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化學教案流程
初中化學教案流程篇1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理解放熱反應和吸熱反應;介紹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培養學生節約能源和保護環境意識;通過學習和查閱資料,使學生了解我國及世界能源儲備和開發;通過布置研究性課題,進一步認識化學與生產、科學研究及生活的緊密聯系。
能力目標
通過對的學習,培養學生綜合運用知識發現問題及解決問題的能力,提高自學能力和創新能力。
情感目標
在人類對能源的需求量越來越大的現在,開發利用新能源具有重要的意義,借此培養學生學會知識的遷移、擴展是很難得的。注意科學開發與保護環境的關系。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是第一章第三節。可以講是高中化學理論聯系實際的開篇,它起著連接初高中化學的紐帶作用。本節教學介紹的理論主要用于聯系實際,分別從氧化還原反應、離子反應和能量變化等不同反應類型、不同反應過程及實質加以聯系和理解,使學生在感性認識中對知識深化和總結,同時提高自身的綜合能力。
教法建議
以探究學習為主。教師是組織者、學習上的服務者、探究學習的引導者和問題的提出者。建議教材安排的兩個演示實驗改為課上的分組實驗,內容不多,準備方便。這樣做既能充分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和調動學生探究學習的積極性,又能培養學生的實際操作技能。教師不能用化學課件代替化學實驗,學生親身實驗所得實驗現象最具說服力。教學思路:影像遠古人用火引入課題→→學生實驗驗證和探討理論依據→確定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的概念→討論燃料充分燃燒的條件和保護環境→能源的展望和人類的進步→布置研究學習和自學內容。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教學重點:
吸熱反應和放熱反應。
教學難點:
的觀點的建立。能量的“儲存”和“釋放”。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影像:《遠古人用火》01/07
[過渡]北京猿人遺址中發現用火后的炭層,表明人類使用能源的歷史已非常久遠。
一、[板書]
[過渡]化學反應中能量是怎樣變化的?
[學生分組實驗]請學生注意①操作方法;②仔細觀察實驗現象;③總結實驗結論;④寫出化學方程式。
(1)反應產生大量氣泡,同時試管溫度升高,說明反應過程中有熱量放出。化學反應方程式:2Al+6HCl=2AlCl3+3H2↑
(2)混合攪拌后,玻璃片和小燒杯粘在一起,說明該反應吸收了大量的熱,使水溫降低結成冰。
[結論]
放熱反應:化學上把有能量放出的化學反應叫做放熱反應。
如CH4(g)+2O2(g)CO2(g)+2H2O(l)
吸熱反應:化學上把吸收熱量的化學反應叫做吸熱反應。
如C(s)+H2O(g)CO(g)+H2(g)
[討論]現代人怎樣利用化學反應?
結論:
現代人利用化學反應主要是①利用化學反應中釋放出的能量;②利用化學反應制取或合成新物質。
[板書]二、燃料燃燒的條件和環境保護
[學生分組討論]
(1)燃料充分燃燒條件?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的缺點?
[結論]
(1)使燃料充分燃燒需要考慮兩點:
①燃燒時要有足夠多的空氣;
②燃料與空氣要有足夠大的接觸面。
空氣不足:
①浪費資源;
②產生大量一氧化碳污染空氣,危害人體健康。
空氣過量:
過量空氣會帶走部分熱量,浪費能源。
增大接觸面:
改變燃料的狀態。如固體燃料粉碎、將液體燃料以霧狀噴出、固體燃料液化等。
(2)大量使用化石燃料:
①能引起溫室效應;
②會造成化石燃料蘊藏量的枯竭;
③煤燃燒排放二氧化硫,導致酸雨;
④煤燃燒會產生大量的煙塵。
[板書]三、現代能源結構和新能源展望
[討論]現代人怎樣利用化學反應中釋放出的能量?
