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教學設計 >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

時間: 新華 教學設計

教案的編排以教學過程的步驟為基礎,使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整個教學流程,從而有利于教學的有序進行。高中歷史設計教案怎么才能寫好?這里分享一些高中歷史設計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1

《百日維新》

【教學目標】

(一)課程標準:“知道‘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認識戊戌變法對中國近代社會的影響?!?/p>

(二)據學情,本課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1)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百日維新、戊戌政變等基礎知識。

(2)結合課文、利用圖片、歷史資料等培養學生分析和理解維新變法運動興起的背景,歸納總結康、梁的主要活動;通過討論“戊戌變法的意義”培養學生利用歷史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1)通過創設情境播放音樂導入新課;通過歷史劇表演對康有為上書了解康有為的愛國熱情,激發學生的歷史責任感,完成情感目標;

(2)通過名片介紹、記者采訪、共同討論,師生的互動探究培養學生綜合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完成能力目標。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維新人士的進步立場和為變法圖強勇于犧牲的事跡,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振興中華的高尚情操和歷史責任感,樹立以天下為已任的正確人生觀和價值觀。

【教學重點】

公車上書、百日維新的主要內容。

【教學難點】

戊戌變法的歷史意義。

【教學準備】

教師的準備:多媒體課件

學生的準備:知識預習、歷史短劇、資料收集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播放音樂,創設情境]

教師播放電視劇《英雄刀少年》主題曲:肝膽相照。讓學生感受音樂帶來的熏陶,營造課堂氛圍。

教師:翻開日歷;今年是2008年,同時也是改革開放三十周年。而110年前的公元1898年9月29日,譚嗣同等六君子在北京菜市口被斬首示眾,秋風凜冽,吹冷一腔熱血,舉國震驚,大清帝國的逍遙夢,在這一天被徹底擊碎。一切是怎么回事?讓我們把日歷往回翻。假如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我們都是熱愛祖國、關心中國前途命運的知識分子、愛國青年,你如何拯救中華民族于水深火熱之中?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出公車上書)

(二)學習新課

1、公車上書

[角色扮演,體驗歷史]:公車上書課本劇

劇情介紹:(學生課前準備)1895年這一年,一個年僅30歲的青年譚嗣同正在廣為搜羅和閱讀當時介紹西方科學、史地、政治的書籍,豐富自己的知識,有一天他在街上行走?!疤柾猓柾?,京師爆發公車上書,康梁上書失敗!”“給我拿一份”。譚嗣同看了報紙,心情沉重。輕聲讀出:亞洲第一海軍大國清政府嘔心瀝血多年的帝國北洋水師在甲午中日戰爭威海衛戰役中全軍覆沒,簽定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甲午戰敗,擊碎了洋務派的自強夢,卻喚醒了更多的有識之士??涤袨樵诒本┙M織“公車上書”,譚嗣同則嘆道,“四萬萬人齊下淚,天涯何處是神州?”梁啟超則心憂“變者,天下之公理也”。

{觀看短劇,思考歷史}:教師提問,學生回答

①公車上書的原因是什么?

②公車上書結果如何,有什么影響?

(引導學生了解公車上書的原因是因為當甲午戰后《馬關條約》的簽定,影響是揭開維新變法的序幕,并補充介紹歷史知識公車,回憶公元前356年的商鞅變法,使學生理解公車上書標志著維新思潮發展成為愛國救亡的-,而唯有變法才能救國圖強)

[名片檔案,個人風采]:學生模擬變法人物

學生分別出示康有為、梁啟超和譚嗣同的個人名片,登上講臺向大家模擬歷史人物進行介紹。

(主要介紹代表人物:1、康有為:少年立大志,曾經在香港逗留的經歷,使他深受觸動,從此萌發在中國實現變革實現資本主義的理想。2、梁啟超:少年聰慧,13歲考中秀才,17歲中舉。在萬木草堂結識了康有為之后,即拜康有為為師,跟隨師父為維新變法奔走。3、譚嗣同,號復生,出生官宦人家,卻厭惡科舉功名,讀了萬卷之書,走遍神州大地,立志改變中國現狀。)

[關注國運,發表見解]:創設情境寫“上書”

討論:假如你是1895年的一位愛國讀書人,請你也寫一份“上書”,陳述怎樣救亡圖存!

(三)百日維新

[舌戰群儒]

教師:既然有了思想就要大膽行動,公車上書后康有為又三次上書光緒帝,指出形勢危機,惟一途徑就是變法。但頑固派大臣竭力阻撓,康有為與頑固派進行了論戰。

播放《走向共和》視頻片段,觀看“康有為駁榮祿,榮祿生氣中途退場”內容。

通過舌戰群儒和上書內容,可以看出康有為維護清朝統治、抵制人民反抗但又有憂國憂民的思想躍然紙上,所以光緒帝被深深地感動了,于是接見康有為,表示不做“亡國之君”,讓康有為全面籌劃變法。

師生分析總結:光緒帝為什么支持變法?

學生1:鞏固封建統治,希望有所作為,不當亡國之君。

學生2:利用變法從慈禧手中奪回統治權。

學生3:也有愛國、保國、抵制外強的思想。

[京師現場采訪報道]

學生模擬《中外紀聞》的記者,在-城樓現場報道:舊歷戊戌年1898年6月11日,光緒皇帝皇帝登上-城樓頒發詔書,標志變法開始。那么,變法涉及哪些內容呢?我們來到變法記者招待會,采訪光緒皇帝,學生扮演光緒皇帝向大家介紹了變法的有關內容:

出示幻燈片──光緒帝照片和百日維新內容

政治方面:改革政府機構,裁撤冗官,任用維新人士;

經濟方面:鼓勵私人興辦工礦企業;

文化教育方面:開辦新式學堂培養人才,翻譯西方書籍,傳播新思想;創辦報刊,開放言論;(教師補充介紹京師大學堂的創建)

軍事方面:訓練新式軍隊等等。

(教師出示幻燈片──變法的進步性和變法的局限性,師生共同分析:有利于打破封建政治的體制,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有利于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但沒有觸動封建頑固派的實權地位,沒有涉及議院、定憲法等政治主張,沒有采取維新派掌管軍隊的措施。以至于面對后來的政變陰謀束手待斃。)

(四)我以我血薦軒轅

[永遠的譚嗣同]

教師:變法的結果如何呢?

學生:失敗了。變法觸動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9月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囚禁了光緒帝,下令逮捕維新人士。

1898年是舊歷戊戌年,因此稱這次變法為戊戌變法,又因這次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到9月21日,歷時103天,所以又稱“百日維新”。

教師出示幻燈片介紹袁世凱告密,慈禧太后發動政變、光緒帝被囚禁的故事。

播放視頻:戊戌政變后,康有為、梁啟超逃往國外(日本)。有人極力勸說譚嗣同逃走,他謝絕勸告者說:“不有行者,誰圖將來?不有死者,誰鼓士氣”?“我國二百年來,未有為民變法而流血者,如有,請自嗣同始”。不久,譚嗣同等六人被殺害,這就是歷的戊戌六君子。

全班一起朗讀:譚嗣同的絕命詩:“有心殺賊,無力回天;死得其所,快哉,快哉!”教師:維新派要殺的賊指誰?維新派為什么“無力回天”?譚嗣同為什么說自己“死得其所”?

學生:賊指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無力回天”是因變法遭到慈禧為首的頑固派的鎮壓失敗而無法挽回的局面;“死得其所”是因為譚嗣同甘為變法流血犧牲,不愿逃走。

(五)我評譚嗣同

[師生互動,討論探究]

教師:譚嗣同的死值得嗎?

學生1:不值得,是因為逃走后還可保存實力繼續斗爭,不應該做這樣的犧牲。

學生2:值得,是因為譚嗣同用他的獻身精神激勵后人繼續斗爭。

教師:一百多年前,譚嗣同為變法血染菜市口,舍生取義,殺身成仁。表現了愛國志士們為了國家進步不惜犧牲生命的英雄氣概。滄海浮生,歲月如潮,譚嗣同在時間里輪回,我們會永遠銘記。

教師:戊戌變法有何歷史意義?

學生討論后,師生總結:戊戌變法是一場資產階級領導的愛國救亡的-和思想解放運動。雖然挫敗了,但在社會上起了思想啟蒙的作用,對社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為后人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教師:戊戌變法是一場什么性質的運動、它為什么會失敗?從中得出什么結論?

學生:……

總結如下:戊戌變法的性質:資產階級改良運動;失敗的原因:領導變法運動的民族資產階級天生軟弱,維新派力量弱小,又沒能發動群眾,依靠一個沒有實權的皇帝。頑固派勢力過于強大。結論:說明資產階級改良道路在中國行不通。

[小結]

教師:戊戌變法的失敗,使中國喪失了一次擺脫民族危機,走向富強的機會。但是維新志士們滿懷愛國熱情,為變法奔走呼號,殫精竭慮,他們的行動符合歷史潮流,是愛國的、進步的,顯示了中華民族不屈不撓的抗爭精神,他們的愛國精神必將激勵和指引著一代又一代中國人為民族獨立和國家富強繼續奮斗。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2

知識與能力

1、掌握雅爾塔體系的確立;杜魯門主義;馬歇爾計劃;北大西洋公約組織等基本史實,理解美國推行“冷戰”政策的背景及實施步驟;

2、掌握歐亞一系列社會主義國家的建立;各國內部的民主改革;華沙條約組織;經互會等史實,歸納二戰后社會主義力量的基本特征;

3、掌握德國的分裂;朝鮮半島的分裂;古巴導彈危機等史實,正確分析“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過程與方法 問題探究 對比分析 史料研習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對兩極世界的形成的教學,讓學生認識到大國的爭霸是兩極格局形成的根本原因,給世界和平帶來威脅。要維護世界和平,必須反對霸權主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我們都知道,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蘇兩國作為反法西斯同盟國中最重要的兩股力量,團結合作,共同為打敗德、意、日法西斯做出了巨大貢獻。但是在戰后,兩國的合作關系逐漸發生變化。

(多媒體:打出丘吉爾在富爾頓發表的演說中的一句話)

提問:丘吉爾的演說表明了西方國家對蘇聯的態度發生了什么樣的變化?為什么會有這樣的變化?這正是我們這節課要解決的問題,從而導入新課。

師:戰后美、蘇兩國的對峙爭霸,使世界進入了“冷戰”時期。

提問:什么叫“冷戰”?

一、美國的“冷戰”政策

師:接下來我們首先要了解有關冷戰的背景(多媒體播放雅爾塔會議上三巨頭圖片)

提問:二戰后期,美、英、蘇三國首腦在雅爾塔會議上討論了哪些問題?

過渡:雅爾塔體系,奠定了戰后兩極世界格局的框架。從此后開始,美蘇兩國開始在各個領域進行爭霸活動。

師:(多媒體打出有關戰后美、蘇兩國經濟、軍事方面的材料,以及在意識形態,社會制度、國家利益不同的材料)

提問:美國發動對蘇“冷戰”的原因何在?

師:(介紹美國駐蘇代辦喬治·凱南及其8000字電報)

(敘述)1946年,丘吉爾在富爾頓的演講,成為了美國對蘇聯實行“冷戰”的導火索;

1947年3月,杜魯門發表演說,標志著“冷戰”的開始。

師:(多媒體打出問題,思考)

美國的冷戰具體在政治、經濟、軍事上有何表現?

(多媒體提供有關戰后歐洲主要資本主義國家經濟殘破、的典型事例)

提問:美國對歐洲提供經濟援助的原因?

過渡:對西方國家進行援助,對于東歐各國不愿與美國合作的國家政治上進行遏制,經濟上的封鎖

(多媒體投出“北約海軍軍事演習”圖片以及美國建立“東南亞軍事條約網”的相關資料)

提問:北約軍事集團的建立對世界局勢產生的影響?

二、社會主義力量的壯大

過渡:隨著美國開始對蘇聯等社會主義國家的遏制,以蘇聯為首的社會主義陣營也加強了相互聯系,以打破美國的遏制。

提問:社會主義陣營中主要有哪些國家?重點強調:

1、東歐各國中很多國家是在蘇聯的直接幫助下建立起社會主義國家的,但南斯拉夫有所不同,對蘇聯又很強的依賴性。

2、中國加入社會主義陣營對維

護世界和平的重要作用。

(2)提問:歐亞國家的社會主義改革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

過渡:除此之外,社會主義各國為了進一步加強在經濟、軍事上的合作。

(3)提問:蘇聯等國主要采取了哪些措施加強與以美國為首的資本主義陣營對抗?

