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
通過編寫教案,教師可以明確教學目標、教學內容和教學計劃,以便更好地組織教學,從而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好的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應該怎么寫?快來看看,小編給大家分享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的寫作技巧和示例,供大家參考!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梳理文章情節,總結“邊城”的自然美、風俗美、人情美。
2.概括文章主題,培養健康的審美情趣。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和桃花源一樣,在大山的深處,那里和桃花源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精致一樣優美。那里的天空明朗,那里的水泛著豆綠色。那里有一個渡口,一個擺渡的老人帶著15歲的少女,擺渡從不收錢。那里有兩個強壯開朗的小伙子,共同愛上了一位少女,他們選擇走馬路唱山歌的方式獲得少女的傾心。這個地方就是沈從文陛下的《邊城》。
今天我們就作偶然闖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一起走進沈從文的理想國-《邊城》
教學過程
一、情景導入
有這樣一個地方,它和桃花源一樣,在大山的深處,那里和桃花源的“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的精致一樣優美。那里的天空明朗,那里的水泛著豆綠色。那里有一個渡口,一個擺渡的老人帶著15歲的少女,擺渡從不收錢。那里有兩個強壯開朗的小伙子,共同愛上了一位少女,他們選擇走馬路唱山歌的方式獲得少女的傾心。這個地方就是沈從文陛下的《邊城》。
今天我們就作偶然闖入桃花源的武陵人,一起走進沈從文的理想國-《邊城》
二、自主預習,知識鏈接
1關于作者
沈從文(1902--1988),原名沈岳煥,湖南鳳凰人,現代小說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京派作家群”發起人。他的小說可以分為“湘西”“行伍”“都市”三個系列。代表作有《邊城》《長河》《會明》《八駿圖》等。其小說大多以湘西生活為背景,熔生動豐富的社會風俗畫和優美清新的風情風景畫為一爐,展示人性的粗獷強悍,民俗的淳厚善良,使作品充溢著濃郁的鄉土氣息和返璞歸真的牧歌情調。
2.故事梗概
在湘西風光秀麗、人情質樸的邊遠小城,生活著靠擺渡為生的祖孫二人。外公年逾七十,仍很健壯;孫女翠翠十五歲,情竇初開。他們熱情助人,純樸善良。兩年前在端午節賽龍舟的盛會上,翠翠邂逅當地船總的小兒子儺送并喜歡上了他。儺送的哥哥天保喜歡美麗清純的翠翠,托人求親,而地方上的王團總也看上儺送,情愿以碾坊做陪嫁把女兒嫁給儺送。儺送不要,想娶翠翠為妻,寧愿作個擺渡人。于是兄弟倆相約唱歌求婚,讓翠翠選擇。天保知道翠翠喜歡儺送之后,為了成全弟弟,外出闖灘,遇意外而死。儺送覺得對哥哥的死有責任,拋下翠翠出走他鄉。外公因翠翠的婚事操心擔憂,在風雨之夜去世。留下翠翠孤獨地守著渡船,癡心等著儺送歸來,“這個人也許永遠不會來了,也許明天回來”。
3.背景探尋
《邊城》完成于1934年4月19日,是作者的代表作。關于這篇小說的創作動機,作者說:“我要表現的本是一種‘人生的形式’,一種‘優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我主意不在領導讀者去桃花源旅行,確想借從桃源上行七百里路酉水流域一個小城小市中幾個愚夫俗子,被一件普通人事牽連在一處時,個人應得的一份哀樂,為人類‘愛’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說明。”全篇以翠翠的愛情悲劇為線索,淋漓盡致地表現了湘西地方的風情美和人性美。
4.題解
邊城,即邊地的小城,指遠離城市的邊遠小鎮,是現代城市文明的邊城。
從時間、文化上考慮,“邊城”是大城市的腐朽生活和“庸俗小氣自私市儈”的風氣的對立面。它代表了沈從文對其故鄉未完全被現代物質文明摧毀的淳樸民風的懷念。
一、初讀課文,理清情節
課文節選部分共寫了幾個端午節,分別對應文章的第幾部分?講了什么內容?
