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教案下冊數學教案
二年級教案下冊數學教案篇1
活動目的
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活動方法
表演前請觀眾心里想好一個兩位數,再請觀眾將自己想的兩位數乘167,然后加上2500,請觀眾把最后得數報出來,表演者就知道觀眾心里想的是哪一個兩位數
例如:觀眾想的是59,他按規定計算出
59×167+2500=12353
表演者根據報的得數計算
53×3=159
于是就知道觀眾想的是59
活動過程
1.教師進行表演
2.學生探討其中的奧妙
3.學生自己設計這樣的幾個游戲
猜數方法
將得數末兩位乘3,取乘積的末兩位就是觀眾心中所想的兩位數
二年級教案下冊數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會用不同的方法和材料做出角。
2、在操作活動中體驗感知角有大小,會用多種方法來比較角的大小,在探索角的大小比較的過程中,發展數學思考能力。
3、在創造性使用工具和材料來制作角和比較角的大小的過程中,體驗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培養學生的動手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
教學重點:在直觀感知中抽象出角的形狀。
教學難點:體會角的大小與兩邊叉開的程度有關,探索多種角的大小比較方法。
教具準備:三角尺、活動角、學具盒:小棒、活動角、圓形的手工紙、吸管、剪刀、釘子板
學具準備:三角尺、水彩筆
教學過程:
一、引入
師:出示五角星,引出角。(板書課題:認識角)
二、認識角
1、畫角,反映最初心中的角
(1)同學畫角
(2)老師畫角
2、摸角,體會數學世界的角
(1)摸三角尺上的一個角,感受角的特點。
(2)尋找小朋友畫的角、老師畫的角和三角尺上的角的共同點。
(3)揭示:頂點、邊的名稱。知道“角有()個頂點,()條邊。”
(4)練習:想想做做1
3、找角,發現身邊的角
(1)尋找生活中的角。
(2)尋找平面圖形中的角。
(3)想想做做2。
(4)想想做做3。
4、做角,用身邊材料創造角
(1)小組活動
(2)小組匯報。
三、比較角的大小
1、出示四個鐘面。四個鐘面上,哪個角最大,哪個角最小?
2、比較2、4的兩個鐘面上角的大小。
3、匯報方法。
4、小結比較方法。
5、練習:想想做做第5題。
四、感受角的作用。
二年級教案下冊數學教案篇3
教學內容:
教材第72~73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能辨認生活中的簡單圖案是由一個圖形經過軸對稱或平移等運動得到的。能在正方形中拼貼或設計圖形,將所設計的基本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運動創造出自己喜歡的圖案。
2.會將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并根據實際確定所觀察成果的基本圖形,會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
3.經歷觀察、操作及合作交流的過程,獲得對圖形的運動設計圖案的基本方法,在想象圖形運動的過程中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
4.在欣賞美麗圖案的過程中,進一步感受軸對稱、平移和旋轉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感受數學的美妙,體會數學的價值。
目標解析:
這是一節“綜合與實踐”的活動課。在學生學習了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實踐操作活動,能運用所學的軸對稱、平移和旋轉等圖形運動的知識,欣賞并創造圖案,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圖形的運動,逐步發展空間觀念,感受生活中的數學美,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教學重點:
能運用圖形運動的知識設計圖案。
教學難點:
發展學生初步的空間觀念。
教學準備:
課件、剪刀、固體膠、手工紙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引入,設疑自探
(一)呈現素材,感受數學美
1.課件出示教材第72頁的圖案,學生欣賞。
2.觀察感悟,發現規律。
(二)激發興趣,揭示課題
設計師們正是將一個圖形通過軸對稱、平移等變換設計出美麗的圖案,今天,我們也來當一回小小設計師。(板書課題)
二、動手實踐,解疑合探
(一)觀察想象,認識一個圖形的運動
1.找基本圖形
(1)這些美麗的圖案分別由哪個圖形運動而來的呢?請選擇你最喜歡的一幅圖找一找。
(2)學生反饋,教師在黑板上貼出基本圖形。
2.體驗一個圖形的運動
(1)想象:這些基本圖形通過怎樣運動得到原來的圖案?
(2)操作:將課前剪下教材123頁附頁2中的圖形,用一個基本圖形模擬運動。
(3)描述:這些圖案分別是怎樣設計出來的?
(二)動手操作,理解一個圖形的運動方法
1.小組合作,動手拼擺
小組先討論選擇一個基本圖形和圖形運動的方式,想象圖形運動后拼出的圖案,再在正方形中貼出美麗的圖案。
2.匯報展示,對比分析
討論:(1)你設計的圖形是怎樣運動的?
(2)你操作前想象的圖案和你操作后實際的圖案一樣嗎?
(3)同一個基本圖形運動設計出的作品為什么會不一樣?