三、“冷戰”陰影下的國際關系

師:處于美蘇冷戰下,整個世界處于戰爭的威脅中,雖然從整個世界看,美蘇實力的均衡,對峙保證了世界的相對穩定,但從局部地區來說,美蘇的沖突卻是非常激烈,甚至是武裝沖突。

柏林危機

(多媒體提供相關的柏林墻圖片,文字資料)

朝鮮戰爭

(討論:你認為柏林及朝鮮分裂以及美國發動朝鮮戰爭的原因)

師:(點評)

1、朝鮮分裂是由于美蘇在戰后處于政治原因認為的割裂了朝鮮半島,處于美蘇自身的戰略需要,不顧弱小國家的利益。

2、美國發動戰爭是為了保證其在東亞地區的政治、經濟利益,維護亞洲地區的戰略軍事。

過渡:美蘇除了政治對抗外,在軍事上也激烈對抗,尤其是古巴導彈危機,使整個世界處于核戰爭邊緣

(多媒體打出相關的歷史圖片,地圖,數據和文字資料)

討論:古巴導彈危機最終解除的內在原因?

(蘇聯的實力要略遜于美國,同時雙方都保持了克制)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3

人教版高一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中國史部分

問題1:西周實行分封制的目的和基本內容是什么?有何利弊?

目的:①“封建親戚,以藩屏周”,即讓同姓子弟封邦建國,做為周王室的屏障;②擴大周朝統治范圍,鞏固周王朝對全國的統治。

內容:①分封對象:王族、功臣、先代貴族;②諸侯的權利:諸侯在封國內享有世襲統治權(還有軍權、財權、人事權和再分封權等);③諸侯的義務:定期朝貢并提供軍賦和力役(還有鎮守疆土、隨從作戰、朝覲述職等)。

評價:①利:有利于穩定當時的政治秩序。②弊:諸侯國有很大獨立性,容易形成割據勢力,不利于鞏固中央集權。

問題2:西周實行宗法制的目的和基本內容是什么?有何利弊?

目的:鞏固分封制形成的統治秩序,解決貴族之間在權力、財產和土地繼承上的矛盾,維護周王朝的政治穩定。

內容:①嫡長子繼承制(核心)。天子以嫡長子繼承執政權力,為天下的大宗,余子分封為諸侯。諸侯對天子是小宗,在本國則為大宗,并依同樣方式逐層分封。②宗法等級制。通過大宗對小宗的層層分封,形成“天子——諸侯——卿大夫——士”這樣的宗法等級。

評價:①利:有利于統治集團內部的穩定和團結;保證了貴族在政治上的壟斷和特權地位。②弊:過分強調家庭本位,人為劃分貴賤尊卑,導致人生而不平等和重男輕女思想。

問題3:中國早期政治制度的特點是什么?具體表現在哪些方面?

1.神權與王權結合。表現:用鼎和人牲祭祀祖先和神靈;商王朝的一切政治事務都通過占卜進行決策。

2.以血緣關系為紐帶形成國家政治結構。表現:宗法制。

3.執政集體尚未實現權力的高度集中。表現:分封制。

問題4:秦皇、漢武、唐宗、宋祖為建立和加強君主專制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

1.秦始皇:(1)建立皇帝制度。皇帝制度的特點是皇帝獨尊、皇權至上、皇位世襲。(2)建立三公九卿制度。其中丞相的職責是協助皇帝處理政事;太尉主管軍事;御史大夫負責監察系統。

2.漢武帝:(1)頻繁更換丞相,多名丞相被免職或處死。(2)從身份低微的士人中破格提拔親信組成“內朝”(也稱“中朝”),參與國家主要決策,排擠丞相為首的“外朝”官僚機構。

3.唐太宗:完善隋朝創立的三省六部制。中書省掌政令的草擬;門下省掌政令的審批;尚書省下設吏、戶、禮、兵、刑工六部,負責政令的執行。三省相互牽制和監督,保證了君權的獨尊。

4.宋太祖:設參知政事為副宰相,分割宰相行政權;設三司使分割宰相財權;設樞密使分割宰相軍權。

問題5:中國古代選官制度是怎樣發展演變的?

1.夏商周——世官制(重出身)

2.漢代——察舉制(重德行)

3.魏晉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重門第)

4.隋唐至清末——科舉制(重才學)

問題6:元代和元代以前中國地方行政區劃是怎樣發展演變的?

(1)春秋戰國時期:列國陸續出現了郡、縣等新的地方行政區劃形式。

(2)秦朝:地方行政區劃主要有郡、縣兩級??h以下有鄉、里兩級地方基層行政機構,還有負責地方治安并監管公文傳遞的“亭”。

(3)西漢:漢初在地方實行郡國并行制度。西漢末年,在郡之上又設置了州。

(4)元朝:全國分設十個行中書省(行省)作為地方常設行政機構。這十大行政區劃之外,還有兩個單列的行政區劃,一是中書省直轄的“腹里”,一是宣政院管轄的藏、川、青部分地區。行省以下的行政區劃依次是路、府、州、縣。

問題7:明太祖、明成祖為加強中央集權分別采取了哪些措施?內閣與宰相有何區別?

1.措施:(1)明太祖:廢除丞相職位,使六部直接隸屬于皇帝。(2)明成祖:在明初殿閣大學士的基礎上建立內閣制,作為皇帝處理國政的助理機構。

2.區別:(1)宰相是百官之首,統率六部百司;內閣不是正式行政機構,不能統率六部百司。(2)宰相被制度賦予決策權,地位十分鞏固;內閣無決策權,地位高低取決于皇帝是否信任。(3)宰相對皇權具有制約作用;內閣對皇權起不到制約作用。

問題8:軍機處從何而來?其特點和影響是什么?

1.由來:清朝雍正時,為督辦西北軍務,始設軍機房,不久改名軍機處,權限由單純處理軍務擴大到處理其他政務。

2.特點:簡(機構簡單、人員精干)、速(辦事效率高)、密(外界干擾少、決策封閉性)。

3.影響:

標志著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

問題9:1840~19間西方列強發動了哪些侵華戰爭?每次戰爭的背景和結果是什么?給中國帶來怎樣的影響?

1.鴉片戰爭(1840—1842)

(1)背景:工業革命后,英國尋求原料產地和商品傾銷市場;清朝政治腐敗,財政困難,軍備廢弛,實行閉關鎖國政策。

(2)結果:1842年,清政府戰敗求和,被迫簽訂《南京條約》。條約規定:割香港島給英國;賠款2100萬銀元;開放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處為通商口岸;英商進出口貨物繳納的稅款,中國須同英國商定。

口訣記憶:割占香港島,賠款也不少。廣廈福寧上,關稅需商量。

(3)影響:中國開始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2.第二次鴉片戰爭(1856—1860)

(1)背景:英、法不滿足鴉片戰爭既得利益,要求進一步打開中國市場,擴大侵略權益;列強在1856年提出修約要求遭拒絕。

(2)結果:清政府戰敗求和,被迫簽訂《天津條約》(1858)和《北京條約》(1860)。

(3)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程度進一步加深。

3.中日甲午戰爭(1894—1895)

(1)背景:日本明治維新后,大力發展資本主義,但國內市場狹小,希望從戰爭中尋找出路。

(2)結果:1895年,清政府戰敗求和,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條約規定:割遼東半島、臺灣及其附屬島嶼、澎湖列島給日本;賠償軍費白銀2億兩;開放沙市、重慶、蘇州、杭州四處為商埠;允許日本在中國的通商口岸開設工廠。

口訣記憶:遼臺澎湖2億兩,沙重蘇杭設工廠。

(3)影響: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化的程度大大加深。

4.八國聯軍侵華戰爭(1900—1901)

(1)背景:甲午中日戰爭后,列強掀起瓜分中國的狂潮;隨著民族危機加深,義和團打著“扶清滅洋”的旗號,發起反帝愛國運動。

(2)結果:19,清政府戰敗求和,被迫簽訂《辛丑條約》。條約規定:清政府向各國賠償4.5億兩白銀,分39年還清,本息共計9.8億兩;劃定北京東交民巷為使館界,允許各國派兵保護;嚴禁中國人參加反帝活動;拆毀天津大沽至北京沿線的炮臺,各國派兵駐守北京至山海關鐵路沿線要地。

口訣記憶:賠款使館禁反帝,拆除炮臺駐要地。

(3)影響:清政府完全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的工具。中國完全淪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問題10:十九世紀列強侵華犯下哪些罪行?

1.罪行:(1)政治上,強迫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破壞中國領土、領海、司法等方面的主權完整。(2)經濟上,掠奪中國人民財產和國家財富,同時通過政治貸款、勒索賠款、設廠筑路等手段控制中國經濟命脈。(3)軍事上,發動戰爭,剝奪中國人民基本生存權。(4)文化上,洗劫和毀壞中華文明遺產。

問題11:中日甲午戰爭包括哪些重大戰役?其最終結局如何?給臺灣帶來哪些影響?

1.重大戰役:(1)1894年黃海海戰。鄧世昌等愛國官兵英勇殉國,日艦率先逃離戰場,北洋水師損失慘重但主力尚存。(2)1895年威海衛戰役。李鴻章命令北洋水師躲進威海衛軍港“避戰保船”,遭日軍兩路圍攻而全軍覆沒。

2.結局:清政府戰敗求和,簽訂《馬關條約》。

3.影響:(1)清政府割讓臺灣,引發1895年徐驤、劉永福領導的反割臺斗爭。(2)臺灣人民爭取回歸的斗爭一直持續到1945年重回祖國懷抱。

問題12:義和團運動是如何興起的?列舉其失敗原因。

1.興起:19世紀末,列強瓜分中國,民族危機深重,義和團反帝愛國運動興起,到1900年春夏間在京津地區形成高潮。

2.失敗原因:(1)根本原因:農民階級不是先進生產力的代表,具有階級局限性。(2)主觀原因:對清政府認識不清,盲目排外,迷信色彩濃厚。(3)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的聯合剿殺。

問題13:日本為何發動侵華戰爭?其主要罪行有哪些?

1.原因:(1)1927年,日本在東方會議上確立“征服滿蒙“的方針。(2)世界性經濟危機使日本陷入困境,為轉嫁危機,積極對外侵略。(3)國民黨全力圍剿紅軍,給日本可乘之機。

2.罪行:(1)軍事上:制造南京大屠殺(1937年12月),殺害中國人民30萬眾;公然違反國際公法,在中國東北成立專門研究細菌戰的部隊(七三一部隊),慘無人道地用中國活人作試驗,實行細菌戰、化學戰。(2)政治上:日軍為了鞏固和擴大占領區,實行所謂的“以華制華”政策,利用漢奸,扶植傀儡政權,實行殖民統治。(3)經濟上:掠奪和破壞礦山、企業等。(4)文化上:推行奴化教育。

問題14: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建立的過程和作用是什么?

1.過程:(1)1935年12月,中共召開瓦窯堡會議,確定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2)1936年西安事變和平解決。揭開國共兩黨從內戰到和平,從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3)1937年,“八一三事變”后,國民政府發表《自衛抗戰聲明書》;工農紅軍改編為八路軍和新四軍。(4)1937年9月,國民黨中央通訊社公布了中共中央提交的國共合作宣言,標志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

2.作用:從此抗日戰爭發展為全民族的抗戰,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旗幟下,國共兩黨合作抗日,最終贏得抗日戰爭的勝利。

問題15:抗日戰爭期間,日軍制造了哪些事變?國民黨和共產黨是如何抵抗的?

