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初三教案模板

時間: 新華 優秀教案

好的教案應該有合理的板書設計,突出教學重點和難點,展示知識結構,幫助學生理解和記憶。寫好初三教案模板是有技巧的,接下來給大家分享初三教案模板,方便大家學習。

初三教案模板篇1

課題 二次函數y=ax2的圖象(一)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

2.使學生會用描點法畫二次函數y=ax2的圖象。

3.使學生結合y=ax2的圖象初步理解拋物線及其有關的概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二次函數概念的初步理解。

難點:會用描點法畫二次函數y=ax2的圖象。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在下列函數中,哪些是一次函數?哪些是正比例函數?

(1)y=x/4;(2)y=4/x;(3)y=2x-5;(4)y=x2-2。

2.什么是一無二次方程?

3.怎樣用找點法畫函數的圖象?

新課

1.由具體問題引出二次函數的定義。

(1)已知圓的面積是Scm2,圓的半徑是Rcm,寫出空上圓的面積S與半徑R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已知一個矩形的周長是60m,一邊長是Lm,寫出這個矩形的面積S(m2)與這個矩形的一邊長L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3)農機廠第一個月水泵的產量為50臺,第三個月的產量y(臺)與月平均增長率x之間的函數關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數解析式是S=πR2;

(2)函數析式是S=30L—L2;

(3)函數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啟發學生歸納出:

(1)函數解析式均為整式;

(2)處變量的最高次數是2。

我們說三個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數。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沒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數,請注意這里b,c沒有限制,而a≠0。

2.畫二次函數y=x2的圖象。

按照描點法分三步畫圖:

(1)列表∵x可取任意實數,∴以0為中心選取x值,以1為間距取值,且取整數值,便于計算,又x取相反數時,相應的y值相同;

(2)描點按照表中所列出的函數對應值,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相應的7個點;

(3)邊線用平滑曲線順次連接各點,即得所求y=x2的圖象。

注意兩點:

(1)由于我們只描出了7個點,但自礦業量取值范圍是實數,故我們只畫出了實際圖象的一部分,即畫出了在原點附近、自變量在-3到3這個區間的一部分。而圖象在x>3或x<-3的區間是無限延伸的。

(2)所畫的圖象是近似的。

3.在原點附近較精確地研究二次函數y=x2的圖象形狀到底如何?——我們–1與1之間每隔0。2的間距取x值表和圖13-14。按課本P118內容講解。

4.引入拋物線的概念。

關于拋物線的頂點應從兩方面分析:一是從圖象上看,y=x2的圖象的頂點是最低點;一是從解析式y=x2看,當x=0時,y=x2取得最小值0,故拋物線y=x2的頂點是(0,0)。

小結

1.二次函數的定義。

(1)函數解析式關于自變量是整式;(2)函數自變量的最高次數是2。

2.二次函數y=x2的圖象。

(1)其圖象叫拋物線;(2)拋物線y=x2的對稱軸是y軸,開口向上,頂點是原點。

補充例題

下列函數中,哪些是二次函數?哪些不是二次函數?若是二次函數,指出a,b,c?

(1)y=2-3x2;(2)y=x(x-4);

(3)y=1/2x2-3x-1;(4)y=1/4x2+3x-8;

(5)y=7x(1-x)+4x2;(6)y=(x-6)(6+x)。

作業:P122中A組1,2,3。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注意滲透局部和全體、有限和無限、近似和精確等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2.注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結合所畫二次函數y=x2的圖象,要求學生思考:

(1)y=x2的圖象的圖象有什么特點。(答:具有對稱性。)

(2)如何判斷y=x2的.圖象有上面所說的特點?(答:由觀察圖象看出來;或由列表求值得出來;或由解析式y=x2看出來。)

課題 二次函數y=ax2的圖象(一)

一、教學目的

1.使學生初步理解二次函數的概念。

2.使學生會用描點法畫二次函數y=ax2的圖象。

3.使學生結合y=ax2的圖象初步理解拋物線及其有關的概念。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對二次函數概念的初步理解。

難點:會用描點法畫二次函數y=ax2的圖象。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在下列函數中,哪些是一次函數?哪些是正比例函數?

(1)y=x/4;(2)y=4/x;(3)y=2x-5;(4)y=x2-2。

2.什么是一無二次方程?

3.怎樣用找點法畫函數的圖象?

新課

1.由具體問題引出二次函數的定義。

(1)已知圓的面積是Scm2,圓的半徑是Rcm,寫出空上圓的面積S與半徑R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2)已知一個矩形的周長是60m,一邊長是Lm,寫出這個矩形的面積S(m2)與這個矩形的一邊長L之間的函數關系式。

(3)農機廠第一個月水泵的產量為50臺,第三個月的產量y(臺)與月平均增長率x之間的函數關系如何表示?

解:(1)函數解析式是S=πR2;

(2)函數析式是S=30L—L2;

(3)函數解析式是y=50(1+x)2,即

y=50x2+100x+50。

由以上三例啟發學生歸納出:

(1)函數解析式均為整式;

(2)處變量的最高次數是2。

我們說三個式子都表示的是二次函數。

一般地,如果y=ax2+bx+c(a,b,c沒有限制而a≠0),那么y叫做x的二次函數,請注意這里b,c沒有限制,而a≠0。

2.畫二次函數y=x2的圖象。

按照描點法分三步畫圖:

(1)列表∵x可取任意實數,∴以0為中心選取x值,以1為間距取值,且取整數值,便于計算,又x取相反數時,相應的y值相同;

(2)描點按照表中所列出的函數對應值,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描出相應的7個點;

(3)邊線用平滑曲線順次連接各點,即得所求y=x2的圖象。

注意兩點:

(1)由于我們只描出了7個點,但自礦業量取值范圍是實數,故我們只畫出了實際圖象的一部分,即畫出了在原點附近、自變量在-3到3這個區間的一部分。而圖象在x>3或x<-3的區間是無限延伸的。

(2)所畫的圖象是近似的。

3.在原點附近較精確地研究二次函數y=x2的圖象形狀到底如何?——我們–1與1之間每隔0。2的間距取x值表和圖13-14。按課本P118內容講解。

4.引入拋物線的概念。

關于拋物線的頂點應從兩方面分析:一是從圖象上看,y=x2的圖象的頂點是最低點;一是從解析式y=x2看,當x=0時,y=x2取得最小值0,故拋物線y=x2的頂點是(0,0)。

小結

1.二次函數的定義。

(1)函數解析式關于自變量是整式;(2)函數自變量的最高次數是2。

2.二次函數y=x2的圖象。

(1)其圖象叫拋物線;(2)拋物線y=x2的對稱軸是y軸,開口向上,頂點是原點。

補充例題

下列函數中,哪些是二次函數?哪些不是二次函數?若是二次函數,指出a,b,c?

(1)y=2-3x2;(2)y=x(x-4);

(3)y=1/2x2-3x-1;(4)y=1/4x2+3x-8;

(5)y=7x(1-x)+4x2;(6)y=(x-6)(6+x)。

作業:P122中A組1,2,3。

四、教學注意問題

1.注意滲透局部和全體、有限和無限、近似和精確等矛盾對立統一的觀點。

2.注意培養學生觀察分析問題的能力。比如,結合所畫二次函數y=x2的圖象,要求學生思考:

(1)y=x2的圖象的圖象有什么特點。(答:具有對稱性。)

(2)如何判斷y=x2的圖象有上面所說的特點?(答:由觀察圖象看出來;或由列表求值得出來;或由解析式y=x2看出來。)

初三教案模板篇2

一、系統復習,夯實基礎

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內容包括復習進度、教學案的編寫、周練的安排,整個復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梳理教材”。時間大約在1月8日-5月10日左右,即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考標》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約占了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大半時間,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第二階段是綜合訓練,時間是在5月11日-5月27日,將六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題目進行一系列綜合訓練,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進綜合、形成能力。第三階段是查漏補缺。模擬測試,時間大約在5月27日——中考,根據列次訓練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歷史復習內容較多,一共考六本書,但課時少,雖然《考標》規定了考試內容,但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時間,全面地有重點地復習,這樣才能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從容面對中考。為了更好地提高復習效果,我們在以課本為主的前提下,為學生設計科學、合理的教學案,包括知識結構和習題兩部分,知識結構使學生對本課內容有提綱挈領的認識,習題涉及所有題型,突出重點知識。使所復習的知識得到鞏固,以提高學生的能力。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

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側重點,重點是什么呢?就是《考標》里的考查內容及要求,復習時這部分內容要強化。此外,我們認為七年級第二、三、五、十單元,八年級上冊第一、二、三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單元,九年級上冊第四、六、七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四、七單元是整個初中階段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對于上述內容,教學時要強調,平時的訓練要強化,我們每兩周進行一次周練,每月進行一次考試,每次周練、月考的內容都是滾動式的,帶著學過的內容一起考察,對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

三、注重應試能力的提高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特別是應試的技巧,通過近幾年的教學,我們認為學生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問題:

(1)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么要弄明白,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做選擇題盡量不看書,材料題和問答題一定要看書。

初三教案模板篇3

凝聚價值追求

一、教學目標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中華民族精神對于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作用;認識民族精神是凝聚各族人民的巨大精神力量;感受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共同的價值追求,達成價值認同與共識。

能力目標:用實際行動弘揚民族精神;提高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能力。

知識目標:了解中華民族精神的深刻內涵及特點,體會其偉大作用;理解構筑中國價值的意義。

二、教材分析

(一)內容分析

本課所依據的課程標準的相應部分是“我與國家和社會”中的“積極適應社會發展”“認識國情,愛我中華”。具體對應的內容標準是:“感受個人成長與民族文化和國家命運之間的聯系,提高文化認同感、民族自豪感,以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責任意識”“學習和了解中華文化傳統?!?/p>

本課作為第五課的第二框,在了解了中華文脈的作用與發展,中華美德的內涵及影響的基礎上,繼續學習中華民族精神。中華文化具有傳承性與時代性,民族精神是中華優秀文化的沉淀與凝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中國精神在當代的集中體現。深刻領會中華民族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的現實需要,也是培養青少年形成思想共識的必要之舉。

(二)重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民族精神的偉大作用

教學難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三、學情分析

當今時代,經濟全球化和多元文化深入發展,文化特別是民族精神在綜合國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越來越突出。學生對中華民族精神的了解只停留在為數不多的英雄人物身上,尚缺乏對于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所起到的巨大作用的理解。生活在價值觀日趨多元化的今天,主流意識形態的主導作用受到諸多挑戰,學生可能出現價值觀盲目認同,對青少年而言,堅持立德樹人,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顯得尤為重要。

四、教學過程

導入:

【崇尚英雄】

英雄,是危難時刻挺身而出;英雄,是平常日子鞠躬盡瘁……一切民族英雄,都是中華民族的脊梁,他們的事跡和精神都是激勵我們前行的強大力量。

提問:結合你看過的文藝作品,說一說給你留下深刻印象、體現“中華民族脊梁”的英雄人物或故事有哪些?

