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案模板 > 優秀教案 >

化學教案高一

時間: 新華 優秀教案

化學教案高一篇1

一、本章教材的編排特點和主線

1、主要內容

(1)認識“分類”這一科學方法對化學研究的作用。

(2)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并根據分類標準掌握溶液、膠體和濁液的特點。

(3)了解電解質的概念,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發生電離,能書寫其電離方程式。

(4)以是否有離子參加反應為標準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了解離子反應的本質及其表示方法——離子方程式。

(5)以化學反應中是否有化合價的變化為標準對化學反應進行分類,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識別氧化劑和還原劑。

各部分內容之間的關系

分類方法的應用

2、內容結構

本章作為從學科內容方面使學生認識化學科學的起始章,是連接初中化學與高中化學的紐帶和橋梁,對于發展學生的科學素養,引導學生有效地進行高中階段的化學學習,具有非常重要的承前啟后的作用。

對大量繁雜的事物進行合理的分類是一種科學、方便的工作方法,它在學習和研究化學當中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本章的一條基本線索就是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在高中化學的第二章編排化學反應與物質分類,使學生對物質的分類、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等知識的學習既源于初中又高于初中,既有利于初、高中知識的銜接,又有利于學生能夠運用科學過程和科學方法進行化學學習,立意更高些。

從化學物質的分類來看,純凈物的分類在初中已初步介紹過,這里主要是通過復習使學生的知識進一步系統化。溶液和濁液在初中雖然也涉及到,但沒有從分散系的角度對其進行分類,因此,分散系和液態分散系的分類、膠體及其主要性質是高中化學的新知識。膠體的性質表現在很多方面,這里只是從膠體與溶液區分的角度,涉及到膠體的丁達爾效應。

從化學反應的分類來看,本章涉及到化學反應分類的3個標準:(1)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以及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按此標準劃分,可將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和復分解反應,這4種反應學生在初中已經學習過,這里主要是通過復習使學生進一步系統化;(2)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離子反應;(3)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氧化還原反應。后兩種分類及相關的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是高中的新知識,在高中化學學習中將大量涉及,所以是重要的基礎知識,是本章的重點內容。

3、內容呈現特點:

以分類的科學方法作為統領本章的主要線索。本章所涉及的主要教學內容在過去的中學化學教學體系是作為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訓練的知識載體,但現在只是作為基本概念,而且是從分類的角度了解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因此相關知識在整個教材體系中所起的作用不同,具體的教學要求也不相同。

與第一章的編排相似,第二章的知識仍然非常重視與初中知識的銜接,化學物質的分類是從混合物和純凈物的知識入手,引入分散系、膠體等新的概念,而化學反應的分類則是在化合、分解、置換、復分解等4種基本反應類型的基礎上引申到離子反應和氧化還原反應,而且離子反應的概念建立在酸、堿、鹽的主要化學性質的知識基礎上,氧化還原反應在初中也從得失氧的角度初步認識了,所以,教材中的教學內容充分體現了新舊知識的聯系,也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能夠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

2.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能夠根據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區分溶液、膠體和濁液,了解丁達爾效應。

3.了解電解質概念,知道酸、堿、鹽在溶液中能夠發生電離,能正確書寫強酸、強堿和可溶鹽的電離方程式。

4.通過實驗事實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的條件,初步學會書寫離子方程式。

5.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是電子的轉移,能通過化合價的升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

6.能識別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

過程與方法1.通過對化學物質及化學反應分類方法的討論,認識分類法在化學研究的作用。

2.通過對丁達爾效應、溶液的導電性、離子反應等實驗現象的觀察和分析,初步體會從實驗現象分析上升到理論知識的理性思維過程。

3.在與同學討論分類法的過程中學會對日常生活知識進行提煉、升華,并應用于科學研究或學習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感受分類等科學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作用。

2.能正確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價值。

3.通過氧化反應和還原反應的相互依存關系,初步樹立對立統一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

4.通過課堂討論活動學習與人合作與交流,共同研究、探討科學問題。

三、課時安排

第一節物質的分類(2課時)。

第二節離子反應(2課時)。

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2課時)。

復習(1課時)

單元測驗(1課時)

測驗講評(1課時)

四、教學建議

第一節物質的分類(2課時)

基本的要求①能根據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物質進行分類;

②知道根據分散質粒子的大小,把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

③知道用丁達爾效應區分溶液和膠體。

彈性的要求①膠體的滲析;

②膠體的吸附作用。

暫不宜拓展①膠體的凝聚的方法;

②膠體布朗運動。

第一課時: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

(1)這節課的教學重點是化學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方法,教科書引入“簡單分類法及其應用”,其目的是使學生認識科學方法對于化學科學研究和化學學習的重要性,教學要源于生活,落在化學,建議用具體的化學物質和化學反應從不同角度進行分類。

例1:NaCl、HCl、CaCl2、CuO、H2O、Fe2O3等化合物,如果將它們以在通常狀況下的存在狀態為標準進行分類,可分為氣體、液體和固體三類;如果將它們以是含氧還是含氯的二元化合物為標準進行分類,可分為氧化物和氯化物兩類。

例2:按照物質的組成和性質,對純凈物進行分類,作出樹狀分類圖,然后選擇下列合適的物質填在物質類別上:O2、Cu、H2SO4、Ba(OH)2、KNO3、CO2、空氣、含鎂60%的MgO。

例3:對下列化學反應進行分類(可以從不同的角度進行分類:是否化合反應;反應物的特點;是否氧化還原反應等)

①硫在氧氣里燃燒;②紅磷在氧氣里燃燒;

③鐵絲在氧氣里燃燒④鋁箔在氧氣里燃燒;

⑤蠟燭在氧氣里燃燒。

(2)從化學物質的分類過渡到化學反應的分類,建議可適當補充單質、氧化物、酸、堿、鹽之間的相互轉化關系,雖然這個內容在“人教版”中沒有出現,但在“山東版”和“江蘇版”都有涉及。

第二課時:分散系及其分類,膠體。

(1)關于分散系的教學,首先要確定分類的標準,教科書已經列舉了按照分散劑和分散質所處的狀態,相互之間可以有9種組合方式,但沒有具體的實例,因此教學過程要充分利用學生已有的知識和生活經驗,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和列舉實例。

(2)關于膠體概念的教學,要把學生在初中學過的濁液、溶液的有關知識和日常生活中的有關事實、現象等聯系起來,建議先通過丁達爾效應把濁液、膠體、溶液區分開來,然后通過比較、討論,正確認識三種分散系的本質特征。

(3)關于膠體的性質,三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提到了丁達爾效應,而其他性質只有“山東版”提到了電泳、聚沉、滲析等,而課標對膠體教學的要求是“知道膠體是一種常見的分散系”、在活動與探究建議方面提到了實驗“氫氧化鐵膠體的制備”,可見膠體的教學要求并不高,不宜隨意擴展、加深。第二節離子反應(2課時)

基本的要求①會寫:能夠正確書寫強酸、強堿和可溶性鹽的電離方程式;

②會看:看到離子方程式知道代表的是某一類的反應,并能舉例。如看到H++OH-=H2O知道代表的是強酸、強堿之間的反應;

③會判斷:能夠根據溶液中存在的離子判斷是否發生復分解反應,從而判斷溶液中離子能否大量共存;

④會檢驗:Cl-、SO42-、CO32-的檢驗方法。

彈性的要求①涉及強酸、強堿、鹽(包括難溶鹽)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限于初中學過的方程式);