1.局部侵華(抗戰)階段(1931~1937)

(1)日本:1931年制造“九一八”事變;1932年制造“一二八”事變。

(2)國民黨:政府實行“不抵抗”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但仍有部分愛國官兵堅決抗日。如十九路軍保衛上海;二十九軍長城抗戰;馮玉祥聯合共產黨人吉鴻昌組建察哈爾抗日同盟軍;張學良、楊虎城發動西安事變,逼蔣抗日等。

(3)共產黨:組建東北抗日聯軍;積極爭取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

2.全面侵華(抗戰)階段(1937~1945)

(1)日本:1937年制造“七七”事變;同年制造“八一三”事變。

(2)國民黨:在正面戰場上先后發動了淞滬會戰(打破了日本3個月_中國的計劃)、太原會戰(其中平型關大捷是抗戰以來首次大捷)、徐州會戰(其中臺兒莊大捷是抗戰以來勝利)、武漢會戰(1938年10月結束,抗日戰爭進入相持階段)、棗宜會戰(張自忠殉國)。

(3)共產黨:1937年9月,成立陜甘寧邊區政府,領導敵后軍民抗戰,使日軍陷入人民戰爭的_大海。1940年下半年,彭德懷指揮八路軍在華北進行百團大戰,殲敵4萬多人,沉重打擊了日軍的氣焰。

問題16:太平天國經歷了哪些斗爭?

爆發:金田起義(1851.1)

初建政權:永安建制(1851.9)

正式建權:定都天京(1853.3)

全盛:北伐、東征、西征

轉折:天京變亂(1856.8)

失?。禾炀┫萋?1864.6)

問題17:太平天國失敗的原因是什么?從中你得到什么結論。

1.原因:(1)根本原因:農民階級不是新生產力的代表,階級局限性決定了太平天國政治上不能提出切實可行的革命綱領,組織上難以形成堅強統一的領導核心。(2)客觀原因: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

2.結論:農民階級作為小生產者的代表,缺乏科學理論武器的指導,承擔不起領導中國民主革命的重任。

問題18:《天朝田畝制度》和《資政新篇》有何異同?

1.不同點:

(1)背景不同:前者頒布于1853年初,此時太平天國正處于強盛時期;后者頒布于1859年,此時太平天國已處于衰落時期。

(2)目的不同:前者是為了建立絕對平均的理想天國;后者是為了振興太平天國。

(3)經濟主張不同:前者以小農經濟為基礎,以絕對平均主義為分配原則,主張消滅私有制;后者主張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和資本主義經濟,主張發展私有制。

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人教版高中歷史必修一復習提綱

(4)群眾基礎不同:前者擁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后者缺乏群眾基礎。

(5)作用不同:前者限度地滿足了農民的利益和要求,推動了太平天國斗爭的蓬勃發展;后者沒有反映農民的迫切要求,農民反應不積極。

2.相同點:

(1)都是都具有反封建的革命性。

(2)都未能真正實施。

(3)都是為了鞏固農民階級政權。

問題19:簡述辛亥革命的經過與歷史意義。

1.經過:

準備:1894年11月,孫中山在檀香山組建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興中會。19興中會等骨干在日本東京召開同盟會成立大會。選舉孫中山為總理,提出“驅除韃虜、恢復中華,創立民國(是核心),平均地權。”口號,這是近代中國第一個統一的資產階級革命政黨。

爆發:1910月10日,湖北新軍革命黨人發動武昌起義。之后各省響應,清朝統治土崩瓦解。

(3)高潮:19元旦孫中山在南京就職臨時大總統,中華民國成立。南京臨時政府是一個以革命派為主體的政府。

(4)失?。?93月,袁世凱在北京就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竊取了革命果實。

3.意義:p53

問題20:《中華民國臨時約法》主要內容是什么?有何意義與局限?

1.內容:主權在民、三權分立、責任內閣制。

2.意義:是中國近代第一部資產階級性質民主憲法,具有反對封建專制制度的進步意義。

3.局限:沒有明確規定反帝原則;沒有解決廣大農民的土地問題。

問題21.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中共對國民黨的政策有何變化?變化的依據和影響是什么?

1.國民革命時期(1924.1~1927.7.15)

(1)政策:同國民黨合作。

(2)依據:孫中山提出的新三民主義的基本原則同中國共產黨新民主主義革命綱領的若干原則基本一致,成為國共兩黨合作的政治基礎。

(3)影響:革命統一戰線建立,使中國進入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全國工農運動迅速開展,北伐戰爭勝利進軍。

2.土地革命時期(1927.8.1~1936.12.12)

(1)政策:開展土地革命和武裝國民黨反動統治。

(2)依據:蔣、汪發動反革命政變,大革命失敗;南京國民政府殘酷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反革命恐怖政策。

(3)影響:中國共產黨從城市轉入農村,建立農村革命根據地,實行土地革命,使黨贏得了廣大農民的衷心擁護,中國共產黨開始有了自己的政權和軍隊。

3.抗日戰爭時期(1937.7.7~1945.9.2)

(1)政策:國共合作共同抗日。

(2)依據:從1931年九一八事變到1935年華北事變,中日矛盾上升為社會主要矛盾,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

(3)影響: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取得了抗日戰爭的勝利。

4.解放戰爭時期(1946.6~1950.6.30)

(1)政策:蔣介石,國民黨的反動統治,建立民主聯合政府。

(2)依據:美、蔣勾結于1946年6月向中原解放區發動重點進攻,挑起全面內戰。

(3)影響:取得了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統治中國22年的國民政府覆滅,建立了新中國。

問題22.中共如何由幼稚走向成熟的?

(1)19,中共“一大”的召開,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誕生。但只制定了黨的革命綱領,沒有提出最低革命綱領,即民主革命綱領。

(2)1922年,中共“二大”制定黨的民主革命綱領,但工人階級還是單槍匹馬地進行斗爭。

(3)1923年,中共“三大”決定同孫中山領導的國民黨合作,但放棄了黨對革命和武裝的領導權。

(4)1927年,中共通過南昌起義開始掌握了一部分軍隊,通過八七會議及時糾正了陳獨秀右傾機會主義錯誤,但受蘇聯十月革命的影響,決定秋收起義的進攻目標是大城市。

(5)1927年,秋收起義進攻大城市失敗后,以_為代表的中國共產黨人為中國革命開辟了“工農武裝割據”的正確道路,但黨的方針路線和重大決策的確定都受共產國際和王明的“左”傾錯誤思想的直接指導和影響。

(6)1935年,在長征途中召開的遵義會議上,糾正了王明的“左”傾錯誤,取消了博古和共產國際派來的軍事顧問李德的軍事指揮權。這是黨第一次獨立自主地解決了黨內的分歧和矛盾,標志著中共從幼稚走向成熟。

(7)隨著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共又根據國情和中國社會主要矛盾的變化及時調整政策,在1935年瓦窯堡會議上確立了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策略方針,并在1936年竭力促成了西安事變和平解決,為實現全民族抗戰奠定了基礎。

問題23:《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和《共同綱領》有何聯系與區別?

1.聯系:

(1)都為新中國政權鞏固和經濟建設提供法律依據以及憲法保障。

(2)都規定了人民的權利和義務,國家的性質和各項制度。

(3)都體現了人民民主原則。

2.區別:

(1)制定背景不同。前者制定背景是成立新中國初期;后者是由新民主主義革命向社會主義的過渡時期,社會主義制度即將確立。

(2)制定機構不同。前者是由臨時的國家權力機關——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制定的;后者是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

(3)性質不同:前者是具有新民主主義性質的代憲法,后者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憲法。

(4)歷史作用不同。前者對新中國的各項工作起到了規范和指導作用;后者為我國從新民主主義過渡到社會主義提供了法律保障。

問題:24: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是怎樣確立和發展的?

1.初步確立:1949年,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召開,中共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初步建立。

2.正式確立: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大召開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全國人大職權的任務宣告結束,但作為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組織繼續存在。從此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成為我國一項基本政治制度。

3.新發展:1956年,共產黨提出與民主黨派實行“長期共存,互相監督”的方針,標志著人民民主統一戰線發展到一個新階段。

問題25:中共召開十一屆_有何必要性?做出了哪些偉大決策?

1.必要性:“”結束后,黨和人民痛定思痛,深刻認識到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

2.決策: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指導思想,實現了思想路線的撥亂反正;停止使用“以階級斗爭為綱”的錯誤口號,將黨和國家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實現了政治路線的撥亂反正;形成以_為核心的中共中央領導集體,實現了組織路線的撥亂反正;做出了改革開放的偉大決策。

問題26:什么是“一國兩制”?這一理論是如何形成的?在實踐上取得了哪些成就?

1.含義: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內,大陸實行社會主義制度,香港、澳門、臺灣實行資本主義制度。

2.形成過程:

(1)初步醞釀:1979年元旦,全國人大常委會發表《告臺灣同胞書》,宣布采用和平方式統一祖國的方針;1981年9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葉劍英發表《關于臺灣回歸祖國,實現和平統一的方針政策》,提出實現祖國統一的九條方針。

(2)正式提出:20世紀80年代初,_正式提出并全面闡述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3)定為國策:1984年,全國人大六屆二次會議通過了“一國兩制”方針,“一國兩制”從此正式成為實現祖國統一的指導方針。

3成就:

(1)香港回歸:7月1日,香港回到祖國懷抱。

(2)澳門回歸:12月20日中國對澳門恢復行使主權。

(3)兩岸民間交流加強:1987年臺灣允許臺灣居民赴大陸探親,兩岸隔絕被打破;1992年,臺灣海基會和大陸海協會達成“一個中國”的“九二共識”;,兩岸實現“三通”(通航、通郵、通商)。

問題27:“一國兩制”構想提出的最初目的是什么?臺灣回歸有哪些有利因素和阻礙因素?

1.目的:為解決臺灣問題。

2.有利因素:(1)中國綜合國力極大增強,國際地位顯著提高。(2)兩岸人民同根同源,具有強烈的民族認同感。(3)近年來兩岸人民政治、經濟、文化交流日益頻繁。(4)一國兩制方針在港澳的成功運用,為和平統一提供了成功范例和理論依據。(5)一個中國原則已被越來越多的國家認可。

3.不利因素:島內分子的破壞;國際反華勢力的干涉。

問題28:建國初期我國提出了哪些外交方針?各自的含義和意義是什么?

1.“另起爐灶”。含義:新中國不承認國民黨政府建立的一切舊的屈辱的外交關系,而要在新的基礎上同各國另行建立新的平等的外交關系。意義:這就使得中國改變了半殖民地的地位,在政治上建立起獨立自主的外交關系。

2.“一邊倒”。含義:新中國政府在外交上旗幟鮮明地站在社會主義陣營一邊。意義:使新中國在保障人民革命勝利成果、保衛和平、維護獨立與主權的斗爭中不至于孤立無援。

3.“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含義:清除帝國主義在中國的殘余勢力,取消帝國主義在華的一切特權,在此基礎上,再與一些國家建立外交關系。意義:鞏固了新中國的獨立和主權,奠定了與各國建立平等互利外交關系的基礎。

4.“和平共處五項原則”。含義:“互相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互不侵犯、互不干涉內政、平等互利、和平共處?!币饬x:在國際上產生了廣泛的影響,成為解決國與國之間問題的基本準則;標志著新中國外交政策的成熟。

問題29:建國初期,國家領導人參加了哪些重大外交活動?有何積極作用?

1.訪問蘇聯。1949年,_訪問蘇聯。1950年,周恩來抵達莫斯科。兩國簽訂了《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積極作用:對于促進中國經濟恢復和發展,打破帝國主義孤立和封鎖,保障新中國的國防安全與維護世界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2.日內瓦會議。1954年,周恩來率團參加日內瓦會議,這是新中國第一次以大國身份參加的重要國際會議。積極作用:當會議陷于僵局時,周恩來就印度支那停止敵對行動提出六點建設性意見,推動了會議的進展,最終達成了日內瓦協議。從而結束了法國在印度支那地區長達八年的殖民戰爭,進一步緩和了亞洲和世界的緊張局勢。

3.萬隆會議。1955年,周恩來參加萬隆會議,這是第一次沒有西方殖民國家參加的亞非國際會議。積極作用:周恩來提出“求同存異”的方針,推動會議通過了《關于促進世界和平和合作宣言》,促成會議圓滿成功。

問題30:中國重返聯合國的原因和標志是什么?有何重大意義?

