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學教案
高三語文教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熟讀全文,掌握文中出現的重要的實詞、虛詞、古漢語句式;
2、鑒賞本文融情于事的表達和形象精粹的語言;
3、深入體會文章凄切婉轉的陳情技巧。
【教學重點】
重要的古漢語語詞知識
【教學難點】
理解作者當時的處境和李密祖孫間真摯深厚的感情
【教學方法】
作為教讀課,選擇串講的方式,突出朗讀,以期能做到既落實知識,又能體會文章之美。課時安排為兩課時。要重點做好預習工作。
【教學步驟】
一、以蘇軾的評論導入
讀《出師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忠;
讀《陳情表》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孝;
讀《祭十二郎文》不下淚者,其人必不友。
二、預習檢測
1、下列紅色字注音完全正確的一項()
A、臣以險釁(xìn)夙遭閔(mǐn)兇終鮮(xiǎn)兄弟常在床蓐(rù)
B、猥(wěi)以微賤責臣逋(bǔ)慢猶蒙衿(jīn)育寵命優渥(wò)
C、豈敢盤桓(huán)有所希冀(yì)日薄(bó)西山除臣洗(xiǎn)馬
D、逮(dǎi)奉圣朝過蒙拔擢(zhuó)門衰祚(zuò)薄更(gēng)相為命
分析:B責臣逋(bū)慢,C有所希冀(jì),D逮(dài)奉圣朝。
2、下列說法,不完全正確的一項是()
A、表是一種奏章,用于臣下向君主陳請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等。
B、在古代,“拜”是授予官職之意,而“除”則是免去官職之意。“東宮”指代太子,因為太子居于東宮,故稱。
C、“孝廉”是指善事父母、品行方正的人。從漢武帝開始,令郡縣每年經考察而推舉孝、廉各一人,晉時仍保留。
D、“期功”是古代服喪的名稱。期,服喪一年。功,分大功和小功。大功服喪九個月,小功服喪五個月。服喪的長短可表明親屬關系的遠近。
分析:“除”也指授予官職之意,或稱“到…當…官職”。
三、作者介紹和背景介紹
學生讀以下文字,了解相關背景,以利于學習。
李密(224—287),一名虔,字令伯,武陽(今四川省彭山縣東)人,晉初散文家。幼年喪父,母改嫁,由祖母劉氏親自撫養,長大后博學善辯。
公元263年,司馬昭子司馬炎(晉武帝)廢魏帝曹奐,建立了西晉王朝。當時東吳尚踞江左。晉武帝為了安撫蜀漢舊臣,同時也為使東吳士臣傾心相就,以減少滅吳的阻力,對蜀漢舊臣采取了懷柔政策授予官職,以示恩寵。
以文學見稱,曾多次出使東吳,歷職郎署的李密當然被列為籠絡的對象。然而,李密對蜀漢則是念念于懷,更何況司馬氏是以屠殺篡奪取得天下,內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國之臣,對出仕新朝就不能不有所顧慮,而暫存觀望之心了。不幸的是他的這種想法,被晉武帝多少察覺到了,因此“詔書切峻,責臣逋慢”。
這就使李密在“再度表聞”時,發生了困難。然而李密抓住了“孝”字大做文章,卻又不從大道理講起,而是委婉陳辭,動之以情,恰到好處地解決了“不從皇命”的難題。無怪乎晉武帝看了表章以后說“士之有名,不虛然哉”,終于準如所請。
四、梳理課文
(一)第一段:
1、先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的字的解釋:
臣密言:臣以險釁,夙遭閔兇。生孩六月,慈父見背;行年四歲,舅奪母志。祖母劉憫臣孤弱,躬親撫養。臣少多疾病,九歲不行,零丁孤苦,至于成立。既無伯叔,終鮮兄弟,門衰祚薄,晚有兒息。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煢煢孑立,形影相吊。而劉夙嬰疾病,常在床蓐,臣侍湯藥,未曾廢離。
2、問題串講:學生自由朗讀第一段
(1)哪句話是作者陳述的總提?下面哪些內容都屬于“閔兇”?學生討論,明確:夙遭閔兇。
父喪母嫁、多病零丁、門衰祚薄、夙嬰疾病,正是基于這四個原因,故不能“廢遠”。(為下文伏筆)
(2)圍繞“閔兇”,作者的敘述角度、層次是怎樣的?語言特點及作用是什么?
縱的方面:(生孩六月——至于成立)
六月:慈父見背
四歲:舅奪母志
少:多疾病
九歲:不行
橫的方面:(外、內)
既無——伯叔
終鮮——兄弟
晚有——兒息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
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3、翻譯下列詞語和句子:
臣以險釁:
夙遭閔兇:
舅奪母志:
憫臣孤弱:
九歲不行:
零丁孤苦:
至于:
成立:
終鮮兄弟,門衰祚薄。:
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煢煢孑立,形影相吊。:
而劉夙嬰疾病。
(二)第二段:
1、朗讀課文,注意不同顏色字體的解釋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榮舉臣秀才。臣以供養無主,辭不赴命。詔書特下,拜臣郎中,尋蒙國恩,除臣洗馬。猥以微賤,當侍東宮,非臣隕首所能上報。臣具以表聞,辭不就職。詔書切峻,責臣逋慢;郡縣逼迫,催臣上道;州司臨門,急于星火。臣欲奉詔奔馳,則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2、自由誦讀第2段
A、本段分幾個層次?各自的重點是什么?明確:
二層:敘朝廷征召之殷;寫自己進退兩難的境地。
B、前一層按什么順序來寫的?和時間詞相對應的表征召的詞有哪些?由這些詞可見什么?為何官職遞增卻“辭不就職(赴命)”?
明確:
表時間:逮、前、后、尋
表征召:察、舉、拜、除、當;
官名:孝廉、秀才、郎中、洗馬
(解釋、積累有關文化常識。“孝廉”“秀才”是薦舉人才的科目,所以用“辭不赴命”;“郎中”“洗馬”是官職,所以用“辭不就職”)
作用:先郡,次州,后朝廷,可見征召級別越來越高,表達作者的感恩戴德之情。
推辭理由:供養無主,劉病日篤(承上文“夙嬰疾病”,張下文“日薄西山”)
C、第二層如何見事態的嚴重、緊迫和作者處境的狼狽?目的何在?“奉圣朝”“沐浴清化”等句想表明什么?
明確:事態嚴重:詔、責、逼、催等,含蓄地表明了強己所難之窘迫。
處境狼狽:“非臣隕首所能上報”,可是“供養無主”“欲奉詔奔馳”,“劉病日篤”;“欲茍順私情,則告訴不許”。
品析:訴說自己辭不就職的矛盾心理(狼狽處境),“臣之進退,實為狼狽”,情辭悲切,動人心肺。“奉”“沐浴”,稱頌朝廷,并表感恩之情,可見語言的得體和機智。
3、翻譯詞語和句子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
察臣孝廉:
舉臣秀才:
供養無主,除臣洗馬,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臣具以表聞:
責臣逋慢:
劉病日篤:
告訴不許:
(三)第三段:
1、同上: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猶蒙矜育,況臣孤苦,特為尤甚。且臣少仕偽朝,歷職郎署,本圖宦達,不矜名節。今臣亡國賤俘,至微至陋,過蒙拔擢,寵命優渥,豈敢盤桓,有所希冀。但以劉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臣無祖母,無以至今日,祖母無臣,無以終余年。祖孫二人,更相為命,是以區區不能廢遠。
2、串講
1)本段結尾落在辭官養親上(“是以區區不能廢遠”),是從哪幾個角度來展開的?
提示:三層,分別以“伏惟”“且”“但”來轉換文意。
A、抓住晉“以孝治天下”的大理,解釋自己應得到同情。
B、自陳宦歷,稱頌君恩,表明辭職與“名節”無關,以求皇帝諒解。
C、正面陳述劉之現狀,是“不能廢遠”的惟一原因。
2)品味第一層,作者為什么扯起“孝”這面大旗?“凡”句有何含義?
A、借孝來掩飾自己的觀望之意,從而解除晉武帝的疑忌之心。
B、“凡”是指一般,“況”是指特殊。孝既已及于一般,對特殊就更應如此了。理由充足且冠冕堂皇。“孤苦”一詞承首段,又為下文“臣之辛苦”張本。
3)品味2、3層,看本段的語言特點
A、“至微至陋”“豈敢”等詞委婉動人,至為懇切。
B、“日薄西山”“氣息奄奄”“人命危淺”“朝不慮夕”“更相為命,……”,一組四字句,皆出于至孝之心,感人至深。
特點:委婉、流暢。此段中反復表明心跡,敘說衷曲,解釋不能“廢遠”的原因,情辭懇切。
(四)第四段:
1、同上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劉今年九十有六,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烏鳥私情,愿乞終養。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皇天后土實所共鑒。愿陛下矜憫愚誠,聽臣微志。庶劉僥幸,保卒余年。臣生當隕首,死當結草。臣不勝犬馬怖懼之情,謹拜表以聞。
2、具體研習第4段
1)本段中哪句話是表文主旨?
“愿乞終養”
2)貫穿全段的是哪兩個詞?
“盡節”“報養”——忠孝兩全
3)用語有什么特點?
“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無比懇切
4)由本段可見全文感情真摯、悲惻動人,原因是什么?
