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復習教案設計
初三物理復習教案設計篇1
(一)教材:
物理通報編九年義務教育初中物理試驗本第一冊
(二)教學目的:
(1)使學生認識折射現象,掌握折射規律。
(2)使學生能作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應達到的目標:
①能說明什么是折射現象;
②掌握折射時的規律;
③能作出簡單的折射光路圖;
④知道光發生折射的條件(斜射入兩種媒質的界面上,從一種媒質進入另一種媒質)。
(三)課型:
規律課。
重點:光的折射規律。
教具:演示儀器:燒杯,水,筷子,方形玻璃水槽,白色刻度盤,光源。
(注意:本課中的實驗需要在暗室進行。)
(四)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
(1)光在反射中有什么規律?
(2)什么叫做光路的可逆性?
2、引入新課:
(1)演示:
①將一支筷子斜插入燒杯的水中,看到:筷子好像在水面處折了向上彎。
②再透過玻璃磚看一支粉筆時看到什么現象:一部分同學看到粉筆的&39;位置好像錯位了,由于位置關系,還有部分同學看到沒錯位。
③教師:筷子并沒折,粉筆也沒有錯位,為什么會有這樣的錯覺呢?為了更好的解決這一問題,我們先來研究光的折射情況。引出課題——光的折射規律。
3、授新課:
(1)演示:在玻璃水槽內固定白色刻度盤,使水槽內的水面位于刻度盤的一半處,讓一束光線沿著刻度盤面斜射入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為清楚看到刻度盤上的刻度及光線,可在水中滴幾滴紅墨水。)
(2)問:哪位同學來指明哪一束光線是反射光線?其特點是什么?(提示:其特點是在O處又被反射回到空氣中)。
問:進入水中的那束光線與入射光線是否在同一條直線上?在什么地方開始偏折?
學生回答后引出板書:
1、光的折射:光從一種媒質斜射入另一種媒質時,在兩種媒質的界面處發生偏折的現象叫光的折射。
強調定義中“斜”、“入”、“另一種媒質”及“界面”幾字的函意。
(3)①讓學生畫出實驗圖形,并指定一位同學將圖形畫在黑板上。
②教師介紹圖中各部分名稱,其中進入水中的光線叫折射光線,折射光線與法線的夾角叫折射角。由實驗可知反射現象和折射現象可同時發生。反射定律中說明了反射現象中的規律,那么折射現象中有什么規律呢?下邊我們來做實驗,觀察發現其中的規律。
(4)演示:
①入射光線斜射入中心O處的水面上但射線不沿盤面進行。觀察:折射光線在哪兒。
②再將入射光線沿盤面斜射到盤中心O處的水面上,并改變入射角的大小。觀察:折射光線相對于入射光線和法線所在的位置,及折射角的大小變化。
學生討論,教師總結歸納得出:(板書)
2、①折射光線在入射光線和法線所確定的平面內,折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兩側,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5)教師:在實驗中可以看到:當入射角改變時,折射角也隨之改變,但總是小于入射角,那么,能否得出結論:折射角總是小于入射角呢?
問:(對照板圖)若改CO為入射光線時,它在空氣中的折射光線會在哪兒呢?(根據光路的可逆性可知:其折射光線會沿著原來入射光線的路徑射出,即:OA。
問:此時,折射角還小于入射角嗎?(否)(如有條件在此可演示光從水斜射入空氣時的實驗,以證實:折射角不是總小于入射角。)
問:在什么情況下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呢?(只有在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時,折射角才小于入射角)。(完善板書)
②光從真空(或空氣)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時,折射光線靠近法線,折射角小于入射角。
教師:綜合以上兩條即為折射規律。
(6)問:為什么要斜射入水或其它媒質中呢?(強調“斜”字)看以下實驗。
演示;讓入射光線垂直(沿法線)射入水中。
問:入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角等于多少?(0°),折射角等于多少?(0°)。反射光線在哪?(按原路返回),折射光線在哪?(傳播方向不變)說明這是反射和折射中的一種特殊情況。(板書)
注意:當入射光線垂直射入另一種媒質中時,其傳播方向不改變。
教師:到現在,我們就不難理解在看玻璃磚后面的粉筆時,為什么會有兩種不同的結論了,而這兩種結論都是正確的,只是觀察這一現象時所在的位置不同。當粉筆把反射出的光垂直射入玻璃磚里時,在玻璃磚內仍按原來的傳播方向射至玻璃與空氣的界面上,因還是垂直入射的,所以其傳播方向仍不改變,如圖。若觀察者恰在這一光束的路徑上,逆著其傳播方向看去,則不會感覺到粉筆錯位了。那么如何解釋“錯位”的感覺呢?請同學們課下討論研究。
4、課堂學習:(1)p19練習一,1、2題并訂正答案
(2)就書中的“想一想”,讓全班學生畫出光路圖,并令一學生畫在黑板上。全班訂正。
5、總結新課:
學生自己總結,教師訂正,同時強調:折射現象與反射現象中的區別;可以把折射規律中的第二條內容縮寫成“光疏密,折近法”說明其函意。
6、布置作業;
(1)閱讀課文。
(2)總結反射現象與折射現象中的相同點和不同點。
