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
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篇1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使學生了解北京的位置、面積等及自然環境特征,并能對北京的位置做出簡要評價;
2.使學生了解北京的歷史文化傳統,掌握北京的城市職能和未來發展方向。
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整理資料的能力;
2.使學生掌握了解一座城市的基本方法和思路。
德育目標
通過本節學習,加深學生對祖國悠久歷史、深刻文化底蘊的認識,進一步培養學生的愛國之情。
●教學重點
1.北京市的自然地理特征、歷史文化傳統和城市職能;
2.北京市的未來發展方向。
●教學難點
1.北京市地理位置的評價;
2.北京市城市建設中存在問題及解決措施。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啟發式講述法。
●教具準備
多媒體展示臺、景觀圖片等。
●課時安排
二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在上冊書中我們學過了我國的行政區劃,請大家回憶我國共劃分幾級行政區劃?級別的有多少個?分哪幾類?
提問,學生回答。(略)
講述:我國幅員遼闊,面積廣大,為了經濟發展和管理方便,共劃分了三級行政區劃,其中級別的共34個。分別為直轄市4個,省23個,自治區5個,特別行政區2個。那么,大家知道在這34個省級行政區中,政治地位最重要的是哪個嗎?
學生齊答:北京
對,北京。北京簡稱京,是我們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大家對北京了解多少?有誰去過北京?請舉手。好,我們請__同學給大家介紹他所了解的北京。
學生介紹。(略)
通過剛才幾位同學的介紹,我們大家對北京有了一些印象,但還不全面、不系統。今天我們就來深入了解、認識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板書:第六章 認識省級區域
第一節 全國政治文化中心——北京
[講授新課]
北京之所以成為全國的政治文化中心,與它的位置、范圍、地理環境等密不可分。
學生活動:請大家閱讀圖6.1“北京市略圖”和圖6.3“北京城區的地理位置”,以及相關文字內容。
分析、討論、回答以下問題:(在屏幕上打出)
1.北京市的地理坐標;
2.北京市在什么部位與哪幾個省區相鄰?
3.北京市的地理位置有什么優越性?
4.北京市及其周圍的地形地勢有什么特點?
5.北京市屬哪種氣候類型?有什么特點?
6.流經北京市的河流有哪幾條?
7.北京市的對外交通有什么特點?
學生討論:(以四人小組為單位)教師巡回參與指導。(根據時間要求,可安排1、2組討論1、2題,3、4組討論3、4題等)
提問,小組代表回答,組員補充。(略)
板書:一、北京概況
位置、面積、人口
歸納講述:北京市位于華北平原北部,東部距渤海150 km;東南臨天津市,其余三面被河北省包圍。北京市的地理坐標為40°N,116°E。
北京市面積1.68萬km2,現有人口1382萬人(2000年)。
板書:二、北京的自然地理特征
1.地形(板書)
指圖(顯示北京市地形圖)講述:北京的地勢西北部和東北部三面環山(板書),地勢較高。西部的山地總稱西山,是太行山的余脈,由幾條東北—西南走向的褶皺山嶺組成。門頭溝西部的靈山海拔2303米,是北京的峰。北部山地屬燕山山脈,統稱軍都山。聞名世界的萬里長城沿著燕山山脈蜿蜒起伏,雄偉壯麗。越山地,北與內蒙古高原相連,西與黃土高原銜接。在重疊的群山之中,由于河流侵蝕,形成了不少隘口,自古以來就是人們南來北往的必經之地。
北京的東南是華北平原(板書)的一部分。由于靠近燕山和太行山,平原大部分為山麓沖積扇。北京城就位于永定河的脊部。平原東南地勢低洼,屬于沖積平原,整個平原自西北向東南平緩傾斜。
板書:2.北京的氣候
(顯示北京市氣溫曲線和降水柱狀圖)
講述:北京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季風氣候。冬季寒冷干燥(板書)夏季高溫多雨(板書),春秋短,冬夏長,年平均降水量609 mm。
北京的春季氣溫回升迅速,多風;夏季當東南季風來臨時,形成7~8月間的高溫多雨天氣。夏季降水占全年的70%,對農業生產極為有利;秋季云淡、天高、氣爽,為北京最舒適的季節;而冬季則盛行西北風,經常出現大風、降溫、寒冷、干燥天氣。
板書:3.北京的河流
講述:北京市的河流屬海河水系(板書)。永定河、溫榆河和潮白河是全市三條大河,分別自西北和東北向東南流入天津,匯入海河,最終流入渤海。
注:以上各部分內容的講述順序可在學生回答了相應問題之后,內容的詳略程度視學生接受程度和時間而定。
在了解了北京的自然環境以后,我們來看作為一國之都的北京的交通。
板書:三、北京的對外交通
講述:(大屏幕顯示北京市交通圖)北京市的對外交通十分便利。北京是全國的鐵路樞紐。有京滬、京九、京哈—京廣、京包—包蘭等密集的鐵路網;北京市還是中國的航空港之一,有多條國際航線通向世界各地;北京的公路密度也是全國的,有多條高速公路連接(全國各地);北京雖地處內陸,但東距大海只有150千米。
