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
物理學各種水晶的空間晶格結構具有高度的對稱性。垂直向上拋運動、簡諧運動、波鏡對稱、磁電對稱、作用力與反作用力對稱、正粒子與反粒子、正物質與反物質、正電與負電等。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氣球里的氣體噴出時,會產生一個河噴出方向相反的推力,叫反沖力。
過程與方法:組裝氣球小車和研究小車的反沖運動。
情感、態度、價值觀:體驗合作的重要性和形成不怕苦難的積極態度。
【教學重點】研究小車的反沖運動。
【教學難點】對小車反沖運動的解釋。
【教學準備】小車反沖運動實驗套材、長線一根、噴氣式飛機等圖片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玩氣球,教師把吹足氣的氣球放開,氣球會飛走,
引導語:玩過嗎?請你也來這樣玩一玩,想一想氣球為什么會飛出去。
2、學生實驗、解釋。
你在哪些地方也看到這樣的現象?
3、揭題:能不能把這種力來驅動小車呢?這節課我們就來研究像火箭那樣驅動小車。
二、安裝小車
1、交流討論安裝方法。
2、出示小車安裝示意圖
3、學生動手操作。
三、用氣球驅動小車
1、調試小車。
2、測量小車能行駛多遠。
(1)討論測量方法
(2)測量
3、提問:如何讓小車行駛得更遠?說說為什么?
4、實驗。
5、出示反沖力的概念。
6、提問:你還知道哪些地方用到了反沖力?
(1)學生匯報
(2)出示噴氣式飛機、火箭的圖片
四、小結
1、提問:怎樣才能使靜止的小車運動起來?
2、提問:怎樣才能讓小車運動得更快?
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力的大小是可以測量的;彈簧測力計是利用彈簧“受力大,伸長長”的特征制成的;力的單位是“牛”。
過程與方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制作簡易的橡皮筋測力計。
情感、態度、價值觀:樹立細致、有步驟工作的態度。
【教學重點】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教學難點】
【教學準備】彈簧測力計、鉤碼、橡皮筋、回形針、長條形硬紙板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談話:今天要和大家一起來認識一件非常重要的測量工具,我們要比一比誰最會提出問題,發現問題。
2、出示《我們的小纜車》的記錄表,提問:在這個表格中,我們是用什么表示拉力大小的?
3、提問:那么2個、3個、5個墊圈的力到底有多大,我們能不能測量出來?
4、揭題:測量力的大小
二、認識彈簧測力計
1、學生交流匯報:用彈簧測力計
2、提問:彈簧測力計你見過嗎?讓我們一起來見見它。
3、課件出示:彈簧測力計。引導:請你仔細觀察,你能從彈簧測力計上獲得哪些信息?
學生觀察各小組的彈簧測力計:提環、指針、刻度板、掛鉤
1牛=100克力
三、使用彈簧測力計
1、教師出示彈簧測力計
引導語:剛才我們通過觀察認識了彈簧測力計,那你用過彈簧測力計嗎?你會用它來物體的重力大小嗎?
2、學生嘗試使用測量一個砝碼的重力大小。
3、匯報測量數據,發現問題,引出如何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量力的大小。
出示:
使用彈簧測力計測重力時因注意:
(1)拿起測力計,先檢查指針是不是在“0”位置。
(2)讀數時,視線與指針相平。
(3)測量的力不能超過測力計刻度標出的數量,因此要先估計重力大小。
4、用彈簧測力計測量身邊物體的重力,并記錄在78頁表格。
5、交流匯報
6、用彈簧測力計測量拉動文具袋的力。
四、制作彈簧測力計
1、討論制作方法
2、如何畫出測力計的刻度
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精選篇3
§4—3平面鏡成像
教學目標:知識和技能:1、了解光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了解平面鏡成虛像,了解虛像是怎樣形成的。
3、理解日常生活中平面鏡成像的現象。
4、初步了解圖面鏡和凹面鏡及其應用。
重、難點:1、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2、平面鏡成像原理。
教學器材:蠟燭、平面鏡、紙、玻璃、球面鏡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光是沿傳播的。2、什么是鏡面反射?什么是漫反射?
3、作圖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試驗:平面鏡可以成像,為什么?
②學生探討:平面鏡成的像有什么特點?
③討論:把鏡后面的水銀去掉,還能成像嗎?
進行新課:
1、學生試驗:探究平面鏡成像的特點
器材:蠟燭、紙、玻璃、尺
步驟:①試驗裝置如何?步驟如何?
②要策什么數據?要注意什么問題?
③能得出什么結論?
