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物理教案課件
初三物理教案課件篇1
知識與技能
1、列舉電壓在生活中的應用,能夠說出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復述電壓的單位并進行單位間的換算。
3、通過使用電壓表測量串聯電路的電池組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找出它們之間的關系,具有初步的觀察能力、分析和推理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小燈亮度的變化來獲得電路中電流的強弱,學會觀察實驗現象。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自主實驗培養善于發現問題,積極主動進行科學探究的科學精神。
2、通過列舉生活中的電壓應用,養成嚴謹的科學態度和工作作風。
重點、難點分析
重點:建立電壓的初步概念,通過實驗觀察電壓的作用
難點:電壓表的正確使用
教學用具
多媒體、投影儀、干電池若干、小燈泡、開關、導線若干、電壓表
教學過程設計示例
(一)課程導入
導入方式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頭腦風暴,列舉事實請同學列舉家中的家用電器,然后引導出"電壓"。把自己所知道的電器名稱做一羅列
開門見山,直接入題同學們,你們知道什么是"電壓"嗎?把自己在生活中對電壓的了解做一匯報
以史為戒,引出話題教師使用多媒體結合投影設備呈現一些學生放風箏被電擊的圖片或視頻靜靜觀看
設置疑團,激發興趣同學們知道觸電是怎么回事嗎?
觸電是由于人體直接接觸電源或遭受雷擊時,受到一定量的電流通過人體引起的身體損傷。
可是為什么我們觸摸干電池的時候沒有觸電的感覺那?學生回答自己所了解的觸電情況。
老師提的問題和前面的觸電形成反問關系,致使學生處于"悱"的地步。
(二)什么是電壓
使用對比的方式讓學生做圖6、1—2的實驗。
首先,讓學生在沒有電池的情況下直接連接小燈泡的兩端,觀察燈泡是否發光;
其次,使用一節電池作為電源,給小燈泡供電,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最后,使用兩節電池作為電源,給小燈泡供電,觀察小燈泡的亮度。
通過三者的對比,使學生體會電壓的作用。
教師在學生體會的基礎上做到以下兩點:
1、科學解釋"電壓",電壓是使電路中形成電流的原因,電源是提供電壓的裝置。
2、根據電池量的增加小燈泡的亮度就會增加的事實向學生說明"電源的電壓越大,電路中的電流就越大,燈泡就會越亮"。
(三)電壓的單位、換算及常見電壓值
1、電壓的單位
方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和電流對應,給出電壓的表示回顧知識,引出電壓的單位:教師先提問學生如下信息
電流用I表示,單位是安培,簡稱安,符號是A。
和其對應的給出電壓的表示:
電壓用U表示,單位是伏特,簡稱伏,符號是V。回答問題,接受新知識。
講述科學史,引出電壓引導學生閱讀科學家伏特的簡歷,進而引出電壓的表示閱讀文本資源,體會科學家的科學精神
2、電壓的換算
電壓的換算應該和其他的一些單位相對應引入。例如:
千毫
長度KMMM
電壓KVMV
引入電壓的換算關系后教師隨意給出一些練習題目加以鞏固應用。例如:
220V=kV=mV;
100kV=V=mV。
3、常見電壓值
在記憶的基礎上老師布置今天的第一個家庭作業,學生回家后搜集自己家用電器的說明書,找出至少三種家用電器的電壓值。
方法教師活動學生活動
直接給出,引導思考課本中列出了常見的10種電壓,在講解本部分時,教師可以抽出重點要學生記憶的三種電壓值:干電池、家庭電路和對人體的安全電壓。識記三種常見電壓值,解開為什么人觸摸干電池不會有觸電的感覺之迷。
提供多媒體資源,開闊視野教師給出一些電鰻、電鰩的圖片或課件,在觀賞精美魚類的同時講述關于它們和電的故事欣賞多媒體資源,感觸海底世界的美麗
(四)電壓表的使用
本部分的教學是學生自主探究實驗。教師在學生實驗前給學生提供如下使用規則:
使用電壓表的使用規則
一不:被測電壓不能超過電壓表的量程。
二要:
1、要并聯在被測電路的兩端;
2、要使電流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入,從電壓表的"—"接線柱流出。
兩看清:
1、讀數時看清電壓表所用的量程;
2、看清電壓表上一小格所表示的數值。
在明晰使用規則的基礎上開展學生小組自主探究式實驗,由于學生對實驗的設計不能很完整、很透徹地說明教師所要達到的目標,所以教師在學生進行小組實驗時要加強引導。實驗的目的是要得出:電池組串聯時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的關系。
如果有時間,教師還可以讓學生測試一下電池組并聯時的電壓和每節電池的電壓的關系。
練習反饋:
在一次用0~3V和0~15V兩個量程的電壓表測電壓時,電壓表的"+"接線柱已接入電路,在用0~15V量程試觸時,指針位置如下圖所示,則下一步操作中正確的是(D)
A、接入電壓表的c接線柱再讀數
B、斷開開關,接入電壓表的c接線柱,閉合開關后讀數
C、接入電壓表的b接線柱再讀數
D、斷開開關,接入電壓表的b接線柱,閉合開關后讀。
初三物理教案課件篇2
一、教學基本情況概述:
1、學生情況分析
今年我共教三個班,二班52人,三班47人,四班60人。總的特點來講,三個班的學生成績略有差別,由于我剛接手這三個班,對學生了解不多,但從開學一周的學習來看大多數學生還是愛學習,對學習物理更有一種執著的追求;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們的思想能力已由具體的形象思維向抽象思維過渡,由表象向內部延伸;分析問題的能力也在不斷提高,他們能懂得一個問題、一種現象不單從一個方向去思索,而是多角度、多側面去尋求答案。
