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八年級教學教案
編寫教案的繁簡,一般是有經驗的教師寫得簡略些,而新教師寫得詳細些。原定教案,在上課進程中可根據具體情況做適當的必要的調整,課后隨時記錄教學效果,進行簡要的自我分析,下面小編帶來歷史八年級教學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歷史八年級教學教案 篇1
八年級上冊《辛亥革命》教學設計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一)學習內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內容。《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進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承接了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后,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的社會變革的爆發力。由經濟技術變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節課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本節教材的安排特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深入討論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學情分析
1、生理學習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級學生經歷過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在歷史知識上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是水平參差不齊,對于調度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顯得有些困難。不能從歷史時間的大環境下看問題。
2、心理學習能力探討:革命史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激情色彩。對于長期飽受強國凌弱的中國,辛亥革命的歷史運動又顯得極其振奮人心。本節知識既有枯燥乏味的綱領文件,又有行色生動的革命運動背景。將二者結合,恰到好處的牽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與發散思維。
(三)教學設計重點
在教科書的設計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合理運用學習理論,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學習。由生動的《辛亥革命》電影精彩片段引入課堂教學,以簡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體影音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化。注重概念形成與發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過程。
(四)教學設計基本理念與思路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創設豐富的情境,以歷史事件中實例加以多媒體形象的呈現,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效果激發學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應。通過知識遷移、情景設問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交流,最終實現意義建構。
二、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 辛亥革命 課型 新授課 課時 1課時
教材目次 人教版八年級歷冊
第二章 第8課
教 學
目 標
【知識和技能】
1、了解孫中山救國革命思想路線的轉變過程。
2、學會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探討辛亥革命的爆發因素。
3、知道孫中山創辦的政治團體以及武昌起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根據聯系前后知識點將知識面層層遞進,知道辛亥革命的歷史必
然性。
2、通過歷史再現,激發對辛亥革命的學習熱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近代革命志士的熱血付出,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2、培養學生學會聯系歷史與現實生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 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 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法、情景創設法
學習方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用“情景創設法”開展學習活動,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以歷史時代背景為起點,利用“拋錨式”建構主義教學法教學,聯系相關歷史影音并進行深入探究,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化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影音設備
教 學 過 程 設 計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復習舊知】 【新課導入】
多媒體呈現單元知識框架圖
多媒體播放《辛亥革命》紀錄片片段
觀看完紀錄片后,針對影視中提到的“孫中山的想法贏得了周圍一些人的贊同”,引出孫中山創建革命黨并展開提問。
【提問】 孫中山在檀香山政治體制變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須要武裝暴力奪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來,他又做了那些前期準備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裝革命組織的呢?
看圖并回憶舊知,從舊的認知中尋找對新知的理解。
觀看紀錄片,思考“為什么孫中山會選擇武裝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熱血救國的艱辛經歷。
學生在了解完視頻內容后,依據問題閱讀課本內容。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復習與本節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點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
將歷史中的云霧般的孫中山,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的影視表達出來,直擊課題“辛亥革命”,用影音、圖像演繹方式將辛亥革命引入歷史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生活的鏡頭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實存在。
通過多媒體影音展示內容的再現,教師拋磚引玉,讓學生帶著問題,結合視頻播放內容在課本中找答案,達到學生自主建立知識結構,自主填補知識缺口。
【授受新課】
同學們閱讀課本并填寫回答“興中會”與“同盟會”的創立時間、地點、創建人以及綱領。
【承轉】興中會的“振興中華”綱領發展為同盟會的“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的啟發與鼓舞下,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多媒體呈現】武昌起義形勢圖
【提問】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回答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武裝革命形勢路線,結合課本知識看看你們能不能說出起義的過程?
【多媒體呈現】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視頻資料
【承轉】以清政府的覆滅,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個知識點——中華民國的成立
【多媒體呈現】孫中山戎裝圖
【提問】
1、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主要人物?
2、中華民國成立后的結局?
【發散思維】
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結合學過的時代背景說說為什么?