2、平面鏡成像的特點:(1)、像和物體到鏡面的距離相等。
(2)、像與物體的大小相等。、
(3)、像與物的連線與鏡面垂直‘
現象:水面成像……(可詳細講解)
3、平面鏡成像原理:光的反射
(1)、平面鏡成的是虛像
(2)、討論:水銀面起什么作用?窗戶上的玻璃能否成像?如何成像?
4、球面鏡:
(1)、凸面鏡:可以使光線發散,可以開闊視野,常用作觀后鏡。成什么像?
(2)、凹面鏡:可以使光線會聚,常用作太陽灶、汽車頭燈……成什么像?
學生討論:球面鏡的應用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節內容。
完成課本后習題。
寫出平面鏡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要補充必要的知識點:如距離、虛實、原理等。
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精選篇4
§4—4光的折射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重、難點:掌握光的折射規律的內容。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學器材:激光源、透鏡、水、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種介質,就會在介質表
面發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現象:筷子折了、圖像通過玻璃后變形了?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線傳播……均勻介質,如果介質不均勻,光的傳播不是直線嗎?同學們猜一猜
進行新課:
1、試驗: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線向哪個方向偏折?
(先讓學生猜想:光線會往哪邊折?)
結果:
2、光的折射規律: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
(2)、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
(3)、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結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從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4、有關現象:
(1)、池底變淺:做圖說明
(2)、筷子彎折:做圖說明
(3)、海市唇樓:做圖說明
(4)、漁民刺魚:做圖說明:
(5)、通過透明物質看物體,都是折射現象,成的都是虛像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光的折射現象在生活中的實例(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折射的三種情況要清晰,能做圖。
折射現象的解釋:教師應先示范
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精選篇5
光,也是一種波,光波的反射原因可以用的唯象理論惠更斯原理進行解釋。
如上圖,一列平行光波射向障礙物(或平面鏡),a,b,c是這列光波的三條波線(光線),由于波線與障礙物有交角,所以a,b,c到達障礙物所用的時間不一樣,波線a現到達障礙物的A點,過A做波線b和c的垂線,虛線AC。則當波線a傳到A點時,波線b剛傳到B點,波線c剛傳到C點。波線a傳到障礙物上的A點,會形成一個新的波源(即子波源A),并以圓周式向四面八方傳播新的波線。假設c由C點傳到障礙物的C’點所需時間為t,a,b,c三條波線的速度等完全一樣,則波源A向四周在t時間內傳播距離(即圓A的半徑)與波線b在t時間內經過B點傳到障礙物上的B’點再以子波源的形式向四周傳播的距離總和(BB’+圓B’的半徑)相等,都為CC’的長度(因為三條波速度相等,時間相等,所以傳播距離也就相等)。此時過C’(P點)做圓A和圓B’的切線,切點為M,N,P(因為C’也會形成子波源,即將向四周發射波,只是此刻還未形成波面,所以C’點可以視為圓C’)。根據惠更斯原理,圖中的藍線為三個子波源A,B’,C’形成的三個波前的包絡面(反射后形成的新的波前),所形成的新的波線永遠垂直于包絡面,則連接AM,B’N,C’(P)。AM,B’N,C’(P)的長度等于各自半徑。
證明:射線AM,B’N,C’(P)就是三條波線a,b,c的反射波線
解:利用初中全等三角形證明,由于三條波線a,b,c彼此平行,所以∠1=∠BB’A=∠CC’A。因為在直角△ACP與直角△PMA中,AM=CP,AC’=AC’,所以Rt△ACP≌Rt△PMA(HL),所以∠1=∠CC’A=∠2,所以入射角等于反射角,以此證明波線AM確實是波線a的反射波線,同理可證波線BN,C’(P)也是反射波線。
上述過程解釋了作為波的光線的反射原理。全反射光由光密(即光在其中傳播速度較小的)媒質射到光疏(即光在其中傳播速度較大的)媒質的界面時,全部被反射回原媒質內的現象。
當光射到兩種介質界面,只產生反射而不產生折射的現象.當光由光密介質射向光疏介質時,折射角將大于入射角.當入射角增大到某一數值時,折射角將達到90°,這時在光疏介質中將不出現折射光線,只要入射角大于上述數值時,均不再存在折射現象,這就是全反射.所以產生全反射的條件是:①光必須由光密介質射向光疏介質.②入射角必須大于臨界角.
臨界角是折射角為90度時對應的入射角(只有光線從光密介質進入光疏介質且入射角大于臨界角時,才會發生全反射)
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1.知道什么是光的反射現象.
