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
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篇1
第一課時
一、說教材
作為區域地理的內容,“中東”這一節的教材并沒有著重某一個國家,而是對整個區域進行了總體描述。教材突出了以下幾點:①長期的熱點地區;②重要的地理位置;③豐富的石油資源;④匱乏的水資源;⑤宗教以及文化的差異。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根據新課標要求和學生已有的知識基礎和認知能力,確定本課知識目標有如下四點:
1.能指圖說出中東地區的范圍和位置,以及重要的臨海、海峽、運河;
2.能運用地圖、統計數字說明中東石油的分布、生產和輸出情況,并能領會中東石油對本地區經濟及世界經濟的重要影響;
3.運用中東河流圖及世界氣候圖,分析本區水資源狀況;
4.了解中東的文化差異和宗教矛盾。
能力目標為:
通過本節的學習,加強培養讀圖能力,以及對地圖的歸納、推理、分析判斷能力,同時培養的自主學習能力。
思想目標:
結合時事地理內容,培養關心社會和關心世界的情感,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資源概念與人地協調觀念,明確世界各國各民族應團結協作,而非勢力抗衡,呼吁世界和平。
綜上所述,根據新課標對學生認識水平的要求確定:中東處于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性和中東地區錯綜復雜的矛盾為教學重點。中東地區矛盾的復雜性,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難點,就其重點而言,它是中東問題難以順利解決的癥結所在,又是中東地區戰火頻仍的重要原因。教學過程中應當引導學生進行全面分析,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本課的又一難點是:巴以沖突。這既是一個歷史淵源很深的問題,又是一個現實矛盾很突出的問題。尤其是巴以疆界線的劃定,學生很難讀懂。
對教材我是這樣處理的,本節課共用三課時,第一課時主要利用多媒體展現沖突、戰爭頻繁的中東,激發學生呼吁世界和平的情感;接著利用自制課件輔助講授中東重要的地理位置和豐富的石油資源,并通過課堂練習對重點加以鞏固。第二課時,從中東的氣候入手,分析中東匱乏的水資源,以圖片敘述文化的差異,并通過動畫演示巴以的領土紛爭,教師在教學中應當做到既全面兼顧,又突出重點。第三課主要從分析伊拉克入手,通過分析伊拉克的歷史,了解伊拉克燦爛的古文明──古巴比倫。通過學生集體討論伊拉克戰爭,即鍛練了用地理思維分析問題的方法,又提高了歷史思維能力。其目的在于使學生了解該區域一些基本的地理常識,并通過閱讀和思考,培養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的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二、說教法學法
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以“讀圖分析+分組討論練習”的教學方式為主,充分利用課本所提供的練習和資料,體現地理課堂的特色。同時通過多媒體動畫突破重點難點。
學生通過閱讀討論,以及對美伊戰爭的分析,培養學生分析原因、總結規律等地理思維能力,其中也滲透了對學生讀圖、搜集歸納地理信息能力的訓練。
三、教學過程
(在美伊戰爭的視頻播放中拉開序幕)
大家不要以為這是什么電影或是什么戰爭片,這是2003年,美國入侵伊拉克紀錄片,美伊戰爭的硝煙至今仍未散盡。
近半個世紀以來,世界上幾乎沒有一個地區像中東一樣,一直成為全世界關注的熱點地區。頻繁的沖突、戰爭,給這里的人民帶來了深重的災難。
請同學讀教材上中東戰爭年表(教師板書:中東 戰火頻仍 局勢動蕩)
在電視的國際新聞中,差不多每天都有關于中東的報道,那么為什么這里戰爭與沖突不斷呢?這就是我們本節主要討論的中東問題。(課件)
首先一起看一下中東在世界上的位置,16~17世紀歐洲國家向東方擴張時,將部分國家分為近東、中東、遠東。
中東聯系亞歐非三個大洲──被五個海所環繞,它們是:阿、紅、地中、黑、里海──其中里海是世界上的湖,鹽水湖──誰能說一說為什么里海雖名為海而實際上為湖?──亞洲與歐洲的分界線是土耳其海峽──亞非分界線是蘇伊士運河──還有就是的海灣,波斯灣。
誰知道波斯灣為什么那么?