事之實: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報養劉之日短也。
言之切:愿乞、愿矜憫、聽臣微志、明知、共鑒。
心之誠: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五、晉武帝為什么會答應李密終養祖母的請求?
1、為李密的言辭和情理所動;
2、彰顯孝治天下的恩德。
六、梳理課文結構
一段:歷述自己的悲慘遭遇。
二段:敘寫進退兩難的處境。愿乞終養
三段:提出孝之大理。不能就職
四段:提出先盡孝、后盡忠。
七、藝術特色
1、融情于事。
2、語言形象生動,自然精粹。
八、討論課后練習
九、字詞整理
十、板書
十一、課后總結
高三語文教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能力
1.培養學生結合環境描寫分析人物形象的能力,認識沙皇__統治的黑暗。
2.學習本文的諷刺語言與作者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3.賞析套中人別里科夫的形象。
4、思考小說主題,并聯系實際擴展其豐富的內涵。
二、過程和方法
背景導入--整體感知、體悟品賞--整合評價、實踐運用--特色鑒賞、合作探究--聯系現實、遷移拓展
三、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要使學生領悟到因循守舊的危害性以及勇于改革創新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1.典型環境中的典型人物的塑造。
2.幽默、諷刺的藝術手法。
教學重點:1.欣賞別里科夫這一人物形象。
2.欣賞幽默、諷刺的語言。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內容:
第一課時
一、解題:
1、套子:規矩,限制人思維、行動的各種思想觀念、法律、制度和生活圈子,要求人應該怎樣,不應該怎樣沙皇__的各種反動法律、條例。
2、世界四大短篇小說大家:美馬克吐溫
英歐亨利
法莫伯桑
俄契訶夫
二、介紹背景資料:
1、關于作者:安東巴甫洛維奇契柯夫(1860~1904)是19世紀末葉__批判現實主義作家。他出生在一個由農奴贖身的自由民的家庭。中學畢業后,考取了莫斯科大學醫學院。1880年,他在大學期間就開始了文學創作活動。畢業后,他一邊行醫,一邊寫作。契訶夫是杰出的短篇小說家和戲劇家。他一生只活了44歲,但在他25年的創作活動中,他卻寫下了七八百篇短篇小說和中篇小說,還有十幾個獨幕劇和多幕劇。他的作品取材極為廣泛,對地主、官吏、資產階級、小市民、知識分子、工人和農民都作了非常真實而深刻的描寫。他的思想和創作都隨著當時的政治斗爭而不斷發展。他的藝術特點在于以簡練的手法,幽默的筆調,從平凡的日常生活事件里反映出重大的社會問題。他的代表作品有中篇小說《第六病室》,短篇小說《小公務員之死》。
《變色龍》、《凡卡》、《帶閣樓的房子》、《裝在套子里的人》,劇本《櫻桃園》等。
2、寫作背景:契河夫的這篇小說發表于1898年。它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反映了十九世紀末期__的社會生活。十九世紀末期,__正是無產階級革命的前夜,工人運動逐漸展開,馬克思主義已在全國傳播,工人階級的政黨正在形成,一場革命風暴即將到來。沙皇政府面臨著日益高漲的革命運動形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瘋狂__人民,在全國造成了陰沉郁悶的氣氛,這種__主義,剝奪控制了人們的自由,而且到處都有耳目,稍有越軌,就會遭到無情的__;但是,在當時,民主和自由已越來越成為人們的普遍要求。沙皇政府的忠實衛道者,也極力維護沙皇的反動統治。他們死守著舊有的陣地,仇視和反對一切新鮮事物。這種人不但出現在__上,而且也出現在知識界。別里科夫正是沙皇衛道士的典型。
3、課文是原小說主要部分的節選。原作開頭是中學教師布爾金同獸醫伊凡伊凡尼奇去打獵,因為耽誤了時辰,便在村外過夜。布爾金給他的同伴講了這個別里科夫的故事。原作結尾還有伊凡的一段議論。
別里科夫是世界文學的典型形象,已成為保守、反動、扼殺新思想、阻擋革命潮流的代詞。
別里科夫這個形象是作家以故鄉塔于洛格初級學校的一個教員兼學監狄河諾夫為原型塑造的。契訶夫對黑暗的沙皇__制度下的知識界做了長期的、深入細致的觀察,把知識分子中的“狄河諾夫”們的思想性格和習慣集中起來進行藝術概括,運用夸張的藝術手法,塑造了別里科夫這個世界文學少見的典型形象。
課外可閱讀《裝在套子里的人》原著,還可閱讀契河夫的《第六病室》,進一步了解當時的__社會狀況。
二、閱讀全文,整體感知作品,掌握故事情節。
1、作家用了將近三分之二的篇幅寫別里科夫的婚事,列出情節提綱:
第一部分別里科夫的特征
第二部分別里科夫的婚事
別里科夫決定結婚(開端)
漫畫事件和自行車事件(發展)
別里科夫的挫折(__)
別里科夫之死(結局)
為別里科夫送葬(尾聲)
開端(從“可是”到“就討厭他”):結識華連卡
發展(從“現在”到“回家去了”):漫畫、騎車事件
__(從“第二天”到“哈哈哈”):與柯瓦連科爭吵
結局(從“這響亮”到“從此再也沒起過床):戀愛最后失敗
2、以小組為單位,分角色朗讀課文的第二部分
3、別里科夫的婚事,初看起來,好像與前文連接不緊,這一故事情節的設置妙在何處?
作家把他的主人公放在婚事的面前加以描繪和議論,對揭示別里科夫的丑惡本質,對于突出和深化作品的主題,都具有重要意義。就連“結婚”的義務和責任“別里科夫”都不敢承擔了!”甚至連“求婚”“允婚”的勇氣都沒有了!在別里科夫枯竭了的心靈里,連“該結婚”的念頭也產生不出來了!至于真正的愛情,那就更是別里科夫所無法理解的。僅僅是一個“該結婚”的念頭就弄得他一命嗚呼了。--這就有力地突出了別里科夫的性格。在這里,作家只講別里科夫的婚事,而不提他有什么愛情,是意味深長的。別里科夫跟真正的愛情是無緣的,從中我們也可以看到契訶夫對社會生活的觀察是多么深入細致,對人物的刻畫是多么準確、真實。
4、可見別里科夫是個病人,整理別里科夫的病歷,包括癥狀、病因、病源、病害。
癥狀;六神不安,心慌意亂,沒精打采,臉色蒼白,垂頭喪氣,唉聲嘆氣,怕出亂子。
病因;現實生活的刺激和驚嚇;膽怯和憎惡現實,仇視新生事物。
病源:沙皇__制度;奴性心理。
病害:轄制了別人,送了自己的命。
5、別里科夫死亡的主要原因:
①、套子太重,無法再回到現實生活中來
②、柯瓦連科明目張膽,毫無顧忌,他再無法制止。面對“禮崩樂毀”,他痛心疾首,他憂郁不堪,懼怕新生力量,氣急敗壞而死。
6、別里科夫死了,可是為什么一個禮拜沒完生活又恢復了舊樣子?課文最后一句話有什么深刻含義?
明確:只要沙皇__制度沒有__,就會在這塊土壤上不斷滋生出新的別里科夫,所以生活還是老樣子,作品啟迪人們,沙皇__統治不__,腐朽的思想不鏟除,就永遠存在著別里科夫這樣的人物,生活就不可能自由快活.必須從根本上__沙皇的腐朽反動的統治。
三、把握主題。
“裝在套子里的人”是指生活和思想上都有某種框框,不敢越雷池一步的人。小說通過別里科夫這個文學形象的塑造,無情地鞭撻了因循守舊、畏首畏尾、害怕變革、自覺維護舊制度的奴才性格,揭示了沙皇__制度在崩潰與瓦解前的垂死掙扎。
別里科夫是個時代的典型,也是一個性格的典型,他的名字常常成為一切害怕新生事物的人的代名詞。
第二課時
一、課堂討論,賞析別里科夫的形象
(1)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他有哪些套子?
生活方面的套子:衣著打扮方面,生活習慣方面。失去主體意識,
失去理性。
思想上的套子:凡是政府規定禁止什么,他無條件擁護;凡是違背法令、脫離常規、不合規矩的事,他就悶悶不樂。使他變壞,成為走狗
(2)別里科夫的口頭禪是“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現實生活中有哪些亂子鬧得他驚恐不安?
教師到教堂參加祈禱去遲了;學生不安分,教室中鬧鬧吵吵;中學教師和小姐騎自行車;教師穿著繡花襯衫出門,在大街上拿著書走來走去。
(3)別里科夫怎樣對待亂子?
他以沙皇禁令作為評價是非的標準。他主張制裁不安分的學生。他干涉柯瓦連科和華連卡的私事。他打小報告。他把整個中學轄制了十五年,甚至轄制了全城。
(4)別里科夫為什么要把自己裝進套子?
現實生活刺激他,驚嚇他,老是鬧得他六神不安。他藏進套子,借此躲避現實
(5)別里科夫整天戰戰兢兢,他怕的是什么呢?全城的人為什么又怕這個膽小如鼠、弱不禁風的人呢?為什么他能轄制全城呢?別里科夫不是校長,不是沙皇政府大員,怎能有這么大的權力?