從上學期的期末物理成績來看,這三個班的成績不是很好,在年級中的處于中下,這就決定了本學期的工作不容樂觀,任務非常艱巨。但由于學生思維維能力、認識水平、學習基礎等發展不平衡,才導致有些學生的物理成績很差,歷次的考試都不能及格,這就給教學增加了一定的難度。然后,做為一名教師,應該要看到學習的積極的一面,對于消極的一面要揚長避短,采取有效措施努力提高整個班級的物理教學成績。
二、教材分析:
①重點難點密度、機械效率、功率、力的概念、壓強、二力平衡、簡單機械、比熱容
②各章節特點物理知識涉及的面很廣,基本概念、理論更是體現在不同的教學內容中。學生要對每個部分中的知識,按知識結構進行歸類、整理,形成各知識點之間的聯系,并擴展成知識面,做到基本概念牢固掌握,基本理論相互聯系,如:在對速度這一知識進行復習的時候,就可以把研究得到這一物理概念的思想方法遷移到密度、功率、等其它物理概念的形成過程中去,舉一反三,即要做到“書越讀越厚(知識內容多)──書越讀越薄(概括整理、總結)──知識越來越豐富”,這樣才能在考試時思維敏捷,得心應手。
三、教學目標:
1、每一個學生能將教材中的所有實驗進行熟練地操作,使他們基本上具有一般物理知識的操作能力;
2、學生具有一定的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對多各種類型的計算題目,能運用多種途徑進行解答;
3、學生能運用所的物理知識去解答生活和生產中的實際問題的能力要得到提高;
4、學生的人平成績達60分以上,優秀率達25%,及格率達60%以上,畢業率達98%;
初三年級是初中學生在校的最關鍵一年,每個學生都想在最后能考上一個理想的高一級學校,作為教師就是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走好這一步,在“以學生為本”,這樣一個教學理念下,對本學期的物理教學作出如下的計劃:
1.在教學中體現“以學生為本”
在課堂教學中要有意識地教給學生“怎樣發現問題”、“怎樣提出問題”、“怎樣研究問題”、“怎樣分析問題”、“怎樣反思”、“怎樣交流”等等。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而教師則變成學習的組織者和引導者。
2.課堂教學中注意“三基”的訓練
由于初三的內容相對初二來說較難,因此,在教學中就更要突出“三基”的訓練,要狠抓基礎知識、基本技能、基本方法。要在基礎知識的訓練基礎上,進行基本技能的訓練,進行基本方法的滲透。
對基本技能的訓練要貫穿于整個物理教學的全過程,要針對不同的學生進行不同的訓練,同時要幫助學生總結物理學的基本研究方法,如:“控制變量法”、“等效法”、“類比”、“模型”等。
3.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初中物理教學以觀察、實驗為基礎。觀察自然界中的物理現象、進行演示和學生實驗,能夠使學生對物理事實獲得具體的明確的認識,觀察和實驗,對培養學生的觀察和實驗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引起學習興趣都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學中要加強演示和學生實驗
4.重視物理概念和規律的教學
物理概念和規律是物理知識的核心內容。要培養學生關注物理現象,引導其從現象的&39;觀察、分析、實驗中形成物理概念,學習物理規律,繼而對規律的發現過程產生興趣。初中物理中的概念和規律,多數是從物理事實的分析中直接概括出來的,因此在教學中要注意培養學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總之,初三的教學緊張而繁雜,這些只是我的本學期的計劃,在真正的操作中爭取做到盡心,圓滿。
初三物理教案課件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鞏固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知識;
2、在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的基礎上學會對液體壓強的計算,記住液體壓強的公式,并能利用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液體壓強的應用、常見的連通器;
4、了解帕斯卡原理和液壓機的工作過程。
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體驗感悟連通器和液壓機的工作原理與特點。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受物理與現代生活、生產的密切聯系,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2、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和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
1.連通器的特點;2.帕斯卡定律。
【教學難點】
帕斯卡定律。
【教學準備】
連通器模型、液壓機模型(掛圖)。
【教學過程】
一、復習
1、液體壓強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2、液體壓強的規律有哪些?