學生閱讀課本且之間討論交流,并思索回憶課前所講,結合課本知識進行著答案的推測。
學生看圖思考
學生回答
學生觀看影像資料,感嘆清王朝的覆滅。
學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孫中山”
結局: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學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了清朝統治。2、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敗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 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以多媒體形象的演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啟發學生將歷史信息進行聯系比較,找出其中的繼承性,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同類比較、綜合分析等方法來總結知識點,有利于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加深對知識的了解程度。
讓學生在問題中將新知識慢慢消化,并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理解。
將重要歷史節點的一幕以多媒體影音呈現給學生,圖文并茂的生動教學,刺激了學生的感、知覺。
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歷史時代背景),舊知識有時是不完善的,此處設下伏筆,意在引導學生形成認知沖突,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并為新知識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識延伸】
發散學生思維,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廣度,對本節知識的教學具有積極作用。以中山裝的紋飾、紐扣向學生闡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與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到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與轉變,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艱辛道路,明白了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報國救國的壯志。掌握了三民主義的含義,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及時小結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課堂練習】
1、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后,繼任這一職務的是:
A.黃興 B.蔣介石
C.袁世凱 D.黎元洪
2.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 B.武漢 C.南京 D.廣州
3.對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了清政府 B.結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 D.改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4.有位老人說他出生于民國三年,那么他現在的年紀是:
A.96 B.93 C.100 D.87
【板書設計】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黨的發展歷程:興中會——同盟會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地點:湖北武昌
3、起義過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華民國的成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2、地點:南京
3、人物:孫中山
4、結果: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教學反思】 1、基于建構主義理論
指導學生利用生活影視素材,了解辛亥革命發生原因。
2、凸顯歷史學科特點
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從生活走進歷史,從歷史走進生活。
3、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有機結合
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歷史事件直觀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
4、培養學生樹立尊重歷史,熱愛國家、熱愛生活的情操。
歷史八年級教學教案 篇2
【教學設計思路】
1、指導學生快速跳讀課文,對課文零散的信息進行整合,然后自己歸納提出本課的學習目標,培養對歷史零散知識的整合和綜合概括能力以及發現問題的能力。
2、通過學生自主學習,解決自己制定的學習目標,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及解決問題的能力。
3、利用啟發、討論、競賽的方式培養學生與老師合作、與其它同學合作探究解決問題的能力,從而使三個維度目標(知識與能力、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都得到充分的體現。
4、設計不同層次的綜合實踐題讓每個學生都能積極參與,考察每位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以及學生學習能力的養成情況。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按歷史發展進程,回憶奴隸社會的形成發展,指出春秋、戰國的歷史特點導入。①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年至前476年),是奴隸社會的瓦解時期。
②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年至前221年),是封建社會的形成時期。公元前475年,我國開始進入封建社會。西周以后,中國進入諸侯爭霸的春秋戰國時期,讓我們一起回到那金戈鐵馬的年代,共同學習第六課《春秋戰國的紛爭》
或者大屏幕出示對聯:(齊讀)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關終屬楚
苦心人天不負臥薪嘗膽三千越甲可吞吳
由此導入:對聯中有兩個成語,同學們知道其中的兩個成語各講的是什么時期的事嗎?
生答后指出“臥薪嘗膽”發生在春秋,東周分為兩個時期,即春秋和戰國。其中春秋為公元前770年----476年,它是和魯國編年史《春秋》記載的時間相同而得名。戰國為公元前475----221年,它因各諸侯國連年戰爭而得名。春秋戰國時期在政治上的一大特點是戰亂頻繁,社會大動蕩、大變革。
二、制定和出示教學目標(在教師指導下師生共同制定目標)
先請學生快速跳讀課本黑體字部分內容,然后每大組請一位同學根據這部分內容出一道簡明扼要的題目,我們就用它作為本節課要解決的第一第二個目標。
目標一:春秋時期有哪些的霸主?他們是如何成為霸主的?
目標二:戰國時的七雄指的是哪七國?這個時期有哪些的戰例?)
然后由老師給出第三個目標:“比較春秋時期戰爭的目的與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的不同點?并因此總結出春秋時代與戰國時代的特點是什么?”
