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
教案使教師能夠弄通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要怎么寫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呢?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供大家參考。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
一、人類常見遺傳病的類型(閱讀教材P90~91)
1.概念: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人類疾病。
2.類型[連線]
二、遺傳病的監測和預防(閱讀教材P92)
1.手段:主要包括遺傳咨詢和產前診斷。
(1)遺傳咨詢
(2)產前診斷
2.意義: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預防遺傳病的產生和發展。
三、人類基因組計劃(HGP)與人體健康
(閱讀教材P92~93)
1.內容:繪制人類遺傳信息的地圖。
2.目的:測定人類基因組的全部DNA序列,解讀其中包含的遺傳信息。
3.意義:認識人類基因的組成、結構、功能及其相互之間的關系,對人類疾病的診治和預防具有重要意義。
4.結果:人類基因組由大約31.6億個堿基對組成,已發現的基因約為2.0萬~2.5萬個。
重點聚焦
1.人類常見的遺傳病有哪些類型,病因是什么?
2.如何監測和預防遺傳病?
3.人類基因組計劃的目的和內容是什么?
[共研探究]
1.單基因遺傳病有6500多種,并且每年在以10~50種的速度遞增,單基因遺傳病已經對人類健康構成了較大的威脅,常見的有紅綠色盲、血友病、白化病等。與單基因遺傳病相比,多基因遺傳病不只由遺傳因素決定,而是遺傳因素與環境因素共同起作用。
根據上述資料,回答下列問題:
(1)單基因遺傳病是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多基因遺傳病受兩對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
(2)單基因遺傳病和多基因遺傳病說明:一種相對性狀可以由一對或多對基因控制。
(3)單基因遺傳病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多基因遺傳病和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不遵循孟德爾遺傳定律。
(4)人類遺傳病中單基因遺傳病和多基因遺傳病都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染色體異常遺傳病不是由致病基因引起的。
2.21三體綜合征患者的體細胞中含有3條21號染色體,是由于親本產生的異常配子發生受精作用導致的。如圖表示21三體綜合征患者產生異常卵細胞的示意圖(圖中染色體代表21號染色體)
(1)異常卵細胞的形成
①減數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產生異常的次級卵母細胞,進而形成了含有兩條21號染色體的異常卵細胞。
②減數第二次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的染色體未被拉向兩極,產生了含有兩條21號染色體的異常卵細胞。
(2)異常精子的形成
①減數第一次后期,同源染色體未分離。
②減數第二次后期,姐妹染色單體分離形成的染色體未被拉向兩極。
[總結升華]
1.遺傳病的類型及遺傳特點
遺傳病的類型遺傳特點
單基因
遺傳病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男女患病幾率相等、連續遺傳
常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女患病幾率相等、隔代遺傳
伴X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女患者多于男患者、連續遺傳
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男患者多于女患者、交叉遺傳
多基因遺傳病家族聚集現象、易受環境影響
染色體
異常遺
傳病結構異常往往造成較嚴重的后果,甚至在胚胎時期就引起自然流產
數目異常
2.遺傳病、先天性疾病和家族性疾病的辨析
項目遺傳病先天性疾病家族性疾病
特點能夠在親子代個體之間遺傳的疾病出生時已經表現出來的疾病一個家族中多個成員都表現出來的疾病
病因由遺傳物質發生改變引起可能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也可能與遺傳物質的改變無關可能由遺傳物質改變引起,也可能與遺傳物質的改變無關
關系大多數是先天性疾病不一定是遺傳病不一定是遺傳病
舉例紅綠色盲、血友病等①遺傳病:先天性愚型、多指(趾)、白化病、苯丙尿癥
②非遺傳病:胎兒在子宮內受天花病毒感染,出生時留有瘢痕①遺傳病:顯性遺傳病
②非遺傳病:由于飲食中缺乏維生素A,一個家族中多個成員都患夜盲癥
【規律總結】遺傳病類型的判斷方法
[對點演練]
1.下列關于人類遺傳病的敘述,不正確的是()
A.人類遺傳病是指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疾病
B.單基因遺傳病是指受一個基因控制的遺傳病
C.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遺傳病
D.基因突變不一定誘發遺傳病
解析:選B人類遺傳病是指由于遺傳物質改變而引起的疾病;單基因遺傳病是指受一對等位基因控制的遺傳病;冠心病、青少年型糖尿病是多基因遺傳病;基因突變后生物性狀不一定改變,即不一定誘發遺傳病。
2.如圖表示某家族的遺傳系譜,如果圖中3號與一正常男子婚配,生下一個患病的男孩,則該遺傳病的遺傳方式可能是()
①常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②常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③Y染色體上的遺傳④X染色體上的顯性遺傳
⑤X染色體上的隱性遺傳
A.②④B.②⑤
C.③⑤D.①④
解析:選B由題干“如果圖中3號與一正常男子婚配,生下一個患病的男孩”可推出該病為隱性遺傳病,可能為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也可能是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由于男性患者多,所以最可能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B項正確。
[共研探究]
1.調查人類遺傳病
材料1:廣西是我國地中海貧血病發病率的省區,地中海貧血病患病率為2.43%。
材料2:著干皮病是一種罕見的先天性隱性遺傳病。由于患者體內缺少一種酶,紫外線照曬人體后造成的DNA損傷缺乏修復能力。隨著紫外線曬傷的積累,極易引發嚴重的皮膚癌變。
根據上述材料,回答下列問題:
(1)選取調查的樣本:在患有該遺傳病的家族中進行調查。
(2)根據調查結果,繪制遺傳系譜圖,分析遺傳方式。
(3)數據處理
在廣西壯族自治區內隨機抽取人群樣本,進行該遺傳病的統計,利用下列公式計算得出該遺傳病的發病率。
遺傳病的發病率=遺傳病患病人數被調查的總人數×100%
2.一對夫婦,一方為色盲患者,另一方表現正常,妻子懷孕后,請分析胎兒是否攜帶致病基因。
(1)若丈夫為患者,胎兒是男性時,需要(填“需要”或“不需要”)對胎兒進行基因檢測,因為表現正常的女性有可能是攜帶者,她與男患者結婚時,男性胎兒可能是患者。
(2)當妻子為患者時,表現正常的胎兒的性別為女性,因為女患者與正常男性結婚時,所有的女性胎兒都含有來自父親X染色體上的正常顯性基因。
3.人的染色體組中有23(22+X或22+Y)條染色體。在測定人類基因組組成時,應測24條(22條常染色體+X+Y),因為X、Y染色體上有非同源區段。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2
教案課前檢測:
1、生物進化的總體趨勢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陸生。
2、生物的化石在地層中的出現有一定的順序:越古老的地層,成為化石的生物越簡單、越低等;距今越近的地層,成為化石的生物越高等、越復雜。
教學目標:
1.模擬保護色的形成過程,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2.概述自然選擇學說,形成生物進化的基本觀點。
重點難點:
一、分析生物進化的原因
讀P58頁圖24:1850年,英國曼徹斯特地區的樺尺蠖大多數是淺色的,只有少數是深色的
讀P58頁圖25,100年后的1950年,曼徹斯特已成為一個工業城市,樹皮被熏成黑色,結果深色樺尺蠖變成了常見類型。
思考:它們的數量為什么隨環境的變化而改變?保護色:
1、生物進化的原因:可遺傳的有利變異
內因:可遺傳的變異
外因:環境的變化
生物的后代會發生不同的變異,若變異與生活環境相適應,則具有此種變異的后代就能生存下來;若變異不能與生活環境相適應,則具有此種變異的后代就不能生存下來,將會被自然界淘汰。
二、達爾文自然選擇: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
1859年,達爾文出版了《物種起源》這一劃時代的巨著。在《物種起源》一書中,達爾文根據20多年來積累的資料,以自然選擇學說為中心,從遺傳、變異、人工選擇、生存斗爭和適應等方面論證了物種的起源。該書強調自然選擇在生物進化中所起的重要作用,給神創論以沉重的打擊。《物種起源》是關于生物進化理論的重要著作,是生物學研究歷史上的新的里程碑。
①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著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
②自然選擇的過程: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過度繁殖達爾文發現,地球上的各種生物普遍具有很強的繁殖能力,都有依照幾何比率增長的傾向。達爾文指出,象是一種繁殖很慢的動物,但是如果每一頭雌象一生(30~90歲)產仔6頭,每頭活到100歲,而且都能進行繁殖的話,那么到750年以后,一對象的后代就可達到1900萬頭。因此,按照理論上的計算,就是繁殖不是很快的動、植物,也會在不太長的時期內產生大量的后代而占滿整個地球。但事實上,幾萬年來,象的數量也從沒有增加到那樣多,自然界里很多生物的繁殖能力都遠遠超過了象的繁殖能力,但各種生物的數量在一定的時期內都保持相對的穩定狀態,這是為什么呢?達爾文因此想到了生存斗爭。
生存斗爭生物的繁殖能力是如此強大,但事實上,每種生物的后代能夠生存下來的卻很少。這是什么原因呢?達爾文認為,這主要是繁殖過度引起的生存斗爭的緣故。任何一種生物在生活過程中都必須為生存而斗爭。生存斗爭包括生物與無機環境之間的斗爭,生物種內的斗爭,如為食物、配偶和棲息地等的斗爭,以及生物種間的斗爭。由于生存斗爭,導致生物大量死亡,結果只有少量個體生存下來。但在生存斗爭中,什么樣的個體能夠獲勝并生存下去呢?達爾文用遺傳和變異來進行解釋。
遺傳和變異達爾文認為一切生物都具有產生變異的特性。引起變異的根本原因是環境條件的改變。在生物產生的各種變異中,有的可以遺傳,有的不能夠遺傳。但哪些變異可以遺傳呢?達爾文用適者生存來進行解釋。
適者生存達爾文認為,在生存斗爭中,具有有利變異的個體,容易在生存斗爭中獲勝而生存下去。反之,具有不利變異的個體,則容易在生存斗爭中失敗而死亡。這就是說,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適應環境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達爾文把在生存斗爭中,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的過程叫做自然選擇。達爾文認為,自然選擇過程是一個長期的、緩慢的、連續的過程。由于生存斗爭不斷地進行,因而自然選擇也是不斷地進行,通過一代代的生存環境的選擇作用,物種變異被定向地向著一個方向積累,于是性狀逐漸和原來的祖先不同了,這樣,新的物種就形成了。由于生物所在的環境是多種多樣的,因此,生物適應環境的方式也是多種多樣的,所以,經過自然選擇也就形成了生物界的多樣性。
請按照自然學擇學說解釋長頸鹿的進化。
答:略
補充:
最先對長頸鹿的長頸作出解釋的是法國博物學家拉馬克。拉馬克(1744—1829)在達爾文之前就已經認識到生物是不斷發生進化的,并提出了兩條著名的法則:一是用進廢退,二是獲得性遺傳。
拉馬克認為,環境變化是生物變化的原因。環境變化了,使得生活在這個環境中的生物,有的器官由于經常使用而發達,有的.器官則由于沒有使用而退化;這些變化了的性狀,即后天獲得的性狀是能夠遺傳的。拉馬克常以長頸鹿的進化過程為例,來說明他的進化思想。拉馬克認為,長頸鹿的祖先,由于生活在缺乏青草的環境里,不得不經常努力地伸長頸和前肢去吃樹上高處的葉子,由于經常使用,頸和前肢逐漸地變得長了一些,并且這些獲得的性狀能夠遺傳給后代。這樣,經過許多世代,終于進化成為現在所看到的長頸鹿。
二、人工選擇