(3)p20的第3題做實驗,并回答問題,寫在作業本上。
初三物理復習教案設計篇2
一、教學目的
1.復習鞏固并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2.使學生確認并會獨立推導并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系。
3.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并對并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結論性的認識。
二、重難點
1、并聯電路電阻關系的得出。
2、并聯電路電阻關系的理解和運用。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和師生共同論證、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四、教具
干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只,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只),導線若干條。
五、師生活動
1、提問在串聯電路中電阻有什么關系?這個關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學生答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串聯的各導體的電阻之和、這個關系是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推導得到的、
通過電阻串聯的學習解決了用幾個小電阻去替代一個大電阻的問題、現在提出一個相反的問題能不能用幾個大電阻去替代一個小電阻?啟發學生思考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有關,在長度、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橫截面積越大電阻就越小、如果將一5的電阻與另一個電阻并聯起來,就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它們的總電阻就應該小于5了,這樣的猜想對不對?本節課我們將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板書:〈第五節電阻的并聯〉
2、展示學習目標:
①知道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學生確認并會獨立推導并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系
3.出示自習提綱,指導學生自習:
①如何利用設計實驗來檢驗猜想?
②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③怎樣推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
4.檢查自習情況:
①回顧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
②你是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設計電路圖。
并聯電阻實驗(測并聯電路的總電阻)
具體做法:將并聯接在a、b兩點間,如圖,閉合開關前,提示學生,把已并聯的電阻當作一個整體(一個電阻看待)、
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的讀數為一便于計算
的數(如0.2A),電壓表的讀數為0.66V,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R
它小于10也小于5,與我們事先的推測相符、可見并聯后的總電阻比的任意一個電阻都要小、
③應用歐姆定律推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
分別以支路和總電路為研究對象,利用歐姆定律得出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
在并聯電路中并聯后的電阻為(3.3)。
這與實驗結果一致、表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的倒數和、
實質:并聯導體的電阻相當于增大了導體的橫截面積,總比其中任一導體橫截面積要大,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導體的電阻都小、
5.當堂訓練:
運用公式計算
[例1]將和的電阻并聯起來、求并聯后的總電阻、
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并在圖上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答出根據的公式、
解題過程(略)
5與10并聯后的總電阻和6與10并聯后的總電阻比較可得
兩個電阻并聯,若將其中一個電阻增大,并聯的總電阻也將增大,但總電阻總小于任何一個電阻、
提問:若將3個或多個電阻并聯,如何計算總電阻呢?
