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
語文不是死記硬背,而是真正意義上的體驗和應用。不為卷而讀,為師而記。語文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會話能力,字字完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學習課文,體會作者對大自然的無限熱愛,激發人們熱愛大自然,保護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學會本課認讀生字10個,會寫9個。
3、了解詩的結構,了解本詩運用擬人、比喻的寫法把詩句寫的更加生動形象。
4、有感情的朗讀這首詩。
教學重點、難點:
了解詩的結構,了解本詩運用擬人、比喻的寫法把詩句寫的更加生動形象。
教學準備:
投影儀、錄音機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激情導入
同學們,在美麗的大森林中,有一塊美麗的草坪,他是小動物們的樂園,小動物們都說他非常美麗,你們想去看看嗎?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去看一看吧。板書課題:草葉上的歌
二、學習課文
1、自讀課文,把自己不認識的字畫出來,問一問身邊的同學或字典小老師,解決生字問題.
2、檢查閱讀情況,進行分小結指讀。
3、聽錄音朗讀,邊聽邊想:這是一塊怎樣的草坪?
4、綠茸茸、亮晶晶、笑盈盈通過這三個詞,你覺得這塊草坪怎樣?
這一小結應該怎樣讀。請同學們先自己讀一讀試一試,然后再讀給同桌聽一聽。
5、教師指讀,學生評價。
6、分小結學習課文。
1)你認為什么樣的草坪最美?你從哪感受到的?
讓學生通過自己閱讀,找到自己最喜歡的內容。
a、沉思了一冬的大森林,掙開明亮的眼睛。讀了這句話,你感受到了什么?
溢出說明什么?
這一小節寫的這樣美,仿佛寫出了森林老爺爺經過沉睡忽然醒來,我們應該怎樣讀這一小結。
讓學生在小組中進行朗讀,教師配上音樂。
如果我們把冬天的森林比作老爺爺,那春天我們可以把它比作什么?
b、酣睡的露珠、快樂的探身相迎,這里把露珠當作了什么來描寫。映照春色的一面明鏡讀到這里,你又感受到什么?
這樣充滿生機的草坪,你們喜歡嗎?我們應該怎樣讀著一小節。讓學生帶著動作的自由朗讀。
c、騰空、發出笑聲、醉入花叢、舞步輕盈,通過這些快樂的詞語,我能夠感受到生活在這里的小動物們是多么開心,讓我們一起來讀這一小節吧!
d、溫柔的和平、搏動的生命、綠色的云影讀到這里,你想說些什么嗎?
讓學生談出自己內心的感受。
三、美讀課文
為學生提供條件,進行配樂朗誦。
你喜歡朗讀哪一小節,就來朗讀哪一小節。
第二課時
一、朗讀復習
1、朗讀課文。
2、想一想,詩歌的第一小節和后面幾個小節之間是什么關系?
讓學生聯系上節課所學的知識,進行自主的分析。
3、找一找,你認為課文中的那些句子寫的最好,你最喜歡?為什么?
讓學生在閱讀中感受擬人、比喻在文章書寫過程中的重要性。
二、學習生字
1、復習認讀的字
采用重點檢查學困生的方式,對生字進行鞏固。
曈的讀音要進行重點糾正。
2、教寫生字
進行認真的觀察,說一說,哪個字你認為最難寫。
針對學生提出的問題,讓學生之間先進行交流。
重點指導學生學習淅字,注意他是左中右結構。
酣指導學生進行重點書寫。
學生練寫,教師巡視檢查。進行適時指導。
三、總結
在這么美麗的草坪上,我們應該做些什么?
讓學生產生強烈的環保意識。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選篇2)
學習目標:
1、學習“屏、燭、曉、偷”4個生字。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背誦古詩。
3、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
重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古詩。
難點:
了解詩中蘊含著的民間傳說。
課前準備:
教學課件、詩人和嫦娥圖片。
教學過程:
一、活動導入,揭示課題。
1、出示問題:每年農歷八月十五是什么節日?(中秋節)
2、中秋節有什么風俗習慣呢?(吃月餅,賞月,拜月娘)
3、今天老師給你們講一個神話故事!請同學們注意聽,待會兒告訴老師:你覺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樣呢?(師講述嫦娥奔月故事)
4、聽完這個故事,你覺得故事中的嫦娥怎么樣呢?
二、初讀自悟,讀準字音。
1、請同學們翻開課文,用自己喜歡的形式讀一讀,注意讀準每個字音。
2、聽課文朗讀,我們也來讀一讀。
3、詩人簡介
4、你有不會讀的字嗎?