人們根據自己的需要和愛好有目的對自然界出現的生物變異進行選擇,形成生物新類型的過程。達爾文認為,飼養動物和栽培植物是長期人工選擇的結果。現已成為選育農作物和家畜家禽優良品種的重要手段。
板書設計:
第三節生物進化的原因
一、生物進化的原因:可遺傳的有利變異
內因:可遺傳的變異
外因:環境的變化
二、自然選擇:(自然界)
1、概念:自然界中的生物,通過激烈的生存斗爭,適應著生存下來,不適應者被淘汰,這就是自然選擇。
2、自然選擇的過程: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三、人工選擇:(農作物和家畜家禽)
課后鞏固:
1、下列屬于保護色對生物的作用的是()
A一起敵害警覺而被嚇跑B不易被其他動物發現C有利于躲避敵害D有利于捕食獵物
2、澳大利亞東部有一種外形奇特而美麗的琴鳥,他們大都在冬季繁殖,這樣可以避免兔、蛇等前來偷食他們的卵和雛鳥,這是()
A對外界刺激做出反應B變異造成的C條件反射造成的D自然選擇的結果
3、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是()
A產生了可遺傳的有利變異B產生了可遺傳的不利變異
C產生了不可遺傳的有利變異D產生了可遺傳的不利變異
4、在以下生物的特點中,是人工選擇結果的是()。
A來航雞每年下蛋200多枚B一條雌蛔蟲每天產卵20萬粒
C長頸鹿頸長,腿長D鴕鳥有一對退化的翅膀
5、中國是世界上金魚品種最多的國家。形成眾多金魚品種的原因是()。
A水環境的多樣性B自然選擇C金魚的適應能力強D人工選擇
6、現在長頸鹿的頸部都很長,這是由于()的結果。
A常用頸部B人工選擇C不斷變異D自然選擇
7、生物進化的內因是()。
A遺傳和變異B生殖C生長和發育D環境的變化
8、達爾文發現在大風經常襲擊的情況下,可格倫島上的那些有翅昆蟲,要么翅很強大,要么翅退化,沒有中等大小翅的種類,產生這種現象的原因是()。
A是否經常使用翅膀的結果B食物獲得有多有少的結果
C定向變異的結果D長期自然選擇的結果
9、冬天的雷鳥體色是白色,而夏天它卻呈現褐色,這種現象時()。
A生物具有保護色B雷鳥隨意改變自己的體色
C因為冬天較冷,夏天較熱D夏天陽光較強烈
10、自然界中生物進化的外界原因是()。
A環境的改變B其他生物的影響C氣溫的變化D人工選擇的結果
11、生物生存必然發生生存競爭的原因是()。
A生物好斗的本性B競爭是自然存在的
C生物生存所需要的食物、空間等有限D為了產生更好的后代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3
總體設計指導思想
本節課突出對學生科學素質的培養,精心設計課堂教學,將科學研究的過程(發現問題——提出假設——演繹推理——實驗驗證——得出結論)作為本節課的教學主線,以求向學生介紹科學研究的一般過程和方法,并讓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過程,從而培養學生科學工作的能力和方法。
教材分析
1、教材中的地位
本節課內容是人教版高級中學課本生物必修2第三章第三節。DNA分子的結構和復制是遺傳學的基本理論。這一課時,在聯系DNA結構的基礎上,進一步闡明DNA通過復制傳遞遺傳信息的功能。學好這一課時,有利于學生對有絲分裂、減數分裂、遺傳規律等知識得理解和鞏固,對于學生深刻認識遺傳的本質是非常重要的。“DNA的復制”又是后面變異部分的基礎,學好這一課時,有利于學生對基因突變、基因重組、生物進化等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重點難點
DNA的復制方式的發現雖然是選學內容,但是對學生的學會科學的探究,科學的思考有很大的幫助,有助于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能力的提高,所以把它作為探究的重點之一,但在知識層面上不作為重點。
DNA復制過程完成了遺傳信息的傳遞功能;對DNA復制過程的研究,蘊含著科學研究的過程和方法教育;DNA復制的過程具有微觀、動態、連續、抽象的特點。因此,對DNA復制的過程的探討既是本課時的教學重點,也是難點。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具有了DNA雙螺旋結構、有絲分裂、減數分裂的基本知識,在此基礎上,本課時將要從分子水平來探討生命的本質,屬于肉眼看不到的抽象知識。學生們會感到困難,因此在教學中,我除了引導學生自主、探索、合作學習以外,還通過啟發式教學,設置大量的問題情境,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進一步培養他們分析、歸納、概括能力。
教學目標設計
知識目標
記住DNA復制的概念
簡述DNA復制的過程,并分析、歸納出DNA復制過程的特點。
知道DNA復制在遺傳上的意義
能力目標
通過介紹Meselson、stehl的試驗,引導學生觀察DNA復制的過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推理、歸納,培養科學的思維。
情感目標
通過探究活動,培養學生的協作意識和科學態度。
五板書:第三節DNA的復制
一、對DNA分子復制方式的兩種推測
二、DNA復制方式的探究
三、DNA分子復制的過程
教學過程:
程序教學活動設計
意圖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發現問題利用DNA指紋技術,請同學們根據犯罪現場提取的血液樣品的DNA和懷疑對象的DNA進行比對,判斷哪一位懷疑對象是罪犯。且引入新課DNA的復制。思考回答:
1號懷疑對象是罪犯。引導學生發現問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和學習興趣。
復習舊知
展示課件并提問:
1、DNA化學組成的基本單位是什么?
2、DNA分子的空間結構是什么樣的?
思考回答:
相關資源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文章中所運用的說明方法及特點,了解事理說明文常用的說明順序。
2、運用學習的方法篩選、整理材料,提高事理說明文的閱讀、寫作能力。
3、了解本文介紹的生態知識、生物“污染”的常識,提高防范意識。培養學生的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
【教學重點】
學習本文運用的說明方法及特點,理解事理說明文常用的邏輯的說明順序,運用學習的方法篩選、整理材料,初步掌握寫作簡單事理說明文的能力。
【教學課時】
1課時。
【學生預習】
1、預習課后的“讀一讀,寫一寫”給生字詞注音、解釋、造句。
2、利用書籍、網絡等手段收集有關“生物入侵”的資料。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1、多媒體展示:西瓜、玉米、西紅柿等我國引進的優良品種的圖片。學生根據圖片來說出名稱。
2、多媒體展示部分生物入侵者的圖片。
3、解題“入侵”的含義。
說明:導入新課中,筆者原先設想用“伽利略號探測器墜毀土星”這一當時新近發生的事件,作為人類避免生物入侵現象的話題引入新課。校本教研的課題組認為,“情境──互動”教學法中,這一導入新課的設計,學生的互動面不廣,無法在課前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
在林璇老師的建議之下,將話題定位于學生日常所熟知的“外來物種”上。用多媒體的精美畫面創設了懸念,引發學生學習課文,探究“生物入侵者”的興趣。實際上課的效果證明這一修改,充分調動了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對課堂中師生的互動也起了很好的“余熱”作用。
二、導學互動
1、讀一讀:學生自讀課文,思考問題:
⑴生物入侵者帶來怎樣的危害?
⑵造成生物入侵的原因和途徑是什么?
⑶生物學家們對待“生物入侵”的態度怎樣?
⑷世界各國對“生物入侵”采取了怎樣的措施?
2、議一議:
⑴議文章的說明順序:
學生回答思考題,并完成文章結構框架圖,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以及這一說明順序的作用:使說明有條理,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引出生物入侵者(話題)
擺出生物入侵者(現象)
生物入侵探究生物入侵的(原因)邏輯順序
揭示生物專家的(態度)
采取相應的防范(措施)
說明:這一環節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邏輯順序。校本課題組王蓋英老師建議,通過文章結構框架,使學生更直觀的理解文章的說明順序。因此在第二稿時加入了這一框架圖。
⑵議文章的說明方法:
學生找出文章中運用了列數字、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的語句。并說說它們的表達效果。
3、教師和學生共同歸納:
⑴邏輯順序使事理說明文更具條理性,符合人們認識事物的規律。
⑵適當運用說明方法,使文章生動,形象,更具吸引力。
⑶議材料、仿寫。
四人小組討論組員收集的有關生物入侵者的資料,仿造文中的說明順序和說明方法,重新組織材料說明一種生物入侵者。并形成提綱。
三、拓展延伸
1、說一說:
小組代表上臺說一說討論的結果。(多媒體展示有關的圖片資料,并由該小組派代表講解提綱內容。)
2、寫一寫:
布置作業:根據小組討論、組織素材,介紹自己感興趣“生物入侵者”,寫成一篇400字左右的文章,注意用上適當的說明方法、按照一定的說明順序。
【教學反思】
TellmeandIforget,showmeandIremember,involvemeandIunderstand.(告訴我的,我會忘記;演示給我看的,我記得住;讓我參與學習的,我才能理解。)
──[美]杰明·富蘭克林
“實踐出真知”,是我這一教學設計的指導理念。學生親自參與實踐,才能對知識有更深刻的映像,才能真正掌握知識。因此在教學中,老師講授知識、演示知識的同時,還要提供機會,讓學生參與知識的學習。語文課堂上的仿寫練習目的也在于此。
學生“現學現賣”趁熱打鐵,使學生當堂獲得一種方法、一種技能。語文并不是一門直觀性很強的學科。如何將很抽象的“可意會難言傳”的寫作思路,變成很有操作性的,直觀的練習,成了這堂課設計的重點。
教學過程主要突出了:“讀”、“議”、“說”三個環節,是在為“寫”作鋪墊。“讀一讀”課文的內容;同學們和老師一起“議一議”對課文的理解和有關的知識;和小組的同學“說一說”你的收集的信息;最后動筆模仿著“寫一寫”。本文的一個很重要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學會事理說明文的常用的說明方法、邏輯的說明順序、訓練學生篩選材料的能力。說明順序是學生學過的舊的知識,作為一個鞏固的知識訓練。
強化說明方法的運用,在這篇文章教學處理上是一個亮點。因為,這篇文章的知識在生物課上學生們是見過、學過的。如果純粹是講知識的話,就很容易將語文課上成“生物課”了。
因此,教學是突出強調了語文知識的一面。表現在:
1、課文分析時強調了說明文的要素之一:說明方法。
2、在學生介紹“生物入侵“資料時,強化了學生在語言表述中說明要素的運用。當一位學生介紹完材料,同學們有針對性地對其中所運用的說明要素進行評析。在教學的拓展環節中。
讓學生有意識的模仿文中的寫法來組織材料,學生針對歸納的特點,篩選手頭的材料。通過小組成員的討論歸納出手頭的資料。在“說一說”環節中,學生上臺來解說材料,是對學生口頭表達的訓練,又是對課堂內容的延伸訓練。進而達到本課的教學中的寫作目的。
在媒體的運用上,特別值得一提的是,考慮到學生臨場回答的不確定性,在“說一說”這張課件的制作中運用了“超級鏈接的方法”,有效地避免了臨時切換的慌亂。
當然,這堂課也有許多不盡如人意的地方,在一些細節的處理上還有待商榷,如教學目的中“了解本文介紹的生態知識、生物“污染”的常識,提高防范意識。培養學生的求真創新的科學精神、講究實證的科學態度和科學思維方法。
“這一點就體現得不夠突出。字詞缺少時間強調。原先設想使用穿插講解的方式靈活的點到即止,在實際的課堂教學上,卻疏忽了這一點。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5
【學習目標】
1.概述魚類的主要特征。
2.嘗試觀察、比較、歸納的科學探究方法。
3.初步確立生物體結構與功能相適應的觀點,關注動物的生活環境。
【問題導學】
一、實驗:觀察鯽魚的形態、結構
1.觀察鯽魚的體色、體形,鱗片
(1)體色:背部色,腹部色,不容易被敵害發現,這是一種保護色。
(2)體形:呈形,能減少游泳時產生的。
(3)體表覆蓋著,具有保護作用。
2.觀察魚的側線:
輕輕撈起小魚,觀察鯽魚的側線,側線有什么作用?
3.觀察鯽魚的鰭:
(1)對照課本83頁,認識魚的各種鰭。
成對存在的(偶鰭)有:
成單存在的(奇鰭)有:
(2)用鑷子輕輕碰觸小魚,觀察鯽魚的運動,是什么提供了鯽魚前進時的動力?
(3)用皮筋扎住鯽魚的胸鰭和腹鰭,然后觀察鯽魚的運動有何變化,推斷鯽魚的胸鰭和腹鰭有什么作用?
4.觸摸魚的體表,體會一下有什么感覺。這對魚的生活有什么意義?
5.觀察鯽魚的鰓:
鰓的結構包括、和。
(1)魚的口在不停的開合,它是在喝水嗎?
(2)在魚口附近的水中滴一滴紅墨水,觀察紅墨水從何處出來.說明了什么問題?
6.觀察魚的骨骼標本,結合圖2.2—7,了解魚脊柱的構造特點。
魚的脊柱是如何構成的?
二、魚類的特征
1.魚類的主要特征
(1)終生生活在中。
(2)身體呈。
(3)體表覆蓋著。
(4)用呼吸。
(5)用游泳。
(6)體內有一條有許多構成的脊柱。
(7)體溫隨著環境的變化而,是動物。
2.除了鯽魚外,你還知道哪些魚類?