寫了三個端午節。
第四部分,第一個端午節,翠翠儺送邂逅埋下愛情的種子。
第五部分,第二個端午節,翠翠巧遇大佬引來天保的愛意。
第六部分,第三個端午節,籌備龍舟賽祖孫二人在家各自想著各自的心事。
二、細讀課文,品味邊城之美
1、在文中找出描寫邊城自然環境的句子,并概括邊城自然環境的特點。
豆綠色的水天氣明朗落日、薄霧、白云
“豆綠色”——象征了純潔、原始和無污染。青天碧水,落日白云
構成一幅色彩明麗的風景畫。
2、文中寫了邊城哪些風俗活動?分別有什么特點?結合文本具體分析。
明確:
端午節:龍舟賽捉鴨子比賽這官民同樂的龍舟賽,展現的就是湘西民眾的熱血性格、團結精神和對生活的熱愛。
中秋、過年:月下對歌獅子龍燈放煙花
小結:這些習俗透露出邊城中的祥和的生活氛圍,和《桃在源記》中的詩意生活類似。這就是邊城人民生活的獨特的生治環境。
3、文中寫了哪些人物?人物間的關系怎樣?
愛情:翠翠與儺送
翠翠:單純、可愛
儺送:關心別人、古道熱腸
一個情竇初開的少女形象和一個寬厚熱情的帥哥形象。正所謂“不打不相識”,在邊城的青山綠水中,兩位拌嘴的年輕人卻給彼此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這種朦朧的純潔的初戀之情怎能不令人砰然心動呢?
親情:翠翠與爺爺
爺爺疼愛翠翠,翠翠關心爺爺
友情:
爺爺與“老熟人”
爺爺與過渡人
爺爺與順順
三、研讀課文,探究作品主題
試從贊美、批判、呼吁三個詞的角度概括小說的主題。
贊美:邊城生活的質樸、純真和人與人之間純潔的愛;
批判:物欲泛濫的現代文明;拜金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
呼吁:重建民族的美好品德和人格。
四、拓展延伸
沈從文在《邊城》中為什么要設置主人翁為擺渡身份?有什么象征意義?
《邊城》里每個人都在擺渡著自己的命運:翠翠在苦苦地堅持著等待幸福的到來,儺送因對自己哥哥的愧疚而拋下心上人孤獨地出走,老船夫在無奈中撒手人寰……十五歲的翠翠向我們展示的命運:渡人的是渡船,翠翠和爺爺長久的守候;人渡的是婚姻,翠翠和母親一樣默默地等待。等著人渡,翠翠在祖父身邊,用沉默不語來等待命運的裁決。
她只是等著:渡船無法選擇渡客,同樣翠翠也無法選擇度她的人。
五、反饋達標
試分析小說結尾“這個人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就回來”這句話的作用。
①情節:翠翠只是在那里等待——等待歌聲,等待媒人,也等待心目中那個人。儺送也許永遠不回來了,也許明天回來。留下的是凄涼的余韻,是生離死別、會合無緣的感傷,也是作者隱伏的悲痛。
②人物形象:翠翠對儺送純真的愛,更加襯托翠翠單純、可愛以及翠翠所代表的的邊城人民的淳樸民風。
③主題:一場以悲劇告終的朦朧愛情,也隱含了作者對現實生活中古老美德、價值觀失落的痛心,以及對“近代文明”物欲泛濫的批判。
六、布置作業
學習過本文,你一定對《邊城》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請仿照下面一首詩,寫下自己心中的“邊城”。
一條溪,
淌了千年,
卻沖不淡那一份溫柔的愛。
一首歌,
唱了千年,
卻道不盡那一段纏綿的情。
一個是豪放豁達,
一個是美麗溫柔,
卻同是一種相思,
一處哀愁,
而這愁的對面,
卻是一份割舍不斷的手足深情。
碧溪水柔韌、澄清,
茶峒山淳樸而堅定。
依山傍水的緣啊,
卻是生生世世的一場宿命。
虎耳草采一把,
但情曲唱一夜,
你,卻在夢里將淚流盡。
坍塌的白塔,
擋不住墜落的流星。
一生的親情啊,
也隨著這一場濁雨遠去。
不曾回來的歌聲啊,
是誰為你把靈魂浮起,
是誰為你把命運囚禁?