5、學習生字
6、再讀古詩,隨時糾正學生讀音。
三、再讀,讀準節奏
采用指名讀、范讀、分組讀,指導朗讀節奏。
四、復讀古詩,讀中理解古詩
1、出示:云母屏風燭影深,長河漸落曉星沉
(1)齊讀。
(2)讀了詩,你有什么收獲?
(3)你們還有什么不懂的嗎?
(4)“燭影深,長河落,曉星沉”我們知道了什么?天快亮了
(5)天快亮了,詩人睡覺了沒有?
(6)睡不著會感覺怎么樣?很孤單,寂寞。
(7)試著用自己的話把詩句的意思說一說
(8)再讀,老師提個醒:讀書有三到:眼到、口到、心到。
2、出示:嫦娥應悔偷靈藥,碧海青天夜夜心。
(1)齊讀
(2)男女分開讀
(3)讀了這句詩,你有什么不懂的字詞嗎?
(4)讀了這句詩,你想到了什么?
(5)聯系嫦娥奔月的故事,說說嫦娥為什么后悔?
(6)我們來想一想,嫦娥的心情怎樣呢?
(7)那你們能說說詩句的意思嗎?
(8)讓我們帶著對嫦娥心情的理解,再讀這句詩。
五、品讀古詩,體會情感
過渡:月宮上孤棲無伴的嫦娥,人間清高而孤獨的詩人,盡管仙凡懸隔,但在寂寞這一點上卻靈犀暗通,所謂同病相憐。一樣孤獨寂寞!
(1)讓我們帶著對嫦娥對詩人情感的理解,深情地朗誦這首詩。
(2)讀這首詩時語速要緩慢一些,語氣要低沉一些!再讀
(3)老師也情不自禁地想吟誦這首詩啊,好嗎?
(4)學著老師的樣子,再把它讀一讀。
(5)老師和你們合作讀:師讀4個字,生讀3個字。
(6)詩人由于心情孤獨寂寞,坐看屏風燭影,仰望碧海星空,于是,他想到了月宮上的嫦娥,讓我們輕輕合上書本,仰望星空,深情地背誦這首詩吧。
(7)尋找讀詩高手。誰愿意來讀一讀。
六、課外延伸
那你能說說有關“月”的詩句嗎?
七、總結
一個節日中蘊含著一個美麗的神話故事,一首詩又取材于一個美麗的傳說。同學們了解了神話故事,又學習了這首古詩,收獲一定不少。
八、作業
回去把故事講給小朋友聽,或長輩們聽!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選篇3)
學習目標:
認識“麻、癥”等10個生字。會寫“愿、姿”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掌聲、文靜、愿意”等16個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會尊重別人、關愛別人。培養閱讀能力。
教學重難點:
學會尊重別人、關愛別人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啟發談話,揭示課題
我們每個人都聽過掌聲,有些掌聲是你給別人的,有些掌聲是別人給你的。掌聲響起來,你的心情怎樣?(讓學生自由說說)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一篇課文,出示課題:“掌聲”,齊讀課題。
二、初讀課文,感知內容
①學生一讀課文(自由讀),要求讀準字音,遇到不認識的生字借助拼音多讀幾遍,把字音讀準;遇到難讀的句子多讀幾遍,把句子讀順暢。
②學生二讀課文(和同座合作讀),可以每人讀一節,互相指正讀錯的地方。
③學生三讀課文(指名讀或開火車讀),每人一個自然段,讀后請學生進行評價。指出優點和不足。
④學生四讀課文(默讀),想一想:課文圍繞掌聲講了一件什么事?引導學生說說課文的主要內容。
三、精讀課文,體會人物的變化
①屏顯課文的第一自然段內容,讓學生自由讀,讀后說說英子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②屏顯課文的第四自然段內容:指讀,讀后讓學生說說這時的英子又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聯系第一自然段,理解“憂郁”的意思。)
③學生有感情地朗讀第一和第四兩個自然段。
④課文讀到這兒,你有什么疑問呢?