【歸納整理】
【反饋檢測】
1.鯽魚不容易被敵害發現,因為它的體色是()
A.背面深黑色和腹面白色B.背面灰色和腹面黑色
C.背面黑色和腹面灰色D.背面深灰黑色和腹面白色
2.“水上大世界,動物添精彩”下列只能生活在水中,用鰓呼吸、用鰭游泳的動物是()A.蚯蚓B.草魚C.青蛙D.獵豹
3.魚類游泳時的動力一般來自()
A.胸鰭和腹鰭的擺動B.口不斷吞水時的動力
C.軀干和尾部的擺動D.背鰭的擺動
4.側線是哪一類動物所特有的()
A.環節動物B.昆蟲C.鳥類D.魚類
5.下列動物真正屬于魚的是()
A.甲魚B.黃鱔C.鯨魚D.娃娃魚
6.水中的氧氣進入魚體內的途徑是()
A.水→口→鰓→血液B.水→鰓→血液
C.水→鼻→鰓→血液D.水→口→鼻→鰓→血液
7.下列敘述中與鯽魚適于水中生活無關的形態特征是()
A.身體分為頭、軀干和尾B.身體呈梭形
C.體表有鱗片和黏液D.身體的兩側有側線
8.鯽魚側線的作用是()
A.維持身體平衡B.協助運動C.測定方向和感知水流D.排泄
9.魚鰓的組成是由()
A.鰓絲B.鰓耙、鰓弓C.鰓絲、鰓弓D.鰓絲、鰓耙、鰓弓
10.小蝗蟲到池塘邊玩耍,遇見鯽魚正在無聊的吐泡泡。鯽魚開腔道:“‘旱鴨子’,你敢把頭沒在水中一個小時嗎?”小蝗蟲滿不在乎地說:“敢!但你敢到岸上呆一個小時嗎?”鯽魚想了想說:“敢!”心里卻說:“等輪到我時,你早已憋死啦!”青蛙跑來作證。于是小蝗蟲將頭深深浸入水中,一個小時后,小蝗蟲安然無恙的抬起頭,鯽魚頓時傻了眼。青蛙催促道:“鯽魚先生請便吧。”鯽魚不得已,跳到岸上,不一會兒便死了。
鯽魚失敗的原因是什么?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6
第二章被子植物的一生
第三節開花和結果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性學習和科學探究活動中,概述出花的主要結構。
2.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描述出傳粉和受精的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的關系。
3.模擬人工輔助傳粉,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良好習慣。
重點和難點
1.雄蕊和雌蕊(花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2.受精的過程及受精后子房的發育。
3.愛花習慣成為學生的一種自覺行動。
一、花的結構
1.花托2.萼片3.花瓣4.雄蕊5.雌蕊
小結:花的主要結構是雄蕊和雌蕊。
方案一: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解剖桃花(鮮花、冰凍鮮花或浸制標本)或當地常見的典型的一種被子植物的花。認識花的各部分結構,相互交流,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二:四人合作,根據假設,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桃花模型,認識花的結構,分析、交流,明確雌蕊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驗證假設,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三:結合生活實際,自主性學習,回憶平時常見的被子植物的花,對照彩圖進行聯想、觀察,認識花的結構,相互交流合作,解答疑惑,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方案四:兩人合作,結合書中的插圖,按照由下向上、由外向內的順序觀察花的結構,對照已經解剖開的桃花(鮮花或掛圖)黏貼圖,根據疑惑,進一步認識花的結構,概述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組織學生畫花、說花,圍繞困惑:與果實和種子形成有關的結構可能是什么?進行學法指導,利用CAI組織學生探究花的結構,巡視指導,幫助學生得出結論。利用桃花模型質疑:假如一朵花的雌蕊被害蟲吃掉了,它還能發育成果實嗎?請學生運用科學探究的方法,觀察模型,認識結構,檢驗假設,得出結論。
用優美的詩句帶領學生回到那鮮花盛開的季節,充分調動學生的邏輯思維和觀察能力,請學生帶著疑惑,自學、相互交流,認識花的結構,明確雄蕊和雌蕊是花的主要結構。
用花的黏貼圖引導學生思考花是怎樣結出果實的?組織學生合作探究花的結構。由于花粉和胚珠的結構不易看到,在探究時要注意聯系實際,用掛圖或板圖進行說明,幫助學生加深理解。
二、傳粉和受精
1.傳粉:花粉從花藥落到雌蕊柱頭上的過程。
2.受精:精子和卵細胞相融合的過程。
方案一:調動經驗儲備,運用邏輯思維能力,想像、回憶,用精煉、生動的語言,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進一步了解傳粉過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二:根據問題,仔細觀看錄像(CAI課件),合作交流,描述(蟲媒花和風媒花)傳粉的過程,在教師指導下,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方案三:課前小組合作排練,課上以小組為單位模擬表演(蟲媒花和風煤花)傳粉過程,在活動中,通過觀察、分析,總結出什么是傳粉。
三、果實和種子的形成
方案一:根據問題,調動經驗儲備,聯系生活實際,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最終在合作交流中,進一步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
方案三:針對書中的不解之處,在教師指導下,利用活動教具,黏貼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使抽象問題具體化,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方案四:在教師幫助下,列表回顧種子的結構、果實的組成和子房的結構等知識。
運用邏輯思維和推理的方法,大膽推測果實和種子的形成過程,從而闡明花與果實和種子形成的關系。創設問題情境:花落后能結出果實。激發學生求知欲望,指導學生模擬科學家進行科學探究的過程,分析推理,得出結論。
愛花習慣教育模擬表演人工輔助傳粉的方法,認同花、果實、種子對被子植物傳種接代的重要意義,養成愛護花的習慣。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7
教學目標:
1、嘗試根據植物和動物的特征進行分類
2、列舉植物和動物的主要類群。
3、在嘗試分類活動中,對動物和植物的主要類群的有關知識進行歸納和總結。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
4、使學生在日常的學習和生活中樹立分類意識,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熱愛動物的情感。
5、掌握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6、明確“種”是最基本單位,同時生物的親緣關系是最密切的。
7、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8、通過小組合作學習,培養學生與人溝通合作形成良好人際關系的能力;通過展示與評價,培養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通過情景教學,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力。
9、通過對本節學習,繼續培養學生唯物辯證觀點及參與意識和實踐能力;通過學生對圖片的觀察及教師的介紹,培養學生愛護生靈、愛護地球的情感。
10、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及其原因,并能舉例說明。
11、培養學生收集、處理信息能力、口頭表達能力、合作等能力。
12、關注我國珍稀動植物,增進愛護生物的情感,形成保護生物多樣性的參與意識和公民意識。
教學重難點:
1、讓學生通過梳理所學的生物知識,學習生物分類方法。
2、引導學生在嘗試分類的活動中,體驗分類的基本方法。
3、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4、概述生物分類的依據和意義。
5、說出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
6、組織學生對生物分類的七個等級的闡述。
7、了解生物多樣性面臨的威脅。分析生物多樣性面臨威脅的原因,提高保護生物多樣性的意識。
8、增進愛護生物的情感,培養多種能力。
課時安排:
參照學期計劃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8
生物進化的歷程教材分析:生物進化的歷程極其漫長而復雜。因此,本節教學內容,要求教師要把握好教學目標,不要增加知識的難度。學情分析:學生對生物進化的歷程比較感興趣,但對生物進化的順序和判斷依據卻不甚清楚。所以,教師應注意多從生活實際出發,通過資料分析、討論,加強學生的感性認識,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掌握。教學目標:1、舉例說出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2、概述生物進化的主要歷程。教學策略:創設情景---分析討論---解決疑難----得出結論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學生活動
教師活動 1、學習研究生物進化的方法 生物學研究中常用比較的方法,通過比較,可以推測生物之間的親緣關系。 在研究生物進化過程中,化石(fossil)是非常重要的證據。地球上現存的生物都是進化的結果,對他們親緣關系的研究,可幫我們追溯生物進化的過程。科學家通過對不同年代化石的縱向比較,以及對現存生物種類的橫向比較等方法,可推測出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2、生物進化的大致歷程 生物進化的歷程大致是:由簡單到復雜、由低級到高級、由水生到陸生。 激情、質疑激發興趣表述交流 看書思考 表述交流 得出結論 看書分析討論表述交流得出結論 練習鞏固 進一步明確 鞏固新知 創設情景:生物圈中形形色色的生物究竟是怎樣有地球上的原始生命進化來的?導入新課。 組織學生看書 進行資料分析 點撥指導 組織學生看書(生物進化樹) 組織學生技能訓練 知識回顧感悟與收獲達標檢測:瞭望角進一步探究布置作業 課后記:生物化石作為進化證據,生物進化的總趨勢這兩個問題學生很容易理解,關于進化歷程有了前面學習的基礎,也能很好理解,只是要按順序記起來,有些學生有難度。另外課本中進化樹與原來靜的進化過程不相符,例如軟體動物在環節動物之前,爬行動物在鳥類和哺乳動物之后,這是什么原因,需要查資料解決。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9
《其他植物激素》教學設計
一、教材分析
“其他植物激素”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3第三章第三節的教學內容,本節課包括“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和“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兩部分內容。第一部分明確了植物體內并非只有生長素,還有其他種類的植物激素,它們之間存在著相互作用,共同協調對植物體的生命活動進行調節以適應環境。第二部分介紹了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幫助學生理解科學——技術——社會三者之間的關系。本節內容與前兩節“生長素的發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一脈相承,通過對前兩節內容的補充和完善,使學生形成植物激素調節的知識網絡,對植物生命活動的調節有了全面系統的認識。
二、學情分析
學生通過學習“生長素的發現”和“生長素的生理作用”,已經知道了生長素的合成、分布和運輸方式,理解了生長素的生理作用;也明確了植物激素的概念,知道其他植物激素還有赤霉素、細胞分裂素、脫落酸和乙烯等種類。但是,學生對于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分布部位和生理作用等知識還知之甚少,對于激素間的相互作用也不清楚,這就為本節課的學習提供了必要性。
周至縣盛產獼猴桃,很多學生對獼猴桃種植過程中應用膨大劑增產的事例也非常熟悉,但對膨大劑是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卻一無所知。所以,這些生活經驗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基礎。
三、教學設計思路
基于以上分析,本節課的`設計思路如下:從本地“獼猴桃之鄉”的地域特點出發,對教材進行重新整合。本節課的導入沒有用課本中的問題探討,而是用學生熟悉的獼猴桃增產使用的膨大劑(一種植物生長調節劑)來導入新課,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以膨大劑作為懸念,還能為后面探究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埋下伏筆。對于第一部分內容“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的教學,并不是直接給出教材上的現成結論讓學生死記硬背,而是利用學案為學生提供豐富的背景資料,讓學生有一定的感性認識,學生結合自己已有的知識經驗初步探究之后,再結合教材進行總結,讓知識的獲得成為探究的過程。第二部分內容“激素之間的相互作用”需要培養學生聯系的思維,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這部分內容是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滲透STS教育的良好材料,能引導學生辯證的看待問題。所以,采用“提供資料、問題引導、小組討論”的策略。討論可以使學生始終積極的思考和交流,對植物激素之間的聯系與區別達到深入理解,并學會從系統的角度認識生命活動的規律。最后,將“膨大劑增產之謎”作為課后研究性學習,讓學生結合生產實際,切身感受植物生長調節劑應用的利弊,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落到實處。
四、教學目標
(1)列舉其他植物激素,說出其他植物激素的合成部位和主要作用。
(2)舉例說明植物體的生長發育過程是受多種激素協調控制的。
(3)探討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認同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
五、教學重難點
1.重點: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2.難點: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六、課時安排1課時
七、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展示資料)20__年6月1日,記者在被譽為“獼猴桃之鄉”的周至縣采訪時看到,果農正在用勾兌好的膨大劑對獼猴桃的嫩果進行蘸泡(圖),在周至縣,超過90%的果農采用膨大劑增產,以保豐收。那么膨大劑到底是什么物質?它是如何發揮增產作用的呢?
