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
蘇教版為鳳凰國標教材,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當前蘇教版已通過審查的教材涵蓋了中小學語文、數學、科學、音樂、品德、中學生物、高中物理、高中化學、高中通用技術等各個科目。下面我為大家整理了關于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1
課題獨坐敬亭山課型精讀課文
教學目標
1.認識"亭"字,了解詩句的意思。
2.體會詩人的情感,背誦古詩。
教學重難點
品味詩句,體會詩人的情感。
課前準備
教學課時
1課時
教學基本程序批注
一.復習導入
1.我們以前學過哪些李白的詩句,誰來背一背?
2.介紹本詩的寫作背景,導入新課。
3.師板書課題,指導"亭"的寫法,下面是"丁",不是"子"。
4.指名讀題,說說從這個題目,你了解了什么?
二.初讀本首詩,感知孤獨
指名讀詩,說說有什么感受?(要求讀正確、流利,并且有詩的節奏)
三.探究詩意,理解孤獨
1.復習以前學習古詩的方法
首先把詩讀正確流利,再借助注釋,或字典理解詩意,最后在理解的基礎上背誦。
2.生借助注釋,字典要求理解字義,再同桌互相學習,逐句理解詩意。
3.生匯報學習情況。
4.從同學們的匯報中,我們可以感覺到此時的李白是一種什么感受?
(板書:孤獨),也就是只有李白一個人,詩中從哪些詞語中可以看出來。
請同學們一句句的讀,再把這些詞語畫下來。
5.逐句理解
(1)"眾鳥高飛盡,孤云獨去閑"
從"飛盡、獨去"體會孤獨。(板書:飛盡、獨去)
(2)師:是啊,天空中看不到一只鳥,也聽不見一聲鳥鳴,連一片云都沒有,這該是一座怎樣的山呀?(沉靜、死氣沉沉)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來讀這一句詩。
(3)"相看兩不厭,只有敬亭山"
從"只有""相看"體會孤獨。(板書:只有、相看)
指名說說對這一詩句的理解。
(4)師:此時只有李白和敬亭山,你看著我,我看著你,怎么也看不厭,多么孤獨啊!讓我們帶著這種感覺讀讀這句詩。
6.結合寫作背景,有感情地朗讀全詩。
四.讀寫結合,體驗孤獨
1.假如你是李白,就這么久久地坐著,靜靜地看著敬亭山,此時你回對敬亭山說些什么?面對孤獨的李白,假如你是敬亭山,你又會對李白說什么呢?
生練筆,把想說的話寫在書上留白處。
2.師生交流。
板書設計:
飛盡、獨去
孤獨寂寞
只有、相看
教學反思: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2
《池上》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2、學會詩中出現的兩個生字“浮、萍”。
3、理解詩句的內容,想象詩中描寫的情境,感受鄉村孩子質樸、純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學重點:
1、讀中理解詩句的含義,讀中感悟詩文的意境,體會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讀、背誦《池上》,豐富古詩積累。
教學難點:
1、在理解的基礎上,結合詩句展開想象,體會童年的純真與快樂,
與古詩意境產生共鳴。
2、品味古詩語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蹤跡”等詞語感受詩
人煉字之妙。
教學準備:
1、教學多媒體演示文稿。(文字、圖像)
2、師生查找詩人、詩作相關資料。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調動積累,導入新課。
1、師:現在已是初夏時節,星期天我路過南湖邊的一個小池塘時,
看到有幾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臉,我想到了詩人楊萬里《小池》
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頭。”說到池塘、荷花,你們
還想到哪些詩句呢?
2、學生交流自己積累的關于池塘或荷花的詩句。
3、師:今天我們要學的一首古詩也是講的夏日池塘上發生的事,它
的題目就叫《池上》。(板書詩題:池上)相機顧名思義理解詩題:
荷花池塘里。
4、學生齊讀題目。
5、簡介作者白居易。
(1) 學生說自己知道的關于白居易的生平、詩作、詩風。
(2) 教師小結:白居易,字樂天,號香山居士。從小生活清貧,
生逢戰亂,對社會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較深的了解,他寫了很多詩,揭露統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諷喻詩”。他熱愛大自然,寫
了不少描寫山水景物的小詩。他的詩質樸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讀。白居易一生寫詩3600多首,是唐朝寫詩最多的詩人。
二、初讀詩歌,整體感知。
1、學生自由讀《池上》。要求:讀準字音,把詩句讀通順。
2、檢查初讀情況。
(1) 指名讀古詩,集體正音。
①讀準后鼻音:撐、艇、萍;
②學習新詞:浮萍,理解詞義,練習書寫。
(2)齊讀詩歌。
(2) 學生簡單說說池塘上發上了一件什么事兒。
(一個小孩偷采白蓮。)
3、學生再次自由讀古詩。
要求:邊讀邊想詩句的意思,畫出不理解的詞句。
4、小組合作學習,弄懂詩意。
(1) 學生結合前后句和插圖,借助工具書,自己理解詩句含義。
(2) 小組逐句內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啟發、補充。
5、集體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說自己對詩句的理解)
三、吟詩煉字,體會意境。
(一)前兩行——小娃偷采蓮。
1、學生自由輕聲誦讀古詩,邊讀邊想象畫面。
3、學生交流“看”到的畫面。
(1)怎樣的荷塘,怎樣的白蓮?