對,因為那里有大量的石油,一起看世界石油分布圖,我們可以看到,中東石油的分布最密集。
這是世界主要產油國的石油儲量,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東的國家,它們依次是沙特、伊拉克、科威特、伊朗、阿聯酋。我們可以看到排在前五位的都是中東的國家。
我們從餅狀圖上可以看出,中東石油的儲量占世界總儲量的65.4%。
一起看,這是中東的國家,中東的石油主要分布在波斯灣及其沿岸地區,這里是中東的五個主要產油國,它們分別是(指出),一起看沙特阿拉伯,它不僅石油儲量居世界第一,而且在中東,它的國土面積。
一起看,這是沙特的油田,這是巨大的輸油管線,這是伊拉克的石油加工,這是科威特的石油生產。
一起看中東的石油是如何向外輸出的。這里有三條石油外運航線:
航線一經由蘇伊士運河運往西歐各國和美國;
航線二繞道非洲南端的好望角運往西歐各國和美國;
航線三穿越馬六甲海峽運往日本和美國。
航線一和航線二同樣是運往西歐和美國,這兩條航線有何差異?
請同學們結合世界地圖找出三條石油外運航線所經過的海洋、海峽、運河和所到達的國家和地區,填入課本53頁的表中。
在世界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柱狀圖上,可以看到以色列和沙特的國民生產總值遠遠高于我國,但是,石油是一種非可再生資源,終究會有用完的一天,中東地區沒有了石油,它的經濟應該如何發展?
在學生討論完成后,小結,針對教學重點難安排課堂練習。
課堂練習后布置作業:完成P52頁活動題預并預習。
第二課時
提前測評之后,出示世界氣溫、降水和氣候分布圖,請同學們結合教材與生活體驗,談談中東的氣候與河流的分布特點?
展示中東河流分布圖,指出中東的河湖。
請學生結合教材,找出都是哪些國家在利用這些稀少的河湖?
于是有關河流湖泊的水資源分配和爭奪又成為中東地區的又一個焦點。(板書)
有人說:20世紀中東曾為石油而戰,21世紀中東將為水而戰!怎樣解決中東地區水資源不足的問題呢?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嗎?
下面用一組圖片來展示,中東各國是如何利用高科技發展節水農業的。
(轉承)
這是世界人種分布圖,一起看中東以什么人種為主?
中東地區主要說什么語言?
這是猶太人,這是猶太人在舉行集會活動。
這是阿拉伯人,男人的傳統服裝以白色為主。
一些嚴格執行教規的阿拉伯國家,規定婦女外出時,必須面戴黑紗。
這是圣城麥加規模宏大的萬人朝圣。
這是回教堂,這是清真寺。
這是圣城──耶路撒冷。
請同學們自讀“文化差異”,找出以下問題的答案。
課堂小結:《中東》這一節課,主要從三洲五海之地的重要地理位置、豐富的石油資源、匱乏的水資源、宗教紛爭與文化差異等主要幾方面,對中東戰火頻仍、局勢動蕩的的原因作了初步的分析。(課件)
中東問題的關鍵是阿拉伯國家和以色列之間的沖突,阿以沖突的焦點在巴勒斯坦地區。長期以來,在巴勒斯坦地區,流血沖突不斷,這里的人民一直在期盼和平,可是,和平之路坎坷而漫長。
這是憤怒的巴勒斯坦青年在紀念“抗爭三周年”。
聯合國醫療人員在搶救巴方武裝分子。
在耶路撒冷市中心猶太人定居點,發生了一起自殺性爆炸事件。
巴以沖突的原因是錯綜復雜的,下面就跟老師一起來分析一下其中的緣由,這個問題有點難懂,注意啦!