生長素的學習使我們知道了植物的生命活動主要受激素調節,植物激素除了生長素、還有細胞分裂素、赤霉素、脫落酸和乙烯等。那么膨大劑是不是一種激素?它的作
用過程是不是激素調節?本節課的學習將為我們揭曉答案。
【新課學習】
(一)、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
1、學生閱讀導學案上的資料分析,完成相關問題。請學生代表展示、討論答案。資料分析
提示:
①赤霉素突出的生理作用是促進莖的伸長,引起植株快速生長。赤霉素還有解除休眠和促進萌發的作用。
②乙烯能促進果實成熟。這是因為一個成熟水果放出的乙烯,能夠促使全箱水果都迅速成熟。
③脫落酸能促進葉片等的衰老和脫落。
2、學生自主閱讀教材54頁的圖3—8,理解其他植物激素的種類和作用。之后,要求學生脫離課本,獨立完成學案上的表格內容,最后,同桌互相檢查。
(二)植物激素間的相互作用
學生閱讀資料分析,然后小組討論下面的問題。
請小組代表回答,其他小組進行補充和修正。最后師生共同總結:在植物的生長發育和適應環境變化的過程中,各種激素相互作用,共同調節。激素調節只是植物生命活動調節的一部分,植物的生長發育過程,在根本上是基因組在一定時間和空間上程序性表達的結果。
(三)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
1、學生閱讀教材54-55頁,明確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概念和特點,區別植物激素和植物生長調節劑,并對“膨大劑是不是植物激素”進行分析。
2、討論課本55頁“資料分析——評述植物生長調節劑的應用”。請學生代表舉例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和應用,并分析植物生長調節劑對人類是有利還是有害?
教師提示:通過以上討論,大家對植物生長調節劑的作用和應用有了更加全面的認識,同時意識到科學技術是一把雙刃劍,使用不當可能會帶來負面影響,人類應當合理使用植物生長調節劑。那么,我們應如何保證合理使用,避免危害的發生呢?請同學們以小組為單位,回家后就大家熟悉的膨大劑展開研究性學習。
【歸納總結】(見板書設計)
【當堂檢測】
1、下列有關植物激素的敘述,錯誤的是()
A.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
B.細胞分裂素能促進花的脫落
C.乙烯能促進植物果實的成熟
D.脫落酸促進果實脫落
2、煙草“打頂”有利于煙葉產量和品質的提高,但“打頂”后腋芽的生長會影響煙草的產量和品質,為解決這個問題,應該在“打頂”后于傷口施用()
A.細胞分裂素B.乙烯生成物
C.赤霉素類物質
答案:1B2D八、作業布置
1、自然生長的植物在果實成熟過程中,各種植物激素都有明顯變化。在植物生理學家研究了某種果實成熟過程中的激素變化如下圖所示。請據圖回答:
生長素赤霉素乙烯D.生長素類似物
細胞分裂脫落酸細胞分裂素細胞伸長成熟衰老
(1)生長素的化學本質是。在果實的細胞分裂和細胞伸長時期生長素濃度較高,其原因是。
(2)從圖中可以看出,除了生長素能促進細胞伸長外,也具有這樣的作用,其主要合成部位是。
(3)脫落酸的合成部位是,主要作用是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0
一、指導思想
以《全日制義務教育生物課程標準(實驗稿)》為基礎,在繼承我國當前生物教學優勢的基礎上,努力關注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強調學生的主動學習,增加實踐環節,使每個學生都能對生物知識有更深的理解,更多地思考未來的學習方向,而能夠探索和學習的技能和解決問題的技能有更多的發展,責任感、合作精神和創新意識也能得到提高。它為學生參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適應社會、不斷學習奠定了必要的基礎。
二、教學目標:
(1)理解人與生物圈的關系,熱愛自然,珍惜生命,理解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意義,提高環保意識。
(2)愿意探索生命的奧秘,具有求實的科學態度、探索精神和創新意識。
(3)關注與生物學相關的社會問題,形成積極參與社會決策的意識。
(4)逐步養成良好的生活健康習慣,樹立進取健康的生活態度。
(5)初步掌握生物圈中人類起源和發展的基本知識。
(6)掌握人體結構、功能、生理和保健知識,促進青春期生理和心理健康發展。
(7)了解生物科學技術在生活、生產和社會發展中的應用及其可能產生的影響。
結論:以上是教師從指導思想和教學目標上對七年級生物教案的安排。
七年級生物實驗:探索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
探索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實驗知識。學生們認真學習。
探索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的影響
探索以下問題: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有影響嗎?
詢問假設: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有影響
實驗步驟:
1)用醋和清水配制模擬酸雨,用pH試紙測定pH值在5、4、3、2左右。
2)取五個相同的培養皿,貼上標簽,將吸水紙放入培養皿中,分別用pH值為2、3、4、5的清水和模擬酸雨濕潤吸水紙。
3)選擇500個生長條件相同的綠色蔬菜種子,在每個培養皿中放入100個。
4)一段時間后,觀察種子發芽數
查詢結論:酸雨對植物種子發芽有影響
其他實驗:調查自我環保意識,討論種群增長趨勢,聽力測試,調查中學生近視的原因和對策,調查每天的睡眠時間,測量學習時間、膝反射、脊髓結構(標本)、糖尿病發病率、處理尿液的方法以及居住在該地區的`人的尿液,討論了尿液的成分。(除血細胞和大分子蛋白質外,血液中的其他成分可通過薄的腎小球毛細血管和腎包膜壁進入腎包膜,形成腎包膜內的液體,即原始尿液。形成原始尿液的過程是腎臟的過濾),討論人體能量供應,探索運動對心率的影響,調查食品安全性,觀察小腸結構
以上解釋了探索模擬酸雨對植物種子萌發影響的實驗內容。我希望同學們能很好地掌握以上內容,相信同學們會學得更好。
七年級生物實驗:手部皮膚的觸覺
讓我們學習生物實驗中手部皮膚觸覺的解釋。
手部皮膚的觸覺壓力感
詢問問題:手部皮膚各部位的觸覺壓力感是否相同?
探索假設:手部皮膚各部位的觸覺不同
實驗步驟:用筆尖刺激手部各部位,觀察各部位的反應速度
探索結論:手部皮膚各部位的觸覺不同
頭部在生物實驗中學習手部皮膚觸覺知識的內容,學生能很好地掌握。我希望學生們能在考試中取得好成績。
七年級生物實驗: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的影響
下一步是學習甲狀腺激素對蝌蚪發育影響的生物學知識。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1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舉例說出動物不同的行為,如取食行為、繁殖行為、防御行為、遷徙行為等。
2.說出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概念。
3.區分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的實例,知道這些行為對生物生存的意義。
過程與方法目標:
1.通過閱讀資料,觀看視頻、圖片等資源,鍛煉觀察能力、短時間內獲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和資料分析的能力。
2.通過制定并實施探究實驗,鍛煉實踐能力及與人溝通合作的能力,提高學習興趣。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分析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進一步認識學習的重要性,從而提高學習的自覺性和主動性。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1.區分動物的先天性行為和學習行為,說明這些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
難點:
1.通過資料分析,說明動物的行為對動物生存的意義。
2.運用觀察和實驗的方法,探究動物的學習行為。
三、教學策略與手段
主要采用探究活動、多種媒體演示(視頻、圖片等)、啟發互動、任務驅動法、自主學習和合作學習相結合等策略,引導學生調動生活經驗、活動體驗,積極參與課堂討論,通過觀察、資料分析、動手實踐、合作學習等達成學習目標。
四、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常識和興趣點,導入新課
教師組織和引導
通過ppt課件呈現以下內容:
(1)駱賓王的著名古詩《詠鵝》。
(2)潘瑋柏《壁虎漫步》中的一句歌詞“有只壁虎懶洋洋地在漫步,但它吃起蚊子的動作很迅速。”
(3)播放視頻短片:電影《唐山大地震》中,地震前漫天低飛的蜻蜓。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2
【學習目標】
1.知道酶的發現過程。
2.理解酶的性質(主要是高效性、專一性、酶需要適宜條件的特性)。
3.用實驗探究酶的高效性、酶的專一性。
【學習障礙】
1.理解障礙(1)如何理解酶與新陳代謝的關系?(2)如何理解酶的高效性、專一性等特性?
(3)如何理解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因素?
2.解題障礙(1)用酶的作用特性去解釋和說明一些生物學現象。(2)解影響酶的催化作用因素的圖表題。
(3)解有關的實驗設計題。
【學習策略】1.理解障礙的突破(1)用“結構與功能相統一”等觀點理解新陳代謝與酶的關系。生命系統既是一個需要維持穩態的系統,又是一個瞬時就會發生一系列合成、分解的運動著的系統,這是一個矛盾的統一體。新陳代謝中的各種化學反應是在溫度、酸堿度等相對穩定的條件下進行的,這些化學反應不能在高溫、高壓、強酸、強堿等條件下進行,可是又要迅速、高效地進行反應,怎樣實現生命系統的這種功能?因此就必須有一種結構或物質存在,來行使其功能。這就是生物催化劑——酶。生物體內的物質代謝過程是極其復雜的,如人體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經過變化成為人體自身的組成物質,組成物質又經過氧化分解成為代謝的最終產物而排出體外,這些過程中包含著許許多多的生物化學反應。據估計,人體細胞內發生化學反應的頻率約為幾百萬次/min。這么多的化學反應之所以能夠在平常的溫度、壓力下迅速順利地完成,完全是依靠酶的催化作用。正因為這樣,生物體自我更新的速度是很快的。拿人體來說,體內血液中的紅細胞更新的速度通常為200萬/s以上,大約60d左右全部紅細胞要更新一半;肝臟和血漿中的蛋白質,大約10d左右要更新一半;皮膚、肌肉等組織中的蛋白質,大約150d左右要更新一半。人在一生(按60年計算)中與外界環境交換各種物質的數量,大約水為50000kg,糖類為10000kg,脂質為1000kg,蛋白質為1600kg。物質交換的總重量大約相當于人體重量的1200倍,而實際上現在人類的壽命已經大大超過60歲了。所有這些復雜的代謝活動,只有在酶的參與下才能在常溫、常壓的條件下迅速有序地進行。因此生物體的新陳代謝過程,實際上是由一系列酶所催化的化學反應所組成的反應網絡,這就是功能與結構的和諧統一。
(2)用“遷移法”來幫助理解酶的特性。酶是生物催化劑,因而它既有與一般催化劑相同的性質,也有與一般催化劑不同的特點。酶和一般催化劑的共同點是:第一,酶在催化反應加快進行時,在反應前后酶本身沒有數量和性質上的改變,因而很少量的酶就可催化大量的物質發生反應。第二,酶只能催化熱力學上允許進行的反應,而不能使本來不能進行的反應發生。第三,酶只能使反應加快達到平衡,而不能改變達到平衡時,反應物和產物的濃度。因此,酶既能加快正反應進行,也能加快逆反應進行。酶促反應究竟朝哪個方向進行,取決于反應物和產物的濃度。酶與一般的催化劑相比又有其特點,最突出的是它的高效性和專一性。生物化學理論的遷移
A.用“酶的中間產物學說”來理解酶的高效性
酶具有強大的催化能力,酶的催化能力遠遠超過化學催化劑。例如,碳酸酐酶能夠催化下面的反應:
碳酸酐酶是目前已經知道的催化反應速度最快的酶之一。每個碳酸酐酶分子催化CO2水合作用形成相同數量的H2CO3的速度通常為6×10個/s。碳酸酐酶催化上述反應的速度比非酶催化的上述反應速度快10倍。如果沒有這種酶,CO2從組織到血液,然后再通過肺泡呼出體外的過程只能以極其緩慢的速度進行,遠遠不能滿足生物體生存的需要。酶具有這樣強大的催化能力,可以用酶的中間產物學說來解釋:酶在催化某一底物(被酶催化的物質)時,先與底物結合成一種不穩定的中間產物,這種中間產物極為活潑,很容易發生化學反應而變成反應物,并且放出酶。按照中間產物學說,酶促反應(需酶催化的反應)可以寫成下式:
57B.用“酶的誘導契合學說”來理解酶的專一性:酶具有高度的專一性,這就是說,一種酶只能作用于一種底物,或一類分子結構相似的底物,促使底物進行一定的化學反應,產生一定的反應產物。酶的這種高度的專一性,可以用“誘導契合學說”來解釋:酶對于它所作用的底物有著嚴格的選擇,酶和底物結合時,酶并不是事先就以一種與底物互補的形狀存在,而是在受到誘導之后才形成互補的形狀。這種方式如同一只手伸進手套之后才誘導手套的形狀發生變化一樣。底物一旦結合上去,就能誘導酶蛋白的空間結構發生相應的變化,從而使酶和底物契合而形成酶—底物絡合物,這就是科學家們普遍支持的“誘導契合學說”(見下圖)。
底物的結構和酶的活動中心的結構的這種互補形狀,使酶只能與對應的化合物契合,從而排斥了那些形狀、大小不適合的化合物,這就是酶作用的專一性。用來說明酶專一性催化作用的基本原理的學說還有“鎖和鑰匙學說”,見本節教材復習題二圖示,在此不再贅述。