2.理解光的反射定律,能應用反射定律解決一些簡單的問題.
3.知道鏡面反射和漫反射,并能用來解釋一些簡單現象. 4.知道平面鏡成像特點,并用來解釋簡單現象。
5.知道平面鏡成像原理和虛像的概念。 6.知道平面鏡的應用。
過程與方法:1.通過觀察分析實驗,總結得出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特點,培養觀察、
分析、概括的能力.
2.通過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分析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光的反射現象的解釋,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通過對光路圖的應用,逐漸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1.通過生動有趣的光學現象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積極向上的情感. 2.密切聯系實際,培養學生用辨證的觀點來看待事物,提高科學技術應用于日常 生活和社會的意識。
【教學重點】光的反射定律和平面鏡成像的探究過程及對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1.反射定律中“三線共面”這個結論的得出,要求學生有較高的抽象思維能力,分析歸納的能力。所以,“三線共面”是一個難點。
2.漫反射與鏡面反射的區別,以及漫反射依然遵循光的反射定律,不僅抽象,學生還很容易根據思維定式而在理解中出錯。因此,這也是一個難點。
3.實像和虛像的理解與區別。
【教具準備】光的發射定律探究儀,激光電筒,____面鏡,平面玻璃,蠟燭,火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照射在一個隱藏的平面鏡上,讓光的傳播方向發生改變。 學生猜測并回答光的傳播方向為什么會改變。教師根據學生回答,引出光的反射:一束光線,從一種介質(空氣)照在另一種介質(平面鏡)表面上后,改變了光的方向,又回到原來的介質(空氣)中去,這種現象叫光的反射。實際生活中,許多物體的表面都可以發生光的反射,人眼之所以看見一個本身并不發光的物體,就是因為從物體表面反射過來的光線進入人眼的結果。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光的反射”。
(二)進行新課
一、光的反射定律
實驗1 學生觀察: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引出概念。
利用光具盒介紹入射光線、反射光線、入射點的概念,啟發學生用數理結合的觀點進一步觀察入、反射光線的幾何位置關系,學生找到它們的對稱軸,用量角器量出對稱軸與平面鏡之間的夾角,教師在黑板上畫出,引入法線、入射角、反射角的概念。
實驗2 教師演示:研究“三線共面” 利用自制教具,讓學生觀察紙板向前折和向后折時,能否觀察到反射光線,總結光的反射定律的前兩條內容: 反射光線、入射光線和法線在同一平面上; 反射光線和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
根據本實驗,學生直觀地認識到“三線共面”,突破了這一難點。 實驗3 學生探究:研究入射角和反射角的關系。
緊接著,讓學生猜想及探究反射角和入射角的關系,并填寫實驗報告單(見附頁),總結得出:反射角等于入射角。(學生在表述結論時,有可能將入射角、入射光線敘述在前)
1
實驗4 教師演示:入射光線和反射光線的因果關系。
遮擋住反射光線,觀察到入射光線依然存在;再遮擋住入射光線,觀察到不再有反射光線。從而得出結論:先有入射光,才有反射光。教師強調光的反射定律的正確表述順序,并板書光的反射定律的內容。
[板書] 光的反射定律:
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平面內; 反射光線與入射光線分居法線兩側; 反射角等于入射角。
教師接著點明光的反射定律實質上規定了反射光線沿什么方向射出。 多媒體演示:光路的可逆性。
教師通過多媒體課件展示光的反射是可逆的。 [板書] 光在反射時,光路是可逆的。
課件展示鞏固性問題,深化對光的反射定律的全面理解。 例1:補充光路圖,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30o
例2:補充光路圖,并求反射角和入射角。
例3:在明亮處的兩名同學,甲同學能通過鏡子看到乙同學的眼睛,乙同學能看到甲的眼睛嗎?如果甲同學在暗處,乙能看到嗎?