②離子的物質的量濃度。

發展的要求涉及醋酸、氨水等弱電解質以及碳酸氫根離子等酸式鹽的較為復雜的離子方程式。

不宜拓展①弱電解質的電離及相關知識;

②涉及量的關系的離子反應,如過量、不足量等。

第一課時: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概念形成。

(1)雖然課標中并沒有涉及電解質的概念,但由于三個版本的教科書都提到了電解質和電離的概念,所以還是有必要讓學生理解相關的知識。對此,建議讓學生重溫初中做過的溶液導電性實驗,補充硝酸鉀加熱熔化后導電的實驗(硝酸鉀的熔點相對較低,放在蒸發皿中利用酒精噴燈加熱可熔化),使學生能正確認識電解質的概念。因教學時間有限,所以不宜在概念上過多糾纏。

(2)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情況,是認識離子反應及其發生條件的關鍵,可從氯化鈉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入手(可運用多媒體課件強化學生的理解),使學生學會電離方程式的書寫,進而理解酸、堿、鹽的本質。

(3)通過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電離情況的討論,使學生了解到電解質在溶液里所起的反應實質是離子之間的反應后,可自然轉入離子反應的討論。注意用好教科書中的“實驗2-1”,把實驗與討論密切結合起來,初步形成離子反應和離子方程式的概念。

第二課時:簡單離子方程式的書寫,離子反應的應用。

(1)離子反應的本質與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是密切相關的,核心是離子反應的本質。教學中要充分用好“實驗2-2”,通過討論實驗所涉及的反應本質,得到離子互換反應的發生條件。特別注意的是,這里講的“發生條件”僅限于兩種電解質在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的反應,而不是所有離子反應發生的條件。至于其它類型的離子反應,如氧化還原的離子反應,在此不宜擴充。而置換反應可在相關習題訓練中補充說明。

(2)今年“人教版”教科書與去年相比,增補了離子方程式的書寫步驟,但從三個版本的教科書來看,離子方程式只要求掌握只有可溶于水的強酸、強堿和鹽的復分解反應的離子方程式的書寫,而課標對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也沒有具體的教學標準,所以這一部分的內容不宜擴展、加深,但教學中必須讓學生明確:離子方程式不僅可以表示某一個具體的化學反應,而且還可以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3)在初中知識的基礎上,在討論離子反應的應用過程中,可有意識地利用Ag+與Cl-、Ba2+與SO42-、H+與OH-、H+與CO32-、Ca2+與CO32-等不共存的離子組,進一步強化離子反應的本質、離子互換反應的發生條件、離子方程式的書寫等知識的理解。

第三節氧化還原反應(2課時)

基本的要求①根據實驗事實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是電子的轉移;

②舉例說明生產、生活中常見的氧化還原反應;

③熟記常見物質的化合價,并能通過化合價的升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

④通過具體實例識別氧化劑和還原劑。

彈性的要求①理解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

②學會用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并能用箭頭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發展的要求簡單的氧化還原反應方程式的配平。

不宜拓展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電子守恒原理及其運用。

對于本節內容的課時分配,提供兩套方案供參考。

【方案一】

第一課時:根據化合價的升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電子轉移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1)化合價變化和電子轉移的關系是本節教學的關鍵,故在第一課時就要突出教學的重點——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則在第二課時的教學過程中可強化概念的理解。教學中可結合具體反應(如教科書上木炭還原氧化銅的反應及“思考與交流”環節中初中學過的反應),從得氧失氧、化合價升降到電子轉移,環環相扣,由表及里地揭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

(2)充分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尤其是電子轉移過程,可用電腦動畫生動形象地展現出來,有利于學生理解電子得失與電子對偏移的區別,進一步掌握氧化還原反應的實質。“山東版”用原電池反應直觀揭示氧化還原反應本質的實驗方法和思路比較新穎,不妨嘗試一下,或在此基礎上進行修改,然后用于教學。

(3)“山東版”和“江蘇版”都介紹了用雙線橋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由于課標沒有要求,同時“人教版”也沒有介紹,不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增加這一內容,建議A、B類學校可簡單介紹,有利于以后對所學的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分析。

第二課時:4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氧化劑和還原劑)

(1)教科書中“學與問”的環節要求找出4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教學中要注意回歸到分類方法的應用,與第一節的教學內容相呼應,突出整章書的重點是分類的標準,離子反應、氧化還原反應在必修模塊中都是作為化學反應的分類類型來介紹。至于相關的一些比較復雜的知識都將在相應的選修模塊中進一步學習。

(2)課標并沒有要求掌握氧化劑和還原劑的概念,但三個版本的教科書都對此有介紹,“山東版”還從價態的角度分析氧化劑和還原劑,并給出一些常見的氧化劑和還原劑。對此,建議還是簡要介紹氧化劑和還原劑的概念,但目的是鞏固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并且能通過具體實例識別氧化還原反應和氧化劑、還原劑。

【方案二】

第一課時:根據化合價的升降判斷氧化還原反應,4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

(1)注重與初三關于氧化反應、還原反應的知識銜接,充分利用教材的“思考與交流”環節,使學生對氧化還原反應的認識不斷深化,從化合價升降的特征認識氧化還原反應。

(2)對教材內容進行重組,將“學與問”環節放在本課時完成,目的是引導學生從氧化還原反應的特征——化合價升降分析4種基本反應類型與氧化還原反應的關系,及時對從化合價升降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的知識進行鞏固、升華,同時回歸分類方法的應用。

第二課時:從電子轉移的角度認識氧化還原反應(氧化劑和還原劑)。

(1)本課時是在上一課時的基礎上從電子轉移的角度給氧化還原反應下一個更本質的定義,使學生學會用電子轉移的觀點判斷氧化還原反應,理解氧化、還原、氧化劑、還原劑的概念。

(2)為了讓學生真正理解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可以利用兩個學生在初中就已經很熟悉的反應(金屬鈉和氯氣反應,氫氣和氯氣的反應)作為載體,引導學生分析反應物的組成、性質、發生變價的元素的原子結構,通過探究,使學生可以透徹地理解化合價的變化是由于得失電子或電子偏移引起的。通過NaCl和HCl形成的比較,讓學生理解氧化還原反應定義中描述的“電子轉移”包括電子得失和電子偏移。

(3)用“雙線橋法”分析氧化還原反應的化合價升降情況和電子轉移情況,不同學校可根據實際情況確定是否增加這一內容。

化學教案高一篇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離子反應》屬于高一課本第一章第二節內容。《離子反應》是重要的化學用語,在中學階段的基本概念基礎理論知識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貫穿于中學化學教材的始終,是中學化學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之一。在中學化學中要學習許多重要元素及其化合物的知識,都可能涉及離子反應及其方程式的書寫。《化學新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要能通過實驗認識離子反應極其發生條件,了解常見離子的檢驗方法。而學生剛進高一,元素化合物知識不豐富,電解理論又沒有學習,因此本節知識對學生來說具有相當的難度。這一節我把它分成二課時。第一課時講電解質。第二課時講離子反應、離子方程式及其書寫方法。把難點分散,重點突出。學好這一節內容,能揭示溶液中化學反應的本質。既鞏固了前面已學過的電離初步知識,又為后面元素化合物知識、電解質溶液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并且正確而又熟練地書寫離子方程式,是學生必須掌握的一項基本技能。它還是歷年高考的熱點,在高考中幾乎年年考。

2、本課時的教學目的:

根據教學大綱的要求和編寫教材的意圖,結合本課的特點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確定以下教學目標:

(1)認知目標:使學生了解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實驗能力和觀察能力。

2、培養學生通過實驗現象分析、探究化學反應實質的能力。

3、培養學生全面認識事物、分析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目標:

1、通過實驗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興趣和情感。

2、培養學生嚴謹求實、勇于探索的科學態度。

3、對學生進行透過現象看本質的辨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難點::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教學方法:設疑、實驗、討論、講解相結合

二、說教法

教學活動是教和學的雙邊活動,必須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和教師的主導作用,使之相互促進,協調發展,根據這一基本原理我采用了如下教學方法:

1、實驗促學法:

通過教師的演示,學生的動手操作,觀察分析實驗現象,理解并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2、情景激學法:創設問題的意境,激發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內在的學習動力,促使學生在意境中主動探究科學的奧妙。

3、探究、歸納法:通過學生對問題的探究、討論、實驗、歸納,最終掌握電解質、強電解質、弱電解質的含義

4、多媒體輔助教學法:運用先進的教學手段,將微觀現象宏觀化,有助于學生掌握離子反應。

三、說學法:

現代教育理論認為,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學活動的真諦是通過教師的引導,啟發學生積極主動地去探究學習。因此在本節教學中我注意以下方面:

1用實驗解決問題。新課引入,知識的鞏固、升華均用實驗。目的在于使學生明確實驗在化學學習中的重要性,使他們注重自己對實驗的觀察,分析,設計及動手操作能力的培養。發揮化學實驗作用,真正將素質教育落實到課堂上。

2著重突出了教法對學法的引導。在教學雙邊活動過程中,引導學生由感性認識到理性認識、由已知到未知、由個別到一般。在學習過程中培養學生分析,對比,歸納,總結的能力。達到舉一反三,實現知識和能力的遷移的目的。

四、說教學程序:

(用故事導入新課):引入化學家阿累尼烏斯突破法拉第的傳統觀念提出電解質自動電離的新觀念,引入本節課對于電解質的介紹,并適時對學生進行科學研究的創新精神教育。

(提問):下列初中所介紹過的物質哪些可以導電?為什么可以導電?

鹽酸、NaOH溶液、NaCl固體、石墨、蔗糖溶液、酒精溶液、K2SO4溶液、Cu

讓學生思考、討論

(追問)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里的自由移動的離子是怎樣產生的?什么樣的物質在什么樣的條件下可以電離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呢?

目的:通過連續的提問引發學生思考,(鹽酸、NaOH溶液、K2SO4溶液,能導電是因為溶液中有自由移動的離子,而這些自由移動的離子又是由電離產生)同時也在討論中引入本節的第一個重要概念:電解質的概念(酸、堿、鹽在水溶液中或熔融狀態下可以電離出自由移動的離子,這些物質我們稱之為電解質)。

(舉例):下列敘述正確的是:(AB)

A:固態氯化鈉不導電,但氯化鈉是電解質,B:氯化氫水溶液能導電,所以氯化氫是電解質

C:銅能導電,所以是電解質D:硫酸鋇的水溶液不導電,所以硫酸鋇是非電解質

結論:1、化合物;2、電解質導電條件:水溶液或熔融狀態;3、電解質是一定條件下本身電離而導電的化合物,而SO

2、SO3、CO2等化合物的水溶液雖然導電,但它們溶于水后跟水形成了新的電解質而導電,并非其化合物本身電離所為;4、硫酸鋇、氯化銀等難溶于水的化合物,在溶解的部分或熔融狀態下是完全電離的,故是電解質。5、酸堿鹽、金屬氧化物、水是電解質,蔗糖、酒精燈大多數有機物為非電解質。

目的:電解質、非電解質的概念的區分和理解是本節的難點。通過一道典型例題從各個角度概括了二者容易引起混淆的地方。并讓學生在思考和討論中自己得出結論,加深學生的理解和記憶。

(演示實驗):把相同濃度、相同體積的HCl、CH3COOH、NaOH、NaCl溶液和氨水分別導入五個小燒杯,并放于溶液導電性實驗裝置中,接通電源。

(提問)1、相同條件下,不同種類的酸堿鹽溶液的導電能力是否相同?

2、影響電解質溶液導電能力強弱的因素是什么?

結論:不同種類的電解質溶液的導電能力不同,自由移動的離子的濃度和離子所帶的電荷數會直接影響溶液導電能力的強弱。進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這兩個名詞。

目的:培養學生合作交流及實驗觀察的能力,深化對反應的認識和概念的理解。進而給出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這兩個名詞。

(提問)強弱電解質的電離有何差別?

動畫模擬:HCl、CH3COOH、NaCl在水中的溶解和電離情況。

結論:NaCl溶于水時完全電離成水合鈉離子和水合氯離子,HCl完全電離成水合氫離子和水合氯離子,而CH3COOH溶于水時只有一部分電離成離子。而這種“全部“與”“部分”即可區分電解質的強弱。

(討論)BaSO4、CaCO3、AgCl等難溶于水的鹽是否屬電解質?CH3COOH易溶,是否屬強電解質?

目的:利用討論,鞏固本節課所學知識。

課堂小結:電解質: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金屬氧化物、水等。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鞏固練習然后布置課后作業:用幾個不同層次、有發散性的練習,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進一步鞏固所學內容,從練習中了解學生對知識掌握程度。

板書設計:

第二節離子反應

一、酸堿鹽在水溶液中的反應

(一)、電解質和非電解質

1、電解質:在水溶夜里或熔化狀態下能導電的化合物。如:酸、堿、鹽、金屬氧化物、水等。

2、非電解

質:在水溶液里和熔化狀態下都不導電的化合物。如:大多數有機物等。

(二)、強電解質和弱電解質

1、強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全部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2、弱電解質:在水溶液中只一部分電離成離子的電解質。

3、強弱電解質的區別。

化學教案高一篇3

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在正確書寫化學方程式的基礎上,進行簡單的計算。

(2)認識定量研究對于化學科學發展的重大作用。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多練習的方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

(2)通過由易到難的題組和一題多解的訓練,開闊思路,提高解題技巧,培養思維能力,加深對化學知識的認識和理解。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按照化學特點進行思維及審題、分析、計算能力。

(2)通過有關化學方程式的含義的分析及計算,培養學生學以致用,聯系實際的學風。

(3)認識到定量和定性研究物質及變化規律是相輔相成的,質和量是統一的辯證觀點。

二、教學重點

1.由一種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求生成物(或反應物)的質量。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書寫格式要規范化。

三、教學難點:訓練和培養學生按照化學特點去思維的科學方法。

四、課時安排2課時

五、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根據化學方程式所表示的含義,可以知道反應物與生成物之間存在數量關系。而研究物質的化學變化常涉及到量的計算,例如,用一定量的原料最多可以生產出多少產品?制備一定量的產品最少需要多少原料?等等。通過這些計算,可以加強生產的計劃性。并有利于合理地利用資源,而這些計算的進行都需要根據化學方程式。本節就是從“量”的角度來研究化學方程式的汁算的。

[板書]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教師]前面我們學過根據化學式的簡單計算,今天我們進步學習根據化學方程式的計算。如何利用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呢?計算時有哪些步驟和方法呢?請看例題1。

[投影]展示例題1

[例題1]加熱分解6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多少克氧氣?