綜上所述,我們就可以分析概況出北京市位置的優越性。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講述:北京位置的優越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1.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優越。北京地處中緯度暖溫帶,地處內陸但距海不遠,這樣的位置使北京有適合城市發展的冷熱、干濕都適中的氣候優勢。
2.戰略位置優越。北京的地形地勢決定了北京市戰爭年代易守難攻,和平年代適宜經濟發展、城市建設。
3.經濟區位優越。北京西部背靠我國黃土高原的能源、原材料基地,南鄰糧、棉、油等物產豐富的黃淮海平原,北抵我國的牧區內蒙古牧區,這些區域為北京市的經濟發展、城市建設和人民生活奠定了堅實的物質基礎。
承轉:正是由于北京的地理位置優越,所以北京自古就是我國的戰略重鎮,金、元、明、清先后在此建都,新中國成立后,又一次定都北京。
提問:作為一國之都,北京最重要的職能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講述:(板書)四、北京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
活動:請大家閱讀課文和圖6.2、6.4,看看從哪幾個方面可以說明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中心。
提問,學生回答,略。
歸納:北京是中國的政治中心。中國的權力機構——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國的行政機關——國務院以及黨中央等在北京。
北京是我國的文化中心。北京有北大、清華、人大、中科院等數百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機構,還有眾多的體育場館,各類博物館,眾多文藝團體等。
北京是中國重要的國際交往中心。北京有許多外國大使館、國際組織代表機構,海外企業代表機構,外國新聞駐京記者站等國際交往機構,各種國際會議也在此頻繁召開。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主要了解了北京的位置、地形、氣候等地理環境特征,知道北京位置優越,掌握了北京的城市職能是我國的政治文化中心和國際交往城市。北京作為中國的首都,已經成為中華兒女最向往的地方。
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篇2
第六節巴西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
2、根據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3、根據地圖和資料聯系巴西自然條件討論該國如何開發
利用和保護熱帶雨林
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資料,讓學生討論、比較
情感與價值觀:使學生樹立熱愛自然、保護自然的觀點
重點:亞馬孫平原和亞馬孫河流
難點:巴西資源的開發利用和學生運用資料分析問題的能力
關鍵:巴西的位置
導入新課:出示七年級上冊的“面積人口居世界前10位的國家”,請學生運用地圖回答:a各個國家分別位于那個大洲?b南美洲人口和面積居第一位的是哪個國家?從而導入新課。
播放亞馬孫河的錄象材料。
1、亞馬孫河
在圖8-51上找到亞馬孫河,并找到他的源地、入海。
將亞馬孫河的流量、長度流域面積與其他三條大河比較,得出結論:亞馬孫河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
討論:亞馬孫河水量巨大的原因?
小結:發源于安第斯山脈,注入大西洋是世界上水量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長度僅次于尼羅河,居世界第二位。
2、亞馬孫平原和熱帶雨林氣候區
在8-51圖上找到亞馬孫平原并觀察他的范圍,說明他是世界上的平原。并看圖說出他的范圍,在組內交流。
小結:亞馬孫平原西起安第撕山麓,東到大西洋是世界上面積的平原。
讀8-51圖分析亞馬孫平原的緯度位置,思考:該地的氣候類型是什么氣候?此中氣候條件下的植被是什么?
小結:亞馬孫平原分布著世界上面積的熱帶雨林。這里有世界“動植物王國”之稱。
討論:亞馬孫平原的熱帶雨林有哪些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閱讀材料“地球之肺”
說明:熱帶雨林的生態效益和環境效益
過渡:巴西的地形除了平原,還有什么類型的地形?
3、巴西高原
①引導學生觀察8-51上的巴西高原的范圍,并與亞馬孫平原比較。
②從緯度位置和地形的角度分析巴西高原的氣候特點
③小結巴西高原的地形構成:約1/3的亞馬孫平原和2/3的巴西高原構成了巴西
小結:由亞馬孫河沖積而成的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構成的巴西,它的面積和人口均居世界第五位,是南美洲的國家。
課堂活動:
(1)、世界上面積大于巴西的國家有那些?
(2)、填表比較亞馬孫平原和巴西高原的氣候
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篇3
課題名稱:第一章
第一節中國的疆域(1課時)第二節中國的行政區劃(2課時)
課型:一、二課時新授課第三課時復習課
課程標準:
1、運用地圖說出我國的地理位置及其特點。