三、自主學習
讓學生再詳細地把全書看一遍,黑體字部分仔細閱讀,小字部分快速閱讀,針對三個目標一邊看一邊把要點圈出來。允許學生可以選擇自主學習的方式:自己閱讀或小組討論。
四、師生共同探討,合作解決問題
1、請同學自己回答解決第一個目標。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歷史地圖引導學生了解掌握春秋爭霸的基本事實,讓學生通過對比得出晉文公成為霸主的原因與齊桓公成為霸主的原因有相同之處及戰爭的目的,并讓學生自己從中得出:
國興靠治,人興靠明確的追求目標和堅忍不拔的毅力。興人是興國的關鍵。
2、請同學自己回答解決第二個目標。在解決的過程中,教師利用歷史地圖、口決(齊、楚、秦、燕、趙、魏、韓,東南西北到中間)幫助學生加強對戰國七雄地理位置的記憶,并引導學生思考戰國時期戰爭的目的。
3、通過城濮之戰和長平之戰的材料兩個材料,讓學生討論解決第三個目標。
大屏幕出示材料:城濮之戰:公元前7世紀后期,晉與楚兩軍相遇在中原戰場上。當時晉出動兵車700乘,兵力約2萬左右,而楚出動兵車1400—1500乘,兵力約4萬左右(注:春秋時期各諸候國作戰的方式主要是車兵戰)。決戰前,晉軍以報答楚王為名,“退避三舍”,駐軍城濮,巧妙地避開楚軍鋒芒,誘敵深入,大敗楚軍。
長平之戰:趙國是戰國后期的一個東方強國。秦國派兵攻趙。趙王派老將廉頗駐守長平,筑壘固守,相持三年,不分勝負。公元前260年,趙王急于求成,不滿廉頗憑險固守以疲秦軍的戰略,中了秦的反間計,起用只會紙上談兵的趙括代替廉頗,率兵大舉攻。秦將白起佯敗后退,誘敵追擊,到預定地點,用伏兵把趙軍分割包圍。秦王親自趕到前方,把全國15歲以上的壯丁悉數調到長平,堵截趙的援兵和糧食,趙軍被困46天,糧盡援絕,拼死突圍,趙括被射死,四十多萬趙軍全部投降,除240個年幼的回趙國報信外,都被活埋。)
4、為了加深學生對春秋戰國時期的了解和學習歷史的興趣,安排一個小活動:請同學比賽說出源于春秋戰國時期的成語故事。(如:春秋時期:一鳴驚人、老馬識途、退避三舍、問鼎中原、三令五申(吳國:孫武)臥薪嘗膽;戰國時期:圍魏救趙、竊符救趙、圖窮匕現等)
五、反思完善
提問:
1、齊桓公、晉文公、越王勾踐,他們最突出的成就有哪些?
2、從他們身上,你看到國家富強的啟示和個人事業成功的秘訣是什么?