[分析]這道題是已知反應物的質量來求生成物的質量,即已知原料的質量求產品的質量。我們一起來看課本中的解題步驟。

[講解并板書]

解:設加熱分解6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氧氣的質量為x。

2KMnO4K2MnO4+MnO2+O2↑

2×15832

x==0.6g。

答:加熱分解6g高錳酸鉀,可以得到0.6g氧氣。

[思考]根據剛才對例題1的閱讀和講解說出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分為幾步?

[教師總結并板書]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

(1)設未知量;

(2)寫出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配平;

(3)寫出相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和已知量、未知量;

(4)列出比例式,求解;

(5)簡明地寫出答案。

[講解并補充]剛才同學們總結出了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步驟和方法,接下來我就一些問題進行補充。

(1)設未知量時一定要注意質量單位,已知量和未知量單位不一致的,一定要進行單位換算。單位必須一致才能計算。

[追問]此計算題該如何進行呢?請同學們先試著做一做。

(學生練習,教師巡視,發現步驟和格式上的錯誤及時糾正)

解:設需要氯氣的質量為x,生成氯化氫氣體的質量為y。

(2)寫出方程式一定要注意配平,而且要注意方程式的完整,反應條件、氣體和沉淀的符號要注意標明,不完整的方程式計算時是要扣分的。

(3)相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寫在相應化學式的下面,一定要注意用相對分子質量乘以化

學式前面的系數,已知量和未知量寫在相應相對分子質量的下邊。

(4)比例式有兩種列法,可以橫列也可以縱列。例題1中采用的是縱列,即;

還可以采用橫列,即2×158:32=6g:x。一般情況下采用縱列比較好,因為有時題中所給的質量數字會和相對分子質量有某種關系,從而使得計算簡單。如用158g高錳酸鉀加熱分解,可以制得多少克氧氣?采用縱列法得計算非常簡便。

計算結果的小數位保留按題中要求進行,若題中沒有要求,又得不到整數時,一般保留一位小數,如例題1中就是。

[教師]在實際運算過程中,我們往往需要把過程再簡化些,具體格式可以參照下面的例題2。

[例題2]工業上高溫煅燒石灰石(CaCO3)可制得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如果要制取10t氧化鈣,需要碳酸鈣多少噸?

解:設需要碳酸鈣的質量為x。

CaCO3CaO+CO2↑

10056

x10t

x==18t。

答:需要碳酸鈣18t。

[教師]根據上述兩例可知,已知反應物的質量可以求生成物的質量,已知生成物的質量也可求出反應物的質量,那么,假如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或者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可不可以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呢?

我們一起來看P100的課堂練習。

[投影]展示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氫氣在氯氣中燃燒生成氯化氫氣體,燃燒100g氫氣需要氯氣多少克?生成

氯化氫氣體多少克?

[提問]題中是已知什么求什么?(反應物或者生成物)

[學生分析、討論]

[回答]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和生成物的質量。

H2+Cl22HCl

27173

100gxy

答:需要氯氣3550g,生成氯化氫氣體3650g。

[講解](1)因為此題有兩問,所以一個未知數設為x,另一個未知數設為y。

(2)仍和前面例題一樣,寫出并配平化學方程式,列出有關物質的相對分子質量、已知量、未知量,并寫在相應化學式的下面。

(3)不管有幾個未知數,列比例式和前面例題一樣。根據已知量求出一個未知量,另一個未知量可以根據已知量求出,也可以根據求出的未知量來求。如此題中氯化氫氣體的質量也可以這樣求出:=

代入x=3550g,

=,

解得y=3650g。

[總結]由此可知,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可以計算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同理,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也可以計算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可見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共有四種類型。

[板書]2.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四種類型:

①已知反應物的質量求生成物的質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質量求反應物的質量;

③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

④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

[提問]通過前面例題的講解,大家總結一下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要領是什么?關鍵是什么?

[學生思考]

[教師總結并板書]

3.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三個要領和三個關鍵。

三個要領:①步驟要完整;

②格式要規范;

③得數要準確。

三個關鍵:①準確書寫化學式;

②化學方程式要配平;

③準確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教師]根據前面的例題和理論知識,請同學們進行練習。

[投影]展示下列練習

[練習]1.用氫氣還原氧化銅,要得到6.4g銅,需要多少克氧化銅?

2.5.6g鐵跟足量的稀硫酸起反應,可制得氫氣多少克?(Fe+H2SO4====FeSO4+H2↑)

3.12g鎂與足量稀鹽酸起反應,可制得氯化鎂和氫氣各多少克?(Mg+2HCl====MgCl2+H2↑)

[學生練習]

[注意事項]

①化學方程式反映的是純物質問的質量關系,因此遇到不純物,要先把不純的反應物或生成物的質量換算成純物質的質量,才能代入化學方程式進行計算。

②計算中注意單位統一(必須是質量單位,如果是體積,須根據密度換算)。

[小結]通過本節內容學習,我們知道了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過程、步驟、方法,同時也懂得了化學計算題是從“量”的方面來反映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它與側重于從性質角度去研究和理解物質及其變化規律是相輔相成的。所以說化學計算題包括化學和數學兩個因素,兩個因素同時考慮,才能得到正確的答案。

[布置作業]習題5、6、7、8

板書設計

課題3利用化學方程式的簡單計算

1.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解題步驟:

①根據題意設未知數;

②寫出化學方程式;

③求有關物質質量比,寫出已知量、未知量;

③列比例式,求解;

④簡明寫出答案。

2.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四種類型:

①已知反應物的質量求生成物的質量;

②已知生成物的質量求反應物的質量;

③已知一種反應物的質量求另一種反應物的質量;

④已知一種生成物的質量求另一種生成物的質量。

3.根據化學方程式計算的三個要領和三個關鍵

三個要領:①步驟要完整;②格式要規范;③得數要準確。

三個關鍵:①準確書寫化學式;②化學方程式要配平;③準確計算相對分子質量。

考題回顧

1.(2003年天津市中考題)已知在反應3A+2B====2C+D中,反應物A、B的質量比為

3:4,當反應生成C和D的質量共140g時,消耗B的質量為__________g。

2.(2003年四川省中考題)煅燒含碳酸鈣80%的石灰石100t,生成二氧化碳多少噸?若石灰石中的雜質全部進入生石灰中,可得到這樣的生石灰多少噸?

化學教案高一篇4

海水曬鹽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知道海洋是人類可利用的資源庫及海洋資源的特點,理解從海水中得到鹵素資源的一般方法。

(2)理解海水提取食鹽的方法,理解制鹽生產中鹵水密度的控制范圍。

(3)知道粗鹽中含有的雜質。

(4)理解粗鹽提純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數據表格分析制鹽生產中鹵水密度的控制,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初中所學離子沉淀的方法,描述粗鹽提純的實驗方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海洋資源的學習,領略海洋資源的豐富及意義。

二、知識回顧

(一)粗鹽提純

步驟:、、

(二)混合物的分離和提純:

1、過濾和蒸發:

(1)過濾是

過濾時應注意:

①一貼、二低、三靠;

②根據實驗要求不同,有時要對過濾出的沉淀物進行洗滌;

③洗滌方法是在過濾器中加蒸餾水浸沒沉淀物,待其自然過濾干為一次洗滌,直至洗凈為止;

④洗凈的標準為取洗滌時的最后濾出液,檢驗其中是否含有可溶性物質。

(2)蒸發。

2、蒸餾、萃取和分液:

(1)蒸餾是。

(2)萃取是

萃取劑的選擇應符合以下條件:

①;

②;