他整天戰戰兢兢、六神無主,是害怕生活中的新事物,害怕社會變革,害怕動搖舊秩序。看來他自身是沙皇制度的受害者,成了個畸形人、可憐蟲,怕得直往套子里鉆。他自覺地維護著舊制度舊思想,周圍的人還沒有勇氣敢跟他斗,所以都怕他,受他轄制。他不但要把自己裝在套子里,而且也想把周圍的一切也裝進套子里。作者用諷刺的手法來寫他的外表和言行,使人聯想到沙皇統治套在人們頭上的枷鎖,聯想到令人窒息的沉悶空氣。這兩種怕,表面上是矛盾的,但只要我們結合當時的情況,也會發現總根源都是沙皇__制度。別里科夫所依附的沙皇統治,一方面極力加強反動統治,在全國造成沉重壓抑的氣氛;另一方面,又是行將滅亡,搖搖欲墜,革命的風暴還未到來,大多數人還感到迷茫,不敢起來斗爭,所以別里科夫能夠轄制全城。所以從本質上看,他不只是一個人,他代表了“別里科夫這類人”,代表著反動統治的精神枷鎖。
(6)校長太太、同事和同事太太“撮合”結婚的目的:并非關心,不過是給這煩悶無聊的生活找點調味劑。
根本原因:為保全自己,為了一己私利而喪失人格、尊嚴精神上的奴性妨礙小人物成為真正人的東西:沙皇__統治,民眾自身的奴性
小結:總結別里科夫這一形象
別里科夫是一個典型的“套中人”。他的“套子”就是沙皇統治下的俄羅斯社會的一切陳規陋習。他把自己裝在套子里,凡是違背法令,不合常規的事,都不敢越雷池一步。而且他認為自己有責任用套子去約束別人,“千萬別鬧出什么亂子”。
1.別里科夫式的“套中人”是沙皇__統治的產物。
小說描寫的社會環境,代表了兩股歷史潮流:__主義的潮流和民主自由的潮流。在民主自由的新潮流面前,__主義顯得更加反動,別里科夫為__主義所轄制,又轄制他人,遏制著民主自由潮流的發展。
2.別里科夫又是沙皇__統治的社會基礎。
許多人受著__主義的轄制,心里是非常反感的,只是敢怒而不敢言。別里科夫顯然跟這些人不同。他把沙皇政府的一切看作是天經地義的,把沙皇的政令當作評價是非的標準。他還以教育者自居,管得很寬,唯恐別人出亂子,認為自己有責任向別人進忠告。這樣他把整個中學乃至全城轄制了整整十五年。別里科夫之類的套中人是一種社會現象,這類人是沙皇__統治的一種社會基礎,他們實際上充當了沙皇__統治的成犬。
3.別里科夫既是令人畏懼的人物,又是弱不禁風的可憐蟲。
“我們教師都怕他”,而且“全城的人戰戰兢兢地生活了十年到十五年,什么事都怕”。他狐假虎威,轄制著整個中學,轄制著全城。但是他又是如此虛弱,盡管他把一切都藏在套子里,自以為“素來在各方面都稱得起正人君子”,但是他還是惶惶不可終日,戰戰兢兢,六神不安。一幅漫畫就把他弄得難堪至極。在柯瓦連科這樣的新派人物面前,他不堪一擊。更富有戲劇性的是,他竟死在他戀愛對象的大笑聲里。他喪失了一切生活之樂趣,成為一具活僵尸。作家用別里科夫的形象昭示天下:沙皇__統治的社會基礎極端腐朽,你怕他,他能轄制你,你不怕他,他一觸即清。
4.別里科夫是一個完全漫畫化了的象征性形象,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作家把別里科夫寫成一個怪物,“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著雨傘,而且一定穿著暖和的棉大衣”,“他的臥室挺小,活像一只箱子”,連睡覺也藏在套子里。當然現實生活中不可能有這樣的怪人。作家把別里科夫完全漫畫化了,顯示他的套子何等荒誕,他唯沙皇意志是從,沒有絲毫主見。
別里科夫又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物形象。他也曾戀愛,而且差點結了婚。他也有自尊心,遭到柯瓦連科的訓斥,他心慌意亂;被華連卡大笑,他無地自容,以致一命嗚呼。他有他的思想感情,他有他的個性氣質,他有他的生活邏輯,是一個有血有肉的藝術形象。
二、時代在前進,形勢在變化。別里科夫這類人的枷鎖,難道能永遠轄制住全城的人嗎?難道沒有人甩掉套子,爭取新的生活嗎?他們是誰?
促狹鬼,柯瓦連科。
1、“促狹鬼”的一幅漫畫是什么意思?“促狹鬼”為什么畫這幅漫畫?
這幅漫畫對揭示主題是有作用的,大家注意畫的內容是別里科夫與柯瓦連科的姐姐華連卡在大街上手挽手逛大街的情景。照理自由戀愛是正常的。可是在當時,“自由”是套上枷鎖的。在別里科夫看來,這是不合“規矩”,有失“體統”的。這幅諷刺畫,強烈嘲諷了套中人的思想和生活。別里科夫對此越是感到“難堪”,越是告訴我們:所謂“戀愛”是不可能成功的,而且套子式的思想和生活也必將被淘汰。
2、全城人怕別里科夫十五年,為什么柯瓦連科不怕他?這問題提得有意思,請同學們思考。學生答:因為作者筆下的柯瓦連科是“新的史地教員”,暗示著他帶來了新的思想。而且,不止一個人不怕他,還有促狹鬼、柯瓦連科的姐姐以及敢于破陳規陋習的一些學生和教師,這說明新思想涼快的清風已經吹到這個沉悶的令人窒息的小城鎮的上空,思想枷鎖總有一天會被掙脫。
3、柯瓦連科兄妹倆在文中有何作用,是怎樣的人物形象?
①柯瓦連科和華連卡是作為與別里科夫相對立的形象出現的,他們代表有民主自由思想的進步力量,有正常的人類情感的人,敢于和“套中人”斗爭的人。柯瓦連科和別里科夫的沖突,不但鮮明地展示了兩個人物的不同性格水火不相容和他們所代表的新舊思想的斗爭,而且淋漓盡致地暴露了別里科夫“套中人”思想的虛偽、腐朽和反動,表達了作者鞭撻丑惡的舊事物,支持生活中的積極進步力量的立場。
②華連卡的笑聲一方面是正常人對“套中人”越出常軌出洋相的嘲弄,另一方面也象征著追求自由生活的進步力量對窒息生命的反動勢力的斗爭的勝利。
三、分析文章特色
(一)語言的特色
契河夫是幽默諷刺大師,《裝在套子里的人》表現出高超的幽默諷刺藝術。
1.用夸張變形的漫畫手法造成幽默諷刺效果。
描寫套中人的外貌,就竭盡夸張之能事,特別是“即使在最晴朗的日子,也穿上雨鞋,帶上雨傘,而且一定穿上暖和的棉大衣”,還要把臉藏在豎起的衣領里,“用棉花堵住耳朵眼”。你看,簡直是個神經病,荒唐、滑觀可笑。這是藝術的夸張變形,然而正符合套中人的本質特征,因而具有辛辣的諷刺效果。
小說寫一個促狹鬼畫的一張漫畫,“畫著別里科夫打了雨傘,穿了雨鞋,卷起褲腿,正在走路,臂彎里挽著華連卡”,使得別里科夫的形象更加滑稽可笑。
此外,寫他睡覺時的驚恐,寫他滾到樓下安然無恙,而響亮清脆的幾聲“哈哈哈”卻就此結束了一切事情,都是夠夸張的,夠幽默的。
2.荒謬絕倫的言論和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諷刺。
例如別里科夫正兒八經地對何瓦連科說的一段話,判斷是荒誕的判斷,推理是荒唐的推理,但在別里科夫看來卻是理所當然,而且出于善意,聲稱“忠告”。荒謬的言論與一本正經的口吻,構成強烈的反差,加強了諷刺力量,令人捧腹大笑。
3.將套中人與新派人物聯系起來,造成幽默諷刺的效果。
柯瓦連科與華連卡很新潮,把套中人跟他們聯系起來,幽默諷刺就掀起__。別里科夫和華連卡的戀愛,兩個根本不般配的人卻湊到了一塊兒,是奇事一樁;這邊騎自行車興高采烈,那邊臉色卻從發青變成發白;這邊誠懇忠告卻是滿嘴荒唐,那邊毫不領教,嚴詞斥責,把別里科夫推下樓梯,這邊一臉尷尬,那邊縱聲大笑;凡此種種,都構成了一幅幅絕妙的諷刺畫。
(二)肖像描寫:幾乎沒有,因為想寫的是一類人,不是個體,而是群體
四、小說的現實意義:無論什么時代什么社會,都有不同形式的“套子”和“套中人”出現。因為時代發展、社會進步,總會有改革,那么就會有反對變革的人出現。這些人除了極端維護自己利益,仇視社會進步,逆歷史潮流而動的反動舊秩序統治者外,更多的是墨守陳規,因循守舊的小人物,他們對新生事物不是英、不理解,甚至滿懷恐懼,他們主要在思想和行動生抗拒社會變革。我在改革開放的歷程中,就可以發現許多這樣的人和事。而改革開放的阻力,就是既有的各種“套子”。
五、拓展作業
1、比較一下,別里科夫與《變色龍》中奧楚蔑洛夫的思想性格,寫一篇四百字左右的短文。
2、用幽默諷刺的手法描寫生活中的一個人物或描述自己或身邊的人身上的“套子”,學習使用幽默諷刺的手法來表現生活。
3、課外選讀讀本上或其他文學刊物上兩篇反映生活現實的微型小說,并作簡要的評注。
高三語文教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熟讀課文,疏通文句,弄懂文意。
2.掌握文中的通假字、古今異義、一詞多義以及文言特殊句式。
3.背誦課文第一自然段。
能力目標
1.學習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方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2.初步鑒賞古代文言散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德育目標
1.學習莊子的精神自由以及個性解放的追求。
2.擯棄莊子的虛無主義和絕對自由的哲學思想。
教學重點
1.疏通文意,把握文章的內容。
2.鑒賞本文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借用寓言說理的寫作技巧。
3.鑒賞本文想象豐富、意境開闊的藝術特色。
教學難點
對莊子的“逍遙之游”主旨的理解。
教學方法
1.誦讀法。通過反復誦讀,培養學生對古代文言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問答法。對文中較容易的問題,采用問答法,簡捷明快。
3.討論法。對有一定難度的問題(如:對“逍遙游”的理解),必須廣泛地談論。
教具準備投影儀、錄音機及課文朗讀帶、多媒體。
課時安排3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1.介紹莊子及《莊子》。
2.在誦讀基礎上,疏通、研習第一自然段。
3.引導學生背誦第一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教案 導語設計
1、“詩仙”李白《上李邕》詩曰:“大鵬一日同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假使風歇時下來,猶能簸卻滄溟水。”詩人在自由的心態中獲得了滿足,明顯地烙上了戰國時期一派名家莊子的印跡。今天,我們就來共同欣賞莊子的一篇奇文--《逍遙游》(節選)。(板書課題)
2、莊周曉夢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鵑。
3、大家可能知道李白有一句詩:“大鵬一日騰風起,扶搖直上九萬里”;_有兩句詩詞:“自信人生二百年,會當水擊三千里”,“鯤鵬展翅,九萬里,翻動扶搖羊角”,都是化用了古代一位名人的文句。這位名人是誰,能有這樣大的魅力,竟使詩仙李白、一代偉大領袖__都借鑒他?使歷代文人如陶淵明、蘇軾模仿他,連魯迅都給予他很高的評價。這人是誰?他就是莊子!前幾句詩詞就是化用了他《逍遙游》中的文句。《逍遙游》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吸引力?現在,就讓我們一起來欣賞《逍遙游》。這一課是本單元最難的一課,希望同學們學習時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維敏捷一點。那么,我們從《逍遙游》中學習什么呢?