齊桓公:革新強國,首成霸主。(革新)
歸納要點 晉文公:勤業治國,躍居霸位。(勤業)
越王勾踐:雪恥復國,終建霸業。(毅力志向)
六、板書設計
齊桓公: 管仲 第一個霸主
春秋爭霸: 晉文公: 城濮之戰
(爭霸) 楚莊王:
東周
七雄:齊、楚、秦、燕、趙、魏、韓
戰國七雄: (東 南 西 北 到 中 間)
(兼并) 戰例:桂陵之戰、馬陵之戰、長平之戰
歷史八年級教學教案 篇3
一、主體分析與設計:
在生本教育的理念下,初中歷史課堂怎么改?我經過一段時間地思考,決定效仿現在的一些電視訪談節目,即將我的歷史課堂變身為“歷史訪談節目”的錄制現場。讓學生暢所欲言,用他們的眼睛去看歷史,用心去體驗當時的歷史,改變以前的教學模式,從而體現出生本教育的核心理念:“一切為了學生,高度尊重學生,全面依靠學生。”每門課程都有其內在的特點。歷史課它的特點就在于,歷史永遠是發生在過去的事,學習它的人要將自己“穿越時空”回到當時的情景中去感受。結合歷史本身的特點、生本教育學習和現在電視訪談節目的增加,我嘗試將歷史課堂變身為“歷史訪談節目”的錄制現場,老師只是一名站在幕后的“導演”,學生自己選主持人和記者,并且各小組以組為單位作為受邀嘉賓來接受采訪。每一節課就是一期訪談節目,節目的背景音樂我們選的是百家講壇的背景音樂——神話重現,創造一個歷史訪談的氛圍。
節目分為三個環節:
1.歷史小故事展示;
2.基礎知識學習,即談的階段;
3.探究知識的學習,即訪的階段。
現在就將一期訪談節目的整個過程給大家展示如下: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識記:
(1)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
(2)知道曹操屯田、諸葛亮治蜀、衛溫首達夷州等基礎知識。
2、能力培養:
(1)分析曹操統一北方的條件;
(2)識讀“赤壁之戰示意圖”,學會利用地圖講述戰爭的經過;
(3)識讀“三國鼎立形勢圖”,了解三國所在區域的今天省份,形成正確的地理概念。
3、情感教育與價值觀:
(1)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由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2)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中,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了解曹操統一北方和赤壁之戰與三國鼎立形成的關系。
2、難點:如何正確認識三國鼎立是歷史的進步;如何全面評價曹操、劉備、諸葛亮、孫權等歷史人物。
四、教學用具:
教具:多媒體平臺及多媒體課件
五、歷史前置性問題的設置:
前置性問題設置的意圖在于引導學生自主學習,通過問題的設置任務驅動,用榮譽牽引學生通過完成前置性問題獲得自我心理的滿足和自我價值的肯定。歷史科目在初中比較特別,我們不能占用學生大量的課余時間。所以,我每一課給學生兩部分預習題,一部分是基礎知識,學生只要仔細閱讀課本就能找到答案;一部分是探究知識,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來思考探究知識。為減輕學生的負擔以及體現學生的團隊精神,課前我將八個小組分成三個大組,各代表魏、蜀、吳三國,課下查有關魏蜀吳的資料。
基礎知識:1.各小組按自己所屬的國家搜集資料(魏、蜀、吳三國成立的經過以及人物介紹);
2.官渡之戰的表演;(學生課下準備)
3.曹操統一北方的條件是什么?
4.了解赤壁之戰。
5.了解魏、蜀、吳三國分別建立的時間、稱王者、都城所在地。
6.看課本81頁三國鼎立形勢圖,完成81頁“識圖”。
7.“各國”整理出你們各自發展本地區經濟的措施。
探究知識:1.你怎樣看待三國分立這一局面?(可以從三國分立的背景、原因、影響等多方面考慮);
2.常言道:“亂世造英雄”,總結三國時期人物的一些事跡,吸取他們的經驗教訓,假設你是出生在三國時期的一位君主,你將要怎樣治理你的國家?