結論:人類所需要能量,絕大部分是通過化學反應產生。主要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或它們的制品燃燒所產生的。
初中化學教案流程篇2
一、學習目標
1、掌握實驗室和工業上獲得氧氣的方法。
2、通過本實驗操作過程,練習儀器的裝配、物質的加熱、檢查裝置的氣密性、收集氣體和檢驗氣體等基本操作。
3、了解氧氣的性質
4、培養學生動手操作的能力和觀察能力。
二、實驗用品:錐形瓶、帶導管的雙孔橡皮塞、長頸漏斗、試管(帶導管的單孔橡皮塞)鐵架臺(帶鐵夾)、酒精燈、集氣瓶、玻璃片、水槽、燃燒匙、棉花、高錳酸鉀、過氧化氫、二氧化錳、木炭、鐵絲
三、預習感知
1、要獲得氧氣,你知道有什么方法?
2、寫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文字表達式(兩種方法)
3、實驗室中制取氣體的發生裝置主要根據和來選擇。收集裝置根據來選擇。
4、如何檢查裝置的氣密性?
5、給試管加熱時,有哪些不正確的操作會使試管炸裂?
6、氧氣不易溶于水,密度比空氣大,你能用什么方法將氧氣裝在集氣瓶中?
7、用排水法收集氣體時怎樣使收集到的氣體基本不含氮氣?
8、如何檢驗氣體?
四、教學過程
(一)氧氣的獲得
1、閱讀課本P36三、氧氣的獲得第一自然段,回答下列2個問題:
(1)空氣中氧氣的主要來源:
(2)工業上獲得氧氣的原理依據
方法步驟
2、預習課本P36活動與探究,通過自己動手做實驗,明確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幾個問題:
方法:
藥品:
原理:
實驗室制取氧氣裝置及儀器:
步驟:
收集方法及原因:
驗滿方法:
檢驗方法:
高錳酸鉀制氧氣時注意事項:
①固定試管時,試管口應略向下傾斜
②加熱時要先預熱試管再集中在有藥品的部位加熱
③收集時,開始排出的是空氣,不宜立即收集
④實驗完畢,先把導管移出水面,后熄滅酒精燈。
⑤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
3、預習課本P34,用收集到的氧氣分別做木炭、鐵絲在氧氣中燃燒實驗,觀察實驗現象,
根據實驗填寫實驗
反應物
生成物
化學反應表達式
木炭在空氣中燃燒
木炭在氧氣中燃燒
鐵絲在氧氣中燃燒
根據實驗回答下列問題:
①木炭及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有什么實驗現象?
②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為什么要在末端系一根火柴?
③鐵絲在氧氣中燃燒為什么在集氣瓶低部鋪少量沙子或加少量水?
④有哪些可能會使鐵絲不能燃燒?
五、輕松課堂
1、一瓶氣體是氧氣的方法是()
A、向集氣瓶中加入澄清石灰水B、觀察氣體的顏色
C、聞氣體的氣味D、用帶火星的木條插入瓶中
2、用高錳酸鉀制取氧氣時,應在試管口放一團棉花,其作用是()
A、防止水倒吸入試管B、防止產生氧氣太快無法收集
C、防止高錳酸鉀粉末帶入集氣瓶D、防止試管破裂
3、、實驗室制取氧氣,主要有下面幾項操作:①當氣泡連續均勻冒出時,可以收集;②檢驗裝置的氣密性;③把導管移出水面;④把藥品裝入試管,并固定在鐵架臺上;⑤熄滅酒精燈;⑥先均勻加熱,然后再固定在盛藥品的部分加熱。正確的操作程序是
A、②④⑥①③⑤B、④②⑥①⑤③
C、④②⑥①③⑤D、②④⑥①⑤③
4、收集氧氣可用()
A、排水法和向上排氣法B、排水法和向下排氣法
C、向下排氣法D、都來可以
5、植物光合作用,可以把和轉變成淀粉和其文字表達式為:
6、工業上利用氧氣和氮氣的不同分離出氧氣。首先將空氣除塵凈化,然后在條件下,使空氣液化,接著控制溫度液態空氣,先跑出來,余下的是再儲存在淡藍色的鋼瓶里。
六、回顧:
1、與實驗前比較,你對氧氣的制取收集有哪些新認識?
2、查閱資料,制取氧氣還有哪些方法?哪些方法可在實驗室進行?
3、可燃物(能燃燒的物質,如木炭、蠟燭等)在氧氣中燃燒和在空氣中燃燒哪個更劇烈?