資料:猶太人長期以來沒有自己的國家。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后,美國支持猶太人向巴勒斯坦地區移民。1947年,聯合國通過關于巴勒斯坦分治的決議,規定在巴勒斯坦建立阿拉伯國和猶太國(如圖1947年聯合分治決議制定的疆界線),把耶路撒冷市國際化,由聯合國管理。猶太人同意分治決議,以色列國宣告成立,阿拉伯人反對分治決議,始終未建立阿拉伯國家。
以色列國成立的第二天,阿拉伯聯盟成員國埃及、約旦、敘利亞、伊拉克和黎巴嫩的軍隊相繼進入巴勒斯坦,同以色列軍隊展開激戰,第一次中東戰爭爆發。戰爭結束后,1949年,以色列先后同相關阿拉伯國家簽訂停戰協定,劃定臨時停戰線。以色列通過戰爭奪得的土地,比聯合國分治決議中規定的還要多4850平方公里。(如圖1949年以色列與阿拉伯國家的停戰界線)戰爭結束后,卻遺留下許多問題,這樣,逐步引發了第二、第三、第四、第五次中東戰爭。1980年,以色列把耶路撒冷定為“永久的和不可分割的首都”。直至1988年,巴勒斯坦解放組織宣布建立以耶路撒冷為首都的巴勒斯坦國,中東問題才告一段落。由于歷史遺留下的諸多矛盾,民族仇恨依然存在,所以我們現在幾乎每天都可以在國際新聞當中看到關于巴以沖突的報道。
中東的戰火頻仍給了我們留下極為深刻的印象。在中東,還有一個國家我們不得不提,就是伊拉克,在2003年爆發的美伊戰爭的陰霾(mai)至今未散,從1980到2003這短短幾十年內發生了五次大規模的戰爭,這里面有伊拉克發動的侵略戰爭,也有針對美英聯軍的反侵略戰爭,這里面的問題錯綜復雜。
1.請同學們通過互聯網搜集并整理有關伊拉克的資料,下節課我們進行專題討論。
伊拉克的種族與宗教;
伊拉克的氣候與自然環境;
伊拉克由石油富國到衰敗的歷史過程;
中東戰爭;
兩伊戰爭;
海灣戰爭;
美伊戰爭。
2.請同學們每天關注新聞聯播,看看當天在中東又發生了什么,伊拉克戰爭結束后的走向和重建,以及巴以沖突問題。
由于時間原因,關于第三課時對伊拉克的專題討論在這里就不詳述了,謝謝大家!
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篇2
第七章
第二節 印度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F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閱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布”,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地形分布的對應關系。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閱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后,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后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閱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并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布”,分析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布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閱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發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產業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說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板書設計:
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篇3
【教學重點】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和地形特征
【教學難點】馬六甲海峽和中南半島及馬來群島地形的差異
【教學工具】相關地圖和圖片
(導入)上節課我們學了東亞,從東亞繼續南行,我們將到達哪個區域?東南亞
今天我們學習一個新的區域——東南亞
(板書)第九章 東南亞
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在東亞政區圖上,找出東南亞的最北界,再找到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中南半島的“中南”是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
(讀圖并提問)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老、 緬);
中南半島上有哪幾個國家?馬來群島上有哪幾個國家?
內陸國(老)
世界上的群島國家(印尼)
根據地圖大家比較一下東南亞所處的地理位置與東亞相比有什么不同?(東南亞位與低緯,南緯10°和北緯25°,東亞位于中緯),赤道橫穿哪些國家(印尼)?這說明東南亞絕大部分位于什么溫度帶?(熱帶)
(板書) 一、東南亞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讀圖提問) 從東南亞向東西南北行進分別是哪些大洋或大洲?
(北:歐亞大陸 南:澳大利亞 東:太平洋 西:印度洋)
(講解)東南亞位于南北兩個大陸,東西兩大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
(板書)二 “十字路口”的重要位置
1、世界海運,航空運輸樞紐
展示“馬六甲海峽航海圖”閱讀介紹馬六甲海峽航海圖的小字。
(提問)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回答)
(板書)2、 “馬六甲海峽”
展示“東南亞地形圖”
老一輩革命家陳毅贈緬甸友人的一首詩: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水。這首詩說明了什么? 我國和中南半島山水相連
(讀東南亞地形圖并填圖) 中南半島的地勢如何?山山皆向北,條條南流,北高南低。知道學生用筆畫(紅河 湄公河 湄南河 薩爾溫江 伊洛瓦底江)
展示“湄公河上、下游地形剖面圖幾三角洲圖”,指圖講解:
這些河流上游流經山區的河段,切割作用顯著,河谷是橫剖面V字形,兩岸高山聳立,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能資源;下游河谷展寬,水流緩慢,泥沙沉積,河岸兩側形成沖積平原。入海口形成河道縱橫,地勢低平土質肥沃的三角洲。湄公河平原是東南亞的平原,是人口稠密,農業發達的地區。
(板書)三、地形的基本特征
1、中南半島的地形特征: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引導學生觀察地圖,討論為什么大城市分布在河流沿岸。
(總結) 自然條件限制人類生活。人類和自然息息相關。
展示東南亞地形圖,簡要介紹菲律賓的馬榮火山,繼續分析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
(板書)2、馬來群島的地形特征:山嶺很多,地形崎嶇,多火山地震
提問 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
(太平洋板塊和印度洋板塊與歐亞板塊交界處,地殼運動活躍)
火山對當地人民有什么影響?