1.原因:中國的綜合國力增強,國際地位日益提高;20世紀70年代以后,廣大亞非拉國家日益成為國際事務中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美國二十多年的孤立中國的政策也逐漸破產。

2.標志:1971年10月25日,第26屆聯合國大會通過了2758號決議,恢復中國聯合國合法席位。

3.意義:這是中國外交戰線上的重大勝利。從此,中國作為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國際事務中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

問題31:中美關系為什么走向正常化?簡述其過程和影響。

1.原因:(1)根本原因:國家利益的共同需求。(2)美國方面: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與蘇聯爭霸中處于守勢;陷入侵越的泥潭。(3)中國方面:有利于提高中國的國際地位;有利于牽制和對付來自蘇聯的威脅;有助于實現和平解決臺灣問題。

2.過程:1971年4月,美國乒乓球隊應邀正式訪問中國,打開了中美兩國交往的大門;1971年7月,基辛格秘密訪華;1972年2月,尼克松總統訪華,中美在上海簽訂《中美聯合公報》(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8年12月,中美發表《關于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公報》(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是中國惟一合法的政府,臺灣是中國的一部分);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

3.影響:是中國對外關系實現重大突破的關鍵;中國迎來第三次建交高潮;推動中日邦交正常化。

問題32:中日建交的直接原因是什么?簡述其過程和影響。

1.原因:中美關系的緩和的推動。

2.過程:1972年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華,簽訂《中日聯合聲明》,中日正式建交。

3.影響:中日邦交正常化的實現結束了兩國長期敵對的歷史,揭開了中日關系的新篇章,這對于兩國關系的發展和亞洲與世界的和平具有重要意義。

問題33:新時期我國外交政策作了哪些調整?調整的依據是什么?

1.調整:不結盟。

2.依據:_對戰爭與和平問題的科學判斷。即和平與發展是當今世界的兩大主題。

問題34:中國在聯合國和地區性國際組織中有哪些重要的外交活動?

1.以聯合國為中心的多邊外交活動:

 積極參加聯合國維和行動。

2.在地區性國際組織中的活動:

(1)積極參與亞太經合組織活動:1991年,中國加入APEC(亞太經合組織);,中國在上海舉辦APEC第九次領導人非正式會議。

(2)積極參與上海合作組織活動:年,中國、俄羅斯等六國在上海簽署了《上海合作組織成立宣言》。上合豐富了由中俄兩國始創的以結伴而不結盟為核心的新型國家關系。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4

教學準備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2、教學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也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2、新知介紹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出現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納滲透局面。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于《禮記·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為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格”字有二義,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于“物”,可訓為“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爸隆?,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系,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

明初成為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3)用綱常禮教更加束縛了人的思想。

(4)傳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1)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2)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課后小結

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啟蒙思想上升為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并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于實際踐行之中??酌先鍖W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啟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復習總結

1.程朱理學和陸王心學的異同

(1)對世界本原的具體認識不同:

(2)把握“理”的途徑不同:

2.宋明儒學新發展

3.鵝湖之會

南宋淳熙二年(1175年)在信州(今江西上饒)鵝湖寺舉行的一次著名的哲學辯論會,實質上是朱的客觀唯心主義和陸的主觀唯心主義的一場爭論。

朱、陸素來觀點對立,“朱以陸之教人為太簡,陸以朱之教人為支離,彼此不和”,在學說上各執一端,早已形成了各自獨立的思想體系,成為南宋理學上的兩大派系。

呂祖謙為了調和朱熹“理學”和陸九淵“心學”之間的理論分歧,使兩人的哲學觀點“會歸于一”,于是出面邀請陸九齡、陸九淵兄弟前來與朱熹見面。六月初,陸氏兄弟應約來到鵝湖寺,雙方就各自的哲學觀點展開了激烈的辯論,這就是著名的“鵝湖之會”。

4.北宋的程顥、程頤(合稱“二程”)

程顥被習稱為“大程”,河南洛陽人。北宋儒家學者,著名哲學家,北宋理學的代表人物之一。程顥青少年時代就學于周敦頤,他的思想發展和其他理學家一樣,受到佛、道學說的一定影響,再加到儒學。程顥與其弟程頤同為宋代“理學”的主要奠基者,世稱“二程”。因二程兄弟長期講學于洛陽,故世稱其學為“洛學”。

5.佛教的教義

佛教的基本教義是“四諦”(諦是真理的意思)、“八正道”、“六道輪回”等等。

“四諦”的第一諦即苦諦—人所經歷的生老病死一切皆苦。

第二諦是集(集是因的意思)諦—一切苦難的原因在于人有欲望,就會有行動,就是造業(造孽),就要輪回(轉世)。

第三諦即滅諦—必須消滅一切欲望,才能消滅苦因,斷絕苦果,達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境界。

第四諦為道諦—只有按“八正道”修道,才能消滅一切欲望。

“八正道”即正見解,正思維,正語言,正行為(正業),正生活(正命),正精進(毫不懈怠),正念,正定。

6.道教的教義

7.理學對儒家思想的新發展主要表現在:

“理”是程朱理學的核心,既是指自然的普遍法則,也是指人類社會的原則,即人類社會的等級秩序和社會道德規范也是天理在人間的具體表現;這就把儒家傳統的“天人合一”思想,用“天人一理”的形式表達出來,“天”的主體地位也被“理”取代了。

理學的主要內容及其發展變化過程:

“理”,是產生萬物的本源,是離開事物而能獨立存在的一種什么東西,是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主宰,是天下萬物永恒普遍原則。它體現在社會是儒家三綱五常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是人性;要通過“格物致知”方法,即接觸天下萬事萬物去體會加深對先天存在的“理”的體驗與最終貫通;個人修養要以天理為準則,要“存天理,滅人欲”。

課堂練習

1、程頤認為:“父止于慈,子止于孝,君止于仁,臣止于敬,萬物庶事莫不各有其所,得其所則安,失其所則悖。圣人所以能使天下順治,非能為物作則也,唯止之各于其所而已。”這段話的實質是

A.維護封建等級秩序

B.宣揚儒家倫理道德

C.強調理為萬物之本

D.倡導建立和諧社會

2、王陽明在鎮壓農民起義時感嘆地說道:“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睘榇送蹶柮髦鲝?/p>

A.格物致知B.致良知

C.經世致用D.內省自修

作業布置

請同學們獨立完成配套課后練習題。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5

【教學要求】

1.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經歷了從刀耕火種到鐵犁牛耕的變革與成熟的過程。

2.知道古代中國土地制度的構成。

3.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并能舉出典型史實加以說明。

4.認識到古代中國以先進的農業文明聞名于世,小農經濟對中國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

【知識梳理】

一、農業耕作方式變化

1、原始社會,中國農業處于刀耕火種階段。在西漢時,中國南方依然采用耕種前用火燒,耕種后用火除掉雜草的耕作方式。

2、春秋戰國時期,農業發達地區已經采用了牛耕技術和鐵制工具,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鐵犁牛耕在這一時期形成。

3、漢代,牛耕逐漸普及全國,鐵具農具的數量也大大超過前代,鐵犁牛耕成為我國傳統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東漢時,耦犁在某些地方被一牛挽犁所取代,它既便于牛耕的普及,也有利于山地的開墾。

4、唐代出現了結構更為完備的曲轅犁,它可以控制耕土的深淺。

農業耕作技術的改進,使農產品的畝產量逐漸提高,推動了中國農業經濟的發展。但小農戶個體經營方式制約了農業耕作技術的革命性發展。

二、土地制度的構成

1、原始社會,實行土地公有制。

2、奴隸社會,實行土地的國有制(井田制),實質上是土地私有制。

3、戰國時期,商鞅變法廢除了井田制,肯定了土地的私人占有。

4封建社會的土地制度有三種類型:即地主階級土地私有制、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農民土地所有制。其中,地主土地私有制是主導,農民占有的土地較少,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比較典型的是北魏到唐前期的均田制。

【合作探究】

一、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自然經濟),是中國封建社會農業生產的基本模式。

以小農戶個體經營為主的農業經營方式,是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

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二、古代小農經濟(自然經濟)的基本含義

1、特點:小農經濟,也可以說是自然經濟,它的特點一是分散,二是生產出來的產品都用來自己消費或絕大部分用來自己消費,而不是進行商品交換,是一種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

2、產生時間:但小農經濟并不完全等同于自然經濟,自然經濟主要與商品經濟相對。小農經濟產生于春秋戰國時期鐵犁牛耕的背景下,自然經濟早在原始社會就產生了。

3、形式:小農經濟以家庭為生產、生活單位,農業和家庭手工業相結合,在沒有天災、戰亂和苛政干擾的情況下,“男耕女織”式的小農經濟可以使農民勉強自給自足。

4、影響:中國古代的重大文明成就,都是在農業經濟發展基礎上取得的;但是,小農經濟狹小的生產規模和簡單的分工,很難擴大再生產,阻礙了社會分工和交換經濟的發展,到近代以后,它已經成為阻礙生產發展的因素。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6

教材分析:

1、教學基本思路

A、教師用幻燈和投影展示畫面,通過提示畫面細節和提出問題來引導學生對藝術作品產生興趣并主動進行思考,使單純的學習和欣賞帶有研究性質。學生在看畫過程中可能會產生多種奇異有趣的設想,這正是他們運用不同方式和多向思維進行觀察的結果,老師對于這些奇思妙想應持鼓勵的態度。對于畫面所表現的歷史故事的介紹不僅是傳授知識,更應該是啟發學生的創造性思維。

B、教學材料分析

教材內容:

展示以歷史故事為題材的繪畫作品;

2.指出畫面內容及形式特點;

3.不同歷史題材畫作所隱含的歷史文化特點。

教材所選用的歷史繪畫有中國漢代畫像石、唐宋明清的卷軸畫、現代油畫(并附有照片作為比較),西方中世紀時期的掛毯和19世紀的法國繪畫,作品均以重要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為中心。過去的歷史事件已經消逝不見,而繪畫及其他歷史遺物卻成為展現往昔時代的最好視覺圖像,這些圖像有助于我們以一種更為生動直觀的方式去了解、掌握歷史。

在成為歷史證據的同時,繪畫不是直接照搬歷史事件,而是以藝術的方式對歷史進行再現。材料的不同、風格的差異,都會對歷史的再現造成影響。通過不同時期、不同材質的藝術作品的比較,可以使學生更準確地把握其中的差別。

可以針對作品內容提問,引導學生對作品產生興趣。如閻立本《步輦圖》,可以問這樣一些問題:為什么只有一個人坐著而其他人都站著呢?為什么是女人來抬步輦?為什么坐著的`人比其他人都畫得大一些呢?通過這些問題來引導學生欣賞繪畫,并注意到畫面背后的歷史。教師在對畫面內容進行講解時,除畫面本身的故事情節和形式手法之外,還可以從政治、文化、性別等多種角度拓展學生的知識面,使學生在面對有限的視覺信息時,能盡可能開闊地擴展自己的想像,并獲得更多的知識。

2、教學目標

通過對美術作品所描繪的歷史事件的解讀,獲得更多美的體驗;能夠從作品細節中推斷其所再現的歷史故事與典故,了解美術再現歷史的方式和特點;進一步思考藝術家如何表現歷史,從而達到對藝術品更深入的理解。

3、教學重點、難點及確定依據:引導學生從歷史知識和藝術兩個角度分析、理解作品。

4、三維教學目標及確定依據

知識與技能:學生要在學習中了解分析類似的美術現象的方法,學會舉一反三。初步掌握基本美術欣賞語言的表達方式和方法,來表達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形成美術基本素養。

過程與方法:學生能以個人或集體合作的方式參與欣賞討論,豐富視覺審美經驗,發展美術鑒賞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生能體驗美術活動的樂趣,獲得對美術學習的持久興趣;激發創造精神,陶冶高尚的審美情操,完善人格。

5、課程資源的開發及有機整合

分析《開國大典。在社會學鑒賞方面,有條件的話教師可以到互聯網上找來艾中信的一篇回憶文章。比較式鑒賞側重于畫面上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仔細辨認畫面上的人物。

關于故宮的資料,可以參考教材上的說明或查找相關資料來完成。比較幾件以大衛為題材的雕塑教師也可以找來《圣經·撒母耳記上》中大衛擊敗歌利亞的故事,加深學生對各種藝術處理的理解。

以歷史故事和歷史人物為表現對象的藝術作品,其中又以繪畫居多。提高學生從不同時代、不同材質的藝術作品中提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7

【單元地位】

北魏孝文帝改革,是南北朝時期北方少數民族學習漢族經濟政治制度和文化的封建化改革。通過改革鮮卑族逐漸實現了由游牧生產方式向農耕生產方式的過渡,促進了北方民族大融合,為隋朝完成統一奠定了基礎。

【引言分析】

1、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前提:5世紀,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北魏孝文帝改革的目的:緩解民族矛盾和社會矛盾,發展生產,鞏固統治。

3、改革的兩個階段:馮太后主持下的改革與孝文帝改革。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意義:促進民族融合,推動了北魏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進步。

一、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活動1】了解北魏的崛起和統一黃河流域。

1、閱讀課本P32,說說北魏政權是我國北方哪一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什么時候崛起?