引導學生提出:英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大變化呢?這個問題提出來之后,可作為下一階段學生自主閱讀的目標。培養學生邊讀邊疑邊悟的能力。
四、指導認字和寫字
①屏顯本課的生字。
②讓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識記要求認識的字。
③引導觀察要求寫的字。重點探討“姿、勢、吞、烈、普”這5個上下結構的字的寫法。教師板書給學生看。
④學生練習寫13個字。及時展示學生寫的字,進行評價、指點。
五、拓展活動
學生繼續搜集有關反映人與人之間互相尊重、關愛的名言或諺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認識“麻、癥”等10個生字。會寫“愿、姿”等13個字。能正確讀寫“掌聲、文靜、愿意”等16個詞語。
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培養閱讀能力。
學會尊重別人、關愛別人。特別是給身處困境的人鼓勵與幫助。
教學重難點: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明確閱讀目標
上節課同學們提出了一個什么問題?
(英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大變化的呢?)
二、精讀課文,自己釋疑
①學生自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帶著以上的問題自讀自悟。
要求學生在文中勾勾畫畫,可以適當地寫一點讀書感受。
②組織學生在小組內討論交流。
教師提出討論的要求:
人工明確:組長負責,確定代表小組發言的人。
人人參與:要求每一個人在小組內都發言。
③小組匯報討論結果。
每個小組派一名代表發言,其余成員可以補充。
學生發言的要領主要是認識掌聲對英子的幫助,談從兩次掌聲中體會到了什么。
④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的第二、三自然段。
a.學生自己先練讀。
b.然后展示朗讀水平,可以進行賽讀,挑戰讀。
學生讀后,組織學生進行評議,哪個地方讀得好?哪些地方還需要改進?
三、拓展延伸,加深認識
①屏顯英子信的內容:“我永遠不會忘記那一次掌聲,因為它使我明白,同學們并沒有歧視我。大家的掌聲給了我極大的鼓勵,使我鼓起勇氣微笑著面對生活。”
a.學生齊讀這段話。
b.聯系全文談談對這段話的理解。
②生活中,你得到過掌聲嗎?當時有什么感受呢?你給過別人掌聲嗎?當時又是怎么想的呢?
③學了,又談了那么多,還想對自己或別人說些什么呢?
板書設計:
掌聲
英子 默默地 早早地 最后 不愿意
快樂 說笑 跳舞 有勇氣
鼓勵 尊重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選篇4)
第一課時
學習目標
①認識“試、驗、證”等10年生字。會寫“論、試、驗”等14個字。能正確讀寫“無論、試驗、紙袋”等20年詞語。
②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表達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③理解課文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激發學生動手探究自然奧秘的興趣。
教學重難點:表達課文蘊含的思想感情。
教學過程
交流資料,激趣導入
①教師引述。上堂課我們領略了植物王國的奇妙,這堂課我們將走進昆蟲世界。想探究一下昆蟲世界的奧秘嗎?
②板書課題。今天要探究的對象是蜜蜂。對于蜜蜂,你知道些什么嗎?
③把自己從書上或網上查到的資料與大家交流分享。
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①自讀課文。畫出不認識的字,讀準字音,讀通句子。
②同桌互讀,糾正錯誤。
③教師檢查學生自學情況。
a.出示生字卡片或課件,用指名讀、開火車讀等方式檢查生字新詞的認讀情況。
b.交流是怎么認識生字的,肯定各種不同的識字方法。
c.指名多人次多形式地分段朗讀課文,激發學生朗讀興趣。
④整體感知課文大意,說說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細讀感悟,經歷探究
①學習第一自然段。
a.讀一讀。誰愿意把第一自然段讀給大家聽聽。
b.想一想。知道“我”想做個什么試驗嗎?
c.說一說。假如是你,你想怎樣做這個試驗?(可板書“試驗”兩字)
②學習第二自然段。
a.讀一讀。下面我們來仔細研究一下作者是怎樣試驗的,請讀第二自然段。
b.畫一畫。畫出能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語或句子。
c.寫一寫。請若干學生把畫出的語句寫到黑板上。
d.議一議。
表示作者試驗做法的詞句有沒有全部找出?
為了保證試驗的成功,這些做法是否都是必須的?
e.猜一猜。假如我們沒讀過下面自然段的內容,你覺得這些蜜蜂能找到家嗎?理由是什么?
f.講一講。先指名學生復述這一自然段內容,然后同桌互述。
課堂練習
①學習生字。
a.出示要寫的生字:論、試、驗、袋、證、概、阻,引導觀察,說說書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些什么。
b.書寫后,教師用實物投影展示。評議學生寫的字。
②抄寫詞語。
第二課時
學習目標
1、激發學生動手探究自然奧秘的興趣。
2、理解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
3、通過資料,進一步了解有關蜜蜂的知識。
教學重難點:理解內容,經歷探究蜜蜂辨別方向能力的試驗過程。
教學過程
復習導入
①聽寫上堂課所學的生字新詞。
②說說作者做了一項什么試驗,是怎么做的。要求不漏述試驗的重要內容。
③試驗結果怎樣呢?我們繼續學習課文。
精讀課文,探究結果
①激勵學生多遍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a.自由朗讀第三、四、五自然段。
b.指名讀。你喜歡讀哪一自然段,能讀給大家聽聽嗎?
