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篇1
設計說明
《數學課程標準》中指出:“推理是數學的基本思維方式,也是人們學習和生活中經常使用的思維方式。”邏輯推理是進一步學習數學的基礎,為打好這個基礎,本設計注重通過游戲活動讓學生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體驗推理的過程。同時幫助學生建立多種推理模式,并學會用語言表述推理過程。
1、通過游戲活動激發興趣,經歷推理過程,理解推理含義。
低年級的學生對游戲永遠充滿了興趣。首先出示雙胞胎的照片,在沒有任何提示的情況下讓學生進行猜想,進而引導學生了解要想猜對必須要有提示,體驗所給的提示不同,所猜的結果也不一樣,調動學生猜的興趣和積極性。然后通過猜書活動、填數活動,引導學生根據已知條件進行判斷并得出結論,使學生經歷推理過程,并初步理解邏輯推理的含義,即推理就是我們根據已知條件獲得一個結論的方法。
2、幫助學生建立多種推理模式,并學會用語言表達推理過程。
在小學階段主要是發展學生合情推理的能力。合情推理是根據已有的知識和經驗,在某種情境和過程中推出可能性結論的推理。由于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基本都是借助語言表述,因此本設計注重引導他們借助表格來推理,也可以借助連線來推理,簡化了推理過程,感受思考問題方式的多樣性和簡潔性。
同時培養學生在推理的過程中做到言之有理、落筆有據。讓學生根據所給的提示,清晰地表述自己在推理過程中的想法。語言是思維的外殼,只有想得清,才能說得明。最后在教學中給學生留下一部分空間讓其交流、表達,培養了學生的表達能力。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
學生準備表格
教學過程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1、導語:
新學期開始,班里來了一對雙胞胎兄弟,哥哥叫大壯,弟弟叫小壯(課件出示),你能分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為什么?(學生自由討論,匯報)
生:我分不清,因為他們長得一模一樣。
2、過渡:老師幫你們一下。
(課件演示)
其中的一個說:“我不是哥哥?!爆F在你們能分清誰是哥哥,誰是弟弟嗎?說明理由,為什么作出這樣的判斷。
(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然后全班匯報)
3、揭示課題:
剛才同學們根據雙胞胎兄弟中一人的話,判斷出了誰是哥哥,誰是弟弟,這種推理方法叫排除法。
你們能根據老師給出的提示得出正確的結論,這樣的思維過程叫推理。其實這樣的推理在我們的生活中運用得非常廣泛,生活中有許多的事情需要我們根據已知條件來進行推理,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簡單的推理。
(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從生活中常見的實際問題引入,判斷哪個人是哥哥,哪個人是弟弟,學生的積極性被調動起來,同時也讓學生感受到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自主學習,探究新知
一、教學教材109頁例1。
1、課件出示教材109頁例1,整理信息。
(1)教師引導學生仔細觀察圖片,把整理出的數學信息進行交流。
(2)學生反饋:
有語文、數學和品德與生活三本書,小紅、小麗和小剛各拿一本。
小紅說:“我拿的是語文書?!毙←愓f:“我拿的不是數學書。”問題是小剛拿的是什么書,小麗拿的是什么書。
(3)教師提示:
剛才的這段話里包含著一些信息,我們需要把這幾句話整理一下才能作出準確的判斷,這就是整理信息。
2、探究方法。
(1)教師組織學生先獨立思考,把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記錄下來,然后小組交流。
(2)指名匯報。
預設
生1:可以把人名和書名寫成兩行,根據條件連線。小紅拿的是語文書,就直接連線,剩下的小麗和小剛就只能連數學書和品德與生活書。小麗說她拿的不是數學書,那小剛拿的就是數學書,把小剛和數學書連上。最后把小麗和品德與生活書連上。
生2:通過分析,我知道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那小麗和小剛拿的就是數學書和品德與生活書。小麗說她沒拿數學書,那就是說小麗拿的是品德與生活書,則小剛拿的是數學書。
(3)引導學生填寫表格,探究推理方法。
數學書語文書品德與生活書小紅小麗小剛
3、明確思考關鍵。
(1)質疑:為什么幾位同學敘述自己的思考過程時都從“小紅拿的是語文書”開始呢?
(2)學生小組交流,匯報。明確推理應抓住關鍵信息,層層分析,最終推導出結論。
(3)師生共同總結:推理時,一般先找到最關鍵的條件,根據這個條件往往能得到一個結論,這個結論可以幫助我們進行下一步推理。
實際推理時,方法有很多,邊讀邊思考是推理的一種方法。連線法和列表法能讓我們的推理過程更簡潔、直觀,我們可以根據需要選擇合適的推理方法。
二、教學教材110頁例2。
1、課件出示教材110頁例2。
(1)讀題思考,然后說說你知道了什么信息。
(2)提示:你們首先能確定哪行哪列的數?