2、哪一年北魏統一了黃河流域?根據課本P32最后一段,從政治、經濟、民族關系三方面,概括黃河流域統一的意義。

3、根據P32—33,指出拓跋珪改革在經濟、政治上帶來的影響。

【活動2】了解孝文帝改革的必要性和可能性。

1、閱讀P33“社會改革迫在眉睫”一目,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前,北魏有哪些社會矛盾?

2、閱讀P34“馮太后與孝文帝”一目,簡要分析馮太后對孝文帝改革的影響。

孝文帝改革是在馮太后的影響和直接推動下進行的。(1)馮太后臨朝聽政,積極推動學習漢族先進文化;(2)對孝文帝進行系統嚴格的漢文化教育;(3)馮太后死后,孝文帝繼續推動其改革政策。

【活動3】結合活動1、2的問題,概括孝文帝改革的背景。

1、改革的前提:北魏統一黃河流域。

2、改革的必要性: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社會動蕩不安。

3、改革的可能性:馮太后掌握實權,積極推行漢化改革;孝文帝精通漢文化。

二、北魏孝文帝的改革措施

【教材結構】

1、前期:馮太后主持,創建新制;2、后期:孝文帝主持,遷都洛陽、移風易俗。

【活動1】閱讀P36“卓有成效的新制”,了解馮太后的改革。

1、馮太后的改革的重點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

2、馮太后改革的意義:促進了經濟恢復發展,鞏固了政權,為孝文帝改革奠定了基礎。

【活動2】490年馮太后病逝,孝文帝繼續改革。閱讀P37—39,了解孝文帝改革的主要內容。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8

一、《詩經》與《楚辭》

1、《詩經》是中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編者可能是周王朝的樂官太師。

①《詩經》共收入自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的詩歌305篇,分為“風”、“雅”、“頌”三大部分。

②《詩經》的內容從各個角度反映了五六百年間的廣闊的社會生活。

③《詩經》的藝術手法主要有“賦”、“比”、“興”三類。

2、《楚辭》是我國古代另一部詩歌總集。

①“楚辭”本是戰國時期興起于楚國的一種詩歌樣式。

②《楚辭》的主要作者是屈原,其主要作品是《離騷》。

3、《詩經》與《楚辭》歷來合稱“風騷”,是中國古代詩歌的兩大源頭。

二、先秦散文與漢賦

1、先秦散文

①先秦歷史散文中,主要有編年體的《左傳》、國別體的《國語》、《戰國策》、專記個人言行的《晏子春秋》等,其中《左傳》的文學成就。

②先秦諸子散文,主要是由“百家爭鳴”時期諸子的言論編纂而成,有儒家的《論語》、《孟子》、《荀子》,道家的《老子》、《莊子》,法家的《韓非子》等。

2、漢賦

①賦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學樣式,它兼有散文和韻文的性質,其主要特點是鋪陳寫物,不歌而誦。

②漢賦按題材取向可分為兩大類,一類是抒情述志的短賦,一類是以鋪陳排比為主要手法的“體物”大賦。后者是漢賦的主流。漢大賦的代表作家是司馬相如和楊雄。

漢賦的恢宏氣度是漢代自強不息的民族性格和積極樂觀的時代精神的藝術體現。

三、唐詩宋詞

1、唐詩的發展大致可分為四期,即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其中尤以盛唐、中唐兩個時期的詩壇最為光輝奪目。

①盛唐詩壇上有以王維、孟浩然為首的山水田園詩派和以高適、岑參為首的邊塞詩派,前者是中華民族熱愛自然、重視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的民族心理的藝術積淀,后者體現了中華民族熱愛和平、反對侵略和不畏強暴的民族性格。

②盛唐氣象是富于浪漫氣息和理想色彩的精神面貌,在唐詩中盛唐氣象最杰出的代表首推詩仙李白。詩圣杜甫以清醒的洞察力和積極的入世精神,深刻而全面地反映了現實生活。

③中唐詩壇有兩個主要流派,一派以白居易為首,一派以韓愈為首。

2、宋詞

①詞是一種音樂歌詞,主要功用是在宴樂場合供伶工歌女歌唱,它的題材主要是描寫婦女的容貌、心理、生活情景,尤以男女愛情為主。

②北宋詞壇幾乎是婉約詞的一統天下。

③宋代豪放詞的代表作家就是蘇軾和辛棄疾,但他們都善于寫婉約詞。

④宋詞婉約含蓄的美學特征是中華民族傳統審美思想的典型體現。

四、元雜劇與明清小說

1、元雜劇也可單獨稱為“元曲”,它是元代文學中的精華。

①元雜劇是匯融了歌唱、舞蹈、說白、雜技等多種藝術形式的綜合藝術,是中國獨特的戲劇形式——戲曲的第一種成熟形態

②元雜劇反映了廣闊的社會生活,內容極其豐富,主要題材有愛情劇、公案劇、水滸劇、世情劇、歷史劇。元雜劇在藝術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它塑造了形象鮮明、面目各異的舞臺形象。它善于組織矛盾沖突。它的語言大多質樸自然,洋溢著生活氣息。

③元雜劇在中國文學有著劃時代的意義。

④元雜劇具有深刻的文化意義。

首先,元雜劇高揚了反抗精神,抨擊黑暗勢力、落后觀念與丑陋風習,歌頌了不畏強暴、反抗壓迫、爭取自由的叛逆形象。如《竇娥冤》中的竇娥。

其次,元雜劇褒貶分明,劇中人物的忠奸美惡判若涇渭,這種體現著多數人意志的價值判斷是具有民主傾向和進步意義的。

第三,元雜劇體現了中國戲劇文學的一個特征:以浪漫的理想化方式處理現實主義的題材,往往有“大團圓”的結局,這種方式體現了中國人民“善有善報、惡有惡報”的信念,體現了正義戰勝邪惡、幸福普降人間的美好愿望。

2、明清小說

中國的小說經歷了先唐筆記小說,唐代傳奇小說和宋元話本小說三個發展階段后,到明清時代臻于極盛,涌現出《三國演義》、《水滸傳》、《西游記》、《金瓶梅》和《儒林外史》、《紅樓夢》六部的長篇小說。前四部被稱為明代“四大奇書”,后兩部則是清代長篇小說中的雙璧。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9

第六節亞洲革命風暴

重點:歐洲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主要方式及其危害;印度民族大起義的性質與作用

難點: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原因

教學手段:充分利用地圖、歷史圖片、投影儀等教學設備輔助教學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亞洲革命風暴形勢圖”。提問:世界歷史發展到19世紀上半期時,亞洲哪些國家的領土已不再完整?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補充。引入新課。

二、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提問:歐洲列強何時踏上殖民亞洲之路的?

回憶新航路開辟之后西方殖民歷史,結合地圖,簡介19世紀上半期亞洲一些國家淪為列強的殖民地或半殖民地。

提問:工業革命前后,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方式、特點有哪些不同?

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分析明顯的歷史階段性特點。

通過比較商業利益和工業利益的結果不同,引出資本主義列強侵略的危害??山Y合教材中資料部分所引馬克思《不列顛在印度的統治》中的一段話進行分析。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依據教材,重點分析其雙重性。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結合地圖由學生概括起義名稱,分析起義的意義。教師簡介伊朗巴布教徒起義。

三、印度民族大起義

本目組織學生自主學習,方式如下:

首先,由學生閱讀教材中本目內容,歸納起義的原因、概況和意義。

其次,教師設置一些問題組織學生討論,引導學生重點分析起義的特點和失敗的原因。例如:

印度民族大起義有哪些人參加?起義的主力是誰?是誰?

印度的封建王公為什么要參加起義?發揮了什么作用?

印度民族大起義失敗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最后,教師進行總結、歸納。并可擴展、引申:

探討印度人民怎樣才能取得反抗英國殖民統治的勝利?印度的獨立最終采取了什么方式?

四、小結

亞洲革命風暴之所以發生在19世紀中期,是工業革命的發展促使資本主義列強加緊侵略亞洲的結果。它是亞洲人民掀起的第一次爭取民族獨立的高潮,沉重打擊了西方列強的殖民統治和本國的封建勢力,體現了亞洲人民爭取改變現狀的進步的歷史要求。

教學設計思想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能初步運用唯物史觀對歷史進行觀察與思考,形成正確的歷史意識。教學中,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意識和創新精神。

板書設計:

第六節亞洲革命風暴

一、亞洲革命風暴

1.亞洲革命風暴的起因

2.亞洲革命風暴的性質

3.亞洲革命風暴的五次重大起義及意義

二、印度民族大起義

1.英國在印度的殖民統治

2.起義的爆發與發展

3.起義的失敗

4.起義的意義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10

《開創外交新局面》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簡述中國恢復在聯合國合法席位的基本史實,概括我國在外交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

(2)了解中美關系正?;椭腥战ń坏闹饕穼?,探討其對國際關系產生的重要影響。培養學生通過多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分析教材提供的圖表掌握20世紀70年代我國在外交方面打開新局面的原因及三大重大外交成就之間的相互關系。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對中國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中美關系正常化、中日關系的改善,說明中國國際地位提高并積極參與到國際事務中來。

一、恢復在聯合國的合法席位

1.原因

(1)新中國成立后,中華民國喪失了代表中國人民的任何法律與事實的根據。

(2)20世紀70年代中國綜合國力不斷增強,國際地位不斷提高。

(3)國際:廣大發展中國家在國際事務中成為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2.過程

1971年10月,第26屆聯合國大會恢復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在聯合國的一切合法權利,并立即把臺灣的代表從聯合國及其一切機構中驅逐出去。

3.意義

(1)它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破產,是中國外交的重大勝利。

(2)進一步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也更有利于中國在國際事務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2中美關系正常化的進程

1、中美關系緩和的原因

(1)從美國方面看,是美國孤立中國政策的失敗以及美蘇爭霸中美國處于劣勢,不得不調整對華政策。

(2)從中國方面看,為了解決臺灣問題,解決中美之間的長期爭端,為了遏制蘇聯,必須改善同美國的關系。基于共同的利益,中美雙方急需改善兩國關系。

2.過程

(1)1971年7月美國總統特使、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基辛格秘密訪華,為尼克松總統訪華做準備。

(2)1972年2月尼克松訪華,簽署《中美聯合公報》

(3)1978年中美簽署《中美建交公報》

(4)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

(5)1979年初,___副總理訪問美國,這是中國領導人對美國的第一次訪問。它揭開了中美關系的全面發展階段。

思考:結合20世紀70年代的國際形勢分析中美關系走上正常化的原因,試析始終左右著兩國關系的兩個基本的因素是什么?