是這一溪翠竹依傍的水,
是這一首曾經飛揚的曲。
來來回回的渡船,
只為尋找
那曾經的一片馨香,
可終究離不了擺渡的繩索,
只得翹首遠方的兇灘,
守望這一溪水,
守望這一首曲。
愛情無悔,
幽幽水令。
七、課文小結
小說極力謳歌傳統文化中殘留至今的美德,是相對于現代傳統美德受到破壞,到處充滿著物欲金錢主義的淺薄、庸俗和腐化墮落的現實而言的。
作者筆下的小鎮,風光秀麗、民風淳樸,人們沒有等級功利之爭,人與人之間真誠相待。外公對孫女的愛憐,翠翠對儺送的純真的愛,天保兄弟對翠翠真摯的愛,兄弟之間誠摯的手足之情,都代表了未受污染的農業文明的傳統美德。在自然的明凈之中,更有人情心靈的明凈。推重湘西人的人生方式,隱含了對現實生活古老美德和價值觀失落的痛心,是對重建民族品德和人格的希望。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2
一.導入
多媒體顯示海市蜃樓圖片,然后請同學們說說圖片中最神奇的是什么,并適時引導.現實生活中有可能在瞬息間出現一座城市嗎?讓我們走進《山市》,去領會山市的神奇吧!
二.整體感知(檢查預習)
1.學生介紹作者及《聊齋志異》,課件出示資料助讀。
2.師生競讀
①抽同學朗讀,其他同學評價。(字音﹑停頓﹑斷句)
②教師配樂朗誦,學生體會停頓﹑語調﹑情感。
學生發表觀點,教師總結朗讀要求:讀準字音﹑把握節奏準確斷句﹑讀出情味。
③選派學生代表與老師比賽,學生評論并說明理由。
④集體有感情朗讀.
3.譯讀(字﹑詞﹑句解釋比賽)
4.品讀
(1)體會山市之“變”.
①找出表示時間的詞語。這些時間很短暫,看來山市瞬息萬“變”。
②隨著時間推移,山市呈現怎樣的景象?(學生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用自己的話描述)
③山市變化的全過程分為幾個階段?請簡練概括。
(2)想象山市之“奇”.
分組討論所看到的山市奇觀
參照采訪提綱:你看到怎樣的景色?
它有變化嗎?怎樣變化的呢?
你覺得這些美嗎?美在哪里?
(3)品味山市之“美”。
①集體朗讀一段課文,有感情的描繪這部分景色,共同品位山市奇觀.(多媒體出示圖片欣賞)
②師生評說山市景色之美,探究由哪些詞語﹑句子體現出來。
(高插青冥、碧瓦飛甍、高垣睥睨、直接霄漢、暗然縹緲)
三.討論研究
為什么那時的人把山市稱作鬼市?山市到底是怎樣形成的?
學生思考、議論、自由發表個人見解。引導明確:古代的人無法解釋這種現象,所以才歸結為鬼在作怪。實際上我們現代科學已經完全能夠解釋這一現象了。自由組成研討小組。搜集相應資料或故事,討論、探究其中科學道理。
四.課堂練筆
學生欣賞煙花綻放情景的圖片,然后用筆有順序、抓特征、運用美的語言去描繪。
五.作業設計
1.用自己的話向家長描述美麗神奇的山市.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理解本文的主要論點,正確理解從師學習的道理。
2.理清本文的論述思路。
3.了解正反對比在文中的運用。
二、重點難點
重點:理解本文的中心論點及文章的結構。掌握古今異義、詞類活用、一詞多義現象。
難點:準確概括文章的中心論點,掌握其論證說理的特點,對比手法的運用。
三、課時安排
兩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作者簡介。
韓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河陽(今河南孟縣)人。因為先輩世居昌黎(今河北省昌黎縣),所以后人稱“韓昌黎”。
(二)寫作背景
(三)識體:
許多文言文從標題中的某一個詞就可以判斷文章的體裁,如《小石潭記》中的“記”、《出師表》中的“表”、《廉頗藺相如列傳》中“傳”、《馬說》、《捕蛇者說》、《愛蓮說》本文的“說”。“說”——是一種有敘有議,以議為主的文體,議論文體。“師說”——即“說師”,動賓倒置的現象多見于書籍、文章標題,如《__》、《__》。解釋為“說說(議論)有關老師的問題”。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4