a.液體對容器底和側壁都有壓強;
b.液體各個方向都有壓強;
c.液體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d.在同一深度液體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e.液體的壓強還與液體的密度有關。
3、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
P=pgh
4、如果物體在二力作用下處于靜止狀態,這二力應具備什么條件?
初三物理教案課件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液體壓強的特點。
2.掌握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
3.能運用液體壓強的知識解釋生活中的問題。
過程與方法
1.學會運用控制變量法。
2.培養學生提出猜想設計實驗分析數據歸納總結等多方面的能力。
情感態與價值觀
1.密切聯系實際,提高了科學技術運用于實際的意識。
2.科學探究方法的教育,讓學生體驗探究過程,感悟研究物理的過程和方法,享受學習的愉悅。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通過學生探究實驗理解液體內部壓強的規律;學會分析日常生活中常見的連通器模型。
【教學難點】如何指導學生通過實驗驗證液體壓強與液體深度及密度的關系。
教學工具
兩端開口的塑料瓶、一端開口的塑料瓶、側壁開孔的塑料瓶、橡皮膜、U形管壓強計、刻度尺、水、鹽水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利用多媒體展示情景:
1:潛水員在水下心跳和肺為什么會發生變化?
2:為什么水壩總是上窄下寬?
固體由于重力對支撐它的物體有壓強,那么液體也受到重力,對支撐它的物體也有壓強嗎?
演示實驗一:上端開口,下端蒙有橡皮膜的塑料瓶中緩緩加水,觀察橡皮膜的形狀是否變化以及怎樣變化,說明了什么?
現象:橡皮膜向下鼓起`
二、新課教學
提出問題:液體對容器側壁有壓強嗎?
實驗探究:方案一:向側壁開孔并蒙有橡皮膜玻璃管中加水,觀察橡皮膜的形狀
現象:橡皮膜形狀發生變化
方案二:向上端開口的塑料瓶中加水,并在側壁扎上小孔,觀察是否有水從小孔流出
現象:水從側壁小孔噴出
提出問題:液體內部壓強有什么樣的特點?為了讓學生提出合理的猜想,我設計了兩個演示實驗:(鼓勵學生大膽猜想)
①在學生的手上套上塑料袋深入水中,請同學們說出感覺(塑料袋緊貼手上有壓力的感覺)
②將兩側扎孔,分別裝有紅色的鹽水和水的兩個礦泉水瓶放入水槽中,使瓶內、外液面相平時,松開堵在小孔的手指可看見紅色的鹽水從小孔噴出,而紅色的水沒有噴出
通過這兩個實驗學生很容易猜想到液體的壓強可能與深度和密度有關。
根據現有的實驗器材和有限的課堂時間,我確定液體深度、密度和方向三個因素讓學生在課堂上進行實驗探究。
(1)實驗器材:水槽、U形管壓強計、水、鹽水、刻度尺等。
(2)教師出示U形管壓強計,簡單解釋其結構、原理及使用方法。
探究一:探究在水下同一深度處各個方向液體壓強的特點
二:探究在水下不同深度液體壓強的特點
實驗步驟:把金屬盒放入水中不同深度時,分別記錄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探究三:探究液體內部壓強大小與液體密度的關系
實驗步驟:分別把金屬盒放入相同深度的水和鹽水中,分別記錄U形管中液面的高度差。
教師巡視觀察,并重點點撥實驗中動手能力差的學生
(4)學生設計表格:
(5)分析數據得出結論,液體壓強的特點