讓學生按上面的思路練習計算,最后總結出
若將多個相同阻值的電阻并聯起來,總電阻將如何,啟發學生答出
提問: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且U1/U2=R1/R2。在并聯電路中,干路中電流在分流點分成兩部分,電流的分配跟電阻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在并聯電路中,電流的分配跟電阻成反比,即:I1/I2=R2/R1。〉
六、小結
并聯電跟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幾個電阻并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七、布置作業
1、課本本節末練習1、2;本章末習題8。
2、參看課本本章的"學到了什么?,根據知識結構圖寫出方框內的知識內容。
初三物理復習教案設計篇3
教學目標
1、了解能量的初步概念。
2、知道什么是動能及影響動能大小的因素。
3、知道什么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及影響勢能大小的因素。
4、能舉例說明物體的動能、重力勢能、彈性勢能。
5、能用動能、勢能大小的因素解釋簡單的現象。
6、通過演示實驗、生活中的現象歸納和總結,提高學生觀察、比較、想象、歸納的能力。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首先在學生學過的功的知識的基礎上,直接從功和能的關系引入了能量的初步概念,不追求嚴密性。這是因為初中只要求學生對能量的概念有初步的認識。教材列舉了風、流水等能夠做功,以便使學生對運動物體具有能量形成比較清楚的具體印象,同時也為講水能和風能的利用埋下伏筆。由此引出了動能的概念,用實驗說明動能的大小跟速度、質量的關系,能夠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勢能的教學也是從做功的角度先引入勢能概念,再由實驗或觀察生活中的現象學習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最后,教材給出了機械能的概念,并指出動能、勢能、機械能的單位和功的單位相同,都是焦耳。
教法建議
對于能量的引入,可以從一些涉及能量的詞中,知道“能”是重要概念。再聯系做功的知識,列舉實例如課本上的實例和演示小實驗。
用學生自主學習的方法,讓學生列舉運動物體能做功的現象,并分析這些不同事物的相同點,進而得出運動的物體具有的能量是動能的結論。進一步用實驗或多媒體資料發現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并進而用學到的知識,即動能定義、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來分析和解釋生產和生活中的現象。
對于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學習,也用同樣的方法,可以設計與動能相同的學習框架,讓學生用科學探究的方法學習,同時學生可以加深體驗學習物理的方法和感覺到學習物理的樂趣。
對于機械能的學習,可以用學生閱讀課本或提供給學生的閱讀材料,教師進行總結,注意要用聯系實際的事例使學生能夠分析機械能的實際問題,并理解動能和勢能統稱為機械能中“統稱”的含義。
教學設計示例
第一節動能和勢能
【課題】動能和勢能
【重點和難點分析】動能和勢能概念的建立。重力勢能概念建立:由于實際看到的下落物體做功都表現為有速度的物體的做功,所以在建立重力勢能概念時,要強化能夠做功的物體就有能量。
【教學過程設計】
1、引入新課
由于能量和做功的概念有密切的聯系,所以通過一些問題引導學生由功和能的關系理解能量的概念。提供學生思考的問題有:怎樣才算做功了;功的必要條件和單位;分析具體實例引入能量的概念。
實驗:演示鋼球從斜面上滾下,在水平面上撞擊木塊,使木塊移動一段距離,學生分析在碰撞過程中,做功的情況。由分析結果“鋼球對木塊做了功”引出能量的概念“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可見在物理學中,能量和做功有密切的聯系,能量反映了物體做功的本領。一個物體能做的功越多,這個物體的能量越大。
2、新授課:動能
1)動能概念的建立
觀察和分析生活中的實例:風吹動帆船航行,空氣對帆船做了功;急流的河水把石頭沖走,水對石頭做了功,運動的鋼球打在木塊上,把木塊推走,鋼球對木塊做了功。
利用板圖幫助學生找到不同現象的共性的內容:運動的物體能夠做功,我們把它們所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從板圖上,學生應當能夠總結出“物體由于運動具有的能量稱為動能”。
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可以由學生總結結論,也可以教師幫助學生逐步的尋求共同點,得到結論。
2)動能大小的決定因素
實驗步驟1:讓同一個鋼球在斜面的不同位置上滾下,觀察小球撞擊木塊的現象,并分析得到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要思考的問題:鋼球先后從不同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距離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同一個鋼球,原來的位置越高,滾到斜面下端時的速度越大,把木塊推得越遠,做的功越多,說明具有的動能越大,所以動能的大小與物體運動速度有關。
實驗步驟2:觀察鋼球和木球在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撞到平面上的木塊發生的現象,并分析實驗的結論。