(3)用“內外因法”來理解酶的催化作用受溫度、pH影響的機理。唯物辯證法認為外因是變化的條件,內因是變化的根據,外因通過內因而起作用。用此方法可以找出事物變化的根本原因。酶起催化作用所需條件雖然不象一般催化劑那樣苛刻,如要求高溫、高壓,但它還是需要一些特定的環境條件的。這些條件就是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外因,主要是溫度與pH;影響酶催化作用的內因是由酶本身的性質——蛋白質所決定的。我們主要研究其外因。①溫度:酶的催化效率又稱酶的活性或活力。酶促反應與普通的化學反應一樣,一般說來,環境溫度升高,酶的活性隨之提高,但不是無止境的。隨著溫度升高,酶的穩定性也越來越低,表現為酶的活性急速喪失。某種酶在某一溫度下能表現出最大的活性,這個溫度稱為該種酶的最適溫度。就大多數酶來講,最適溫度在40℃左右,溫度繼續升高,酶的活性會顯著下降,以致完全喪失催化能力。這是因為酶是一種蛋白質,蛋白質加溫到70℃~90℃就會變性沉淀,如雞蛋清在開水里一煮就凝固成白色固體一樣。各種酶能忍受高溫的限度不同,絕大多數酶在60℃~70℃的溶液中即受到很大破壞。酶的活性隨溫度變化的示意圖如下圖。
②酸堿度(pH):酸堿度對酶的催化作用有很大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同一種酶在不同的pH下活性不同,如上圖。二是各種酶的最適pH不同,過酸或過堿都會降低酶的活性。例如胃蛋白酶在酸性(pH1.5)環境下活性最高,胰蛋白酶在微堿性(pH8)環境下活性最高,大部分酶在中性環境下活性最高。
[例1]在酶法生產葡萄糖時,pH先調到6,后調到4.5。這是因為最初以一種淀粉酶溶液為原料時,該酶的____________,繼后以糖化酶繼續作用,該酶的____________之故。
解析:用“內外因法”解。各種酶的最適pH不同,據題意,催化淀粉最終水解成葡萄糖最先需要淀粉酶后需要糖化酶,pH先調到6,后調到4.5,可見這分別是兩種酶的最適pH。
答案:最適pH為6最適pH為4.52.解題障礙的突破
(1)用“系統化”和“具體化(對號入座)法”來解有關酶的特性的問題。
按系統化方法將酶的知識形成知識網絡如下圖。
具體化(對號入座)是把理論知識用于具體、個別場合的思維方法。在生物學學習中,適用具體化的方式主要有兩種:一是用所學知識應用于生活和生產實踐,分析和解釋一些生命現象;二是用一些生活中的具體事例來說明生物學理論知識。
[例2]能夠促使唾液淀粉酶水解的酶是
A.淀粉酶B.分解酶C.水解酶D.蛋白酶
解析:用“系統化”和“具體化(對號入座)法”解。題目告訴我們這主要是考查酶的功能特性,根據我們已建立的上述知識網絡將問題對號入座,很明顯題目具體是考查酶的專一性的特點,淀粉酶只能使淀粉水解成麥芽糖;分解酶是具有分解作用的所有酶的總稱;水解酶是催化有機物與水作用形成各類分解產物的酶,包括淀粉酶、蛋白酶等;蛋白酶是只能水解蛋白質的酶。唾液淀粉酶的化學本質是蛋白質,由于酶的催化作用具有專一性的特點。因此,促使其水解的酶只有蛋白酶。答案:D[例3]新采摘的玉米果穗具有甜味,但放一段時間后甜味便降低,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再保存,甜味會保留較長一段時間,請回答:
(1)放一段時間后甜味降低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沸水浸泡一段時間后再保存,甜味可保留較長時間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3)通過
上
述
實
驗
可
以
證
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用“系統化”和“具體化(對號入座)法”解。玉米的甜味是由某些單糖引起的,放一段時間后甜味便降低,顯然是單糖減少的緣故;如果采摘后放在沸水中浸泡一段時間后再保存,甜味會保留較長一段時間,即單糖減少的速度明顯減慢,單糖這種變化與溫度有關,綜合分析,不難看出這是酶的作用。
答案:(1)在酶的作用下,單糖分解或轉變成淀粉(2)高溫使酶失活,抑制了單糖的分解或淀粉的合成(3)酶的催化作用受到溫度的影響,高溫可使酶失活
(2)先用“圖文轉換法”,再用“層析綜合法”來解圖表類問題。
在解圖表類問題時,先進行圖文信息轉換,再對其分析。具體分析時,用“層析法”來找出變量間的因果關系。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從細胞物質交換方面模擬探究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因。
2.細胞增殖的方式和意義。
3.細胞周期的概念,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4.分析植物細胞有絲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律。
能力目標
1.嘗試通過模擬實驗以進行科學研究,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2.利用數學、物理方法處理和分析實驗數據的能力。
3.運用細胞不能無限長大的原理解釋某些生命現象。
4.養成批判性思考問題的能力。
5.能夠利用多種媒體獲取生物信息。
情感目標
1.形成結構與功能、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生物學思想。
2.使學生形成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一絲不茍的科學精神。
【教學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細胞周期及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
教學難點植物細胞有絲分裂各個時期DNA、染色體的變化規律。
難點突破通過模擬實驗和制作動態的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問題具體化,復雜的問題簡單化,再加以隨堂訓練,攻克難點。
【教學方法】
探究、講述和討論的方法。
【教學用具】
教學模型、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程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導入
新課
大家看一下教材110頁圖:象與鼠(投影展示),討論:象與鼠的形體差距懸殊,象的體細胞是否比鼠的體細胞大?二者形體差距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評價學生的回答(出示幻燈片2、3,示細胞的大小。動植物細胞的直徑大都在20——30微米之間),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生物體大都是由許多體積很小的細胞組成的,而且細胞生長到一定程度會發生細胞分裂或者不再繼續生長呢?細胞為什么不能一直生長形成大型的單細胞生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象與鼠相應器官或組織的細胞大小相似,生物體的生長是細胞分裂和細胞生長的結果,但主要因素是細胞數目的增加。
由學生熟悉的現象導入,創設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發動學生主動地參與學習過程。
限制細胞繼續增大的因素有哪些呢?
活細胞進行著旺盛的新陳代謝,需要不斷的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那么細胞體積增大對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有什么影響呢?
模擬實驗:細胞大小與物質運輸的關系。(看書4分鐘)
提問:“探究細胞大小與物質的運輸關系”的模擬實驗是如何設計的?其設計思路是什么?
針對問題,引導學生制定解決方案,設計探究物質擴散速率與細胞大小關系的模擬實驗。
教師對各個小組不同的設計方案進行進行評價總結提示:①利用含有酚酞的瓊脂塊模擬不同大小的細胞;②利用NaOH遇酚酞呈紫紅色的原理,檢測NaOH滲入瓊脂塊的速度和深度;
屏幕播放教材中該實驗的設計方法及實驗操作過程及結果。(出示幻燈片4)。
傾聽、總結學生對結果的討論,繼續引發學生思考,既然細胞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高,細胞體積是不是越小越好?
提問:除此之外,還有什么因素能夠影響細胞的體積?
提示:細胞核是細胞的控制中心,其所控制的范圍是一定的,另外細胞中的各種結構都進行著不同的生理活動,它們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細胞內的細胞質是不斷流動的,細胞太大也不利于細胞內各種成分的交流。
請思考:(出示幻燈片5、6,展示思考題)。
教師點評總結。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積極參加討論,提出模擬實驗的設計思路,并比較各種方案的可行性。
閱讀教材內容,注意實驗的基本操作、注意事項,并仔細觀察、記錄、分析實驗結果。
通過模擬實驗和討論,學生充分理解到細胞體積越大,其相對表面積(即表面積與體積比)越小,細胞的物質運輸的效率就越低,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速率主要取決于表面積與體積的比。
經過思考,得出結論:細胞的新陳代謝并不只與物質交換速度有關,其內部還需要一些重要而復雜的結構。
經過思考回答:細胞的核質比以及細胞內物質的交流。
思考回答。使學生親身參與探究過程,有利于學生知識的建構和科學研究方法的領悟。
通過討論使學生深入思考,并用聯想的方法將模擬實驗的結果遷移到細胞。
有利于培養學生批判性思維的能力。
開拓思維,培養學生獨立分析問題的能力。
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討論:
1.體細胞的分裂有什么規律?(出示幻燈片8)。
2、什么是細胞周期?是否所有的細胞都有細胞周期?
3.不同種類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是否相同?
4.細胞周期包括哪兩個階段?它們在時間分配上有什么特點?
5、細胞分裂期的四個時期是如何劃分的,它們之間是否有明確的分界?
演示幻燈片,點評學生的回答并補充、總結:①關于細胞周期的概念,要強調只有“連續分裂的細胞”才具有細胞周期,例如皮膚的生發層細胞、根的分生區細胞等;而高度分化,失去分裂增殖能力的細胞,例如神經細胞等不具有細胞周期。②分裂期的四個時期是人為劃分的,它們之間沒有明確的分界。
用課件模擬展示細胞分裂的動態過程。
觀察分裂間期的細胞,引導學生分析間期的主要變化及變化的結果。
觀察分裂各個時期的細胞,注意每個時期所發生的主要變化。
提問:1、分裂前期所發生的主要變化有哪些?染色質轉變成染色體的生物學意義?(提示:可以使DNA分子在分離的過程中不損壞,保證了遺傳信息的完整性,確保染色體在子細胞中的平均分配。)
2、分裂中期所發生的主要變化有哪些?什么是赤道板?(提示:赤道板是垂直與紡錘體的縱軸,并將其平分的一個平面,實際上并無板狀結構存在。)
3、分裂后期所發生的主要變化有哪些?
4、分裂末期所發生的主要變化有哪些?(與分裂前期進行比較)
教師同學生一起分析、歸納有絲分裂的實質。
在授課過程中穿插介紹我國科學家在“細胞增殖”領域中的研究進展及成果。學生在理解教材內容的基礎上回答問題。
周期性:細胞周期是指從上一次細胞分裂完成時開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時為止,只有連續分裂的細胞才具有細胞周期;不同種類細胞的細胞周期持續時間是不相同的;細胞周期包括
分裂間期(較長)和分裂期(較短);細胞分裂期是一個連續的過程,各個時期之間無明顯的分界,被人為的分為前、中、后、末四個時期。
學生觀察、思考并描述各個時期的特點。
分裂前期所發生的最主要的變化出現染色體。
染色體的著絲點被紡錘絲牽引到赤道板上。
染色體的著絲點分裂,完全相同的兩套染色體被牽向細胞兩極。
最主要的是染色體又恢復成染色質的狀態。
學生自主學習,主動建構新知識。
觀察現象,引起思考,加深理解。
通過提問,加深學生對分裂各個時期及特點的理解。
使學生了解中國科學研究的前沿工作,激發興趣,發展相關情感。
提問:
1.DNA復制和染色體數目加倍分別發生在哪個時期?
2.與高等植物細胞有絲分裂有關的細胞器有哪些?它們分別有哪些作用?
3、細胞有絲分裂的意義有哪些?
4、根據細胞分裂過程中染色體、DNA的變化規律,畫出二者的變化圖象。
討論:
正常骨髓細胞的細胞周期約為40小時,急性淋巴性白血病白細胞的細胞周期為2-10天。醫院采用化療的方法最大限度地殺傷腫瘤細胞,保存骨髓細胞。推斷給藥的時間間隔并簡述理由。(提示:使化療藥物作用于腫瘤細胞的每一個細胞周期,同時對正常骨髓細胞的影響最小)
請思考:(出示幻燈片15、16、17、18,展示思考題)。
教師點評總結。學生思考回答:
分別發生在間期和后期。
核糖體(合成蛋白質的場所)、高爾基體(形成細胞壁)、線粒體(供能)等。
保證了親子代細胞之間遺傳物質的穩定性。
略。
學生在充分討論后得出結論,給藥時間間隔應控制在40~48小時之間。
思考回答。了解學生對知識的理解情況,及時調整教學,為繼續學習奠定基礎。
鍛煉學生對知識的歸納總結以及靈活運用能力。
聯系實際,將知識拓展、延伸。
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對知識的鞏固和應用。
【板書設計】
一、細胞不能無限制的長大
1、不利于細胞與外界環境的物質交換;
2、不利于細胞核對細胞的控制;
3、不利于細胞內物質的交流。
二、細胞通過分裂進行增殖
植物細胞的有絲分裂
【課堂練習】(課堂穿插進行)
1、細胞與外界進行物質交換的速度主要取決于()
A.細胞的體積B.細胞的表面積
C.細胞的表面積與體積之比D.細胞分裂的快慢
2、細胞不可能無限制的生長,其主要意義不包括()
A.有利于細胞與外界的物質交換B.有利于細胞內部的物質交流
C.有利于細胞核對細胞的控制D.有利于細胞的分化
3、生物體生長、發育、繁殖和遺傳的基礎是()
A.有絲分裂B.細胞生長C.細胞增殖D.細胞分化
4、用顯微鏡觀察洋蔥根尖分生區細胞進行有絲分裂時,在同一個視野中看到的數量最多的細胞處于()
A.前期B.中期C.間期D.后期
5、在測量瓊脂塊變色深度的方法中(如下圖),正確的測量方法是(虛線表示測量位置)()
6、根據球體的體積公式V=4/3πr3,表面積公式S=4πr2,得出計算結果如下表。由此你可以得出什么結論?