2、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在地圖上指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說明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
3、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他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活動建議:
1、在地圖上計算出我國大致的東西經度差和南北緯度差,并依次來說明我國經度與緯度跨度大;分析我國相對于亞歐大陸和太平洋的具體位置。
2、開展我國省級行政區拼圖游戲。
內容分析:
我們偉大的祖國幅員遼闊,人口眾多,山河壯麗,氣候類型多樣;物產富饒,有悠久的歷史和燦爛的文化。學好中國地理,了解中國國情,是我們每個華夏兒女應具備的基本文化素質。本節課就是從疆域和行政區劃兩方面來闡述,介紹了我國的范圍、位置、鄰國、臨海,以及劃分的34個省級行政單位,通過學習,做到基本的了解,為以后學習打好基礎。
學情簡析及學法指導:
例如臨海、鄰國、34個省級行政區劃等內容,學生在日常生活中已有了不同程度的了解,內容的學習并不困難。在學習中國的地理位置有何優越性時,指導學生學會評價地理事物;學習34個省級行政區、陸上鄰國時,可指導學生總結內容,運用口訣記憶法。
重點:
1、中國的緯度位置、海陸位置及其優越性。
2、中國的領土四至點、面積、臨海、鄰國。
3、我國劃分的34個省級行政區、簡稱、省會。
難點:
在我國政區圖上準確找出34個省級行政區,記住它們的簡稱和行政中心。
策略和方法:
講述法、談話法、討論法、比較學習法、讀圖指導學習法
教學媒體:
《中國政區圖》掛圖及拼圖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A引入新課,向學生簡要介紹中國地理部分的知識結構,以及學習時注意的問題。
B根據上學期的知識,學生回憶中國國土面積及在世界各國的位次。
C讀《中國疆域圖》,找出我國領土的最東、最西、最南、最北的四至點。
D運用比例尺的知識,量算我國東西、南北跨越的大致距離。察看經緯度,估算我國東西、南北跨越的經緯度。
E分析中國的地理位置,并說說中國地理位置的優越性。
(教師學法指導,學生分組討論。)
學法指導:學會評價地理事物
經濟效益對人類活動的有利方面
地理事物→社會效益→
生態效益對人類活動的不利方面
分析我國的地理位置的優越性,從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兩方面。
1)海陸位置:與蒙古、日本兩國相比,我國是個海陸兼備的國家。隨之對降水、農業、海洋資源的利用、港灣對海上交通的發展、與亞歐大陸其他國家的直接往來等產生影響。
2)緯度位置:看圖估算出南北大致的緯度,所處的溫度帶。與俄羅斯、巴西相比,我國跨緯度大,氣候不同,對農業產生影響,適合發展多種農業經濟。
F通過查閱地圖,讀出我國的四個瀕臨的海洋,簡介兩個內海,陸上相鄰的15個國家,隔海相望的6個鄰國,記住它們的位置。
學法指導:口訣記憶法
記憶我國15個鄰國,可讓學生分組編口訣,記憶起來順口,記得又牢固,長久不會忘記。選出較好的全班展示。
東朝鮮,北蒙古
東北、西北俄羅斯
西部哈吉塔阿巴
西南印度尼錫丹
南部還有緬老越
課后作業:地理填充圖冊P1—P4
(第二課時)
復習提問引入新課
講授新課:
A
結合課文的“閱讀”,讓學生們根據學過的歷史知識,說說我國歷史上的行政區劃。并根據自身實際情況,說說學校所在地的行政區劃。(__省
__市__區)
B學習課文中的三級行政區劃,尤其是我國的省級行政區劃。
學法指導:口訣記憶法
a兩湖兩廣兩河山b“三字經”
五江二寧青陜甘京津滬、黑吉遼,內蒙古、晉陜甘;
云貴西四北上天青新寧、冀魯豫,蘇浙皖、湘鄂贛;
內重臺海福吉安川黔滇、桂粵閩,藏瓊臺、渝澳港。
還有港澳好河山
C由學生思考口訣的含義,稍作解釋。然后利用三分鐘時間,學生熟背口訣,領會含義。
D檢驗學生學習成果,由學生互相考察。
E在“三字經”中,涉及到簡稱知識。指導學生觀察課本P8表,看是否能發現簡稱是如何的來的。
總結:a省區名的原字b河名c山名d古代地名、國名
F平時學生已多少有一些省會的知識,提問幾個,了解學生掌握情況。
課堂練習:在《填充圖冊》中填注省級行政區的名稱、省會(先填會的,不會的用鉛筆填)。
課后作業:1)準備中國行政區拼圖(自制、購買均可),下節課用。
2)記憶34個省級行政區的名稱、位置,以及其省會、簡稱。
(第三課時)——以復習鞏固為主
猜猜看!
1、知識點競猜:a我國第一大島b我國第二大島c我國最大的群島
d我國領海寬度e我國所在的半球(東西、南北)f我國陸上國界線長度g我國大陸海岸線長度h
我國有幾個陸上鄰國i我國有幾個隔海相望的國家j我國位置最東的省區k我國位置最西的省l
我國位置最北、最南的省分別是m我國面積最大的省n我國人口最多的省o全國分哪三級行政區劃p
北回歸線穿過的省
2、中國之最能力競猜:
a緯度最高的省b緯度最低的省c跨經度最廣的省
d跨緯度最廣的省e鄰國最多的省f臨省最多的省
3、地理謎語:猜猜是哪一個省級行政區或那個省級行政區的中心?
A船出長江口B寶地C碧波萬里D銀河渡口E千里戈壁F四季如春
G久雨初晴H大言不慚I急來報佛腳J帶槍的人K兩個胖子
拼拼看!
用自治或購買的省區拼圖,練習。并在組內和班級進行競賽。
(利用課外活動課時間,選拔進行級部拼圖大賽)
填填看!