1.民族精神是民族的“魂魄”

教師歸納:古往今來的民族英雄是無比珍貴的富礦,他們身上集中體現出中華民族精神。一個民族要生存和發展,就要有昂揚向上的民族精神。

【學習英雄】

“利于國者愛之,害于國者惡之”,英雄精神是精忠報國,愛國是民族精神的脊梁;越王勾踐臥薪嘗膽、漢使蘇武飲雪吞氈,英雄精神是百折不撓的奮斗精神;“死在戈壁灘,埋在青山上”,英雄精神是奉獻精神……

提問:這些英雄人物或故事典故飽含著哪些民族精神?

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這體現出民族精神的什么特點?

2.民族精神的內涵及特點

中國人民創造了燦爛的中華文化,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一、愛好和平、勤勞勇敢、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

中華民族精神具有與時俱進的品格。

【探究與分享】

近百年來,中華民族精神得到豐富和發展。

提問:這些精神都是在特定的時代背景下形成的,他們對當代中國具有怎樣的精神價值?

3.民族精神的力量

教師歸納:人貴有精神,精神的力量是無窮的。中國人民在長期奮斗中發展起來的偉大民族精神始終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發展壯大的精神支柱;是維系各民族人民團結奮斗的牢固精神紐帶;是激勵中華兒女為實現中國夢而奮斗的不竭精神動力。

【致敬英雄】

“紀念是為了更好的前行”,我們中學生也應該用自己的行動向英雄致敬,走進英雄,表達敬意,傳承精神。

提問:新時代的英雄史詩將由我們書寫,我們將如何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

4.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

教師歸納:弘揚和傳承民族精神表現在國家危難、民族危亡時的挺身而出;表現在他人遇到危險時的見義勇為;表現在日常學習生活中的勤勤懇懇,讓我們從自己做起,高揚民族精神。

【探究與分享】

材料一: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范人物和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材料二:憲法第二十四條第二款規定:“國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提問:你還了解哪些“雙百人物”,這些榜樣人物為什么能夠打動你?

有人說:“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不需要融入傳統文化?!睂Υ耍堈f出你的看法。

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一種道德自覺,更是一種法律要求,我們應該如何看待國家這一倡導?

5.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教師歸納: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然根植于中華文化沃土又具有當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不僅是中國人民的價值共識,也是當代中國精神的集中體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評判是非曲直的價值標準;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結著全體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

【閱讀與思考】

富強,體現了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的國情;公平正義,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內在要求;愛國,是合格公民之道。

提問:結合社會宣傳活動,請你概括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6.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內涵

教師歸納:國家層面:倡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社會層面:倡導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個人層面:倡導愛國、敬業、誠信、友善。

【辨析與討論】

同學們對于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有不同的看法。

提問:你同意他們的看法嗎?請說說你的理由。

7.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與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做到落細、落小、落實;勤于學習、敏于思考,注重修養、勇于實踐,明辨是非,善于選擇,認真做事、踏實做人。

本課小結

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引領整合多樣化社會思潮的現實需要,是凝練“興國之魂”的偉大工程,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共同價值追求和應有之義。

五、板書設計

初三教案模板篇4

教學目標

1.掌握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的概念

2.掌握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外界條件,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重點難點

飽和溶液的概念

實驗用品

試管、酒精燈、試管夾、氯化鈉、硝酸鉀、蒸餾水,投影儀、投影卡片

教學過程

〔引言〕同學們知道,糖或食鹽很容易溶解在水里,但是在一杯水里是不是無限制地溶解呢?生活經驗告訴我們,在一杯水里,如果糖或食鹽放得太多,在杯底就會剩下溶解不了的糖或食鹽。下面我們做兩種物質的.溶解實驗。請同學們想一想:這個實驗說明了什么問題?

〔演示〕實驗

在各盛有10mL水的兩支試管里,分別緩緩地加入氯化鈉和硝酸鉀的固體,邊加入、邊振蕩,到試管里有剩余固體、不能再溶解為止。(保留試管里的溶液,供下面的實驗用)

〔講述〕此實驗說明,在室溫,在

10mL水里,氯化鈉或硝酸鉀不能無限制地溶解。

〔板書〕飽和溶液

不飽和溶液

〔講述〕在上面的實驗里,在室溫下當氯化鈉或硝酸鉀還能繼續溶解的時候,試管里的溶液是不飽和溶液;當氯化鈉或硝酸鉀不能繼續溶解而有固體剩余的時候,試管里的溶液就是飽和溶液了。

〔板書〕1.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不能再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飽和溶液。

2.不飽和溶液:在一定溫度下,在一定量的溶劑里,還能繼續溶解某種溶質的溶液,叫做這種溶質的不飽和溶液。

〔講述〕在講飽和溶液和不飽和溶液時,為什么要指明一定溫度和一定量溶劑呢?

〔板書〕二、飽和溶液與不飽和溶液相互轉化的外界因素。

〔演示〕實驗二

給(實驗一)里盛有硝酸鉀溶液和剩余硝酸鉀固體的試管緩緩加熱、邊加熱、邊振蕩,觀察試管里剩余的硝酸鉀固體有什么變化?

〔演示〕實驗三

給(實驗一)里盛有氯化鈉溶液和剩余氯化鈉固體的試管緩緩加入水,邊加邊振蕩,觀察試管里剩余的氯化鈉固體有什么變化。再加水振蕩,直至氯化鈉固體完全溶解。

〔講述〕這兩個實驗說明,在升高溫度或增加溶劑的量的情況下,原來的飽和溶液可以變成不飽和溶液。因此只有指明在一定溫度下和一定量溶劑里,溶液的飽和或不飽和才有確定的意義。

顯示投影卡片:

〔小結〕定性特征,一般說,要確定某一溶液是否飽和,只要看在一定溫度下,有沒有不能繼續溶解的剩余溶質存在,如有,且溶質的量不再減少,那么這種溶液就是飽和溶液。

初三教案模板篇5

知識與技能:1會讀會畫簡單的電路圖。2知道是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3、會連接簡單的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

過程與方法:1體驗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連接,悟出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連接特點。2探究,用實驗的方法串聯電路和并聯電路的區別。

情感與價值觀1能說出日常生活中采用簡單的串、并聯電路的實例,發展觀察能力。2意識科學之路是崎嶇的,認識科技社會發展和人類生活的。認識串、并聯電路

一、引入新課

教師展示串、并聯電路實物連接圖。(教材插圖)

1問題:在電路中,用電器常常不止,用電器之間的連接也不盡相同,請同學們一下這兩種連接各有特點?

2組織學生、歸納。

3教師檢查各組結果,歸納。然后引出串、并聯電路的概念。

串聯:把電路元件逐個順次連接起來的電路叫串聯電路

并聯:把電路元件并列連接起來的`電路叫并聯電路

(板書課題,引入新課)

(學生觀察思考)

4讓學生展示的實物連接圖畫出其電路圖。教師巡視。

5教師選三個有代表性的電路圖,講評,并示范畫法,強調注意。

6教師學生所畫電路圖連接實物圖,教師巡視。

7教師示范連接電路圖,并強調注意:連接過程中開關要斷開;連接時,要的順序;注意電源短路。是對并聯電路要講解、示范

8問題:哪種電路電流一條路徑?哪種電路電流有多條路徑?

二、實驗探究:連接串聯和并聯電路

1實驗探究的目的:用你想到的連接把燈泡和開關接入電路,使燈泡都可以發光,讓開關可以用不同的控制電燈泡的工作。

2組織學生分組,實驗。

先讓學生畫電路圖,然后在連接電路。

3教師把學生設計的可行電路圖匯總,分成三類:

類:1只開關控制兩盞電燈的通斷。

類:電路中有兩只開關,每只開關控制一盞燈的通斷而不另一盞燈的通斷。

類:設計電路。

類和類電路圖如圖所示。

4組織學生回答教材“交流與”問題。學生串、并聯電路特點。

串聯電路特點:電流路徑一條,開關只需,開關的作用與位置無關。

并聯電路特點:電流路徑有多條,干路開關控制整個電路,支路開關只控制本支路,用電器可以獨立工作,互不。

5教師投影教室的照明燈泡連接,讓學生先判斷連接,再畫出其電路圖。

三、出示,讓學生

四、練習:課堂練習,反饋矯正

五、作業:《九年級同步提速訓練》P32-35

初三教案模板篇6

《功》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九年級《物理》第十五章《功和機械能》的第一節。本節課的重點是理解力學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和功的計算。其中,理解力學里做功的兩個必要因素更是本節課的難點所在,這也是判斷是否做功的必要條件?!肮Α睂W生來說,是一個陌生而抽象的概念。一直以來教師在講授《功》的時候,總是先講功的含義及兩個必要因素,再舉幾個例子,讓學生識別哪些現象是做功了,哪些現象沒做功,然后讓學生利用公式計算,這種學生被動接受“功”的概念和功的公式,使得愛學習的學生很努力聽,不學習的就只能“開小差”了。本人嘗試對這節課進行重新安排和設計,從以前的學生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猜想推導,要以前的強加于人變為順理成章。