細胞直徑(μm)表面積(μm2)體積(μm3)比值(表面積/體積)20125641870.30302826141300.20
7、下圖為具有6條染色體的某植物細胞進行有絲分裂過程的幾個階段,據圖分析回答下列問題:
(1)根據植物細胞有絲分裂的過程對甲、乙、丙、丁進行排序________。
(2)觀察染色體的最佳時期是________圖。
(3)染色體數和DNA數目相等的細胞是圖中的________。
(4)赤道板和細胞板的主要區別是____________。
(5)作為一個完整的細胞周期,該圖中缺少了細胞周期的________期,該期細胞內的主要變化特點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4
學習目標
【知識目標】
1、說出伴性遺傳的概念,知道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理解伴性遺傳現象(人的紅綠色盲)遺傳原理和規律。
3、舉例說出伴性遺傳在實踐中的應用。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一個家族案例進行分析研究推導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
2、通過遺傳圖解的學習,明白伴性遺傳(人類紅綠色盲)的規律特點,初步運用遺傳規律解決一些遺傳現象,培養分析問題本質的能力。
【情感目標】
1、通過伴性遺傳規律的學習,關注遺傳病的預防,初步形成科學的、嚴謹的科學態度以及尊重科學的精神。
2、認識遺傳病對人體健康的影響,增強優生意識。
教學標準
《伴性遺傳》是人教版第二章第3節內容,學生學習了基因的兩大遺傳規律、減數分裂和受精作用及基因與染色體的關系,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知識基礎。也是遺傳規律不同形式傳遞特點在對比、分析遺傳系譜中得以擴展、補充、深化和綜合運用,顯然,抓住這部分的內容教學,是培養學生綜合思維、分析思維等能力的良機。
教材中利用遺傳系譜圖和遺傳圖解,提出問題讓學生思考討論后得出結論,因此“運用資料分析的方法,總結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原理和規律”是教學的重點和難點。整個探索過程是圍繞伴性遺傳的特點為主線展開的,突出了本節的教學重點。通過性染色體的剖析、基因分離定律的遷移,使學生很容易書寫遺傳圖解并進行分析,從而突破教學難點。
學生已學過分離定律,減數分裂及基因與染色體關系的相關知識,為本節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知識基礎。同時,高中學生具有一定的觀察能力、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教學中可以利用學生的知識基礎并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通過適當的教學策略完成知識上的學習,能力的培養。
為了進一步發揮新教材中探究——討論教學的優勢,教學中一是注重創設情景,制造認知碰撞。二是采用多媒體演示遺傳圖解,將抽象的概念具體化,加強學生識圖能力、觀察能力。三是“讓學習動起來,讓課堂活起來”,通過對人類紅綠色盲遺傳的探究,讓學生分析討論得出人類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遺傳特點。通過對遺傳圖解的比較分析,引導學生總結歸納伴性遺傳的特點和規律,然后利用這一規律解決其他案例。
【課堂實錄】
教學內容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問題探導引導學生閱讀思考回答閱讀、思考回答“討論”引入新課自主學習一、伴性遺傳的概念介紹道爾頓發現色盲的故事
從道爾頓發現紅綠色盲的過程中,你獲得了什么樣的啟示?
什么是伴性遺傳?(它們的基因位于性染色體上,所以遺傳上總是和性別相關聯,這種現象叫做伴性遺傳)觀察、思考回答:
從道爾頓發現色盲的過程中感悟科學研究需要嚴謹的態度。
學生閱讀教材回答問題。明確概念。通過發現史教學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興趣。探究活動二、紅綠色盲的遺傳方式教師展示色盲家系圖,提出問題請學生思考。
問題1:觀察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男性占7%,女性占0.5%,發現此病與何有關?
問題2:這種遺傳方式的性別比例具有顯著差異的特征,而性別取決于什么?
問題3:色盲基因位于性染色體還是常染色體上?
觀察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
問題4:根據前面所學的遺傳定律,分析色盲病的基因是顯性基因還是隱性基因控制的?
教師在屏幕上展示相關圖形:道爾頓色盲家族遺傳系譜圖、人的性別決定圖、紅綠色盲的人群調查數據,提出問題。
問題5:色盲基因在性染色體上是如何分布的?為什么?
(提示:分三種情況進行討論,只在X染色體上,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都有。)
引導學生通過觀察三幅圖,對三種假設分別進行推理,檢驗推理結果和現實情況是否吻合。
教師引導學生根據學習的知識進行推導,獲得結論,讓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增強了學習的興趣。由此學生也得出了伴性遺傳有伴X和伴Y兩種,伴X遺傳又有顯性遺傳和隱性遺傳兩類,紅綠色盲遺傳是伴X隱性遺傳。在教師一系列問題的引導下,學生探究、討論。
思考作答:
男、女發病數據明顯差距,這種病跟性別有關系。
根據已學知識回答:
性染色體
討論回答:
控制色盲遺傳的基因應該在性染色體上。
根據已學過的基因分離定律答:
“無中生有”所以是隱性基因控制的隱性性狀。
提出問題。
分組討論:
預設學生推理:
色盲基因若只在Y染色體上,則其父必為色盲患者,但其父正常,顯然與實際情況不符。
若色盲基因在X、Y染色體上同時存在,那么紅綠色盲患者理論上在人群中的男女比例為1:1,但實際情況不相符。所以排除只在Y染色體上、XY染色體上都有兩種情況。
色盲基因“只在X染色體上”……
學生得出結論:紅綠色盲屬于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倡導學生自主探究,培養學生的思維、研究能力。
引導學生做出可能的假設。
引導學生驗證假設。
關注學生的分析、推測能力。注意不同層次學生的分層教育
得出結論。探究活動三、紅綠色盲的遺傳特點問題1:正確寫出紅綠色盲的基因型和表現型。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假設用B和b來表示紅綠色盲和正常色覺的基因,女性有兩條X染色體,含有兩個色盲基因,所以女性有純合子和雜合子之分,雜合子表現正常,但攜帶致病基因;男性就只有一個色盲基因,沒有純合子與雜合子之分。
問題2:男性色盲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父親致病基因只能隨X染色體傳給女兒,不能傳給兒子。
問題3:親本中女性的色盲基因傳遞有什么特點?
母親的致病基因既可傳給女兒,也能傳給兒子。
問題探究:
以班級小組為單位,分組寫出四種婚配方式的遺傳圖解,并探討規律。
(1)色盲男性和正常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2)正常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3)正常男性和色盲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4)色盲男性和攜帶色盲基因的女性結婚后代遺傳情況。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5
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簡述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解釋細胞膜在維持細胞結構和功能中的重要作用。
2.能力目標:進行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3.情感目標:認同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二、教學重點和難點
1.教學重點
(1)細胞膜的成分和功能
(2)理解細胞膜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2.教學難點
(1)用哺乳動物紅細胞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2)理解細胞膜對于細胞這個生命系統的重要意義
三、教學方法
講授與學生討論相結合、問題引導法、資料分析法
四、教學用具
多媒體、教科書、黑板、粉筆
五、課時安排
1課時
六、教學過程
導入: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認識了細胞這個基本的生命系統的物質成分,從今天開始,我們將進一步認識細胞這個基本的生命系統,我們來認識由水、無機鹽、糖類、脂質、蛋白質和核酸組成的一個有機整體——細胞的基本結構。
大家對于細胞應該有了一定的認識——我們在初中學習過,在前面的實驗中我們也曾經觀察過一些細胞。
T:你認為細胞最外面的結構是什么?
S:……(學生發言:脫口而出的同學可能往往回答細胞膜;略有思考的同學回答細胞壁;比較嚴謹的同學會回答“植物細胞的最外層是細胞壁,動物細胞的最外層是細胞膜”,等)
(教師點評后總結,注意點評學生的思維習慣)
T:動物細胞沒有細胞壁,而像植物、真菌、細菌等生物,細胞往往具有細胞壁。植物細胞的細胞壁,主要成分是纖維素和果膠,它們沒有生命活動的特殊功能,主要是對植物細胞有支持和保護作用。而對于真菌和細菌的細胞壁與植物不同,我們在以后的學習中會逐步了解。
然而我們今天要重點討論的話題不是細胞壁,因為我們將討論的是“系統的邊界”,系統的邊界是什么?這里的答案就只有一個:細胞膜。
因為,我們這里指的“系統”是:生命系統!在組成細胞的結構中,具有生命活性的結構是細胞膜、細胞質和細胞核,而細胞壁并沒有像它們這樣的生命活性。這里的“生命活性”可能對大家還比較抽象,不過隨著我們對細胞膜等功能的深入,你就會慢慢了解。
(板書:細胞膜——系統的邊界)
T:對于細胞膜作為系統的邊界,同學們有沒有這方面的感性認識?也就是說你能不能列舉出一些證據來證明細胞膜這個系統邊界的存在?
S:直接借助光學顯微鏡、電子顯微鏡觀察得到。
T:很好,電子顯微鏡可以看清楚細胞膜的存在,光學顯微鏡雖然不能看見細胞膜,但是卻能夠清楚的觀察到細胞與外界環境是有界限的。
除了這樣的直接觀察,我們還能不能通過一些其他的感受間接感知細胞膜的存在呢?
(用視頻的方式介紹科學家進行顯微探針感受阻力的實驗:一開拓學生的實驗思路;二激發學生興趣)
用顯微注射器將一種叫伊紅的物質注入變形蟲體內,顯微鏡下觀察發現,伊紅會很快的擴散到整個細胞,卻不能很快逸出細胞。
另外,我們還可以在顯微鏡下看到:用微針觸碰細胞表面時,細胞表面有彈性,可伸展;用微針插入細胞內,細胞表面有一層結構被刺破;如果細胞表面結構受損面過大,細胞會死亡。
過渡:通過剛才的實驗,我們也可以看到,當細胞膜被破壞的時候,細胞也就死亡了。這說明了細胞膜對于生命系統來講,是非常重要的。那么,細胞膜有哪些重要功能呢?
(學生活動)閱讀課本42頁內容,聯系生活經驗,理解細胞膜的功能。
(板書:細胞膜的功能)
(請學生發言,讓他們結合生活經驗,解釋細胞膜的功能,教師適時點評)
S:細胞膜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板書)
只有這樣,細胞才能獲得一個相對比較穩定的內部環境,才能減小受到的各種外部干擾,才能正常的進行各種代謝活動。這就好比我們的學校的圍墻,班級的墻壁,如果沒有這些,喧囂的街道,隔壁班級的活動直接影響到我們班級同學的學習,那么,我們的學習不可能正常進行。
S:……
T:同學們的比方非常形象。作為生命體,要保證自身代謝順利進行,一個相對獨立的內部環境何等重要;有了細胞膜,這個邊界將細胞與外界環境分隔開,細胞內才能保持各種理化性質的相對穩定,才可能具備代謝的正常條件。也正因為如此,在生命的起源過程中,科學家把“原始界膜”的形成作為生命演變中的重要階段,具有了原始界膜后,才使得原始生命的誕生成為可能!