③。

(3)分液是

分液時,打開上蓋以使液體能順利流下,用燒杯內壁緊貼分液漏斗下端后,再打開活塞,使下層液體流入燒杯內,待下層液體全部流入燒杯后,及時關閉活塞以防上層液體流出,上層液體要從倒入另一燒杯中。

(三)富集海水中微量元素常用的方法有、、

【典型例題】

【例1】某實驗小組只有下列儀器或用品:鐵架臺(含附件)、石棉網、燒杯、漏斗、分液漏斗、酒精燈、玻璃棒、量筒、蒸發皿、圓底燒瓶、火柴等,他們不能進行的實驗是()

A蒸發B萃取C過濾D蒸餾

【答案】CD

【例2】下列有關分離方法所涉及的化學原理不正確的是()

A蒸發:利用物質顆粒的大小

B萃取:利用物質的溶解度不同

C過濾:利用物質的沸點不同

D蒸餾:利用物質的沸點不同

【例3】選擇下列實驗方法分離物質,將分離方法的序號填在橫線上:

A萃取分液法B加熱分解法C結晶法D分液法E蒸餾法F過濾法

(1)分離飽和食鹽水與沙子的混合物

(2)從硝酸鉀和氯化鈉的混合物中提取KNO3

(3)分離水和汽油的混合物

(4)分離四氯化碳和甲苯的混合物(兩者互溶,沸點分別為76.75℃和110.6℃)

(5)從碘水溶液中提取碘

【例4】對一無色、澄清的稀溶液作初步分析后發現,其可能含有SO42-、Na+、CO32-、H+、NO3-、HCO3-、Cl-等離子中的若干種。進一步的分析結果如下:(1)用pH試紙測定溶液的pH,試紙呈紅色(酸性色)

(2)取2mL溶液滴加少量BaCl2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少量稀HNO3,沉淀不消失

(3)對(2)中所得的混合物,充分靜置后,取上層清液滴加少量AgNO3溶液,又有白色沉淀生成,再滴加少量稀HNO3,沉淀不消失

則:(1)溶液中一定存在的離子有,一定不存在的離子有。

(2)能否判斷原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其原因為;若要確定溶液中是否含有Cl-,其正確的操作是。

化學教案高一篇5

【考點】1.認識硅及其重要化合物的性質和用途。

2.初步了解硅和二氧化硅的晶體結構以及與性質的關系。

3.了解水泥、玻璃的主要成分和簡單生產原理。

【知識要點】一:硅

1:物理性質硅是良好的材料

2:化學性質(硅最外層個電子,故化學穩定性很.)

(1)與強堿NaOH反應

(2)與氫氟酸反應

(3)加熱和高溫下,與一些非金屬反應

Si+O2Si+F2

3:硅的制備

(1)將石英砂(SiO2)和焦碳在電爐中高溫反應生成粗硅和一氧化碳,化學方程式為:

(2)粗硅轉變為純硅:Si(粗)+2Cl2

(3)SiCl4+2H2

4、硅的用途

【知識要點】二:二氧化硅(Si與O按的比例組成的狀原子晶體。)

1:物理性質SiO2溶于水,熔點,硬度。

2:化學性質(化學穩定性很,與水不反應。)

(1)與氫氟酸反應(雕刻玻璃)【與其它酸不反應】

★氫氟酸如何盛裝?★

(2)具有性氧化物的通性:

①與生石灰反應:

②與燒堿溶液反應:

★盛NaOH溶液的試劑瓶用橡膠塞而不用玻璃塞★原因

3:用途

【知識要點】三:硅酸

1:硅酸的性質

硅酸在水中的溶解度,酸性H2CO3。

2:硅酸的制備

可溶性硅酸鹽+酸:如Na2SiO3+HCl=

Na2SiO3+CO2+H2O=

★用二氧化硅和水行嗎?★

3:用途:“硅膠”干燥劑,催化劑載體等

【知識要點】四:硅酸鹽(大多溶于水,化學性質穩定。)

1:硅酸鈉溶于水,俗稱和。用于制備硅酸和作和。

2:硅酸鹽組成的表示:(二氧化硅和氧化物的組合)

【氧化物的書寫順序】:活潑金屬氧化物→較活潑金屬氧化物→二氧化硅→水

如:Na2SiO3表示為長石:

3:用途:(陶瓷,玻璃,水泥等)

4:制取水泥、玻璃的原料及反應

鞏固練習

1.下列除去雜質可用加熱法的是()

A.除去Na2CO3固體中的NaHCO3B.除去MnO2固體中的KMnO4

C.除去SiO2固體中的Na2SiO3D.除去SiO2固體中的CaCO?3

2.下列離子方程式,書寫不正確的是()

A.大理石與鹽酸反應:CaCO3+2H+=Ca2++CO2↑+H2O

B.水玻璃中加入稀H2SO4:Na2SiO3+2H+=H2SiO3↓+2Na+

C.硅酸酐與苛性鈉溶液反應:SiO2+2OH-=SiO32-+H2O

D.澄清石灰水中通入過量CO2的總反應:CO2+OH-=HCO3-

3.工業上用碳還原SiO2制取單質硅時會發生如下副反應:SiO2+3C=SiC+2CO該反應中氧化劑與還原劑的質量比為()

A.36∶60B.60∶36C.1∶2D.1∶3

4.在無色的強酸性溶液中,能大量共存的是()

A.Na+、Al3+、NO3-、Cl-?B.K+、Na+、Cl-、SiO32-

C.Fe2+、K+、SO42-、Cl-D.Na+、HCO3-、K+、NO3-

5.已知硅能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硅酸鈉和H2,有一鋁、鐵、硅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兩份合金分別與足量的鹽酸和NaOH溶液反應,結果收集到等體積的氣體,此合金中鋁、鐵、硅的質量比為

A.27∶56∶28B.3∶4∶1C.1∶2∶1D.27∶4∶1

6.除去下列粉末中的雜質(括號內為雜質)。填上選用的試劑和操作方法:

試劑:A鹽酸B.燒堿溶液C.氧氣D.水E.CO2?F.不用任何試劑

操作:①加熱燃燒②加熱熔化③高溫灼燒④過濾⑤干餾⑥結晶

粉末試劑操作

SiO2(CaO)

SiO2(Si)

NaCl(H2SiO3)

SiO2(H2SiO3)

7.月球上有豐富的綠柱石(綠寶石)礦藏,其主要化學成分為BenAl2[Si6O18]也可用氧化物表示為nBeO?Al2O3?6SiO2,其n值為(Be為+2價)()

A.1B.2C.3D.4

8.已知硅能與NaOH溶液反應生成硅酸鈉和H2,有一鋁、鐵、硅組成的合金,取等量的兩份合金分別與足量的鹽酸和NaOH溶液反應,結果收集到等體積的氣體,此合金中鋁、鐵、硅的質量比為

A.27∶56∶28B.3∶4∶1C.1∶2∶1D.27∶4∶1

化學教案高一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了解鈉的化合物的主要用途

(2)、掌握鈉的兩種氧化物及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性質之間的差異

(3)了解碳酸鈉和碳酸鈉的鑒別方法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2)訓練學生用對比的方法認識事物和全面的分析事物的邏輯思維能力

(3)完善學習的實驗能力和創造思維能力

3、德育目標

(1)刺激學生的求知欲望和學習期望;培養學生認真細致和嚴謹求實的科學態度

(2)通過我國化學家侯得榜對世界制堿工業、中國化學工業作出的巨大貢獻,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