1、同一液體內部的壓強隨深度的增加而增大;
2、同一液體在同一深度,液體向各個方向的壓強相等;
3、不同液體同一深度密度越大壓強越大。
液體壓強的計算公式
教師演示實物模擬液柱對底面的壓強實驗利用壓強定義公式結合質量、密度、重力公式推導液體壓強公式。
初三物理教案課件篇5
一、教學目的
1.復習鞏固并聯電路電流、電壓的特點。
2.使學生確認并會獨立推導并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系。
3.使學生知道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并對并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形成結論性的認識。
二、重難點
1、并聯電路電阻關系的得出。
2、并聯電路電阻關系的理解和運用。
三、教學方法
演示實驗和師生共同論證、體現理論和實踐的結合。
四、教具
干電池二節,電壓表、電流表、滑動變阻器和開關各一只,定值電阻2只(5歐和10歐各一只),導線若干條。
五、師生活動
1、提問在串聯電路中電阻有什么關系?這個關系是怎么得到的?
要求學生答出,串聯電路的總電阻等于串聯的各導體的電阻之和、這個關系是通過實驗探索和理論推導得到的、
通過電阻串聯的學習解決了用幾個小電阻去替代一個大電阻的問題、現在提出一個相反的問題能不能用幾個大電阻去替代一個小電阻?啟發學生思考導體的電阻與橫截面積有關,在長度、材料一定的情況下,橫截面積越大電阻就越小、如果將一5的電阻與另一個電阻并聯起來,就相當于增加了導體的橫截面積,它們的總電阻就應該小于5了,這樣的猜想對不對?本節課我們將研究這方面的問題。
板書:〈第五節電阻的并聯〉
2、展示學習目標:
①知道幾個電阻并聯后的總電阻比其中任何一個電阻的阻值都小。
②并電阻隨任一電阻增大而增大。
③使學生確認并會獨立推導并聯電阻與分各電阻定量關系
3.出示自習提綱,指導學生自習:
①如何利用設計實驗來檢驗猜想?
②實驗的結論是什么?
③怎樣推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
4.檢查自習情況:
①回顧伏安法測電阻的電路圖。
②你是如何設計實驗來驗證你的猜想的?
(等效法、伏安法),設計電路圖。
并聯電阻實驗(測并聯電路的總電阻)
具體做法:將并聯接在a、b兩點間,如圖,閉合開關前,提示學生,把已并聯的電阻當作一個整體(一個電阻看待)、
閉合開關,調節滑動變阻器,使電流表的讀數為一便于計算
的數(如0.2A),電壓表的讀數為0.66V,根據伏安法測出總電阻R
它小于10也小于5,與我們事先的推測相符、可見并聯后的總電阻比的任意一個電阻都要小、
③應用歐姆定律推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與分電阻的關系
分別以支路和總電路為研究對象,利用歐姆定律得出電流與電壓、電阻之間的關系
在并聯電路中并聯后的電阻為(3.3)。
這與實驗結果一致、表明并聯電路的總電阻的倒數等于各并聯電阻的倒數和、
實質:并聯導體的電阻相當于增大了導體的橫截面積,總比其中任一導體橫截面積要大,所以總電阻比任何一個導體的電阻都小、
5.當堂訓練:
運用公式計算
[例1]將和的電阻并聯起來、求并聯后的總電阻、
要求學生根據題意畫出電路圖,并在圖上標出已知量的符號及數值,未知量的符號,答出根據的公式、
解題過程(略)
5與10并聯后的總電阻和6與10并聯后的總電阻比較可得
兩個電阻并聯,若將其中一個電阻增大,并聯的總電阻也將增大,但總電阻總小于任何一個電阻、
提問:若將3個或多個電阻并聯,如何計算總電阻呢?