4、在一定的條件下,氧氣能與炭、鐵等發生反應,說明氧氣的化學性質如何?
初中化學教案流程篇3
1、空氣的組成
按體積計算,空氣中氮氣占78%,氧氣占21%,稀有氣體占0、93%,二氧化碳及其他氣體占0、03%。
2、空氣是寶貴的資源
氮氣化學性質不活潑,用作制硝酸和氮肥,做保護氣等;氧氣比較活潑,支持燃燒和供給呼吸,氣焊煉鋼等;稀有氣體,很不活潑,用作保護氣,電光源等。
3、氧氣的性質
(1)物理性質:通常氧氣是一種無色無味的氣體,加壓、降溫后可變成淡藍色液體或淡藍色雪花狀固體;密度比空氣大;不易溶于水。(排水法或向上排空氣法收集氧氣。)
(2)化學性質:比較活潑,具有氧化性,是常用的氧化劑。
4、氧氣的實驗室制法
(1)實驗藥品:暗紫色的高錳酸鉀(固體)或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固體的混合物。
(2)反應原理(化學方程式)
(3)裝置:發生裝置、收集裝置。
(4)操作步驟:查、裝、定、點、收、移、熄。
(5)檢驗:將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則瓶內是氧氣。
(6)注意事項:①用高錳酸鉀制氧氣時,試管口要塞一團棉花,防止加熱時高錳酸鉀粉末進入導管。②用排水法收集氧氣實驗結束時,應將導管從水中取出,后熄滅酒精燈,以防水的倒流。
5、物質的分類:
混合物、純凈物。
6、物質的性質
(1)物理性質:顏色、氣味、導電性、導熱性、密度、硬度等。
(2)化學性質:氧化性、可燃性、毒性、穩定性等。
7、物質的變化:
物理變化、化學變化或化學反應。
(1))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的本質區別:
是否生成新的物質。由分子構成的物質發生變化時,分子是否變化。
(2)化學變化的基本類型(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知識鞏固
1、目前,我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的檢測項目中不包括()
A、二氧化硫B、二氧化碳(CO2)C、二氧化氮(NO2)D、總懸浮顆粒(TSP)
2、下列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變化,其中都屬于化學變化的一組是()
A、水受熱沸騰、酒精燃燒B、汽油揮發、動物的呼吸作用
C、食物變質、鐵鍋生銹D、玻璃破碎、西瓜榨成汁
3、豆科植物根瘤菌能直接固定空氣中的某些氣體成為農作物養料,這種氣體是()
A、氨氣B、氮氣C、二氧化碳D、氧氣
4、在中央電視臺發布的重點城市空氣質量日報中可看出,造成空氣污染的首要污染物是可吸入顆粒物和二氧化硫。下列對其形成的主要原因的分析不合理的是()(廢水主要污染水源)
A、環境綠化不好,粉塵到處飛揚B、生活和生產中燃燒煤炭
C、工業生產排放廢水D、機動車排放尾氣
5、下列物質屬于純凈物的是()
A、清新的空氣B、無色透明的雪碧飲料C、蒸餾水D、牛奶
6、“化學反應的綠色化”要求原料物質中所有的原子完全被利用且全部轉入期望的產品中,下列反應類型中一定符合“化學反應的綠色化”要求的是()(從題干分析出“產品”只能有一種,不能有兩種。)
A、分解反應B、置換反應C、復分解反應D、化合反應
7、對下列物質在氧氣中燃燒的實驗現象描述正確的是()(二氧化硫是一種有刺激性氣味的氣體,五氧化二磷顆粒在空氣中看到的現象是煙,不會是霧。)
A、木炭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白光和放出熱量
B、硫粉在氧氣中燃燒時,發出藍紫色火焰,生成無氣味的氣體
C、鐵絲在氧氣中燃燒時,火星四射,有黑色固體生成
D、紅磷在氧氣中燃燒時,產生大量的煙霧
8、物質在“潮濕的空氣”中發生的變化,主要與空氣中的某些氣體有關。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鋼鐵生銹與氧氣、水蒸氣有關B、氫氧化鈉固體潮解與水蒸氣、二氧化碳有關
C、白磷在空氣中自燃與氧氣有關D、熟石灰變質與氧氣、水蒸氣有關
9、被稱為綠色氧化劑的過氧化氫俗稱雙氧水,是一種無色液體,常用作無公害的消毒殺菌和漂白劑等,結合所學知識,回答怎樣鑒別水和雙氧水兩瓶無色液體(簡述實驗步驟、現象、結論)
參考答案:
各取少量無色液體于試管中,分別加入少量二氧化錳,有氣泡產生的是雙氧水,無氣泡產生的是水。
初中化學教案流程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實驗室制取氧氣的主要方法和原理,初步了解通過化學實驗制取新物質的方法。
