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
在實際教學活動中,教案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編寫教案有利于教師弄通教材內容,準確把握教材的重點與難點,進而選擇科學、恰當的教學方法,有利于教師科學、合理地支配課堂時間,更好地組織教學活動,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下面是由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希望對您的工作和生活有所幫助。
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篇1】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課堂紀律的基本要求。
2.懂得課堂紀律的重要性,能用正反事例說明上課要遵守紀律。
情感:
1.愿意遵守課堂紀律。
2.對不遵守紀律的行為不滿。
行為:
1.聽到上課鈴聲立即進教室。
2.上課不隨便說話;要發言,先舉手;不做與學習無關的事;不影響別人學習。
教學重點:
提高學生的道德認識,使他們知道課堂紀律的基本要求,懂得人人遵守課堂紀律,大家才能學習好的道理,從而產生遵守課堂紀律的愿望。
教育過程:
一、想一想(通過學生的實際體驗,使他們知道上課要守紀律。)
1.思考:同學們,上課時人人守紀律,大家學習得怎么樣?如果有人不守紀律會怎樣呢?
2.小結:上課時,人人守紀律,大家能安靜地學習。有人不守紀律,就會影響學習,大家都不高興,因此,課堂紀律大家都要遵守。
二、說一說(使學生知道課堂紀律的基本要求,懂得課堂紀律大家都要遵守。)
(一)出示圖一。
1.小組交流:
(1)上課鈴聲響了,教室外活動的同學是怎么做的?為什么要這樣做?
(2)教室里的同學聽到上課鈴聲后是怎么做的?
2.小結:鈴聲就是命令,聽到上課鈴聲應該這樣做:
(1)停止一切活動。
(2)安靜、迅速、按順序進教室。
(3)在自己的座位上坐好。
大家安靜、迅速地走進教室是上好一節課的重要保障,這樣既不耽誤上課時間,又能使大家踏時地上好一節課。而且,課前準備好上課要用的東西,上課用起來方便、節省時間,不耽誤聽課或做作業。
過渡語:在座位上坐好后,我們該怎樣上課呢?
(二)出示圖二。
1.小組交流:
(1)上課時,同學們是怎么做的呢?窗外飛來幾只小鳥,嘰嘰喳喳地叫著,同學們沒有一個人看,這是為什么呢?
(2)如果上課不專心聽講,搞小動作,會造成什么后果呢?
(3)觀察老師的表情怎樣?你們猜此時老師是怎么想的?
2.小結:
上課玩東西,做小動作,會分散注意力,不能集中精神聽老師講課,既影響了自己的學習,有時還影響其他同學聽課。當自己想玩時,一定要管住自己,不玩,不做小動作,時間長了,就能養成遵守課堂紀律的好習慣。
過渡語:課上除了要專心聽講外,還應該怎樣做呢?
(三)出示圖三。
1.討論:
(1)為什么想發言時要先舉手?
(2)如果自己舉手老師沒讓發言,讓其他同學發言時,應該怎么做?
2.小結:
想發言時要先舉手,得到允許后再發言,如果老師讓其他同學發言就認真聽。隨便說話,發言亂搶,誰也聽不清,會影響自己和同學學習,影響老師講課。同學們都舉手發言,有秩序地討論問題,大家才能學習好。
過渡語:現在咱們知道應該怎樣上課了,下面老師想請你們當小老師,來看看下面這些同學做得怎么樣,怎樣幫助他們?
三、看一看(使學生知道不遵守課堂紀律的危害。)
(一)出示投影片。("看一看"中的圖1)
1.小組交流:現在是什么時候?這個男同學做得對嗎?為什么?請你告訴他應該怎樣做?
2.小結:聽到上課的鈴聲,應該馬上停止一切活動,有秩序地進教室,課間沒玩兒夠,還繼續玩兒,會耽誤準備上課用具,上課時心情不能平靜下來,也上不好課。如果遲到了,還會影響老師講課,同學聽課。
(二)出示投影片。("看一看"中的圖2)
1.討論:這位男同學做得對嗎?想想應該怎樣幫助他?