教學重點:碳酸鈉和碳酸氫鈉的性質及其鑒別方法

教學難點:過氧化鈉與二氧化碳的反應

教學方法:引導探究教學法。

教學過程:

[引入]展示盛在試劑瓶中Na2O和Na2O2樣品,請學生觀察并思考:它們是金屬鈉與氧氣在什么條件下化合生成的?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標明電子轉移的方向的數目。請兩位同學板演。

4Na+O2=2Na2O2Na+O2點燃Na2O2

[過渡]Na2O和Na2O2都是鈉的含氧化合物這節我們學習——————

[板書]第二節鈉的化合物

一、鈉的氧化物

[提問]:通過對鈉的氧化物觀察,你能認識鈉的氧化物的哪些物理性質?請列表加以對比。

[投影]

化學式Na2ONa2O2

顏色白色淡黃色

狀態固態固態

[追問]對鈉的氧化物物理性質,還能了解它們的溶解性,根據你了解的Na2O的性質,Na2O在水中僅使溶解過程嗎?學生思考并回答:Na2O在水中不是簡單的溶解,而是與水發生了反應。并讓學生寫出化學方程式。

[板書]Na2O+H2O=2NaOH

[過度]Na2O與水發生化學反應,已經屬于化學性質。Na2O2是否能表現類似的性質?

[演示][實驗2-5]把水注入盛有Na2O2固體的試管中,用帶火星的木條放在試管口,檢驗生成的氣體。并向試管中注入酚酞試劑。

[提問]你觀察到什么現象?由此可推出反應產物是什么?

[學生問答]產生使帶火星木條復燃的氣體-O2

無色溶液變為紅色-有堿生成,推知為NaOH

.[板書]2Na2O2+2H2O=4NaOH+O2

[講解]Na2O2與水發生反應,生成NaOH和O2,請同學們分析反應的化學原理。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指出氧化劑

[板書]

2Na2O2+2H2O=4NaOH+O2↑

[演示]向品紅溶液中加入少量Na2O2

[思考]這說明Na2O2具有什么樣的作用,為什么會有這種作用

[講解]Na2O2中-1價的氧元素具有強氧化性,所以能使品紅等有機色質褪色,表現漂白性,可以來漂白織物,麥桿,羽毛等。

[演示]請一位同學上講臺演示[實驗2-6],以說明Na2O2與水反應是一放熱反應。

[講解]Na2O與CO2反應生成Na2CO3

[板書]Na2O+CO2=Na2CO3

[追問]Na2O2與CO2的反應情況是怎樣的呢?

根據Na2O2中氧元素的化合價特征及Na2O2與H2O反應的反應類型,講解Na2O2與CO2的反應

Na2O和Na2O2性質對比

化學式Na2ONa2O2

顏色白色淡黃色狀態固態固態

與水反應Na2O+H2O=2NaOH2Na2O2+2H2O=4NaOH+O2↑

與CO2反應Na2O+CO2=Na2CO32Na2O2+2CO2=2Na2CO3+O2

用途漂白劑供氧劑

[過渡]鈉的重要化合物還有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板書]碳酸鈉和碳酸氫鈉

一物理性質

[展示]請學生觀察試劑瓶中的無水碳酸鈉,碳酸鈉,十水碳酸鈉晶體的顏色,狀態。檢驗它們是否溶于水:取碳酸鈉,碳酸氫鈉各少量,分別裝入試管中,加5-6毫升水,振蕩,觀察有什么現象。

[結論]均溶于水。碳酸鈉的溶解度大于碳酸氫鈉。

[板書]

二化學性質

[演示][實驗2-7]在兩支試管中分別加入3ml稀鹽酸,將兩個各裝有0.3gNa2CO3或NaHCO3粉末的小氣球分別套在兩支試管口,觀察現象。

[現象]氣球均膨脹起來,盛NaHCO3的氣球膨脹的快,體積大。

[說明]NaHCO3與鹽酸反應比Na2CO3與鹽酸劇烈得多,并且生成氣體多。

[練習]寫出上述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改寫成離子方程式。請兩個學生板演。

【學生觀察】表面皿中昨天放置的結晶碳酸鈉和試劑瓶里的結晶碳酸鈉有什么不同?這是什么現象?若加熱十水碳酸鈉,有什么現象?能寫出化學反應方程式嗎?

【板書】3、受熱分解

Na2CO3·10H2O====Na2CO3+10H2O

【教師引導】無水碳酸鈉能繼續分解嗎?

【演示】[實驗2-8]把Na2CO3放在試管里,約占試管容積的1/6,往另一支試管里倒入澄清的石灰水,然后加熱。觀察現象,換上一支放入同樣NaHCO3的試管,加熱。觀察現象。

現象:Na2CO3受熱沒有變化;

NaHCO3受熱時,試管口內壁有細小無色液滴,澄清石灰水變渾濁。

【板書】2NaHCO3===Na2CO3+CO2↑+H2O

結論:熱穩定性Na2CO3>NaHCO3

可利用上述的反應來鑒別Na2CO3和NaHCO3。

【介紹生活常識】發酵粉;面堿、小蘇打的日常生活中的應用。總結碳酸鈉、碳酸氫鈉的用途。

引導學生思考、討論,在不斷完善的過程中完成填寫下表:

化學名稱碳酸鈉碳酸氫鈉

化學組成

(化學式)無水物結晶水合物NaHCO3

Na2CO3Na2CO3·10H2O

俗稱純堿、蘇打小蘇打

晶體顏色無水物結晶水合物白色晶體

白色粉末無色晶體

溶解性(水中)大較大

與鹽酸反應Na2CO3+2HCl=2NaCl+CO2↑+H2ONaHCO3+HCl=NaCl+CO2↑+H2O

熱穩定性受熱不分解2NaHCO3====Na2CO3+CO2↑+H2O

[閱讀]

通過我國化學家侯德榜對世界制堿工業和我國化學工業做出的巨大貢獻,激勵學生為建設好自己的祖國發憤讀書。

【探索性研究】某未知溶液中加入鹽酸產生無色無味且能使澄清石灰水變渾濁的氣體,該溶液中一定

⑴可能含CO32-離子;

⑵可能含HCO3-離子;

⑶同時含CO32-HCO3離子。

到底是哪種情況呢?請同學們課后設計實驗,到實驗室通過實驗證明。

【作業】三、四。

化學教案高一篇7

【學習目標】

1.物質的量濃度的概念;

2.物質的量、摩爾質量和物質的量濃度的關系。

【要點梳理】

要點詮釋:對于溶液,我們可用溶質的質量分數來表示溶液的組成。而取用溶液時,一般是量取體積,并不是稱量其質量。如果知道一定體積的溶液中溶質的物質的量,那就方便多了。

要點一、物質的量濃度概念辨析

從單位體積的溶液里所含溶質B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的物理量叫做溶質B的物質的量濃度。符號為c(B),單位有mol/L(或mol·L1)等。

注意:

(1)溶液體積不能等同于溶劑體積,應是溶質在溶劑中溶解后的實際體積。

(2)溶質可以是物質,也可以是分子或離子。

(3)溶液具有均一性,即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的溶液中取出任意體積的溶液,物質的量濃度保持不變。