通過例1練習基本光學作圖法。
00通過例2讓學生知道入射角為0,反射角也為0時的情況。并板書。
00[板書] 入射角為0時,反射角也為0
通過例3讓學生加深對光的反射和光路可逆的理解。
二、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實驗5 教師演示:研究鏡面反射和漫反射 教師用小鏡子反射光線,照入同學眼睛。
師問:會有什么感覺?周圍的其他同學會有什么感覺?在平面鏡上發生了什么樣的反射呢? 課件展示鏡面反射,總結出鏡面反射的定義。
師問:如果在鏡面上鋪一張白紙,又會有什么感覺呢?原因是什么呢?這是因為白紙表面看起來很平滑,實際上表面上有很多凸凹不平的地方,一束平行光照在白紙上后,法線不再平行,根據反射定律,反射光線也不再平行。課件展示漫反射,總結出漫反射的定義。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之所以能從各個方向看到桌子、墻壁、書本、正是由于它們表面發生了漫反射的緣故。 總結:
1、鏡面反射和漫反射的區別在于反射面是否平滑。
2、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板書]鏡面反射和漫反射,都遵守光的反射定律
討論:甲同學說,雨后的夜晚,地面上亮處是水坑;而乙同學說,地面上暗處是水坑。你覺得他們誰說的正確?請說出理由。
結合課件講解此問題。
2
通過這道討論題,培養學生發散性思維,更加深刻地理解漫反射的特點。
三、平面鏡成像特點 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 提出問題:我們生活中用的鏡子是平面鏡,平面鏡成像有什么特點呢?具體地說就是像的位置有什么特點呢?像的大小有什么特點?
探究指導:要探究平面鏡成像特點,必須解決好以下幾個問題:
1)我們雖然可以看到物體在平面鏡里的像,但如果在平面鏡后面仿制一塊光屏(白紙),屏上不會呈現物體的像,因此我們無法用尺子去測量像的位置和大小.怎樣解決這個問題?為此,你選用什么樣的“平面鏡”? 2)如何確定像的位置?
3)如何比較物到鏡面的距離與像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 4)如何比較物像的大小、形狀的關系? 5)怎樣觀察物與像的左右關系?
6)怎樣通過實驗判定像的大小與物到鏡的距離是否有關? 學生設計實驗和進行實驗
交流分析歸納得出探究結果:
1)平面鏡所成像的大小和物體的大小__________. 2)像到平面鏡的距離與到平面鏡的距離關系是__________. 3)像的左右與物的左右關系是__________. 4)像的上下與物的上下關系是__________. 5)當物體遠離或靠近平面鏡移動時物體的像的移動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 像的大小、形狀的變化情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虛像
方法1:從平面鏡成像原理出發
讓學生結合課本70頁圖5-14,根據光的反射定律畫出發光點S射向平面鏡的兩條入射光線的反射光線,指出鏡平面鏡發射出來的光線是發散的,不會相交.由于光的直線傳播,人們習慣的認為看見的東西都在前方,會覺得反射光像是從前方鏡中的像點射來的.實際上鏡中并沒有光直接到達.這說明虛像點不是反射光線的交點,而是反射光線的反向延長線的交點,是虛的. 老師演示:(用攝像機代替學生的眼睛反映在大倍投上)
點燃的蠟燭放在平板玻璃前,通過玻璃觀察觀察到像,并用光屏接收像,直到認為接收到像,移動攝像機的鏡頭繞過玻璃直接對準光屏,光屏上并無像存在. 方法2:學生分組實驗,分別嘗試用光屏接收像,但接收不到,使學生對平面鏡成虛像產生強烈印象.然后通過對平面鏡成像光路圖的研究,討論兩個問題:(1)到達觀察者眼睛的光是從何處反射來的?(2)像點是怎樣形成的?教學中,學生比較能接收像點實際上不存在的觀點,但他們感到困惑的是人為什么會造成這樣的感覺,因而給教學帶來一些困難.可告訴學生,人們的這個認識的由來是根據光在均勻介質中沿直線傳播的事實.
五、平面鏡的應用
平面鏡的應用比較廣泛,結合課本上的插圖,讓學生了解平面鏡的應用.除課本上提到的,可以讓學生列舉還看到在哪些地方使用平面鏡,并結合每種情況,分析平面鏡起什么作用.