二、解題
1.莊子簡介
莊子(約前369~前286),我國戰國中期思想家。名周,字子休,宋國蒙(今河南商丘東北,一說今山東曹縣)人。與梁惠王、齊宣王同時,大體與孟軻同時而稍后。他出身于一個沒落的貴族家庭,做過蒙地的漆園吏。家境貧困,曾向監河侯(官名)借粟而受到奚落,又以麻鞋布衣見魏王。相傳楚威王聞其賢,以厚禮聘之為楚相,遭其拒絕,明確表示:“我寧游戲污瀆之中自快,無為有國者所霸,終身不仕,以快吾志焉。”他一生大都從事于講學、著述,但從游者不多。在諸子百家中,他繼承并發展了老子的思想,成為戰國中期道家學派的代表人物,世有“老莊”之稱。
2.背景材料
莊子生活的年代,正是我國古代社會大變革、大動蕩、大戰亂的時代,其時周王朝名存實亡,各諸侯國之間的戰爭愈演愈烈,戰爭也空前殘酷。孟子所說:“爭地以戰,__盈野;爭城以戰,__盈城。”(《孟子離婁上》)就是當時社會現實的真實寫照。莊子對這樣的社會現實及統治者深為不滿,時時進行尖銳的批判,發出沉痛的__;他對自己無力改變這樣的社會現實心有不甘,想用自己的一套思想和人生觀來影響和改造人們。這正是莊子思想產生的社會背景和主觀原因。
3.《莊子》簡介
《莊子》(也稱《南華經》《南華真經》)一書,計五十二篇,今存三十三篇,其中內篇七,外篇十五,雜篇十一。一般認定內篇為莊子自撰,其余則出自莊子門人及后學之手。《莊子》一書的出版,標志著我國的哲學思想和文學語言在戰國時代的豐富和發展,這兩個方面都給了后世以深刻、巨大的影響。從積極的方面來看,他關于道的理論,為中華民族的思維能力的提高作出了貢獻;他關于逍遙、齊物的論述是對世俗觀念、日常意識的重大超越;他關于生死問題的看法有助于人們破除對死亡的恐懼和焦慮,為后世中國無神論傳統的形成提供了思想資源;他關于社會政治文化的學說具有反抗__制度和等級壓迫的進步作用,對于人類社會糾正自身的文化偏向,也具有很大價值。從文學價值方面來講,《莊子》一書展現出來的浪漫主義才力,更為后世稱道和借鑒,魯迅先生說:“其為文辟闔,儀態萬千,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這是很精當的評論。至于書中主觀、消極、無為的一面,我們應當聯系當時的社會背景與莊子的經歷加以理解和批判。
三、整體感知課文,學習第一自然段
1.投影展示莊子畫像,播放課文錄音,學生聽讀,注意疑難字的讀音以及斷句和語氣。
2.再放錄音,學生跟讀全文。注意要讀準字音,讀出古代散文的韻味來。
誦讀指導
《逍遙游》“辟闔,儀態萬方”,文筆恣肆。誦讀時,針對不同的描述對象,應讀出不同的描述情感。誦讀大鵬怒飛一層,要讀出氣勢和力量;讀“蜩與學鳩”一層,要讀出其渺小;讀“小年與大年”一層,要讀出鮮明的對比;讀“湯之問棘”一段,要讀出對鯤鵬的贊美,讀出對斥鷃渺小、短視的蔑視。第三段舉例論證,對“知效一官……而征一國者”,讀時要帶不屑一顧的態度;對宋榮子、列子,既要有贊美之情,又要強調他們“猶有未樹”、“猶有所待”。結尾“故曰”一句是結論,要讀得十分肯定。
3.學生默讀課文第一自然段,參照注解自己翻譯,隨時質疑,教師解疑。
出示投影:
(1)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北冥mínɡ鯤kūn摶扶搖而上tuán坳堂āo
蜩tiáo莫之夭閼yāo槍榆枋fānɡ夜舂米chōnɡ
(2)注意下列加粗詞以及語句的意義
①怒而飛:振翅而奮飛。怒,通“努”,振奮的意思。
②海運則將徙于南冥:海動風起,這大鵬鳥就借風力遷往南海。海運,指海的運動,海動必然風起濤涌。
③《齊諧》者,志怪者也:《齊諧》這本書,是記載怪異事情的。《齊諧》,書名。志,記載。“……者……也”,表示判斷的句式。
④“諧之言曰”五句:《齊諧》書上說:大鵬遷往南海時,初飛時以翅膀擊起水花而上,高達三千里,然后拍擊大翼,憑借旋風直上高空九萬里。它是乘著六月大風而飛去的。
⑤“天之蒼蒼”三句:天色深青,難道是它的本色嗎?它是高遠而沒有什么邊際的嗎?其,通“豈”。至極,窮盡。
⑥“且夫風之積也不厚”兩句:水的聚積不深厚,那么它負載大船就沒有力量。且夫,承接連詞,表示進一層議論。
⑦莫之夭閼:即莫夭閼之,否定句中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夭閼:阻擋。
⑧奚以……為:表示反問,哪里用得著……呢?為,句末疑問語氣助詞,呢。
⑨三餐而反:反,通“返”。
⑩之二蟲又何知:這兩只小動物又知道什么呢?之,此,這。何知,即知何,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四、研習課文第一自然段,并背誦。
1.指定一名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段。
2.學生思考:
問題①:大鵬飛往南冥,需要什么?
問題②: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什么?
問題③:蜩與學鳩不能遠走高飛,是因為什么?