(4)溶質是用物質的量表示而不是質量表示;體積表示溶液的體積,而不表示溶劑的體積,并且體積單位為L。

(5)帶結晶水的物質溶于水后,溶質是不含結晶水的化合物,溶劑中的水包括結晶水。

(6)從一定物質的量濃度溶液中取出任意體積的溶液,物質的量濃度不變,但隨溶液體積的變化溶質的物質的量不同。

(7)氣體溶于一定體積的水中,溶液的體積不等于溶劑的體積而應根據溶液密度和溶液質量求算。

(8)若濃溶液稀釋或濃度差別較大的溶液混合,混合后溶液的總體積比原來的體積之和小。

要點二、物質的量濃度與溶液溶質的質量分數

內容

物質的量濃度

質量分數

定義

以單位體積溶液里含有溶質的物質的量來表示溶液組成

用溶質質量與溶液質量之比來表示溶液組成

溶質的單位

mol

g

溶液的單位

L

g

計算公式

物質的量濃度(mol·L-1)=物質的量濃度學案質量分數=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特點

體積相同,物質的量濃度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質的物質的量相同

質量相同,溶質的質量分數也相同的任何溶液里含有溶質的質量相同

兩者的關系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要點三、溶質的物質的量(n)、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溶液的體積三者關系

(1)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質質量分數的換算D:\蘇教版課件\知識導學改好\11上學期\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化學計量在實驗中的應用\tbjx.files\image019.gif(w為溶質質量分數)

(2)溶液的稀釋規律:即稀釋前后,溶質的物質的量不變,則有:c1V1=c2V2

【高清課堂:物質的量濃度】

N、m、V(氣體)、cB之間的轉換關系:

要點四、有關物質的量濃度的計算

(1)溶液的稀釋與混合

稀釋溶質的質量不變c1V1=c2V2

[c1、c2和V1、V2分別表示稀釋前后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和體積]

a.稀溶液稀釋時V2=V水+V1

b.濃溶液稀釋時V2≠V水+V1

混合c1V1+c2V2=c混V混

a.混合后溶液體積V混=V1+V2(兩溶液濃度相同或差別較小或稀溶液混合)

b.混合物溶液體積改變物質的量濃度學案(兩溶液濃度差別較大)

[c1、c2,ρ1、ρ2,V1、V2分別表示混合前同一溶質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密度、體積,c混、ρ混、V混表示混合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密度、體積]

(2)物質的量濃度c(B)與溶質質量分數(w)的換算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M:溶質B的摩爾質量ρ:溶液密度(g·mL-1)

推導方法設溶液為1L,則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3)飽和溶液物質的量濃度與溶解度(S)的換算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ρ:飽和溶液密度(g·mL-1)M:溶質B的摩爾質量(g·mol-1)

注只適用于飽和溶液中的換算

推導方法設溶劑為100g,則B為Sg,溶液為(100+S)g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4)標準狀況下氣體溶于水所得溶液的物質的量濃度

標準狀況下,VL氣體溶于V(H2O)L中,所得溶液密度為

ρ(g·mL-1)則:

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特別提醒溶液體積的單位是L,ρ的單位是g·mL-1時,利用物質的量濃度學案計算V(溶液)時注意單位換算。

當氣體作為溶質溶于水時,溶液的體積不等于氣體體積和溶劑體積之和,也不等于溶劑的體積,而應該是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濃度差別較大的兩溶液或濃溶液加水稀釋時,混和后溶液的體積物質的量濃度學案。

化學教案高一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使學生了解堿金屬的性質、化學性質和原子結構,并能運用原子結構的初步知識來了解它們在性質上的差異極其遞變規律。

2.能力目標: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自學能力、觀察能力和創新能力。

3.德育目標:培養學生的辨證唯物主義觀點,對學生進行科學態度和科學方法的教育。

教學重點:堿金屬元素的性質,以及跟原子結構的關系。

教學難點:科學方法模式的訓練,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教學方法:啟發式教法。

教學用品:

1.學生用品(兩人一組):金屬鉀、濾紙、小刀、石棉網、酒精燈、鐵架臺(帶鐵圈)、火柴、鑷子。

2.教師用品:除學生實驗用品外。

3.還需要蒸餾水、酚酞溶液、錐型瓶、玻璃片、投影儀、投影片。

教學過程:

[提問]堿金屬元素包括哪幾種元素?

[板書]鋰(Li)、鈉(Na)、鉀(K)、銣(Rb)、銫(Cs)、鈁(Fr)。

由于它們的氫氧化物都是易溶于水的強堿,故有堿金屬元素之稱。

[引入]這些元素之間存在著某種內在聯系,這種內在聯系是什么呢?下面我們將從它們的結構特征和性質等方面進行探討。由于鈁是放射性元素,暫時不討論。

[板書]第三節堿金屬元素

1、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和堿金屬的性質。

(一)、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

[投影](表2-2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

[討論]分析表2-2堿金屬元素的原子結構,可發現什么規律?(前后四人為一組,展開討論)。

[板書](學生小結)

1.相同點:最外電子層上都只有1個電子。

2.遞變規律:從鋰到銫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逐漸增多,原子半徑逐漸增大。

[講述]堿金屬元素在原子結構上有一定的相似性及遞變規律。我們知道,結構決定性質,因此,我們可以推測堿金屬在性質上也存在相似性和遞變規律。下面,我們先研究它們的物理性質,請同學們先閱讀教材表2-1及其有關的內容,然后進行以下討論。

[討論]堿金屬的主要物理性質有那些相似性及遞變規律?

[板書](二)、堿金屬的物理性質

[投影](學生小結)

堿金屬的物理性質:

1.相似性:(1)銀白色(銫略帶金色)(2)硬度小(3)密度小

(4)熔點低(5)導熱導電

2.遞變性:從鋰到銫

(1)、密度呈增大趨勢

(2)、熔點、沸點逐漸降低。

[講述]一般的說隨著原子序數的增加,單質的密度增大。但從Na到K出現了“反常”現象,根據密度公式,Na到K的相對原子量增大所起的作用小于原子體積增大所起的作用,因此鉀的密度比鈉的密度小。

通過上面的討論可以得知,堿金屬的主要物理性質跟結構一樣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及其遞變性。那么在化學性質上是不是也存在著一定的相似性和遞變性呢?

[討論]根據堿金屬的原子結構,推測堿金屬的化學性質的相似性和遞變性。

[學生小結]堿金屬元素的最外電子層上都只有一個電子,因此可以推測它們都與鈉相似,都能與氧氣等非金屬以及水等起反應。但由于從鋰到銫核電荷數增大,電子層數增多,所以它們在化學性質上也有一定的差異。也存在著遞變規律。

[板書](三)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1。堿金屬與非金屬的反應

[講述]同學們的推測是否正確,還需要通過實驗進行論證。

[學生實驗]用鑷子取一小塊鉀,擦干表面的煤油后,放在石棉網上加熱,觀察發生的現象。

[提問]觀察到哪些現象?比較與鈉的在空氣中燃燒的現象有什么差異?

(學生回答)鉀熔化成小球,劇烈燃燒,鉀比鈉在空氣中燃燒更劇烈。

[提問]從上述現象比較鈉與鉀的失電子的能力和金屬性。

(學生回答)鉀比鈉更易失去電子,金屬性更強。

[講述]鉀燃燒后生成的是比過氧化鉀更復雜的氧化物,由于大綱和教材不要求,我們就不討論了,有興趣的同學可以在課后查閱有關的資料進行學習。下面我們觀察鉀與水是如何進行反應的

[板書]2、堿金屬與水的反應

[演示實驗]教材[實驗2-10]

[提問]在上述實驗中能夠觀察到什么實驗現象?