雖然火山爆發會給附近人民帶來巨大的災難,但由于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形成了肥沃的土壤,人們都愿意到這里耕種,造成了爪蛙島的地少人多,人口稠密的情況。(引導學生看問題應該一分為二)
(總結)
(復習反饋)
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并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游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閱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3.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凈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4.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5.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說說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6.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代印度政府開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于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占有量(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么?
8.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么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9.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并填表。
10.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課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風向:吹向:降水季節
6~9月:西南風:海洋—陸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東北風:陸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災: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
由于受季風(特別是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過于集中,且年際間變化極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災害頻繁。
11.課件展示:圖7.36“印度的洪災”和圖7.37“印度的旱災”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圖片。
從圖片可以看出,水旱災害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抵御災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抗災的需求,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板書設計:
印度
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篇5
《位置和范圍》
教學目標
1、學會利用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來描述一個區域的地理位置。
2、知道世界第一大洲。
3、學會描述一個區域的范圍。
4、了解亞洲的地理分區。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工具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提問:結合我們平時接觸的電視、電影、報紙、網絡資料,談談自己知道的亞洲。
學習討論回答。
教師歸納:我們居住的大洲從南到北、從東到西,既有烈日炎炎的沙漠,又有白雪皚皚的冰原;既有世界第一高峰,又有世界最低洼的地方。這就是我們居住的大洲。它有眾多的高山和大河,有燦爛的文化,有優美的風景。它就是雄踞東方的亞洲。
板書:一、雄踞東方的大洲--亞洲
二、明確學習目標
三、新授:
(一)溫故知新(生回顧亞洲地名的由來)
亞洲是亞細亞洲的簡稱,意為“東方日出之地”.公元前2000年中期,腓尼基人在地中海東岸(今天的敘利亞一帶)興起,建立起強大的腓尼基王國。他們的航海水平十分高超,活躍于整個地中海。頻繁的海上活動,要求腓尼基人必須確定方位。所以,他們把地中海以東的陸地稱之為“Asu”,即“東方日出之地”,所指范圍后來逐步擴大到整個亞洲。把地中海以西的陸地稱為“Ereb”,意為“西方日落處”,后來被用來指代整個歐洲。
(二)亞洲的地理位置和范圍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師點撥描述區域地理位置的一般方法:半球位置、海陸位置、經緯度位置
[活動]:看圖討論回答: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①最北:81°N;最南:11°S;
②最東:170°W;最西:26°E
3.讀圖6.2《亞洲的范圍》,了解亞洲被哪些大洲和大洋包圍?
亞洲位于亞歐大陸東部,北、東、南分別瀕臨北冰洋、太平洋、印度洋,西面與歐洲毗鄰,西南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隔白令海峽與北美洲相望。
[學以致用]:讀圖6.23“北美洲的位置和范圍”,
1.簡述北美洲的半球位置。
2.說出北美洲的經緯度位置。
3.找出北美洲周圍的大洋、大洲,說出它們分別位于北美洲的方位,歸納北美洲的海陸位置特點。
[活動]:師生互動,完成第5頁活動題:比較北美洲和亞洲的位置和范圍差異。
四、課堂小結:
認識區域,首先要認識區域的地理位置和范圍。大洲的地理位置,可以從半球位置、海陸位置和經緯度位置等方面加以描述。
五、作業安排:
完成地理填充圖冊同步練習。
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凈增加數之間的關系;理解由于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了解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了解亞洲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通過分析各國產生經濟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亞洲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初步掌握搜集各個國家資料的方法,通過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識亞洲人文環境,增強環境意識,懂得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重點:亞洲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文化特點
教學難點: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亞洲的地形有何特點?
2、地形如何制約河流的流向?
3、亞洲的氣候具有什么特征?
導入新課: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亞洲的人們怎樣生活呢?
顯示亞洲不同地區民族服飾
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征猜一猜它們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些區域?