c.教師激勵:覺得自己能讀得和他一樣好的或比他更好的,可以站起來再讀。
②感知主要內容。說說蜜蜂回家的只數和時間。
③討論辨別。假如回家的蜜蜂只有那兩只,能不能說蜜蜂有辯論方向的能力?
④再讀再思,深入理解。
a.兩次回來的蜜蜂情況有什么不同?
b.結合課文有關內容想象一下:假如你是第一次或第二次回來的蜜蜂,中途中會遭遇到什么情況,你會怎么想,怎么做?(可先讓學生充分想象,再請多人次說)
c.其他同學評點他們的想象是否有道理。
d.教師深入引導:從蜜蜂回來時遭遇到的不同情況,你有沒有感受到蜜蜂有著很強的辯認方向的能力?說說理由。
賞讀片斷,表達感情
①教師引導。小蜜蜂真了不起!你們覺得小女兒告訴爸爸說有兩只蜜蜂回來了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再想一想,當作者介紹“二十只蜜蜂中,十七只沒有迷失方向,準確無誤地回到了家”時,口氣又是怎樣的?
②學生自讀體會。
③指名學生多人次表演或表現性地分別朗讀相關的兩段,表達自己的感情和感受。
再思導疑,再激興趣
①誘導生疑:讀了第三、四、五自然段以后,同學們對蜜蜂具有辨別方向的能力,是不是又產生了一些疑問?
②學生發問。(主要目的就是要誘發學生提出疑問,把興趣拓展到課外的生活實踐中去。)
③教師引讀。我們來看看作者法布爾是怎么說的,好嗎?
④學生多形式地朗讀,或指名讀,或小組讀。
⑤教師再引。
a.對于法布爾所說,同學們還有什么想法交流嗎?
b.學到這兒,同學們也許又產生了更多的疑問,讓我們一起到書籍中,到生活中,用我們的實踐和智慧去解決這些問題好嗎?
指導寫字
①出示要寫的生字:測、括、確、誤、途、超,引導觀察,說說書寫這些字時要注意些什么。
②學生組詞書寫書,用實物投影展示,評議優點或不足。
拓展活動
分工合作,搜集有關昆蟲奧秘的資料,設計一張手抄報。
板書:
14、蜜蜂
辨認方向 能力強
遇到問題 實驗求證 得出結論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了解物候學的內容、意義、規律和發展前景等有關知識,培養對自然科學的興趣。
2、學習按照人們認識事物由淺入深、從具體到抽象的一般規律來安排文章順序的方法。
3、掌握舉例子、打比方等說明方法。
4、讀準“翹”“衰”“落”“觀”“差”等多音字。
5、學習說明語言的準確、生動和恰當地運用對偶、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
教學重點:
1、學習生動地有條理地說明事物。
2、學習寫讀書摘要。
3、了解物候知識的掌握和物候學的研究在農業上的重要意義,激發觀察大自然的興趣。
教學難點:
本文的邏輯順序及各部分內容之間的聯系。
教學時間:
兩課時。
第一課時
(一)導入新課。
同學們,前面我們學過《春》和《濟南的冬天》這兩篇課文,還記得里面是怎樣分別描寫小草的嗎?[學生回答后教師歸納]春天,小草“嫩嫩的,綠綠的”;冬天草色“暗黃”。從“綠綠的”知道春天到了;從“暗黃色”知道冬天已經降臨。大自然仿佛會告訴我們氣候的信息似的。這是怎樣回事呢?今天學習的《大自然的語言》這篇課文,將給人們解釋其中的道理。
[板書課題]
(二)通讀全文。
同學們課前已經預習了這篇課文,對一些難字難詞也已經查閱過字典詞典,下面一起讀讀課文中這幾個字詞。
[利用課文“預習提示”內的5組字詞,讓學生個別讀,齊讀。]
接下來討論下面幾個問題
1、這篇課文介紹了什么知識?
2、“大自然的語言”比喻什么?
