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表達要得體”作文
寫作文時表達要得體,就包括用詞要準確,同時引用的句子也要正確且符合情景。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8年級上冊“表達要得體”作文【七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表達要得體”作文(篇1)
一提起千年古城西安,大家就會想到美麗的驪山,楊貴妃泡過的華清池我更喜歡的是壯觀的秦始皇兵馬俑。
兵馬俑是一個在人為雕塑史上絕無僅有的藝術品;兵馬俑是一幅描繪當時秦軍雄兵百萬戰車千乘的連景畫卷;兵馬俑又是一個個歷史難題的迷宮。今天我將帶著大家一起走進兵馬俑這個奇跡,看看他會給我們帶來什么樣的驚喜與震撼。
進到一號永康迎面就有一股強烈的渾厚的氣息,如潮水般向我涌來,心中一震。不知道古代的勞動人民一號永康迎面就有一股強烈的渾厚的氣息,如潮水般向我涌來,心中一震。不知道古代的勞動人民是如何靠著一雙雙手來完成這樣一個艱巨的任務。這里的每個兵馬俑都神態各異,栩栩如生,仿佛敵人已經出現了!為了捍衛自己的國土,要和敵人拼搏一把,從這里雕塑精細的兵馬俑身上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的堅強智慧與勇敢!
接著來到二號坑,二號坑是一個最小的坑,但一個不容小視的坑。這個坑是當年秦國主力部隊以騎兵大營地,這里每一個逃兵身體強壯,身材高大,每一匹陶馬四肢有力,精神抖擻,好像馬上就要萬馬奔騰了。更讓我驚奇的是這里竟然還有指揮中心據說二號坑是秦軍的心臟所在很多戰報都是從這里指揮更讓我驚奇的是,這里竟然還有指揮中心,據說二號坑是秦軍的心臟所在,很多戰報都是從這里指揮中心發出的,想想那個時候,科學和通信都不發達,他們是多么不可思議的完成的啊!
三號俑坑中有一個寶物,聽到寶物兩字我的好奇心就來了,那個保健在地底下沉睡了幾千年的!
兵馬俑真是一個奇跡,解開的是一道道難題,留下的卻是一個更迷!
“表達要得體”作文(篇2)
今天天氣不錯,我和媽媽一起去參觀舜耕國際會展——首屆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會。
進入舜耕國際會展展廳,就能深深感受到這里的民族特色文化氣息非常重。展廳分為上下兩層,上層主要展示山東地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而下層包攬了全國各地的文化特色。廣西的扎染,河北的皮影,蘇州手工繪扇,北京的糖、糖人……我們邊走邊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耐心地向我們講解。當來到制作木板年畫的制作區,傳承人熱心地叫我來嘗試制作一張木板年畫,我也學著爺爺的樣子,把卷起的薄紙鋪在沾有墨水的刻好了的木板上,用一塊黑色平滑的石頭在紙上掃來掃去,使凸起來的木板上的墨均勻地沾在紙上。當我把紙在木版上掀下來,一個小財神活靈活現地出現在了我的紙上。爺爺把這張畫送給了我,真是高興!
短暫的2個半小時很快就過去了,心里充滿了對各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不舍和留戀,但更多的是收獲的喜悅。在這里,我留下了快樂和美好的回憶,非物質文化遺產——這塊美麗的瑰寶需要大家的傳承和保護,這時,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以它獨有的魅力深深的吸引著我,我一定會通過自己的努力,使這塊瑰寶散發出的光芒更加絢麗奪目。我愛你!美麗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表達要得體”作文(篇3)
山塘街坐落于美麗的蘇州金閶區,被譽為“姑蘇第一名街”,已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揚子晚報》小記者的采風活動就在古樸典雅的山塘街開展。
乘上大巴,欣賞著一路風景,不一會兒便到了目的地。走進古鎮,放眼望去,只見山塘街四周由湖水概括,幾條小船在湖面上慢慢地行駛,船上的游客看著這美景,深深的陶醉了。小橋流水,亭臺樓閣,有一種古色古香的氣息,仿佛到了仙境一般,詩情畫意,讓人感覺飄飄欲仙。跟隨著老師的腳步,我們來到了吳宅莊園,這里是吳曉邦的故居。據導游介紹,吳小邦是現代舞的創始人。走進園子,映入眼簾的是一座小亭子,亭子中間有一個小圓桌,中間有一片玻璃,下面是酒,這就是一個小酒窯。亭子旁邊有很多很多的空酒瓶在山上,我給這座山取名為“小酒山”。