(2)練習連接儀器的基本操作。動手制取氧氣。
(3)認識分解反應。
(4)認識催化劑和催化作用。
過程與方法:
(1)學習反應原理決定實驗裝置,氣體的性質決定氣體的收集方法和驗滿方法。
(2)學會邊實驗、邊討論的方法,在活動中激發學習興趣,在興趣中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
(3)學習運用觀察、實驗等方法獲取信息,從而提高對實驗進行分析、思考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實驗裝置的美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2)保持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逐步認知用實驗去驗證化學理論,從而知道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課程,學化學離不開做實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1)通過實驗裝置的美對學生進行美育教育。
(2)保持對化學實驗的濃厚興趣,從而激發學生學習化學的自覺性和積極性。
(3)氧氣的制法及實驗操作。
教學難點
(1)催化劑的概念。
(2)催化作用。
教學工具
多媒體、板書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
1.如何檢驗一瓶無色氣體是氧氣?
2.如何鑒別三瓶無色氣體:空氣、氧氣、氮氣?
3.根據氧氣的性質說明氧氣有什么重要用途?
學生回答
1.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集氣瓶中,若木條復燃,說明集氣瓶中是氧氣。
2.把燃燒的木知分別伸入3個集氣瓶中,若木知燃無什么變化則是空氣;若木知燃燒更旺盛則是氣氣;若木條熄滅則是氮氣。
3.氧氣的重要用途體現在供給呼吸和支持燃燒兩個方面。如:登山、潛水、醫療、宇航等。
引入新課
既然氧氣具有如此重要的用途,那么你一定很想知道氧氣足如何制得的,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氧氣的制取。
課題3、制取氧氣
介紹
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氧氣的實驗室制法,在實驗室里常采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或加熱高錳酸鉀和加熱氯酸鉀的方法制取氧氣。首先我們學習分解過氧化氫溶液來制取氧氣這種方法。
一、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
實驗
(實驗2-5可由投影儀打出實驗內容)
1.在試管中加入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不作加熱,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木條是否復燃?
2.微微加熱裝有過氧化氫溶液的試管,有什么現象發生?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發生的現象。
3.在另一支試管小加入5mL5%的過氧化氫溶液,并加入少量二氧化錳,把帶火星的木條伸入試管,觀察發生的現象。
[注意]實驗時要引導學生認真觀察并進行思考。
[實驗現象]
1.不加熱過氧化氫溶液時,帶火星的木條不能復燃,說明沒行氧氣放出。
2.加熱過氧化氫溶液時,帶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過氧化氫溶液受熱時能產生氧氣。
3.不加熱,但在過氧化氫溶液中加入二氧化錳,帶有火星的木條復燃,說明在常溫下過氧化氫溶液遇到二氧化錳時會產生氧氣。
[學生提問]
[問題]過氧化氫溶液與二氧化錳反應口,二氧化錳是不是一種反應物?如果是,為什么沒有二氧化錳,加熱過氧化氫同樣也能產生氧氣?
[老師]這個問題問得真及時,這也正是我想問大家的,二氧化錳到底是不是一種反應物呢?
[提問]什么叫反應物?
[回答]參加反應的物質。
[提問]一個化學反應發生的時候,是不是某一種反應物可以有也可以無呢?
[回答]不,必須有。
總結
任何一個化學反應發生的時候。反應物必須存在。而在用過氧化氧溶液制取氧氣這個實驗中,有二氧化錳不加熱即可產生氧氣,沒有二氧化錳加熱過氧化氫溶液也能產生氧氣,可見二氧化錳不是一種必須有的物質,它也就不是一種反應物。
學生提問
[問題]二氧化錳到底是一種什么物質?它在這里起什么作用?