在這節課的開始,不介紹“功”的概念,避免把“功”的概念強加于學生,而是設計了一個學生演示實驗——將課本P106圖15.1—3.15.1—4演示實驗提前,讓學生從視覺上感受到:手的拉力不同,手移動的距離不同,但成效相同。力的“成效相同”,是因為力做的“功相同”,由此引入了“功”這一說法,使“功”的出現順理成章。同時,利用學生對杠桿、滑輪知識的熟悉,結合學生演示試驗中利用杠桿、滑輪做功,力做的“功相同”,引導學生自己處理數據,歸納結果,激發合理猜想,得出功的計算公式,使學生從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猜想推導,讓學生記憶深刻。

為加強學生對“功的兩個必要因素”的理解,本人利用flash課件列舉一些事例:人推車、人抱樹、手推抽屜、踢足球、舉重……等現象,讓學生根據自己通過看書對功的理解來識別哪些現象做功,哪些沒做,并把做功的歸類,找出其特點和規律。因為每個事例都是生活中常見的事,所以學生很有興趣,都積極舉手發表意見,就連最后一排調皮的學生都積極舉手搶答或涌躍討論,想知道這些常見的事例和物理到底有什么聯系,就這樣學生在我精心設計的環節中完成了對是否做功識別以及會計算做功的方法,突破了重點,分散了難點。

在講“功的原理”過程中,本人回應引入時的“演示實驗”引導學生自己處理數據,從歸納“使用任何機械都不省功”,真正做到首尾呼應并節約教學用時。此外,我進一步將使用“杠桿、動滑輪”提升物體時動力F由“理論值”改為使用彈簧秤測量的“實際值”進一步引導學生自己處理數從歸納使用機械做的功大于直接用手做的功,為下一節“機械效率”設下伏筆。

這堂課給了我一個啟示:課堂要創新。對這節課的重新設計和安排,不但勝利地完成了本節的教學任務,而且使學生在玩中學,樂中學,在感受中學習提高和創新,真正拓寬學生的知識面,讓學生真正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社會。當然學生的筆頭訓練量等各方面都要繼續完善和改進,讓自己的教學日漸成熟。

另外本人認為課本上圖15.1—1中甲圖、乙圖、丙圖是原教材在學生已經學過了“機械能”,知道了一些能量的知識,從能量轉化的角度入手,表示在力的作用下,物體的動能或勢能發生了變化,說明力對物體做了功;課本圖15.1-2中,物體雖然受力,但是它的動能或勢能都沒有變化,就不能說力作了功。從而讓學生理解做功是能量轉化的過程。但教材修訂后將“機械能”知識放在“功”后面,如果仍按課本上圖15.1—1中甲圖、乙圖、丙圖來講“功”的定義和兩個必要因素,對初中生理解“功”有很大困難,本人認為應該變更實例,效果可能會更好。

初三教案模板篇7

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研究,在中學物理教學研究中早已不是一個新問題了.許多物理教育工作者對于這一定律的教學發表了自己頗有見地的教學見解,并且得到了滿意的教學效果.

當我們在教學實踐中運用這些教學策略時,我們發現,確實可以取得如同一些文獻中所述的預期效果.然而,當我們設計一些新的情境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決問題時,令我們十分吃驚的是:學生對于牛頓第一定律的掌握程度卻又非常之差.這使得我們困惑不解.為何對同一教學策略教學的結果的評價出現如此之大的偏差?是教師教的原因,還是學生學的原因,抑或兩者兼而有之.這促使我們對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進行深層次的理性思考,進一步,我們從學生的認知心理上,對這一規律的教學進行了深入的研究.

1通常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一般是按教材編排順序,先進行演示實驗引出課題,然后通過講解伽利略與亞里士多德的爭論,消除“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錯誤觀念,進一步通過做斜面小車實驗證明牛頓第一定律的正確性,最后讓學生運用牛頓第一定律去解釋日常生活中的現象,從而完成整個教學過程.

為了檢驗學生學習和掌握牛頓第一定律的情況,我們曾用這樣一道題目來檢測學生.題目如下.你坐在向前勻速直線運動的汽車里,將手中的鑰匙豎直上拋,問當鑰匙落下來時是落在手里,還是落在手后面.全班56名同學在試卷上皆答:落在手后面.問其原因,皆曰:汽車在走,而鑰匙拋出后不再向前走了.

2怎樣更好地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使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效果真正是實實在在意義上的令人滿足.我們認為,囿于一般形式上的教學方法的改進已是隔靴搔癢,而必須深入到學生的認知結構中去考察學生產生錯誤認識的根源.

認知心理學的理論告訴我們,學生學習物理概念、規律時所形成的錯誤,常常是由于其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的影響.

所謂前科學概念,是指兒童在學習物理課程以前的生活實際中,對各種物理現象和過程在頭腦中反復建構所形成的系統的但并非科學的觀念.比如牛頓第一定律就是如此.在物理教學中,那種認為只需要“正面”傳授知識,學生就能接受,如果他們仍不理解,可以多講幾遍就能達到目的的想法,實踐證明是過于天真了.因為在有些學生的經驗中,早已有了與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類似的觀念.這樣,當他們學習了牛頓第一定律之后,就可能把定律納入到自己原有的認知結構中,牛頓第一定律實際上成了“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代名詞.讓他們解釋用手推車、用腳踢球等一些不易暴露錯誤觀念的生活實例時,他們也能解釋得頭頭是道.但當解釋用手拋鑰匙、飛機扔炸彈的例子時,他們卻又運用亞里士多德的`理論去解釋,其錯誤觀念暴露無遺.這正是牛頓第一定律教學效果不佳的癥結之所在.

3研究和改進牛頓第一定律的教學,應當了解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的特點.

第一,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是自發形成的.

過去,我們在教學中,常常誤認為學生在學習物理之前其頭腦如同一張“白紙”,教師可以在上面任意涂畫,事實并非如此.學生在長期的生活實踐當中,逐漸形成了自己對客觀世界物質運動規律的看法.他們幾乎每天都會看到物體在力的作用下運動,而在力停止作用時物體靜止,于是主觀地斷言:有力,則物體運動;無力,則物體靜止.這正是亞里士多德“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理論.

第二,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隱蔽性.

由于學生頭腦中前科學概念都在潛移默化中形成的,所以它以潛在的形式存在.這包含兩方面的意義.其一是學生自己并沒有意識到它的存在,因為學生并沒有有意識地思考并形成“力是維持物體運動原因”的概念.其二是前科學概念平時并不表現出來,但往往在學生運用物理概念解決問題時表現出來.比如前述測驗表明,許多有10多年教齡的初中物理教師頭腦中也存在著牛頓第一定律的前科學概念,然而他們自己卻并不知道.

第三,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概念具有頑固性.

由于前科學概念是兒童頭腦中業已形成的概念,且長期的日常生活經驗與觀察又加強了這些概念.因此,學生頭腦中的前科學慨念是非常頑固的.

國內外物理教育界近年來的一些研究表明:一旦學生對某些物理現象形成了前科學概念,要想加以轉變是極其困難的.尤其那些在人類科學認識史上經歷了曲折歷程的前科學概念,更是如此.

按照皮亞杰的理論,學生認識什么和如何行動,主要決定于他們所具有的認知圖式(思維模式),而不完全取決于教師所講述的內容.他們按照自己已有的圖式吸收和排斥信息.在有錯誤認識存在的情形下,就會在頭腦中形成和正確信息極不相同的東西.

初三教案模板篇8

作者:孫國人393763862@.qq作者單位:河北省承德縣上谷國中簡介:本課件適于人教版初三《世界歷史》(第一冊)

本課件以歷史知識線索引入新課,展示學習目標后由學生自主學習,并有隨堂練習檢測學生當堂學習效果,最后附有板書設計。經作者使用證明效果不錯。是您講授公開課的得力助手。

相關課件:

初三教案模板篇9

知識與技能:

①了解硅酸鹽的主要用途和組成。

②了解硅的物理性質和重要用途。

③掌握硅酸鈉的化學性質。

過程與方法:

通過自主探究,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

情感、態度學習陶瓷、玻璃和水泥的有關知識,了解中華民族傳統文化,

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硅酸鹽的性質和重要用途

教學難點:硅的晶體結構

教學方法:閱讀法和比較法相結合

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第一課時【引言】中國譽稱“瓷國”。陶瓷是我中華民族一項最偉大的創造,具有悠久而輝煌的歷史。原始陶器大約是1萬年前出現在中國?!疤铡弊鳛闅v史上第一種人造材料成為人類擺脫蒙昧的時代標志,秦兵馬俑的制造展示了當時制陶規模和高超的動手術與藝術水平。瓷器在東漢晚期發明,到寧朝形成了舉世聞名的“柴”、“汝”、“哥”、“鈞”、“定”、“官”幾大名窯,其制品工藝之精湛達到“青如天”、“薄如紙”、“聲如磬”的水平。而陶瓷主要含硅元素。

秦兵馬俑和古陶器的圖片?!景鍟咳?、硅酸鹽

1、硅酸鹽

(1)定義:硅酸鹽是由硅、氧和金屬組成的復雜化合物的總稱。

(2)物理性質:一般不溶于水。

(3)化學性質:性質穩定,不易和別的物質反應。

(4)硅酸鹽組成的表示方法:

硅酸鹽種類繁多,結構復雜,為了方便記憶和計算,常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鹽的組成。書寫順序為:金屬氧化物、二氧化硅、水。若有兩種金屬氧化,則活潑的在前,較不活潑的在后。用氧化物形式表示下列硅酸鹽:

鎂橄欖石[Mg2SiO4]2MgOSiO2

高嶺土[Al2(Si2O5)(OH)]Al2O32SiO22H2O

正長石[K2Al2Si6O16]K2OAl2O36SiO2

請用氧化物的形式表示硅酸鈉[Na2SiO3]、鎂橄欖石[Mg2SiO4]、高嶺土[Al2(Si2O5)(OH)4]的組成,一學生寫在投影片上。Na2OSiO2

2MgOSiO2

2、硅酸鈉

硅酸鹽種類很多,大多難溶于水,可溶性硅酸鹽,最常見的是Na2SiO3。它的水溶液俗稱水玻璃,又稱泡花堿。

①物理性質:水溶液是一種無色粘稠的液體。

②化學性質:

Na2SiO3+2HCl=H2SiO3+2NaClNa2SiO3+H2O+CO2=H2SiO3+Na2CO3

③應用:

可做肥皂填料、木材防火劑及黏膠劑。實驗室里用于制H2SiO3,工業上可制成硅酸凝膠,處理后就得硅膠,硅膠是一種很好的干燥劑和催化劑載體。

實驗4-2:Na2SiO3的防火作用【過渡】從古到今,人類創造性的生產出了幾大類硅酸鹽產品,它們給人類的生活帶來了巨大的變化。

3、傳統的硅酸鹽材料

(1)陶瓷

①制法:陶瓷是以黏土為原料,經高溫燒結而成。

②分類:陶瓷是陶器和瓷器的統稱。陶瓷的種類很多,根據原料、燒制溫度等的不同,主要分為土器、陶器、瓷器和炻器等。

陶器:用一般的粘土制成形體,干燥后在窯內于1000℃以下的溫度下燒結而成的。陶器表面粗糙,有多孔,容易滲水。為了彌補這一缺陷,常于燒制前在坯體表面涂上一層釉,使成品光滑、不滲水。常用陶器有缸、盆、壇。

瓷器:是用純凈的粘土加入一定量的石英和長石粉末,制成坯、干燥、上釉,在窯內于1200℃~1400℃的高溫下燒結而成的,如瓷壺、瓷杯、瓷碗等。瓷器質地致密,不滲水。

炻器:是介于瓷器和陶器之間的一種陶器制品,如沙鍋、水甕等。

③特性:陶瓷具有抗氧化、抗酸堿腐蝕、耐高溫、絕緣好等性質,制作時易加工成型。

(2)玻璃

①主要原料:石英、碳酸鈉、石灰石

②生產原理:

SiO2+Na2CO3=Na2SiO3+CO2SiO2+CaCO3=CaSiO3+CO2

③特性:玻璃通常為表面光滑、致密、硬而脆的固體。

在高溫時逐漸軟化甚至變為液體。高溫熔融的液態玻璃能抽成細絲。有的玻璃為無色,有的玻璃有藍色、綠色或棕色等。無色玻璃透光性好,有色玻璃透光性差。一般玻璃不導電,導熱性也很弱。

(3)水泥

①主要原料:粘土、石灰石;輔料:石膏

②普通水泥主要成分:

硅酸三鈣(3CaOSiO2)、硅酸二鈣(2CaOSiO2)、鋁酸三鈣(3CaOAl2O3)

③特性:水泥有水硬性。

水硬性是細粉狀水泥遇水后變為堅硬、塊狀固體的性質。與水泥的水硬性相對應的變化叫做水泥的硬化。石膏能延緩水泥的硬化速率。

4、新型硅酸鹽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1)碳化硅:

具有金剛石的結構,硬度很大,可以用作砂輪、砂紙的磨料。

(2)硅鋼:

含4%硅的硅鋼,具有高導磁性——變壓器鐵芯。

(3)硅橡膠:

人工合成的硅橡膠,在高溫或低溫下都能保持良好的彈性——制造火箭、導彈、飛機的零件;絕緣材料。

(4)分子篩:

人工制造的分子篩,具有均勻微孔結構,主要用作吸附劑和催化劑?!究茖W視野】學生自己閱讀科學視野,了解新型陶瓷和土壤膠體。

(5)新型陶瓷:高溫結構陶瓷、壓電陶瓷、透明陶瓷、超導陶瓷。

5、土壤膠體:膠體顆粒表面積大,帶負電,有保肥作用?!具^渡】硅在地殼中的含量為27.72%,僅次于氧居第二位,所以硅的化合物隨處可見。人類雖然在一萬年前制出了陶器,五千年前古埃及人發明了玻璃。而人類真正認識硅元素是在1823年由瑞典化學家貝采利烏斯用金屬鉀還原四氟化硅時獲得單質硅的。

四、硅單質

1、硅單質的分類:硅單質分為無定形硅和晶體硅兩類。

2、晶體硅的性質

(1)結構:類似金剛石

(2)物理性質:灰黑色固體,有金屬光澤;熔點高、硬度大、有脆性,導電性介于導體和絕緣體之間,是重要的半導體材料,是信息技術的關鍵材料。

(3)化學性質:常溫下化學性質、不活潑

①硅和氧氣反應:Si+O2SiO2

②硅和強堿反應:Si+2NaOH+H2O=Na2SiO3+2H2

3、制法:用適量碳還原二氧化硅得到粗硅。將粗硅與氯氣在高溫下反應,得液態不純的四氯化硅,經分餾提純用氫氣還原即可得純硅。

2C+SiO2Si+2CO↑Si+2Cl2SiCl4SiCl4+2H2Si↓+4HCl

4、用途:良好的半導體材料——計算機芯片、光電池(太陽能電池)。

〖板書設計〗二、硅酸鹽

1、硅酸鹽概述;

2、硅酸鈉;

3、傳統的硅酸鹽材料

4、新型硅酸鹽材料——具有特殊功能的含硅材料

三、硅單質

1、硅單質的分類:分為無定形硅和晶體硅兩類。

2、晶體硅的性質;

3、制法:

4、用途:

初三教案模板篇10

復習目標要求:

1、溶解度的概念的理解

2、有關溶解度曲線的意義及溶解度曲線的應用

3、氣體溶解度與固體溶解度的區別

知識要點梳理:

溶解度

1.物質的溶解性

一種物質溶解在另一種物質里的能力叫做溶解性,溶解性的大小跟溶質和溶劑的性質有關.同一種物質在不同溶劑里的溶解性不相同,不同種物質在同一種溶劑里的溶解性也不相同.

2.固體物質的溶解度

(1)概念在一定溫度下,某固態物質在100克溶劑里達到飽和狀態時所溶解的克數,叫做這種物質在這種溶劑里的溶解度.如果不指明溶劑,通常所說的溶解度是指物質在不里的溶解度.例如,NaCl在20℃的溶解度為36g;表示的意義就是:在20℃時,100克水中溶解36克氯化鈉時溶液達到飽和狀態?;蛘哒f,在20℃時,100克水最多能溶解36克氯化鈉.

(2)在理解固體溶解度概念時,要抓住的四個要點:

①“在一定溫度下”:因為每種物質的溶解度在一定溫度下有一個對應的值,或者說固體物質溶解度隨溫度變化而變化.所以給出某固體物質的&39;溶解度時,必須標明溫度。

②“在100克溶劑里”:溶解度的概念中,規定溶劑的質量為100克.

③“飽和狀態”:可以理解為在一定溫度下,在100克溶劑里,溶質的溶解量的最大值.

④“所溶解的克數”:表明溶解度的單位是“克”.

(3)溶解性粗略地、定性地表示物質的溶解能力.而溶解度精確地、定量地衡量溶解性的大小.如20℃時溶解度與溶解性的關系見下表(S表示溶解度)

溶解度S>10g10g>S>1g1g>S>0.01gS<0.01g

溶解性易溶可溶微溶難溶(不溶)

(4)影響溶解度的因素

①溶質的性質;②溶劑的性質(見溶解性部分)③溫度

在溶質和溶劑一定的情況下,溫度是影響固體溶解度的重要因素.一般規律如下:大部分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著溫度的升高而增大(如硝酸鉀);少數固體物質受溫度變化影響較小(如氯化鈉);極少數固體物質的溶解度隨溫度的升高而減小(如氫氧化鈣).

初三教案模板篇1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在國際單位制中力的單位。

2、會使用彈簧測力計。

(1)會觀察彈簧測力計的量程和最小刻度。

(2)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知道使用前要先調零。

(3)會正確讀數并記錄測量結果。

能力目標

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目標

通過彈簧測力計的學習和使用,培養學生嚴謹、求實的科學精神。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首先通過項羽與文弱書生力的作用效果的不同,引出“我們就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本節主要講述力的單位和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教材首先通過文字和插圖說明力是有大小的,因此需要進行測量,可以通過力的作用效果來測量力的大小。對于力的單位,課本中只講了牛頓,因為這是國際單位制中的單位,也是我國的法定計量單位。由于初中無法講解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課本中只是給出了單位的名稱、符號,并通過例子使學生認識1N的力有多大。

教材簡單介紹了彈簧測力計是根據彈簧受到的拉力越大,伸長就越長這個道理制作的,并通過幾個插圖說明彈簧秤的構造和使用方法。教材重點講解了學生實驗——練習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

有關“彈簧測力計”的教學建議

教師可把彈簧測力計發給學生讓學生觀察,也可用大型演示彈簧測力計進行講解。引導學生觀察彈簧測力計的外形和內部構造;鋼制彈簧、掛鉤、指針及刻度。對彈簧測力計測力的原理可作簡單的說明:在一定的范圍內彈簧的伸長跟加在它上面的力成正比。即力增大幾倍,伸長也增大幾倍。講刻度時應該明確單位、零刻度線、每一小格、每一大格所代表的示數以及彈簧測力計的量程。要強調測量時不得超過量程。教師可帶領學生讀出幾個演示的數據。

最后向學生簡單介紹其他的測力計,指出彈簧測力計只是測力計的一種。

有關“力的單位”教學建議

教師可向學生直接說明國際上力的通用單位是牛頓,簡稱牛,要學生記住。并通過舉例使學生對1N的大小形成具體觀念。除了課本中的例子外,還可以補充一些學生常見的例子,例如一個中等大小的蘋果對手的壓力大約是1N;一個質量是40kg的同學對地面的壓力大約是400N;還可以讓學生拿起兩個雞蛋,感受一下1N的力有多大。至于牛頓這個單位是怎樣規定的,就不必講了。

