液,而決不能用Ca(OH)2溶液或Ba(OH)2溶液。
布置作業:
1.補充作業
(1)向飽和Na2CO3溶液中通過量的CO2的現象及原因是什么?
(2)有一部分被氧化的鈉塊(氧化部分生成Na2O和Na2O2)5g,與水完全反應,生成氣體1.12L(標準狀況),將這些氣體引燃后冷卻到標準狀況,剩余氣體為0.0336L,求鈉塊中單質鈉、氧化鈉、過氧化鈉各多少克?
(3)由Na2CO3?nH2O與NaHCO3組成的混合物28.2g,放入坩堝中充分加熱至質量不變時,將殘留固體用足量的鹽酸溶解可產生標準狀況的氣體3.36L;若將28.2g原混合物與鹽酸反應則放出標準狀況下氣體4.48L,由此計算:①殘留固體質量,②n值,③NaHCO3質量
(4)今向100g8%的NaOH溶液中通入CO2,生成的鹽的質量為13.7g時,通入多少克CO2?
(5)200℃時,11.6gCO2和H2O的混合氣體與足量Na2O2充分反應后,固體質量增加3.6g,求混合氣體的平均分子量。
復習主題的教案怎么寫篇5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學生能通過尋找每段的主題句歸納文章結構。
2、學生能夠通過在課文中尋找相關表述感知作者態度。
3、學生能夠基于文本信息和話題相關語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一封回信,表達個人感受。
教學重難點
1、學生能通過尋找每段的主題句歸納文章結構。
2、學生能夠通過在課文中尋找相關表述感知作者態度。
3、學生能夠基于文本信息和話題相關語言,通過小組合作完成一封回信,表達個人感受。
教學過程
Step1:Warm-upandlead-in(5mins)
1、教師展示國外志愿者教師支教照片,引入本課主題:書信分享支教見聞和感受
2、教師介紹本課主人公——來自澳大利亞的Jo來到巴布亞新幾內亞做志愿者教師。
3、指定一名學生課前準備,在課堂上結合PPT做3分鐘口頭報告,補充介紹巴布亞新幾內亞的情況。
[教學目的]本環節的目的是激活話題詞匯和背景知識圖式。從單元主題到本課主題,讓學生根據圖片預測文章內容,激活相關詞匯并;學生課堂口頭報告鍛煉口語表達能力,并展示相關詞匯。
Step2:Readingforstructure
1、教師通過課文所配的10幅圖片讓學生預測課文內容。
1、教師要求學生快速通讀全文完成段落大意的配對練習驗證預測結果。
2、教師引導學生歸納出全文的整體結構。
[教學目的]本環節的目的是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整體結構。不僅讓學生學會尋找中心句,而且讓學生從每個段落的中心句歸納出課文整體結構,讓學生回顧信息交流類書信的寫作結構。
Step3:Readingfordetails(10minutes)
1、教師要求學生先同桌配對合作,然后按照學習小組分組合作,仔細閱讀文章細節找出信息,完成下列表格(劃線部分是學生需要填出的部分):
2、教師引導學生根據文章中的相關語言和信息體會作者的感情和態度。
[教學目的]本環節的目的是在把握文體的基礎上,讓學生深入了解文章細節,通過語言了解作者的觀點態度,讓學生對本課有進一步理解。課堂組織形式有個體獨立完成和小組合作完成表格,小組合作的好處是可以通過討論得到同伴支持,加快理解速度,加深理解程度,課堂氣氛也比較熱烈。
Step4:Languageinuse
1、教師引導學生關注本文的語言特色——描寫生動、細致。
2、教師要求學生模仿課文語言造句或者補全句子,談談自己的學校。
1)描寫學校
a、Well,it’sabushschool–theclassroomsaremadeofbambooandtheroofsofgrass、
b、Well,it’sa____school–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描寫教學
a、TheotherdayIwasshowingtheboystheweeklychemistryexperimentwhen,beforeIknewit,themixturewasbubblingovereverywhere!Theboyswhohadnevercomeacrossanythinglikethisbeforestartedjumpingoutofthewindows、
b、Theotherday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when,beforeIknewit,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描寫家訪
a、Wewalkedfortwoandahalfhourstogetthere-firstupamountaintoaridgefromwherewehadfantasticviewsandthendownasteeppathtothevalleybelow、
b、Wedrovefor1andahalfhourstogettoShanchongvillageinChangtaicounty–firstupamountaintoaridgefromwherewehadfantasticviewsandthendownasteeppathtothevalleybelow、
[教學目的]語言必須在運用中內化,本環節的目的是要提升學生正確運用新學到的語言結構表達的能力,讓學生在語言操練當中對文章內容加深印象并能夠運用到自己的表達當中。本環節的語言操練形式主要是看圖給關鍵詞造句,其他的訓練形式還可以包括朗讀重點段落、句型轉換、句子翻譯等等。
Step5:Writingactivity
1、教師提出寫作任務:
2、四人小組合作完成寫作任務。其中一人為記錄員,其他三人各負責一個問題。
3、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到講臺上分享各小組的觀點。
4、教師對學生的寫作給與點評。
[教學目的]本環節的目的是提供學生展示運用本課所獲取的信息和語言知識來表達自己的觀點并進行闡述的機會,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
Step6Homework
1、小組課后修改課堂上完成的回信后上交。
2、課后上網查閱有關徐本禹的資料,下節課分享。
[教學目的]課堂上著重口頭表達,課后著重學生落實在筆頭上,二者結合,有利于學生鞏固所學知識。