3、對照注解①,說說看,原文標題是《一門豐產的科學——物候學》,課文為什么把它改為《大自然的語言》?
[學生發表意見后教師歸納]
1、課文介紹了物候知識,說明了研究物候的重要性。
2、“大自然的語言”用來比喻無比豐富的物候現象。語言是人類最重要的交際工具,把大自然中種、種物候現象比作“大自然的語言”,形象地說明了認識它、研究它的重要性。
3、課文把原來的標題改為“大自然的語言”,把大自然擬人化了,顯得生動而有情趣,又很新穎,比直接說“物候學”更容易吸引讀者;也更合乎“科學小品”這類文章的特點。
下面再通讀全文。先替各自然段標上序號(一至十二),用5分鐘時間快讀一遍,并思考第一道練習題中的4個小題,填寫段的序號。
[學生讀、練后簡要討論。]各小題后括號內應填的序號為
第1題(一至三);第2題(四至五);
第3題(六至十);第4題(十一至十二)。
(三)理清層次,剖析條理。
說明文要把事理說明得清清楚楚,讓人讀了容易理解,就必須講究條理性。請同學們圍繞課文的中心——物候現象的介紹,劃分段落,簡要歸納段落大意。
[在解答第一題的基礎上,引導討論,然后歸納]
第1大段(一至三段):從一年四季中自然現象的變化說明什么是物候,并進一步說明物候學和它研究的對象。
第2大段(四至五段):說明物候觀測對于農業的重要性。
第3大段(六至十段):分項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因素。
第4大段(十一至十二段):說明研究物候學的意義。
課文中心明確,條理清晰。請再進一步思考:決定物候現象來臨四個因素的說明順序是怎樣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
[討論后歸納]
說明應有條理,即使是并列的幾個方面,也不能任意推測,而是要以一定的標準理清條理,依恰當的順序逐項說明。課文說明決定物候現象來臨的四個因素,是按照從主要(七、八、九段)到次要(十段),從空間(七、八、九段)到時間(十段)的順序來安排的,并分別用了“首先”、“第二個因素”、“第三個因素”、“此外”等詞語,表明四個因素所起的作用,程度上有所不同。
(四)學習編寫讀書摘要。
同學們通過幾次通讀課文和討論內容、層次,對課文已經大致理解。在閱讀實踐中,為了加深理解,抓住重點,或是為了記錄資料,以備日后使用,我們常常會在大致理解內容之后,做一些讀書摘要。摘要,實質上就是對信息進行篩選,要把文章的要點或主要的內容摘錄在卡片或筆記本上。摘錄的形式,可以是分條的提綱,也可以是濃縮的文字;可以摘引原文的重要語句,也可以用自己的話概括。
今天我們先練習最簡單的讀書摘要;從課文中選出一些重要的語句,分條抄錄在筆記本上,構成本文的“摘要”。第一步,先圍繞課文第一道練習中的4個小題,從文章中找出答案,在有關的句子下劃一條曲線。第二步,把這些句子分別摘抄在筆記本上,有時可適當調整語句或在句子前、后加上一些詞語,使表達完整。
1、草木榮枯,候鳥去來等自然現象,是大自然的語言。這些自然現象,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稱它為物候。
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識來研究農業生產,已經發展為一門科學,就是物候學。
2、物候觀測應用在農事活動,比較簡便,容易掌握,它對于農業的重要性就在這里。
3、物候現象的來臨決定于四個因素:首先是緯度,第二是經度,第三是高下差異,此外還有古今的差異。
4、物候學研究,首先是為預報農時,選擇播種日期。此外,還利于安排農作物區劃,確定造林和采集樹木種子的日期,引種植物到物候條件相同的地區,避免或減輕害蟲的侵害,便利山區的農業發展。
第二課時
(一)交流讀書摘要,加深對課文理解。
〔交流二三人后歸納,鼓勵學生向課外閱讀延伸,經常自覺地做讀書摘要〕
(二)繼續研討寫法。
這篇課文的寫法,除了層次清晰、有條有理這個特點外,還有一個寫法特點也值得理解和學習。說明事物的時候,常常要用舉例子的方法,舉例的多少按照需要而定,可以舉一個,也可以舉兩個甚至更多些。這篇課文在多數情況下只舉一個例子,而說明經度差異對物候的影響卻舉兩個例子。[學生讀課文]舉兩個必要嗎?為什么?