2.小結:上課是學習時間,不好好學習,在下面玩東西,做小動作,會耽誤自己學習,甚至影響別人學習,所以要想辦法,克服困難,管住自己,專心聽講。
過渡語:同學們,聽了你們的話,猜猜看,這些同學會改嗎?
(三)出示投影片。("看一看"中的圖3)
1.全班交流:說說他們的進步表現在哪兒?這樣做的結果是什么?
2.小結:在大家的幫助下,這些同學都改正了缺點,做到了想發言先舉手,得到老師的允許后,再起立發言。不在課堂上隨便說話,玩東西,搞小動作。由于他們認真聽講、遵守課堂紀律,因此受到了老師、同學的表揚、喜歡,他們的學習也有了進步,這多好?。?/p>
四、做一做(使學生鞏固課堂常規的基本要求并進行具體訓練和指導。)
1.學生四人一組,在組里做。
2.請同學們到前邊做。
現場采訪:
你為什么要這樣做?
對做不到的同學你會怎樣幫他?
(對做得好的同學進行表揚。)
五、兒歌總結
1.學生邊讀兒歌邊表演。
2.小結:同學們,遵守課堂紀律很重要,只有,大家才能學習好。希望你們都按照課堂要求去做,人人爭做遵守課堂紀律的好學生。
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篇2】
活動目標:
1.知道在活動和公共場所玩耍時要主動排隊,耐心等待。
2.有初步自我約束的意識,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
活動流程:
1、游戲《鉆山洞》,體驗沒有秩序帶來的危險。
分別準備三個山洞:由兩名同學來當拱門,第一次小朋友自由的鉆山洞,"誰能又快,又安全的鉆過每一個山洞,不能漏掉每一個山洞。"
"剛才在鉆山洞的時候你都發生了什么事?你看見了什么事情?
小結:剛才同學自由的鉆山洞,游戲過程中出現了擁擠、無序、碰撞、掉鞋等現象。
2、討論怎樣又快又安全的鉆過山洞的方法。
怎樣又快又安全的鉆過山洞?
小結:鉆山洞時,大家要從同一個山洞出發,排好隊,一個跟著一個,不推不擠不掉隊,這樣就會又快又安全的鉆過每一個山洞了。
3、播放背景音樂,再次玩《鉆山洞》的游戲。
同學還是自由游戲,教師及時鼓勵同學排隊的行為。
小結:當很多人在做同一件事情的時候,只要大家排好隊、守秩序,就會很快、很安全、很開心的把事情做好。
活動延伸:
和同學為需要排隊的地方設計一個排隊標志,提醒大家共同遵守。
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篇3】
一、教學目標
1.認識到教室是靠大家共同營造的學習環境,每個人都應該主動地參與學習環境的創設。
2.掌握一些參與班級環境創設的技能。
3.形成初步的團結合作精神和創新能力。
二、教學內容
本課分為兩大部分:一方面引導學生對裝扮教室所需要的材料、工具有所了解,知道在裝扮教室過程中,自己可以承擔什么任務、怎樣合作布置等有關內容,另一方面展現在學生面前的是裝扮好了的、充滿童趣的、設計新穎別致的教室。這些取材于同年齡學生的真實的教室布置,具有感染力和說服力。
三、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了解課文中的學生是如何裝扮自己的教室的,激發裝扮自己教室的興趣。
難點:掌握一些參與班級環境布置的技能。
四、教學方式、方法和教學策略
在教學中,創設一系列的創作活動,給學生展示自己的特長的舞臺,體驗合作的重要性與快樂。
五、教學準備
教師:提供具有啟發性的、裝扮好了的教室資料,準備一些可以用來布置教室的材料。
學生:參觀學校里的其他教室。分好小組。
六、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1、小朋友,這幾天,我們參觀了學校里其他教室,能說說你印象比較深刻的教室嗎?