將《地理填充圖冊》中未完成的1、2節內容填上,并自評。
課后作業:《地理填充圖冊》中的作業整理并交上
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認識東、南、西、北四端點,知道我國的領土面積和瀕臨的海洋,認識我國既是陸地大國也是海洋大國,并能運用地圖找出我國的鄰國和瀕臨的海洋。
過程與方法: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比較法說明我國的領土大小和鄰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關心我國的基本地理國情,培養學生的領土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記住我國的領土面積,認識我國的鄰海。
教學難點:認識我國疆域的優勢。
教學方法
運用地圖分析法和情境教學法。通過創設情境讓學生思考、分析我國的疆域優勢。
教學工具
PPT,地圖
教學過程(雙邊活動)
(師)導入:同學們還記得上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內容嗎?我們一起來看向這幅世界地圖,想一想,回憶一下,待會請一個同學來回答。(播放世界地圖)
(生)回憶所學知識,回答問題:學了我國的地理位置,我國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大部分地區位于北溫帶,位于亞歐大陸的東部和太平洋的西岸。
(師)不錯,上節課我們學習了我國的所處的半球位置、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知道我國是一個既鄰海又有廣闊大陸的國家,我國的地理位置非常的具有優越性。接下來的這節課,讓我們進一步了解我們的祖國,并探究一下為什么說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
教授新課:請看地圖冊上的中國地圖,并從中找出我國的最東端、最西端、最南端和最北端,將它標出來,寫下經緯度坐標。(播放中國地圖)
同學們都找好了嗎?那個同學能起來分享一下你找到的點,看看是否和大家一致。
(生)閱讀地圖冊,圈點分享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即135°5′E附近;最西端在烏孜別里山口即73°40′E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即53°31′N,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即3°52′N附近。
(師)在ppt上展示我國的東西南北四端,再一次強調我國四端的位置,我國的最東端在烏蘇里江匯入黑龍江的交匯處,最西端在烏孜別里山口附近,最北端在黑龍江省漠河附近的黑龍江江心,最南端在南海的曾母暗沙。
計算一下我國的最北端和最南端的緯度差,最東端和最西端的經度差。
(生)東西經度差是61°25′,南北緯度差是49°39′。
(師)我國的東西經度差達到60°,這么大的差距,到底會產生什么奇特的現象呢?讓我們一起來探究一下。(播放烏蘇里江和帕米爾高原在同一時間點上,所拍下的景色)
同學們請看屏幕,同是北京時間6點,烏蘇里江江面已灑滿金色的陽光,而帕米爾高原上還是滿天星斗的漫漫黑夜。這是為什么呢?那個同學能告訴我。(提示:這就需大家回顧以前學的地球知識,地球的形狀和地球的自轉方向)
(生)回答:因為地球是球形的,任何時刻,太陽光不能全部照亮整個地球,只能照亮地球的一半;地球的自轉方向是自西向東,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太陽光先照射到烏蘇里江。
(師)因為地球的自轉運動,總是東方先迎來日出,不同經度的地方出現了時間的差異,且經度差越大,時間的差距越大。烏蘇里江在帕米爾高原的東邊,所以烏蘇里江先日出,又因為兩地的經度差達到60°,這占了地球經度的六分之一,地球自轉一周是24小時,如果拿360°來平均分開的話,也即是說每15°經度差就是一個小時,所以帕米爾高原與烏蘇里江在時間差上相差了4個多小時,這也不難解釋烏蘇里江已金光燦燦,而帕米爾高原還是黑夜了。出國的人們常說的“倒時差”,也是因為經度差而引起的時間差。
以上就是我國東西跨經度大的其中一個表現。除了經度差距大外,我們還計算出了我國的南北緯度差也接近50°,這差距也是非常大的了。我們知道經度影響時間差,那么緯度呢?大家想一想緯度會影響什么?氣候五帶是根據什么來劃分的?
(生)回答: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
(師)氣候五帶是根據獲得的太陽熱量的多少劃分的。不同的緯度地區獲得的太陽能不同,低緯地區獲得太陽能比高緯地區獲得的要多,所以緯度會影響獲得的太陽能的數量,也即是影響氣候。冬季,位于熱帶的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天氣依然非常炎熱,樹木蔥郁,而黑龍江地區已經是白雪皚皚了。這個氣候差異對于身在廣州的我們可是深有體會的了,冬季的時候你們只能坐在電視前看著北方的孩子在玩雪仗了。
現在,同學們是不是覺得我國的疆域很遼闊?那誰知道我國具體的領土面積是多少嗎?在世界的排名是第幾位?
(生)回答:我國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排世界第三位。
(師)對,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僅次于俄羅斯、加拿大,居世界第三位,與歐洲的面積差不多。大家記住了,是陸地領土面積約960萬平方千米,因為領土包括陸地領土和海域領土,但在這里,你們只需特別記住陸地領土的面積。陸地面積這么大,那邊界線肯定也不會太短了,據測算,我國陸上國界線長達2.2萬多千米,這么長的邊界,那鄰居肯定不少了,同學們按照順時針或逆時針找出我國的陸上鄰國有那些,一共有多少個?并將找到的國家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發放自制圖標,播放我國疆域與鄰國地圖)
(生)閱讀地圖,查找資料,回答:按照逆時針,我國的鄰國依次是朝鮮、俄羅斯、蒙古、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塔吉克斯坦、阿富汗、巴基斯坦、印度、尼泊爾、不丹、緬甸、老撾、越南,共有14個鄰國。
(師)除了陸地領土外,我國還有300多萬平方千米的海域領土,我國的領海范圍是從領?;€起算,向海上延伸到12海里。接下來讓我們認識一下我們的海域,請看地圖,從北到南,分別找出我國瀕臨的海洋和島嶼。把找到的海域也填到地圖上相對應的位置上。
(生)從北到南,依次為渤海、黃海、東海、南海;
(師)我國的大陸海岸線長1.8多萬千米,所以鄰近的海洋也會比較多,其中被遼東半島和山東半島包圍的渤海,以及雷州半島和海南島之間的瓊州海峽,是我國的內海。除了四大海外,臺灣東岸直接瀕臨太平洋。近海還分布著我國的島嶼——臺灣島、第二大島——海南島,還有黃渤海諸島,東海上的舟山群島,南海上的東沙群島、西沙群島、中沙群島、南沙群島等從多島嶼。
與我國隔海相望的國家,順時針從北到南依次是韓國、日本、菲律賓、馬來西亞、文萊、印度尼西亞。其中朝鮮和越南與我國既陸上相鄰也隔海相望。
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海域面積約為陸地面積的三分之一,擁有漫長的國界線和海岸線以及眾多的鄰國,現在是不是可以證明我國是一個海陸兼備的大國了?
