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
物理學被公認為一門重要的科學,不僅因為它深刻地揭示了客觀世界的規律,而且因為它在發展壯大的過程中形成了一套獨特而碩果累累的科學。思想體系。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能用速度描述物體的運動。
(2)能用速度公式進行簡單的計算。
(3)知道勻速直線運動的概念。
2.過程與方法
(1)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描述所觀察現象主要特征,具有初步觀察能力。
(2)通過速度概念的學習,讓學生體驗類比的研究方法,并學會去描述生活中某一個量的快慢。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活動中增強與其他同學合作的意識。
(2)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具有初步的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速度的物理意義及速度公式。
難點:速度概念的建立以及用類比的方法去描述生活中某一個量的快慢。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學生活動】小游戲:傳遞國旗,比一比,看哪個小組把國旗傳遞得快?(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教師指出學習的新課題,并引導學生小結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
二、進入新課,科學探究
(一)學生觀看動畫:比較運動快慢有幾種方法?
總結:一種方法是:在相同時間內看物體運動路程的長短來比較快慢,路程長則比較快,路程短則比較慢;另一種方法是:物體運動路程相同,看運動時間的長短比較快慢,所用時間短則比較快,所用時間長則運動慢。
【學生活動】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兩物體下落的快慢
(設計意圖:讓學生對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方法有一個感性認識。)
(二)問題:如果物體運動時所用的時間和通過的長度都不相等,又該如何比較物體運動的快慢呢?
討論:運動員用10s跑了100m,汽車在2h內行駛了72km,那運動員和汽車哪個快呢?
活動:師生總結;學生討論;師生討論得出結論。如果時間和路程都不相等,的確不容易比較,但我們是否可以認為讓它們的路程或時間相等呢?
【總結過程】(1)讓它們的時間相等:比較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誰大,誰運動得就快,誰小,誰運動得就慢。
(2)讓它們的路程相等:比較單位路程內通過的時間,誰大,誰運動得就慢,誰小,誰運動得就快。
(3)統一標準:將不同時間轉化為相同時間,再通過比路程的大小來比較物體運快慢
(設計意圖:通過討論比較速度的方法,發現統一標準的重要性,為后面引出速度概念做準備。)
三、速度概念的建立
1.物理學中也是用這種方法來比較物體運動快慢的,這個物理量叫速度。
2.學生自學教材p19-p20思考速度的物理意義、定義、公式、單位等。
意義:表示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
定義:把路程與時間之比叫做速度。
公式:用符號表示為v=s/t。
單位:路程的單位是米(m),時間的單位是秒(s),則速度的單位就是米/秒,即m/s或m.s-1。
常用單位是km/h或km.h-1。
單位換算:1m/s=3.6km/h
(設計意圖:學習以物體運動的路程與時間的比值來定義物理概念的科學思維方法。)
四、速度的應用
1.一些物體的速度,練習:速度的單位換算-典型例題。
2.教師通過課件展示一些物體的速度,讓學生了解速度計,并知道標志牌上數據的含義。
3.例題練習:一輛汽車在高速公路上行駛,司機看見路邊的一塊指示牌如右圖,此時車速為100km/h,這輛車違章了嗎?他以這樣的速度到達上海至少需要多少時間?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理解速度的物理意義,學會用速度解決生活實際問題。)
五、勻速直線運動
1.【播放視頻】學生觀看視頻,找出過山車、電梯上的人、火箭在運動上不一樣的地方。
2.結論:物體沿著直線快慢不變的運動,叫做勻速直線運動。物體沿著直線、快慢是變化的運動,叫做變速直線運動。
3.例題:一輛汽車從A市行駛到B市,
(1)前一半路程的速度是20m/s,后一半路程的速度是30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2)前一半時間的速度是20m/s,后一半時間的速度是30m/s。全程的平均速度是多少?
出示規范解題步驟,對學生的進行評價糾正。
課后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習了描述物體運動快慢的物理量──速度,知道了為什么要定義單位時間內通過的路程就是物體運動的速度,其實單位路程的時間也可以表示物體的運動速度,只不過后者比較起來不方便罷了;速度的計算公式是以后我們學習的關鍵,我們要注意領會速度單位間換算的技巧,會從不同的信息渠道收集關于速度計算的條件,然后應用公式進行計算。
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精選篇2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像。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展:錄制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像讓學生知道什么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么在教室里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0.1秒<17米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在線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后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后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展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精選篇3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的三個特性
2、知道什么是頻率?頻率的應用。
3、利用實驗去探索影響聲音特性的原因。
重、難點:(重)1、人耳怎樣聽到聲音的?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清楚雙耳效應。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時數:2課時
教材分析:1、本節是了解性常識,而且比較簡單,學生基本上一看就
懂,所以課堂教學基本上讓學生主動去完成,教師加以必
要的糾正即可。其他時間可以討論上節課的練習。
教學過程:
前提測評:
1、聲音是由物體的產生的。
2、聲音的傳播需要,不能傳聲。
3、聲音在、體中比體中傳播的快。
聲音在空氣中的傳播速度是。
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為什么我們可以區分不同物體發出的聲音?