服飾為單一薄裙———分布在亞洲南部、東南部的熱帶地區;
服飾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陽輻射強烈的西亞地區;
服飾為各式長袍—分布在氣溫年較差大內陸地區(上身袖管穿脫方便);
服飾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亞洲北部。
很顯然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深深地影響著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常指人口、經濟、城市、建筑、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們來看一看亞洲的人口情況,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關人口的一些情況,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了解人口狀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關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計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區人口特別稠密?
[讀圖]6.13“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圖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提問]1、2000年世界總人口數是多少?(60.55億)
2、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數是多少?(12.95億)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幾個?(10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日本、尼日利亞)
其中亞洲有幾個?(6個)分別是哪些國家?(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活動]
1、按人口數多少,給各大洲排隊(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隊(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平均為1.3%),計算2001年亞洲的凈增人口數和世界凈增人口數;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亞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總數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凈增人口數(60.55億1.3%=0.79億),所以2001年世界凈增人口0.79億,而亞洲2000年人口總數36.8億1.4%=0.52億,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亞洲(0.52/0.79100=66)。
[小結]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問]1、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長率)
2、我們還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嗎?(亞洲的人口密度)
[討論]
分組討論亞洲的這些國家人口為什么這么多?(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角度分析)
[討論]亞洲這么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會產生什么影響?
[展示材料]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莊稼枯萎等。
[小結]人口過多會導致資源不夠用,從而又轉化為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辨證關系,人類社會才會順利進步。(即要理解“兩只手”和“一只口”的關系)
閱讀材料“亞洲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
根據閱讀材料按因果關系填入框圖中
A、要求增產糧食 B、開墾坡地和干旱地帶
C、糧食產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惡性循環 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
造成這種惡性循環的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
學生繪制良性循環圖
[活動]
以“亞洲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小組討論對亞洲人口發展的建議,站在全球角度,體驗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并推選代表發言。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化現象。
2.讀圖6.17完成活動1。要求學生解釋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這些文化現象的。
(1)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2)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5)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板書設計:
一、亞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第六章
第二節 人文環境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知道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了解三類產業的劃分。
教學重點: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難點: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國去,那么,你這一周將做哪些準備?
學生回答
經濟發展差異
展示圖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工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裝等方面的圖片。
這兩幅圖片有什么區別?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
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獨立前經濟貧困,工業落后,基礎薄弱,這樣就給建國后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歷史條件
播放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勢素材: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尤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社會條件。
播放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國家,工農業生產不發達,卻成為亞洲較富裕的國家。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自然條件
展示某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有關材料
影響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結]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條件的影響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并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境來確定其經濟發展戰略。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亞洲,少數國家是發達國家,如日本;而大多數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也很大
[活動]
將圖6.18亞洲部分國家199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從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國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產值是尼泊爾的多少倍?
說一說亞洲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
看看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處于怎樣的水平?
[學生小結]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國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國、越南、尼泊爾;
2、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尼泊爾的154倍;
3、亞洲各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較大。較高的發達國家有很少,如日本;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差異也很大。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新加坡達到30170美元,尼泊爾僅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經濟發展還有困難。我們既不可因成績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還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們應立足現實、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縮短差距。作為中學生我們肩負著昌盛祖國的重任,一定要練就建設祖國的本領,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閱讀材料“三大類產業的劃分”
以日本為例,教給學生如何解讀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三大類產業構成圖
活動:完成P16活動2
顯示1998年亞洲五國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構成(%)
討論觀察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三類產業比例之間的關系怎樣?
[小結]經濟落后的國家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較少。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多數第一產業的比重很小,第三產業的比重。目前我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進第二產業,重視第一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努力發展經濟。
[總結]第二節主要講授了亞洲的人文環境,其特點為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樣的地域文化”,存在著巨大“經濟發展的差異”。我們通過大量的圖表數據,分析了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使我們學會了運用資料分析地理現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從地圖和數據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亞洲是絢麗多彩的,它是面積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復雜的地形和氣候,有多樣的文化和民族,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讓我們全亞洲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建設得更加美好!