一、基礎知識
1、選自南朝梁蕭統編選《文選》。李密:字令伯,一名虔,西晉文學家
2、表:古代奏章的一種,一般陳述某種意見或事情,多用于臣向君陳情謝賀,如諸葛亮的《出師表》。
二、實詞
(1)臣以險釁(險釁:艱難禍患,指命運不濟)
(2)慈父見背(見背:背棄我,指死亡)
(3)舅奪母志(奪:改變)
(4)門衰祚(zuò)薄(祚:福分)
(5)終鮮兄弟(鮮:本指少,這里是沒有)
(6)煢煢孑立,形影相吊(吊:安慰)
(7)而劉夙嬰疾病(嬰:纏繞)
(8)未曾廢離(廢:停止侍奉)
(9)前太守逵察臣孝廉(察:考察和推舉)
(10)尋蒙國恩(尋:不久)
(11)則劉病日篤(篤:病重)
(12)聽臣微志(聽:準許)
(13)至微至陋,過蒙拔擢(zhuó)(拔擢:提升)
(14)是以區區不能廢遠(區區:拳拳,形容自己的私情)
(15)除臣洗馬(除:授予官職)
(16)庶劉僥幸,保卒余年(庶:或許)
三、古今異義
1、九歲不行不行:不能走路
2、至于成立成立:成人自立
3、舉臣秀才秀才:優秀人才
4、非臣殞首所能上報上報:報答皇上
5、臣欲奉召奔馳奔馳:奔走效勞
6、有所希冀希冀:非分的愿望
7、臣之辛苦辛苦:辛酸苦楚
8、則告訴不許告訴:報告申訴。
四、通假字
1、夙遭閔兇。閔,通“憫”,可憂患的事。
2、零丁孤苦。零丁,通“伶仃”,孤單的樣子。
3、臣今年四十有四。有,通“又”。
4、常在床蓐。蓐,通“褥”,草席。
五、句式
1、判斷句
(1)“……為……”式
A、臣之進退,實為狼狽
B、況臣孤苦,特為尤甚
(2)“……非……”式
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2、被動句
A、而劉夙嬰疾病
B、則告訴不許
3、倒裝句
(1)狀語后置
A、急于星火
B、是臣盡節于陛下之日長
(2)賓語前置
慈父見背
4、判斷句
①非臣隕首所能上報
②今臣亡國賤俘
③臣之辛苦,非獨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見明知。
六、成語
(1)孤苦伶仃:形容孤單困苦,無依無靠。
(2)煢煢孑立:形容孤苦伶仃,無依無靠。
(3)形影相吊:只有自己的身體和影子互相安慰,形容十分孤單。
(4)日薄西山:太陽快要落山,比喻人衰老臨近殘廢或事物腐朽即將滅亡。
(5)氣息奄奄:氣息微弱,形容快要斷氣的樣子。
(6)人命危淺:形容壽命已經不長,即將死亡。
(7)朝不慮夕:早晨不能考慮晚上會怎樣,情勢危急,隨時都可能發生變故。
(8)皇天后土:古代對天地的尊稱。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溫習課文內容、有感情地誦讀課文
2、賞析本文脈絡分明,陳情于事、寓情于理的構思藝術
3、懂得“孝”的價值觀基礎上,探討這篇課文最核心的價值在哪?
教學重難點:
1、領會真摯感情、培養健全人格、引導學生悟出做真人,說真話的“真”的文化內涵,從而領會自由生活的價值,獲得生活的智慧。
課時安排:
1課時
課前準備:
1、啟發學生多角度思考文本,在領悟李密的孝道忠信和機心重重的說話技巧之外,引領學生思考“真”的背后文化的內涵。
2、制作課件
教學過程設計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我用“談-讀-譯-析”的教學方法和大家一起學完了《陳情表》。這篇高中名篇的動人之處就在于它陳孝情情真意切,訴忠情赤膽忠心。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李密對祖國的拳拳深情也讓我們每個人都有所感悟,也深深的讓我們懂得在日常生活中及時給予我們的親人一份微薄但卻真摯的回報。
至此,這篇文章的教學任務似乎順理成章地完成了。那你們學完這篇課文以后,無非是覺得李密很真摯,很孝順祖母,說話很有技巧,最終說服了晉武帝。我們的學習也好像得以圓滿解決。很明顯,這是教材編寫者的意圖。然而,這篇課文最核心的價值就止于此嗎?