[學生討論后教師歸納]
說明文中例子舉多舉少是有講究的。讀者容易明白的地方舉一個例子就可以了,不容易明白的地方就要多舉兩個例子。近海地方比同緯度的內陸冬天溫和,如果依次類推,就會誤以為春天也一定來得早,一定溫暖,但是事實上春天反而寒冷,所以接連舉了“大連——北京”和“煙臺——濟南”兩個例子加以說明,使人確信無疑。
(三)理解語言的生動性。
這篇說明文的語言很生動。生動的說明才能讓人愛讀易懂。先請同學們把第一、二段仔仔細細地輕聲讀兩遍。
[同學們自讀后教師范讀一遍,然后掛上預先準備的小黑板]
1、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回暖。
2、再過兩個月,燕子飛來了。
3、到了秋天,果實成熟,植物的葉子漸漸變黃,掉到地上。
4、杏花開了,就要趕快耕地;桃花開了,要趕快種谷子;布谷鳥叫了,該及時耕作。
要求學生通過比較對照,指出上述語句同課文中相應的語句有什么不同,啟發學生了解;兩者表達的意思基本相同,但課文的語句要生動得多
[討論后歸納。]
第1句沒有課文中“立春過后,大地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這一句生動。“漸漸回暖”是一般的說法;“漸漸從沉睡中蘇醒過來”,則很自然地運用擬人的寫法,“沉睡”、“蘇醒”兩個詞用得貼切而生動,具體地喻寫了嚴冬的大地和早春的大地的不同情態。
第2句沒有課文中“再過兩個月,燕子翩然歸來”這一句生動。“飛來了”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翩然歸來”是輕松、活潑的動態描寫,而且還包含有親切歡迎回到家來的感情。
第3句沒有課文中“……在秋風中籟籟的落下來”這一句生動,“掉到地上”是一般的動態敘述;而“在秋風中簌簌的落下來”則是具體、生動的描寫,黃葉在秋天紛紛落下的情景,仿佛彩色電影的鏡頭展現在我們的面前。
第4句沒有課文第二段中幾個原句生動。那幾句緊扣“大自然的語言”,先后用了比喻、擬人的寫法,還模仿布谷鳥的叫聲,寫成催促農民耕作的話“阿公阿婆,割麥插禾”,比直接說“及時耕作”要新鮮、生動得多。
(四)復習、復述。(略)
備注
1、黑體部分的問題和答案必須抄寫在語文筆記本上。
2、三班和六班的學生參考講過的筆記,原來已經記下來的不用抄寫。原來沒講過的的需要補充在筆記本上。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學習閱讀科普文章,了解簡單的物候知識。
2、初步了解一些說明文的知識,掌握有條理地說明事物的方法。
3、整體感知課文,能按照要求篩選相關信息并概括文章要點,逐步提高學生閱讀科普文章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4、理清文章的說明順序,探究事理說明文的寫作技巧,引導學生有條理地說明事理。
5、揣摩語言,體會本文語言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特點,增強語言感悟力,并學習運用生動的語言說明事物。
情感、態度、價值觀:
6、培養學生探索科學奧秘的興趣和嚴謹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理清課文的說明順序,體會說明的條理性,訓練學生快速篩選信息,初步概括內容要點。
2、學習本文準確嚴謹、生動優美的語言,體會說明的生動性。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唐朝的杜牧有一首絕句
《過華清宮》
長安回望繡成堆,山頂千門次第開。一騎紅塵妃子笑,無人知是荔枝來。
這首詩歌以唐明皇和楊貴妃的故事為背景。唐明皇對楊貴妃寵愛有加,楊貴妃要什么,唐明皇就給她什么,這不,身在京城長安的楊貴妃要吃荔枝,唐明皇就派人從南方千里迢迢送來新鮮的荔枝。當然,這一路上累死了幾個人,多少匹馬,我們無從考究。只是有人有疑問:當時為什么不能在長安種幾棵荔枝樹呢?是啊,長安為什么不能種荔枝樹呢?今天,我們讀完一篇文章就能基本明白了!那就是竺可楨的《大自然的語言》。(板書)
二、朗讀課文,整體感知
1、師生串讀,齊讀、默讀。邊讀邊思考:能否把所讀的內容概括一下,不好概括的提出來師生共同探究。(學會圈點勾畫,是閱讀的習慣,圈點哪些語句可以提高閱讀效率?)