課型:展示課
一是歷史小故事展示。課前5—10分鐘時間,由小組表演歷史小故事,小故事的設置,與本節課的內容有關系,三國鼎立這一課的歷史小故事是官渡之戰,通過學生的表演可以使學生更加牢固的記住官渡之戰發生的時間、經過以及結果。在小故事表演時,我們要設一個駐三國時期的記者,他要帶大家穿越時空來到官渡之戰發生的現場。小記者為大家做報道時要講清楚當時的時間、地點以及報道事件,這一個過程使大家對官渡之戰印象更加深刻。
二是基礎知識的學習,即談的過程。由于讓學生自己講課,他們在知識點上把握肯定不到位,所以通過給他們前置性問題,用幻燈片展示基礎知識,小主持人可以游刃有余地完成老師的角色,這樣增加了他們的自信心,同時也激發了他們對當“小老師”的興趣。基礎知識的學習,主持人可以采取不同的形式,比如:搶答、集體回答或是小組派代表回答等等。可以說小故事的表演,是讓學生的一個“預熱”階段,基礎知識的學習,是學生的一個“加熱”過程,談的過程就是要讓學生,對基礎知識掌握到位,通過以上的準備,探究知識的采訪階段,就會將這節課推向一個高潮。
三是探究知識的學習,即訪的過程。歷史使人明智。我們不僅要教給學生有關的歷史知識,還要教會學生如何“使用”歷史,那就要讓學生學會總結前人的經驗教訓。探究知識中的第2道題,學生就要將自己設想為三國時的君主。一位“中央電視臺”的記者就要進行采訪,學生以組為單位,作為一組嘉賓接受記者的采訪。這個階段學生可以把自己想象成一位即將接受采訪的歷史名人,談談自己對這段歷史的理解。而學生要總結前面學習過的知識以及對本節課的內容進行總結。通過主動地接受記者采訪,他們不僅要回顧本節課的內容還對前面學習的進行復習。
歷史訪談節目中的角色分配
首先,老師由以前的主講者,變為幕后工作的導演,學生變成了歷史訪談節目的主持人、記者以及邀請到的嘉賓,現場交給學生。在學生主持或回答有問題時,老師可以打斷,進行補充或改正,就像正式錄節目那樣,導演可以隨時叫停進行指導,指導后“演員”就會及時更正自己的不足,因為每一個人都有自己的表現欲,那樣會比老師站在講臺上重復強調好多遍更有效果。其實,幕后的導演未必比以前的主講者輕松,課前老師要設計本期節目的思路,中間穿插哪些活動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前置性問題該如何設計等等。
其次,每期節目一般選兩個主持人,一個專門主持,另一個寫板書兼最后探究階段的采訪,即“中央電視臺記者”。這樣分配的原因很簡單,寫板書可以讓學生對重點知識進行鞏固,及時在課本上做筆記,在玩的過程中,快樂的學習。
再次,是小記者,每一個時期都會選擇一個駐此朝記者。如三國時期,我們會派三個記者分別駐駐蜀國、魏國、吳國;課本講到唐朝知識時,我們就會派駐唐朝記者等等。小記者要帶大家穿越時空,展現當時的歷史,在這個階段可以讓記者給大家報道歷史現場,這樣學生就不會覺得自己只是簡單的在學習歷史課本,而是回到當時的歷史中去。記者帶學生穿越時空看歷史,就是要告訴學生評價歷史,不能站在現代人的角度去看,而是要回到當時的環境中去感受歷史,認識歷史。
另外,學生在評價歷史時,可能比老師只講課本知識后進行評價要更理性一些。讓其他學生扮演的角色是被邀請到的嘉賓,以組為單位,在訪談階段,邀請嘉賓回答時都是點組名,全組嘉賓起立,派代表展示本小組的答案。充分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了小組合作。這一點恰是生本教育的要義之一。
課型:反思課
本節課的學習注重先學后教,在學生自學基礎知識前提下,進一步學習探究知識。三國鼎立這一課要記得人物、時間和事件等太多,通過“歷史訪談節目”的錄制,學生可以在快樂的環境中學習,孔子是樂學(愉快教學)的積極倡導者。他深知,要博學,必須愉快地學,要學習得好,必須心情舒暢,所以啟發學生說:“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述而》)指出學習是一件快樂的事。他還把樂學作為治學的境界。他說:“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樂知者。”(《雍也》)他以“知之”、“好之”、“樂之”這三種學習態度相比較,一層深入一層,說明樂學的效果。同時學生主持能力、采訪能力得到了明顯的提高,從剛開始上講臺戰戰兢兢,到現在的從容大方。尤其是歷史小故事表演以來,學生的組織能力、表演能力也得到了鍛煉,從剛開始不知道如何選擇歷史小故事,到現在的歷史小故事表演的活靈活現。尤其是現場學生的激情高昂,學生的靈活變通,給很多聽課老師留下很深的印象。
歷史八年級教學教案 篇4
一、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一)學習內容特征分析:
《辛亥革命》是人教版八年級歷冊第二單元第8課的內容。《辛亥革命》作為中國近代進步革命人士在政治近代化上的探索,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它承接了繼洋務運動、戊戌變法之后,新民主主義革命之前的社會變革的爆發力。由經濟技術變革到政治改良,再到政治革命,本節課內容起著承上啟下的作用。根據本節教材的安排特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基礎上提出問題,深入討論辛亥革命的必然性以及必要性。
(二)學情分析
1、生理學習技能分析:初中八年級學生經歷過小學與七年級的學習,在歷史知識上具備一定的認知基礎,但是水平參差不齊,對于調度歷史時期的時代背景,顯得有些困難。不能從歷史時間的大環境下看問題。
2、心理學習能力探討:革命史本身就帶有豐富的激情色彩。對于長期飽受強國凌弱的中國,辛亥革命的歷史運動又顯得極其振奮人心。本節知識既有枯燥乏味的綱領文件,又有行色生動的革命運動背景。將二者結合,恰到好處的牽動了學生的空間思維與發散思維。
(三)教學設計重點
在教科書的設計和教師的教學過程中應注重合理運用學習理論,幫助學生完成有意義的知識建構學習。由生動的《辛亥革命》電影精彩片段引入課堂教學,以簡便易行及形象的多媒體影音將歷史事件變得生動化。注重概念形成與發展的思維過程,即知識建構的動態過程。
(四)教學設計基本理念與思路
基于建構主義理論,創設豐富的情境,以歷史事件中實例加以多媒體形象的呈現,以強有力的視覺沖擊效果激發學生的眼到、心到、手到效應。通過知識遷移、情景設問促進學生的協作與交流,最終實現意義建構。
二、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辛亥革命課型新授課課時1課時
教材目次人教版八年級歷冊
第二章第8課
教學
目標
【知識和技能】
1、了解孫中山救國革命思想路線的轉變過程。
2、學會結合時代背景,深入探討辛亥革命的爆發因素。
3、知道孫中山創辦的政治團體以及武昌起義的意思。
【過程與方法】
1、根據聯系前后知識點將知識面層層遞進,知道辛亥革命的歷史必
然性。
2、通過歷史再現,激發對辛亥革命的學習熱情。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近代革命志士的熱血付出,激發學生的愛國情操。
2、培養學生學會聯系歷史與現實生活,珍惜現在的幸福生活。
教學重點中國同盟會的建立及其綱領、武昌起義與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難點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探究式學習法、情景創設法
學習方法
結合本教材的特點及所設計的教學方法,用“情景創設法”開展學習活動,以學生自己為主體,以歷史時代背景為起點,利用“拋錨式”建構主義教學法教學,聯系相關歷史影音并進行深入探究,把學習過程和認知過程有機地統一起來,化被動接受轉化為主動探索,使學生自主完成知識建構,感受到學習的樂趣。
教具準備
多媒體影音設備
教學過程設計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復習舊知】【新課導入】
多媒體呈現單元知識框架圖
多媒體播放《辛亥革命》紀錄片片段
觀看完紀錄片后,針對影視中提到的“孫中山的想法贏得了周圍一些人的贊同”,引出孫中山創建革命黨并展開提問。
【提問】孫中山在檀香山政治體制變更中,更加肯定了必須要武裝暴力奪取清政府的想法,那么為了革命那一天的到來,他又做了那些前期準備呢?以及怎么去建立武裝革命組織的呢?
看圖并回憶舊知,從舊的認知中尋找對新知的理解。
觀看紀錄片,思考“為什么孫中山會選擇武裝暴力革命,而不是政治改良道路?”
了解革命先驅孫中山的熱血救國的艱辛經歷。
學生在了解完視頻內容后,依據問題閱讀課本內容。
通過教師引導學生回憶、復習與本節內容密切相關的知識點,引導學生在原有知識點上建立新的知識體系。
將歷史中的云霧般的孫中山,以強烈的視覺沖擊的影視表達出來,直擊課題“辛亥革命”,用影音、圖像演繹方式將辛亥革命引入歷史課堂,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用生活的鏡頭感受辛亥革命的真實存在。
通過多媒體影音展示內容的再現,教師拋磚引玉,讓學生帶著問題,結合視頻播放內容在課本中找答案,達到學生自主建立知識結構,自主填補知識缺口。
【授受新課】
同學們閱讀課本并填寫回答“興中會”與“同盟會”的創立時間、地點、創建人以及綱領。
【承轉】興中會的“振興中華”綱領發展為同盟會的“三民主義”,在三民主義的啟發與鼓舞下,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發動了一系列的武裝起義。
【多媒體呈現】武昌起義形勢圖
【提問】
1、請同學們閱讀課本,回答武昌起義的時間、地點?