(解說:這三個問題較為淺顯,讓學生細讀課文,力求用原文中詞語回答。)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評價,明確答案:
問題①:大鵬飛往南冥,需要“海運”。
問題②:野馬、塵埃在空中浮游,需要“以息相吹”。
問題③:蜩與學鳩不能遠走高飛,是因為“槍榆枋而止”。
3.理清第一段思路
①學生齊讀第一段。
②學生自己理思路,自由發表自己意見。
③教師點評本段思路:
本段內容闡明世間萬物都“有所待”。首先,作者大筆揮灑,以夸張手法描寫神奇莫測巨鯤大鵬,言其背大,“不知其幾千里也”;言其翼大,“如垂天之云”。這只鳥不止于大,它還要騰空而起,還要乘海風作萬里之游,給我們展示了一幅雄奇壯麗的畫卷。其次,作者以“野馬”“塵埃”的“以息相吹”與大鵬的“海運將徙”作對比,說明萬物皆“有所待”。接著,作者以童話般的敘述,寫蜩與學鳩對大鵬高飛遠行的嘲笑,并以行路備糧的比喻予以反駁,表現了毫無自知之明的可憐和可笑。
④師生共同歸納思路(板書)。
4.根據思路,引導學生背誦。
5.學生齊背第一自然段。
五、課堂小結
本節內容主要是第一段,而萬物“有所待”是更好理解“逍遙”的基礎,必須抓住意象特征,通徹理解。理清思路,是背誦課文的途徑。
六、布置作業
1.熟背第一自然段。
2.預習第二、三自然段。
第二課時
教學要點
1.檢查背誦。
2.研習二、三自然段。
教學過程
一、檢查第一段的背誦情況
1.學生分小組背誦,由另外小組訂正。
2.學生齊背第一段。
3.學生聽寫疑難詞語。
二、學生自讀、自譯二、三自然段
1.聽讀。聽錄音帶,注意疑難字的讀音、朗讀過程中的斷句以及語氣。
2.跟讀。(要求:聲音低點,讀準字音,讀出句讀、語氣來)
3.默讀。參照注解自譯二、三自然段,有疑難之處,隨時質疑,教師巡回指導。
出示投影:
(一)注意下列加粗字的讀音。
小知不及大知zhì朝菌zhāo蟪蛄huì窮發之北fà斥yàn
沮jǔ數數然shuó泠然línɡ惡乎待哉wū
(二)注意下列加粗詞的用法以及句子的意思。
①小知不及大知:見識短淺的小智比不上見識深遠的大智。知,即“智”,指智慧才能。
②奚以知其然:憑什么知道它是這樣的呢?奚以,即“以奚”,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然,代詞,這樣。
③窮發之北:草木不生的北極荒遠之地。
④彼且奚適也:它將要到哪里去?“奚適”,即“適奚”,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⑤此小大之辯也:這就是小和大的區別。辯,通“辨”,區別。
⑥而征一國:能力使一國的人信任,“而”,通“耐”,能。
⑦舉世非之而不加沮:世人都非議他,他卻并不因此而更為沮喪。非,形容詞意動用法,以……非,非議。
⑧猶有未樹也:樹,名詞用作動詞,樹立。
⑨旬有五日:“有”通“又”。
⑩惡乎待哉:憑借什么呢?惡,何,疑問代詞作賓語,賓語前置。
三、研習二、三自然段
(一)研習第二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二自然段。
2.學生思考:
(1)第二自然段具體寫了些什么內容?和第一自然段有何聯系?
學生分小組討論,推薦代表發言。
師生共同歸納,明確:
朝菌、蟪蛄為小年;冥靈、大椿為大年。
二方比較可知:“小年不及大年”;彭祖以長壽聞名,眾人匹之,以小及大,可悲。湯之問棘,點明了“小大之辯”。歸納上文,補充印證。
板書:
(2)問:“湯之問棘”一段話與第一自然段相關內容似有重復之嫌,你是如何理解的?
學生自由發言,各抒己見,對其他同學有不同意見,可質疑,也可予以反駁。
教師點撥:第一自然段中對大鵬的描述出自《齊諧》,《齊諧》是記載怪異之事的,人們會懷疑它的真實性,故而,作者引“湯之問棘”來加以證實;再者,前后兩處描寫詳略不同,描寫也有異:對于鵬之背,前者為“不知其幾千里也”,后者為“背若泰山”;對于“扶搖”,前者沒有描述其形狀,后者用“羊角”描其狀。其實,這是莊子的有意之筆,通過“重言”(即重復之言)來加重論說的分量,加深讀者對“小大之辯”的理解,與開頭部分呼應和印證。
明確:并非簡單重復,同中有異,是對前文內容的補充、印證,與篇首內容照應。
(二)研習第三自然段
1.學生齊讀第三自然段。
2.學生用自己的語言復述第三自然段內容。(解說:允許學生停留在翻譯的基礎上)
復述范例:本段作者從奇妙莫測的描寫后接以現實社會中四種人的具體論述,他們分別能“效”“比”“合”“征”,但卻以世俗之見自視,以出類拔萃的佼佼者自居,作為人生的境界,他們也僅僅是斥翱翔于蓬蒿之間罷了。宋榮子已經淡漠了功名,看清了內外榮辱的界限,卻“猶有未樹”;子列子能御風而行,超然于世,但還是要依賴于風(即“猶有所待”)。這兩個人都比眾人高出一籌,但未入道,沒有達到真正的“逍遙”。何謂“逍遙”呢?莊子告訴我們:“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怎樣才能達到“逍遙”呢?用莊子之言即為“無己”“無功”“無名”。
3.問:作者在本段中闡明了什么觀點?作者是如何闡述此觀點的?
學生討論,教師適當點撥,歸納如下:
本段中闡明了“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即“無所待”的觀點。
作者從自然界的“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進而說明“小大之辯”,但本質相同,即萬物皆有所待,不是真正的逍遙。接著,作者從自然界轉而寫現實社會,現實中的人有高出眾人之上者,但仍是有所待,還不是真正的“逍遙”。作者在徹底否定了“有所待”的萬物和現實中的高人之后,才提出自己的觀點--“無所待”才是真正的逍遙。
四、探究式閱讀
關于“至人”“神人”“圣人”的說法。
課文補遺
“至人”“神人”“圣人”說法種種。
說法之一:“至人”“神人”“圣人”境界不同。《全日制高校通用教材大學語文》對此句的注釋是:“至人無己:修養的人忘掉自我。神人無功:修養較高的人無意追求功業。圣人無名:有學問道德的人無意追求名聲。”《古代散文選》(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的注釋為:“無己,無我。也就是忘掉一切外物,連自己的形骸也忘掉。莊子認為能達到這樣的境界,才算逍遙游。無功,不追求功。無名,不追求名。莊子認為‘至人’比‘神人’‘圣人’為高。”《先秦文學參考資料》(中華書局1980年)在注釋《逍遙游》時也說:“第一句,‘至人’是莊子理想中修養的人,能達到任天順物、忘其自我(所謂‘無己’)的境界。第二句‘神人’,是莊子理想中修養僅次于‘至人’一等的人。……第三句,‘圣人’,本是儒家理想中修養的人,而莊子卻置于‘至人’‘神人’之下,作為第三等。”
說法之二:“至人”“神人”“圣人”屬同一境界。“《逍遙游》全文分兩大部分。第一部分是總論,論證世間萬物都是有所待而不自由的,自己追求的是‘無所待’的境界。第二部分通過一系列的寓言故事,論證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的境界。以及通過‘無為’達到這一境界的主張。”(見《語文第四冊教師教學用書課文鑒賞說明》,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真正的逍遙游是要‘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也就是要達到至人、神人、圣人那樣的忘我、無為、無用、無所待的絕對自由的精神境界。”(見《新講臺:學者教授講析新版中學語文名篇古代散文中的一道異觀》,中央編譯出版社年)“神游宇宙忘記自身存在的‘至人’,無用無為拋棄功名利祿的‘神人’,隱姓埋名鄙夷是非榮辱的‘圣人’,才達到莊子推崇的‘逍遙游’之境。”(見《寓言重言卮言》,《中學語文教學》年第六期)
說法之三:含糊其辭,閃爍不定。《全日制普通高級中學教科書語文第四冊》(人民教育出版社年)第21課《逍遙游》的課__解是:“至人,莊子認為修養的人。下文‘神人’‘圣人’義相近。無己,無我,即忘掉一切。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無功,無所為,故無功利。無名,不求聲名。”“至人”“神人”“圣人”義相近,仿佛是說三者屬同一境界。“無己”,莊子認為達到此境界方是逍遙游,那么,“無功”呢?“無名”呢?它們算不算逍遙游?“至人”“神人”“圣人”到底是什么關系?這些都不得而知。
說法之四:如果把“至人無己,神人無功,圣人無名”三句話看做是運用了“互文”辭格,互文見義,參互理解,情形當會明朗得多。即“至人”“神人”“圣人”都一樣,都“無己”“無功”“無名”。或曰,只要“無己”“無功”“無名”,就可以稱作“至人”,也可以稱作“神人”或者“圣人”。也就是說,無己、無功、無名,共同構成了莊子心目中最為理想的人格特征。莊子認為,做到“無己”“無功”“無名”,便進入了“無所待”的絕對自由國,即“逍遙游”。或曰,能夠進入“逍遙游”,便會“無己”“無功”“無名”。