有關課堂實驗的教學建議

本實驗的目的是使學生學會正確使用彈簧測力計。可先引導學生閱讀教材,再按實驗步驟去做。2、3、4、5步都是為了讓學生多使用幾次彈簧測力計。實驗中要求學生認真觀察和讀數,把實驗結果記錄下來。在做第3、第4步時,要向學生說明勻速的要求。對于程度好的學生,在實驗基礎上可讓他們思考為什么第3、第4步兩次拉力大小不同,啟發學生去發現問題。還可以讓學生把測出的自己頭發拉斷時的力跟課本中給出的各年齡組的頭發的數據比較,以提高興趣。

本節后面的“想想議議”問題,可在學生開始實驗前討論,來回拉動幾次掛鉤,可以避免彈簧破殼子卡住。如果彈簧測力計使用前指針不指在零位置,應進行校正。對程度好的學生可以提出:除調零外,有沒有其他的解決辦法。(提示:可以作零點誤差的調整。)

有關新課引入的教學建議

測量是由力有大小引入的。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不難懂得力有大小。教師可以準備一個拉力器,請男女學生各一名分別拉,大家觀察。然后引導學生討論,為什么彈簧伸長程度是不同的,引出力有大小的區別。為了準確地搞清力的大小,就要進行力的測量。并指出在物理學中是利用力產生的效果的大小來測量力的。

初三教案模板篇12

《常見的酸和堿》

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常見酸堿指示劑及其變色情況。

(2)了解幾種常見的酸及酸的通性。

(3)認識濃硫酸的腐蝕性。

2.過程與方法

(1)進一步認識和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

(2)運用實驗的方法獲取信息,運用比較概括的方法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增強對化學現象的探究欲,培養善于合作、勤于思考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運用酸堿指示劑檢驗溶液的酸堿性。

2.濃硫酸的腐蝕性。

3.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難點】

1.酸堿指示劑的變色情況。

2.酸的化學性質。

教學工具

【教具準備】 白醋、蘋果汁、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酚酞溶液、石蕊溶液、試管(若干)、牽牛花、萬壽菊、蝴蝶蘭花、玫瑰、 月季、紫甘藍、硫酸、玻璃棒等。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你聽說過、接觸過酸和堿嗎?

【交流回答】

接觸過的酸有:碳酸、醋酸、鹽酸、硫酸;堿有:氨水、石灰水、燒堿。

【提出問題】

用什么較簡單的方法區分酸和堿呢?

【展示交流】

請同學們做教材P50實驗10-1,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并理解教材P51內容,歸納什么叫指示劑?指示劑遇酸和堿溶液變色有什么規律?

【閱讀回答】

石蕊試液遇酸溶液變紅,遇堿溶液變藍;酚酞溶液遇酸溶液不變色,遇堿溶液變紅。

【提出問題】

請同學討論白醋、石灰水、鹽酸、氫氧化鈉溶液這4種物質中,哪些可能是酸溶液,哪些可能是堿溶液。

【交流回答】

白醋,鹽酸是酸溶液;石灰水,氫氧化鈉是堿溶液。

【歸納總結】

檢驗溶液酸堿性的方法:取少量溶液,滴入幾滴石蕊試液,若溶液呈紅色,則說明該溶液為酸性溶液,若溶液呈藍色,則說明該溶液為堿性溶液。

【過渡】

酸堿指示劑的種類很多,不只是石蕊試液和酚酞試液。在日常生活中指示劑隨處可見,同學們可通過后面的活動體驗一下。

【活動與探究1】

請同學們按教材P51“探究”進行實驗,并做好實驗記錄。

【展示交流】

實驗完成后請各組同學展示你們的實驗成果。

【提出問題】

通過上述實驗你們有什么新的發現和想法?

【交流回答】

有一些花可作指示劑,如牽牛花、蝴蝶蘭花、玫瑰、紫甘藍。

【過渡】

上面我們學習了酸堿指示劑,并熟悉了幾種酸和堿,下面我們重點探討幾種常見酸的性質和用途。

【交流展示】

展示交流實驗結果

【閱讀記憶】

請同學們閱讀教材P52鹽酸與硫酸的用途,并熟記它們的主要用途。

【活動與探究2】

請同學們完成P53實驗10-3并作好實驗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有強烈腐蝕性(即脫水性),因此使用濃硫酸時要特別小心,切不可弄到皮膚和衣服上;其次濃硫酸有吸水性可作非堿性氣體的干燥劑。

【活動與探究3】

教師先分步演示,要求學生觀察、感知后探究出原因。教師先演示P53實驗10 -4,第一步:向小燒杯中傾倒20毫升水,再沿燒杯內壁注入10毫升濃硫酸,此時不攪拌;第二步:學生近距離觀看無色液體分為兩層,分析討論原因,第三步,邊攪拌混合液邊讓同學們摸燒杯的外壁。教師再按圖10 -6演示實驗,強調稀釋濃硫酸方法不當時導致的危害。學生作好記錄。

【歸納總結】

濃硫酸溶于水時放出大量的熱,故燒杯外壁發燙,另外水的密度比濃硫酸小,浮在濃硫酸表面,溶解時放出大量的熱會使水立刻沸騰,使硫酸向四周飛濺。若不慎將濃硫酸沾到皮膚或衣服上后的正確處理方法是立即用大量水沖洗,再涂上3%?5%的碳酸氫鈉溶液,對于嚴重者應盡快送到醫院治療。

特別提醒:在濃硫酸稀釋時,一定要把濃硫酸沿器壁慢慢注入水里并不斷攪拌,切不可將水倒進濃硫酸里。濃硫酸具有腐蝕性的原因在于它的脫水性。

課后小結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了酸堿指示劑,熟悉了石蕊試液,酚酞試液在酸堿溶液中的變色規律,并能利用這一點檢驗溶液的酸堿性,另外了解了幾種常見酸的性質與用途。

初三教案模板篇1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知道升華與凝華的概念;知道升華要吸熱,凝華要放熱;知道生活中的升華和凝華現象。

2、過程與方法:通過觀察了解升華和凝華現象。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通過教學活動,激發學生關心環境,樂于探索一些自然現象的物理學道理。

教學重點:通過碘的升華和凝華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實驗能力,通過日常生活中實例的解釋,培養學生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難點:通過識別生活中常見的物態變化現象,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教學方法:教師啟發引導下學生自主觀察和討論法。

教具準備:試管和試管夾,碘,燒杯,酒精燈,火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溫故激疑:

1、與學生一起回顧所學過的四種物態變化?;仡檿r要用多媒體配合畫“固、夜、氣三角圖。”

2、通過三角圖啟發學生提出新的問題。在圖中的“固”和“氣”之間加以“?”。

預想結果:(1)固態和氣態可以相互轉變嗎?

(2)如果能轉變,是需要吸熱還是放熱?

二、猜想假設:

1、學生分組討論,教師巡回視察。在此過程中教師要觀察學生的動向,必要時進行個別啟發。

2、學生各抒己見。教師要鼓勵學生盡量把各種猜想都說出來。

預想結果:(1)有可能,固態變為氣態要吸熱,氣態變為固態要放熱.

(2)可能行,也可能不行,可能吸熱也可能放熱,還可能既不吸熱也不放熱.

3、引出下一個教學環節——實驗驗證。此過程要抓住契機對學生進行實事求是的唯物主義世界觀教育和依靠實驗進行探究的學科學法教育。

三、設計實驗:

1、教師介紹實驗的器材。指出用來觀察的物質是碘。

2、學生分組討論設計實驗的方案。教師巡回視察,必要時加以個別提示。

3、收集各組討論結果,組織全體學生一一考察分析,選出最優方案,之后再修改成正式的方案。此處要注意強調以下幾點:試管加熱的正確方法、酒精燈的用法、觀察的重點、操作上的合作和實驗的安全。

預想結果:用酒精燈給試管中的碘加熱,注意觀察是否真的由固體直接變成了氣體,而后停止加熱再觀察氣體是否真的直接變為固體.

四、進行實驗: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回視察、指導。

五、分析論證:

1、各組學生匯報、交流自己看到的現象。

預想結果:加熱時看到了越來越多的紫色的氣體而未看到液體的生成.撤去酒精燈后,紫色氣體逐漸腿去而在試管壁上出現了黑色固體小顆粒.

2、啟發學生歸納出結論并且把兩條結論進行板書,指出本節課的主題。

預想結果: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收熱量.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出熱量.

3、將三角圖補充完整。這里要激發學生體會到自然的美從而產生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和探索大自然的思想意識。

六、鞏固提高:

1、鞏固結論:全體學生一齊誦讀升華和凝華的概念。此環節要求學生邊讀邊想。

2、應用知識:先讓學生自己閱讀課文,而后讓學生說說有關升華和凝華的例子(可以是課本內的也可以是課本以外的),教師以放映幻燈片和穿插啟發來配合.學生未提到的例子教師補充.

3、課堂小結:

(1)、學生自發談自己的收獲。盡量顧及到大面積的學生,鼓勵他們多發言。

預想結果:知道了第五和第六種物態變化,以及它們發生的必要條件.知道了生活中的有關現象.研究物理問題離不開實驗.事實是檢驗結論是否正確的唯一標準.大自然是美的,我們要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探索大自然.