復習主題的教案怎么寫篇6
一、教材分析:
本課是結合人教版高中英語教材選修5中有關過去分詞的語法內容,進行過去分詞的學習,教學中將語法知識的傳授和語言基本技能的學習結合到一起,注重復習語法與語言的運用。采用任務型教學法和小組合作探究學習法,從而擴大課堂的語言輸入量及學生的語言輸出量。
二、學情分析:
在高搞英語學習基礎上,學生已經掌握基本的語言結構和一定程度的聽說讀寫能力。在復習的過程中,結合學生原有的知識掌握水平,鞏固基礎強化正確使用語法知識,提高學生運用語言的深度和難度.但大部分學生的基礎知識仍然較為薄弱,運用英語進行交際活動的能力較差,主動學習的動力不夠,然而他們學習比較認真,渴求知欲旺盛,思維比較活躍。部分學生的基礎較好,能主動配合老師。只有設置使他們感興趣的活動,因材施教,才能讓他們投入到課堂活動中來。
三、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引導學生掌握過去分詞在真實的生活語境中的使用。培養學生通讀,分析,理解,綜合的能力,教會學生體察語境,結合上下文,符和邏輯推理和合理的想象,結合語法和題干中的語境解決問題。在運用語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力、分析力、想象力和自學能力,提高思維能力和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2.能力目標:
利用多媒體手段營造積極和諧教學氛圍,使學生進入情景之中,充分調動學生的思維活動和情感體驗,規范學生運用英語知識準確表達的能力,同時,發展學生綜合語言運用的能力,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學生自主學習。
3.德育目標:
用含過去分詞的句子結構表達思想感情。
四、教學重點:
1.過去分詞的用法.
2.過去分詞的運用
五、教學難點:
1.結合語法知識,以課堂教學為依托,全面訓練學生的聽、說、讀、寫能力,加強和提高運用英語的綜合能力。
2.過去分詞在真實的生活語境中的使用。
六、教學策略:
通過小組討論、小組競賽等具體形式,創設有利于高中生自己自我認識、自我反省、自我調節的情境,利用他們自身較高的自我意識水平對自己的學習進行調節、監控。因此,本課采用教學方法---任務型教學法。以任務為中心,任務的設計焦點是解決某一具體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問題。教師要從學生“學”的角度來設計教學活動,使學生的學習活動具有明確的目標。在的各種“任務”中,學生能夠不斷地獲得知識并得出結論。
七、學習策略:
本課將各種活動設計成小組活動并開展小組競賽和填寫課堂自我評價表等非測試性評價手段,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與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以及具備科學的價值觀。
復習主題的教案怎么寫篇7
《鈉的化合物》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鈉的化合物屬元素化合物知識,是本章的重點。通過對本節的學習,不僅可以加深和鞏固上一節的知識,并為下一節堿金屬的學習奠定基礎,故本節教材有著承上啟下的作用。
鈉的化合物中,碳酸鈉與碳酸氫鈉又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故學好本節內容還有著重要的實際指導應用意義。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教材的具體內容和具體學情,本節課共分為兩課時。
第一課時:過氧化鈉的性質;
第二課時: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鑒別方法。
以下我所說的是第一課時的內容。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掌握過氧化鈉的性質并能夠熟練的運用。通過對過氧化鈉用途的學習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Na2O2與H2O、CO2的反應作為引領學生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通過教學設計,授以學生科學的學習方法:對比法、實驗探究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方面
在較自由的互動式、探究式的學習氛圍中,通過親身體驗獲得實驗結果的過程培養學生形成勇于探究、善于質疑的精神以及科學求真的價值觀。
3.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過氧化鈉的性質
(2)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水、二氧化碳反應。
二、說學情
1.知識儲備:在初中階段,學生已學過燃燒的三要素,通過上節對金屬鈉的學習,學生也普遍具有了研究的熱情。
2.學生特點:高一學生的化學知識和實驗技能均有限,雖對探究性實驗感興趣,但卻不一定能夠積極地主動地去觀察、思考和探索本質。故:本節課中,我將多設疑、多激疑引導,讓學生都能動起手來,把實驗作為探究未知領域的手段。
三、說教法
我的理念:建構主義理論鋪開課堂,由舊知引入新知,認知沖突或疑惑激發興趣。
1.本節采用:“互動式”、“啟發—探討式”的實驗引導分析的方法。
2.實驗方面:演示實驗改為學生演示、學生兩人分組實驗。
3.多媒體輔助教學、學案導學。
宗旨:將課堂還給學生。
四、說學法
1.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現象→提出猜想→分析本質→驗證假設→得出結論。
2.引導學生掌握實驗探究、對比討論的方法。
3.引導學生學會由Na2O2的性質,分析用途。
五、說教學過程
一共分為四個階段,引入探究階段、總結歸納階段、練習強化階段及課后鞏固階段。
【引入階段】
創設情境引入:首先展示古今取火之文明,引生入境。
依據情景設疑:“為什么能夠著火?”喚醒學生舊知識中關于燃燒三要素的認識,并以此展開后續教學。
情景化設疑:如果我們有了燃燒三要素之一:可燃物棉花,又該怎樣去生火呢?學生發展思維。從而引出吹氣是否能夠生火?