提示:國際形勢:二戰后形成的兩極格局到了20世紀70年代發生了重大變化,這些變化直接影響到中美關系的發展。具體表現在:(1)資本主義陣營內的變化,由于西歐和日本的崛起,美國的霸主地位受到強有力的挑戰,美國不得不調整其與歐洲和日本的關系。(2)這一時期,資本主義世界出現了嚴重的經濟危機,美國經濟實力的下滑使其在與蘇聯的對抗中處于守勢。(3)美國深陷侵-爭的泥潭。(4)社會主義陣營由于蘇聯推行霸權主義政策而不復存在,中國受到來自蘇聯的危險日益增大。正是這種世界局勢的變化才使得中美兩國的關系從長期的對抗開始走向正?;?。

基本因素:一是政治制度,另一個是共同的國家利益,不同的政治制度使兩國疏遠,共同的國家利益使兩國接近。

3中日關系的改善

1.原因

(1)中美關系的改善直接促進了中日建交。

(2)日本對華友好政黨和團體的推動,為兩國關系正?;蛳铝嘶A。

2.過程

(1)1972年9月,日本首相田中角榮訪問中國,并簽訂了建立外交關系的聯合聲明。

(2)1973年初,中日兩國互派大使,中日兩國建立了外交關系。

(3)1978年,中日雙方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成為發展兩國友好關系,維護亞洲與世界和平的重要保障。

3.影響

中美關系的正?;椭腥战ń?,促進了中國外交事業的發展。中國外交打開了新局面。

中國恢復聯合國合法席位三十多年來,始終主張各成員國之間不分大小一律平等,在處理國際事務中致力于推動建立公正、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新秩序,中國是維護世界和平和地區穩定的堅定力量。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11

通史概要:

本專題主要從古代農業、手工業、商業,以及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四個方面介紹古代中國經濟。在初中已經介紹了一些基本史實,在教學中我們需要把握下列重點:一是中國古代農耕技術的發展、土地制度的演變和小農經濟的地位;二是中國古代冶金、制瓷、絲織業的發展概況和技術成果;三是中國古代歷朝商業發展的表現和特點;四是中國古代明清時期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和緩慢發展的原因及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地位。

一 古代中國的農業經濟

課標要求:

知道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經濟的基本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遠古時期,農業就占據了主導經濟的地位。了解古代中國農業的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了解中國古代賦稅和徭役,進而明白古代中國的農民承受的沉重負擔。了解古代中國的土地制度和土地兼并問題。了解古代中國水利事業在農業經濟發展中的重大作用。通過對課本內容的學習理解古代中國農業占據主導的經濟地位的原因,從而鍛煉歷史分析和歷史概括的能力。通過對主要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演進的了解,理解工具變革在生產發展中的關鍵作用,從而培養學生運用唯物主義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材內容以及教材所提供的歷史史料和歷史圖片,并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大膽想象、數理分析和創新性思維。并使學生學會用比較法、閱讀法、觀察法和歷史聯想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分析和解決。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知道古代中國有高度發達的農業文明;我們的祖先在生產實踐中建造了大量的世界聞名的水利工程,從而增強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偉大祖國的熱愛之情。

教學課時:1.5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和認識中國古代的土地制度和賦稅制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依附于土地的兩個不同階級的深層次關系;理解土地集中與農業經濟發展和民眾的關系;理解生產工具的革新與經濟發展的辯證關系。

教學建議:

(1)由十二生肖的圖片導入新課。鑒于本節內容較松散,可以先讓學生快速閱讀各目標題,歸納出本節主要內容。然后在教師引導下,使學生明白本節主要講述了以下幾方面內容:農業的起源、農耕方式和農耕工具的改進、賦稅和徭役繁重、土地兼并問題、古代水利事業的發展。

(2)第一目“‘神農’的傳說”,主要從“神農”傳說和新石器時代的歷史遺存兩方面闡明遠古時代已經存在農耕。在講述中可利用幻燈片打出“神農氏”的畫像和半坡遺址中“粟和菜子”的圖片。

(3)第二目“從‘刀耕火種’到‘以牛田’”,主要闡述了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改進??梢宰寣W生閱讀教材后,歸納出古代中國農業的耕作方式和生產工具的改進的具體經過。教師可以利用幻燈片打出耒耜、石斧、鐵鐮,以及耦犁等圖片,增加學生的興趣。然后引出設問:為什么從春秋戰國時期開始,古代中國的農業一直都使用牛耕,而沒有得到突破性的進步呢?由此引出古代中國以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為主。

(4)“泰半之賦”和“沉重的力役”兩目內容主要闡述古代中國農民承擔著賦稅和徭役,在講授中只需要使學生明白古代中國農民負擔沉重,處于社會的低層即可。

(5)第五目“貧者無立錐之地”,需要依據課程標準,補充介紹古代中國土地制度,使學生了解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和封建社會存在著不同的土地制度。在講述“土地兼并”問題時,讓學生閱讀教材中幾個相關的例子,切身感受古代農民受到地主的沉重盤剝,由此引導出土地兼并嚴重必然會導致王朝動亂。

(6)第六目“大禹和他的繼承人”,只需要按照教材介紹,可以補充大禹、都江堰等圖片資料。

二、古代中國的手工業經濟

課標要求:

列舉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認識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掌握古代中國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并深入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結合課本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內容,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與能力;結合地圖理解古代中國不同時期手工業中心的地理分布,培養學生的歷史時空感和觀察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中所提供的歷史文獻和圖片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大膽的想象、合理的歷史推理和主動的探究。并嘗試運用觀察法、閱讀法(包括歷史文獻、地圖等)訪問法、調查法等方法進行歷史問題的探究和思考。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內容的學習,知道我國古代有高度發達的手工業技能和完備的手工業部門,中國的手工業生產歷史悠久、成就輝煌。從而增強民族的自豪感和自信心,加深對我們偉大祖國與中華民族的熱愛之情。

教學課時:2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史實。

難點:理解中國古代手工業發展的基本特征。教師要引導學生從當時的社會經濟形態上去理解手工業的發展,可以適當地借助歷史文獻法和講解法,加深學生對這一問題的理解。分析“工官”制度的利弊及其原因,可以在教師的指導下鼓勵學生進行探究。秦朝創建中央集權制度的作用和影響。

教學建議:

(1)教師首先采用談話法,了解學生關于對我國古代手工業的知識有哪些?例如,絲綢之路是什么時候開通的?海上絲綢之路的路線是什么?為什么說中國有“瓷器大國”之稱?青銅器的原料是什么?然后進入本課學習。

然后從總體上讓學生明白:本節主要講了兩部分內容——古代手工業經營形態(田莊手工業、官營手工業和私營手工業)和古代手工業主要內容(紡織業、冶金業和陶瓷業)。

(2)“田莊手工業”一目,總體上介紹了中國在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背景下的手工業生產的基本情況。首先需要使學生明白“自然經濟”的含義,然后結合教材中幾個實例,理解莊園手工業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的重要內容,其處于輔助性地位,是副業。

(3)“工官”制度一目,主要介紹了官營手工業。學生除了解官營手工業產生的原因、特點外,重點理解官營手工業存在哪些弊端。

(4)“織女的勞績”一目,主要以朝代為序敘述了中國古代絲織業的發展與成就。在進行這部分教學時,可適當增加古詩詞中的史料,如《詩經》、漢樂府《孔雀東南飛》和《陌上?!?、等一些關于蠶桑生產和絲織業發展的史料情景,使學生認識蠶桑絲織技術是我國的偉大發明,激發學生愛國主義情操和民族自豪感。

(5)“攻金之工”一目,主要講述我國古代冶銅和冶鐵技術的發展。教學時可以適當增加有關青銅器、冶煉廠、鐵器等有關實物和照片,讓學生感受到歷史情景的再現;同時引導學生回憶初中教材中所涉及到的關于冶銅技術、冶鐵與煉鋼技術的內容,認識到鐵農具的推廣與使用,有力地推動了社會生產的發展。

(6)“奪得千峰翠色來”一目,主要介紹古代中國的陶瓷業的成就。在教學中,教師可以展示古代精美的陶器和瓷器,激發學生的興趣和民族自豪感。有條件的學??山M織參觀景德鎮或當地瓷窯,了解瓷器的制作工藝及瓷窯建設史,撰寫一篇考察報告。培養學生觀察問題與分析問題及寫作的能力,讓學生養成熱愛勞動、熱愛生活的習慣。

三、古代中國的商業經濟

課標要求:

概述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國商業發展的特點。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中國古代商業生產和轉運貿易的基本情況;了解中國古代各朝代“市”的基本知識;了解各朝代文人對當時商業發展的客觀性描述;了解各朝代作為商業中心的都市;深入理解中國古代商業發展過程中“市”的發展歷程及其在時間和空間的限制的突破的內在原因,以培養學生的歷史知識的遷移能力和理解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還可以通過觀察法結合教材中所提供的歷史圖片和史料對中國古代“市”的發展和演進、古代中國商業中心都市的基本情況進行分析和論證;教師可以利用啟發式教學法,在教學過程中要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但在必要的關鍵環節上還要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給予學生以適當的指導;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學生可以了解到中國古代商業經濟的發展狀況,認識商人在中國經濟進步中的作用。同時學生還應當認識到,雖然中國古代商人擁有巨大的財富,對社會的發展作出了巨大的貢獻,但是他們的社會地位卻十分低下。而且歷代統治者都通過“重農抑商”政策來限制和壓制商業的發展,阻礙了中國新的富有活力的經濟形態的誕生。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掌握中國古代不同歷史時期“市”的發展和演變,培養學生的歷史概括能力和總歸納能力。

難點:要求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市”在時間和空間上限制的突破和商品經濟的內在聯系;教師要引導學生理解中國古代商人經濟實力和社會地位不等的深層次原因。

教學建議:

(1)由《喬家大院》劇照,引出明清時代的晉商,引入本節內容。

(2)“富商大賈周流天下”一目主要講述兩部分內容:鄉村的商業活動和古代商人的活動引導學生分析《四民月令》中內容,使學生明白在鄉村中已存在農副產品的季節性買賣。對于“古代商人的活動”這部分內容,需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圖文資料,讓學生閱讀教材后,整理出古代商人的活動。

(4)第三目主要講述了古代“市”的發展。需要按照教材順序整理出從秦代到明清“市”的發展過程。在講述中充分利用教材中圖文資料,同時教師也可以補充一些相關的圖片,如《清明上河圖》,讓學生感受到古代“市”的繁榮,同時也可以增強學生的興趣。

(5)“商人重利輕離別”一目,主要講到商人往來奔波的生活方式,發達的古代商運,以及客商的風險三部分內容。教師需要充分利用教材現有文字和圖片資料,讓學生感受古代商人的奔波、艱苦的生活。同時也可以讓學生介紹他們所了解的與商人生活相關名著,激發學生的興趣。

(6)“商業都會的崛起”一目,主要介紹古代中國商業都會的發展情況。需要按照教材順序,介紹從戰國到清代商業都市的發展情況。教師可以利用課本插圖“清《盛世滋生圖》”,向學生介紹清代蘇州城的商業繁榮情況。

四、 古代中國的經濟政策

課標要求:了解“重農抑商”“海禁”等政策及其影響,分析中國資本主義萌芽發展緩慢的原因。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了解有關中國古代王朝經濟政策的基本知識;借助歷史文獻深入理解中國古代重農抑商政策的實施原因和所帶來的經濟后果,從而培養學生閱讀歷史文獻的能力,及借助歷史文獻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學生可以根據教科書與教師提供的考古材料、歷史文獻及自己的觀察所得,進行推理分析,大膽地比較論證,主動探究各個歷史問題的答案。學會用觀察法、比較法、閱讀法等探討有關問題。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學習,學生了解古代中國的重農抑商的經濟政策壓抑了中國社會新的生產方式的萌芽,理解我國今天的改革開放解放生產力、發展生產力的重要性和現實意義。

教學課時:1課時。

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中國古代的重農抑商政策和區域經濟管理方式,培養學生的歷史分析能力。

難點:古代中國是一個以農為本的社會,要求學生能站在這一高度上去理解重農抑商實施的原因,此外,不可忽視超越經濟的政治文化的因素;理解區域經濟管理的方式的差異和統治集團的階級屬性的深層次關系。

教學建議:

(1)先讓學生閱讀課前提示和各子目內容,讓學生明白古代中國采取了哪些經濟政策,其中最基本的經濟政策則是“重農抑商”政策。

(2)“重農抑商”一目是本課重點。使學生明白“重農抑商”政策的目的、各朝代實施的具體措施,結合教材“學習思考”,共同探討其歷史影響,側重于指出其阻礙了生產力的發展。在分析原因時,可以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加深學生理解“重農抑商”政策的弊端。

(3)“區域經濟政策的傾斜”一目,可依據教材講清這一政策帶來的影響——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重點闡述秦朝和西漢的具體政策。在講述東漢六朝全國經濟重心東南移時,注意補充古代中國經濟重心南移過程的資料。

(4)“工商業的管理”一目,首先使學生明白這是重農抑商政策的具體表現。然后介紹從秦代開始的各朝具體措施,重點闡明秦漢時期措施。在講述明清“海禁”時,補充一些歷史資料,加深學生對“海禁”政策的理解。使學生明白這種“海禁”政策使得明清時期的資本主義萌芽發展受挫,加速了中國落后與西方。同時使學生認識到:對外開放對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意義。

(5)“禁奢侈”一目,重點闡明兩點:一、“禁奢侈”政策在某種意義上也是抑商政策的輔助政策,也是抑商政策的具體步驟。二、古代中國禁奢之風無法抑制的原因是統治者“自上”的腐敗。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12

1.通過閱讀教材,知道古代希臘的兩個文明中心發源地,了解希臘城邦的一些基本史實。

2.能準確簡述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認識雅典民主政治的局限性。

3.通過閱讀教材,了解亞歷山大東征的基本概況,分析亞歷山大東征的影響,正確認識古代世界主要戰爭的兩面性作用。

雅典民主政治

正確認識亞歷山大東征

情景導入法、講授法

自主學習法、合作探究法

(一)情景導入,生成問題

x年我國將舉辦冬季奧運會,這使北京成為第一個既舉辦過夏季奧運會,又將舉辦冬季奧運會的城市。

同學們,你們知道奧林匹克起源于哪里嗎?