我國既是一個陸地大國,也是一個海洋大國,是一個疆域遼闊的國家,上節課我們探究了我國所處的地理位置所具有的優勢,知道我國地理位置優越,這節課則讓我們一起來探討疆域遼闊有哪些優勢?翻到教材第6頁,小組討論,補充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待會請小組派代表回答。
總結: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我國東西時間差異大,南北氣候差異顯著,以及我國的陸地領土面積約為960萬平方千米、有14個陸上鄰國和6個隔海相望的國家,從北到南瀕臨的海域依次是渤海、黃海、東海、南海,并分析我國疆域遼闊的優勢。
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篇5
[提問]長江上、中、下游各具特點,了解了這些特點,你認為長江對人類的作用主要有哪些?
[學生討論]略
[小結]長江最主要的作用就是灌溉、航運、發電。
[板書]三、長江的利用和保護
[轉折]我們一起來看看灌溉的成果。
[出示圖表]長江流域各方面占全國的比重
面積1/5
人口1/3
稻谷70%
棉花1/3
淡水魚60%
輕工業產品1/2
工農業生產總值2/3
[解釋]長江流域面積只占全國的1/5,但其他各項都超過1/5,尤其工農業總產值占全國的2/3,其中稻谷、淡水魚的比重超過了一半,所以說長江中下游地區是的“魚米之鄉”。這些都是長江給我們帶來的好處。
[補充]長江的通航里程達7萬多千米,占全國內河通航里程的2/3。在航運方面的運量可以相當于14條京廣鐵路的運量,在世界上也是極為罕見的,自古以來就是我國東西航運的大動脈,被譽為“黃金水道”。
[板書]1、“黃金水道”
[補充]但是目前的航運量還只相當于一條京廣鐵路的運輸量,只開發了其通航能力的1/14。長江水系的通航里程是密西西比河的1.6倍,而運力只是它的1/5;長江的流量是萊茵河的10倍,運力卻只是它的1/10。由此看來,長江還大有潛力可挖。
[轉折]既然上游地區水能資源豐富,我們如何來利用它?(發電)
[板書]2、“水能寶庫”
[講解]長江是我國水能資源最豐富的河流,全流域蘊藏量2.6億千瓦,占全國水能總量(6.67億千瓦)的40%。新中國已經建成許多水利樞紐和大中型水電站。
[學生活動]在“長江流域水系圖”上找到葛洲壩和三峽等水利樞紐。
[講解]葛洲壩號稱長江第一壩,是目前我國的水利樞紐,發電能力270萬千瓦,相當于1949年全國發電量的3倍。但是,現在的開發利用率還不足5%。規模更大的長江三峽工程建成后將成為世界上的水電站(發電量將為葛洲壩發電量的6倍,約1820萬千瓦,遠大于伊泰普水電站的1260萬千瓦)。
[補充]建好三峽工程以后,長江三峽水位提高,萬噸船隊可以到達重慶,運力可以提高5倍。運輸成本可以降低35%,同時,水庫調節,下游的枯水期水位提高(3000立方米/秒——5000立方米/秒),使之成為真正的“黃金水道”。
[播放錄像]三峽工程簡介
[討論]三峽工程的主要作用有哪些?(防洪、發電、航運、養殖、供水、環保等)
[轉折]長江有哪些不利的方面?(洪水)
[播放錄像]1998年長江洪水
[板書]4、防洪是目前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提問]為什么長江發生洪災的頻率越來越快?
[學生發言、老師補充]
1)近年來長江流域由于上、中游山區亂砍濫伐森林的現象比較嚴重,植被遭到破壞,含沙量不斷增多,水位上升,這是導致洪澇等自然災害不斷加劇的根本原因。據分析,今年洪水的特點是“中水量,高水位,大災害”,高水位運行時間長達兩個多月。據調查,在今年抗洪其間,岷江的江面上還漂著剛砍伐下來的樹木。
2)人與水爭地,使長江流域受水面積不斷減少是又一個重要的原因。(可以找一些關于圩垸的資料)盲目圍湖圍江造田、建廠建鎮建民垸等,使河道變窄,湖泊萎縮是災害頻繁的又一重要原因。據統計,僅長江通江湖泊的面積已減少了567億立方米,相當于三個三峽水庫的實際庫容量。
3)長江中下游地勢過于低平。(結合前面的“長江干流剖面圖”)
4)天氣的異常。
[追問]可見,長江的洪水有它的自然原因,但更重要的是人為原因。面對這種局面,我們應該怎樣來防洪、治洪呢?