對比實驗驗證猜想:未經處理的棉花,怎么吹,都不著火,加點固體物質,再吹,通過現象“生火”,從而引出吹氣能讓棉花著火的神奇物質:過氧化鈉及其物理性質。
【探究階段】
新疑問:有了過氧化鈉,吹氣是否就能夠生火呢?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引出必定為人呼出的氣體與Na2O2作用生火。
新疑問:人呼出的氣體有CO2、H2O、O2、N2,到底是誰的作用呢?
學生討論引出:空氣中也有大量的N2、O2,如果把包裹有Na2O2的棉花露置在空氣中,不能生火,從而引出生火的原因應是CO2、H2O與Na2O2作用生火。
過渡:但是,CO2、H2O不是常見的滅火材料嗎?又如何去生火呢?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1:探究CO2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一:向集滿CO2的集氣瓶中投入包裹有Na2O2的棉花。
結論:CO2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CO2反應的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出產物Na2CO3;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CO2能夠生火,水不是能滅火嗎?它在中間又起到怎樣的作用呢?從而引入到對水的探討。
實驗驗證解決懸疑2:探究H2O與Na2O2作用是否能夠生火。
學生演示實驗二:滴水生火
結論:H2O與Na2O2作用能夠生火,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引導分析:如何符合燃燒的三要素。
設計意圖:通過對燃燒三要素O2的分析,推出Na2O2與H2O反應的可能產物有O2,繼而分析得可能產物NaOH;通過對著火點的分析,推出這個反應中能量的變化。
過渡:是否真是這樣呢?
學生分組實驗:探究Na2O2與H2O的反應
學生根據現有儀器設計實驗方案,師生互動討論出方案后,進行實驗探究驗證猜想。同時,以實驗報告引導學生觀察現象,并由觀察到的現象去分析產生現象的原因。能夠將實驗與理論相結合。
本節課中,我是一步一個臺階的由舊知:燃燒的三要素、CO2、H2O能滅火引出新知Na2O2與H2O、CO2的反應,從而達到攻克難點。
【總結歸納】
學生自主總結完成對Na2O2知識的整理。
以一首小詩來完成對Na2O2知識的高度概括,并激發學生研究化學的興趣。
小詩
過氧化鈉色淡黃,與水反應可生氧;
強氧化性能漂白,酚酞先紅后退場;
二氧化碳也反應,密封保存記心上;
防毒面具里供氧,航天潛水受贊揚!
【練習強化】
設置了不同難度的習題,以基礎的實驗現象,提升至雙線橋法表示電子的轉移。
1.向滴有酚酞的水中加入少量的過氧化鈉粉末,振蕩,可觀察到的現象為()
A.溶液仍為無色
B.溶液最終為紅色
C.有氣泡產生,溶液最終為紅色
D.有氣泡產生,溶液先變紅色最終為無色
2.用雙線橋法表示Na2O2與CO2反應中電子的轉移,求出被氧化和被還原的原子個數之比。
【課后鞏固】
1.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我的Na2O2更精彩
2.設置課后習題鞏固知識。
課本:P31頁一、填空題:1二、選擇題:1.2
設計意圖:學生已經見證過神奇的吹氣能讓棉花著火,必然對Na2O2有著濃厚的興趣,順勢指導學生查閱資料完成科普小論文,比拼“誰的Na2O2更精彩”。
在這里,將學習由課堂延伸到了課外,由學校延伸到生產與生活。
六、說板書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