2、請同學們仔細觀察圖中武裝革命形勢路線,結合課本知識看看你們能不能說出起義的過程?
【多媒體呈現】
清帝宣布退位影像視頻資料
【承轉】以清政府的覆滅,清帝的退位引出第三個知識點——中華民國的成立
【多媒體呈現】孫中山戎裝圖
【提問】
1、中華民國成立的時間、地點以及主要人物?
2、中華民國成立后的結局?
【發散思維】
有人說“辛亥革命有成功的一面,也有失敗的一面。”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結合學過的時代背景說說為什么?
學生閱讀課本且之間討論交流,并思索回憶課前所講,結合課本知識進行著答案的推測。
學生看圖思考
學生回答
學生觀看影像資料,感嘆清王朝的覆滅。
學生回答
“1912年1月1日、南京、孫中山”
結局:辛亥革命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學生深思并回答成功方面:1、_了清朝統治。2、結束了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帝制。3、使民主共和深入民心。
失敗方面:1、辛亥革命的果實被北洋軍閥首領袁世凱竊取。2、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務沒有完成。3、中國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會性質沒有改變。
以多媒體形象的演示歷史事件之間的聯系,啟發學生將歷史信息進行聯系比較,找出其中的繼承性,讓學生學會總結歸納、同類比較、綜合分析等方法來總結知識點,有利于學生加強對知識點的記憶,加深對知識的了解程度。
讓學生在問題中將新知識慢慢消化,并啟發學生對新知識的記憶、理解。
將重要歷史節點的一幕以多媒體影音呈現給學生,圖文并茂的生動教學,刺激了學生的感、知覺。
引導學生回憶舊知識(歷史時代背景),舊知識有時是不完善的,此處設下伏筆,意在引導學生形成認知沖突,在原有的知識基礎上建構新的知識,并為新知識的理解提供便捷之路。
【知識延伸】
發散學生思維,增加學生知識面的廣度,對本節知識的教學具有積極作用。以中山裝的紋飾、紐扣向學生闡述孫中山的民主革命思想與深入人心的民主思潮。
【課堂小結】
本節課,我們認識到孫中山的革命思想的形成與轉變,知道了民主革命的艱辛道路,明白了滿懷熱血的有識之士報國救國的壯志。掌握了三民主義的含義,以及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及時小結和反思,加深印象和理解。
【課堂練習】
1、孫中山辭去臨時大總統職務之后,繼任這一職務的是:
A.黃興B.蔣介石
C.袁世凱D.黎元洪
2.1912年中華民國正式成立,首都是:
A.北京B.武漢C.南京D.廣州
3.對于辛亥革命的作用,下列表述不正確的是:
A._了清政府B.結束了封建帝制
C.民主共和觀念深入人心D.改變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社會性質
4.有位老人說他出生于民國三年,那么他現在的年紀是:
A.96B.93C.100D.87
【板書設計】
辛亥革命
一、孫中山創建革命黨
1、孫中山的革命思想形成:
2、革命黨的發展歷程:興中會——同盟會
二、武昌起義
1、時間:1911年10月10日
2、地點:湖北武昌
3、起義過程:
4、清宣布退位:
三、中華民國的成立
1、時間:1912年1月1日
2、地點:南京
3、人物:孫中山
4、結果:勝利果實被袁世凱竊取
【教學反思】1、基于建構主義理論
指導學生利用生活影視素材,了解辛亥革命發生原因。
2、凸顯歷史學科特點
以歷史史實為基礎,從生活走進歷史,從歷史走進生活。
3、信息技術與歷史課程有機結合
利用多媒體教學設備,使歷史事件直觀化、形象化,便于學生理解。
4、培養學生樹立尊重歷史,熱愛國家、熱愛生活的情操。