[學生發言、老師歸納補充]
改善長江上游的生態環境,最近又全面無條件停止在上游山區砍伐森林,關閉現有木材市場,在原森林采伐區大力植樹造林,保持水土。
大力整治荊江,疏浚與固堤并重,分洪蓄水結合。1954年以來,我國政府多次戰勝洪災,保證了荊江大堤的安全。
修建水庫,調節水量。三峽地區建庫后,可以控制川江向荊江河段下泄洪水來量的95%。
下游地區退耕還湖。
總之,對于長江的水患,我們治理方針是以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整治。防洪方法有很多,根本在于植樹造林,保持水土,恢復生態平衡。
[小結]今天我們學習了長江的開發利用和保護。長江的水文特征要受到(地形、氣候、植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同時,特征又直接影響我們的開發利用和治理保護:正因為長江是祖國第一大河,中下游又流經平原地區,因而成為“黃金水道”;又因為上游流經三級階梯,使之成為巨大的“水能寶庫”;而中游的“曲流”和中上游的植被破壞,使防洪成為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板書設計
三、利用和保護
1、“黃金水道”
2、“水能寶庫”
3、防洪是綜合治理長江的首要任務
探究活動
“長江洪水治理”模擬研討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通過分析討論,認識到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并找出合理有效的解決措施;同時培養學生人地協調的觀念;樹立“解決一個具體問題,要涉及方方面面”的意識。
活動措施:將班里的學生分為幾個小組,分別扮演長江沿岸的居民(城市的和農村的)、政府官員、長江沿岸的企業代表等,一起討論長江洪水的形成原因和解決措施。分為不同河段的,便于對更細致的問題進行研究。
“長江三峽的利弊分析”辯證會
活動目標:使學生對三峽工程的建設有更深入的了解,同時對三峽工程形成辨證的認識。
活動措施:先安排學生查找關于三峽工程的資料,然后按照學生的意見分成兩派(“利大于弊”或“弊大于利”),雙方進行辯論交流。注意:要說出理由。
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指導學生讀西北地區地形圖,找出西北地區的范圍,并指出本區主要地形組成和主要地形區。
2.運用地圖,讓學生掌握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了解該區干旱的表現、形成的原因及變化規律。
3.分析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對農牧業生產和人們生活的影響。
4.理解人們在干旱環境下,如何因地制宜地利用自然條件。
教學重難點
分析西北地區以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及其對農牧業的影響。
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一.由位置聯想景觀導入新課
1.由區域名稱描述大致位置。
2.聯想該區景象:“天蒼蒼,野茫茫,風吹草低見牛羊”、黃沙漫漫。
3.設問:是什么造就西北地區如此獨特的自然景觀呢?這節課我們就從西北的自然環境來尋找一下答案。
新課講授:
二.草原和荒漠
(一)地形與位置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圖,找出主要山脈,指導學生概括西北地區的位置范圍,概括出本區的位置特點(從緯度、海陸、相對位置分析)。
2.歸納:該區大致位于大興安嶺以西,昆侖山-長城-阿爾金山脈以北。本區深居內陸,位于我國北部和西北邊疆,屬于內陸地區。該區面積廣大,包括內蒙古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甘肅省大部和寧夏北部。
3.多媒體展示中國地勢三級階梯圖、西北地形圖,指導學生認識該區所處階梯及大致海拔,分析西北主要地形及主要地形區。
4.歸納:該區主要位于第二階梯,地形以高原、盆地為主,東部內蒙古高原,西部“三山夾兩盆”。
5.那么,西北的位置特點(遠、高、阻、廣)對氣候有什么樣的影響呢?
(二)氣候特點與景觀分布
1.展示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并提問:西北地區降水的大致范圍?
2.小結:西北氣候特點——干旱。
3.完成P73——P74活動。
4.歸納:西北地區自然景觀由東向西變化為: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5.提問:那么造成西北地區自然景觀差異的原因是什么呢?
6.學生回答:深居內陸,離海洋遠,降水少,越往內陸走降水越少
7.教師小結:對,由于西北地區深居內陸,離海洋遠,水汽難以到達,所以造成西北地區干旱的自然特征。
8.轉承:干旱的氣候對該區的河流產生直接的影響。
(三)河流
1.多媒體展示西北地區景觀圖,讓學生體會干旱的自然特征。
2.教師歸納:西北地區氣候屬典型的溫帶大陸性氣候,冬季嚴寒干燥,夏季高溫,降水較少。干旱是本區最大的特點,這里河流少、短、多內流河,其中塔里木河是最長的內流河。
3.承轉:那么,干旱的自然特征對西北地區的農牧業有什么影響呢?
三.牧區和灌溉農業區
(一)牧區
1.教師講述:西北地區比較干旱,水資源貧乏,降水難以滿足農作物生長的需要,只能滿足牧草的生長需要。因此西北地區畜牧業發達,是我國重要的畜牧業基地。
2.讀圖8.5,找出本區的主要牧區及代表性畜種。
3.讀圖8.5,找出賀蘭山,引導學生分析西北牧區的地區差異.
4.小結:賀蘭山以東,草原草場;以西:高山牧場。
5.教師引導學生閱讀“可移動的房子——蒙古包”,了解牧民生活居所的特點,理解干旱的自然環境對人們生活的影響。
6.設問承轉:在這樣干旱的環境下,是不是除了發展畜牧業,就沒有種植業了呢?
(二)灌溉農業區
1.教師講述:水是農業發展的基本自然條件,西北地區水源成為發展農業的制約因素,西北地區那些地方可以發展種植業呢?
2.讀圖8.7,找出有水的平原的地區,思考:水源來自哪里?
3.教師歸納:河水、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
4.讀圖8.8和圖8.9,認識西北的四個主要灌溉農業區:寧夏平原和河套平原可以引黃河水灌溉,農業發達,有“塞上江南”之稱;,甘肅河西走廊和新疆高山山麓的綠洲利用高山冰雪融水、地下水發展農業。
5.承轉:什么季節冰雪融水最多,當地人民又是怎樣利用的?