(三)自主設計,創造美麗的圖案
1.提出要求,想象設計
(1)提出操作的要求。
在上圖左上角的方格中設計一個新的圖案,并畫出來,再將它作軸對稱、平移或旋轉運動,創造一個美麗的圖案。
(2)想象設計好的圖案。
2.動手實踐,嘗試設計
將自己設計的圖案畫在正方形格子紙中。
3.匯報交流,鼓勵創新
(1)說一說:你設計了一個什么基本圖形,怎樣運動的?
(2)比一比:設計好的圖案和你之前想象的一樣嗎?
(3)賞一賞:誰設計的圖案最美麗,誰設計的圖案更有新意?
三、質疑再探
1.這節課你有哪些收獲?用到了我們學過的哪些知識?
2.走進生活,欣賞生活中利用圖形的運動設計出的美麗圖案。
四、運用拓展
(一)合作學習,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1.相互比較,想象一組圖形的運動。
小組里有哪些同學設計的圖案是一樣的,想一想,如果把這些相同的圖案拼在一起會怎樣呢?
2.小組合作,感受一組圖案的運動。
在小組內將相同的一組圖案拼在一起,再全班交流,互相欣賞。
(二)聯系舊知,鞏固有余數除法的知識
1.是由()組組成的。
(1)用什么方法計算?根據學生會回答教師板書:8÷4=2(組)
(2)出示學具,學生擺一擺、圈一圈。
2.9幅,可以組成()組。
(1)學生說想法,教師板書:9÷4=2(組)……1(幅)
(2)學生用學具驗證。
(3)學生回答:算式中的9、4、2、1分別表示圖中的哪部分?
3.15幅,能拼出()組,若拼成4組,還需要再增加()幅。
二年級教案下冊數學教案篇4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為打好這個基礎,本設計注重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多種推理模式,并學會用語言表述推理過程。
1、通過游戲活動激發興趣,經歷推理過程,理解推理含義。
低年級的學生對游戲永遠充滿了興趣。首先出示雙胞胎的照片,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猜想,進而引導學生了解要想猜對必須要有提示,體驗所給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結果也不一樣,調動學生猜的興趣和積極性。然后通過猜書活動、填數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判斷并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推理過程,并初步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即推理就是我們根據已知條件獲得一個結論的方法。
2、幫助學生建立多種推理模式,并學會用語言表達推理過程。
在小學階段主要是發展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某種情境和過程中推出可能性結論的推理。由于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語言表述,因此本設計注重引導他們借助表格來推理,也可以借助連線來推理,簡化了推理過程,感受思考問題方式的多樣性和簡潔性。
同時培養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過程中的想法。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只有想得清,才能說得明。最后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下一部分空間讓其交流、表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表格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導語:
新學期開始,班里來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壯,弟弟叫小壯(課件出示),你能分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為什么?(學生自由討論,匯報)
生:我分不清,因為他們長得一模一樣。
2、過渡:老師幫你們一下。
(課件演示)
其中的一個說:“我不是哥哥。”現在你們能分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說明理由,為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全班匯報)
3、揭示課題:
剛才同學們根據雙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話,判斷出了誰是哥哥,誰是弟弟,這種推理方法叫排除法。
你們能根據老師給出的提示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思維過程叫推理。其實這樣的推理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需要我們根據已知條件來進行推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推理。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引入,判斷哪個人是哥哥,哪個人是弟弟,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一、教學教材109頁例1。
1、課件出示教材109頁例1,整理信息。
(1)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把整理出的數學信息進行交流。
(2)學生反饋:
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書,小紅、小麗和小剛各拿一本。
小紅說:“我拿的是語文書。”小麗說:“我拿的不是數學書。”問題是小剛拿的是什么書,小麗拿的是什么書。
(3)教師提示:
剛才的這段話里包含著一些信息,我們需要把這幾句話整理一下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師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
預設
生1:可以把人名和書名寫成兩行,根據條件連線。小紅拿的是語文書,就直接連線,剩下的小麗和小剛就只能連數學書和品德與生活書。小麗說她拿的不是數學書,那小剛拿的就是數學書,把小剛和數學書連上。最后把小麗和品德與生活書連上。
生2:通過分析,我知道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那小麗和小剛拿的就是數學書和品德與生活書。小麗說她沒拿數學書,那就是說小麗拿的是品德與生活書,則小剛拿的是數學書。
(3)引導學生填寫表格,探究推理方法。
數學書語文書品德與生活書小紅小麗小剛
3、明確思考關鍵。
(1)質疑:為什么幾位同學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時都從“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開始呢?
(2)學生小組交流,匯報。明確推理應抓住關鍵信息,層層分析,最終推導出結論。
(3)師生共同總結:推理時,一般先找到最關鍵的條件,根據這個條件往往能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下一步推理。
實際推理時,方法有很多,邊讀邊思考是推理的一種方法。連線法和列表法能讓我們的推理過程更簡潔、直觀,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推理方法。
二、教學教材110頁例2。
1、課件出示教材110頁例2。
(1)讀題思考,然后說說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們首先能確定哪行哪列的數?