[老師]為了問答大家這個問題,我們再來做一個實驗進行探討,人家注意觀察現象并進行思考。
[實驗2-6]
待實驗2-5的試管中沒有氣泡時,重新加入過氧化氫溶液,觀察發生的現象。
[現象]
本已不產生氣泡的試管,重新加入氧化氫溶液不進行加熱,仍有氣泡產生,用帶火星的木條進行檢驗,帶火星的木條進行檢驗,帶火星的木條能夠復燃,說明產生的氣體還是氧氣。
[說明]
此實驗可以重復多次進行。
[提問]這種現象說什么?
[回答]說明在用過氧化氫溶液和二氧化錳制取氧氣時,二氧氣錳可以重復使用。
[講解]既然二氧化錳可以重復使用,說明在反應前后它的化學性質沒有改變,那么它的質量有沒有改變呢?
科學家們經過料確的實驗,得出了“二氧化錳在反應前后質量未變”的結論。
[設問]他們是怎樣得出這個結論的呢?
[學生看書回答]在實驗前用精密的天平稱量二氧化錳的質量,實驗后把二氧化錳洗凈、干燥,再稱量,比較反應前后二氧化錳質量,發現沒有變化。
[設問]既然二氧化錳的質量和化學性質都沒有變化,那么它在這里到底起一個什么作用呢?談談你的看法。
[回答]沒有加入二氧化錳時,過氧化氫溶液需要加熱才能產生氧氣,而加入二氧化錳后,過氧化氫溶液在常溫下就能迅速產生氧氣,可見二氧化錳起了一個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的作用。
[師]回答得很好,化學上我們把二氧化錳這種改變化學反應速率的作用叫催化作用,而把能起催化作用的物質叫該反應的催化劑。如二氧化錳就是過氧化氫分解反應的催化劑。
1.催化劑:在化學反應里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本身的質量和化學性質在反應前后都沒有發生變化的物質。
2.催化作用:催化劑在化學反應中所起的作用。
[問題]在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的實驗中,二氧化錳這種催化劑起了加快化學反應速率的作用,是不是所有化學反應的速率都需要加快?所有的催化劑都起加快反應速率的作用呢?
[學生議論]
[代表回答]不是所有的化學反應速率都需要加快,如鋼鐵的生銹,食物的變質,我們就希望它發生得越慢越好。
[設問]是不是催化劑就只能加快化學反應的速率呢?它能不能減慢化學反應的速率?
[教師講解]事實上,為了加快化學反應的進行我們使用催化劑,而為了減緩反應的進行我們也使用催化劑。如在橡膠制品中常加入一些催化劑以減緩橡膠的老化速度;食用油脂里加入一些催化劑可以有效地防止酸敗。所以催化劑的概念中說催化劑能“改變”其他物質的化學反應速率,而不是片面地說成“加快”。
[補充]能加快化學反應進行的催化劑一直是科學家們致力研究的,因為它對人類發展的意義更大。
[介紹]
催化劑在化工生產中具有重要而廣泛的應用,許多反應需要借助于催化劑才能進行或者很快地進行。例如,在化肥、農藥、多種化工原料的生產過程中都要用到催化劑,在汽車尾氣處理、釀造工業和制藥工業中也要用到催化劑,生物體內存在的各種各樣的酶其實都是起催化劑的作用。
[講解]
二氧化錳既不是反應物也不是生成物,只是一種催化劑,催化劑應算作一個反應條件,所以二氧化錳應寫在箭頭的上方。
3.過氧化氫──→水+氧氣
[過渡]
實驗室制氧氣的方法是否僅此一種呢?非也。實驗室可用多種方法來制取氧氣,下面,我們就來介紹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其它方法。
二、實驗室制取氧氣的其它方法
[教學情景]
展示一些高錳酸鉀,讓學生觀察它的顏色和狀態,并描述。
[生]高錳酸鉀是暗紫色的固體。
[介紹]
大家對于高錳酸鉀其實并不陌生,醫院里常用的紫藥水,事實上就是高錳酸鉀和水形成的溶液。它具有殺菌、消毒的作用。
[講解]
通過預習大家知道,高錳酸鉀在加熱的情況下能分解出氧氣,同時生成錳酸鉀和二氧化錳。這個實驗下一課我們專門安排有實驗探究,所以這里就不做實驗了。我們一起把這個反應表示出來。
1.高錳酸鉀──→錳酸鉀+二氧化錳+氧氣
[提問]還有哪種方法可以制取氧氣呢?(學生閱讀課本后回答)
2.氯酸鉀──→氯化鉀+ 氧氣
[討論]
用加熱氯酸鉀和加熱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與化合反應有什么不同?