(2)、教師歸納總結。要從三方面小結。

板書設計:

4.4升華與凝華

升華:物質由固態直接變成氣態,吸收熱量。

凝華:物質由氣態直接變成固態,放出熱量。

初三教案模板篇14

教材分析

本節內容是上一節課在學習余角補角基礎上學習的,學生有了一定的基礎,為以后學面直角坐標系的學習做好準備。

學情分析

本節課對于學生來說學習起來并不太難,在小學階段學生已經接觸過方位角的內容,而且本節課內容和生活中的方向聯系緊密,故學生比較有興趣。

教學目標

理解方位角的意義,掌握方位角的判別和應用,通過現實情境,充分利用學生的生活經驗去體會方位角的意義。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方位角的判別與應用

難點:方位角的畫法及變式題

教學過程(本文來自優秀教育資源網斐.斐.課.件.園)

教學環節教師活動預設學生行為設計意圖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三、鞏固練習

四、課時小結五、布置作業由四面八方這個成語引出學生對八個方位的理解

1.先以一個具體圖形告訴學生基本知識點,方位角一般是以正南正北為基準,然后向東或西旋轉所成的角的始邊方向。

2.師示范方位角的畫法

3.出示補充例題,引對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完成。思考并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

生觀察圖并理解老師的講解。

生觀察并獨立完成書中的例題

生先獨立思考然后與同學合作完成。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通遼具體圖形使學生初步認識方位角的表示方法。

使學生通遼具體操作掌握畫方位角的方法

進一步掌握方位角的有關知識,達到知識提升。

板書設計

4.3.3余角和補角(二)——方位角

學生學習活動評價設計

我先將學生按人數分成若干小組,在課前先給學生發放導學單,課上先給學生充分的討論時間后學生由小組推薦代表發言,累積分數,每個小組輪流回答一次,學生代表回答完畢后,其它同學補充糾錯,然后從知識點是否準確,語言是否流利,思維是否創新,邏輯是否合理嚴密等方面來做出評價,然后給出相應分數。累積到小組積分中課上知識回答后在練習部分,設計搶答題,小組搶答完成。最后計算出總分評出本節課小組及個人獎,給予口頭表揚。

教學反思

本節課是在上節課余角和補角的基礎上學習的,而且在小學階段也已經接觸過這部分知識了,基于這個特點,在課堂上我主要采取了自主學習的方式,學生接受的不錯,本節課的知識雖然簡單但很重要是為以后學面直角坐標系做準備的。出現的問題是有個別同學對于A看B是北偏東30度,則B看A是什么方向不太清楚,我采取的措施是讓明白的同學講給不明白的同學聽,指導其主要從哪方面入手解決此類問題,還有一點,學生在畫圖后容易忽略寫結論,應強調。以前在上本節課時,我是采取的講授法,感覺學生不是很愛聽,后來一想,知道了是因為小學時他們已經接觸了這部分知識,所以不愛聽,針對于這種情況,這次我采用了自主學習的方式感覺學生的積極性上來了,一節課氣氛很好,相信效果也不錯。以后再講這節課我將繼續采用這種方式,在此基礎上使其更加完善。

初三教案模板篇15

說教材

《制取氧氣》課題是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化學》(九年級)第二單元課題3的內容。本課題是學生練習了實驗基本操作后接觸到的第一個氣體制取實驗,有利于進一步熟悉常見儀器的使用,通過對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原理和思路的分析,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創新意識,更為今后學習其他氣體的制取打下良好的基礎。

說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實驗室制取物質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實驗技能。

(2)認識分解反應、催化劑及催化作用。

2、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生動手實驗進行科學探究,在活動過程中對獲取的信息進行加工處理。從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實驗操作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探究的欲望,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說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氧氣制法的探究

2、難點:催化劑的概念的理解

說教學策略

本課題的編寫意圖是讓學生能夠自己動手探究,綜合練習化學實驗基本操作,因而變演示實驗為隨堂探究實驗是很有必要的。我們在教學中擬引導學生從生活體驗出發,通過具體的實驗探究得出制取氧氣的原理,理解催化劑和分解反應的概念,了解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應用,培養學生觀察能力、分析能力和實驗動手能力,讓學生在相互合作、交流的環境中去學習新知識,掌握運用新知識。

說教具準備

分組提供:試管5支、酒精燈、鐵架臺、5%過氧化氫溶液、二氧化錳、小木條、火柴。

說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空氣中約有1/5體積的氧氣,但在許多情況下需要較純凈的O2,如何獲得的呢?

(二)新課

1、【投影出示圖片】

1:人和動物的呼吸、植物的光合作用。

【投影出示圖片】

2:工業上用的氧氣鋼瓶。

師引入:自然界獲取氧氣主要來源于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在實驗室中怎樣獲得少量的O2?

學生猜想,暢所欲言;學生觀看、思考。讓學生明確本課的學習內容,激發學習興趣。

2、實驗探究,合作交流。

(提問)實驗室是如何制取氧氣的呢?

(引導)利用實驗臺上的儀器探究這一問題。

參照教材P37圖2—14,說出儀器名稱和用途,觀察藥品顏色思考回答。

3、組內交流,明確學習導向。與已學知識相銜接,為探究新知識作準備。

【實驗2—5】

①過氧化氫溶液

②單獨加熱二氧化錳

③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

學生按表格內容做好實驗并觀察、記錄、分析。

培養學生實驗觀察能力和操作能力,提高小組的團結協作精神。

4、展示提高。

(引導)學生討論交流實驗結果。

(設問)實驗室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時為什么總要加入少量的二氧化錳?

小組討論交流。培養合作意識,養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評價)對學生的討論情況適當贊許和鼓勵,并得出初步結論:二氧化錳能加快過氧化氫溶液分解制取氧氣的速度。

學生相互評價。增強學生的成就感和愉悅感。

(設問)二氧化錳是一種不溶于水的固體物質,二氧化錳在反應前后的性質是否改變了呢?用過的MnO2能否再次使用?

讓我們一起完成【實驗2—6】。先預測,后實驗并認真觀察,做好實驗記錄,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歸納)從實驗結果分析得出:催化劑的概念以及在反應中表示方法。

(課件展示)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的作用。例舉生活中使化學反應減慢的催化劑。表述實驗現象,找出催化劑概念的關鍵詞加以領悟。觀看,思考,分析歸納出科學的結論。引導學生探究,學會辯證地思考問題。

5、展示提高。

(設問)實驗室還有其它方法制取氧氣嗎?此處增加【實驗2—7】的實驗如: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思考討論使學生體驗到實驗室可通過多種方法來制取氧氣,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

觀察并思考:

(1)上述實驗中,使用了哪些儀器?

(2)為什么可以用排水法收集O2?

(3)過氧化氫和二氧化錳制取O2能用此裝置嗎?

學生分析、比較、交流:

A:固熱型制取氣體

B:固液常溫型制取氣體

C:難或不易溶于水

D:密度比空氣大

E:密度比空氣小。

(設問)制氧氣的原理是我們前面學過的化合反應嗎?

(課件展示)化合反應實例。師生共同歸納規律,分析發現新問題,指導學生尋找規律,培養學生思維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由化合反應特點引出分解反應的學習,由實踐體驗上升到理論思考。

6、分析得出分解反應的概念。

(課件展示)反應物種類,生成物種類,反應特點,化合反應,分解反應,分析、比較,得出結論。培養學生分析、比較、解決新問題的能力。

三、小結。

梳理、整合、自我小結本堂課的主要內容和學習體驗,并相互交流。培養學生的知識歸納能力。

初三教案模板篇16

為積極備戰20_年中考,使歷史復習做到有章可循,讓學生的會考成績更上一個新的臺階,特制定以下復習計劃

一、復習時間、復習內容安排

從2月21日起,準備用一個月的時間,按照《考試說明》要求,緊扣教材,進行全面而系統的第一輪復習,再進行第二輪復習,此輪復習主要依據是《考試說明》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理解和串聯能力。

第一輪“夯實基礎”復習

1、復習時間:20_年2月第——4月底教學時間約8周

2、復習內容:中國古代史、中國近代史、中國現代史、世界近代史、世界現代史部分,分單元,分章節,依據課程標準和考點要求復習,強化知識點,考點,夯實基礎,培養基本技能。

第一輪復習的時間最長,也是夯實基礎的最關鍵時期。每年中考試題幾乎都是“題在書外,理在書中”,因此,熟悉課本非常重要。這一階段要找準考點,夯實基礎,構建知識體系,認真研究歷史課標,知識與能力要點,《考試說明》,最短時期內在教材中找出考點,依據教材將考點編成復習資料的形式,幫助學生理清基礎知識點。

第二輪“專題訓練”復習

1、復習時間:20_年4月中旬——4月底教學時間約2周

2、復習內容:專題一、近現代中國人民的抗爭與探索史。專題二、中國近現代經濟發展史。專題三、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的革命和改革。專題四、近代國際關系格局的演變。專題五、三次科技革命和經濟全球化。專題七、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和建設。專題八、時事熱點。經過全面復習,再進行專題歸類。即教會學生將社會熱點問題與所學的知識點緊密聯系,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將每一專題的內容分好類,利用選擇題和填充題的形式在課前一天發給學生,由學生自主完成,課堂上再與學生分析完成。課后再布置相應的材料題、問答題,加以鞏固、理解。

第三輪“綜合檢測”復習

1、復習時間:20_年4月底——會考前。教學時間約1周。

2、復習內容:查漏補缺,突出重點知識,強化訓練,注重落實。

強化訓練,對復習內容進行消化和鞏固??荚囌f明是中考重要指導用書,把握考試范圍、內容、形式、題型,結合九年級每次考試的主觀題,進行研究性復習。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問題,立即解決。做到早發現早解決,讓學生以最佳狀態參加到復習迎考中來。對于歷史知識掌握好的同學應加以鼓勵,以取得更好的成績。對于歷史與思品知識掌握一般或較差的同學,課后多輔導,幫助他們克服學習中的誤區,以取得理想的成績。

二、中考復習策略:

一、認真研讀《歷史課程標準》,回歸歷史課本的復習。

初中《歷史課程課程標準》是初中歷史教學的綱領性文件,也是落實課改精神的指南針。因此在復習過程中,必須要認真研究和學習《歷史課程標準》,把握其精神,明確考試要求,為師生復習指明方向。而教材是我們平時教學的重要文本,也是落實課標和中考說明的平臺。因此要認識教材的重要性,會考歷史沖刺復習階段,要依據歷史《課程標準》,回歸歷史教科書。真正做到把課本由厚讀到薄,增強綜合運用知識的能力。在考前應認真研究課本,重視基本知識和基本能力的復習,以科學、嚴謹、變通的態度去閱讀課本,鉆研課本,才能取得良好的復習效果。

二、緊扣《課程標準》,掌握主干知識

掌握主干知識的內在聯系,理順知識線索,會用線索思考問題和幫助答題。中考材料題和問答題都是以一個重大的事件為核心,考查相關歷史知識,如果知識線索明析,就會“牽一點而引出其他”。所以復習時要用“串糖葫蘆”的辦法,“抓住點”“串成線”“網成面”。只有系統地把握歷史知識結構,才能掌握一個時期或階段的整體內容,進而捕捉歷史的階段特征,解題時才能撒得開、收得攏、游忍有余。