(先看哪一個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這樣就能確定這個空格應填的數)A是幾?你是怎么想的?B是幾?你是怎么想的?接著該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指名匯報。
(3)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
二年級教案下冊數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境及操作活動,使學生初步認識角,會判斷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稱。
2.初步學會用直尺畫角。
3.培養學生的動手操作能力和團結合作的精神。
教學重點、難點:感知角,會判斷角,并會畫角。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景,引入新課
師放多媒體,生猜圖形,揭示課題。
師貼課題,角的初步認識。
二、聯系實際感知角
1.第38頁主題圖。
生觀看主題圖從圖中說出物體上的角,初步感知角。
2.生從自帶的三角板上找角。
生生相互找角,指角。
3.生從生活中找角。
生舉手匯報。
三、操作感知,探究新知,認識角的組成部分
1.生折角。
生從自己折的角中探索出角的頂點和邊。
2.電腦抽象出折紙的角,生認識角的組成部分。
3.出示活動角讓生感知角是有大小的,且角的大小與兩邊的長短無關。
(1)師變魔術引出活動角。
(2)生動手操作活動角。
(3)生說發現。
四、畫角
1.生探索畫角的過程。
2.生說畫角過程。
3.觀看多媒體畫角過程。
4.生再次畫角。
五、鞏固練習
1.判斷。
2.數角。
3.比角的大小。
六、拓展、游戲
用角畫自己喜歡的圖形。
七、課后小結
二年級教案下冊數學教案篇6
第一單元、長度單位
教學內容:認識長度單位米和厘米、會用米、厘米量,認識線段量、畫線段。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初步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體會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知道長度單位的作用。
2、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學生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限整厘米)
4、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能力點:在建立長度觀念的基礎上,培養學生估量物體長度的意識,培養學生的估測能力。
5、培養學生的觀察比較能力、操作能力和合作意識。
德育點:使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獲得積極的情感體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合作意識,樹立自信心。
6、養成認真、一絲不茍的好習慣。
教學重點:在活動中,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長度觀念,知道1米=100厘米。
7、使學生初步認識線段。
教學難點:用刻度尺量物體的長度,學習用刻度尺量和畫線段的長度(限整厘米)。
8、建立長度觀念,會初步的估量物體的長度。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課時安排:2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1~3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經歷長度單位形成的過程,認識統一長度單位的必要性。
2、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3、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使學生養成細心、認真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通過活動,使學生認識長度單位厘米,初步學會用刻度尺量整厘米物體的長度。
教學難點:初步建立1厘米的長度觀念,培養學生的估測意識和能力。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各種尺子、硬幣、回形針、棱長1厘米的正方體等。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媽媽需要買一截松緊帶,需要多長呢?老師量過了,和你們桌上的小棒一樣長,請每個小組選擇一種實物量一量。
學生匯報量的結果。
問:奇怪了,同樣長的松緊帶,可你們量出的結果怎么不一樣呢?
師:如果我們要得到一個統一的結果,用什么工具量呢?
生:尺子。
二、自主探究:
1、認識1厘米。
拿出直尺看一看,你發現了什么?
學生觀察,匯報。
A、數,按順序讀一讀。問:最左端是幾?尺子上的零表示什么?叫零刻度。
B、線,有長有短,叫刻度線。
C、字母“cm”,表示厘米,厘米是一種常用的長度單位。
一厘米有多長?(尺子上0刻度到1刻度之間的長度是1厘米)
找出自己尺子上的1厘米。還有哪段是1厘米?你發現了什么?(每一大格都是1厘米)
找一找,比一比在我們身邊還有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
用手比劃一下1厘米是多長。閉上眼睛想一想1厘米有多長。
2、認識幾厘米。
師:我們知道1厘米有多長,那2厘米、3厘米……又是多長?
問:2個1厘米是幾厘米?4厘米里有幾個1厘米?你能在尺子上指出6厘米的一段嗎?
3、用厘米量。
舉起藍紙條,估計一下他大約是幾厘米?
用尺子量一量。填在書上。
量松緊帶的長。
三、拓展運用:
1、判斷下面的量法對嗎?說明理由。
(1)沒對準0刻度線的。
(2)正確的。
(3)不是從零刻度量的。
2、如果尺子的前面斷了,看不到0刻度線,怎么辦?
3、小組合作量指定物體長度。
4、老師想量手腕一圈的長度,用直尺量不方便,你有好的方法嗎?(介紹各種尺子)
5、選擇尺子和自己感興趣的物體量一量。
課外搜集資料:你還知道哪些長度單位?在古代,沒有尺子時,人們用什么進行測量?(手腳)回家量一拃、一步的長度。
課后小結: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教材第4頁。
教學目標:
知識點:
1、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2、會用米尺量較長物體的長度,能根據實際情況選擇不同單位的工具進行測量。
3、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能力點:培養學生觀察比較、動手操作的能力。
德育點:培養學生合作的意識。
教學重點:使學生在活動中,認識長度單位米,初步建立1米的長度觀念。
教學難點:根據1厘米和1米的實際長度,讓學生了解厘米和米之間的進率,知道1米=100厘米。
教學模式:“自主探究”教學模式。
教具準備:米尺、軟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