[討論結果]
1.化合反應是由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生成另一種物質的反應。可表示為A+B→AB。
2.本節課所學制氧氣的三個反應都是由一種物質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物質的反應,不屬于化合反應。
[講解]
化學上,我們把這種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叫做分解反應。
3.分解反應:由一種反應物生成兩種或兩種以上其他物質的反應。
[提問]化合反應可表示為A+B→AB,那么分解反應該如何表示呢?
[回答]分解反應可表示為AB→A+B。
[總結]
簡單地講,化合反應的特點是“多變一”,分解反應的特點是“一變多”。
[說明]
分解反應和化合反應一樣,都是化學反應中的常見類型,我們以后還會經常遇到。
[設問]世界上的物質千千萬萬,如果我們一種一種地去學,窮盡我們的畢生之力是否能學完呢?
[學生]不能。
[承接]若我們采用分類的方法來學,就簡單得多了,它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提問]大家回顧一下,前面我們學到過哪些有關分類的方法?
[回答]按照物質的成分可以把物質分為純凈物和混合物,按照反應物和生成物的種類可以把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反應和分解反應等等。
[小結]
利用分類的方法來學習化學,這也是我們所走的一條捷徑,今后我們還將分類學習更多的化學知識。所以遇到一些相關知識時,大家要注意進行歸類。
課堂練習
1.下列方法中不屬于化學變化制取氧氣的是()
A.分離液態空氣制氧氣B.加熱高錳酸鉀制氧氣
C.加熱過氧化氫制取氧氣D.加熱氯酸鉀和二氧化錳的混合物制取氧氣
2.下列物質中含有氧氣的是()
A.二氧化錳B.氯酸鉀
C.空氣D.氧化鎂
課后小結
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我們知道,實驗室制取氧氣通常用分解過氧化氫溶液和加熱高錳酸鉀兩種方法。在用過氧化氫溶液制取氧氣時,通常用二氧化錳作催化劑,它在這里起催化作用。通過對比化合反應,我們還知道用過氧化氫和高錳酸鉀制取氧氣的反應都屬于分解反應。同時還告訴我們要學會用分類的方法來學習化學。
初中化學教案流程篇5
【教學目標】
1、認識學習化學的一個重要途徑是實驗,初步學會對實驗現象進行觀察和描述的方法,初步學習書寫探究活動(或實驗)報告的方法。
2質的性質、變化、變化過程及其現象。
【教學重點】
【教學難點】激發學生探究的情趣。
【實驗準備】
教師準備:燒杯、澄清的石灰水、火柴、蠟燭、水等。
學生準備:蠟燭、火柴
【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設計】
引入燭及其燃燒的探究來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
實驗探究:
點燃蠟燭“前”
入水里看是否沉入水底
點燃蠟燭“中”
教師巡回指導
11s后取出,觀察火柴梗燃燒的情況。
外焰最先碳化,內焰燃燒不充分,說明外焰溫度最高,內焰溫度較
學生觀察
結論:石蠟可以氣化〔可觀察到的現象〕
熄滅蠟燭“后”
教師指導
學生觀察發生的現象。
學生合作去點燃剛熄滅時的白煙,看能否燃燒。
初中化學教案流程篇6
—:實驗目的;
1.初步教學生學會實驗室制取氧氣的裝置的裝配連接方法和氣密性的檢查;
2.要求學生.學會實驗室制取的氣體的方法,會用排水法集氣法收集氣體;
3.學習研究氧氣性質的方法;
二:教學器材的認識與清點:
1、儀器:大試管、單孔橡皮塞、橡皮管、玻璃導管、集氣瓶、玻璃片、水槽(附集氣架)、鐵架臺(附鐵夾)、鑷子、酒精燈、火柴、木塊、棉花
2、藥品;高錳酸鉀、木炭、細鐵絲、澄清石灰水
三:實驗步驟:如何制取氧氣的七步驟中注意事項中問題有學生回答。
1、查:檢查裝置的氣密性,雙手握住試管觀察玻璃管內水柱變化;
2、裝:將藥品高錳酸鉀用紙槽送入試管里,在試管口放小團棉花,裝好帶導管的橡皮塞;
3、定:將試管固定在鐵架臺,鐵夾應夾在離試管口的1/3處,試管口應(略傾斜);
4、點:點燃酒精燈,用酒精燈的外焰加熱,先來回移動酒精燈,使試管受熱均勻后,再將火焰集中在藥品處由前往后加熱。
5、收:當氣泡連續、均勻地冒出時,把導管口伸入盛滿水的集氣瓶里,收集氣體。(思考為什么要這樣做。)----“采用向下排水法收集氣體更純凈”。
6、離:將導管移開水槽。
7、熄:用酒精燈帽熄滅酒精燈。(注意:操作順序不能顛倒否則試管里吸入水試管破裂)以防止水槽水倒流熱的試管里面使試管炸裂。
四:學習研究氧氣性質的方法;
收集兩瓶氣體:收集氣體時玻璃片粗糙的接觸瓶口。
①一瓶留有水做鐵絲燃燒實驗----提示學生回答
②觀察木炭復燃
五:要提示藥品回收
六:實驗完畢整理儀器保持清潔,完成實驗記錄單。
嚴老師實驗課條理清晰、目的明確,實驗課的實驗步驟細節提示很到位,突出實驗教學的重難點;學生操作很積極但兩人配合的不是很好,有個別組實驗完成的好效果很高。
初中化學教案流程篇7
一、教學背景與定位
課型:新授課一課時
學生信息分析:經過一年的化學學習,學生對元素化合物方面的知識有了一定的了解,更重要的是掌握了學習方法,如:實驗觀察、歸納總結、宏觀和微觀相結合分析等等。其中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還需進一步加強,本單元酸和堿的知識實驗較多,且現象比較明顯,學生在實驗探究方面的能力加強了,很多重要的知識就可以在老師的引導下,通過實驗探究的方式加以解決。
教學起點分析:在前兩節的學習中,學生已經知道鹽酸能與大理石、堿反應,又知道酸溶液中存在H+,能使紫色石蕊試液變紅。酸還有哪些性質?如何探究這些性質?這些問題都從學生熟悉的事物和現象中逐步引出來,由淺入深、循序漸進,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教學過程中應通過學生熟悉的生活實例,如鐵銹、水垢等的除去,讓學生感知酸的其它化學性質,激發學生對酸的性質探究的興趣。
教學方式:觀察總結、實驗探究、交流合作
二、教學資源與設備
儀器:試管、鑷子、藥匙、多媒體展示臺
藥品:濃硫酸、濃鹽酸、稀鹽酸、鎂條、銅絲、木炭、生銹鐵釘、氧化銅、碳酸鈣、氯化銅溶液、氯化鋇溶液
三、教學設計方案
四、教學流程
1、根據化學方程式歸納總結酸的化學性質。
2、分析酸的化學性質的實質是H+參與反應,總結出酸相似的化學性質。
操作探究
通過蘸有濃硫酸的玻璃棒在空氣中的溫度變化,讓學生設計稀釋濃硫酸的方法,理解其原因。
利用多媒體展臺,把濃鹽酸和濃硫酸的標簽進行對比,學生通過交流歸納總結濃硫酸和濃鹽酸的主要物理性質;使用濃酸應注意的問題。
活動天地
引入新課
鐵制品生銹、水壺底部產生水垢等都是令人討厭的現象,利用酸的性質,這些問題都可迎刃而解,酸有哪些性質?
練習使用化學用語
實驗探究
1、第一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鹽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2、第二組學生:設計實驗方案探究稀硫酸的主要化學性質。
總結歸納
多識一點
介紹幾種其它常見酸如碳酸、硝酸、醋酸、磷酸等的化學式;試總結它們的化學性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