讓學生按上面的思路練習計算,最后總結出
若將多個相同阻值的電阻并聯起來,總電阻將如何,啟發學生答出
提問:串聯電路有分壓作用,且U1/U2=R1/R2。在并聯電路中,干路中電流在分流點分成兩部分,電流的分配跟電阻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在并聯電路中,電流的分配跟電阻成反比,即:I1/I2=R2/R1。〉
六、小結
并聯電跟中電流、電壓、電阻的特點。
幾個電阻并聯起來,總電阻比任何一個電阻都小。
七、布置作業
1、課本本節末練習1、2;本章末習題8。
2、參看課本本章的"學到了什么?,根據知識結構圖寫出方框內的知識內容。
初三物理教案課件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勢能包括: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并且通過實驗了解動能和勢能受哪些因素影響。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探究物體的動能受哪些因素影響的實驗,學生的分析問題能力和解決問題能力得以提高。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實驗探究加強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增加了對物理學科的喜愛。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初步認識動能和勢能以及它們受哪些因素影響。
【難點】
對質量相同,速度越大,動能越大;速度相同,質量越大,動能越大的理解。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多媒體展示一些圖片:湍急的流水能推動水車,拉開的彈弓能將彈丸射出,提出問題:這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流水、彈弓都做了功,便能推動水車,將彈丸射出。
教師引導流水、彈丸都對外做了功,它們都具有能量,而這個能量叫什么?有什么特性?引出今天的課題——動能和勢能(板書)
環節二:生成新知
(一)動能
1.教師引導:
草地上運動的足球、高速公路上行駛的汽車,它們身上具有什么能量?
學生根據導入以及課前的預習回答:動能
教師總結:物體由于運動而具有的能量,叫做動能。(板書)
(二)勢能
1.重力勢能
教師展示視頻:打樁機在工作的時候,先把重錘高高的舉起,重錘落下,可以把樁打入地里,并說明高處的重錘具有的能量叫重力勢能。(板書)根據動能的影響因素讓學生猜想,重力勢能的影響因素是什么?
學生回答:物體的質量越大,位置越高,具有的重力勢能越大。(板書)
2.彈性勢能
教師展示圖片:發生形變的網球拍和拉彎的弓具有什么能量?
根據重力勢能的學習學生回答:彈性勢能。(板書)
追問:彈性勢能受什么因素影響?
學生回答:物體的彈性形變越大,彈性勢能越大。(板書)
總結:重力勢能和彈性勢能是常見的兩種勢能。
環節三:鞏固提高
請學生判斷下列物體具有哪種形式的能量:
1、在水平公路上行駛的汽車;
2、懸掛在天花板上的吊燈;
3、在空中飛行的飛機;
4、發生形變的網球拍。
環節四:小結作業
請用物理知識解釋:為什么要對機動車的最高行駛速度進行限制?為什么在同樣的道路上,對不同車型設定不一樣的最高行駛速度?
初三物理教案課件篇7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認識杠桿,能畫出杠桿的五要素。
2、能用杠桿的平衡條件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過程與方法
1、通過觀察和實驗、了解杠桿的結構。
2、通過探究、了解杠桿的平衡條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生活中的杠桿,進一步認識物理是有用的,提高學習物理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
探究杠桿的平衡條件
教學突破首先認識杠桿,能抽象出杠桿的定義,在探究杠桿平衡條件時創造一種探究氣氛,通過用桿秤稱物體,提出猜想,激發興趣。
三、教學方法
觀察法、實驗法、討論法、問答法等。
四、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激發興趣。
師:人們在生活中、勞動中經常使用各種機械,同學們想一想你使用過哪些機械?或你看到別人使用過哪些機械?
同學們想起很多人們常用的機械,這說明同學們平時很注意觀察。在同學們說出的機械中有的比較復雜,有的比較簡單。例如:鑷子、鉗子、錘子、剪刀、瓶蓋起子等都屬于簡單機械,播種機、縫紉機等是復雜機械。復雜機械也是由簡單機械組合而成的。這一章我們學習幾種簡單機械。
同學們在你們的桌上放著鉗子、錘子、瓶蓋起子分別試著用一用,看會有什么發現?
(各小組同學分別進行操作,有的用鉗子剪斷鐵絲,有的用錘子起木板上的釘子,有的用瓶蓋起子起瓶蓋,有三個小組用鉗子分別把鐵絲彎成了三角形、長方形、圓形。約2分鐘后平靜下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