2、教師試讀第一段,找個學生讀第二段,齊讀第三、四、五段,默讀后文。
三、梳理結構,梳理順序
學生自學較容易把握的部分:
(1)決定氣候的因素
a能說說這么多的內容,是怎樣快速捕捉到這四點重要信息的嗎?
b找總括句:根據經驗,這些總括句一般在語段的開始或結尾,有時在中間。
c找提問式語句:提問式語句有的以設問句的形式出現,往往提示了下文作者要介紹的內容,也是要重視的信息。
d銜接各段的連接詞語:閱讀時可以把這些語句劃出來,就能比較清晰掌握文章的內容了。
(2)這四個因素的先后順序能不能調換?為什么?
(3)課文除了介紹影響物候的四個因素,還介紹了哪些內容?
四、精析語言,合作探究
(一)語言的準確性(以6~10節為例)
1、理解
說明文語言準確的兩種表現:一是表精確性的語言。二是表模糊性的語言。
語言的模糊性我們其實并不陌生,第三單元我們學習《中國石拱橋》里面講到“《水經注》里提到的‘旅人橋’,大約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記載的最早的石拱橋了。”這里“大約”“可能”都是一種模糊性語言,因為無以考證了,只是推測的情況。不能說得太絕對。
2、探究
精確與模糊是準確的兩種寫法,那么這樣的語言文本中有嗎?
①、到晚春五月初,南京刺槐開花只比北京早10天。(精確)
②、沿海地區的春天的來臨比內陸要遲若干天。(模糊)
(二)語言的生動性(以第一節為例)
1、找出自己喜歡的一句,讀一讀,評一評。
2、說說你喜歡這句話的理由(說說語言生動性體現在什么地方)
(三)朗讀并小結
第一節的每一個詞語都極具表現力,作者用生動的語言為我們描繪了一幅充滿詩情畫意的四季圖。引領著我們進入美妙的物候世界。
當然,我們說作為一篇科普文是給人知識的,所以他的語言必須是準確的。即便是生動性的說明,也要做到這一點。生動而準確的語言體現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四)竺可楨就是這樣一位嚴謹的科學家
作為我國物候學的'創始人,他的物候學研究長達半個世紀之久,在他生命的最后一息,他依然用顫抖的筆記下了當天的氣溫,風力。并端正寫上“局報”兩字。
五、延伸拓展,轉化知識
要說了解和觀察物候,農民們是的研究者。因為他們不僅僅從書本上找經驗,更從生活中總結經驗,那就是諺語。
你知道哪些諺語呢?能不能說說這些諺語所傳遞的物候現象。
例析:
①雞早入舍晴,晚入舍雨
②雞曬翅又曬腿,出現大雨水
③狗翻肚,天落雨
④狗下水洗澡,三天有雨到
⑤蜘蛛收網天下雨
六、走出課堂,走進自然
我們學習《大自然的語言》,不僅學習物候知識,學會用準確、生動的語言描摹、介紹事物,更要學習竺可楨那種嚴謹的工作作風。如果從明天,不,從下課開始,你能像竺可楨這樣留心身邊的每一片葉子,每一朵花,寫寫觀察日記,作作物候觀測,老師相信,來年荔枝滿園的時候,你也許就能告訴我,自然條件下的長安,是種不活荔枝樹的。我想,這便是《大自然的語言》這篇文章帶給我們豐厚的禮物。
七、課后演練,學以致用
如果有機會觀察一下向日葵,就會發現向日葵的花盤總是隨著太陽位置的變化而移動,正因為這樣,人們才給它起了這個名字。等向日葵成熟了停止生長了,花盤就不再隨太陽轉了。
小學三年級語文教案設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會認3個生宇,會寫出12個生宇。能正確讀寫“荷花、挨挨擠擠、蓮蓬、飽脹、仿佛、衣裳、翩翩起舞、舞蹈、晴蜓、隨風飄動”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優美語言。
3.理解課文內容,感受荷花的美麗,培養愛美的情趣和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4.體會作者豐富的想象,學習邊閱讀邊想象畫面的讀書方法。
教學重點
理解感受荷花開放的種種姿態。
教學難點
想象這一池荷花為什么像“一大幅活的畫”。
教具準備
多媒體教學課件
導學過程
預習題綱
1.熟讀課文,了解課文大體內容。
2.搜集荷花的有關資料。
第一課時
一、謎語導入,激發興趣
1.喜歡猜謎語嗎?請聽好了: 一個小姑娘,立在水由央,身穿粉紅袍,坐在綠船上。(打一植物)
2.說說你了解到的荷花。(學生展示自己搜集到的有關荷花的資料)
3.葉圣陶爺爺筆下的荷花又是怎樣的呢?(板書課題)我們一起走進課文。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自由讀課文,把課文讀正確、流利,遇到生字多讀幾遍。
2.分組出示生詞,指讀,正音:
A.挨挨擠擠、翩翩起舞、隨風飄動(讀了這些詞,你眼前出現了怎樣的景象?)