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篇7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分析
本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地理上冊第三章,是氣候部分的基礎知識,內容包括了降水的概念、降水的測定、等降水量線圖、降水柱狀圖、降水的時空分布規律等。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在初中地理學習中,不僅容量大,而且難點多,氣溫的變化影響了降水的分布,降水的多少又影響了世界各地的氣候變化,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也是今后學習分區地理的基礎。
2、教學目標的確定
根據課程標準,并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的教學目標確立如下:
1)知識目標:
1.能舉例說出降水與人類生產和生活的關系。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說出世界降水分布的差異。
3.使用降水資料,繪制降水柱狀圖,并讀圖說明降水變化的規律。
2)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讀圖、繪圖、析圖能力,判斷能力及主動探究能力。
2.通過授課使學生懂得及理解降水的多少對人類活動的影響和關系。
3.通過活動設計,讓學生通過動腦、動手、學會閱讀和繪制水柱圖。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關注生活中的地理,增強學習地理的興趣,增強自信心,培養學生主動探索、克服困難的意志,提高與他人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重點與教學難點:
根據教學目標,并結合學情等教學實際,本節確立如下:
教學重點:1、世界降水的分布。
2、降水的季節變化。
教學難點:降水的形成和季節變化。
二、說教法
教無定法,但必須得法。教學方法的選擇直接影響教學目標的實現,正確的教學方法能為學生營造輕松快樂的學習氛圍,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率。本課將采用“學生觀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啟發、指導為輔 ,問題為情境,活動為主線”的教學方法。為了能更好的實現教學目標,本課將采用如下教學方法:
1、小組交流討論法:新課程理念指導下的教學應該是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使學生學會探究、學會思考是課程改革的核心內容之一。本課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活動,給予學生通過觀察、合作探究,分析、解決實際問題的鍛煉機會,讓學生通過觀察、分析、感悟、歸納,提升思維能力。
2、談話法:談話法有助于拉近師生的距離,便于師生交流和溝通。本課將借助多媒體課件進行教學,通過談話法啟發學生觀察、思考,可以達到交流互動的效果。
3、多媒體課件輔助教學法:通過多媒體課件直觀展示所學知識,有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激發學習興趣。同時有助于理解抽象的理性知識。
三、說學情與學法
1、說學情
我校是一所初級中學,地處農村,基本為農民子女,家庭經濟較一般,家里幾乎沒有電腦,學校的圖書室藏書量有限,所在地沒有圖書館。
學生對本節知識具有既熟悉又新鮮的感覺,求知欲強,好奇心大,學習積極性高。初一學生在剛接觸到本節內容時會覺得很熟悉,雨、雪、冰雹等降水過程,但在降水季節變化和降水的分布上,認知水平短缺,加上學生的空間思維能力不足,地理的學習方法,習慣沒有完全養成,學習起來有一定的難度。
2、說學法
教學的主要矛盾是學。教是為了不教,學是為了不學。培養學生的學習能力是教學的重點。本課將從以下幾方面滲透學法:
1)學會觀察和分析:培養學生通過圖片和資料,整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并能分析、得出結論。
2)學會合作與交流:通過小組討論活動,培養學生合作與交流的意識,學會合作學習。
3)學會探究:在合作與交流中學會探究,掌握科學探究的方法。
使學生通過觀察、讀圖分析、思考、討論、探究、歸納得出結論,并將知識落實在地圖上,培養觀察能力、讀圖分析能力、用圖能力 。
四、說教學過程
(造氣氛,導新課)
用電腦動畫音視頻材料演示降水全過程。其中用電影制作了水滴、冰晶在空中動態的運動過程,說明雨、雪、冰雹的形成,用圖片展示降落的雨、雪、冰雹,形象地展示降水的三種主要形式,使學生直觀獲取,得出降水的定義。
(學習新課)
一、降水和降水量的測定
1、降水的定義
什么是降水?