S: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板書)
既然細胞膜是細胞的邊界,這就好像皮膚是我們人體的邊界一樣,我們的皮膚可以阻止一些病毒、細菌等進入我們體內,細胞膜也應該有類似的功能。
S:……
T:這個類比是比較恰當的。對于細胞膜能控制物質進出細胞這一點功能,我們將在第四章會有更加詳細的學習,現在需要大家先了解細胞膜具有選擇性的允許細胞需要的營養物質進入,而細胞不需要的,或者對細胞有害的物質就不容易進入細胞。細胞膜的這樣一種生理功能我們稱之為“選擇透過性”。不過選擇透過性只有活的細胞的細胞膜也具有,細胞死亡,這種選擇透過性就喪失了。
記得在我們初中的學習中,我們通過實驗的方法來檢驗玉米的種子是否還具有萌發的活性(也就是說玉米種子是否還是活的),也就是利用細胞膜的這點特性。下面給大家如下材料,請你設計實驗來檢驗這些玉米種子是否還能萌發。
(投影)材料:玉米種子,紅墨水,鑷子,刀片,培養皿,燒杯,酒精燈。
(學生思考、討論、發言)
(投影)方法步驟:
1、將玉米種子放在20-25℃的溫水中浸泡36h。
2、取20粒已經泡漲的種子,將其中的10粒放在沸水中煮5in后,冷卻,作為對照的實驗材料。
3、分別取煮過和未煮過的玉米種子放在培養皿中,用刀片沿胚的中線縱向切開籽粒,用稀釋20倍的紅墨水浸泡(以沒過種子為宜)。2in后,倒去紅墨水,用水沖洗籽粒數次,直到沖洗液無色為止(洗去浮色)。
4、觀察籽粒中胚的顏色。
(投影)結果預期:
未煮過的籽粒的胚細胞未被染成紅色;煮過的籽粒的胚細胞被染成紅色。
(胚細胞被染紅說明了胚細胞的細胞膜失去了選擇透過性,也就說明胚細胞死亡,不再具有萌發活性)
S:細胞膜進行細胞間的信息交流。(板書)
細胞作為一個個體的基本組成單位,對于一個個體來說,生活在外界環境中,與周圍的環境關系密切,不斷地與外界環境發生著物質和信息的交流。構成個體的細胞也應該是這樣的,只有這樣,細胞才能聯合起來組成能行使同一功能的組織,再構成器官……而細胞之間的信息傳遞,應該就是考系統的邊界——細胞膜。
T:(放映有關細胞間進行信息傳遞的動畫、圖片等,同步解說)
在多細胞生物體內,各個細胞都不是單獨存在的。它們必須保持功能的協調。這種協調不僅依賴于物質和能量的交換,也有賴于信息的交流。這種信息的交流大多與細胞膜的結構和功能有關。
細胞間進行信息交流的方式:1靶細胞(胰島素與靶細胞)2細胞間信息的傳遞(精子與卵細胞結合)3相鄰兩個細胞通過通道進入另一個細胞(高等植物細胞的胞間連絲)
過渡:通過剛才的學習,可以看到細胞膜的功能對于一個細胞的正常運作是必需的;當然細胞膜的功能除了上述介紹的三點,還有一些其他的功能,這個問題大家可以在課下查找資料,也可以在后面的學習中逐漸了解,總結。
我們知道有什么樣的結構才可能具有什么樣功能,功能與結構是相統一的,那么,細胞膜具有什么樣的結構才能完成上述的功能呢?
鑒于細胞膜的結構我們還會在第四章詳細學習,我們這里主要來研究細胞膜的組成,看看完成細胞膜功能的是靠細胞膜上的哪些成分來完成的。
(板書:細胞膜的成分)
T:我們要分析細胞膜的成分,首先要獲得細胞膜。那么,怎樣獲得比較純凈的細胞膜呢?
請大家閱讀課本40頁-41頁的實驗: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完成下面幾個問題的思考。
(板書:體驗制備細胞膜的方法)
問題:1、選用植物細胞好不好?
2、為什么選用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
3、細胞破裂后,怎樣分離出比較純凈的細胞膜?
4、歸納實驗的原理。
(學生進行實驗體驗,教師指導,后進行點評總結)
S:……
T:我們利用動物細胞在蒸餾水中會吸水漲破,細胞內的物質就會流出來,從而獲得細胞膜。再由于哺乳動物成熟的紅細胞沒有細胞核以及其他膜結構的細胞器,所以,可以避免其他膜的干擾。最后利用離心的方法將細胞膜與細胞內的其他物質分離開來,獲得比較純凈的細胞膜。
T:現在細胞膜的提取過程大家已經體驗過來,接下來的工作就是分析細胞膜的成分有哪些?怎么分析呢?
借助現在的科學技術手段,我們大可以通過先進的儀器分析得知,但是我們手頭上沒有大家能利用的儀器。我們有什么呢?請大家看下面的資料,來分析一下細胞膜的成分。
(投影:
1.發現脂溶性的小分子,例如酒精、甘油等很容易通過細胞膜;
2.如果用脂質溶劑處理細胞,發現細胞膜被溶解;
3.如果用蛋白酶來處理細胞,發現也能破壞膜結構。)
(學生討論、發言)
S:……
S:(歸納總結)細胞膜的成分中含有脂質和蛋白質。(板書)
T:好,大家一起來看課本,享受已經發現的研究結果:細胞膜主要由脂質和蛋白質組成。此外,還有少量的糖類。其中脂質約占細胞膜總量的50%,蛋白質約占40%,糖類占2%-10%。在組成細胞膜的脂質中,磷脂最豐富。
通過這則資料,其實也告訴大家了一種研究物質組成成分的方法:酶解法。
我們在各種膜的研究中還發現,功能越復雜的細胞膜,其蛋白質的種類和數量就越多。這也和我們前面了解的蛋白質的功能是相一致的:蛋白質是生命活動的主要承擔者,細胞膜的功能中也少不了蛋白質的一份!我們也將在后面章節的學習中,越來越多地了解細胞膜的各種成分在其功能中的具體作用。
T:好,這節課我們就進行到這里。
七、課后反思
對于這節課的內容,雖然有問題探討、有實驗,但是基于學生的生物學基礎,還不能很大程度的實現自我探究。就像“問題探討”中的問題,我認為有一些超出了學生的知識認識水平,所以,我采用提供一些直觀的資料,再由學生進行體驗,進行總結。
整節課我認為最重要的就是要實現學生能夠積極的參與進入老師的話題中,能夠緊緊跟上老師的腳步,其中,最關鍵的就是要有學生自己的思考,不過,我想這樣的思考多數學生都可以,但是怎樣讓全部的學生都能夠做到這樣,還需要不斷的探討,這也包括課堂上的教師的積極課堂感染。
一堂課,是不是都是學生活動就成功了?我認為不!不管是傳統的,還是新課改,不管采用哪種教學方式,思維的引導很重要:我覺得只要課堂上,能夠使學生養成生物學的思考習慣就達到目的了,教是為了不教,就是要讓學生有自己的分析問題的能力。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6
1.解讀:
(1)考查載體:遺傳圖解或遺傳系譜。在高考中遺傳系譜的考查形式較為常見。
(2)考查要點:考查顯隱性狀的判斷、基因型的推斷、概率分析等常規遺傳學問題。
(3)基本思路:在掌握基本遺傳規律的基礎上依據親子代的表現型進行推理、計算。
2.特點:信息簡潔,考查內容邏輯性強,思考量大,區分度高。
3.考查能力:觀察、分析、推理、計算能力。
(2012?江蘇高考)人類遺傳病調查中發現兩個家系都有甲遺傳病(基因為H、h)和乙遺傳病(基因為T、t)患者,系譜圖如下。以往研究表明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頻率為10-4。請回答下列問題(所有概率用分數表示):
(1)甲病的遺傳方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乙病最可能的遺傳方式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若Ⅰ-3無乙病致病基因,請繼續以下分析。
①Ⅰ-2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Ⅱ-5的基因型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如果Ⅱ-5與Ⅱ-6結婚,則所生男孩同時患兩種遺傳病的概率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如果Ⅱ-7與Ⅱ-8再生育一個女兒,則女兒患甲病的概率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如果Ⅱ-5與h基因攜帶者結婚并生育一個表現型正常的兒子,則兒子攜帶h基因的概率為________。
【答案】(1)常染色體隱性遺傳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
(2)①HhXTXtHHXTY或HhXTY
②1/36③1/60000④3/5
審題三明
一、明確基因符號
1.解讀:
題目一般給出代表正常基因和致病基因的字母,應區分代表不同性狀的字母,不能混用或另用其他字母。
2.應用:
題干文字敘述部分給出了控制正常與甲遺傳病的基因為H、h,控制正常與乙遺傳病的基因為T、t。注意該信息不能說明相對性狀的顯隱性。相對性狀的顯隱性需要在遺傳系譜中進行判斷。
二、明確圖例
1.解讀:
在遺傳系譜右側,有用文字說明的正常男女和患病男女的圖例。在涉及兩種遺傳病的系譜中,應分清患甲病、患乙病和兩病兼患的圖例。
2.應用:
根據系譜右側的圖例可知:橫陰影代表甲病患者,豎陰影代表乙病患者,方格代表兩病兼患者。
三、明確系譜中特殊個體的文字信息
1.解讀:
遺傳系譜中的特殊個體信息往往以文字的形式出現,這些信息對于遺傳方式的確定、基因型的推斷具有重要意義。在分析遺傳系譜時,應結合這些文字信息綜合考慮。
2.應用:
根據系譜分析只能推測乙病最可能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病,題(2)中“Ⅰ-3無乙病致病基因”是判斷乙病為伴X染色體隱性遺傳的關鍵。題中“在正常人群中Hh基因型頻率為10-4”,說明在正常人群中h基因攜帶者的比例為10-4,該信息是對Ⅱ-8信息的重要補充。
答題先分后合
一、解讀
遺傳系譜題經常涉及兩種遺傳病,此時應看清每一問涉及一種遺傳病還是兩種遺傳病。在同時考慮兩種遺傳病的問題中,也應分別對兩種遺傳病單獨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或加法原理進行綜合。
二、應用
1.典例中第(1)小題可分別單獨對系譜中甲、乙遺傳病的特征進行分析。
2.典例中第(2)小題中①②需要同時考慮甲、乙兩種遺傳病,但在解題時應對兩種遺傳病分別進行分析,然后用乘法原理綜合。Ⅱ-5的基因型有2種可能,Ⅱ-6的基因型有4種可能,如果不對甲、乙兩種遺傳病分別分析,Ⅱ-5與Ⅱ-6婚配,可能的基因型組合有8種,思維過程比較復雜,且容易出錯。
3.典例中第(2)小題中③④只考慮甲病即可。此時如果同時考慮兩種遺傳病,會增加問題的復雜程度,浪費寶貴的解題時間。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7
生物教案-《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說課稿(通用2篇)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篇1《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說課稿
《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這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根據課標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于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參與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參與動手實驗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采用的課型是探究式教學。
二、說教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已介紹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制造來的,那么綠色植物如何對有機物進行利用呢,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節到這節的過渡很自然。在這節課中教材闡明了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課標中的第四個主題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課標中,它屬于理解層次。貫穿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1是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會將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全班分為8組,每組選做一個小實驗,選擇時指導同學們每個小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選擇。由同學們在課前按要求準備好。這三個小實驗不難,學校也有足夠的設備可做演示實驗,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將讓學生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達到學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說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 ,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會組織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在復習的基礎上設置問題讓學生探究:制造這么多有機物有什么用呢?這樣的引入比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估計可以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是我會順著學生的思維,設置思維的障礙:為什么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于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由同學們交流他們所做的實驗過程,并上臺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采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論到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的對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在此我想說的是:為突破重點與難點,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教學課件比較簡單明了,它將做成網頁狀的結構,主要它將按學生發言及教師教學的需要,調整教學的進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將做成可分批顯示的。課件中還會做個小動畫,用于鞏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課堂練習:將正確的答案拖到相應的位置,如果答對,它就會在停在相應的位置,如果答錯,則它會回到原來的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還會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學生已初步了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觀察目的,觀察時伴隨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實驗中采用的是萌發的種子做為實驗材料,我們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交流,從而讓學生的只要多問一個為什么,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培養。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善于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節課的課前要求同學們到實驗室完成準備實驗,課堂上將利用3分種完成課后練習,在這當中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后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教案-《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說課稿篇2《綠色植物對有機物的利用》這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的內容。