歷史八年級教學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1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掌握制作大事年表的基本技能。
○2了解武昌起義和中華民國成立的精況,評價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孫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動和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學習一代偉人“吾志所向,一往無前,愈挫愈奮,再接再厲”的革命精神;繼承他“喚起民眾”“振興中華”的偉業,使自己具有胸懷祖國、為實現中華民族全面振興而奮斗的歷史責任感和使命感。
教學重點:辛亥革命。
教學難點:如何探討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辛亥革命的歷史意義深遠,如何通過史實總結出來,這需要運用分析歸納能力和知識遷移能力,而這些能力對中學生來說是比較困難的。
教學方法:問題情景法、讀書指導法、討論法、歸納列表法
教學過程與方法:
【導入新課】:(5分鐘)
復習:①掀起維新變法運動序幕的是哪一事件?是誰?(“公車上書”;康有為、梁啟超)②誰在宣傳維新運動的過程中起到重要作用?他的譯著是?(嚴復;《天演論》)③宣布實行變法的清朝皇帝是?(光緒帝)④戊戌變法為什么會失敗?(因為變法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封建頑固派的利益,遭到了他們的極力反對,而當時的整個國家大權正是掌握在他們手中。)
導入:孫中山是20世紀中國走在時代前列的第一個偉人,在他的領導下,革命黨愈挫愈奮、一次又一次的武裝起義,最終推動了武昌起義的爆發,這些武裝起義基本上是革命黨人在同盟會的綱領和旗幟下進行的,也正是由于武昌起義的成功,中華民國才得以于1912年元旦成立。
【講授新課】:(25分鐘)
一、孫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動:
1、同盟會創立背景——創立興中會:
首先,讓學生利用課前查找的資料簡單介紹一下孫中山,從而對他有一個最初的認識。孫中山,偉大的民主主義革命先行者、資產階級革命家。字逸仙,廣東香山(今中山)人,學醫。一生致力于資產階級革命,先后創立興中會、同盟會;領導發動革命起義;出任中華民國臨時大總統;改組國民黨;領導了“二次革命”、護法運動等
然后,講述孫中山創立“興中會”的過程、口號,并強調“興中會”是中國第一個資產階級革命團體。孫中山畢業于香港西醫書院。1894年上書李鴻章要求改良,未被采納,于是在檀香山成立興中會,立志_清朝。
最后,讓學生讀書后回答:①孫中山為什么要成立同盟會?②同盟會由哪些團體組成?為了積聚革命力量;聯合興中會、華興會、光復會等團體組成了同盟會。
2、同盟會成立:提出問題以此指導學生讀書:同盟會成立的時間、地點及其性質。1905年8月,在日本東京,是中國第一個全國規模的資產階級政黨。
3、同盟會的革命綱領、目標和旗幟:根據課本中的同盟會政治綱領、目標和旗幟的相關內容,引導學生說一說:如何理解孫中山提出的綱領和三民主義。
二、武昌起義:
1、武昌起義的背景:
簡單介紹革命黨人領導的武裝起義。并指出:起義雖然失敗了,但擴大了影響,推動了革命高潮的到來。同時讓學生知道:這次起義的主要力量是向革命的新軍。湖北革命黨人在新軍中占十分之四,贊成革命者達四分之三以上,這樣為起義成功準備了條件。
2、武昌起義的經過:
詳細介紹起義的經過:1911年9月14日,湖北的二個革命組織,文學社和共進會召開聯席會議,確定在武昌舉行武裝起義,推舉文學社蔣翊武為總指揮,共進會孫武任參謀長,組成起義領導機關。10月9日,因計劃暴露,起義機關遭到破壞,革命黨人彭楚藩,劉復在等被捕,慷慨就義。工程八營的革命黨人于10月10日晚八時半率眾起義,打響了武裝起義第一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