(學生回答)鉀塊浮在水面上,熔化成光亮的小球,在水面上迅速游動,發出嘶嘶聲,溶液變紅。

[提問]鉀與鈉分別與水反應何者更強烈?

(學生回答)鉀更劇烈。

[提問]根據上述實驗現象可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回答)鉀密度比水小,熔點較低,與水反應是放熱反應,生成物中一種是氫氣,另一種是氫氧化鉀。

[課堂練習]寫出鉀與水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學生板書]2K+2H2O===2KOH+H2↑

[提問]根據上述實驗事實,比較鉀與鈉的失電子能力和金屬性強弱順序。

(學生回答)鉀比鈉易失去電子,金屬性更強。

[討論]閱讀教材中堿金屬反應的有關內容,結合上述兩個實驗,總結堿金屬性質的有關的規律。

(學生小結):

[投影]堿金屬的化學性質

相似性:1、都能與氧氣等非金屬反應

4Li+O2====2Li2O

2Na+S===Na2S

2、都能與水反應,生成氫氧化物和氫氣

3、均為強還原劑:M-e-===M+

從鋰到銫遞變規律:

1、與氧氣反應越來越劇烈。

2、與水反應越來越劇烈。

3、金屬性逐漸增強。

[敘述]從上面的實驗及大量事實證明,同學們前面根據原子結構所作的推論是合理的,也是正確的,今后我們在學習中要學會這種方法。由于堿金屬的化學性質都非常活潑。因此,它們在自然界中都以化合態存在,堿金屬的單質都由人工制得。實驗室保存堿金屬時,都要密封保存,以隔絕空氣,如把K、Na保存在煤油中。Li因密度小于煤油,而應存放在石蠟中。

[投影]鞏固練習

1、下列敘述正確的是()。

(A)鋰可以保存在煤油中

(B)鉀在空氣中燃燒生成過氧化鉀

(C)從鋰到銫其密度逐漸增大

(D)從鋰到銫其熔、沸點逐漸降低

2、堿金屬在與氧氣、氯氣以及水的反應中有什么共同點?

4、堿金屬在與鹽溶液反應時有什么共同點?

[小結]

堿金屬(M):LiNaKRbCs

⑴原子半徑

⑵失e-能力

⑶金屬性

⑷單質還原性

⑸MOH堿性

⑹M與H2O反應

⑺M與O2反應

⑻M+的氧化性

⑼熔點、沸點

⑽硬度

⑾密度

結構決定性質,性質反映結構。

[作業]

P40:三、四

56974 主站蜘蛛池模板: 金库门,金库房,金库门厂家,金库门价格-河北特旺柜业有限公司 | 北京浩云律师事务所-法律顾问_企业法务_律师顾问_公司顾问 | 武汉印刷厂-不干胶标签印刷厂-武汉不干胶印刷-武汉标签印刷厂-武汉标签制作 - 善进特种标签印刷厂 | 仓储笼_仓储货架_南京货架_仓储货架厂家_南京货架价格低-南京一品仓储设备制造公司 | 东莞工作服_东莞工作服定制_工衣订做_东莞厂服 | 环氧乙烷灭菌器_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过氧化氢灭菌器 _低温蒸汽甲醛灭菌器_清洗工作站_医用干燥柜_灭菌耗材-环氧乙烷灭菌器_脉动真空压力蒸汽灭菌器_低温等离子灭菌设备_河南省三强医疗器械有限责任公司 | 金库门,金库房,金库门厂家,金库门价格-河北特旺柜业有限公司 | 分光色差仪,测色仪,反透射灯箱,爱色丽分光光度仪,美能达色差仪维修_苏州欣美和仪器有限公司 | 小小作文网_中小学优秀作文范文大全| 无尘烘箱_洁净烤箱_真空无氧烤箱_半导体烤箱_电子防潮柜-深圳市怡和兴机电 | 进口消泡剂-道康宁消泡剂-陶氏消泡剂-大洋消泡剂 | 申江储气罐厂家,储气罐批发价格,储气罐规格-上海申江压力容器有限公司(厂) | 2025世界机器人大会_IC China_半导体展_集成电路博览会_智能制造展览网 | 防腐木批发价格_深圳_惠州_东莞防腐木厂家_森源(深圳)防腐木有限公司 | 耐火浇注料价格-高强高铝-刚玉碳化硅耐磨浇注料厂家【直销】 | 钢板仓,大型钢板仓,钢板库,大型钢板库,粉煤灰钢板仓,螺旋钢板仓,螺旋卷板仓,骨料钢板仓 | 船用烟火信号弹-CCS防汛救生圈-船用救生抛绳器(海威救生设备) | 雷蒙磨,雷蒙磨粉机,雷蒙磨机 - 巩义市大峪沟高峰机械厂 | 东莞螺丝|东莞螺丝厂|东莞不锈钢螺丝|东莞组合螺丝|东莞精密螺丝厂家-东莞利浩五金专业紧固件厂家 | 广州冷却塔维修厂家_冷却塔修理_凉水塔风机电机填料抢修-广东康明节能空调有限公司 | 聚氨酯保温钢管_聚氨酯直埋保温管道_聚氨酯发泡保温管厂家-沧州万荣防腐保温管道有限公司 | 粘度计维修,在线粘度计,二手博勒飞粘度计维修|收购-天津市祥睿科技有限公司 | 南京租车,南京汽车租赁,南京包车,南京会议租车-南京七熹租车 | 铝扣板-铝方通-铝格栅-铝条扣板-铝单板幕墙-佳得利吊顶天花厂家 elisa试剂盒价格-酶联免疫试剂盒-猪elisa试剂盒-上海恒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长城人品牌官网 | PCB接线端子_栅板式端子_线路板连接器_端子排生产厂家-置恒电气 喷码机,激光喷码打码机,鸡蛋打码机,手持打码机,自动喷码机,一物一码防伪溯源-恒欣瑞达有限公司 假肢-假肢价格-假肢厂家-河南假肢-郑州市力康假肢矫形器有限公司 | China plate rolling machine manufacturer,cone rolling machine-Saint Fighter | ★店家乐|服装销售管理软件|服装店收银系统|内衣店鞋店进销存软件|连锁店管理软件|收银软件手机版|会员管理系统-手机版,云版,App | 沙盘模型公司_沙盘模型制作公司_建筑模型公司_工业机械模型制作厂家 | 丹佛斯变频器-丹佛斯压力开关-变送器-广州市风华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 压砖机_电动螺旋压力机_粉末成型压力机_郑州华隆机械tel_0371-60121717 | 干粉砂浆设备_干混砂浆生产线_腻子粉加工设备_石膏抹灰砂浆生产成套设备厂家_干粉混合设备_砂子烘干机--郑州铭将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江西自考网 | 天一线缆邯郸有限公司_煤矿用电缆厂家_矿用光缆厂家_矿用控制电缆_矿用通信电缆-天一线缆邯郸有限公司 | 石栏杆_青石栏杆_汉白玉栏杆_花岗岩栏杆 - 【石雕之乡】点石石雕石材厂 | 一体化污水处理设备_生活污水处理设备_全自动加药装置厂家-明基环保 | 小型单室真空包装机,食品单室真空包装机-百科 | 液氨泵,液化气泵-淄博「亚泰」燃气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led冷热冲击试验箱_LED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老化试验箱-爱佩百科 | 拉曼光谱仪_便携式|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 | 甲级防雷检测仪-乙级防雷检测仪厂家-上海胜绪电气有限公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