(二)自我研學生成新知

知識點一希臘城邦

1.地理位置: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小亞細亞半島西岸、黑海沿岸、意大利南部以及西西里島等地區。

2.希臘最早的文明產生于愛琴海地區。這一文明包括克里特文明和邁錫尼文明。

3.希臘城邦出現的時間:公元前8世紀;突出特點:“小國寡民”;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

4.公元前5世紀中后期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達到全盛,奴隸制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雅典的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

5.公元前4世紀,希臘北部邊陲的馬其頓成為軍事強國。

6.公元前334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率領3.5萬大軍,進攻波斯帝國。

7.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三)合作探究生成能力

探究一希臘城邦

1.古希臘文明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古希臘文明最早產生于哪里?主要有哪些文明?

愛琴海地區??死锾匚拿骱瓦~錫尼文明。

2.希臘城邦的突出特點是什么?這主要與什么有關?

“小國寡民”。與地理位置有關,希臘多山,不利于統一。

3.希臘城邦的居民分為公民和非公民,你知道二者有什么區別嗎?

只有公民才能占有土地,公民可以享有很多權利,同時,參軍打仗是公民的義務。非公民包括外邦人和奴隸。外邦人沒有政治權利,不能占有土地。奴隸幾乎沒有任何權利和自由。公民與非公民是統治與被統治的關系。二者界限分明,非公民轉化為公民,極為困難。

探究二雅典的民主政治

閱讀下面的材料,探究問題。

雅典民主政治家伯里克利在一次演講中說:“我們的制度稱作民主政治,那是千真萬確的,因為政權不是在少數人手中,而是在多數人手里。就法律而言,一切人解決他們私人糾紛方面都是平等的;就人的價值而言,無論任何人以何種方式顯露出優于他人擔任一些榮耀的公職,那不是因為他們屬于特殊的階級,而是由于他們個人才能。”

(1)伯里克利主政時期,雅典最高權力機構是什么?

最高權力機構是公民大會,具有立法、司法等多種職能。

(2)如何認識伯里克利時代雅典的奴隸制民主政治?

①為雅典的昌盛提供了政治上的條件,把古代世界的民主政治發展到高峰;②占雅典人口絕大多數的外邦人、奴隸、婦女沒有任何政治權利。它本質上仍是少數奴隸主對廣大奴隸的專政。

探究三亞歷山大帝國

1.閱讀教材,說出亞歷山大東征的開始時間、背景、過程、結果。

開始時間:公元前334年;背景:馬其頓的強大;經過:擊敗波斯大軍——攻占地中海東岸——埃及——滅波斯;結果:建立起地跨歐、亞、非三洲的亞歷山大帝國。

2.有人說:“亞歷山大東征是一次侵略戰爭,沒有任何積極意義?!睂Υ?,你如何看待?

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亞歷山大東征具有侵略性質,給東方人民帶來巨大災難,掠奪了東方世界的無數財富。但是,東征和帝國的建立也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大交匯。大量工商業者隨軍隊流動,加強了東西方之間的經濟聯系和貿易往來。

(四)歸納總結整體感知

(五)課堂檢測鞏固新知

見本書對應練習。

在本課教學中,我著重引導學生探討了雅典民主政治和亞歷山大東征這兩個重難點問題。對于歷史人物的評價,我引導學生要一分為二的看待,要能夠結合當時的背景來分析評價。學生們對于此類探究活動很感興趣,各小組都能夠積極發言,收到了不錯的效果。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13

一、教學目標

1.通過觀察圖片和閱讀教材,客觀描述隋唐統一的過程,了解隋朝時期的成就建樹。

2.通過展示史料并進行小組討論隋朝大運河的歷史意義,提高分析歸納能力,養成“論從史出”的意識。

3.通過本課學習,認識到隋唐的統一有利于政治經濟的發展,從而加深對國家統一的`重要性的理解。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

隋朝滅亡的原因。

【難點】

隋朝大運河開通的意義。

三、教學過程

環節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唐朝詩人皮日休的《汴河懷古》,并提出問題:此詩中的“河”指的是什么呢?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此河指的是隋朝時期開通的大運河。

教師追問:隋朝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此運河是在什么樣的背景下建成的?順勢導入新課。

環節二:新課講授

(一)隋統一的過程

教師講述:我們都知道魏晉南北朝是一個混亂的時期,國家長期處于分裂狀態。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并思考:那是誰結束了這一局面,又有什么意義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問題:581年北周外戚楊堅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楊堅即隋文帝。589年,隋滅陳,統一全國,結束了魏晉南北朝以來近400年的分裂局面。

教師強調:隋朝的統一結束了分裂局面,為后來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礎。

(二)隋朝的各項建設

教師讓學生閱讀教材正文第二段,提問:隋朝建立后都有哪些成就?

學生分析總結:隋朝時期在長安、洛陽設糧倉;隋煬帝時期修建洛陽城和大運河。

教師總結:隋朝初期建設頗多,其中大運河最為著名。

教師展示《隋唐大運河示意圖》并讓學生思考:隋朝大運河自北向南都流經哪些地方,溝通了哪些水系?

學生回答:隋朝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至涿郡南至余杭,自北向南連接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和錢塘江五大水系,分成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

教師展示史料,安排學生進行小組討論并提問:修建這條大運河有什么好處呢?

小組代表回答:隋朝開通大運河能夠加強南北方的政治經濟聯系,鞏固國家統一。

教師總結:運河的開通能夠溝通南北方經濟交流,大運河沿岸的城市也有所發展,從而有利于鞏固國家統一,同時也為我們也留下了燦爛的文化遺產。

教師在多媒體展示史料并設問:結合課前展示《汴河懷古》中所說“盡道隋亡為此河”,想一想隋朝的滅亡和大運河的開通有關么?

學生回答:有一定關系,修建大運河時勞民傷財,人民生活水平下降并激增不滿,最后發生起義。

教師補充總結:除此之外,隋煬帝還頻頻發動戰爭,種種行為導致社會生產下降,民不聊生,社會矛盾激化,最后導致大規模起義。

(三)唐朝統一

教師播放電視劇《隋唐英雄傳》片段提問:隋煬帝最后的下場是什么,又是誰取而代之統一全國的?

學生總結:618年隋煬帝被部下殺死,隋朝貴族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唐朝,為唐高祖,后來唐軍消滅起義軍和割據勢力統一全國。

教師追問:唐朝統一全國有何意義?

學生回答:穩定政局,為唐朝時期的政治經濟文化發展做好鋪墊。

教師總結:唐統一后給后面幾次唐朝盛世提供了良好的環境,足以使得唐朝在古代成為盛極一時的繁榮強國。

環節三:小結作業

1.小結:教師結合板書,帶領學生系統歸納本節課所學知識。

2.作業:課下收集隋朝相關資料,下節課談談是如何看待隋煬帝的。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1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了解宋明理學的代表人物及其主要思想觀點。分析宋明時期儒學的新發展及其對社會生活的影響。

(2)培養學生理解古代思想家主要學術觀點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結合宋明理學代表人物的經歷和淺顯的文字材料,幫助學生弄清理學的內涵。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宋明理學相關知識的學習,進一步加深對中華民族博大精深、源遠流長的思想文化的理解,增強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2)初步形成對國家、民族的歷史使命感和社會責任感,培養愛國主義情感,樹立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做貢獻的人生理想。

教學重難點

1、教學重點

掌握程朱理學基本內容。

2、教學難點

理解理學和心學的思想內涵;正確評價程朱理學和王陽明心學的歷史地位。

教學工具

多媒體設備

教學過程

1、引入新課

回顧歸納從春秋戰國到北宋之前儒學的發展過程。

形成——發展為大宗——“焚書坑儒”——復蘇——“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在宋代儒學復興運動中誕生的理學,將儒家的忠孝節義提升到了“天理”的高度,形成一整套囊括天人的嚴密體系,也稱新儒學。理學的出現與走向成熟,體現了儒學的新發展。在本課學習中,要求同學們思考的問題有:宋明理學產生的時代背景是什么?它的發展過程怎樣?宋明理學與傳統儒學相比,出現了哪些變化?你怎樣看待這種變化?由此導入。

2、新知介紹

(一)三教合一(提問式一帶而過)

1、魏晉南北朝,佛教和道教迅速傳播,出現儒、佛、道三教相互吸納滲透局面。

2、隋唐時期三教合一,儒學正統地位受到嚴重挑戰

隋朝,儒學家提出三教合歸儒的主張,又稱“三教合一”,主張以儒學為主,調和并吸收佛教、道教的理論。唐朝,統治者奉行三教并行的政策,即尊道、禮佛、崇儒。佛教和道教的發展,開始挑戰儒學的正統地位。

3、儒學復興運動的掀起

(1)先聲——韓愈

(2)掀起——北宋士大夫們

(二)程朱理學

1、理學的概念

北宋時期,儒家學者沖破漢唐儒學的束縛,融合了佛道思想來解釋儒家的義理。他們建立了以“理”為核心的新儒學體系,稱之為“理學”。

2、程朱理學的代表人物

程顥、程頤、朱熹。

3、程朱理學的主要思想

(1)二程理學(北宋)

①“天理”是宇宙萬物的本原,萬物只有一個天理,先有理后有物。——核心思想

(這是理學的核心思想,也是典型的客觀唯心主義。)

②天理”和倫理道德直接聯系起來。認為“理”不僅是自然界的普遍法則,也是人類社會的最高法則。三綱五常等封建倫理道德和封建制度、封建秩序都是天理的體現,是不可改變的。認為天理是世界的本原,體現在社會上是儒家的道德倫理,體現在人身上就是人性。

③主張通過“格物致知”的方法去把握“理”。

所謂“格物致知”原出于《禮記·大學》,《大學》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之道皆以“格物致知”為前提。所謂“格物”就是指“即物窮理”?!案瘛弊钟卸x,一是“來”的意思,格物也就是“達于物”,或者“即于物”的意思;二是“窮至”、“極至”的意思,所謂格物也就是就物而窮理。對于“物”,可訓為“事”或“理”。程、朱主張就世間萬事萬物而體認天理。格物窮理,是教人從待人接物的具體事情中去體認道學家所講的天理。格物是致知的基礎,致知則是格物的目的和深化?!爸隆?,有推致和窮盡兩重意義,這和“格”字的意義相近。致知是指通過格物達到對于天理的真知。

(2)朱子學——朱熹理學的集大成者

①天理與三綱五常的緊密聯系,提出天理就是作為道德規范的三綱五常,強調“存天理,滅人欲”

②“格物格致”的深化:“物”的概念

“物”,指天理、人倫、圣言、世故。“格物致知”的目的在于明道德之善,而不是求科學之真。

4、程朱理學的在當時產生的影響

(1)適應了統治階級的政治需要,備受推崇。明初成為居于統治地位的官方哲學。

(2)維護了封建專制統治。

(3)用綱常禮教更加束縛了人的思想。

(4)傳播海外,甚至形成“朱子學”學派。

(三)陸王心學:

1、代表人物:陸九淵(南宋)王陽明(明朝)

2、陸九淵的“心學”主張

(1)把“心”作為宇宙萬物的本原,提出“心”就是“理”的主張;