二、回顧舊知
1、全班有感情的朗讀課文。
2、大家現在能概括出李密在《陳情表》里的“陳情”的方法嗎?
明確:融理于情、融情于事
思維導圖:
動之以情:不幸遭遇,訴祖孫之情——進退狼狽,訴兩難處境
曉之以理:孝治天下,找理論依據——先孝后忠,想辦法解決
最終保全自身的安全,求得照顧祖母的自由身
3、細思極恐,不單純是警示大家“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在”的緊迫性,老師在生活里又有一些思考,關乎這篇文章的主旨的思考,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起探討。
①李密真的是一個“本圖宦達、不矜名節”的讀書人嗎?
有限地拒絕、計算著生命的安危,處處恐懼——謊言的真實
②試想,晉武帝如果標榜的是以忠治天下,李密的這篇《陳情表》還能寫得出來嗎?
對極權的絕對服從乃根本原因,但李密表現得卻至誠至性、至情至性。
用真話對抗極權的扭曲,過分的說真話,沒有自由意志的真話——真實的謊言
③再來說說被許多人津津樂道的李密的“孝”。全文四段,每一段都有涉及“祖母”的文字。何以反反復復從始至終地說相同的一件事,一樣的心情呢?
27次“臣”,換一種形式表達對帝王的忠心而已
小結:
清代的學者文人認為這篇文章“至情至性”,這樣看來也就不足奇怪了。在清代極權專制極為怖懼之時,他們的社會境遇跟李密最接近,所以容易引起共鳴。把心毫無掩飾的給你,只為你同情我、愛我,為我做一點點事。
三、課堂延展
1、這篇《陳情表》如果只允許說一句話,你認為作者應當說什么?允許說第二句話呢?允許說第三句話呢?┈┈
依照常理哪些話是必須說的,哪些話是不應當說而被說了出來,從而領會作者的“犬馬不懼之情”何其真也?為自由生活的意志,為真情而聲聲嘆息
2、你對“自由”“真”這樣的命題有過思考嗎?結合現實生活自己,談談你的看法?
因為無力,所有執著,讓我想起說這句話的熊培云,是從江西農村走出的一位我早年就特別偏愛的作家,他在年出版的《自由在高處》這本書有這么一句話:“帕特里克說:“不自由,毋寧死!”
熊培云說:“不自由,仍可活。”是我的人生,我必讓它自由。每個人都應該是自己人生的。那些能夠帶領干軍萬馬的人,未必能帶領好自己。要么成為自己,要么一無所成。
改變不了大環境,就改變小環境。小環境改變廠,大環境也會隨之改變。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你不能決定太陽幾點升起,但能決定自己幾點起床。
把一生當作自己的遠大前程,把當下的每一件枯燥的事情每一句忠言逆耳當作做好,就是通向未來的自由生活的路。
自由不是任性妄為,自由不是執迷不悟,自由不是置別人冷暖妄顧,自由就是自救,如何超越逆境,盤活自由,拓展生存,積極生活。
四、課堂總結
不論怎樣上課,采用什么方法,我想,我都想在文本與我們的現實生活之間構建一個平臺,引領大家思考“真”背后的文化內涵,從中獲得智慧,而不應止于表層的理解,取櫝還珠。
這篇表的教學,學習李密機心重重的說話技巧不該是重點,領會李密的孝道忠信也不是重點;認識古代專制對人的扭曲是重點,領會自由生活的價值是重點,懂得珍惜真實的生活和對你真的人,獲得生活的智慧是重點。
國破山河在,因為無力,所以執著
推薦大家兩本書——熊培云《自由在高處》《思想國》
五、作業
假如我若為王,請回復一下李密的奏折,字數自由,看你所寫的態度和內容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6
【知識與技能】
1、積累文言詞語,理解課文大意.
2、認識山市的形成及山市的“變”“奇”“美”.