(先看哪一個空格所在的行和列出現了三個不同的數,這樣就能確定這個空格應填的數)A是幾?你是怎么想的?B是幾?你是怎么想的?接著該怎么填?
2、探究方法。
(1)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
(2)指名匯報。
(3)小組派代表上臺講解。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篇2
教學目標:
1、通過生活情景,讓學生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轉現象;讓學生通過觀察、分類、對比,初步了解物體的平移和旋轉的變換特征;初步會判斷圖形的平移和旋轉。
2、會在方格紙上平移簡單的圖形。通過觀察、動手操作,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能正確說出圖形平移的距離。
教具準備:課件、學具。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今天我帶大家到游樂園學習數學知識—平移和旋轉。(看課本第37頁的彩圖)
二、新授課
1、感知平移與旋轉現象
(1)看一看,說一說游樂園里有哪些游樂項目?
(2)這些游樂項目是怎樣運動的?
(3)根據游樂項目不同的運動,可以分幾類類?怎么分的?
(4)自己先分一分,有什么困難再在四人小組里交流一下。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
(1)說一說分類的理由
A:平移:火車沿筆直的軌道行駛、纜車沿筆直的索道滑行、火箭升空等物體都是沿著一條直線運動的,這種運動就叫做什么?
B:旋轉:大風車、摩一輪等都是繞著一個點或一個軸為中心做圓周運動的,這種運動叫做什么?
(2)舉生活中的實例,進一步了解平移、旋轉特征。
(3)用學具在桌面做平移和旋轉運動。
小結:通過觀察,舉生活中例子,初步感知物體平移現象和旋轉現象,了解平移和旋轉的特征。
3、練習(課件出示P41頁方格圖)
(1)要把小房子向上平移1格,怎么移呢?(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2)如果把它向上平移5格,會移嗎?
(3)如果把它向右平移7格,你們會移嗎?(學生動手在學具上移)
(4)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5)教師演示,學生回答。(你是怎樣看出來的)
(6)如果把它先向右平移4格,再向下平移3格,你們會移嗎?
(7)判斷哪一條小船是向右平移4格后得到的?(課件出示課本P43頁第一題)
(8)哪幾條魚可以通過平移與紅色小魚重合?(課件出示課本P44頁第4題)
二、綜合練習
1、下列現象哪些是平移?哪些是旋轉?(課本P43頁第三題)
2、欣賞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轉現象。
全課總結:今天這節課你學會哪些新知識?還有什么問題?用哪些方法學會的這些新知識。
三、課后活動應用平移和旋轉做運動。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篇3
教學目標:
1、通過比一比的活動,掌握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方法,能用符號表示萬以內數的大小。
2、培養學生的歸納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3、通過多形式活動,結合現實素材,感受大數的意義。
教學重點:
比較萬以內數的大小的方法
教學難點:
讓學生總結并熟練掌握和運用比較大小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我們的祖國風景優美,物產豐富。名山大川更是讓世人心馳神往。今天老師就帶領大家走近幾個美麗的風景區,在領略美麗風光的同時學到一些數學知識。
二、(出示情景圖)。
1、觀察情境圖,尋找數學信息。
2、根據情境圖提出有價值的數學問題。
(1)誰?誰最低?
(2)比較黃山和泰山誰高?
(3)恒山和華山比較,哪座山比較高呢?
三、自主學習
根據提出問題選擇一到二個問題,小組討論學習。
四、匯報學習情況
板書:位數不同 直接比
位數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五、你能按照從小到大的順序填一填嗎?
( )<( )<( )<( )
六、提高訓練
我們都是兩個數兩個數地比較,你們敢不敢一次比較6個數,把6個數從小到大的排列?
1、(課件演示題目)387,809,1752,345,99和4300。
2、獨立思考解決,思考用什么符號連接排序。
3、小組討論:這么多數,怎樣能很快從小到大排列呢?
4、匯報討論結論。
生可能會把這些數分成了兩位數、三位數和四位數三類。 指導學生一起用這個方法來試一試。
七、鞏固練習
完成課后練習1、收玉米。2、比較大小
八、課堂總結
學生說一說這節課的收獲,老師和學生共同總結萬以內數比較大小的方法。
板書設計:
比一比
位數不同 直接比
位數相同,比首位
首位相同,依次比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篇4
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的筆算加法;
2、使學生能熟練地進行豎式計算;
3、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學習習慣,數學教案-二年級數學教案。
教學重點、難點:
熟練掌握兩位數加兩位數(不進位加)
教具準備:主題圖、投影片
學具準備:小棒
教學過程:
一、解決情景中的問題
1、教師出示主題圖
師:上節課有的同學提出二(3)班和二(4)班也可以合乘一輛車,這節課我們來解決這個問題。
師:怎樣能知道這兩個班是否能合乘一輛車呢?