再往里走旁邊有一條河,這是護城河。湖水清澈見底,時不時有幾條小船劃過。再往里走,我們來到了選酒區,門口有一個裝飾物,上面是一段樹的樹干,用來釀酒;下面是西方的保護神,采用了中西結合的方式。里面有來自各個大國家的好酒,比如:法國、意大利、美國等。藏酒屋里有價值二十萬的酒。在門口外,有一棵小松樹,它有九層,喻意是步步高升。在選酒區的旁邊,也有一個裝飾物:一個紅酒瓶里的紅酒倒入茶杯,一的茶壺里的茶倒入紅酒杯里。這也是中西結合。
吳宅莊園參觀完了,走回古街,兩旁的商品琳瑯滿目,有江南特產糕點、麥芽糖、絲綢等,我們逛了會兒后,就坐上了大巴,走上了返程之路。
這次旅行,讓我充分地感受到古鎮的的文化氣息,這大概也就是它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的原因之一吧。
“表達要得體”作文(篇4)
秦兵馬俑,在中國,可謂無人不知無人不曉,如今位于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中,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更是享譽世界的文化遺產。
古代帝王死后,有讓人殉葬的陋習。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殉葬習俗發生了變化,用陶俑、木俑等來代替活人殉葬。于是,當秦始皇去世后,就用兵馬俑代替活人殉葬。秦兵馬俑極為壯觀,下面我來給大家仔細介紹一下吧。
已經被發掘出來的秦始皇兵馬俑陪葬坑一共有三個,三個兵馬俑坑呈品字形排列。在三個俑坑中,一號坑最大,里邊的兵馬俑也最多,足足有八千多個。俑坑中的兵馬俑整齊排列,行列齊整,仿佛待戰的士兵,給人以視覺上的震撼。一號俑坑的左右兩側分別是二號坑和三號坑,都比較小,里邊的兵馬俑也不是很多。
三個俑坑中,兵馬俑種類繁多,有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騎兵俑、車馬俑、鞍馬俑等等。在所有俑坑中,出現最多的是武士俑,大部分武士俑手中握著青銅兵器,好似隨時都可上陣殺敵。在這些兵馬俑中,我最喜歡將軍俑,因為將軍俑最威風,它們身材高大,頭戴鹖冠,身上穿著鎧甲,有一種不怒自威的氣質,威風凜凜,一看就是非凡的大將。
秦兵馬俑是中國古代精神文明的瑰寶,凝結著中國古代勞動者的心血和智慧。許多外國人見過我國的秦兵馬俑后,都贊不絕口,它已經成為了我國非常著名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表達要得體”作文(篇5)
三年前的一個下午,我才算認識了鼓詞。
那天,我隔著老遠便聽見一陣敲敲打打的聲音和一個溫州腔調的女音。怪難聽的。但外公卻閉著眼,輕搖著頭,做陶醉狀,忘乎所以。我有疑惑,便問外公這是什么,外公一睜眼,似乎來了勁頭,開始侃侃而談。
外公現在聽的,是溫州鼓詞。
“溫州鼓詞啊,本是盲人表演的,歷史有很久了。”我聚精會神,深入的了解了它。這些盲藝人中流傳著祖師爺的說法,他從小就是個“文藝青年”,眼睛瞎了后,便教盲人鼓詞。漸漸的,我對這溫州鼓詞也有了敬意,這些盲人的痛苦,無處可說,只能靠鼓詞一舒憂悶,以美好堅強的心靈迎接這個世界。
我轉而看向外公面前的電腦。屏幕上,一個著紅衣的短發女人正對著四五個樂器敲敲打打。
“在中央的這個樂器是牛筋琴。”
牛筋琴,顧名思義,所用的弦是牛筋做的。短發女人此時正揮動著雙臂,敲、彈、拉、捺、劃。我一個外行人,是看的眼花繚亂。但仔細聽,似乎只有那么五個音。大概是宮、商、角、徵、羽。
“怎么樣,好聽吧。你用心聽,就會有一種韻味的。”外公那張黃褐色的老臉上頓時浮現出驕傲的神態。
確實如此,這五音組合起來,本就是挺好的曲子,再加上牛筋琴的作用,樂音變化無窮,節奏感強。起初是渾厚,大江東去,勢不可擋。突然,那音便沒了聲勢,凄凄艾艾,低回婉轉,似琵琶女哭訴哀思。但這曲子大體上還是粗獷的。這位短發女人也能把持得住,能張能收,妙哉!不僅是如此,那地道的溫州話,吐詞圓潤清楚,模仿出各種聲音,仿佛讓人親臨故事現場,給人以親切感。
“她在唱什么曲子呀?”
“《陳十四收妖》。”
外公閉上眼不再說話。我繼續聽,便知道這個故事是講陳十四歷盡千辛萬苦,最終降妖。這故事雖然老套,但卻有著我們中華民族淳樸的善惡信念,有一種精神文化內涵,再加上這鼓詞的美感,自然也就聽得津津有味。
而后,我又了解了許多。牛筋琴,純手工制作,造型、音質與功能皆得到曲藝專家的肯定和贊賞。但這般好的樂器,也因文化沖擊而漸漸沒落。工匠流失,傳承乏人,這一切都讓我有些心痛。
“我年輕時候,有個朋友便是這行的。他練的是平詞,很苦,時常端坐椅上,左手拿著筷子,敲奏琴、鼓、梆、鑼,增加表演的氣氛。他一個人得表演五六個角色哩!”吐字要清楚,神色也要符合角色,人物刻畫得相當逼真,這確實難!