學生八年級物理教案精選篇7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么是彈力以及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持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圖示或力的示意圖中正確畫出它們的方問。
3、知道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伸長(或縮短)的長度成正比。
4、針對實際問題確定彈力的大小方向,提高學生判斷分析物理問題的能力。
5、掌握利用胡克定律計算彈簧彈力的力法。
二、過程與方法
1、培養學生根據彈力產牛的條件分析彈力方向的能力。
2、體驗顯示微小形變的方法。
3、幫助學生掌握設計實驗、收集數據、數據處理和總結規律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利用實驗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激發學生對物理規律的求知欲。
2、培養學生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教學重點
1、彈力產生的條件、彈力的方向。
2、胡克定律及應用。 ★教學難點
1、相互接觸的物體間是否有彈力的判斷。
2、彈力方問的確定。 ★教學方法
實驗——觀察——思考——歸納 ★教學用具:
傳感器、計算機、彈簧、小車、砝碼、彈簧稱、帶有支架的平面鏡(兩個)、刻度尺、激光光源、墨水瓶(灌滿紅墨水)等。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教師活動:展現常見的一些相互作用(推、拉、提、壓、舉等)。提出問題,引導學生觀察、思考其相互作用的共同點及本質。
學生活動:親身感受推、拉、提、壓、舉等相互作用,并在教師的引導下,觀察分析。 點評:列舉實際問題分析現象,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并導人新課。
二、進行新課
1、對“彈性形變和彈力”的學習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實驗,提出彈性形變和彈性限度。 學生活動:學生實驗體會,歸納總結。
點評:通過拉長和壓縮彈簧,使學生認識彈性形變,并理解彈性限度。 教師活動:教師啟發學生思考推、拉、提、壓、舉等力是怎樣產生的? 學生活動:學生進一步分析歸納總結。
點評:結合對前面實驗的觀察和分析,進一步培養學生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師活動:實驗講解,學生觀察思考,掌握方法。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思考,體驗觀察微小形變的法,提高實驗能力。 點評:觀察微小形變,培養觀察能力和掌握顯示微小形變的方法。
2、對“幾種彈力”的學習
教師活動:教師演示,學生觀察,啟發學生思考,分析彈力的方向。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分析,歸納出彈力的方向。提高學生分析、判斷和歸納的能力。 點評:在掌握彈力產生條件的基礎上,思考彈簧繩子產生的彈力方向,提高學生的判斷分析能力。
教師活動:教師引導學??偨Y歸納彈力的方向。 學生活動:學生分析常見的彈力的力向。并進行總結。 點評:小結彈力的方向,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3、對“胡克定律”的學習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進行實驗研究,從感性認識出發,上升到理性認識。 學生活動:學生實驗探究,討論交流,得出結論。 點評:感受彈簧彈力的大小與彈簧形變的關系。
教師活動:利用傳感器,通過計算機實時測量,處理試驗數據,分析買驗結果。 學生活動:學生觀察思考,通過計算機演示物理量之間的關系。 點評:實驗研究――胡克定律,使學生了解科學的研究問題的方法。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如何對數據進行處理(利用圖象處理),如何分析圖象找出規律。 學生活動:學牛討論交流,總結現津,得出結論。
點評:培養學生進行數據分析、探索和尋找數據之間的關系,發現物理規律的能力。 教師活動:指導學生做F-x圖象,利用數學知識確定F和x的關系,找出物理規律。 學生活動:學生利用用實驗數據做圖象,進一步體驗用圖象處理數據的方法。 點評:掌握用圖象處理實驗數據的方法。
三、課堂總結、點評
判斷彈力的方向及計算彈力的大小是這節課學習的重點。只有掌握了彈力方向的判斷方法,確定了彈力的方向,才能為今后的受力分析打下良好的基礎。彈力大小的計算在今后也將有許多實際的應用,方法有多種,主要有:利用平衡條件及動力學規律,利用公式F=kx來計算。
四、實例探究
☆關于彈力產生的原因
1、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木塊放在桌面上受到向上的支持力,這是木塊發生微小形變而產生的
B、用一根細竹竿撥動水中的木頭,木頭受到竹竿的推力,這是由于木頭發生形變而產
生的
C、繩對物體的拉力方向總是豎直向上
D、掛在電線下面的電燈受到向上的拉力,是由于電線發生微小形變而產生的
2、放在水平桌面上的書,在重力的作用下與桌面互相接觸,由于書發生了微小的形變,產生了
對
的
力,其方向
。
☆彈力產生的條件
3、已知物體甲和乙之間有彈力的作用,那么 A、物體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觸,且都發生形變 B、物體甲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觸,但必定都發生形變 C、物體甲和乙必定直接接觸,但不一定都發生形變 D、物體中和乙不一定直接接觸;也不一定都發生形變 ☆對彈力的理解
4、關于彈力的下列說法中,正確的是
A、只有發生形變的物體,才會對它接觸的物體產生彈力 B、只有受彈簧作用的物體才受到彈力
C、通常所說的壓力、支持力和繩子的拉力都是彈力 D、壓力和支持力的方向總是垂直接觸面
5、畫出圖中物體受力的示意圖 ☆對胡克定律的應用
6、一彈簧秤由于彈簧老化而換用了一新彈簧。將彈簧秤豎直掛起來,當下面不掛重物時其指什恰好指在5N刻度處,當彈簧下掛上20N的重物時,彈簧秤示數為30N,當彈簧下掛上多重的物體時彈簧秤的示數為100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