三、專題整合,注意知識的系統性,能縱橫聯系,進行立體復習。

根據每個單元的主題,整理出單元知識結構;

根據每階段歷史發展特點整理出若干專題,如中國受屈辱史、抗爭史等;

根據時政熱點,整理出一些新的專題,比如改革專題、思想解放專題、科技創新專題、民主政治專題等;

根據知識內容整理的專題,如社會生活與文化教育專題、中國共產黨的革命歷程專題、戰爭專題、外交成就專題。

四、關注生活,關注社會熱點、焦點問題、周年大事問題等

關注社會現實和熱點問題,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體現時代主題。學習歷史是為了鑒古知今,為現實服務。會考試題中往往不回避熱點,熱點、焦點、周年問題仍然會出現在試題中。其目的是引導學生關注現實問題、關注人類發展、關注社會進步,力圖使學生能夠將歷史與現實問題、社會熱點問題結合起來,達到學以致用的目的,學會從歷史中汲取智慧,以培養學生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

增強對時政和社會熱點問題的敏感性,引導學生細心觀察現實生活中的“瑣事”。因此,在歷史復習必須從歷史角度去分析現實問題,平時養成讀書看報看新聞的習慣,關注國家大事和世界形勢,多肜所學知識進行思考、分析,守住課堂陣地,拓展課外空間,增強對社會現實問題的洞察力,提高考場應變能力。

五、模擬強化,應試技巧

模擬強化,掌握一定的解題方法和技巧??荚嚂r安定情緒,心要靜,沉著冷靜合理分配時間,要控制好答題時間。第一,認真讀題。對題目要全讀,細讀。領會題意。第二,審題。審題是答題的至關重要的一步,明確試題的&39;具體要求,完整準確把握題意;深入發掘題意,突破重點,化解難點。第三,答案規范化。做到觀點正確,文字準確,條理清楚,詳略得當,要點全面。

綜上所述,初三歷史復習應該緊扣考綱、教材,打牢基礎,理清知識脈絡,專題匯總,強化訓練,培養學生能力、技巧。在復習過程中,以教材為根本、以《歷史課程標準》為依據。要全面系統地指導學生讀書,做到“五看四抓”,即看目錄、看標題、看正文、看圖表、看材料,抓概念、抓線索、抓框架、抓重點。不能死記硬背,而要融會貫通知識,提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惟其如此,方能學有所獲,學有所得,使學生們在今后的會考中取得好的成績。

初三教案模板篇17

學習目標:

1、知道動能和勢能的概念;

2、在探究實驗中理解影響動能和勢能的因素。

學習過程:

一、預習檢測

活動一、關于能量

1、同學們,請看下面的示例:

a、子彈能擊穿靶,

b、流水能推動竹排,

c、滴水穿石,請分析和歸納它們的特征。

2、我們把一個物體能夠對外做功,就表示這個物體具有能量,簡稱能。

3、“能夠做功”是說做功的這種本領做功。不是正在做功或已經做功。

練習:

①高山上的靜止的石塊有能量嗎?

②任意兩個物體能量的多少可以比較嗎?

③關于能的概念,下列說法錯誤的是()

A、一個物體能夠做功,我們就說它具有能

B、正在運動的物體一定沒有能

C、沒有做功的物體一定沒有能

D、具有能的物體不一定在做功

4、能量單位:焦耳簡稱焦,符號。

活動二、關于能量的類型

1、請同學們觀察下列物體,歸納它們的共同特征:

a、滾動的小球

b、高掛在枝頭的&39;蘋果

c、壓縮變形的彈簧

d、高舉的重錘

e、拉長變形的弓

f、流動的水

分析:其中a、f是;b、c、d、e是;b、d都在高處,c、f發生了形變。我們就把b、d這樣的物體具有的能叫重力勢能,把c、f這樣發生彈性形變而具有的能叫彈性勢能。

2、總結概念:

動能是指。

重力勢能是指。

彈性勢能是指。

勢能就是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的總稱。

4、自我訓練:

(1)古詩文中有許多描述自然現象的優美詩句,如“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睆奈矬w學的角度看,滾滾奔流的長江水具有巨大的。

(2)“飛流直下三千尺,凝是銀河落九天”,流水具有。

(3)空中飛行小鳥具有。

(4)正在騎行的自行車車座具有。

(5)下列說法正確的()

A、空中飛行的炮彈具有重力勢能

B、徐徐降落的跳傘運動員只有重力勢能

C、高山上不動的石頭沒有重力勢能

D、勻速升起的國旗具有動能

活動三、動能大小影響因素的探究

演示課本圖15.4—2實驗,實驗可分三步:

①將同一個鋼球,從斜面不同高度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將木塊推動的距離。木塊被推動的距離不同,說明鋼球對木塊做的功不同。木塊被推動得越遠,表明鋼球的動能越。實驗說明:從不同高度滾下的鋼球,具有不同的動能。

②將質量相同的兩個鋼球,同時從斜槽的最高點和接近斜槽底部的位置釋放。從最高點滾下的鋼球能在水平槽上追上從接近底部滾下的鋼球。實驗表明從高處滾下的鋼球速度大。從而得到結論:物體的動能與有關,越大,物體的。

③換用不同質量的鋼球,從同一高度讓其滾下,讓學生觀察鋼球推動木塊的距離。從而得出結論:。

演示實驗之后,總結實驗結果:。

二、牛刀小試素質提升

1、機械能就是動能和勢能的總稱,單位:焦耳,符號:J

練習:空中飛行的皮球具有機械能是35J,其中皮球的重力勢能為18J,求皮球具有的動能是多少?

2、生活中的機械能:

(1)公路上的汽車為什么要限速?

(2)正在的行駛的客車為什么嚴禁乘客向外拋東西?

三、課后反思:

學習中,你有哪些收獲,還有哪些不足?

初三教案模板篇18

內容標準

知道春秋爭霸和戰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國時期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要求學生了了解春秋戰國起迄年代和春秋五霸、戰國七雄、商鞅變法等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①讓學生在“戰國七雄形勢圖”上填出七雄的地理位置,訓練識圖能力。

②講述商鞅變法的歷史故事,提高口頭表達能力。

③分析各國變法的成敗得失及其原因,培養歷史思維能力,樹立為振興中華而發奮讀書的信念。

④引導學生將西部地區歷史文化遺址的挖掘和保護與西部大開發聯系起來,培養現代意識。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①善于用人、納諫并進行改革是一些諸侯國得以強盛的重要原因。

②商鞅變法是戰國時期最重要的變法,它是時代變革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的需要。

③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它促進了四川成都地區的農業發展,成為歷史上先進的農業經濟之一。

教學要點

1.重點商鞅變法

2.難點講清楚商鞅變法是朝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統一大業需要。

〖教學分析

1.春秋時代

①講清東周概念、起迄年代及主要特征。

②分析春秋時期周天子與諸侯國地位的變化以及各諸侯國打出“尊王攘夷”旗號的原因,從而了解大國爭霸的歷史背景。

③介紹“春秋五霸”的兩種說法,拓寬學生的視野,并強調齊桓公是五霸中的首霸。

④強調爭霸戰爭是為爭奪土地、人口和霸權;爭霸戰爭給人民帶來無窮的災難;但爭霸戰爭體現了由分裂走向統一的趨勢;爭霸戰爭在客觀上促進了民族融合。

2.戰國時代

①結合“戰國七雄形勢圖”,向學生簡要介紹三家分晉的簡況,講清七雄的地理位置,并配合口訣“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央”,讓學生在短期內記住戰國七雄的方位,加強識圖能力的培養。

②“戰國七雄”的七個大國是同時并存的,與“春秋五霸”的五個霸主先后出現有所不同。

③“尊王攘夷”旗號的打出和收回,說明經過激烈的爭霸和兼并戰爭,周王室更加衰微,弱小的諸侯國相繼被吞并,在客觀上為秦的統一奠定基礎。

④強調戰國初期各國變法的原因和目的,并突出魏國的李悝變法以發展農業為主,楚國的吳起變法以強兵為主,而秦國商鞅變法的主要特征以法治國。

⑤分析越王勾踐之青銅寶劍為何在地下埋藏2000多年,依然非常鋒利?讓學生在課后上互聯網查找有關資料,得出結論(經鉻鹽氧化反應后,耐腐蝕,耐高溫)。

3.商鞅變法

①經濟和政治都比較落后的秦國,想要富國強兵,爭奪黃河中下游地區,進行了“以法治國”為主要特征的商鞅變法,因此商鞅變法是時代發展的需要,也是秦國強盛的需要。

②組織學生討論:商鞅變法廢除了哪些舊的制度?采取了哪些有利于經濟和軍事發展的措施?讓學生懂得:鼓勵農民開墾荒地,有利于經濟的發展;縣制的建立,有利于中央集權政治的鞏固。

③“治世不一道,便國不法古”代表了歷史進化論的觀點?!胺ㄖ恍?,自上犯之”是以法治國思想的體現。

④突出商鞅變法的曲折和艱難,使學生懂得改革不是一帆風順的,為改革而獻身的人是了不起的。

⑤評價商鞅變法的歷史作用。強調它是戰國時期最重要、收效最大的變法,秦國逐漸強大的關鍵在于商鞅變法,從而使學生理解順應歷史潮流的變法與改革是推動社會前進的強大動力。

⑥思考:各國變法的成敗說明了什么?使學生得出:善于用人、勇于改革是一個國家得以強盛的關鍵。將歷史與現實結合起來,闡述現代社會改革開放與人才培養的關系,充分發揮歷史學科的教育功能。

4.都江堰

①講清戰國時期四川成都平原的旱澇災害情況,突出都江堰開鑿的必要性。

②根據課文插圖,分析都江堰的地理位置和主要功能,強調都江堰是我國古代著名的水利工程之一,直到今天還在發揮巨大作用。

③討論:在我國西部地區有許多著名的歷史文化遺址,應如何發揮其作用?引導學生將歷史文化遺址保護同西部大開發聯系起來。

初三教案模板篇19

復習上節課的字詞導入。

(一)提問:

本文從文體上看,既是一篇演講辭,更是一篇議論性較強的文章。也就是議論文。議論文是以議論為主要表達方式,通過擺事實,講道理,直接表達作者的觀點和主張的常用文體。它不同于記敘文以形象生動的記敘來間接地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同于說明文側重介紹或解釋事物的形狀、性質、成因、功能等。它通常由論點、論據、論證三要素構成。那么什么叫“論點”?什么叫“論據”?什么又叫“論證”呢?