2、現在,你們再仔細看看我們的教室,覺得怎么樣?
3、想不想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更漂亮?出示課題:裝扮我們的教室
(二)出謀劃策
過渡:要想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又漂亮又整潔,你有什么好點子?讓我們學著書中的小朋友,一起來出出主意。
1、觀看書中圖片,說說圖畫告訴你什么?
2、學生交流。
師歸納板書:教室里扔些什么?
教室里的角落怎么利用?
班級的特色在哪里?
我能做些什么?
3、學生分成四人小組,對以上一至兩個問題進行討論。
4、全班交流。
教室里扔些什么?(書法、繪畫、紙工等學生作品,小型動植物、圖書、獎章等,課程表、作息時間表等)
教室里的角落怎么利用?(圖書角、生物角、衛生角、學習園地、爭章園地等)
班級的特色在哪里?(很多小朋友喜歡研究植物、昆蟲等,有些小朋友寫的字特別漂亮,有些是小小畫家)
我能做什么?(我可以收集一些材料;我愿意從家里帶來一盆花;我會畫畫,……)
(三)制定方案
1、觀看圖片,你喜歡其他班級的教室布置嗎?說說你喜歡的地方。
2、分組制定裝扮計劃,討論所需材料、工具,以及每個小組成員所承擔的工作。
(四)布置任務
這節課上,小朋友開動腦筋,想出了許多裝扮教室的法子。請大家利用課余時間,完成小組內布置的任務,把我們的教室打扮得漂漂亮亮。
(五)欣賞成果
1、欣賞教室里的布置。
2、介紹自己在裝扮教室過程中做了什么。
(六)交流感受
1、小朋友,通過大家的勞動,我們的教室已經煥然一新,說說坐在這樣的教室里,你有什么感覺?
2、學生交流感受。
3、分享經驗,交流在布置教室過程中發生的小故事。
(七)總結
小朋友們通過動腦想,動口討論,動手操作,把我們的教室裝扮得那么整潔又漂亮,今后,我們要愛護好自己的教室,每個人都做班級的小主人。
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班級處處有規則,明白遵守規則的重要性。
2、了解日常的學習與生活中必須遵守的規章制度。
3、能自覺遵守規章制度,做個講文明、有教養的人。
重點難點:
重點:1、知道班級處處有規則。2、了解日常生活中必須遵守的一些規章制度。
難點:做個自覺遵守規則的人。
教學準備:
教師準備:
1、搜集遵守規則的事例,可采用照片或錄像等多種形式展示。
2、《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公民道德規范》。
學生準備:
1、調查了解學校的規章制度。
2、搜集身邊守規則和不守規則的事例。
教學設計:
一、了解班級處處有規則
1、教師談話引入:俗話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我們生活在社會的大家庭里,應處處遵守規則。
2、學生看圖,并說一說圖上講了哪些我們必須遵守的規則。
3、教師:在日常生活中,你還知道我們應該遵守哪些規則?
學生討論。
4、教師:日常生活中,總是有那么一些人不愿意遵守規則,給別人的生活和學習帶來了不便。教師指導學生閱讀“反光鏡”,談一談感受。
5、教師:你曾經看見過哪些不文明的現象?你有什么體會?
學生交流課前搜集到的不守規則的事例。
6、教師鼓勵學生用這面“反光鏡”對照自己,看一看是否也曾有過不守規則的行為。對于勇于承認錯誤的學生,教師應予以表揚。
二、討論我們應遵守哪些規則
1、教師:我們日常的學習、生活中,我們要遵守的規則有哪些?