學生在觀察過程中思考的問題: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的原因;撞擊木塊的遠近說明了什么;做功多少說明了什么;實驗結論。
分析過程:鋼球和木球從斜面的同一高度處滾下,到達斜面底部時速度相同,鋼球的質量大,把木塊推得遠,做功多,具有動能大,所以動能的大小還與物體的質量有關。
綜上所述:物體的動能大小和物體的質量、運動速度有關。
3、新授課:勢能
1)力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引導學生觀察分析重錘具有做功能力,因而具有能量:重錘被舉高,當下落時,能夠把木樁打入地里,對木樁做功,所以它因能夠做功而具有能量,我們把這種能量稱為重力勢能。
學生列舉生活中存在重力勢能的實例。并結合實例分析出物體和地面有高度差就有重力勢能(可以讓學生知道我們都是以地面為參考,來分析重力勢能的)
學生從實例中分析重力勢能的大小的決定因素,并結合實際現象分析是否有重力勢能、重力勢能大小比較、重力勢能的變化三個方面的問題。
2)彈性勢能概念的建立及其大小的決定因素
建議學習方法為學生閱讀,并回答問題:什么是彈性勢能;舉例說明物體具有彈性勢能可以做功;分析壓縮彈簧被放松而做功的實例;列舉并分析彈性勢能大小比較和彈性勢能變化的實例。
4、新授課:機械能
講清機械能上動能和勢能的統稱其中統稱的含義:表示動能和勢能都屬于機械能,即機械能有兩種表示方式:動能和勢能。一個物體既可以有動能也可以有勢能。
初三物理復習教案設計篇4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功能關系。
2、知道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3、在探究中理解影響動能、勢能的因素
4、用能量的初步知識理解分析實際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類比遷移理解功能關系。
2、通過觀察知道動能、勢能的存在。
3、通過歸納概括得到動能、勢能的概念。
4、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出影響動能及勢能的因素
5、在討論、探究實驗中總結出各因素對能量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科學探究,使學生經歷基本的科學探究過程,學習并領悟科學探究方法,發展科學探究能力,形成尊重事實、探索真理的科學態度。
2、通過素材出示和教師引導,適當進行思想教育和學科滲透。
【教學重點】
1、觀察歸納得出動能及勢能的概念。
2、通過實驗探究得出影響動能和勢能大小的因素。
【教學難點】
功能關系
【教學用具】
干電池、多媒體課件,斜面,銅圓柱、鐵圓柱,木塊,橡皮泥,橡皮筋,刻度尺,不同的(粗細)彈簧,長度相同、粗細不同的橡皮筋。導線,開關,小燈泡。
【教學組織】
將學生分4人一組分為10個小組。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趣味導入(2分鐘)
1、播放小鳥撞飛機新聞報道。學生觀看。
2、師:小小的小鳥為什么會撞壞巨大的飛機?要搞清這一問題,我們要學習能量的相關知識。能量這一詞我們并不陌生,在八年級電學部分我們已正式接觸過了。下面我們先來復習電學中能量知識。
二、功能關系(5分鐘)
師:出示一節干電池。并提問:你怎樣判斷這節電池是否儲存有能量?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
生:接入一個小燈泡,如果亮,就說明它存有能量。小燈炮發光,說明有電能轉化為熱能和光能。電流正在做功。
師:如果我們斷開開關,電池是否儲存有能量呢?說出你判斷的理由。
生:也有。如果把電路連通,會看到小燈泡發光,電流會做功,所以它也具有能量。
師:很好。從做功的角度來看,我們該如何判斷這節電池是否儲存有能量呢?請大家先在小組內交流,再給出結論。完畢
師投影:
1、現在正在做功。
2、現在沒有做功,接通電路后,能夠做功。
師:在電學中,我們學會了如何判斷電源是否還存有能量,那么在力學中,我們如何判斷一個物體是儲存有能量呢?
師投影如下圖片,并提問:請判斷下列各圖物體是否具有能量?
1、流動的河水
2、黃山上聳立的巨石
3、拉彎的弓
生思考與討論。畢。交流
生1:流動的河水具有能量。因為它對竹排有力的作用,竹排又在力的方向上前進了一段距離,所以流水對竹排做正在做功。
生2:黃山上聳立的巨石具有能量。現在它雖然沒有做功。但一旦從山上滾下來,就可以對其它的物體做功,所以它肯定具有能量。
生3:拉彎的弓具有能量。它現在雖然沒有做功,但放手后,可以把箭射出去,對箭做功,所以它具有能量。
師:力學里我們又該怎樣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能量的?
生總結:也分兩種情況:
一、物體正在做功,肯定具有能量。
二,物體現在沒有做功,但條件改變時,如杲它能夠做功,也具有能量。
師:大家請看教材中是如何判斷的?
生找到并閱讀: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師投影:一、功能關系: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量。
師:剛才我們得出判斷一個物體是否具有能量,要分兩種情況。可是教材所給的方法中沒提呀。問題出在哪兒?
生(沉默后):能夠。
師:能具體點嗎?
生:能夠做功,包含了兩種情況:
一、現在正在做功。
二、現在沒有做功,但具有做功的能力。
師投影:“能夠”的兩層含義:
1、一個物體現在正在做功;
2、一個物體現在沒有做功,但條件改變時,它具有做功的能力。
初三物理復習教案設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