(學生用自己的話描述想象到的“蓮葉何田田”的美好畫面,喚
起學生對荷花池和嬌嫩蓮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蓮的?
①學生暢談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蓮圖。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蓮蓬,而不經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撐船去采池中蓮蓬。
②看圖,指導學生讀出小娃天真、調皮的感覺樣子。(讓學生為
“小娃偷采白蓮圖”起個題目)
③朗讀前兩句,思考:你最欣賞其中哪個字?
(“偷”,結合自己小時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惡作劇和頑皮之事,和詩中的小娃產生共鳴,體會孩子的無邪、可愛、純真與童年的快樂、無憂、自由。)
④配樂再次有韻味地誦讀前兩行詩句。
(二)后兩行——景美童心純
1、提問:小娃“偷采白蓮”不會被發現嗎?
2、學生默讀后兩行詩,談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劃開的
一道浮萍已經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體會小娃純真、質樸,練習讀出情趣。
四、回歸整體,拓展延伸。
1、學生帶著理解,學生再次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
2、《池上》賞詩會——各小組以自己喜歡的方式表演式誦讀古詩。
3、熟讀成誦。
五、布置作業 ,鞏固練習。
1、背誦課文。
2、默寫《池上》。
3、依據《池上》這首詩歌的內容,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為這首詩
配一幅畫。
板書設計:
偷采 白蓮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開 童真童趣
蘇教版四年級語文下冊教案全冊3
1、讀懂課文內容,領會劉備求賢的誠心誠意。
2、利用改詩、寫信的形式,加深對“一顧”、“二顧”的內容的理解。
3、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質。
教學重點:利用改詩、寫信的形式,加深對“一顧”、“二顧”的`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讀懂課文內容,領會劉備求賢的誠心誠意。
教具準備: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今天學課文前,先來聽一首歌。(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
2、導入《三國演義》,簡介之。
3、揭題:
(1)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三國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如果沒有今天學的這個故事,三國的故事就什么都沒有了。
(2)今天我們學的就是《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師生談話,檢查自學情況:
(1)誰三顧茅廬?劉備是何許人也?(簡介劉備)
(2)茅廬為何物?相機出現茅廬、臥龍岡、隆中、南陽等詞,圖示。
為什么臥龍岡的草廬這樣有名,因為茅廬里臥著一條龍,他是誰?(簡介諸葛亮)諸葛亮有何才?(找出開頭與結尾讀一讀)
(3)“顧”是什么意思?說說課題的意思。
三、再讀課文
1、引:劉備三次拜訪草廬中的諸葛亮,就能請出他嗎?思考:劉備是憑什么請出諸葛亮?(誠心誠意、謙虛、耐心、人才意識)
2、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劃出課文中表現劉備以上方面的內容。
3、指名回答,讀后說說是怎樣理解的。
劉備上前敲門
劉備叫人立即備馬
劉備斥責說:“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師:風雪之中見真情啊!)
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
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師:皇宮前才下馬步行,孔明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何等高啊!他多么怕馬啼聲驚擾臥龍先生啊!)
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師:劉備這么誠心,他是在等著臥龍的騰飛。)
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師:終于相見了,欣喜中不忘真誠,他日的期待化作深深的下拜。)
四、三讀課文
(一)、讀課文,改古詩,理解“一顧茅廬”的內容。
1、讓我們隨著劉備,“一顧”茅廬。
2、學生齊讀課文第一節。
3、師:聽了你們的朗讀,我想起了一首古詩,那就是唐代賈島寫的《尋隱者不遇》。教師板書古詩。
4、學生根據劉備“一顧茅廬”的內容,改寫古詩。(這真是:隆中尋他千百度,先生不知在何處。他日再尋臥龍影,千辛萬苦也不顧。)
(二)、讀課文,寫信,理解“二顧茅廬”的內容。
1、劉備就這樣失望地回去了,他要請出諸葛亮,還要再顧茅廬嗎?
2、學生讀課文第二節。
3、劉備“二顧茅廬”就這樣怏怏而歸嗎?總要留點什么?
4、我記得《三國演義》中,劉備二顧茅廬后留下了一封信,現在這封信不見了,你能把它寫出來嗎?可以寫什么內容?
5、學生寫信,教師巡回指導。
6、選部分學生的信讀一讀。(師:備久仰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五、延伸
課文除了寫劉備,還寫了張飛、關羽,還描寫了環境,這些描寫有什么用呢?劉備三顧茅廬結果如何?我們下一節課再學。
板書設計:
主板書:
劉備 誠心誠意 諸葛亮
耐心
人才意識
謙虛
副板書: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