3、探究山市形成的科學原理,培養學生的想象能力及口頭表達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順暢誦讀,培養文言語感。
2、熟悉文中的描寫用語,培養學生的再造想象能力。
3、反復誦讀,用簡練的語句概括寫景的內容和層次。
4、學習本文按時間順序寫景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并培養對科學的探究精神。
教學重點
發揮想象,體會山市這一自然現象的神奇并再現山市.
教學難點
培養學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及想象力和口頭表達能力.
教學方法
誦讀法(采用多種方式朗讀)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理清全文思路,理解文章內容。
2、通過擴展,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重點]
理解虛實的關系和作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教學方法]
討論法、問題研究法
[課時安排]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語
播放鋼琴協奏曲《梁祝》(見課件,大約3分鐘)。同學們,剛才我們聽到的樂曲名稱是什么?(生答《梁祝》)。這支曲子是的鋼琴協奏曲《梁祝》!同學們聽后,覺得它的音樂有什么特點?(生答)這首曲子聲音忽高忽低,大時,眾樂齊奏,勢如排山倒海,驚天動地;小時,輕輕彈奏,似微風拂來,蕩起點點漣漪,給人以無限遐想,我們好像看到了梁山泊與祝英臺同窗共讀的愉悅,又似乎看到了他們抗擊命運、化蝶而飛的悲壯,極具藝術魅力!從美學上講,這就是音樂中虛實相生所產生的絕妙效果。
二、解答課前預習題(見課件)
(1)、本文主要闡述了什么問題?
生答,教師明確:課文標題就是本文的論述重點:中國藝術表現里的虛和實。中國藝術包括哪些方面呢?——詩歌、戲曲、繪畫、書法、建筑、印章、音樂、舞蹈等,主要論述了繪畫和戲曲。
(2)、本文分幾層進行論述?
生答,教師明確:
1、提出文章觀點:全粹結合、虛實相生是中國藝術傳統中的重要表現手法。
2、主要闡述中國繪畫、戲曲里的虛實結合、虛實相生。
3、主要說明書法、建筑等多種藝術里的空間表現,都是由舞蹈動作延伸。
(3)、“虛”和“實”的關系可以怎么概括?
生答,教師明確:“虛實結合、虛實相生”,如果說得更詳細一點,可用16字概括:“虛由實生、實仗虛行;以實為本,以虛為用。”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⑴學會抓住人物的主要特點來描繪刻畫人物。
⑵理解細節描寫的特點和作用。
2、過程與方法目標:
學會運用細節描寫來表現人物的個性。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⑴了解金岳霖先生的性格特征。
⑵通過本文看到當時西南聯大怎樣的校風、學風。
教學重點
____
教學難點
理解并運用細節描寫。
教學時數
一課時。
課前準備
學生課前預習;多媒體課件。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9
一、散文的定義
現代散文,是指與小說、詩歌、戲劇并列的一種文學體裁,對它又有廣義和狹義兩種理解。
廣義的散文,是指詩歌、小說、戲劇以外的所有具有文學性的散行文章。除以議論抒情為主的散文外,還包括通訊、報告文學、隨筆雜文、回憶錄、傳記等文體。隨著寫作學科的發展,許多文體自立門戶,散文的范圍日益縮小。