“那人呢?”
“.......走了......”一種莫大的悲哀從我心中升起。這些老藝人們,從小開始走,走著走著就散了,溫州鼓詞,若沒有后人傳承,一夜之間,便會化為灰燼。
著實,接觸溫州鼓詞的人少之又少,就連我一個本地人,也是剛聽說。這個非物質文化遺產,就猶如一只即將離開的蝴蝶,需要我們伸開雙手,將它留住,別讓它非得太遠,沒入茫茫夜色之中。
耳邊,鼓詞錚錚,一首挽歌。
“表達要得體”作文(篇6)
我在一陣敲鑼打鼓的聲響倏然驚醒,越劇舞臺如同救生圈迅速充脹在眼前——
一張帶桌圍的赭色木桌和兩把帶椅披的長木椅,格外簡單而錯落有致,毫無裝飾的舞臺只有臺前的大幕把臺子遮掩起來,如一個大黑匣子。
月色是香的。開戲前,外公外婆便帶我早早地找個地方坐下。臺下座無虛席,大都是像外公外婆那樣年紀的,他們來這,興許都懷著年輕時的某種信仰,興許帶著某種預見性的挽惜與追尋,又興許只是圖個樂趣。
一聲節奏快的鑼鼓驀然間打破黑夜的網,兩塊幕布如走圓場的演員,倏溜一下悄然隱退到屏風之后。只見,黑面長鬢的官人揮著衣袖風風火火地跑進,衣袖向前一檔,月琴二胡一響,他便咿咿呀呀地唱了起來。
他唱得忘我,臺下人聽得入神。
曲終人散時,人們各奔東西,但在那個當下,這些互不相識的人變成了一個關系緊密、含情脈脈的群體。對于父老鄉親們來說,每一場越劇出演都如靈魂洗滌,村子的禮拜。
然而,越劇,這個被立為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劇種,在我記憶里黯淡,只留下片影。究竟是看的人越來越少,還是演的人越來越少,那樣的戲臺如同蒸發了般不再見到,抽掉“看越劇”這個頁碼,我的童年悵然若失。
外公指著電視會唱戲劇的小孩對我說:“你要是從小聽我的開始學,現在也會唱戲劇了。”外婆卻說:“現在的小孩子都這么忙,哪有去學。”外公黯然神傷。電視里面傳來小孩咿呀的唱聲。
人本是散落的珠子,隨地亂滾,文化就是那根柔軟而強韌的細絲,將珠子串起來成為社會。越劇,戲臺,做了什么呢?它使老一輩的人在上一代的痛苦與孤獨中找到了定義。或許戲劇里的跌宕情節使他們認出了自己不可言喻的處境。戲曲藝術如一塊沾了藥水的紗布,輕輕擦拭著他們靈魂深處的傷口。戲臺將這代零碎的、疏離的各個個體找到連結而轉型成休戚與共的社群。
外公外婆這一代人,是“灰姑娘”的一代人,在他們的時代里,他們親眼目睹南瓜變成了馬車,開走,發出真實響聲的人。他們望見了太多美好事物的涌現,也無忘更多東西的逝去。越劇,是他們眼睜睜看著消逝卻無法無力挽留的。在時代的金馬車駛過后,他們只能撿起地上的金鬃毛長嘆。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越劇的缺席,非遺的黯淡,不僅意味著風物的夭折,更意味著眾多藝術與精神的流逝。曾經那個物質匱乏的年代卻有著精神的豐饒。戲曲文化,源遠流長。越劇中的英雄氣概與兒女長情令我們觸摸、感知、贊嘆,卻唯獨沒有去保護,它正面臨失傳甚至是消亡的危機。
但這都是外在因素隨時間變換帶來的必然結果,最終,正如美國詩人瑪麗·奧利弗所說的那樣:我們唯一能做的,是拯救我們的生活。
保護非遺,在這一刻起,刻不容緩。
“表達要得體”作文(篇7)
7月19日我和爸爸媽媽一早就坐上了大巴,一路上穿過隧道,越過大山。經過6個小時的路程終于到達了目的地世界遺產三清山。
我們坐著高山纜車來到了半山腰,徒步走了2個多小時終于到達了山頂。哇,太美了!有著各種各樣的奇松怪石,最有代表性的有蟒蛇出山,司春女神的愛情故事,整個人就像到了仙境一般。
這次旅行雖然有點辛苦,但是景色非常迷人真叫人留戀往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