五、課堂小結
本節課的主要內容是研習二、三自然段,把握作者由對“有所待”的否定提出“無所待”的主張,進而通過淺顯短文的練習,提高學生的文言文閱讀能力。
《逍遙游》是《莊子》的代表篇目之一,文章充滿奇特的想象和浪漫的色彩,寓說理于寓言和生動的比喻中,形成自己獨特的風格。難怪魯迅先生會說:“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也是莊子哲學思想的一個重要方面。那怎樣才算得上是真正的逍遙?莊子的“逍遙”其內涵指的又是什么?這種思想對后世又有什么影響?下一節課我們再來探討。
六、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找出文中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
2.淺析《莊周家貧》在寫作方法上有何特色。
第三課時
教學要點
1.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2.初探對“逍遙之游”的理解。
教學過程
一、檢查作業
第1題,學生自由口述,作一般檢查。
第2題,抽一至兩名同學簡析,然后教師評價、歸納、明確:
《莊周家貧》是一則寓言,既體現了《莊子》以寓言見長的特點,又體現了莊子散文的又一特色:寫得幽默、辛辣,表現了很高的諷刺藝術手腕。
二、鑒賞本文的寫作技巧及藝術特色
1.學生根據自己找出的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修辭手法的句子,簡析文章的藝術特色。
(解說:可以給學生作一些提示,如從比喻時選材的特點、夸張、擬人達到的效果等方面去分析,以避免學生無從下手)
2.學生分小組交流看法,統一意見,然后各小組推薦一名代表陳述本組的分析情況。
3.教師點撥
①看奇特的描寫
文中的描寫奇妙莫測,運用了生動的寓言故事。如“大鵬徙南冥”的寓言,對大鵬“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的夸張描寫,創造出了一種雄奇深邃的境界,無形中聯系了普通人的生活經驗,調動了人們的聯想和想象,把作者心目中那種為一般人難于理解和想象的高遠哲學境界,變得易于理解和想象了。蜩與學鳩、斥的兩則寓言故事,莊子則以擬人手法,寥寥數語,將其形象刻畫得活靈活現,一方面說明小蟲小鳥局限于自己促狹的活動天地;另一方面也說明,它們和大鵬一樣,也是自得其樂適性逍遙的。這幾則寓言故事,善于發揮驚人的想象力,虛構出了神奇莫測、嘆為觀止的故事,創造出了多姿多彩的令人瞠目結舌的藝術形象。
②探大膽的構思
文中的想象不僅體現在具體形象的描寫上,更主要的表現在整個文章的構思上,那“其翼若垂天之云”,其背“不知其幾千里也”的鳥的雄偉,那“以11千歲為春,11千歲為秋”的大椿的長壽,固然令人咋舌,但更令人神往的卻是莊子用來說明觀點的奇特的事物、奇特的境界和奇特的用意上。在莊子的筆下,魚可以化而為鳥,沖天飛起;鳥可以自視甚高,互相嘲笑;人可以有俗人、至人、神人、圣人之分,他所想象的境界也是獨一無二的,那“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的境界,又有誰能創造得出呢?那種境界的人格化、具體化,使人明知其假,寧信其真。莊子隨心所欲想象出的物事、境界,并非空言誑人,而是其構思匠心的必然體現。他極寫鵬之大、椿之壽,一則造成一種聲勢,一種氛圍,引人入勝;二則形成一種對比,一種暗示--以鵬之大暗示人之小,以椿之長壽暗示人生之短暫。大鵬乘風而飛尚且要有所待,人生的不自由不言而喻。重負之下,立言、立功、立德、立名還有什么意義,爭名奪利根本沒有價值,而出路只有一條,就是“無己”“無功”“無名”。
③析隱蔽的情感
莊子看透了人間的沉濁骯臟,沉溺于純潔無瑕的幻想王國中,否定了爭名奪利、爾虞我詐的世人,醉心于動物、植物與神仙的世界里。為此,文章的大部分篇幅都在寫虛的、空的、幻想的、非人世的事物,似乎做到了“無己”,但是,在虛幻的背后隱藏著什么呢?那就是作者深深的苦悶,對人世間的絕望,追求逍遙卻無法擺脫人生的羈絆。他把“至人”的境界寫得那樣不可企及,其實不正隱約露出他追求逍遙而不可得的苦惱、失望嗎?他雖然提出“無己”,物我不分,卻發自內心地認為“小知不及大知,小年不及大年”,由此可見他對智慧的重視,對生命的熱愛。可見,這個一心要飛離人世的作者要否定的不是人生社會,而只是人生社會的黑暗和骯臟。
4.師生共同歸納文章的藝術特色。
①借用寓言說理,生動透徹。
魯迅評莊子的散文的特點說:“著書十萬余言,大抵寓言,人物土地,皆空無事實,而其文辟闔,儀態萬方,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逍遙游》運用大量的寓言把“無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動的形象之中。例如本文中的鯤、鵬、學鳩、斥鷃,有的是根據神話故事加工的,有的是杜撰的,但都納入他的寓言中,寄托他的思想,使人不知不覺進入他所創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②想象奇特豐富,意境開闊。
如文章開頭寫鯤的神奇變化,鵬的遨游太空,想象十分奇特。寫鵬的南徙,一“擊”,一“摶”,“三千里”,“九萬里”,“扶搖”直上,意境何等壯闊。豐富的想象使文章恣肆,充滿浪漫主義色彩。看來荒誕無稽,卻是作者真實感情的流露。
③構思大膽奇妙,嘆為觀止。
運用比喻、夸張、擬人等多種修辭手法。
如第1段。寫積水負舟是以水比風,以大舟比鵬鳥;寫鵬鳥南飛“水擊三千里,摶扶搖而上者九萬里”是夸張;描寫學鳩,賦與人的情性,是擬人。這些都增強了文章的表達效果。
三、初探對“逍遙之游”的理解
1.如何理解作者塑造的大鵬形象?
①學生各抒己見,談自己的看法。
②教師在學生意見的表述后,加以深化。
作者從原則上否定了大鵬,認為它的展翅高飛還要憑借海運,并非真正的逍遙。但是,作者又義正辭嚴地駁斥蜩與學鳩的嘲笑,強調指出有“小大之辯”,并且三次濃墨重彩,不避重復地描繪大鵬的雄偉形象,熱愛之情躍然紙上,這是為什么呢?(給學生思考、回答的時間,以便拓展學生的思維)也許作者在才能無雙、向往著逍遙卻又無法逍遙的大鵬的形象里,正隱藏著自己難言的苦情。什么苦情呢?我們不妨作出這樣的比較想象:一只大鵬在茫茫北冥中沖天而起,一顆心靈在深深苦悶中掙扎而出,幻想的翅膀張開了,怒而飛向“無何有之鄉”;有所待的大鵬失敗了,那么心靈呢?有所求的心靈能在那污濁黑暗的廣漠之野找到慰藉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那雄偉的大鵬形象所體現的正是作者欲飛的理想和無法飛走的悲哀。
2.什么是作者所謂的“逍遙游”呢?
①學生可以根據前面分析文章的藝術特色,從大鵬形象的探求中得到點啟示;談一談自己的看法。
3.教師評析:
“逍遙游”如果望文生義地解釋這三個字,就是自由自在地遨游。而讀完全文后,大家不免會產生疑問,如何才是“自由自在地遨游”?怎樣才能做到呢?下面從兩個方面來淺析一下:
①解“逍遙”之含義。
“逍遙”二字舊作“消搖”,郭慶藩《莊子集釋》引文云:“消搖者,調暢逸豫之意。夫至理內足,無時不適,止懷應物,何往不通。以斯而游天下,故曰消搖。”是一種閑適自得的心理狀態。細品課文之后,不難發現,“游”主要有兩層含義:a.無限的思維空間。既然擺脫了仁義是非的束縛,思想就可以自由遨游了,莊子稱之為“游心”,是超脫功利和現實境遇的神游。b.自由無礙的心境。“逍遙”之“游”,沒有世俗的羈絆,也沒有孔子那種不得已而“游”的不平情緒,就可以真正做到無所忌憚,“安時處順”的暢達,保持淳樸真實的自然心態。擺脫了世俗標準,心理狀態成了的尺度,如此自由的心境,人何以能不“逍遙”呢?
②析“逍遙”之層次。
作為“逍遙游”的象征,莊子在文中運用他所擅長的“寓言”方式塑造了多種動物、植物和人物形象,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或者說有觀念意義的是斥、大鵬和至人,表現了莊子對“游”的三個不同層次的認識:“小知”“有待”和“無窮”。斥之流不知大鵬的九萬里圖南之志,朝菌等“小年”之物不知“大年”,它們雖然也有“決起而飛”“騰躍而上”的快樂之游,但根本無涉于“逍遙”,這是最低層次的“游”。宋榮子、列子都是世人中的佼佼者,可謂超凡脫俗了,但仍未達到逍遙之游,原因就在于“有待”。而真正的“逍遙游”是徹底的“無待”之“游”,即“若夫乘天地之正,而御六氣之辯,以游無窮者,彼且惡乎待哉?”這才是真正的“無窮”之“游”。
四、德育滲透
提問:學習本文之后有何啟示?應該如何看待作者的思想觀點?