(要知道兩個班共有多少人?)
師:怎樣列算式?
學生說,教師板書:35+34=
2、請學生在小組里討論怎樣計算“35+34”,可根據自己的情況選擇是用擺小棒的方法還是用豎式計算還是口算,小學數學教案《數學教案-二年級數學教案》。
3、請學生說明自己的想法
(1)先請擺小棒的學生講
提問:為什么把5根小棒和4根小棒和起來,3捆和3捆和起來?
(2)再請列豎式的學生講
提問:寫豎式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用豎式計算的時候要注意什么?
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
(3)請口算的學生講
提問:你是從哪一位加起的?
口算時應注意什么?
二、做一做:
教師用投影片出示題目
指名將題做在投影片上,其他學生做在書上
集體訂正投影片上的題目,進行評價。
同位相互檢查,相互評價,
三、練習:
練習二第1題:
先請學生看圖,說圖意,
再列豎式計算。
第2題:筆算下面各題。
學生將題目寫在練習本上,同位相互檢查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篇5
一、速算小精靈。
42÷7= 45÷5=36÷4= 51÷7=
160+90=7×8-3=960-400= 890-360=
4×9= 1700-800= 65+23=230+60=
二、認真想一想,你會填對的!
1、請你填出正確的長度單位。
數學練習冊厚約5( )
10歲的的小明高148( )
北京到天津相距大約120( )
一幢大樓高27( )
2、5米=()分米
6厘米=()毫米
3米=()厘米
9千米=()米
3、一件西裝的價格是2678元,一件女式旗袍的價錢比它高的多得多,一件針織衫的價格比西裝少得多,一件旗袍和一件針織衫的價錢大約是多少呢?
4、按規律填一填。
(1)3160,3270,(),3290,(),3310。
(2)1,7,13,19,(),(),37,()。
5、的四位數是(),比10000少1的數是()。
6、長方形的( )邊相等,四個角都是( )。
7、角的大小與角的兩邊的()無關,關鍵是看角()的大小。
三、判一判。
1、讀3004時,中間的兩個0只讀一個“零”。 ( )
2、在3050、5030、5003、350、3500、53這組數字中的。是5003。 ( )
3、在( )×7<28中,( )里應填3。 ()
4、計算42-42÷6的結果是0。 ()
5、生活中,農民伯伯常把籬笆扎成平行四邊形狀。 ( )
四、仔細觀察式子,按要求進行計算。
1、脫式計算下面的題。
92-(34+52) 68-35÷5 890-123-357
2、豎式計算下面的題,帶__的驗算。
__378+852= __3100-458=
42÷5= 63÷7=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篇6
《七的乘法口決》這一個內容是數學教材人教版第三冊第5單元的第一小節。在這之前學生已經有了的乘法口訣作為基礎,這節課的主要目標是讓學生通過學習能夠在理解了七的口訣的意義的基礎上來熟記口訣,并能夠運用與生活中,也為后面的口訣的&39;學習做一個更好的鋪墊,其中重難點讓學生熟記并運用口訣。
所以,在教學時,我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同時也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學習,以及游戲等方法來使課堂更生動有趣,也能使學生在各種學習活動中愉悅地掌握知識,突破重難點教學
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我一再注意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培養觀察、歸納總結的能力和習慣。采用對口令的游戲學習法,一是為了改變背口訣的單一方式,二是結合生活實際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將知識運用于生活當中。
我的課堂設計是將整個教學程序分為四個環節,一是復習鋪墊,二是觀察分析入手引入新課,三是鞏固練習,拓展思維,四是課堂小結,進行評價。
在導入新課時,我先讓學生從觀察規律入手,從中感知每一句七的口訣的內在聯系,然后根據規律表和已有的基礎來自主研究編出口訣,通過不同形式熟讀理解口訣,其中,對口令的練習設計我在教材的基礎上進行了挖掘,讓學生體會一個月與一個星期之間的關聯,同時增強時間觀念,而在鞏固練習中,先以算式的形式來讓學生更進一步理解口訣的意義,和每一句中的關聯,也為后面的乘法分配率的學習打下一個基礎,看圖列算式則主要是培養學生多角度觀察物體的能力,學會使用簡便方法來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而最后的小結是給學生一些鼓勵,讓我的課堂上的評價都起到實質作用,同時也讓學生感知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篇7
教學目標:
1、體會乘除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2、培養學生的應用意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體會乘除法與實際生活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情景創設。
1、同學們,你們喜歡參加運動會嗎?你知道為什么要舉行運動會嗎?
2、今天老師把你們帶到運動場上,觀看運動會好不好?出示圖,要求學生仔細觀察圖畫。你知道運動場上有哪些比賽項目嗎?