狹義的散文是指文藝性散文,它是一種以記敘或抒情為主,取材廣泛、筆法靈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學樣式。這是我們考試中所使用的概念。
二、散文的分類
散文具有記敘、議論、抒情三種功能,與此相應,散文可分為記敘性散文、抒情性散文和議論性散文三種。
1.記敘散文
以記敘人物、事件、景物為主的散文,稱為記敘散文。
記敘散文敘事較完整,寫人人物形象鮮明,描寫景物傾注作者的情感。這類散文與短篇小說相似,但又有明顯的區別。就敘事而言,散文所述的事件不要求情節完整,更不追求曲折變化,而小說對敘事的要求要較散文高得多;另外,散文在敘事的時候需要飽蘸情感,小說的情感則主要由人物體現出來,不須作者明確抒發。就寫人而言,小說要求努力塑造典型人物形象,典型人物是作者虛構出來的。而散文中的人物則是在真人真事的基礎上,進行某些剪裁加工,注重對人物進行寫意式的描繪。
根據該類散文內容的側重點不同,又可將它區分為記事散文和寫人散文。
偏重于記事的散文以事件發展為線索,偏重對事件的敘述。它可以是一個有頭有尾的故事,如許地山的《落花生》,也可以是幾個片斷的剪輯,如魯迅的《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在敘事中傾注作者真摯的感情,這是與小說敘事最顯著的區別。
偏重于記人的散文,全篇以人物為中心。它往往抓住人物的性格特征作粗線條勾勒,偏重表現人物的基本氣質、性格和精神面貌,如魯迅《藤野先生》。人物形象是否真實是它與小說的區別。
另外,這類散文中還有一種偏重于描寫景物的游記性散文。它的內容十分廣泛,山川景色、風俗民情、名勝古跡都屬記游范圍。游記散文最主要的特點是:作品所描寫的景物必須完全真實,不允許夸飾和虛構;但又不是照相似的實錄,而是作者融情于物,達到情景交融。
2.抒情性散文
主要用以抒發作者主觀情感的散文叫抒情散文。
富有情感是所有散文的共同特征,但與其他散文相比,抒情散文情感更強想象更豐富,語言更具有詩意。
抒情散文主要用象征、比興、擬人等方法,通過對外在形象的描繪來傳達作者的情思,因此借景抒情和托物言志是這類散文最常用的手法。而直抒胸臆的方法,在文章中可以出現,但通篇用此一法者并不多見。
托物言志式散文,即象征性散文,作者將情感融于某個具有象征意義的具體事物,借助象形聯想或意蘊聯想把主觀情感表現出來。如楊朔的多數散文,矛盾的《白楊禮贊》等。
借景抒情的散文,將感情寓于景物之中,賦景物以生命,明寫景,暗寫情,做到情景交融,情景相生。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劉白羽的《日出》等。
3.議論性散文
以發表議論為主的散文稱為議論散文。
它與抒情散文一樣注重情感的抒發,不同的是議論散文重于理智,抒情散文重于感情。
它又不同于一般的議論文,用事實和邏輯來說理,而主要用文學形象來說話,是一種文藝性的議論文。
它既有生動的形象,又有嚴密的邏輯;既要以情動人,又要以理服人;融形、情、理于一爐,合政論與文藝于一體。魯迅先生的雜文、陶鑄的《松樹的風格》等都是典型的議論散文。
三、散文的特征
散文的文體特征概括來說就是“形散神聚”。所謂的“形”應指散文中用來表情達意的人物、事物、景物、器物等等。“形”的“散”體現在聯想的廣泛、時空的縱橫等方面,但目的卻是統一的——用來表現理念、抒發情感的、闡述哲理、表達志趣、寄寓情趣等。這也就是我們所說的“神聚”。例如:《窗》就是通過描述一系列與窗相關的事物來闡述哲理,《荷塘月色》就是通過寫景來抒發情感,《說不盡的狗》就是寄寓一種生活、藝術和思想中蘊含的情趣。具體說來,主要有以下幾點。
1.較強的紀實性
散文具有較強的紀實性質。主張“大
教案《高三語文第一輪復習《文學類文本散文閱讀的探究》教學設計》,來自網!