1、音調:聲音的高低
試驗:研究音調與振動快慢的關系
課本如圖示
結果:振動越快,音調越高,振動越慢,音調越低。
結論:(1)、頻率:物體一秒內振動的次數,頻率越高,
音調越高,頻率越低,音調越低。
(2)、人的聽覺范圍:20Hz~20000Hz
學生閱讀課本圖示
2、響度:聲音的強弱
試驗:研究響度與振動幅度的關系
課本如圖示
結果:振幅越大,響度越大,振幅越小,響度越小。
結論:(1)、響度與振幅有關
(2)、響度與發聲體距聽者的距離有關
(3)、用dB表示聲音的強度,學生閱讀材料:
了解一些環境的響度。
3、音色:聲音的一個特征
音色表示什么?
三、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四、完成物理時習在線本章內容
五、教后記
本節內容比較多,應緊扣要求,在課堂上完成教學任務。
應讓學生在課后去分析較多的聲現象,并布置一定的思考題?
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沿直線傳播及其應用。
?了解光在真空和空氣中的傳播速度c=3×108m/s。
2、過程和方法
?閱讀“我們看到了古老的光”的內容,了解宇宙的信息。
3、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親身的體驗以及探究的學習活動,培養學生尊重客觀事實、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通過親身的體驗與感悟,使學生獲得感性認識。
?通過探究性物理學習活動,使學生獲得成功的喜悅,提高探索的積極性。
重、難點:
1、光的直線傳播的內容。2、分析解釋有關現象。
教學器材:
激光源、玻璃杯、水、煙霧、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學達標:引入課題:①我們為什么可以看見物體?……物體有光線射
入我們的眼睛。例如:陽光、日光燈、電視等。
②學生探討:光線是如何傳播的?
二、進行新課:
1、能夠發光的物體叫光源。
例如:……………………學生舉例
上面的光源能分成幾種類型?(1)、自然光源(2)、人造光源
2、探究:光的傳播
演示試驗①:圖片……陽光穿過樹林
演示試驗②:激光在水中穿過
演示試驗③:激光在煙霧中穿過
結論:光是沿直線傳播的。
應用:影、排隊、射擊、日食、月食……
(可以讓學生先討論,部分現象要解釋)
3、光的速度:
討論:光有沒有速度?(有,非常大)
在真空中,光的傳播速度為c=3×108m/s,是宇宙中
最快的速度。
利用對比說明:34頁圖示。在其他介質中的速度都比在真空中小
4、分析總結小孔成像的原理及特點:倒立的實像。
5、影子與像的不同:
三、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四、課后活動:
1、完成物理套餐內容。
2、課本后練習。
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1、知識和技能
了解光的折射的現象。
了解光從空氣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時的偏折規律。
了解光在發生折射時,光路的可逆性。
2、過程和方法
通過觀察,認識折射現象。
體驗由折射引起的錯覺。
3、情感、態度、價值觀
初步領略折射現象的美妙,獲得對自然現象的熱愛、親近的情感。
重、難點:掌握光的折射規律的內容。利用試驗、現象探究光的折射規律。
教學器材:激光源、透鏡、水、紙、角度測量器
教學課時:2課時
教學過程:
一、前提測評:
1、影的形成、日食、月食等現象,說明光是沿傳播的。
2、光在傳播的過程中,如果遇到另一種介質,就會在介質表
面發生,其反射角入射角。
二、導學達標:
引入課題:①現象:筷子折了、圖像通過玻璃后變形了?是什么原因?
②光的直線傳播……均勻介質,如果介質不均勻,光的傳播不是直線嗎?同學們猜一猜
進行新課:
1、試驗:一束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時,光線向哪個方向偏折?
(先讓學生猜想:光線會往哪邊折?)