(1)有參加賽跑的'。
(2)有跳遠的。
(3)有拔河的。
3、與同桌互相說說,從圖上你知道了什么?
4、你想提出什么數學問題?
二、探究問題、解決問題。
根據圖意和所給的數字,你能提出有關乘除法的問題嗎?你是怎么想的?怎么列式?
1、每組4人,24名運動員賽跑,分幾組跑完?
24÷4=6(組)
2、每人跳3次,一共跳了21次,參加跳遠比賽的有幾人?
21÷3=7(人)
3、每隊9人,兩隊共有多少人?
9×2=18(人)
4、一堆氣球有5個,4堆氣球有幾個?
5×4=20(個)
5、一瓶水3元,3瓶水需要多少元?
3×3=9(元)
三、鞏固提高。
1、練一練。第一題。
(1)看圖,把問題敘述完整。
(2)獨立解答。
(3)交流怎么用口訣試商。
(4)匯報每道題的做法及應用的乘法口訣。
2、練一練。第二題。
(1)獨立解答。
(2)匯報每道題的做法及應用的乘法口訣。
3、練一練。第三題。
學生獨立完成,教師巡視指導
二年級下冊數學教案電子版篇8
教學目標:
1.結合生活情景認識角,通過觀察、操作能用自己的語言描述角的特征。
2.經歷觀察、操作等數學活動,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實踐能力、抽象能力,建立初步的空間觀念,發展學生的形象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集體交流等活動形式,學會與人合作,與人交流,初步形成評價意識。
4.通過實踐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建立自信心;通過生活情景的創設,感受生活中處處有數學。
教學重、難點:根據角的特征辨認角。
教具準備:
學生準備:剪刀一把、三角板一塊、白紙一張。
教師準備:直尺、各種形狀的繼母若干;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白紙各7張;長條12根;圖釘若干。
教學過程:
一、生活引入,揭示課題
1.感知生活中的角。
(1)課件展示實物(紅領巾、鐘面、吸管、方向牌)。
(2)找一找以上實物中的角分別在哪兒,引導學生把角比劃出來。(隨著學生的發言,課件演示,抽象出角)。
(3)找一找生活中的角。
方式一:交流課前收集的信息。
方式二:現場收集生活中的角。
①老師交待收集的場地范圍(教室)和交流的時間(2分鐘)。
②學生收集、交流信息。
③反饋。(引導學生邊說邊比劃出角。)
2.揭示課題。
師:通過發現,知道了角在生活中隨處可見。今天咱們就一塊兒去認識角。
板書:認識角
二、實踐感知,建立表象
1.畫一畫,剪一剪。
老師給每個小組提供各種材料(直尺、三角板、剪刀、積木)。
(1)老師交待操作的要求:學生在以上材料中選擇自己喜歡的工具在紙上畫出角,再把它剪下來。
(2)學生自行選擇工具,實施活動。
(3)集體交流:把剪下圖形中的一個角比劃出來。
2.摸一摸,探究角的特點。
(1)摸一摸剛剛比劃的角,有什么發現?
(2)學生匯報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①尖尖的。
A.示范摸到角的哪個地方是尖尖的,引導全班學生再次感知。
B.取名稱。
師:其實這個尖尖的是一個點。(板書)知道了這個點叫什么嗎?想給它叫什么?(把學生取的名稱寫下來。)
C.得出名稱。(板書:頂點)
②平平的、直直的。
A.引導全班再次感知。
B.抓住學生發言,得出名稱。(板書:邊)
③、④……
3.小結:像這樣的圖形我們說它是一個角。
4.閉上眼睛想一想角的樣子,可以用喜歡的方式比劃比劃。
三、活動操作、鞏固應用
1.活動(一):找一找。
(1)明確活動要求:不用眼睛看,在學具袋中摸出一個帶角的圖形。
(2)反饋摸出的圖形有:
(3)分組交流:①每個圖形的角在哪兒?②每個圖形有幾個角?
(4)用手勢反饋。學生可能對第三個圖形有異議。老師抓住契機以辯論的形式得出正確的結果。(此環節中引導學生作評價。)
2.做一做。
(1)交待活動要求:在組內選擇有用的材料(剪刀、長方形、正方形、圓形的卡紙、長條、圖釘)制作一個你喜歡的角,然后展示在教室兩邊。
(2)學生選擇喜歡的學習方式開始活動。
(3)組織學生參觀作品。
(4)學生質疑、評價、提問。
如:能告訴我這個制做的角在哪兒嗎?
四、延伸
1.小結:今天咱們認識了一位新朋友──角,關于它你了解了多少?(鼓勵看書)
2.延伸:關于角,你還想知道什么?
師:課后同學們可以去查查有關資料,了解有關角的知識,咱們下節課再繼續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