實小虛”:“散文寫作,在選材上也并不是絕對地排斥任何虛構的。也就是說,在保持題材上大體真實(請注意,這里的概念并不等同于文學科學中的‘真實性’的含義,故稱之為‘題材的紀實性質’)的前提下,某些細節的虛構,乃至某個次要人物的虛擬,不但在創作實踐上是有成例的,被允許的,而且有時甚至是很必要的。……關鍵則是要‘大實小虛’。”(韓少華《散文散論》,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寫作論》)
盡管散文的細節可以虛構,但散文中的情感是絕對真實的,這一點也應該是散文真實性的一個重要側面。
2.取材的廣泛性。
散文的內容涉及自然萬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說是無所不包、無所不有的。可以寫國內外和社會上的矛盾、斗爭,寫經濟建設,寫文藝論爭,寫倫理道德,也可以寫文藝隨筆,讀書筆記,日記書簡;既可以是風土人物志、游記和偶感錄,也可以是知識小品、文壇軼事;它能夠談天說地,更可以抒情寫趣。凡是能給人以思想啟迪、美的感受、情操的陶治,使人開闊視野,豐富知識,心曠神怡的,都可選作散文的題材。
寫散文要選取揭示“人類那種崇高感和莊嚴感”的材料,要選取反映具有“超世俗的審美理想、審美情趣”的材料。
3.形式的靈活性
散文取材廣泛,內容豐富,為其服務的形式也靈活多樣,不拘一格。
①結構多種多樣
散文的結構形式不拘一格:有的按時間發展先后順序或以空間轉移為序組織材料,如《小桔燈》和《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有的以作者的思想認識和感情變化為序,如張潔《挖薺菜》和楊朔《荔枝蜜》;有的以某一思想為統帥,把材料分別組織在幾個不同的側面之內,如《土地》。
②表達方式自由靈活。
散文可以自由地使用敘述、描寫等五種最基本的表達方式,也可使用暗示、象征、比興、聯想等手法。記敘散文以敘述、描寫和議論;議論散文以議論為主,間用敘述、描寫和抒情。
③語言運用自如。
現代散文的語言主要是現代漢語,但有時為了表達的需要,可以借用文言詞語和用法,方言俚語、歌謠諺語等語言形式。文言語辭如陶鑄《松樹的風格》中:“松樹的生命力可謂強矣!松樹要求于人的可謂少矣。”用歌謠諺語的如:朱可楨《大自然的語言》中引用了“阿公阿婆,割麥插禾。”酈道元《巫峽》中“長江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
4.詩意濃郁。
散文的詩意與它是一種長于抒情的文體分不開的,其詩意的濃度同作者感情的深度總是成正比的。為什么散文長于抒情呢?因為散文一般采用第一人稱,寫“我”的所見所聞所感。無論寫到什么,其目的都是為了抒發作者的生活感受和思想見解,帶有濃烈的感情色彩,是“作者心靈的歌聲”(高爾基)。同時散文有自己特殊的筆調,即所謂散文筆調。散文筆調,首先是語言凝練,優美富有文采;其次是筆法靈活疏放,揮灑自如。
5.語言優美
優美的語言是散文所以成為美文的一個重要方面。散文語言具有以下特征:
①講究文采。
常用多種手法,或濃墨重彩、或淡筆輕彩,著力表現事物的“畫意”,再現美好的形象。有的散文作家有意識地化常語為奇語,以更好地表現散文的“詩情”和“畫意”。散文講究文采,但并非只使用華美的語言,有的散文家使用最平實的語言,寫出極美的文章來。即所謂的“家常風”。如魏巍《我的老師》。
②靈活疏放。
作者可以浮想聯翩,隨意點染,任情穿插,時而敘,時而議,時而抒情,或將它們水乳交融起來。可謂騰挪翻飛,無不隨心應手。
③注重節奏。
句式富于變化,有時駢散相間,平仄相調;有時長短交錯,張弛相映,使作品富有音樂美。
6.短小精悍。
散文一般篇幅短小,層次較少,結構不很復雜,但又具有選材精要,言簡意賅,立意深邃的特點。郁達夫“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里說人情。”(《現代散文序跋選》)
人教版高三語文教案篇10
教學目的
1.練習誦讀,培養語感。
2.品味、積累語言,提高文言文閱讀能力。
3.了解我國古代工藝美術的卓越成就,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1.讀準句讀。
2.掌握以下詞語:為、貽、屬、詘、衡、簡、奇、泛、許、比、罔不。
3.了解總一分一總的說明順序,以及第5段的內部順序。
教學設想教學方法
1.誦讀法。
(解說:語感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口誦心維。鑒于初中生接觸文言文還不很多,不宜作過高要求,但求能讀準字音、讀準句讀就可以了。)
2.點撥法。
(解說:要充分考慮到學生的原有知識基礎,不必字字落實、句句講清,只在必要時做些點撥與引導。)
3.評點法。
(解說:應當注意的是,使用這種方法要做到收放適度,收而不放,流于死;放而不收,流于亂。)
4.研究法。
(解說:研究需要方法,但更需要一種態度。)
教學時數
2課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