(在一定條件下,大氣中的水汽凝結成水滴和冰晶,以雨、雪、冰雹等降落到地面,總稱降水。)
(過渡)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又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2、降水量的測定
降水測量工具:雨量器(單位:毫米)
教師展示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依次介紹:雨量筒、雨量杯,講解測量方法,一般每天8時、20時各觀測一次。把一天、一月或一年的降水量相加,就分別是這個地方的日降水量、月降水量或年降水量。
3、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教師通過圖片展示并讓學生分組討論降水對人類生產和生活的影響。
討論結果由學生進行小組互評,教師點評。
(過渡)一個地方一年內各月降水量是有差別的,并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季節變化。下面我們就降水的季節變化,做進一步學習、分析。
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問題情境:
北京各個季節的降水有何特點?相比較,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
如何準確描述一個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
2.看降水柱狀圖,分析、回答問題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10、11月);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6、7、8月);
3)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
小結:該地降水冬季降水多,夏、秋季降水少;
3.降水柱狀圖的繪制
學生利用所提供資料動手繪制降水柱狀圖,教師根據學生繪制情況選取部分作品展示并做評價,總結降水柱狀圖繪制的基本過程。
三、降水的分布
1、等降水量線
讓學生討論比較等溫線和等高線的定義,說明“等降水量線”的定義。
定義:在地圖上,將同一時間內降水量相同的各點連成的線。
然后出示“降水的分布”。
2、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規律
讓學生對照課本56頁活動1~5的五個問題,觀察大屏幕。
畫面1:點擊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區,使之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點擊兩極地區年降水量在200mm以下的地區,使之閃爍,請學生讀出降水量。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一: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畫面2:點擊回歸線,使回歸線兩側閃爍,由學生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二: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西岸降水少,大陸東岸降水多。
畫面3:在底圖上顯示南北緯30?、60?并閃爍,讓學生說出中緯度的緯度范圍,然后對中緯度內陸和沿海地區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總結得出規律三:中緯度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距海遠,降水也少。
畫面4:在《世界年降水量圖》中分別顯示出赤道、南北回歸線、中緯度地區、兩極附近地區,由學生總結得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
、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即世界“雨極”,位于乞拉朋齊(印度,迎風坡,屬于地形雨)。降水最少的地區,即世界“干極”,位于南美洲的阿塔卡馬沙漠,年降水量小于0.1毫米。
這時要給同學們說明一個地方降水量的多少的因素與氣溫一樣,受緯度位置的影響,還受地形的影響。
畫面5:降水與地形
山地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課堂小結:這節課我們共同學習降水與降水分布,明確了解了降水與生活的關系,降水的測量。通過閱讀了解了不同地區降水的季節變化,在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能看明顯的規律,并學會了繪制降水量柱狀圖。希望同學們,在今后的學習中把學會的知道運用到實際當中去。
鞏固練習
1.下列地區中,屬于冬季多雨地區的是( )
A.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 B.30度~40度大陸東岸地區
C.地中海沿岸 D.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
2.赤道附近的全年的降水量一般在( )
A.1000毫米左右 B.2000毫米左右 C.500毫米左在 D.3000毫米左右
3.關于降水的時空分布的敘述,正確的是( )
A.地形雨都出現在山地的南坡 B.沿海地區降水一定豐富
C.面向海洋的山坡都是多雨區 D.赤道地區高溫多雨
4.下列地區中,屬于全年少雨區的是( )
①回歸線附近大陸西岸的非洲北部②溫帶大陸的內陸地區③30度~40度大陸東岸④兩極地區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①②④ D.②③④
五、說板書設計
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一、降水的概念
二、降水的測量
三、降水的季節變化(降水柱狀圖)
四、世界降水量的分布(等降水線──世界年降水量分布圖)
1、赤道附近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由赤道往兩極,總的趨勢是年降水量逐漸減少。
3、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
六、說反思:
通過本課的教學活動使我深深體會到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在教學活動中具有重要地位,關注每一個學生的發展,確實以學生為主體讓他們去發現、去探索、去交流、去發表自己的見解。這就是新課程理念的精髓。本課我組織學生進行分組討論交流,賦予學生展示自己的舞臺,激發他們學習的熱情。當然在討論交流活動中也出現少部分同學不能全身心地投入。這是我在今后很長的一段時間中必須為之努力的地方。
七年級教案地理上冊篇8
日本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探究日本的位置和范圍,知道日本主要自然地理特征及自然資源;
探究日本經濟發達的主要原因及水平,了解中日貿易聯系狀況,記住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及重要城市和海港;
初步掌握學習國家地理的方法,提高學生運用地圖的能力和地理學習能力;
從日本經濟發展過程中,使學生認識科學技術對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有助于理解我國“科教興國”策略的重大意義
教學重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難點:
日本自然地理特征;
日本多火山和地震的原因;
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教學準備:課件《櫻花》
課件<日本>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屏幕顯示日本富士山圖(帶櫻花的一幅),名曲《北國之春》,用于課前播放,營造氣氛。
[提問]:同學們,通過看和聽,你有什么要說的?學生發言,把學生引入日本話題。
一、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學校組織一批學生到日本修學旅行,下面幾種運輸方式都能到日本嗎?為什么?