結果:
2、光的折射規律:
(1)、折射光線、入射光線、法線在同一個平面內。
(2)、折射光線、入射光線分居在法線的兩側。
(3)、光從空氣斜射入水中或其他介質中時,折射光線向法線偏折。
結果:在折射中,光路是可逆的。
光從其他介質斜射入空氣中時,折射光線遠離法線偏折。
光垂直界面射入時,傳播方向不改變。
4、有關現象:
(1)、池底變淺:做圖說明
(2)、筷子彎折:做圖說明
(3)、海市唇樓:做圖說明
(4)、漁民刺魚:做圖說明:
(5)、通過透明物質看物體,都是折射現象,成的都是虛像
三、達標練習:完成物理套餐中的本節內容。
小結:根據板書,總結本節內容,明確重、難點。
課后活動:
完成課本練習。
光的折射現象在生活中的實例(200字以上)
教學后記:
折射的三種情況要清晰,能做圖。
折射現象的解釋:教師應先示范
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1、知道三種摩擦力并判斷其方向;
2、通過探究知道用測力計測滑動摩擦力大小,了解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
3、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具體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探究改變摩擦力大小的方法及其在生活中應用使本教時教學重點及難點。
[實驗準備]:玻璃杯、米、筷子、燒杯、水、長木板、木塊、鉤碼四個、小車、毛巾、彈簧測力計、滾珠軸承、圓珠筆
[教學過程]:
1、靜摩擦 靜摩擦力
在拉動之前,兩者保持相對靜止,這時木板對木塊的阻礙為靜摩擦。
物體將要運動時,接觸面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靜摩擦力。
2、滑動摩擦 滑動摩擦力
木塊滑動時,木板對木塊也有阻礙作用,就是滑動摩擦。
物體滑動時,接觸面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滑動摩擦力。
體會:將手放在桌面上滑動
3、滾動摩擦 滾動摩擦力
小車在木板上滾動時,木板對小車也有阻礙作用,即滾動摩擦。
物體滾動時,接觸面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滾動摩擦力。
總之:接觸面總要阻礙物體的運動,這個力就是摩擦力(f)。
二、探究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歸納:滑動摩擦力大小與接觸面粗糙程度和壓力大小有關,且接觸面越粗糙,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與接觸面積大小無關;壓力相同時,滾動摩擦力比滑動摩擦力小。
三、生活中的摩擦
1、汽車行駛
2、自行車轉軸
3、運動員上杠前手上涂鎂粉
4、鞋底花紋
5、人走路
6、滑雪
7、劃船
8、溜冰
9、汽車剎車
10、粉筆鉛筆寫字
11、圓珠筆鞋子
12、滾珠軸承
屬靜摩擦:
3、
4、5;滑動摩擦:
6、
7、8(冰刀)、
9、10;滾動摩擦:8(旱冰)、
思考:若沒有摩擦,會出現什么情景?
八年級物理學生教案精選篇7
知識和能力目標:
1、知道摩擦力是如何產生的。
2、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關。
3、知道摩擦的利與弊,掌握增大摩擦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過程和方法目標:
1、通過觀察和實驗,感知摩擦力的存在。
2、通過實驗,探究摩擦力跟物體表面受到的壓力以及接觸面的關系,并使學生嘗試運用實驗、歸納等科學的研究方法研究問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通過探究,使學生體驗到自主合作探究的樂趣,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對知識的應用,使學生認識到物理知識的重要性和對社會的價值。
學習重難點:重點:探究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難點:設計探究實驗。壓力與重力的區別,摩擦力的定義
教具準備:
彈簧測力計、帶掛鉤的木塊、砝碼、長木板、毛巾等。
教學過程:
一、情境導入
當你的墨水瓶蓋難以擰開時,你可以用一塊較粗糙的布包上,用力就能擰開瓶蓋;當汽車陷入泥濘的道路上,車輪正在打滑時,可以找一塊草簾放在車輪下,車子很容易就通過了;自行車的轉軸部分常加點潤滑油,這樣車騎起來就輕松多了。其實,你所做的這些小事,都與一個重要因素有關,那就是摩擦力。
二、合作探究
(一)滑動摩擦力
讓學生用手按在桌子上滑動,體驗手的感覺,向下用力按著桌面,再滑動試試;讓學生用手在衣服上蹭一蹭,體會手的感覺。
1.概念: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的表面上滑動時,會受到 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
2.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即摩擦力總是阻礙物體間的相對運動。)
3.活動: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1)如何測滑動摩擦力:用彈簧測力計拉動水平桌面上的物體,使其做 運動時,彈簧測力計的示數就 (選填“大于”“等于”或“小于”)物體滑動時所受的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2)猜一猜:滑動摩擦力大小可能與 有關。
(3)研究方法:_________________。
實驗一:探究接觸面的粗糙程度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
實驗時,控制 相同,改變 。
結論一:
實驗二:探究壓力的大小對滑動摩擦力的影響
實驗時,控制 相同,改變 。
結論二:
綜合上面的兩個結論得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與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有關。
二)靜摩擦力
手拿杯子時,手與杯子之間是否存在摩擦,如果有又是什么摩擦,摩擦力大小等于多少?
靜摩擦力:兩物體要發生相對運動(有發生相對運動的趨勢),但是沒有發生相對運動時產生的摩擦力。
(三)小結
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1)兩物體要相互接觸,摩擦力只能發生在接觸面上;
(2)兩物體之間必須有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的趨勢。
三、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摩擦,
1.例:人走路
a.哪里存在摩擦?
b.想象:如果沒有摩擦走路是什么樣子?
c.鞋底為什么有凸凹不平的花紋?
2.例:汽車在冰面上打滑
a.汽車出現了什么情況?為什么?
b.怎樣解決?(撒鹽、木屑、煤渣等)
c.輪胎上為什么有紋?
3.例:滑雪比賽a.滑雪時板與雪間的摩擦有害還是有益?b.怎樣減小摩擦力?
摩擦有時有利,有時有害。因此有時我們要增大摩擦,有時又要想辦法減小摩擦。從理論上看該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減小摩擦力。
4.研究自行車上的摩擦。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自行車上的摩擦了解了多少,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比一比,賽一賽,看那一組知道的最多。(從教室外搬進一輛自行車)。
四、鞏固拓展
由于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么方法嗎?
介紹水翼船、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五、課堂小結
通過本節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
1.摩擦力的概念;
2.摩擦力的大小與什么因素有關;
3.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
六、教(學)后記
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