6.結合P76-77活動,認識西北地區綠洲農業生產所依賴的水利工程——坎兒井。
7.講述:水渠修建利用山麓的坡度,讓地下水順坡而下;暗渠的修建,可以避免寶貴水資源的大量蒸發;豎井便于人們疏通水渠??矁壕媸潜Wo灌溉、節約用水、防止蒸發的一種好方式。
8.承轉:雖然水源有限,但西北也有發展農業的有利條件,讀圖8.10、圖8.11,了解西北特有光熱條件和農產品特點。
9.小結:西北地區發展農業的有利與不利條件。
【活動】認識西北地區的景觀變化規律及原因
1.讀圖8.4,將照片與拍攝地連線。
2.分析造成本區景觀變化的原因。
【活動】認識坎兒井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1.讀圖8.12,8.13,觀察坎兒井的構造。
2.讀圖8.13,認識坎兒井的構造原理。
3.通過坎兒井,了解當地人們對自然環境的利用。
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篇7
一教材分析
湘教版地理八年級(上冊)第三章《中國的自然資源》的第一節《自然資源的概況》主要介紹了自然資源的定義和分類、自然資源的特征。本章是學習、研究人地關系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理論的基礎,而本節又是學習中國自然資源的基礎。因此自然資源的定義、分類、特征必須使學生有個清醒的認識。本節課是其中的第一課時,著重介紹自然資源的定義和分類、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在技術進步下,自然資源范圍不斷的擴大四個的特征。二教學目標⑴知識與技能:
1、了解自然資源的概念及其主要類型;2、了解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可拓展性等特征;3、了解我國自然資源總量和人均量之間的矛盾;
4、通過閱讀礦產分布等圖,了解自然資源分布的規律性和不均勻性;5、學會應用圖、資料等歸納和總結地理事物。⑵過程與方法:
1、運用圖片,舉例說明自然資源的概念;
2、通過分組、利用多媒體手段、競賽的方式加深對六類自然資源的認識;
3、通過玲玲和貝貝的論點讓學生分組討論,總結我國自然資源的總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特征;4、通過學生分析資料、討論歸納出自然資源的范圍不斷變化的特征;5、通過比賽讓學生說出家鄉自然資源存在合理或不合理現象、解決的方法。⑶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的合作意識,樹立正確的資源觀三教學重點:自然資源的有限性和正確的資源觀
教學難點:1、自然資源的范圍是不斷變化的2、自然資源的數量巨大,但又是有限的四課時計劃:1課時
五教具準備:自制電腦課件。六教學過程:〔導入〕
同學們,我們在作文中經常用到這樣一個詞來形容我們的祖國-“地大物博”。那么如何的“地大”,我們在前面的課程中都已經學到了。那么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就來學習我們偉大的祖國的“物博”。
〔電腦視頻〕視頻介紹:首先我給大家播放一段法國經典的保護水資源公益廣告,它介紹了水資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的用途,告訴人們要保護水資源,那么水資源在我們日常生活中到底有什么用途呢?請大家帶著問題觀看短片
〔學生討論〕飲用,消防,洗澡,烹飪,清潔,種植,養魚,云層保護地球,冰山儲存水,調節氣候〔教師小結〕同學們看的很仔細,水的作用還有很多,不僅用于生活,還用于工業、農業、漁業、交通等等方面,就不一一列舉了,從同學們剛才的討論我們知道,水資源對我們影響很大,但它只是自然資源的一種,那么什么是自然資源呢?這就是我們要解決的第一個問題,請同學們打開課文p54自然資源概況〔電腦打出自然資源概況〕
〔教師提問〕什么是“自然資源”嗎?它的概念是什么?我們怎么區別它們呢?(學生:存在于自然界的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和能量,就是自然資源)
〔電腦打出自然資源的概念------存在于自然界的為人類提供福利的物質和能量〕〔教師〕:同學們回答得非常的好,那么請大家把這個概念在課本中劃出來。
〔過渡〕:我們怎么區別它們呢?判斷是不是自然資源的關鍵是什么呢?(學生:存在于自然界的,能為人類提供福利的。)
〔老師〕:“很好!判斷是不是自然資源必須同時具備2個條件:1、必須是自然界的;2、現在就要能為我們提供福利。”
下面我來考考同學們是否已經理解自然資源的概念,請大家看屏幕中的幾組圖片,一起來判斷它們哪些是自然資源哪些不是。〔電腦打開多組圖片〕
〔活動中的師生問答〕“巧克力”是不是自然資源?(不是,巧克力不是自然界的)那么“閃電”呢(有個學生回答:“是,因為它是自然界的?!逼渌瑢W這時紛紛說:“錯了”。閃電不是,它現在不能提供福利。)
〔老師小結〕:這就對了,判斷自然資源必須要二個條件都具備:1、必須是自然界的;2、現在就要能為我們提供福利。比方說閃電,一直人們想方設法利用它,但是現在還沒有利用,它還不是自然資源,但是我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隨著科學技術不斷發展,我們就可以利用閃電這樣的資源了。
〔過渡〕自然資源有很多,那我們怎么進行分類呢?請同學們朗讀課本P54第二段:自然資源的分類。”同時,朗讀結束后看看屏幕,判斷這些圖片都是屬于哪些類型的自然資源。同時我們就來個比賽,除了老師找出的這些資源外,同學們還能舉出各類自然資源的其他例子,看誰舉得多?!搽娔X出示各種自然資源的圖片〕
1、氣候資源:熱能(太陽能),降水,光能,風能等等;2、水資源:河流、湖泊、地下水等等;
3、土地資源:山地、平原、耕地、農田、丘陵、草地等等;
4、生物資源:(動物資源:大熊貓、金絲猴、羚羊等;植物資源:木麻黃、大米黃、多種桉樹、銀合歡、楊樹等);
5、礦產資源:鐵、錳、銅、鋁、金、鈉鹽、石油、天然氣等礦產資源;(補充):能源礦:煤