1、汽車 2、火車 3、飛機 4、輪船
(讓學生去知道日本是一個島國。)
[活動]:
四人一小組,根據下面提供的四個問題, 采取合作學習的方式,選擇其中的一題展開探究討論,然后用你最喜歡的方式向大家展示討論結果。
合作完成1、日本的領土主要由哪幾個大島組成?
2、地圖冊上的比例尺量算上海——東京的距離
3、日本有那幾個的城市?并能在地圖上找出所在的位置
4、日本是一個島國,英國也是一個島國,比較這兩個國家跨越的經度和緯度,那個國家大,這對地理環境的復雜程度有影響嗎?
(讓學生帶著問題探究討論,畫面切入到“世界政區圖”、“日本圖”)
教師此時指導學生閱讀“世界政區圖”、“日本圖”和“富士山圖”,結束后重新顯示版面2,讓學生回答問題,講出日本的位置和領土組成,主要港口和自然特征。教師予以必要的補充和強調有關內容。
顯示“日本圖”,教師邊講邊指圖,圖中北海道、本州、九州和四國四個大島的名稱用紅色顯示,并由小放到大再縮小定格,讓學生掌握這四大島的相關位置, 接著屏幕左側顯示富士山的圖,在屏幕右側教師要告訴學生富士山是座活火山,200多年前還曾噴發過,它被日本奉為“圣岳”,是日本的象征,也是日本的旅游勝地
[讀圖7.5-7.7分析完成
1、日本為什么多火山和地震?
2、日本多火山?;鹕侥芙o人類帶來災難,但是在火山非活動時間,能夠利用火山為人類造福嗎?
3、日本經常有地震發生,每年有震感地震多達1500多次。人們采取很多辦法來預防地震,或者減小地震帶來的危害。我國也是多地震的國家嗎?為什么?你了解哪些防震減災方面的知識?
讓學生對火山和地震有感性認識。
顯示日本和中國人口比較表學生分析
國家 人口數(億) 面積(平方千米) 人口密度(人/平方千米)
中國 13 960萬
日本 1.27 37.7萬
?日本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3萬多美元,是世界收入國家之一
?世界上前30家大商業銀行中,日本占18家
?日本外匯儲備居世界第一位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關于日本工業部門,利用多媒體補充有關內容。橫濱港等待裝運出口的日本汽車圖。關于主要工業原料進口情況,可顯示“日本主要工業原料從國外進口所占百分比圖”和“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源示意圖”,教師簡要講解日本主要原料的進口國和地區,為以后的世界地理學習打下一定基礎
1.日本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是什么?
2、 日本經濟發展水平如何?有哪些主要工業部門?
3、 日本主要工業原料來自哪些國家(地區)?
4、日本貿易對象是哪些?中日貿易情況怎樣
有利條件:(1)豐富的人力資源 (2)較高的科技水平 (3)島國的優勢
不利條件:自然資源缺乏
探究題活動:
1、看看日本工業主要分布在那里?
2、 綜合分析日本工業集中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的主要原因
3、日本經濟對外依賴嚴重,會對日本經濟帶來那些影響?談談你的看法
4、閱讀課本24頁有關資料,回答問題
閱讀 “日本主要工業區的分布”圖,把圖中的主要工業區用紅色塊顯示圖中的東京、橫濱、名古屋、大阪、神戶和九州等城市名用藍色顯示,加深學生對主要工業城市和港口位置的了解。然后提問:日本工業為什么分布在這里?
顯示幾幅圖片:“日本富士山和高速鐵路”圖片、“填海造陸”圖片、有關大阪的鳥瞰圖片。教師邊講課邊播放有關內容。
三、兼有東西方文化特點
在教師講解的同時,可接連播放較多的動靜態畫面。如“穿和服的日本婦女”、“日本茶道”圖片
顯示“日本工業區分布空白圖”,讓學生回答圖中英文字母所代表的工業中心名稱,并思考回答日本工業分布在這里的原因。(學生探究學習,合作完成,同時借助于多媒體,通過這多個版面的播放,輔之以教師的講解,學生普遍有身臨其境的感覺,學習興趣很濃,教學效果很好。)
板書設計:
日本
一、 多火山、地震的島國
二、發達的加工貿易經濟
三、東西方兼容的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