一、根據課標及學生已有的實際水平,我將本節課的教學目標訂為如下:
知識目標: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說出有機物對于生物體的重要作用。
能力目標:參與技能訓練,發展推理能力。參與動手實驗及實驗現象的分析,提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本節課采用的課型是探究式教學。
二、說教材:
本節的內容是第四章《綠色植物是生物圈子中有機物的制造者》的第二節,前面一節已介紹了有機物是光合作用制造來的,那么綠色植物如何對有機物進行利用呢,就是本節課的主要內容。從上節到這節的過渡很自然。在這節課中教材闡明了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它附合課標中的第四個主題中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在課標中,它屬于理解層次。貫穿教材安排了三個演示實驗,有利于發展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從知識結構的安排來看,它包括三個方面:1是有機物對生物體的作用,2是呼吸作用的概念及反應式,3是呼吸作用是生物的共同特征。
根據以上分析,本節課的重點與難點是:
描述綠色植物的呼吸作用。認同綠色植物在制造有機物方面對于生物圈有重要意義。
為了更好地突破重點難點,我會將教材中的三個演示實驗改為分組實驗,全班分為8組,每組選做一個小實驗,選擇時指導同學們每個小實驗至少要有兩個小組選擇。由同學們在課前按要求準備好。這三個小實驗不難,學校也有足夠的設備可做演示實驗,這樣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后將讓學生為家里的栽培植物松土,達到學于至用的目的。
三、下面我說說教法和學法
為了達到本節課的教學目標,在這節課的一開始會組織學生復習上節課的內容,在復習的基礎上設置問題讓學生探究:制造這么多有機物有什么用呢?這樣的引入比較自然,也很快可切入主題。學生在思考的基礎上估計可以答出有機物的用途,這是我會順著學生的思維,設置思維的障礙:為什么有機物可用來構建植物體。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再請學生一起總結。至于有機物為植物的生命活動提供能量這部分內容,則由同學們交流他們所做的實驗過程,并上臺演示,在演示、交流的基礎上進行總結。在此基礎上,教師利用課件,采用啟發學生總結,根據學生的分步演示的方法,總結出呼吸作用的公式并推論到綠色植物制造的有機的對于生物圈子的重要意義。
在此我想說的是:為突破重點與難點,我采用探究式教學,改演示實驗為分組實驗,改學生被動的接受學習為主動去探究,組織學生參與分析,通過質疑,探究,交流,總結,實現教學目標。
本節課中所使用的教學課件比較簡單明了,它將做成網頁狀的結構,主要它將按學生發言及教師教學的需要,調整教學的進度。其中呼吸作用的公式將做成可分批顯示的。課件中還會做個小動畫,用于鞏固呼吸作用公式的課堂練習:將正確的答案拖到相應的位置,如果答對,它就會在停在相應的位置,如果答錯,則它會回到原來的起點。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這節課中,我還會滲透學法指導,例如:在學生已初步了解觀察方法的基礎上,繼續明白觀察要有一定的觀察目的,觀察時伴隨思考,如引導學生思考,我們在實驗中采用的是萌發的種子做為實驗材料,我們可以不可以改用其它材料,引導大家交流,從而讓學生的只要多問一個為什么,我們的發散性思維就可以得到培養。而在小組完成實驗的過程中,引導學生明白善于與他人合作,從他人的身上學到優點,也是學習的重要方法。在技能訓練中,讓學生明白推理的方法也是學習生物學的重要方法之一。
本節課的課前要求同學們到實驗室完成準備實驗,課堂上將利用3分種完成課后練習,在這當中注意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課后將指導學生課外實踐,給家中的植物栽培植物松土,并請家長對自己孩子的動手能力給予評價.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8
教學設計
教學主題基因在染色體上一、教材分析本節內容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二第2章第2節的內容。在學習孟德爾的豌豆雜交實驗以及減數分裂中染色體的行為變化之后,本節的核心內容是:薩頓利用?“類比推理”的方法提出的基因在染色體上的假說,摩爾根利用果蠅做雜交實驗證明了基因在染色體上。二者分別從邏輯思維和實驗證據兩個方面把基因定位在了染色體上,從而把孟德爾的遺傳定律和減數分裂的內容有機地整合在了一起。更有利于學生對分離定律和自由組合定律實質的深入理解,同時又為學習伴性遺傳奠定了基礎。本節內容較為枯燥,尤其摩爾根的實驗課本介紹并不清楚,關鍵實驗沒有具體介紹,需要教師吃透教材,研究相關資料,將知識優化組合,幫學生理清實驗思路和方法,讓他們體驗到科學研究的不易和艱難收獲的樂趣,掌握正確的科學研究方法,提升自己的科學研究能力二、學生分析我教的三班四班是實驗班。學生思維敏捷,學習能力強,學習生物的積極性高。喜歡挑戰自我,享受探索問題給他們帶來的快樂,已養成討論合作學習的習慣。而且三四班的學生對于孟德爾的遺傳定律、畫遺傳圖解、假說演繹法和減數分裂已經掌握的非常到位,為學習這節內容奠定了良好的認知基礎。但不同學生的思維方式不同,所以要進行充分的預設,并做好對應意外生成的準備。
從我校教學特點分析,我校每個班級都成立了學習小組,小組成員是根據學生的學習能力安排的,每個小組均有學優生和學困生,可以有效完成小組合作,學生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討論、探究式學習。三、教學目標(一)知識目標
1、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理論假說。
2、說出基因位于染色體上的實驗證據。
(二)能力目標
1、通過完成標注圖解,嘗試類比推理的方法推導基因和染色體的關系。
2、觀察果蠅雜交實驗現象,運用假說演繹法解釋基因位于染色體上。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認同基因是物質實體。
2、認同觀察、提出假說、實驗的方法在建立科學理論過程中所起的重要作用。
3、認同科學研究需要豐富的想像力,大膽質疑和勤奮實踐的精神,以及對科學的熱愛。四、教學環境√簡易多媒體教學環境□交互式多媒體教學環境□網絡多媒體環境教學環境□移動學習□其他五、信息技術應用思路(突出三個方面:使用哪些技術?在哪些教學環節如何使用這些技術?使用這些技術的預期效果是?)200字為了吸引學生興趣和提高教學效率,本節使用了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photoshop圖形處理、PPT多媒體技術。
在導入環節,采用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制作“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的微視頻,通過科學發展史中的趣聞軼事介紹,讓學生體會科學研究需要具備敏銳的觀察力,激發學生學習熱情。
在講述摩爾根實驗證據時,使用photoshop處理果蠅圖片整合到果蠅特點介紹的視頻中,再結合PPT課件分析遺傳圖解,讓學生認識到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的優點,掌握果蠅性別決定的方式,了解X一Y染色體的結構差異,嘗試分析雜交實驗過程,提高遺傳圖解的書寫能力。六、教學流程設計(可加行)教學環節
(如:導入、講授、復習、訓練、實驗、研討、探究、評價、建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信息技術支持(資源、方法、手段等)導入播放錄制好的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有關視頻,引出本節問題“基因在哪里”。觀看視頻,了解科學發展史中的趣聞軼事。采用會生會影和camtasiastudio錄屏軟件制作“摩爾根與果蠅的故事”的微視頻講授展示任務:完成“孟德爾豌豆雜交實驗中F1產生配子的圖解”、畫出“減數分裂染色體變化示意圖”。
提出問題:1)基因在體細胞中(成對?單個?)存在?染色體呢?在配子中,二者又如何存在?
2)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會非等位基因會?
同源染色體會非同源染色體會?
3)比較基因和染色體的行為,你有什么發現?按要求完成指定任務。
?投影儀展示學生完成任務單。探究引入摩爾根實驗的介紹,講述一段摩爾根實驗的趣事,摩爾根為什么一定要用果蠅來做實驗呢?我們來看一段資料:播放果蠅資料介紹。(包括其材料優點,染色體組成及性別決定方式。)
提出問題引導學生思考:
生物表格教案怎么寫篇19
一、說教材
1.教材地位和作用
細胞的分化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第六章第2節內容。本節內容包括兩塊知識,一是細胞的分化,一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分化是生物個體發育的基礎,是細胞生命中的重要現象。高度分化的細胞仍然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這是細胞的全能性。前面學習了細胞的分裂,它是理解細胞分化和細胞全能性的基礎,而細胞分化與后面將要學習的細胞癌變,基因的表達,有著密切的關系。學好這一課,有利于完善學生對細胞生命現象的整體認識,同時有利于學生對后續教學內容的理解和掌握。
2.三維教學目標
本節課的知識目標是:闡明細胞的分化;舉例說明細胞的全能性。圍繞上述知識目標,本節課將實現以下能力目標:首先通過學生收集分析有關干細胞的資料,從而培養學生收集信息、處理信息的能力;其次通過探究細胞分化的特點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提高學生的綜合素養。學生通過課前收集資料,課上進行交流討論,進而關注健康,珍愛生命,從而實現本節課的情感目標
3.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
細胞分化是分子與細胞的主干知識,是生物高考的高頻考點,所以我把它作為教學的重點。植物的組織培養和動物的克隆,其原理都是細胞的全能性。細胞全能性與生物前沿科學緊密聯系,知識抽象,學生不易理解。因此,我把它是確定為教學的難點。
二、說學情
學生在初中學習了克隆羊的形成過程,前面又學習了細胞分裂,積累了一定的知識經驗,同時學生的認知能力、思維探究能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為這節課的成功學習奠定了基礎。由于學生還沒有學習基因的表達,所以細胞分化的本質和細胞全能性的體現就顯得難以理解,教學中要注意這部分的處理。
三、說教法和學法
本節課結合教材的特點和學生實際,課前讓學生搜集造血干細胞相關的資料,為課堂上的交流做好準備,同時我準備了胎兒發育的錄像,胎兒組織細胞的圖片,植物組織培養的圖解,克隆羊形成過程的示意圖,在課堂上創設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分析,歸納知識結論。
四、說具體的教學過程
(一)引入設置:播放“胎兒的發育”錄像,錄像展示了由一個受精卵細胞發育成一個胎兒的全過程,對學生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引起學生的好奇和求知的欲望。看完后,我追問學生:一個受精卵,如果只進行細胞的分裂,能形成一個胎兒嗎?答案是否定的。細胞通過分裂只產生相同的細胞,從而引出本節課的主題:細胞的分化。
(二)新課設置:
1、細胞分化
⑴細胞分化的概念
展示:胎兒和一些組織細胞的圖片
設疑:
①你能據圖說出組成人體胚胎的部分細胞嗎?
②這些細胞在形態、結構、功能上有何不同?(簡述肌細胞、神經細胞,血細胞的不同)它們都來源與一個相同的受精卵,為什么不同?因為發生了細胞分化,那么什么是細胞分化,與細胞分裂相比,它又有什么的特點?
組織學生閱讀教材并交流討論,準備舉例說明。
引導學生舉例說明,歸納出細胞分化的概念,(體會細胞分化后形成形態、結構、功能不同的細胞)和特點(持久性、穩定性、不可逆性)
⑵細胞分化的意義
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細胞為什么要發生分化?
追問:沒有細胞的分化,有人體產生嗎?
引導學生歸納出:有了細胞的分化,才會形成不同的細胞,進而形成不同的組織、器官、人體,因而細胞的分化是個體發育的基礎。
⑶細胞分化的根本原因
探討以下問題:
①細胞分化是否意味著細胞中遺傳物質發生改變?為什么?
②同樣來自一個受精卵,且每個細胞都攜帶有相同的遺傳信息,為什么還會出現差異?
教師舉例:紅細胞和肌細胞
引導學生根據教材內容討論分析出:
不同細胞中遺傳信息的執行情況不同,細胞在遺傳信息控制下合成特異性蛋白質——基因的選擇性表達
2、細胞的全能性
⑴細胞的全能性實例展示
已經發生高度分化的細胞,還能像早期胚胎細胞那樣,再分化成其他細胞嗎?
多媒體演示實驗過程:
①胡蘿卜韌皮部細胞培養成植株的過程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植物細胞仍具有發育成完整植株的能力
②綿羊“多莉”整個克隆過程展示
觀察現象:高度分化的動物細胞核具有發育成個體的能力。
根據上述事例引導學生思考:何為細胞的全能性
思考: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為什么具有全能性?
教師點明:
高度分化的動植物細胞由于細胞核中具有該物種全套的遺傳物質仍具有發育成完整個體的潛能。
3、干細胞的研究
我們體內還有沒有可以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細胞?
讓學生展示課前收集的關于造血干細胞資料
教師展示圖片并提問:造血干細胞有何特點?有何功能?
骨髓移植是什么意思?有何意義?
學生觀察、讀圖,思考回答相應問題。
思考:人體還有哪些干細胞,研究用途有哪些?
教師補充:
將干細胞在體外培養出組織和器官,解決器官移植治療疾病的難題
4、設計課堂練習:
設計一道典型的課堂練習題:通過當堂練習,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重點,反饋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改進教學。
5、師生共同小結
6、布置課后作業
五、說課反思
1、短時間內準備,能脫稿說課,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2、說課程序周到全面,在15分鐘內將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意圖,教學手段的使用介紹得清晰、明確;3、由于知識點較多,為了在規定的時間內說完,語速就較快,顯得較匆忙,語調無法抑揚頓挫,顯得激情不夠;4、在說教學過程時,先定好框架,這樣便于非專業評委了解你的大致教學程序,在非專業評委面前,說得越簡單越好,越形象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