舉例引導:(舉班上學習成績較好的學生做例子)

小丘同學學習怎么樣?----------討論的問題

↓↓

小丘同學學習認真,成績好!????-----????????????????????-----你的看法,觀點

↑↑

小丘同學上次月考成績總分760分,排名第一。------依據,事實

(二)像上例中,你對某一個問題所持有的看法或觀點,在議論文中,就叫做“論點”。

用來證明你的觀點的材料和依據,就叫做“論據”。而運用那些材料和依據來證明你的觀點的過程和方法,就叫做“論證”。(板書議論文三要素)

(三)文章標題為“敬業與樂業”,那么,它是討論關于什么問題的呢?

試找出文中相關語句。(對職業應采取怎樣的態度)(課文第5段:今日所講,專為現在有職業及現在正做職業上預備的人——學生——說法,告訴他們對于自己現有的職業應采何種態度。)

針對這個問題,作者提出了怎樣的思想主張?(要敬業與樂業。)

(四)認真朗讀課文,思考:

1.文中除了談論“敬業”與“樂業”外,還談論了什么問題呢?(有業)(課文第3段:所以在講演正文以前,先要說說有業之必要。)

2.根據作者先后所談論的問題,將全文劃分層次,并概括層次大意。

第一層(1--5)有業;第二層(6--7)敬業;第三層(8)樂業。

(五)賞析第一層:仔細朗讀(1—5段)

1.作者在論證“有業之必要”時,找了哪些材料依據?

(1)孔子的話:“飽食終日,無所用心,難矣哉!”“群居終日,言不及義,好行小慧,難矣哉!”

(2)百丈禪師的故事:“一日不做事,一日不吃飯?!泵咳粘咸谜f法之外,還要自己掃地、擦桌子、洗衣服,直到八十歲,日日如此。

2.引用孔子的話和百丈禪師的故事,其用意是什么?

“不外證明人人都要有正當職業,人人都要不斷地勞作?!睆娬{“有業”是做人之本。

3.請你再為“有業之必要”列舉幾條理由。

(1)可以謀生,使自己在經濟上獨立,人格上自尊;

(2)使自己的身心有所安頓,不至于無所事事、煩悶無聊;

(3)從業過程中的困難,挫折,煩惱,是對意志和品性,能力和才干的鍛煉;

(4)有創造性的成就,更是對生命價值的肯定……

(六)課時小結

1.本節課時,主要是通過學生身邊的實際例子來引導學生理解議論文的三要素。

2.領會作者是怎樣一步步引導論證“有業之必要”的。

初三教案模板篇20

一、系統復習,夯實基礎

1、結束新課:在3月25號要把課講完.

2、根據考試內容和時間,擬訂切實可行的復習計劃,

第一是“梳理教材”。時間大約在3月28日—4月30日九年級的知識進行總的復習,每復習完就考試一次.再按照教材的編寫體系,以《中考說明》規定的考試內容為重點,提綱挈領地復習,此階段約占了整個復習階段的一大半時間,目的是使學生掌握教材中最基本的知識,同時對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教材的整體線索有一定的了解。

第二是綜合訓練,時間是在六月初,將六本書的知識有機融合,根據中考的具體要求,選擇若干題目進行一系列綜合訓練,目的是將第一階段古今中外的歷史知識進行綜合、形成能力。最后總結,在了解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進行相應的考試和復習.還要教他們怎樣做題和怎答題.

第三是查漏補缺。模擬測試,時間大約在6月8日—6月19日

——中考,根據訓練的情況,找出學生的薄弱環節,再進行講解、訓練,進一步鞏固知識、提高能力。

歷史復習內容較多,一共考六本書,但課時少,雖然《中考說明》規定了考試內容,但歷史知識是相互聯系的,因此我們必須合理地利用時間,全面地有重點地復習,這樣才能為學生奠定堅實的基礎。

二、抓住重點,加強訓練

六本書的內容很多,在復習時教師首先要全面系統地進行復習,同時又要有側重點,《歷史考試說明》里的.考查內容及要求,復習時這部分內容要強化。此外,我們認為八年級上冊第一、二、三、四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單元,九年級上冊第四、六、七單元,下冊第一、二、三、四、七單元是整個初中階段歷史復習的重點內容。對于上述內容,教學時要強調,平時的訓練要強化,對學生常犯的錯誤進行有針對性的訓練,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知識的能力。在最后還要進行歷年真題考試,讓學生對真題的了解.老師也可以看看歷年真題的考試方向.更加有針對性地復習.

三、注重應試能力的提高

基礎知識掌握了,能力提高了,還要提高考試、答題的能力。

(1)審題,在平日練習和考試過程中一定要仔細審題,題目問的是什么要弄明白,問什么就答什么.然后根據題目要求回答,千萬不能草草看一眼就解答。

(2)對課本內容一定要熟悉,我們對學生的要求是,做選擇題盡量不看書,材料題和問答題一定要看書。

(3)注意合理地安排考試時間.

76727 主站蜘蛛池模板: 锥形螺带干燥机(新型耙式干燥机)百科-常州丰能干燥工程 | 电线电缆厂家|沈阳电缆厂|电线厂|沈阳英联塑力线缆有限公司 | 大通天成企业资质代办_承装修试电力设施许可证_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_无人机运营合格证_广播电视节目制作许可证 | TwistDx恒温扩增-RAA等温-Jackson抗体-默瑞(上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断桥铝破碎机_发动机破碎机_杂铝破碎机厂家价格-皓星机械 | 交联度测试仪-湿漏电流测试仪-双85恒温恒湿试验箱-常州市科迈实验仪器有限公司 | 北京成考网-北京成人高考网 | 步进驱动器「一体化」步进电机品牌厂家-一体式步进驱动 | 楼承板-开口楼承板-闭口楼承板-无锡海逵 | 低温柔性试验仪-土工布淤堵-沥青车辙试验仪-莱博特(天津)试验机有限公司 | 机械加工_绞车配件_立式离心机_减速机-洛阳三永机械厂 | 房间温控器|LonWorks|海思 | 特种阀门-调节阀门-高温熔盐阀-镍合金截止阀-钛阀门-高温阀门-高性能蝶阀-蒙乃尔合金阀门-福建捷斯特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组织研磨机-高通量组织研磨仪-实验室多样品组织研磨机-东方天净 传递窗_超净|洁净工作台_高效过滤器-传递窗厂家广州梓净公司 | 防火窗_耐火窗_防火门厂家_防火卷帘门-重庆三乐门业有限公司 | 照相馆预约系统,微信公众号摄影门店系统,影楼管理软件-盟百网络 | 证券新闻,热播美式保罗1984第二部_腾讯1080p-仁爱影院 | 宠物店加盟_宠物连锁店_开宠物店-【派多格宠物】 | 商标转让-购买商标专业|放心的商标交易网-蜀易标商标网 | 广州小程序开发_APP开发公司_分销商城系统定制_小跑科技 | 岸电电源-60HZ变频电源-大功率变频电源-济南诚雅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空调风机,低噪声离心式通风机,不锈钢防爆风机,前倾皮带传动风机,后倾空调风机-山东捷风风机有限公司 | 渣油泵,KCB齿轮泵,不锈钢齿轮泵,重油泵,煤焦油泵,泊头市泰邦泵阀制造有限公司 | 818手游网_提供当下热门APP手游_最新手机游戏下载 | 高通量组织研磨仪-多样品组织研磨仪-全自动组织研磨仪-研磨者科技(广州)有限公司 | 西门子伺服电机维修,西门子电源模块维修,西门子驱动模块维修-上海渠利 | 包装设计公司,产品包装设计|包装制作,包装盒定制厂家-汇包装【官方网站】 | 采暖炉_取暖炉_生物质颗粒锅炉_颗粒壁炉_厂家加盟批发_烟台蓝澳采暖设备有限公司 | 蒸压釜-陶粒板隔墙板蒸压釜-山东鑫泰鑫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挖掘机挖斗和铲斗生产厂家选择徐州崛起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钢制拖链生产厂家-全封闭钢制拖链-能源钢铝拖链-工程塑料拖链-河北汉洋机械制造有限公司 | 数控专用机床,专用机床,自动线,组合机床,动力头,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江苏海鑫机床有限公司 | 球形钽粉_球形钨粉_纳米粉末_难熔金属粉末-广东银纳官网 | 德国BOSCH电磁阀-德国HERION电磁阀-JOUCOMATIC电磁阀|乾拓百科 | 活性炭-果壳木质煤质柱状粉状蜂窝活性炭厂家价格多少钱 | 德国BOSCH电磁阀-德国HERION电磁阀-JOUCOMATIC电磁阀|乾拓百科 | 真空泵厂家_真空泵机组_水环泵_旋片泵_罗茨泵_耐腐蚀防爆_中德制泵 | 创客匠人-让IP变现不走弯路 | 阴离子_阳离子聚丙烯酰胺厂家_聚合氯化铝价格_水处理絮凝剂_巩义市江源净水材料有限公司 | 赛默飞Thermo veritiproPCR仪|ProFlex3 x 32PCR系统|Countess3细胞计数仪|371|3111二氧化碳培养箱|Mirco17R|Mirco21R离心机|仟诺生物 | 二手光谱仪维修-德国OBLF光谱仪|进口斯派克光谱仪-热电ARL光谱仪-意大利GNR光谱仪-永晖检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