學生討論后明確:
文章從高遠之志、厚積之力、小大之辯到無待之游的描述,給人的啟示是遠大的志向應當通向超凡脫俗的精神境界,而不應局限于“一官”“一君”的現實功利,人應該有精神自由、個性解放的追求,這些都是莊子思想中的積極因素,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而對于莊子思想中的虛無主義、絕對自由以及遁世避患的全身意識等消極因素,我們則應當擯棄。作為新世紀的弄潮兒,同學們應該積極進取、奮力拼搏,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
五、課文總結
《逍遙游》是《莊子》的第一篇,表現了莊子的人生觀--“無待”之境。比喻之奇特,聯想之豐富,意象之變幻,文字之跳躍,真可謂妙筆縱橫,別具一格,無愧魯迅先生“晚周諸子之作,莫能先也”的評價。
六、布置作業
1.熟讀全文。
2.就文章的藝術特色中的某一點,寫一篇300~400字的鑒賞片斷。
高三語文教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學習體會本文優美的語言及其表達方式,背誦全文。
2.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征——對偶與用典,積累文化知識。
3.體會作者懷才而又自勵志節,憤郁不平而又不甘沉淪的復雜情感。
教學重難點:
1、注釋,疏通文意,體會駢文特點。
2、指導誦讀,注意停頓,通過誦讀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
3、利用句式特點理解實詞的義項及虛詞的作用。
一、知識背景介紹
1、江南三大名樓
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號稱江南三大名樓,有聯贊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氣蒸,攬天下風光,堪稱獨步;崔灝詩,范相記,王勃序,兩樓一閣,數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2、介紹作者
王勃生于公元650年或649年,字子安,龍門人(今山西河津人),6歲善文辭,構思無滯,詞情英邁。9歲鑒賞力超群,得顏師古注《漢書》,讀而作《指瑕》以正其失。史載王勃才華早露,未成年即被司刑太常伯劉道祥贊為神童,并向朝廷表薦,而王勃對策高第,被授朝散郎。到17歲時就做了沛王李賢征的王府侍讀。
可是,種種打擊卻接二連三地向他襲來。大約做王府侍讀一年多的時候,他因為“戲為《檄英王雞》”一文,竟然被唐高宗怒逐出府,這時他很失落,隨即出游巴蜀。
到他22歲時,他好容易又得補為虢州參軍,可是又因為“匿死罪官奴,恐事泄,輒殺之。”于是,他又犯下死罪,所幸遇上大赦天下才得以免除災難。可是,他的父親王福畤因此受到牽連,被貶為交趾令(今越南河內)。大約26歲時,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沒想到在渡海時溺水,最后驚悸而死。
王勃的一生,首先嘆其英年早逝。其次,他一生多有不得志者,其內心應當是時有不平,或者憤怒悲涼,或者又心存幻想,渴望著自己能夠大展鴻圖。
3、作序的背景
就在王勃前往交趾探望父親的途中,適逢九月重陽之日,王勃途經洪州(現在的江西南昌),正趕上洪州都督閻某人重修了名樓滕王閣,于閣上歡宴群僚和賓客,借以標榜政績。
王勃面臨那“群賢畢集”的場面怎么能不感慨萬千?當時,他孤身作客,內心戚戚,自然是感到壓抑而難以興奮,如果能夠讓他一吐胸懷,或許他會欣然命筆的。
二、解題
1.介紹“序”
序,文體的一種。有書序、贈序、宴集序等。書序是著作或詩文前的說明或評價性文字,本文是餞別序,即臨別贈言,屬于贈序類的文章。
2.介紹“駢文”
駢文,是魏晉后產生的一種新文體,又稱駢儷文。南北朝是駢體文的全盛時期。駢體文的表達方式與一般的散文有所不同,語言上有三方面的特點:第一是語句方面的特點,即駢偶和“四六”;第二是語音方面的特點,即平仄相對;第三是用詞方面的特點,即用典和藻飾。
三、通讀全文。
1、通讀課文,把生字找出來,看注釋注音。
2、看注釋,粗通文意。
3、集體齊讀課文。
明確:誦讀的停頓關系到語氣的準確性,本文是駢文,都是偶句,字數或四或六,也少數七字句。
①四字句的讀法有“二二式”。
②六字句的讀法大致有五種:“三三式”;“一四式”;“二二二式”;“二四式”;“一二三式”。
③七字句大致有四種讀法:“三四式”;“二一四式”;“二三二式”;“二二三式”。
四字句的讀法只有一種模式:豫章/故郡,洪都/新府。
六字句的讀法有五種模式:
(1)、孟學士/詞宗;訪風景/崇阿。
(2)、臨/子之長洲;窮/嶼之縈回。
(3)、鐘鳴/鼎食/之家;誰悲/失路/之人?
(4)、響窮/彭蠡之濱;氣凌/彭澤之樽。
(5)、撫/凌云/而自惜;幸/承恩/于偉餞。
七字句讀法有四種:
(1)、襟三江/而帶五湖;潦水盡/而寒潭清。
(2)、龍光/射/牛斗之墟;賓主/盡/東南之美。
(3)、臺隍/枕夷夏/之交;秋水/共長天/一色。
(4)、都督/閻公/之雅望。
4、熟讀課文。
四、整體把握全文框架
全文分為四個部分:
第一部分(1):概寫洪洲地理風貌,引出參加宴會的人物。(扣“洪府”)
第二部分(2):寫三秋時節滕王閣的萬千氣象和周圍的自然人文景觀。(扣“秋日登閣”)
第三部分(3—4):寫宴會的盛況,抒發人生的感慨。(扣“餞”)
第四部分(5):述說自己的身世和懷才不遇的苦悶,感嘆盛宴難再(:扣“別”)
高三語文教學教案篇5
我們的母語重情性、重意會、重簡約、重自悟,我們的語文教學也理應重情性、重意會、重簡約、重自悟。
語文與生活天然聯系在一起,語文反映生活又服務于生活。對學生而言,語文本身就是一種特殊的生活。生活是語文的源頭活水。
學生用情感領悟母語的同時,母語也同時熏染著學生的情感;學生用智慧解讀母語的同時,母語也同時提升學生的智慧;學生用心靈品味母語的同時,母語也同時雕琢著學生的心靈。因此,母語應該成為學生生命世界中的一片綠洲,成為學生精神世界中的一道風景、成為學生心靈中的一股甘泉。
一堂好的語文課,存在三種境界:人在課中、課在人中,這是第一種佳境;人如其課、課如其人,這是第二種佳境;人即是課、課即是人,這是第三種佳境。境界越高,課的痕跡越淡,終至無痕。因此,課的境界乃是無課。
“以情帶讀,讀中悟情”是“情感派”閱讀教學的立身之本。“以情帶讀”的“情”,是融合了思想、智慧、體驗、想象、靈性的情,是充滿了生命活力的情,是求真、向善、愛美的情。以情帶讀,帶出的是飽含深情的讀、是全神貫注的讀、是多元感悟的讀、是個性飛揚的讀、是融會貫通的讀、是出神入化的讀。以情帶讀,還自然帶出讀的技巧、讀的節奏、讀的旨趣、讀的韻味、讀的神采。
語文學習,是學生以原有的認知經驗和人生體驗為基礎,對文本主動加工并重新建構的過程。古人有言:少年讀書,如隙中窺月;中年讀書,如庭中望月;老年讀書,如臺上玩月。正所謂“一輪皓月當空照,千江有水千江月”。
把課文讀通,對多數學生來說并非易事。朱熹有言:“凡讀書,須字字響亮。不可誤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牽強暗記,只是要多誦數遍,自然上口,久遠不忘。”問題在于,這樣讀書,有人不屑一顧,有人不以為然,有人不了了之,也有人不知所措。學生的讀書水平普遍不高,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重要原因。把功夫扎扎實實地化在讀原文上,這是學好語文的金玉良言。
閱讀課一定要留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讀書。整體感知主要靠讀,有所感悟主要靠讀,培養語感主要靠讀,情感熏陶主要靠讀,積累語言更要靠讀。正如清人唐彪所言:“文章讀之極熟,則與我為化,不知是人之文、我之文也。”學生只有在讀書中才能學會讀書,這是一個再樸素不過的真理。
高三語文教學教案篇6
一、導入
大家都學過多年的物理,那么什么是“物理”呢?有沒有同學能說一說?
(明確)“悟物窮理”。
就是對事物多思考,多琢磨,鉆研其中的道理。
智利詩人聶魯達在一首詩中寫道:“一粒沙里藏著一個世界,一滴水里擁有一片海洋。”佛語說:“一花一世界”,這些話都告訴我們:一件很小的事物里也可能隱藏著很大的道理,一件很平凡的事情里也可能隱藏著大智慧。見微知著,是一種良好的思維品質,我們今天來研讀王安石的《游褒禪山記》。
二、出示標題、出示教學目標
1、知識和能力目標
掌握重要文言字詞及文言現象,學會結合語境推測語意。
2、過程和方法目標
理清文章思路,學習文章因事析理,敘議結合,前后照應的寫法。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認識作者“深思而慎取”“盡吾志”的思想,明白其在現實生活中的意義。
三、檢測預習,解決疑難字詞
1、請兩位學生說一說自己解決疑難字詞的思維過程。
課前大家進行了預習,初步掃清了字詞障礙,在預習過程中,一定有一些字詞是先不明白后又明白了的,
(設計此環節,意在引導學生自己借助工具書、結合上下文語境來推測語意,讓學生學會自己疏通文言文。)
2、提出幾個共性問題,共同解決
唐浮圖慧褒始舍于其址。
始: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對“始”字有四種解釋①最終、開始②才,方才③只,僅④曾經。結合上下文語境想一想,哪一種解釋放在這個句中是比較合理的?