學生先小組討論,然后班級交流。
2、教師:你還知道哪些規則?全班可結合《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和《公民道德綱要》進行討論。
三、制訂班級公約
1、分組討論:分析班級現狀,找出不足之處。
2、針對問題,小組制訂相關規則--《班級公約》。
3、全班討論《班級公約》,民主表決。
4、小結:這份規則是大家一起制訂的,所以大家共同來遵守。
四、課后延伸
執行《班級公約》,對學生的執行情況及時檢查,相互督促,定期評議。
小學二年級道德與法治教案【篇5】
教學目標
認知:
1.知道要把東西扔在一定的、合適的地方,用完扔回原處。
2.懂得把東西扔在一定的地方,既整潔,用時又好找,又省時,不會誤事。
3.懂得把東西扔在一定的地方是做事有條理的表現,從小養成這種好習慣很重要。
情感:體會到把東西扔在一定的地方好處多,愿意培養這種好習慣。
行為:把東西擺扔在合適的地方,用完及時扔回原處。
課時:2
教育過程:
一、插圖導入
1.電腦演示圖片:
內容:欄目一“想一想”中的圖。
2.教師提問:
想一想,像李芳這樣亂扔東西會怎樣?
3.學生回答,教師根據學生的發言隨即板書:找不到東西耽誤時間耽誤事著急……
4.過渡語:
李芳亂扔東西的結果怎樣呢?我們一起來看一看。
二、學文明理
1、學生邊看圖片邊聽錄音故事。
(圖片的內容為課文中的插圖,錄音故事內容同課文內容的1、2自然段。)
2、教師提問:
李芳亂扔東西的結果怎樣?(此時學生通過聽故事,可能會對亂扔東西的結果有了新的認識,教師可以繼續板書,使學生深刻地理解亂扔東西的壞處。)
3、教師小結:
亂扔東西就會找不到東西、還會耽誤時間、耽誤事情、心里著急,還可能會養成做事沒有條理的壞習慣,害處可多了。
4、教師提問:
請同學們給李芳出出主意,告訴她怎樣做就能避免這些麻煩?
5、學生小組討論后給李芳出主意。
板書:東西不亂扔
6、教師在學生匯報的基礎上小結:
大家出的主意很好,李芳同學聽了一定會感謝你們。李芳的老師也是這樣勸告她的。
7、聽錄音:
內容:課文中李芳老師的話。
8、過渡語:
后來在媽媽的督促下,李芳逐漸改掉了亂扔東西的壞毛病,請同學們打開書,看看李芳后來是怎么做的。
9.提問:
看圖說一說,李芳是怎樣改掉缺點的,把東西方在一定的地方有什么好處。
板書:找得到東西不(耽誤時間)不(耽誤事)不(著急)
三、聯系實際具體導行
1.過渡語:
通過看小芳的事例我們知道了東西不能亂扔,那么,東西應該扔在什么地方呢?扔在什么地方合適呢?讓我們到小明的家里去看看。
2.電腦演示小明的家
內容:欄目四“議一議”中的插圖一(教材P50圖)。
3.教師提問:
這些東西擺扔的地方合適嗎?你在家里把它們擺扔在哪里,為什么?
4.請學生親自動手操作電腦,在老師事先制作好的課件上幫小明收拾家。
5.學生獨立操作后,在教師機上邊演示邊匯報,同學之間如果意見不統一可以相互爭論,教師評判的原則是東西扔的位置安全、方便、不妨礙整潔即可。
6.教師用電腦演示圖片
內容:欄目四“議一議”中的插圖二和插圖三。
7.教師提問:
這些東西用過后應該怎么辦?平時你把它們扔在什么地方?
8.教師請學生自主選擇討論的內容。
9.學生匯報后教師給予引導,對正確的進行肯定,不正確的啟發同學自己修正。
四、全課總結
1.師:今天同學們學得很好,大家懂得了做事要有條理的道理,希望你們今后都能養成學習、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板書: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我們一起用一首兒歌來總結一下這節課。
2.學生閱讀兒歌
3.師:今天這節課后我們開展一項活動。
4.學生閱讀教材內容。
板書設計:
東西不亂扔
找得到東西 不耽誤時間 不耽誤事 不著急……
養成做事有條理的好習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