B.荷花、蓮蓬、飽脹、衣裳、仿佛、舞蹈、蜻蜒、
3.接讀課文,邊聽邊思考:課文哪些段落具體描寫了這一池荷花?
三、讀議結合,體會情感
“我”看到的荷花是什么樣的呢?
(一)品讀二、三段。
1.自由讀二、三自然段
邊讀邊找出自己喜歡的句子劃下來,然后在小組內交流,說說為什么喜歡,再有滋有味地讀一讀。
2.理解并讀好重點句。
(1)“荷葉挨挨擠擠的……”
從這個句子中你感受到荷葉是什么樣子的?從哪些詞體會到的?[課件演示:挨挨擠擠的一池荷葉]——你們看,這就是一池挨挨擠擠的荷葉,這就是一個個碧綠的大圓盤呢!看了畫面,誰能把這句話讀得更好?(指名讀、齊讀)
(2)“白荷花在這些大圓盤之間冒出來。”
a.談體會:你覺得哪個字用得好?為什么好?
b.換詞理解“冒”:“冒”還可以換成什么字?
C.表演體會“冒”:荷花是怎樣冒出水面的?誰能來表演一下。
d.激發想象:這些白荷花冒出來以后,它們想干些什么呢?
小結:多么可愛的白荷花呀!你們看,一個“冒”字不僅把荷花寫活了,而且使它變得更美了。現在你應該明白為什么說這個冒字用得好了吧!
(3)“有的……有的……有的……”
a.[課件演示:荷花的三種姿態]這些姿態是什么樣的,我們來看看!
b.看了剛才的畫面,你能說說課文描寫了哪三種荷花的樣子么?(剛開的、全開的、將開的。)
C.引讀三句話:剛開的荷花是什么樣的呢?全開的呢?將開的呢?
d自由練讀。(你們能用不同的語氣讀出這三種姿態不同的美和可愛么?)e.指名朗讀。
小結:[課件演示:一池荷花]
師讀:“這么多的白荷花……也很美。’”此刻,你最想用~個什么詞來形容這些荷花呢?(板書:千姿百態)
作者又把這一池荷花看作了什么?
a.質疑探究:讀了這句話、大家有什么不明白的地方嗎2(作者為什么把一池荷花看作是一幅活的畫?畫家指的是誰?)
b.分組合作,討論交流。
小結:正象你們說的那樣,這一池荷花不僅僅很美,從課文的字里行間,我們還可以感受到荷花競相開放的生機和活力,因此作者把它看作是一幅活的畫。(板書:一幅活畫)而正是美妙的大自然這位了不起的畫家創造了這樣的杰作,才讓作者產生人在畫中游的感覺。同學們,讓我們也走入畫中,一塊來回味課文的二、三段。
(二)巧讀四、五段。
1.指名朗讀四、五段
2.看到了這美麗的荷花池,你想到了什么?
3.自由讀課文,當作者陶醉在這種美的境界中的時候,他眼前出現了怎樣奇特的景色?
4.如果,體也變成了一朵荷花,理象一下,會有哪些動物來告訴你什么?
5.作者為什么會產生這樣的聯想呢?
6.齊讀第四、五自然段,體會荷花的美。
四、總結全文,布置作業
1.總結全文。
2.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第二課時
一、復習導入
1.認讀生字新詞。
2.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
二、回顧全文,總結寫法
1.齊讀全文。
2.作者是按照什么順序來寫本文的?
(板書:聞到──看到──想到──回到現實)
3.作者用什么方法把這篇文章寫得這么美?
(板書:細致觀察、豐富想象)
三、拓展練筆
1.作者把荷花寫得如此之美,你們一樣能把自己喜歡的花寫下來。
2.交流課前所觀察的花。
3.師引導依照課文分成幾個部分寫,寫出特點。
4.交流習作,講評后,學生修改小練筆。
四、指導寫字
1.出示生字認讀,組詞。
2.觀察描寫,識記字形
3.集體交流,重點點撥范寫:
4.書寫練習。
5.自評互評。
五、作業布置
抄寫文中優美詞句,積累語言。
板書設計
聞
葉:多 綠 大 圓
荷花 看 活的畫
花:才開 全開 將開