(2)認為窮理不必向外探求,反省內心就得天理。

3、王陽明的“心學”主張

(1)王陽明“心外無物”、“心外無理”

(2)“致良知”“知行合一”

王陽明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都是要強調道德的自覺和主宰性。

課后小結

孔子貴仁,孟子貴義,儒家重倫理,講信修睦,通儀禮。程朱理學直承孔孟而又繼續發展,使之從傳統啟蒙思想上升為中國傳統哲學。這種傳統的中國哲學,是中國人對宇宙現象與人的生存原則的一種領悟和把握,并把這種領悟和把握的基本精神貫徹于實際踐行之中??酌先鍖W乃中華傳統文化的淵源和啟蒙,至程朱理學才使中國哲學形成世界觀與方法論的哲學體系。程朱理學是中國哲學史上的里程碑。

高中歷史設計教案篇15

一、義和團運動的興起

重點是講原因和”扶清滅洋”的口號。原因可從以下二個方面講。

(1)歷史根源:義和團前身是義和拳,起源于明末清初,是進行反清活動的民間秘密結社組織,活躍在山東、直隸一帶,后來形成以農民為主的受壓迫民眾抗暴自衛的民間秘密組織。鴉片戰爭后,義和拳即自發地投入反洋教斗爭。自甲午中日戰爭開始,在帝國主義加緊侵華過程中,山東民眾深受其害,散布在山東各地的義和拳,便自然地成為廣大民眾反帝斗爭的組織者和領導核心。

(2)民族危機空前嚴重,中外矛盾激化。外國教會依仗不平等條約所賦予的侵略特權,或勾結地方官員,或脅迫地方官府,橫行不法,欺壓鄉里。清朝地方官員又袒護教會。這在山東又表現得尤為突出。山東除有英、日、德三國在這里激烈爭奪外,洋教勢力也遍布山東,有教堂1000多處,恣意橫行,民怨沸騰。這里首先發生大規模的斗爭運動勢在必行。

關于“扶清滅洋”口號問題。面對帝國主義對中國的侵略,“滅洋”成為中國人民的共同要求。這一口號的提出反映了當時中華民族與帝國主義之間的矛盾已成為中國社會的主要矛盾。因此這個口號具有愛國性質和進步意義?!胺銮濉钡暮x還需從義和團的文告中加以分析、認認?!读x和團告白》中說:“保護中原,驅逐洋寇”、《馬蘭村坎字團告示》中說:“扶清滅洋,替天行道,出力于國家而安于社稷,佑民于農夫而護村訪”可見,“扶清”的主要含義是扶保中國。在當時的社會條件下,“扶清”成為“滅洋”的斗爭策略。這在客觀上確實減少了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阻力,易于為人們所接受。但是也同時應看到“扶清”無論在主觀上還是在客觀上又會使人們喪失對清朝封建統治集團的警覺,尤其是隨著義和團運動的大發展,人員成分復雜,清政府對義和團的政策由“剿滅”改為“招扶”時,義和團逐漸落入被利用、被控制的圈套,以至于被中外反動勢力聯合絞殺。這也正是“扶清”的必然結局。作為政治性口號,既要有號召力,更要有正確的導向?!皽缪蟆痹诋敃r民族矛盾十分尖銳的形勢下,起到了廣泛動員民眾參加的作用。但由于“滅洋”是基于感性認識的口號,而不是基于理性認識的經過科學論證的口號,因而帶有籠統的排外性質。

二、義和團運動的發展

通過義和團運動發展的過程來講清義和團運動發展的原因。從主觀上說,義和團雖提出“扶清滅洋”,但在受到鎮壓時,英勇反抗,沒有受“扶清”的束縛。山東、直隸的義和團連克州縣,勢力席卷京津地區。這是義和團能夠發展的主觀原因。從客觀上說,清政府順從帝國主義列強的意志,鎮壓山東興起的義和團運動。這迫使山東義和團向外發展。隨著山東、直隸的義和團匯合,義和團不僅擴大了活動范圍,更重要的是擴大了聲勢和影響。當然比這更重要的是由于義和團的發展,使得清政府不得不改變對義和團的策略,即由“剿殺”改為“把撫”,這就成了義和團運動能夠發展壯大,達到高峰的客觀原因之一。

清政府改變策略的原因還有:清政府內部的頑固派與帝國主義有矛盾,而在“盲目排外”這一點上與義和團有一致性,這是他們暫時聯合的基礎,但統治者和被統治者之間存在根本利害沖突,所以這種聯合必不久。

三、八國聯軍侵華戰爭及其罪行

首先要講清楚八國聯軍侵華的軍事行動和義和團以及部分清軍抗擊八國聯軍侵略的戰斗。從空間上說是三點一線,即北京——天津——大沽口,戰斗往往在這三點一線上同時進行,所以學習時要指導學生予以注意??衫秒娔X動畫講解。

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慈禧太后出逃途中就發布上諭:“此案初起,義和團實為肇禍之由。今欲拔本塞源,非痛加鏟除不可。嚴行查辦,務盡根誅”。即下令剿滅義和團。除中外反動勢力相互勾結共同鎮壓義和團運動這一主要原因外,聲勢浩大的義和團運動,為什么會如此迅速地失敗呢?要引導學生回憶一下“扶清滅洋”的口號中的“扶清”,正是這一點使義和團喪失了對清政府應有的警惕性,這是造成義和團迅速失敗的主觀原因。二是八聯軍占領北京后,分區占領。侵略軍在北京犯下駭人聽聞的罪行。三是補充史料,使學生明確義和團運動的歷史作用,識記對義和團的評價。以下史料可供參考使用。

西摩爾率八國聯軍第一次進攻北京失敗,逃回天津后,曾不得不承認“義和團所用武器設為西式槍炮,則所率聯軍必全軍覆沒?!蓖瑫r,一個美國傳教士說:“西摩爾聯軍的失敗,永遠消除了慣常被人提出來的那個論點,即一隊外國軍隊,只要組織得好而且武器齊全,就可以在整個中國從這一端到那一端長驅直入,不會遇到有效的抵抗?!?/p>

八國聯軍占領北京期間,美國人赫德發表文章,說“瓜分對于如此眾多的人口,永遠也不能期望那是最后的解決辦法。騷動、不幸和不穩定會貫穿于以后的世世代代。”“反對各個外國統治者,”“表現出民族情緒的存在和力量?!泵绹乖谄渲髦袑懙溃骸笆澜缟纤袊抑?,中國是最不適宜瓜分的。沒有一個民族像中國人那樣更齊一、更被古老的帶子和魅力拴在一起的了。”“歐洲列強瓜分中國意味著用武力壓服各部分……將帶來經常不斷的反抗?!卑藝撥姷慕y帥瓦德西在寫給德皇威廉二世的報告中承認:“中國群眾……尚含有無限蓬勃生氣?!?/p>

以上史料充分說明了義和團運動歷史功績。顯示了中國人民的巨大力量,粉碎了帝國主義列強瓜分中國的妄想;也沉重打擊了清政府的反動統治,充分暴露了它的腐朽和虛弱,加速了它的滅亡。

四、《辛丑條約》的簽訂及其影響

主要是按教材中的內容對條約的內容及危害進行分析,不必補充材料。最后總括其主旨,就是列強從經濟、政治、軍事上牢牢控制清政府,使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都成為帝國主義統治中國、鎮壓中國人民反抗的工具,以達到永遠壓迫奴役中國人民的目的。

1051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北京办公室装修,办公室设计,写字楼装修-北京金视觉装饰工程公司 北京成考网-北京成人高考网 | 爱佩恒温恒湿测试箱|高低温实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冷热冲击试验箱-您身边的模拟环境试验设备技术专家-合作热线:400-6727-800-广东爱佩试验设备有限公司 | 无锡网站建设_企业网站定制-网站制作公司-阿凡达网络 | 磁棒电感生产厂家-电感器厂家-电感定制-贴片功率电感供应商-棒形电感生产厂家-苏州谷景电子有限公司 | 浙江宝泉阀门有限公司| 粉末包装机,拆包机厂家,价格-上海强牛包装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济南ISO9000认证咨询代理公司,ISO9001认证,CMA实验室认证,ISO/TS16949认证,服务体系认证,资产管理体系认证,SC食品生产许可证- 济南创远企业管理咨询有限公司 郑州电线电缆厂家-防火|低压|低烟无卤电缆-河南明星电缆 | 盘扣式脚手架-附着式升降脚手架-移动脚手架,专ye承包服务商 - 苏州安踏脚手架工程有限公司 | 猪I型/II型胶原-五克隆合剂-细胞冻存培养基-北京博蕾德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 山西3A认证|太原AAA信用认证|投标AAA信用证书-山西AAA企业信用评级网 | 北京开业庆典策划-年会活动策划公司-舞龙舞狮团大鼓表演-北京盛乾龙狮鼓乐礼仪庆典策划公司 | 万濠投影仪_瑞士TRIMOS高度仪_尼康投影仪V12BDC|量子仪器 | 亿立分板机_曲线_锯片式_走刀_在线式全自动_铣刀_在线V槽分板机-杭州亿协智能装备有限公司 | 旋振筛|圆形摇摆筛|直线振动筛|滚筒筛|压榨机|河南天众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沈阳楼承板_彩钢板_压型钢板厂家-辽宁中盛绿建钢品股份有限公司 轴承振动测量仪电箱-轴承测振动仪器-测试仪厂家-杭州居易电气 | 纯化水设备-纯水设备-超纯水设备-[大鹏水处理]纯水设备一站式服务商-东莞市大鹏水处理科技有限公司 | 翅片管散热器价格_钢制暖气片报价_钢制板式散热器厂家「河北冀春暖气片有限公司」 | 紧急切断阀_气动切断阀_不锈钢阀门_截止阀_球阀_蝶阀_闸阀-上海上兆阀门制造有限公司 | 热镀锌槽钢|角钢|工字钢|圆钢|H型钢|扁钢|花纹板-天津千百顺钢铁贸易有限公司 | 分子精馏/精馏设备生产厂家-分子蒸馏工艺实验-新诺舜尧(天津)化工设备有限公司 | 无刷电机_直流无刷电机_行星减速机-佛山市藤尺机电设备有限公司 无菌检查集菌仪,微生物限度仪器-苏州长留仪器百科 | 快速门厂家-快速卷帘门-工业快速门-硬质快速门-西朗门业 | nalgene洗瓶,nalgene量筒,nalgene窄口瓶,nalgene放水口大瓶,浙江省nalgene代理-杭州雷琪实验器材有限公司 | FAG轴承,苏州FAG轴承,德国FAG轴承-恩梯必传动设备(苏州)有限公司 | 金属雕花板_厂家直销_价格低-山东慧诚建筑材料有限公司 | 不锈钢电动球阀_气动高压闸阀_旋塞疏水调节阀_全立阀门-来自温州工业阀门巨头企业 | 写方案网_方案策划方案模板下载| 冷藏车厂家|冷藏车价格|小型冷藏车|散装饲料车厂家|程力专用汽车股份有限公司销售十二分公司 | 杰福伦_磁致伸缩位移传感器_线性位移传感器-意大利GEFRAN杰福伦-河南赉威液压科技有限公司 | 知网论文检测系统入口_论文查重免费查重_中国知网论文查询_学术不端检测系统 | 课件导航网_ppt课件_课件模板_课件下载_最新课件资源分享发布平台 | 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厂家价格-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_龙门加工中心-数控龙门加工中心厂家价格-山东海特数控机床有限公司 | 内窥镜-工业内窥镜厂家【上海修远仪器仪表有限公司】 | 全自动包衣机-无菌分装隔离器-浙江迦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冷却塔厂家_冷却塔维修_冷却塔改造_凉水塔配件填料公司- 广东康明节能空调有限公司 | 全球化工设备网—化工设备,化工机械,制药设备,环保设备的专业网络市场。 | 华东师范大学在职研究生招生网_在职研究生招生联展网 | 合肥展厅设计-安徽展台设计-合肥展览公司-安徽奥美展览工程有限公司 | 合肥制氮机_合肥空压机厂家_安徽真空泵-凯圣精机 | 集菌仪_智能集菌仪_全封闭集菌仪_无菌检查集菌仪厂家-那艾 | 电机修理_二手电机专家-河北豫通机电设备有限公司(原石家庄冀华高压电机维修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