后句為“而卒葬之”,意思是死后埋在這兒,那始自然指生前了,這四個解釋中,只有④曾經與此是相合的。
址:還是商務印書館《古代漢語詞典》對“址”有三種解釋①地址②底部③山腳。結合本句中“其”的意思,選擇一個合適的解釋。當文中有代詞出現,前文一定有對指代對象的介紹。“其”和“和”又當指一個地方,所以“其”當指褒禪山,所以最合理的解釋為③。
也有不少同學問到文中“其”的用法,咱們以前總結過它的用法,大家參照那個總結再自己琢磨琢磨關于其這個問題,相信大家自個就可以解決。
3、仔細推敲,所有的問題都將不再是問題,“書讀百遍,其義自現”,現在請大家把課文再自讀一遍,也許一些問題的答案揭去了神秘的面紗,呈現在你面前了。
四、文詞結合,研讀探究
1、文中第一段,最后一句話,有三個“華”,每個應該怎么讀?為什么?把第一段朗讀一下,結合上文琢磨琢磨。
“褒禪山亦謂之華山”,說明今人讀之為huá,“華×”實之“×”,說明后兩個讀音是一樣的,從殘存的碑文可知,此山原本是“花”山,被弄錯了讀音,才叫作華山的,今言“華”就指的是今人原本應該讀的音,所以第一個“華”為huā,后兩個字當讀huá。
從這一句話中,我們也可以看出此山的名字有三個:
褒禪山華山花山
哪一個為其本名呢?花山
2、文章倒數第二段,最后一句,有同學問“此所以學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這里的“之”作何講。
有沒有同學可以把“之”之前的部分翻譯一下?
后面“也”應經是表判斷的句末語氣詞了,所以“之”在這里不作語氣詞,很可能是代詞,那就是深入地思考謹慎地選擇什么,選擇什么呢?代詞指代的內容在上文,大家把這一段讀一讀,想一想。
“傳”
學者各種蕪雜的學說
3、這一句就是第四段的結論句,它與第一段有何關系?
鋪墊—結論因事析理,前后照應
4、文章第三段第一句“于是余有嘆焉”,有同學預習的很認真,很仔細,他看了兩本參考書,發現問題了,兩本書上對“于是”的翻譯不一樣,一本把它當作現代漢語表承接的“于是”講,一本把它翻譯成“對于這種情況”,這位同學犯難了,大家能幫他做個取舍嗎?
承上啟下
進一步問:這說明第二,第三段關系密切,討論一下二、三段的關系,推薦組員作答。
5、總結文章結構
王安石通過游褒禪山領悟到了治學、做事的道理,他從一朵花中窺得了一個世界,我們又從王安石給我們的這朵花中悟到了什么呢?
王安石所說的“盡吾志”與“深思慎取”對你有什么啟發?
五、拓展延伸
本文和作者變法是否有關?
先看對王安石的介紹
總結:
王安石追求變法,為此憤而辭職六次,做到了“盡吾志”,雖變法失敗,然而其“可以無悔亦”。
王安石在詩文上也成就頗高,位列“唐宋八大家”,這與他“深思而慎取”的思維品質也密不可分吧。
六、(課堂)作業
生活中也一定有一些小的事物讓你捕捉到了人生大智慧,采擷一朵小花,折射一個世界,請模仿本文結構,講述你從小事發現大道理的經歷。
高三語文教學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駢文的兩大特征——對偶與用典
(2)體會文章優美的語言及表達方式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誦讀,鑒賞文中的美麗秋景
(2)合作討論體會分析作者復雜的思想感情
(3)安排課前預習,試著披文入情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培養敢作敢為、志當高遠的精神品質
【教學重點】
1.積累文言詞語
2.感受文章的內容美和形式美
3.背誦精彩語段
【教學難點】理解本文用典的內涵
【教學過程】
一、激趣導入
步驟1:導入——投影楹聯。
“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氣蒸,攬天下風光,堪稱獨步;
崔灝詩范相記王勃序,兩樓一閣,數江南人物,各有千秋。”
步驟2:此聯就贊美了江南三大名樓:岳陽樓、滕王閣、黃鶴樓。詩人王勃針對滕王閣寫有《滕王閣詩》和《滕王閣序》。(投影《滕王閣詩》并齊讀、背誦)
二、自主·合作·探究
【互動設計1】指導誦讀并體會文體特點。
①播放孫道臨誦讀短片。
②體味誦讀節奏。
完成方式:學生A組齊讀第2段,B組齊讀第2段。
發現并總結朗讀規律:四字句/六字句/七字句。
③體味文體特征。
④誦讀實踐鞏固。學生齊讀第4段。
【互動設計2】字句疏通檢測與詞語積累(誦讀與語感作業檢測)
①解釋下列加線詞的用法(小組競答完成,課后完成在草本練習上)
A襟三江而帶五湖
B雄州霧列,俊采星馳
C臺隍枕夷夏之交,賓主盡東南之美
D千里逢迎,高朋滿座
E騰蛟起鳳,孟學士之詞宗
F屈賈誼于長沙,竄梁鴻于海曲
②快速閱讀,搜尋、總匯文章中的成語(分男女競賽完成,于課后完成在草本練習上)
參考提示:人杰地靈勝友如云高朋滿座騰蛟起鳳鐘鳴鼎食
天高地迥萍水相逢老當益壯失之東隅,收之桑榆
【互動設計3】《滕王閣序》原題是《秋日登洪府滕王閣餞別序》。將分四組閱讀,以原題為思考集結點,集體梳理全文框架。交流后邊小結邊投影。
操作及框架提示、參考。
小組任務
文章框架
內容概要
備注
第1段
第一部分
扣“洪府”,述賓主之美。
第2-3段
第二部分
扣“秋日登閣”,繪山川之美。
角度:近景、遠景
第4-5段
第三部分
扣“餞”,寫宴會盛況,抒人生感慨。
懷才不遇,不甘沉淪
第6-7段
第四部分
扣“別”,自敘遭際,嘆知己難遇。
【互動設計4】課堂誦讀第2-3段,品讀鑒賞。
提問思考:《滕王閣序》流傳千古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有語言方面因素,特別是文情并茂因素。請同學們找出自己最喜歡的句子并說出理由。
學生自由發言,教師適時點評。最后重點處理“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背景知識(見《人教版教師參考用書》P.193)。
參考分析:整句形象生動,流美飛動。
理由1落霞本無生命,當其自近而遠飄向天邊時,使人產生“飛”的錯覺,無生命的落霞與有生命的孤“鶩”齊飛,有活潑的情態意趣,這樣構成了動態美。
理由2落霞,孤鶩,一紅,一白,相映生輝,加之襯以藍天,碧水,于是明麗耀目,這就有了色彩美。
理由3落霞的背景是天空,孤鶩的背景是水面,余暉漸消的“長天”與孤鶩漸去的“秋水”上下相接,一派迷蒙,難辨何者為天,何者為水,渾然一色,這就有了整體美。
老師指要提醒:生活中的動靜組合、顏色組合、光線明暗組合等等都成藝術創作的元素,能夠把自然界表現得出神入化,當然也須我們有這樣一雙眼睛。
激勵提問與思考:文章中這樣富有表現力和審美價值的句子、段落還有很多,課后請同學們多加體味、鑒賞。
【互動設計5】第4-6段,作者對自我胸襟進行了真切披露,請大家探究,披露了什么樣的真情,是如何披露的?
學生齊讀、討論、交流、共同明確。
要點1作者披露的是磊落不平的身世感慨、不甘沉淪豪情壯志、渴望用世的政治抱負。
要點2表現手法之一是憑借歷史典故。(A組學生整理第4段典故——發現“懷才不遇的悲傷之情”//B組學生整理第5段典故——歸結“不甘沉淪的豪情壯志”情懷//C組同學整理第6段典故——明確“在恭維中表達知遇情懷”)
要點3抒情的基點是挫折失意中登高望遠,自然而巧妙,絕非無病__與做作之態。
重點例析:“望長安于日下,目吳會于云間。地勢極而南螟深,天柱高而北辰遠。”這四句從西、東、南、北四方落筆抒寫遠離朝廷、貶斥流落之情,當然是虛定。但我們又可把它當作實寫——唯見夕陽西沉,白云悠悠,這正是作者四顧茫茫,悵然若失的心境的極妙烘托。
學生分析:“孟嘗高潔,空余報國之情;阮籍猖狂,豈效窮途之哭?”這里從正反兩個方面兼包了怨嘆與自勉之意,表現了作者失望與希望、痛苦與追求相互交織的復雜感情。
三、整合評價
【互動設計6】總結:讀罷此文,我們為何為王勃自豪而又__他折服?
駢文形式要求非常嚴格,堪稱“格律文”。《滕王閣序》是我國古代寫景抒情、文情并茂的駢文佳篇。王勃此文因其真情實感和純熟的藝術技巧,充分調動文字形式的積極因素,猶如一個高明的舞蹈家,全身戴著枷鎖卻能跳出優美的舞姿。特別是在失望中充滿希望、在痛苦中不斷進取追求的精神是激勵后人的文化瑰寶。
四、拓展延伸
【互動設計7】賞析《賈生》。投影詩歌與設問:
賈生
李商隱
宣室求賢訪逐臣,賈生才調更無倫。
可憐夜半虛前席,不問蒼生問鬼神。
問題設計:試分析賈生這首詩的表現技巧。(上作業本)
【評析】該詩運用典故、托古諷時,意在借賈誼的遭遇,抒寫詩人懷才不遇的感慨。詩歌選取漢文帝宣室召見賈誼,夜半傾談的情節,“不問蒼生問鬼神”卻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藥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賢,不顧民生的昏庸特性。詩寓慨于諷,效果頗好。
五、教學反思
本文教學力求體現舉一反三的能力培養原則,貫徹“課文只是例子”的經典論斷。試圖克服鎖細與俱到,實踐長文短教、難文簡教的做法。想讓學生在享受教學過程時,又完成自主學習、自主探究能力提升的過程。同時我還想體現媒體只是幫助提高效率的手段,克服花哨,力求簡捷與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