有色金屬礦:鉬、錫、鎢、錳、鉛、鋅、鎳、銅、鋁土、銻、鎂、鉛鋅黑色金屬礦:硫鐵、鐵
建材:石灰巖、高嶺土、花崗巖、金剛石、石灰石非金屬礦:硫、磷
6、海洋資源:海洋生物、鹽場等等。
(當同學列出汽油時,其他同學可以說:“不是,汽油不是自然界的,是石油提煉的”)〔老師補充說明:“汽油是石油提煉出來的,所以不是自然資源”〕
〔電腦打出自然資源的分類:自然資源主要包括氣候資源、水資源、土地資源、生物資源、礦產資源、海洋資源〕
〔老師小結和過渡〕:同學們非常的細心,在理解了自然資源的概念后,我們再來看看這些資源都有什么特征。請大家看到大屏幕:〔展出一段我國資源的材料〕資料:
我國有種類繁多、儲量巨大的資源,因而被人們稱為“天然的魚倉”、“藍色的煤?!薄ⅰ胞}類的故鄉”、“能量的源泉”、“娛樂的勝地”。__中國陸地面積居世界第三位;
__中國已探明的礦產資源總值居世界第三位;(我國的礦產資源種類繁多、儲量豐富。目前世界已發現并探明儲量的礦產資源有160多種,這些礦種我國幾乎都有,其中我國的鎢、銻、錫、稀土、煤、石墨菱鎂礦居世界第一位。)
__中國耕地面積居世界第四位;__中國河流年徑流量居世界第六位;
__中國森林面積居世界第六位。(我國森林面積15894.09萬公頃。)
__我國有豐富的動物資源;其中我國野生動物中有450多種獸類,占全球獸類總數的10.7%。另外,我國有世界上最珍貴的、稀有的動物。如大熊貓、東北虎、長臂猿、揚子鱷等,它們都具有很高的學術價值和經濟價值。
〔教師〕:這是一張“鐵礦石”,我國鐵礦石的種類很多,根據礦石中的成分不同,我們進行了分類,最重要的鐵礦石有磁鐵礦、赤鐵礦、褐鐵礦和菱鐵礦等。鐵礦石常按其含鐵量的高低分為富礦(含鐵量高于50%以上)和貧礦(含鐵量在45%~50%以下)。在現已探明的鐵礦石儲量中,97.5%為貧礦,平均含鐵量為32.7%。大部分鐵礦儲量已被開發利用。我國鐵礦的儲量雖然處于世界前列,但是多數都是貧鐵礦,由此可見自然資源的質量存在差異。
(電腦打出)自然資源的第二個特征:質量存在差異。
〔活動〕請同學們打開課本P55-56,課本給我們提供了三副有關各類礦產資源的分布圖包括石油、天然氣、煤礦和主要金屬礦石的分布圖。根據這三副圖和課本中的閱讀材料“我國的礦產資源”來完成屏幕中的練習題:
八年級地理簡單教案篇8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能夠運用地圖說出明確北方地區的位置、范圍
2.能夠運用圖表資料說出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地理差異。
3.理解北方地區發展農業生產的有利條件和制約因素。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北方地區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分析,學習自然環境對農業生產的影響。
2.了解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學生可持續發展的觀念。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2、分析北方地區的春旱的原因、影響及其措施。
難點:理解北方地區的農業生產與自然環境的關系。
【課時】2
【導學過程】
【情境引入】
由《沁園春·雪》引入北方地區的學習。你知道我國北方地區有哪些自然特征嗎?讓我們一起去探討吧!(板書)第一節自然特征與農業展示本節課的知識要點。
第一課時
課時目標:范圍;地形;氣候。
【自主學習】
黑土地黃土地
分別請學生發言指圖展示北方地區的自然特征及其內部差異。
1、范圍重點請學生指圖課本P9圖6.3說明北方地區的位置:北方地區位于大興安嶺、青藏高原以東,內蒙古高原以南秦嶺—淮河以北、東臨渤海和黃海。主要省區包括:東北三省、黃河中下游各省的全部或大部,以及甘肅省東南部和江蘇、安徽的北部等。
2、地形:平原和高原為主
請學生指圖課本P9圖6.3說明北方地區的地形。主要從地圖上明確一下地形
◆山地:大興安嶺、小興安嶺、長白山脈、太行山脈;
◆高原:內蒙古高原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黃土高原位于太行山脈以西;
◆平原:東北平原位于大、小興安嶺和長白山脈之間,華北平原位于太行山脈以東。
3、氣候:溫帶季風氣候請學生完成合作探究,解決北方地區的氣候特征及其差異。小組合作完成后,請學生指圖講解。
讀下圖(課本P10圖6.5),探究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
(1)根據齊齊哈爾、石家莊、延安的氣溫和降水在時間上的配合情況,可以判斷三地的氣候類型是:,氣候特征:。
(2)比較石家莊和齊齊哈爾的氣候差異,試分析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3)比較石家莊和延安的氣候差異,試分析導致兩地氣候差異的主要原因是:。
最熱
(4)北方地區地跨我國的帶和帶,大部分地區屬于氣候。冬季,
最冷月平均氣溫在0°C以下,夏季,月平均氣溫在20°C以上,大部分地區的年平均降水量為毫米,屬于。降水季節分配,主要集中于季。
【合作探究】
北方地區的氣候差異。
【課堂小結】
氣候以溫帶季風氣候為主,夏季暖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旱和冬春季節多沙塵暴。由于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北方地區的氣候具有明顯的南北差異和東西差異。(板書)4、土壤:“黑土地”和“黃土地”承轉:由于北方地區的這種自然特征深刻的影響了北方地區人們的生產、生活。例如北方地區的農業就形成了明顯得以旱作農業為主的特點。
【練習設計】
1.北方地區東臨()
A:渤海和黃海B:東海和南海C:黃海和東海D:渤海和東海
2.下列屬于北方地區地形區的是()
A:內蒙古高原B:四川盆地C:黃土高原D:長江中下游平原
3.下列不屬于北方地區農業發展有利因素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